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上全册教案(全)
三类本科-后来的我们主题曲
2019秋部编版小学语文
六
年
级
上
册
全册教案
2019年7月
第1课时 草原
教学内容:1 草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感受草原之美以及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与赞
美之情。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
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感受草原之美以及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与赞
美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
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1.你去过草原吗?在你的印象中,草原是怎
情境,样的呢?
导入2.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草原吗?出示“草说一
新课
原分布图”,使学生了解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说对
青海、新疆及西藏地区。 草原
3.讲述
:很多年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印
的老舍先生第一次到内蒙古大草原去参观访问陈象。
巴尔虎旗,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参观访问记——
《草原》。
今天,就让我们与老
舍先生一起去欣赏那儿的
美景,结识蒙古族同胞,一起感受草原独特的风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1.学生自由读文,提示:把课文读正确、流
课文,利,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整体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 初读
感知
(1)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读词语,拼读加点字,课文,
然后在括号里写出拼音):
扫除
绿毯( ) 陈巴尔虎旗( )
字词
..
障碍。
衣裳( ) 彩虹( )
..
马蹄( ) 豆腐( )
..
羞涩( ) ( ) 微笑( )
...
(2)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读词语,注意加点字的
读音):
蒙古包
好客 同行 似乎
....
指导:读准词语中加点的多音字,再给多音字
扩词。
重点理解“同行”的不同读音、不同意思并举
例说明。
同行
.
xínɡ:一起行路。
同行
.
hánɡ:行业相同;同行业的人。
3.再读课文,说说每一自然段
主要写了什么,
理清作者参观访问的经过,试着概括课文是从哪两
个方面来介绍草原的。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归纳。(板书:
景物美、人情美)
三、品读感悟,共同鉴赏
品读1.过渡: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
感悟,
展现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共同2.引导: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一
鉴赏 边读一边想:这段话的哪些景物让你感
受到了草原
的景美?边读边作批注,想好后可以先和小组同学
说一说。
3.学生交流品味。
(1)课件出示:“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
气是那么清鲜
,天空是那么明朗。”先抓住“清鲜”
“明朗”感受天空之美,再换词比较“空气是那么
清鲜(
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感受作者
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2)课件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
茫茫。”
(板书:一碧千里)先理
解“一碧千里”中“碧”
的意思,然后猜测“一碧千里”的意思,再引导学
生想象大草原“一碧
千里”的画面;联系本段第二
句话,理解“并不茫茫”的意思,体会并读出草原
无边无际的绿与
美。
(3)课件出示:“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
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
上了白色的
大花。”
(4)课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就像只用绿色
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体会
比喻
修辞
方法
的妙
处。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感
受“渲染”与“勾勒”的
意思,多媒体呈现“中国画”和“小丘图”,两相
对比,体会比喻之妙
,小丘之美。抓住“翠色欲流”
“流入云际”感受草原绿得油亮,仿佛与天融合的
美好意境。指
导学生通过个别读、齐读等方式表达
阅读感受。
4.以情激情,感受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1)过渡:面对一碧千里的草原,作者不仅以
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草原的美景,而且抑制不住自
己
的情感,尽情抒发了当时的感受。请找出相关句子,
一起来读一读。
(2)交流出示,引导点拨。
①假如你就是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呼吸到
那么新鲜
、干净的空气,看到那么晴朗、明净的天
空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又会怎么做呢?课件出示
句子: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等到学生和作者有了相同的感受以后引导朗读,表
达愉快、赞美之情。
②“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
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
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
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
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
引导探究:联系上文,这种境界指怎样的境
界?抓住关联词语“既……又……”体会作者初
见
草原时的惊喜、激动之情。抓住“回味”,感受草
原风光的如诗如画,让人沉醉的美景。这种
拟人的
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
光的感染力。
配乐朗读,以轻缓的语调读出回味的感觉,读
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5.理清文路,指导背诵。
(1)回顾第1自然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
描写草原的这些景物的?
(2)交流
小结:作者是按从上(天空)到下(草
地)的顺序来描写的;每写完一处景物,即时抒发
自己的
切身感受,传达对草原的喜爱、赞美之情。
要关注描写顺序,学习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感
受景
物之美以及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是
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
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
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读出
对草
原的
赞美
之情。
四、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回顾1.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
学习,我们一起
总结,欣赏了草原景色之美,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美、情感
布置美,下节课我们再
一起去感受草原的人情美。
作业
2.抄写生字新词。要求:字迹工整,力求美
观,有一定速度。
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毯”字。
注意“毯”是半
包围结构,先写“毛”,后写“炎”,“炎”的末笔
改为点。“毛”的竖弯钩要
长,托住“炎”。
3.背诵第1自然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2课时 1 草原
教学内容:1.草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重点段落。
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情深。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草原之美,,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人民的
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重点段落。
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情深。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草原之美,,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人民的深
情厚谊。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一、复习导入,重温美景 读课
复习1.齐读课题。 题,读
导入,2.朗读词语。 词语,
重温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勾勒 渲染 迂回 背诵
美景。
洒脱 拘束 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 第
一
3.课件播放草原风光图,引导学生回忆:初自然
入草原,我们就被草原的迷人风光深深吸引
了,回段。
忆一下,作者抓住哪些方面向我们展现了草原的美
景?板书:景物美、人情美。
4.背诵第1自然段。
5.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草
原,去见见草原的人民,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二、扶放结合,感受人美 圈出
扶放1.默读第2~5自然段,思
考:草原人民给你重点
结合,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词句,
感受的?学生
交流。(板书:远迎、相见、款待、联欢、感受
人美 话别)
草原
2.导学引路,细品“远迎”场面,感受蒙古人民
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的热
(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最能体现蒙古情。
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语句,圈出重点字词,简要写写
阅读感受。
(2)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教师适时点拔
引导。
①“忽然,像
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
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
裳,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
来。”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感悟:从“男女老少”
体会迎宾的人之多;从“各色衣裳”体会蒙古族人
民对客人的尊重;从“风吹来似的”“群马疾驰”<
br>“飞”感受蒙古族人民迎客心情的迫切,性格的豪
放,待客的热情,作者的激动情怀。
理解“襟飘带舞”。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因为“男
女老少” “各色衣裳”再加“群马疾驰”,才
有“襟
飘带舞”,将此情此景,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
神似,既表达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
客,又表达
出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②“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
飞
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想象当时车与
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在“远迎”前板书:热情。
