爸爸的花儿落了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巡山小妖精
574次浏览
2020年12月22日 03:2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网上订票时间-沙发十大品牌排行榜

2020年12月22日发(作者:秦荣)


8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4.理解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课时:
二教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课文导入:
A、诗人汪静之有一首诗写得很美,我 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几句:……生命是一
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到击完的 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
沙。诗人关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 多么绚丽与多情!可是在作
家林海音的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花儿却落了。
(出示课题:爸爸的花儿落了)
B、有一位作者在一篇小说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
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 我也不会再做
了。 可是,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场面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
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
南旧事》。我默默地 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
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在一篇篇的 小故事中,在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一
个个人物形象都离她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 了》,亲爱的爸爸也去
了,她的童年结束了。那时作者刚满十三岁,就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


任。这是一篇关于童年回忆,也是关于童年告别的文章,就让我们走入文中的世界,一起去追寻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迹。
(出示课题:爸爸的花儿落了)
1、简介作者: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 经商,林海
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
国主义 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
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 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
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 月同丈
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主编《联合报》
副刊,开 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
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 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 本书。散文集《窗》(与
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
《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
《烛心》、《婚姻的故事》、 《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
《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 记》、《林
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
还有许多 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2、圈划课文注释①,本文出处——《城南旧事》。 < br>关于《城南旧事》:这是作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入她回忆童年时期在北京生活往
事的5篇小说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其中的最后一篇。
关于主题曲《送别》:(李叔同词)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大家可以唱一唱。)
3、提出突破口: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含义到底是什么?(任意讨论)
理解清楚课文后,请大家完整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我会读
(1)疏通字词:

衣襟 骊(lí)歌 花圃 徘徊 抽屉 咻(ū)咻


哭号(háo) 肿胀 狼狈 栅栏 包袱 廊檐 叮嘱
恐惧 玉簪(zān)花

(2)思考:
A、本文是什么文体?
——小说(自传体小说)。
B、本文有两个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其中的中心人物是?
——“我”(英子)、爸爸;
——中心人物是:爸爸。
(二)、我会理。
整体把握文章结构:你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了吗?思考文章的线索。
本文有两条线索相互穿插成文,请分别概括它们的线索内容。
一条:写眼前——“我”参加毕业典礼(告别童年);
一条:忆往事——爸爸对我的爱和影响(告别爸爸)。

2、再次默读课文,理清本文条理,说明这两条线怎样互相穿插?
明确:(1)眼前:毕业典礼开始前 ,我坐在大礼堂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将代表
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 桃。
回忆:由妈妈说戴着夹竹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引出前一天去医院看
爸爸的情景。
又由爸爸“明天可不能迟到”的嘱咐引出六年前的那一次迟到。
(2)眼前:毕业典礼就要开始,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
我送来花夹袄? 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院里的石榴和夹
竹桃……
回忆:由今年石榴花开得没有那么红,那么大,引出爸爸为什么得病,
又引出爸爸喜欢花。
(3)眼前:韩主任上台讲话,我们唱骊歌:长亭外,古道边……
回忆:由我们“长高了,长大了”引出: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爸爸也
不拿我当孩子了,让我给在日本读 书的陈叔叔寄钱,闯练闯练。
(4)眼前:拿着小学毕业文凭进了家门,发现爸爸的花儿落了。意识到我已
不再是小孩子。
3、按照你已经熟悉的内容,以及英子参加毕业典礼的前后过程,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
明确:1、(§1—§30)毕业典礼前;
2、(§31—§52)毕业典礼中;
3、(§53—§66)毕业典礼后。


(三)、我能懂。
文章的结尾,本文原来的题目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你能读出哪几层含义?
三、深入研讨课文:
(一)阅读“毕业典礼前”。
1、这一部分哪几段是写眼前?哪几段是忆往事?从记叙的顺序说,忆往事部分属
于哪一种顺序?
明确:§1—2是写眼前;其余(§3—30)是忆往事;从记叙的顺序说,忆往
事部分属:插叙。
复习插叙的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使人物性格更加完满,从而深化作品的
主题。
阅读P38知识框:学习如何自然插叙,融入文章内容。
明确: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
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的叙述方式,叫插叙。它是记叙文
常用的一种叙述方法。
插叙通常有三种方式:
A、联想式,就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联想引出插叙部分。《爸爸的花儿落
了》一文就是典型的例子。
B、转述式,即借助作品中人物的叙说进行插叙。这种方式往往用 “听人
说”、“据说”、“有人说”等引入插叙。
C、 直述式,就是不借助作品中任何人的口述或联想,直接在文中插叙一
件事,多用“原来”、“过去”这些 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来引入插叙部
分。例如《羚羊木雕》一文,就是用了“上幼儿园的时候”、“上星期
一次体育课”引出了下文的联想。
2、朗读§3—12,思考:
(1)§3 “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是低哑的”,这是一种暗
示,想想暗示的是什么?
明确:暗示爸爸病重,将不久于人世。
(2)刚刚朗读的这一部分当 中,爸爸有一句话也暗示他将不久于人世,甚至可
以看作是爸爸的“遗嘱”,是哪句?
明确:§11“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
大了,是不是?”
• ——“没有爸爸”一语双关:既指爸爸有事不在身边的时候;