(3)指导抓住重点词读出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
客。
3.扶放结合,合作探究后四个场面,感受蒙
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
br>(1)小结学法,布置自学要求:默读下面四个
场景,先圈画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
br>句,写写自己的感受,然后再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
将你的感受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最后试着
通过
朗读将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2)学生自学,合作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①相见。“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
握着
,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交流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主人的热情好客以后引导
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客人”和“主人”:<
br>“刚才你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对方在说什么
吗?为什么握住手不放呢?为什么笑个不停呢?”<
br>在“相见”前板书:激情。
②款待。“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
倒上了,奶豆
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
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
儿,好客
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
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
交流
感受,
合作
汇报。
人再
举杯,我们再回敬。”师生先共同介绍,奶茶、
奶豆腐、手抓羊肉的相关知识,了解民族特色,再
交流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和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结合句子理解“拘束”的意思。在“款待”前板书:盛情。
③联欢。课件出示,欣赏歌舞、套马、摔跤等
民族风情
,如临其境,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奔
放、多才多艺的特点。在“联欢”前板书:尽情。
④
话别。“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先从字面理解句子的意思,再联系上文,说说“蒙
汉情深”体现在哪些方面,“天涯碧草”又是指什
么,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指导学生深<
br>情朗读。在“话别”前板书:深情。板书:蒙汉情
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回顾三、回顾全文,感受情感
全文,1.让学生选择其中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朗
感受读,读出各自的感悟。
情感
2.讨论:作者先写草原的风光,再写蒙古族
人民。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仅写了自己的所见所
闻,还写了什么?(再读抒情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感情?(对草原美景的热爱,对蒙古族人民的
热爱。)
3.小结:是的,草原的景是美的,蒙古族人
民更是可爱的,他们热情好客
,性格豪放,能歌善
舞。作者短短的一次访问,增进了两族人民的情谊,
也让作者深深地爱上了
这美丽的大草原。
四、再现美景,激发深情
再现1.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美景,2.小练笔:再次步入美丽的草原,你的心情<
br>激发是怎样的呢?“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
深情
阳!”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生活
中你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吗?仿照课文写一写。
板书设计:
朗读
场面
描写
和抒
情描
写。
听音
乐,仿
写。
教学后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3课时2丁香结
教学内容:2 丁香结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体会文章思想感
情,初步理解什么是“丁香结”,
体会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联想。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初步理解什么是“丁香结”,
体会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联想。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一、创设情境,图片引入
创设1.课件出示下面几种花木的图片,引导学生
情境,欣赏:牡丹、莲花、菊花、梅花、松柏等。
欣赏
图片引言: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被赋予某种花木,
引入
品格。象征富贵的牡丹,高洁纯净的莲花,坚强乐齐读
观的梅花,坚贞不屈的菊花,毅然挺立的松柏。丁课题。
香,作者又赋予了它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到字里
行间去细细体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初读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解决不
课文,认识的生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解决2.出示词语,检测学生词语掌握的情况。
字词 缀满 朦胧 幽雅 伏案
笨拙
单薄 模糊 恍然 宅院 浑浊
参差 眼帘 单薄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印象 愁怨 顺心
平淡
3.重点指导“幽”“薄”的写法。
幽:共九笔,第一笔为竖,第一笔写得稍长一
些,第八笔竖折起笔稍矮。整个字左右匀称。 <
br>薄: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第八笔是
竖。整个字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一些。“艹”要<
br>
自读
练习,
把课
文读
正确、
流利。
理解
重点
词语,
写得宽一些,“甫”写得小一些,“寸”要支撑住上
面的“甫”。
4.理解重点词语。
朦胧:不清楚;模糊。
笨拙:笨;不聪明;不灵巧。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恍然:形容忽然醒悟。
三、再读课文,梳理脉络
再读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
课文,容?
梳理2.划分结构,理清脉络。
脉络
第1~3自然段:从颜色、形状、气味多角度
描写丁香花。
第4~6自然段:由诗词和雨中的丁香花想到
丁香结,感受到人生的乐趣。
3.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 引
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这四幅丁香图。
课件出示:①城里丁香花图,②城外丁香花图,
③斗室外三棵白丁香图,
④雨中丁香图。
4.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画出描写优美的
词句。
5.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其他同学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把自
己喜
欢的
部分
读给
其他
同学
听。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4课时 2 丁香结
教学内容:2.丁香 结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形成清晰的脉
络。
2、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喜欢的语句,能够对优美的词句有所感受。
3、引导学生在阅读描写丁
香花的语句时,体会作者从多角度、多感官描写
丁香花,从而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形成清晰的脉
络。
2、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喜欢的语句,能够对优美的词句有所感受。
教学难点:
引导
学生在阅读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时,体会作者从多角度、多感官描写丁香
花,从而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一、复习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1.出示重点词语,指名读词。 读词
复习宅院 幽雅 伏案 浑浊 笨拙 参差 眼语,回
词语,帘 顾课
回顾单薄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印象 愁文内
课文怨 容。
内容 顺心 平淡
2.回顾课文,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哪几幅与丁
香相关的图片。(①
城里丁香花;②城外丁香花,
③斗室外三颗白丁香,④雨中丁香)
3.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
课文,品悟优美的
语言,体会字里行间的美感,体会作者融入的思想
感情。
二、品析丁香花特点 抓住
品析1.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画出描写丁香花关键
丁香的语句,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词句,
花特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归纳。(作者是从品读
点
丁香花的形状、颜色、气味三个方面来描写丁香花丁香
的。)
花的
3.课件出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析。 特点。
重点语句一: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
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1)从哪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丁香的美?体
会一下,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探出”
“窥着”都是描写人的神态和动作的,作者将丁香
花人格化,生动地刻画出丁香花的娇俏灵动、惹人
怜爱。此外,还把枝头的小花比作星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丁香花的小巧、繁密、耀眼的特点。)
(2)出示丁香图片,指导朗读。
重点语句二: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那儿有十
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
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
让人分辨出,这是
丁香。
(1)找出描写丁香的词语,再仔细读读句子,
说一说: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关注“十多棵”“白的潇洒”“紫的
朦胧”“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这些词句,作者从
颜
色、数量、姿态、气味几个方面描写了丁香花,赋
予了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芬芳、可
爱的品
格。)
(2)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重点语句三:
那十字
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
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
照耀
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1)“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照耀”一词既写出了丁香花白
得如雪如月,
似有光辉晕出;又写出花与人的联系之深,将花对
作者心灵的鼓舞与慰藉、人对花
的依赖巧妙表达出
来。)
(2)指导朗读。
三、解读丁香结情怀
解读1.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
丁香香结?
结情2.了解丁香结的本义。
怀
课件出示盘花扣的图片和重点语句:“小小的
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3.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1)出示课文中引用的诗句,指导朗读诗句。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2)体会丁香结在古人心中的意象。(古人发现
说一
说作
者如
何表
现丁
香花
的美。
品读
重点
语句。
阅读
链接,
拓展
延伸 <
br>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苞,极似人的愁心,所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来表示愁思的一种情结
。)
(3)理解重点语句:“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
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
如同印象派
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
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
①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
②读一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
起”?(丁香的美丽、高洁、愁怨在雨中形神毕现。
将丁香结化入雨中境界,使象征愁心的丁香花蕾更
加凄楚动人。)
4.作者对丁香结有什么态度?
(1)出示语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
题
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2)“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人生如丁香一样
美丽芬芳,也像丁香一样有解不开的愁怨,因为每
个人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成了又有一件,
只有这样,人生才会多姿多彩。)
在理解了作者的感情之后,引导学生说一说
自己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3)小结:
作者赋予丁香结新的含义,发出如
此超然物外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困难忧愁无惧无
畏、平常心
看待的品格。
5.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先写“丁香花”,后
写“丁香结”?(由“赏花”到
“悟花”,借物抒情,
将自己对生活的小体会、大感悟融入眼前的丁香花
中,深化主题。)
四、阅读链接,拓展延伸
1.出示阅读链接中的诗句,配乐指导朗读。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
隐《代赠二首(其一)》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
《摊破浣溪纱》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陆龟
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冯延巳《醉花
间》
2.小练笔。
(1)课
件出示小练笔要求:体会和学习本文的
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发挥想象,写一个小
理解
作者
的感
情,说
一说
如何
看待
生活
中的
困难
与挫
折。
读诗
句,写
一种
花。
片段,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2)展示小练笔,共同评议。
3.总结全文。
本文展现了作者看到的城外、城里和自己家中
的丁香花,由古人诗词
联想到丁香结并悟出丁香结
的说法,最后表达了自己的感慨,显露了作者对人
生的洒脱。
板书设计:
颜色美
丁香
花
姿态美
气味甜香
丁香结
正视生活挫折
人生充满乐趣
古人眼中——解不开的愁怨
丁香结
作者眼中——豁达乐观
教学后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5课时3古诗词三首
教学内容:3 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宿建德江》,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情感和古诗词
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
1.会写3个生字,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情感和古诗词的
语言之美。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一、直入课题
直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宿建德江》。(板齐读
课题 书:宿建德江。齐读课题)
课题。
这首诗是孟浩然为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漫游
吴越时写下的。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自读1.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学生自由
古诗,自由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速度)
读古
初步2.指名读,正音。 诗
感知 3.自由读古诗。(教师强调读流利,读出诗里
的节奏。)
理解三、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诗意,
1.师:平时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一般有哪些方总结
质疑法?(学生自由说一说,如多读、边看插图边想象
、学习
问难 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与别人交流等。)
古诗
2.师:这些方法都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方法。
这些方法自学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如果有不懂
的地方,请打上小问号。开始吧!(自学)
3.师:同学们都读懂了哪些诗句?把你读懂的
地方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尝试理解诗意。(学生
汇报。)
入境
悟情,
体验
升华
全诗
回读,
情感
回顾
4.质疑问难: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生:
“野旷天低树”“愁新”“月近人”。)
5.出示图片,理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师:同学们,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
出了怎
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
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
低,月与人
亲。)这幅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孤独、沧
桑、凄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
再来读一读,把
这种感觉融入到诗的字里行间。
7.讨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
教师板书,齐读。
四、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师:“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诗人的“新愁”
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是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
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的他正身处异乡。诗人孑然
独身漫游他乡,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
舟,不免顿生愁绪,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
名读)教师指导:读出思亲之愁、寂寞之愁
和思乡
之愁。
此时,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飞
到——(家乡去了),他
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
聚的情景,然而,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
清月近人”。
五、全诗回读,情感回顾
让我们再读读古诗,体会诗人愁肠
百转的孤独
与寂寞。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一些孟浩然的其他
诗作,互相传诵交流
交流
自己
对古
诗的
理解。
理解
诗人
的情
绪。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移、泊、旷、低、近
孤寂、愁闷、思乡、旅愁
教学反思: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6课时3古诗词三首
教学内容:3 古诗词三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情感和古诗词
的语言之美。
3.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领略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
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情感和古诗词
的语言之美。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领略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一、谈话导入
1.有人说夏季的天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解题,
谈话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就乌云滚滚,大雨倾盆,齐读
导入
有时雨还在下着,太阳就出来了。这就是夏天的阵课题。
雨的特点。
2.今天我们来学习北
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
古诗,看看他是如何写夏日里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课题:六月二十
七日望湖楼醉书)
3.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写诗的时间、地点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诗。)
二、初读释疑,理解诗意 熟读
初读(一)熟读古诗,读准字音。
古诗;
释疑,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纠正字理解
理解音。 古诗
诗意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内容。
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跳珠:指跳动的水珠。诗中指雨点大,杂乱无
序。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小声跟读。
4.比赛朗读古诗。(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赛读。)
(二)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名读诗题。(教师强调读准朗读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师:如何理解诗题?(这首诗是在望湖楼酒
醉之后所作。)
这个“醉”有似醉非醉之意。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由交流。
咬文三、咬文嚼字,感悟诗境美
嚼字,1.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
,思
感悟考: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诗境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
出来?(“未遮山”“忽
美。 吹散”“水如天”等)
2.师: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有什么好处?