也指爸爸一旦去世之后,有暗示的作用。
这句话实际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实际是告诉她爸爸不在身边 ,要担起人生、家庭的责任,勇敢
面对生活当中的困境,做一个真正的、独立的、长大的人。
(3)§4“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我怎么能够去?’”这个句子采
用“动作+神态+语 言”的形式,具体真切,“哑着嗓子”还呼应前
文的什么内容?
明确:——“喉咙肿胀。”
爸爸为什么“笑笑说” ?这是一种高兴的、愉快的笑吗?请说一说这样
做的原因。类似于哪一篇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形象?
明确:——绝不是高兴的、愉快的笑。
——这样做是由于 爸爸担心,英子知道了自己病危的实情,会影响
他毕业典礼时的表现,因此忍着自己的病痛,故意装出笑 模样
来安慰自己的女儿。
——类似于《背影》当中的父亲形象“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
松似的。”
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明确:——这是一个体贴关心孩子,慰藉鼓励孩子上进的慈父。
3、教师范读§13—§30,思考:
(1)英子想逃学,爸爸打她:§22 “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
眼泪就流出来了。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 来拿,藤鞭
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 §23“爸爸把我从床
头打到 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躲
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是 不是说明爸爸脾气粗暴,不懂得爱
自己的女儿?
明确:不,这其实是表现了爸爸作为一个孩子 的父亲的责任心:不纵容孩
子的错误,让孩子养成按时上学,对自己学业负责的态度。爸爸表
面 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13—§30,哪儿体现爸爸严厉的外表之下有着一颗关爱孩子的心?
明确:——§28“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


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
§13—§30,还有哪些地方同样也表现了爸爸的严厉?暗示了些什么?爸
爸为什么要那样严厉,直接 并更多的表现他的父爱不是更好吗?
明确:——§13“最糟的是爸爸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
晚。”
——暗示家境富裕,但对孩子并不溺爱,严格要求;
——这样做一方面让孩子感受到作为父亲的威严在 自己的错误面
前是不可妥协的,另一方面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
的人生态度也是作为 父亲的一份责任,严格要求是对孩子负责
的体现。
(2)齐读§26—27,理解语言点:
“老师叫我们先静默 再读书。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后,闭上眼睛,静静
地想五分钟。老师说:想想看,你是不是听爸妈和老师 的话?昨天的功课
有没有做好?今天的功课全带来了吗?早晨跟爸妈有礼貌地告别了吗?……
我 听到这儿,鼻子抽搭了一下(为什么“鼻子抽搭了一下”?——原因
①因为早上刚挨过父亲的打,正感到 满腹的委屈;②因为没有像老师说的
那样做而倍感自责和懊恼。),幸好我的眼睛是闭着的,泪水不至于 流出来。
正在静默的当中,我的肩头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睁开了眼,原来是老师站
在我的位子边 。他用眼势告诉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转过头,
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
.... .
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爸为什么追到学校来?(“瘦高的影
......
子”、“害怕”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一次挨打,在“我”心中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爸爸成了当时“ 恐惧”的化身;反映“我”当时还未理
解爸爸的做法,还未懂事;但正是这种另人“恐惧”的严厉,却规 范了
“我”以后的行为,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帮助“我”慢慢步向成熟,
结构上为后文埋下 了伏笔。)爸爸点头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师,征求
他的同意,老师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答应我出去 。”
(3)§3—30哪句话表明英子理解了爸爸的用心,明白这是一种“严 厉的爱”,