(“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水如天”。比喻恰<
br>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3.师:这首诗除了运用比喻,还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
(对仗:“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
“未遮山”对“乱入船”。)
四、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激发1.(课件出示)教师指导朗读。
兴趣,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
吟读船。
成诵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齐读古诗。(注意朗读节奏)
3.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黑云未遮山
雨中:跳珠乱入船
雨后:景色水如天
句句写景 句句含情
教学后记:
再读
古诗,
体会
诗歌
意境。
朗读
古诗,
背诵
古诗。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7课时3古诗词三首
教学内容:3 古诗词三首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背诵并默写。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情感和古诗词
的语言之美。
3.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领略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
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背诵并默写。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情感和古诗词
的语言之美。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领略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一、谈话导入
谈话1.词人简介。(出示词人辛弃疾的介绍)
导入 2.我们还学过他的哪首词?(《清平乐·村居》)介绍
能背出来吗?(指名背诵)
诗人,
3.上节课我们跟随苏轼去西湖游玩了一番,这读课
节课我们就跟随辛弃疾去欣赏黄沙岭
的风光吧。题。
(板书课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初读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自由
课文,2.检查自读情况。 读词。
疏通(1)指名读课文。正音,齐读。
字词 (2)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
和重音)(课件出示字词)
3.自由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
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再读
课文,三、再读课文,理解词意
理解1.默读词句。师: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理解
词意 思。(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
变双音字、调换顺词意,
序、补充词语等)有疑问、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
交流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感受。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词语的意思。(课件出示重点词语
意思)
(2)指名说句子意思。(课件出示句子意思)
4.重点指导: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是谁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它会说些
什么呢?又是谁“听取蛙声一片”?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四、感悟词情
感悟1.思考,指名回答: 有感
词情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情地
哪儿看出来的?(夏季;鸣蝉、稻花香、蛙声。)
朗读
(2)词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热爱课文,
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用心
2.指导朗读。
体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情感。作者
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音。
情感。
(2)按照停顿和重音的提示,指名读,尝试
背诵,师生评议。
五、总结拓展
总结1.多么迷人的景色啊,齐读。(配乐师生合作配乐
拓展
串读) 朗读。
2.积累其他田园诗或辛弃疾的其他词。
3.把这幅美景画下来,做成诗配画。
板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景:以动衬静(迷人)热爱大自然
情:说丰年(喜悦)关心人民生活
教学反思: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8课时 4 花之歌
教学内容:4.花之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在朗读中品味语言文字
的优美,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想想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再找出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
象奇
特的地方,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3、体会作者是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
表达自己的独特感
受的,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本课是如何描写花的。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是如何进行观察,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作者自己独特感受的。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一、导入新课
1、一年四季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的花在盛说一
开、凋谢,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花?这些花又有说自
导入哪些特点呢?
己知
新课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花,并用自己的语言概道的
括这些花的特点。 花,了
2、平时
,我们都喜欢从花的颜色、形态、香解作
味方面去品评我们看到的花,不过作家纪伯伦却从者。
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司空见惯的花。今
天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诗人一起感受花的美好。
3、板书课题:4、花之歌
学生齐读课题,教师相机出示作者纪伯伦的资
料,引导学生读一读。
纪伯伦,黎巴嫩
作家、诗人、画家,是阿拉伯
文学的主要奠基人,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
文坛骄子”,
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
与沫》等,他和鲁迅、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
学
走向世界的先驱。本文是《纪伯伦诗选》中的一
首。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大声朗读,
初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课文,学生按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自由
学习2、出示本课的生字词: 朗读
生字。
苍穹 孕育 冠冕 摇曳 旑旎 硕大 课文,
再读
课文,
了解
课文
主要
内容,
理清<
br>课文
的脉
络
学习
课文,
体会
花的
形态
美和
精神
美。
琼浆 婆娑 顾影自怜 心驰神往
指生读一读,相机正音。
“苍穹”的“穹”是三拼音节,“摇曳”要注
意“曳”的读音,“婆娑”这两个字的字音都要注
意。“旖旎”两个字都读第三声。
强调本课的两个多音字。
出示句子: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
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清晨,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
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学生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藏、行”两个多
音字。
3、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等
方式理解重点
词语“旖旎、顾影自怜、心驰神往”的意思,并引
导学生运用这几个词语造句。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
的脉络
1、请同学们继续朗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
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全班交流:
(1)这篇课文中的“我”指的是什么?(指
的是花)
(2)课文写了花哪些方面的内容?根据花的
这些方面的内容可以将课文分为哪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歌):颂花的形象美。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歌):颂花的精神美。
2、学生练习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
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四、学习课文,体会花的形态美和精神美
(一)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感悟花的形态
美。
1.指名读第1-4自然段,思考:如何理解每个
自然段的意思?
2.全班交流汇报,老师适时点拨。
出示句子1: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
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
遍……
作者把花比喻成什么?你从中感悟到了什
么呢?
大自然的话语,让人感受到花是那样的可
学习
生字。
理清
课文
的脉
络。
逐段
理解
课文
内容。
爱,那样的神秘,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
出示句子2: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
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这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呢?请用自己的
话说一说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花儿悄悄开放的时候,有早晨的风相伴,风儿
在祝贺我,为我的开放而鼓掌。
傍晚,太阳就要远去,我和一群群鸟儿送别太
阳,很真诚地对太阳说:“太阳,明日见!”
出示句子3: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
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师:“诸元素”指什么?(四季,即春、夏、
秋、冬。)
你是怎么理解这一自然段的
?(这一自然段把
花比作诸元素之女,写出了花在冬天孕育,春天开
放,夏天成长,秋天凋零的
过程。)
出示句子4: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
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这一自然段写出了花是人类纯洁和神圣感
情的寄托。从“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得出<
br>“纯洁”,由“死者最后的祭献”得出“神圣”。)
3.齐读第1-4自然段,进一步感受花的形态
美。
(二)学习课文第5-7自然段,感悟花的精神
美。
1.默读第5-7自然段,一边
读一边画出自己喜
欢的句子,并简单做批注,想一想,这些句子体现
了花的什么精神品质。
2.出示第5自然段: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
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师:这一自然
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的是
什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的是花充实快
乐的一天的生
活。)
3.出示第6自然段: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
清风
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
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
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师:“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和“硕大无朋的
独眼”各
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千万颗
亮晶晶的眼睛”指夜空中的星星,“硕大无朋的独
眼”
指太阳。好处:运用 比喻及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昼夜更替的自然变化。)
感悟
花的
精神
之美。
对比
阅读,
总结
课文,
拓展
主题
作业
布置。
4.出示第7自然段: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
啭、歌
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
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
也不孤芳自赏。
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思考:
(1)读完最后一自然段,你能概括一下花的
精神吗?
(由“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
浆”得出“渴饮朝
露”;由“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得
出“向往光明”;由“我从
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
自赏”得出“不顾影自怜,不孤芳自赏”。所以,
花的精神就是:渴饮朝
露、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
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2)第七段中最后一句“而这些
哲理,人类
尚未完全领悟。”中的“哲理”指什么?这句话有
何作用?
A:我知道了要像花儿那样乐观地对待生活,
享受生活,不张扬,也不自卑。
B:我懂得了人
要追求光明,追求属于自己的世界,便乐观地、开
心的生活。
C:从“人类尚未完全领悟”说明人类没有像
我一样领悟这些道理,暗含了对人类的批评。
五、对比阅读,总结课文,拓展主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拓展美文《啊!风》。 (见课本第11
页)
学生自由朗读,找一找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
并谈一谈感受。
3.教师总结课文:《
花之哥》这首散文诗以花
的口吻,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的凋谢,展
现了一幅生动的大自
然画卷,赞美了花积极乐观的
态度,和追求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的精神。
六、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花的形态美和
精神美。
2、观察大自然中的花,并联系课文,感受花
的乐观坚强的精神。
自由
朗读,
谈一
谈感
受。
朗读
课文,
完成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9、10课时 习作1 变形记
教学内容:习作1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习作提示,从四个标题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
,或者自己
拟一个有趣的题目进行习作。
2.展开想象,能够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出
自己变形后的见闻感受,并掌
握具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3.要抓住变形的动植物或物体的特征,写出自己的传奇故事来,情节要生动,内
容要丰富。
教学重点:
1.根据习作提示,从四个标题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或者自己
拟一个有趣的题目进行习作。
2.展开想象,能够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出自己变形后
的见闻感受,并掌
握具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要抓住变形的动植物或物体的特征,写出自己的传奇故事来,情节要生动,内容
要丰富。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激趣一、激趣导入
导入
同学们,《花之歌》是花的自述,想象奇特,谈话
读来很有趣味。如果你有这样一个机会,把自己变进
入
成另外一种东西,又会有什么样的“传奇经历”呢? 课题。
倘若把自己的“传奇经历”写下来,也是挺有
意义的一件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想象的王国,抒写
自己精彩的传奇故事吧!
交流二、交流反馈 交流
反馈
1.学生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话题。
趣的话题。
2.指名说说自己选定的内容及选定的理由。
(学生交流)
3.大家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在交流中自然总
结出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
三、习作指导
习作1.展开想象,学生展示自己变形后的经历,教谈谈
指导
师适时指导。 自己
自主
成文,
习作
欣赏
习作
修改。
2.同桌交流。(叙述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及想法、
感悟。) <
br>预设:运用拟人手法,展开想象,运用第一人
称的叙述方式,描写自己变形后的“传奇经历”和<
br>感受
3.指名简要谈谈自己的习作设想或习作结构,
教师和同学评议,让其他同学得到借鉴。 提示:如谈谈自己习作的叙事线索,采用什么
样的方式贯穿全文、衔接过渡,怎样开头、结尾等,<
br>从而让其他同学得到启示借鉴。
四、自主成文,习作欣赏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让
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习作。
1.指名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
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
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
自由发表看法。
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
处。
五、习作修改
1.课件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2.回忆常规修改内容,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
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
3.修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的习
作设
想或
习作
结构。
完成作
文,修
改作
文。
第二课时:誊写作文。
交流
并修
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11课时 语文园地一
教学内容: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能够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鉴赏文学作品。
2.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体会其应用上的妙处。
3.说说句子中分号的作用,掌握分号的具体用法。
4.积累并背诵《过故人庄》,体会诗歌意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能够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鉴赏文学作品。
2.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体会其应用上的妙处。
教学难点:
1.说说句子中分号的作用,掌握分号的具体用法。
2.积累并背诵《过故人庄》,体会诗歌意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一、谈话导入
谈话针对两篇类似的文章,同学们有没有好的阅读交流
导入
方法?另外,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特点与好处、分号阅读
该如何使用等,都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下方法。
面我们就逐一进行交流。
二、交流反馈
交流1.师:阅读文章时,在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
反馈。
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还要能
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那么,具体有哪些方法呢?
明确:
(1)阅读的时候,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想开去。比如,阅读《丁香结》
。通过阅读,我们
了解到课文写了丁香花的颜色、样子和气味,这时
候,可以联想我们自己在生
活中见到其他植物,如
桂花、梅花、栀子花,它们都是什么颜色,有什么
气味。
(2
)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联想。比如阅
读老舍的《草原》,我们可以想到老舍的其他作品,
或
者其他作家写草原的作品;读懂了文中主客聚会
的欢快场景,可以联想到如果自己置身于这个场景
中会怎样;等等。
2.教师小结:阅读的时候,既要读进去,又要
想开去,不仅可以深化对
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
自由
交流
自己
所读
的文
章。
且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3.学生自由交流自己所读的文章想开去的例
子,教师总结。
三、合作探究
合作1.(课件出示文中排比句)师:读一读排比句,
探究。
体会排比句的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学生自
由交流)
2.从课外阅读中找出一两个精彩的排比句进
行赏析,体会排比句的好处。
明确:排
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
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
排在一起
组成的句子。有时候两个句子或以上的并
列句子也可以称为排比句。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
谐,
显得感情充沛;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
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师:说说分号的用法。
明确:下列几种情况使用分号:①用在复句
中
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非并列关系(转折、因果
等)的多重复句,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②分
条说明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每一条里,不管是词、
词组、单句,还是复句,都作为一个分
句,各条末
尾用分号,最后一条完了用句号。③句子中有余指
代词“等等”代表未说出的并列部
分,在“等等”
的前面也要用分号。注意,排比句不是一定要用分
号隔开。
4.(课件出示路牌标志)师:在路上行走时或者
坐车到异地时,你注意过路牌吗?