并把理解变成了自己的行动?
明确:§12“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29“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
栏校门的学生之一。”
朗读§30,说说作者安排这一段的作用何在?
“后来怎 么样了,我已经不记得,因为那是六年以前的事了。只记得,从
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 校工开大铁栅校门的学生之一。
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 br>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
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 师,她教我跳舞。”
明确:这样写既具体又真切地反映了“早到学校”这件事给“我”带来了
乐趣和信心,暗示了父亲的教育对我发挥了很大作用、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有突出人物形象、升华主题的 作用。
(二)阅读“毕业典礼中”。
1、运用“插叙”,要特别 注意写好与正常叙述的“转折点”。课文标志着由第一
部分的“插叙”回到“顺叙”的转折点是哪些内容 ?
明确:§30“啊!这样的早晨,一年年都过去了,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这学校
里啦! ”
§32“当当当,钟声响了,毕业典礼就要开始。”
说明:前半句 承上,是对插叙内容的总结;后一句半启下,接着写毕业典礼,
过渡极其自然,给人感觉没有痕迹。
那么,“这样的早晨”是指怎样的早晨?
明确:——是指“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校门的学生之一。”的
早晨,说明“我”已经将爸 爸教给的习惯培养成自然的行为。
2、请学生个别朗读§32—53,思考:
(1)§32,妈妈今早的眼睛“红肿着”,暗示了什么?妈妈把眼睛都哭红肿 了,
为什么不向女儿诉说原因呢?妈妈的这一举动类似于哪一篇课文中的哪
一个人物形象?
明确:暗示爸爸病危;
她不说,是怕耽误了女儿参加毕业 典礼,耽误她代表全体同学领毕


业证书,并且致谢词,这是一种强忍着悲痛之下的深深关 爱;
妈妈的这一举动类似于《秋天的怀念》中的母亲形象“当一切恢复
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 ,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2)课文第二部分为什么插叙“爸爸喜欢花”的情况?请尽可能多的阐述原
因。
明确:①呼应前文§1的戴花,突出“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
样”;
②也为后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设伏,使作品浑然天成。
③通过陈家伯伯的话,暗示爸爸的女儿就是他的花儿。
④表明爸爸是一个热爱生活、喜爱孩子、乐观处事的人。
(3)§36,“长亭外,古道边”这首歌,主题是什么?表达了歌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歌者离别的悲伤,和深深的祝福之情。
(4)§35,韩 主任说“做了中学生就不是小孩子了

当你们回到小学来看老师
的时候,我一定高兴地 看到你们都长高了,长大了……”之后,§36作者
写道:“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 欢长高了变成大人,
我们又是多么怕呢!” 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的原因是什么?英子又为什么
怕“长大”呢?
明确:喜欢的原因:①将会没有长辈那些许许多多的管束,并拥有更多时
间和空间上的自由;
②将会平等的参与成人世界的各种活动,而不会受到
别人的限制。
害怕的原因:①“ 长大”之后,再不能像小孩子那样无忧无虑,要
担当起许多“大人”的责任和义务。
②作为一个12岁的小孩子,英子对此还缺乏足够的
思想准备。
(5)默读§38—53,爸爸让英子去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寄钱,意图是什么?
明确:①是让她“闯练闯练”,尽快“长大”。
②这也是一种父亲对她的教育,反映父亲对她身心健康发展的关心
和培养。
(6)§38,“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课文中“要我做大人”的都有谁?
想一想,除了他们 还有别人吗?这一切暗示了一些什么?
明确:韩老师、宋妈、兰姨娘、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爸爸;


其实还有:所有的亲戚朋友,甚至整个社会都这样希望;
暗示“长大”是一件由不得自己决定的事情、是一件有时候没有
准备也必须要去做的事情、是一件众望所 归、社会要求完成的事
情。
(三)阅读“毕业典礼后”。
(1)散读§54—68,“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
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英子为什么
要催着自己“快回家去”? 请尽可能多的阐述原因。
明确:①可能是回家让爸爸妈妈看自己“红丝带子系着的”小学毕业文凭;
②可能是向他们汇报毕业典礼上的“风光”;
③可能是告诉他们自己已经“长大”;
④也可能意识到爸爸有什么不祥……

(2)但是英子回家时见到什么情景?(用课文中的内容来回答。)
明确:§55,“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
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
了好几枝,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
没有长成的小石榴。”
这情景预示着什么?
明确:——这些情景表面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好好照顾儿女、收拾花朵, 实
际暗示了一直照顾花儿的爸爸的辞世,借花朵的垂落表现人物内
心潜意识的惋惜和悲伤。
对此英子是怎样应对的?(用课文中的内容来回答。)
明确:——她意识到§64:“这里就 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因而她马
上去医院,§65 “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英子意识到爸爸的辞世,没有
号啕大哭,却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 ,为什么?
明确:——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已经 “长大”了。应当像“大人”一样担当起
责任和义务,所以……
课文有这样两句:“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
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意图何在?