如果路牌上有不认识的字,我们可以借助拼音
认识地名。
明确:每一条路都有路牌,
上面有路的汉字名
称,汉字下面是路名的拼音大写,声母和韵母均大
写,但无声调。我们可以借
助拼音认识路名,除此
之外,路牌上还有指示方向的箭头,这样,我们通
过看路牌就可以辨识方
向了。
当然,公路上还有一种路牌,当距离某一个地
点还有比较长的路程时,通常以千米作单
位,千米
也叫公里,用来告诉我们距离目的地还有多远。地
名也是汉字和拼音大写相结合的形式
。
教师小结:正确认识路牌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辨
识方向。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可以像路牌那样
,用
拼音拼写你的名字吗?(学生自由交流)
读一读
排比
句,体
会排比
句的好
处。
日积
月累
四、日积月累
学习
1.课件出示古诗《过故人庄》,教师指导朗读。
古诗,
2.齐读,要求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
3.理解古诗《过故人庄》。 古诗。
(1)借助资料,用自己的话试着翻译诗句。
(2)小组成员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检查交流。
(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对古诗主题思想
的理解。
4.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1课时5七律•长征
教学内容:5
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教学重点:
1.会写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征
课题,吗?你们知道哪些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学生交流
了解自由举手说一说)
长征
长征。 2.结合“资料袋”内容,教师简单介绍二万五中的
千里长征的背景知识。
故事。
3.师: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
的诗歌,今天让我们跟随毛主席一起走进《七律·长
征》。(板书课题)
二、自学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自学1.出示学习要求。
诗歌,(1)自由朗读诗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朗读
扫清通课文。
诗歌,
字词(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读准
障碍。 书写规则。 字音。
(3)根据注释或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分小组讨论交
流。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小组派代表交流自学成果。
细读
诗歌,三、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理解1.教师指导:读每一句诗时,先理解句中词语
诗意 的意思。
朗读
2.再读诗句,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全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
等闲:红军战士理解
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诗意。
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 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
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
,
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
br>岸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的山崖,给
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
十
三根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让人有寒气逼
人的感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
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
战士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从心情
豁然开朗,个个笑逐
颜开。
3.朗读全诗。
指导四、指导朗读,总结全诗
朗读,1.教师指导: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有感
总结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
,分首联、颔情地
全诗。 联、颈联、尾联。 朗读。
2.指导朗读:教师先范读,从节奏、
重音、韵
脚、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学生练习,要求读
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3.师总结:这首《七律·长征》气势磅礴,格
调高昂,向我们展现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的一幅幅图画。下节课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学习课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2课时5七律•长征
教学内容:5 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语言的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语言的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一、歌曲导入,烘托氛围
歌曲1.课件播放歌曲《七律长征》,学生仔细欣赏。 欣赏
导入,2.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歌曲,
烘托这首诗歌写于1935年10月,当时长征即将结束。了解
氛围。
回顾长征途中红军战胜的艰难险阻,毛主席挥毫写背景。
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这节课让我们一起
来领会诗歌所饱含的精神气概。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悟 自由
诵读1.指名朗诵《七律·长征》边读边思考
:全诗朗读,
诗歌,是围绕哪一句写的?(第一句)
谈体
整体2.学生自由举手朗读第一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感悟。 会。
3.有感
情地齐读第一句,你从中体会出红军的
什么精神?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红军的精神
的?
(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从“只等闲”
一词中体会出来的。)
过渡:我们从哪
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
远征难”呢?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体会诗句表达
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诗歌,体会感情
精读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思考:从哪些诗句
诗歌,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学生自由举手
体会说一说)
感情
2.研读诗句,体会诗句饱含的感情。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师: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艰难?
(万水千山,远征难)
②师: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
(只等闲)
③指名读,齐读。
④教师小结:这句诗高度概括了红军战士在毛
主席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
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
神,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
革命精神,也给全诗奠定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
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师:这句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长征艰
难?(指名答)
②师:红军战士们害怕吗?(自由答)你从哪
里感受到他们的不怕难呢?(腾细浪、走泥丸)
③思考: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
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从中感受
到什么?
④小结:这句诗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
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
视觉比例,正是为了
反衬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
义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师:这句诗中,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
难?(云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课件出示泸定桥图片)教师简要介绍泸定
桥。
③师: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困难
呢?(暖)
④教师引导:金沙江,大渡河,这一暖一寒,
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男女生互读)
⑤
小结:这句诗是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
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
长
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师: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千里雪)
②师:那你又是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
闲”呢?(喜)
③默读诗歌。思考:红
军战士遇到了哪些
“喜”?“更喜”指什么?(翻过雪山,就迎来了
长征的胜利。齐读) ④小结: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
找出
关键
词句,
体会
红军
不怕
困难
的精
神。
“更喜”二字,
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
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又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
革命前途的
向往和自信。“三军”一词,充分表达
了毛泽东对红军队伍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四、合作探究,总结归纳 总结
合作1.师: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几诗歌探究,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主题。
总结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归纳 明确:五幅“征难图”——越五岭、跨乌蒙山、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引导学生
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
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
难的革命英雄
主义气概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2.小结诗歌主题:本诗热情洋溢地歌颂了
中国
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
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革
命力量拥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诵读
总结五、总结拓展 另外
拓展。
伟大的长征虽然早已结束,但红军的英雄形象一首
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课后请同学们阅读毛主席的词。
另外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
板书设计:
5.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总起)
万水千山→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分述)
三军过后→尽开颜(总结)
(藐视困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后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3课时6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内容:6 狼牙山五壮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
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
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等词语。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
话题(课件出示狼牙山风景图)师:同学们,这是
导入,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风景区。在这里,有一座特别看图
揭示的建筑,狼牙山壮士纪念塔,它记录着五位英雄的片,走
课题 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学
习课文《狼牙山五壮进课
士》,一起去认识这五位英雄。(板书:狼牙山五壮文。
士)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初读1.出示学习要求。
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扫读课
扫清清生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文,读
字词(2)根据自学生字的方法,掌握字形,规范准字
障碍。 书写,注重积累。 音。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标出自然段序号,标出不理解的语句,
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2)认清字形,规范书写。
三、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
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五壮士”是哪五个人?
理清(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
脉络,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
整体
感知
上山,英勇杀敌,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最后英
勇跳崖的故事。“五壮士”是指班长马宝玉、副班给课
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 文划
2.再次默读课文,讨论、交流:课文是按照怎分段
样的顺序记叙的?课文分为哪
几个部分?每一部落。
分的意思是什么?(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
叙的。)
3.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
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六班五位战士诱敌上
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五位战士决定把敌人
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五位壮士把敌人
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第6~9自然段):五位壮士英勇壮烈
地跳下悬崖。
4.根据课文记叙的
顺序,请同学们试着给每部
分内容拟一个小标题,突出每一部分的重点,完成
填空。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
歼敌)→跳下悬崖
板书设计:
6
狼牙山五壮士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教学反思: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4课时6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内容:6 狼牙山五壮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五壮士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能力。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五壮士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
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一、课题质疑,激发兴趣
课题1.师:同学们,题目中的“五壮士”可以换成谈一
质疑,“五战士”吗?谈谈自己看法。 谈自
激发(不能换,因为文中的五位战士不是一般的战己的
兴趣
士,他们为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不惜牺牲自看法。
己的生命,所以用“壮士”。)
2.师:一个“壮”字,已经让我们对他们油然
生起崇敬之情。下面让我们在课文中去感受他们的
英雄气概吧!
二、精读课文,体会精神
精读1.师:默读课文
,画出描写五壮士英勇奋战的
课文,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结合当时的背景,谈谈
体会自己
的体会。(学生自由说一说)
精神
2.师: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
是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指名答)
3.研读重点语句,体会感情。
(1)痛击敌人。(课件出示:班长马宝玉沉着地
指挥战斗……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①找出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的动作和神态的
语句,说说你的感受。(指名说)
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五壮士对敌人的仇
恨,以及他们英勇杀敌的无畏精神。
(2)引上绝路。(课件出示:为了不让敌人发
现……紧跟在班长后面。)
①朗读这一部分,想一想五位壮士完成任务
读课
文,感
受狼
牙山
五壮
士的
精神。
后,为什么往三面都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
移。(学生自由交流)
②读一读描写班长和战士们在面临生死抉择
时的表现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指名说)
③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出他们的崇高精神。
(坚定不移、勇于献身。)
(3)顶峰歼敌。(课件出示:顿时,石头像雹子
一样……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①朗读课文,说一说顶峰歼敌是从哪几个方面
来写的。(学生自由交流)
②找出五壮士共同英勇歼敌的句子,谈谈自己
的感受。(指名说)
③在这部分,你又能用什么词语概括他们的精
神呢?(英勇顽强、坚强不屈。)
(4)跳下悬崖。(课件出示:五位壮士屹立
在……露出胜利的喜悦。)
①联系上下
文,说说“屹立”的意思。(“屹立”
本义是像山峰一样高耸、稳固地立着。这里指五壮
士意志
坚强,不可动摇,突出他们顶天立地的高大
形象。)
②五壮士站在狼牙山顶峰,知道自己将要
牺牲
了,为什么脸上还露出胜利的喜悦?他们当时心里
会想些什么?(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课件出示:班长马宝玉激动地……相继从悬崖
往下跳。
③找出五壮士是怎样跳崖的语句,你从他们的
动作、神态、语言中体会出什么?
(从
班长马宝玉把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
了,体会出他不给敌人留下一枪一弹,也表明了他
跳崖的
决心。从“纵身”“相继”“昂首挺胸”这三
个词语中体会出五壮士坚强不屈、视死如归、勇于
献身的英雄气概。)
④同学们,此时你们有怎样的感受呢?(五壮
士的口号,体现出他们对日
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
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
课堂三、课堂小结
小结 狼牙山五壮士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
山河的抗日颂歌,他们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
北,他
们的名字鼓舞着中国人民的斗志,他们的英雄气概
和战斗精神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永放光彩
,他们的名
字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
谈一
谈自
己的
感受。
板书设计:
6.狼牙山五壮士
接受任务:敌众我寡(略)
诱敌上山:英勇奋战(详)
引上绝路:斩钉截铁(略)
顶峰歼敌:决一死战(详)
跳下悬崖:壮烈豪迈(详)
英勇顽强不畏牺牲
教学后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5课时7开国大典
教学内容:7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汇集、宣告、旗帜、检阅”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
的心情。
3.学习文章中有关场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4.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
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
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
1.
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汇集、宣告、旗帜、检阅”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2.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
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中
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影片一、影片导入,烘托氛围
导入,1.播放《开国大典》的影片片段。谈一谈影片观看
烘托中哪一个镜头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影片,
氛围 (预设: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央人交流
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时,全场人们一齐欢呼的场面资料。
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激
动、自豪的感情。)
2.今天,我们一起穿梭时空隧道回到那一天,
感受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广场上的壮观场景。
二、想象场景,体会感情
想象1.自由朗读课文,回忆开国大典是按照怎样的
说一
场景,顺序记叙的?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说哪
体会况?(学生自由说一说)预
设:宣布典礼开始奏国些词
感情 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阅兵式群句最
众游行
能体
2.师:课文中的场面描写较多,请同学们在文现开
中标出场面描写的部分,并思考场面描
写的作用。国大
(指名说) 典的
预设:表现出了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对毛盛况。
主席的崇敬与爱戴。
3.体会重点语句。
(1)课件出示1:工
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
长辛店……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从这两句话中
你感受到了什么? <
br>(从“老远”的长辛店等地坐火车清早到了北
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的工人,以及“五
更天”摸黑步行四五十里路的农民,让我们感受到
了人民的急切心情,他们是那样的激动与兴奋
,他
们是参加典礼的三十万人的缩影。)
(2)课件出示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
主席台。
(表达了人民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
无限热爱。)
(3)课件出示3:他读
到“选举了毛泽东为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
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
热烈的欢呼。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
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
来了新中国的成
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人们期盼
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
举他为主席正合民
意。所以当听到毛泽东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时全场
热烈欢呼。)
(
4)课件出示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
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
的
欢喜和激动。
(群众看到自己国家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
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
心情,用喊声和
掌声表达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把嗓子都喊哑
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说明
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激
动到了极点。)
(5)课件出示5: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
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
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这句
话是写毛主席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
万岁”的回应,一方面说明毛主席对人民的热爱,
另一方
面,这些动作和口号直接表现了毛主席的领
袖风采。)
4.在众多的场面描写中,我们学习到了哪些场
面描写的方法呢?
(特定的地点、特
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
三者的综合构成了场面,对三者有机结合的动态描
写就是场面描写。
①有点有面,点面结合。②突出
重点,写出气氛。③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理解
重点
语句。
三、总结全文
总结师:难忘的1949年10月1日,人们难忘那历
全文
历在目、激动人心的场面,更难忘那些为新中国的
成立而献身的英雄们,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
们不能忘记历史,应努力进取,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使国家更加富强、昌盛。
板书设计:
7.开国大典
会场情景盛大 典礼盛况隆重
阅兵式威武 群众游行壮观
中国人民无比自豪、激动
教学反思: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8课时8灯光
教学内容:8 灯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天安门前的灯光、郝副营
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
战场上的火光三者之间的联系。
3.体会文章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的关系,并感受作者这样写的深意。
4.体会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受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并懂得珍惜。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天安门前的灯光、郝副营
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
战场上的火光三者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的关系,并感受作者这样写的深意。
2.体会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受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并懂得珍惜。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
2.教师提问: 交流
揭题(1)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灯
导入 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光” (2)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
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二、重点解读
重点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解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读
目标一致,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课文,
2.读课文,弄清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
营读懂
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人物
间的联系。(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关系。
(1)我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尤其是晚上。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
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清明节
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
一声赞叹:“多好啊!”