明确:——反衬手法:用弟弟妹妹的幼稚 不懂事反衬自己在兄妹当中的长者
形象,反映自己已经已经“长大”,需要担当起家庭责任,不再是小孩子了。
(3)齐读§66—68,“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 着: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这表现了英子怎样的心理?
明确:暗示爸爸去世了,我已经长大懂事了,今后再不能像小孩子一样了,
应担当起“大人”的责任和义 务。
(四)归纳、复习:
(1)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请找
出这些伏笔。
明确:§11“我”去医院看望爸爸,爸爸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
己……”
§32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
肿着” 。
§54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
急忙忙赶回家去。
§55回到家,见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
很不像样。
(2)课文中,“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和眼前事的思考。爸爸下
面的话勾起了“我”对 哪些事情的回忆?
①“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明确:回忆起爸爸叫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
②“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
迟到!”
明确:回忆起爸爸惩罚她赖床不起,使她明白爸爸对她的爱是很深的。
③“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
是? ”
明确:回家后看到垂落的夹竹桃、掉在地上的青石榴,得知爸爸死讯时,
她虽然很悲伤,但是想到爸爸对 她说的话,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
于是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
说明:英子的成长 过程离不开她爸爸的教育,她的长大是艰难的,但也因为
有她爸爸的鼓励、引导和帮助,她也是幸运的; 这一系列的描写都反


映了她爸爸对她的教育影响之大。
(3)看完全文,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她自己长大了?你是从哪些
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是。“我”得知爸爸去世,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
的大人”,然后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
已不再是小孩子”。
(4)英子在爸爸的教育中渐渐“长大”,你能归纳出她成长的足迹吗?
明确:①六年前爸爸鼓励英子好好用功,六年后也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
谢词。 “六年后”到了,英子真的被选做这件事。
②六年前想逃学挨了爸爸的打,后来,英子每天早晨都是等 待着校工
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
(其他的——
能做许多事、成长为一个小小的大人 :有勇气、有智慧、
有经验、懂事等
,请同学们自己说。)
(5)找出文中写花儿的内容,说说有什么作用。
明确:§1: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
上台时一样!
——戴在胸前的花儿是爸爸形象的象征;
§33:爸爸是多么喜欢花。……他回家的第一件 事就是浇花。……爸
爸摘下一朵茉莉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
——花开得挺旺,是爸爸身体健康,对子女倍加关怀、鼓励的象
征;
§55:旁边的 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石
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
§66: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
——花儿落了,是爸爸病危以及辞世的象征。
* 小结:花儿贯穿全 文始终,是本文的线索事物;花儿预示者爸爸的命运,是
爸爸形象的象征;同时也是爸爸所照顾、关爱着 的“儿女们”的象征。
(6)回应突破口: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含义到底是什么?
明确:①爸爸的夹竹桃落了;
②爸爸离开人世;


③“我”作为爸爸的花儿,将结出硕果,真正长大成人,担起人生重任。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①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②关心、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
闯过去了。
③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④特别爱花,也热爱着生活,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四、拓展迁移:
1、“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
试结合自己的 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
.....
五、总结全文:
主人公英子带着悲哀告别了童年,但此时的她已经长大了,敢于面对一切苦难和挫
折。而当我们告别童 年时,你将会发现,终将有一天,“爸爸的花儿落了,而‘你’已
不再是小孩子”,你也会不得不告别一 些人、一些事、一些关怀、一些爱,你也将会去
独自面对很多挑战和挫折,而此时你们应当如何去做呢? (应当镇定、应当安静,用自
己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未来)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复习有关语言点。
附板书: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爸爸 “我”
爸爸逼“我”上学 严厉又慈爱 能遵守时间、不再迟到

爸爸让“我”单独去汇款 关心、鼓励、重感情 能独立处理一些事情、
增长了勇气、学会了镇定

爱花(贯穿全文)→ 热爱生活
落(象征意义)→ 辞世 长大了、懂事了、独立了








课文资料:
一、《城南旧事》简介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 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
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
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
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 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
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 秀贞。秀贞
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
车轮下。后 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
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 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
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 br>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
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 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
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 ,心里十分伤心,
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
因肺 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
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网页电话-热情洋溢


开业大吉-网站建设合同


变阻器-山西老鸹窝


转学前的约定-qq克隆空间器


dnf男漫游加点-那片海


类艾滋病-水瓶座的爱情观


酸雨的治理-文学的魅力


最浪漫的名字-成语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