(作者借游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这一代人对
现实美好生活的赞美与欣慰,同时也暗示着祖国的
指导
朗读,
体会
感情
提升
感悟
未来前程一片光明。)
(2)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
在双膝上的一本
破旧的书。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
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
读书。“多
好啊!”他在自言自语。
(郝副营长借着现实中微弱的火光,对书中所
描绘的虚拟的幸福生活
表现出由衷的羡慕与向往
之情。)
(3)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
一闪
。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
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
围墙。围墙里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正是借着郝副营长点燃的那一簇微弱的火
光,才使战斗最
终取得了胜利。但郝副营长却因此
暴露了自己而被敌人发现,光荣地献出了自己年轻
的生命。此
处的灯光,旨在歌颂郝副营长舍身为部
队前进引路的伟大壮举。)
(4)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
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这是文中最后一处写到的“灯光”,与课文
开头相呼应,这种写法叫作首尾呼应。再次告诉我
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数不清的烈士用
他们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现在
的幸
福生活。)
三、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
憬的语气;
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焦急”的感
受;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的无限
崇敬之
情。可采取学生自由举手读、组内读、齐读
等形式。)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要读出对战友深沉的怀念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学生在有感
情地朗读当中自然能感受到当
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和今天幸福
生活的来之不易
。)
四、提升感悟
同学们,郝副营长为了心中美好的憧憬,为了人民能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不惜献出了自己年轻
关注
“首
尾呼
应”的
写作
手法。
有感
情地
朗读
全文。
而又宝
贵的生命,却连电灯都没有来得及看一眼。
大家想想,每当夜幕降临,我们能坐在灯下学习,
这
种幸福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呀!这是无数革命先烈
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我们怎能忘记这些舍生忘死
的英雄们呢?我们要努力学习,发愤图强,加倍珍
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板书设计:
8*灯光
漫步天安门广场—灯光勾起回忆
回忆往事战斗前—憧憬未来
战斗时—燃书指路,壮烈牺牲
战斗后—胜利
回到现实看华灯,忆战友
教学后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9课时 口语交际:演讲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演讲
教学目标:
1.围绕“演讲”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
2.了解演讲稿的特点及具体写法,写好演讲稿,使其具有说服力,全班进行
交流。
3.演讲结束后,要善于听取老师或同学的意见,修改演讲稿,有效地提高演
讲水平。
教学重点:
1.围绕“演讲”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
2.了解演讲稿的特点及具体写法,写好演讲稿,使其具有说服力,全班进行
交流。
教学难点:
演讲结束后,要善于听取老师或同学的意见,修改演讲稿,有效地提高演讲
水平。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激趣一、激趣导入 生上
导入
听到慷慨激昂的演讲时,你的心情怎样?你作台演
过演讲吗?记得当时的感受吗?今天我们将在班讲。
上开展一次演讲活动,请同学们一展自己的风采。
确定二、确定选题,精选素材
选题,1.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开展演讲活动,请交流<
br>精选同学们从以下方面确定话题范围,当然也可以自演讲
素材。 定。 范围。
(1)科学(2)读书(3)家乡新貌(4)健康
饮食
以上方面只是个参考,同学们也可以根据自己
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谈谈自己希望演讲的话题。
2.同桌间交流自己选择的话题范围,并为自己
选择的话题拟一个合适的题目。(如“读书的快乐”
“健康饮食伴我行”等。)
3.师:演讲稿有哪些特点?(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一般来说,演讲稿具有针对性、可讲性
和鼓动性等特点。
4.思考:什么样的演讲稿,才具有说服力呢?
(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明确:观点鲜明。选择合适的材料说明观点,
如,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引用名言警句。要有感染力,可以引用生动的故事。
三、交流反馈
1.教师指导学生写演讲稿。
2.演讲稿写好后,同桌间进行交流。
3.学生根据演讲稿内容,分小组试练一下演
讲,看一看该怎样演讲,效果才能更好。总结演讲
该注意哪些事项。(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
教师抽查小组代表发言。学生在演讲时
应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还可以利用停顿、
重复或
者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
演讲结束后,听听大家的意见,看看哪些地方
自己演讲得
不够好,是属于演讲稿中的材料没有组
织好,还是属于演讲时发挥得不好,从而进行有针
对性的
完善和调整,提高演讲水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授课日期: 月 日
交流
总结
演讲
注意
事项。
第10、11课时 习作2
教学内容:习作2:多彩的生活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确定中心,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2.让学生感受活动的快乐,并在活动中学会写作,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3.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抓住重点,把活动过程写清楚。
4.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一次活动。
教学重点:
1.确定中心,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2.让学生感受活动的快乐,并在活动中学会写作,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抓住重点,把活动过程写清楚。
2.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一次活动。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一、导入 说一
导入 同学们,你都参加过哪些活动呢?你能抓住活说自
动的过程,把它写下来吗?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多己喜
彩的活动。 欢的
活动。
二、交流反馈
1.审清题意。 弄清
这是一次以记事为主的作文训练。写作的内容写作
是“活动”。但文题对参加什么活动,参加活动的要点。
交流时间、地点、哪些人等都没做任何限制,因此,写
反馈
作时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可以写诗歌朗诵会,也可
以写植树节参加植树活动等。
2.确定写作重点。
写清楚活动过程的各个发展变化的环节,尤其
是给你留下深刻印
象的部分要具体、细致地写,在
写游戏的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
学的表现,写
一写他们的神态、动作和语言。但不
可面面俱到,要抓住人物典型的反应写。
3.精选材料,突出中心。
通过记叙一次多彩的活动,突出活动给人的启
迪和教育。
作文的素材往往来源于生活。在校园中,
我们经常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如拔河、跳绳比赛、
猜
谜、集邮知识竞赛等;在校园外,我们也经常参
加一些活动,如看望孤寡老人、植树、爱
心义卖等。
因此这篇习作的选材极为广泛(学校、家庭、社会),
但不能把我们所参加的活动全
写进习作,应对习作
的材料加以提炼、筛选、加工,把你最感兴趣、印
象和感受最深刻的一次活
动写下来。尤其是要把自
己在活动中的体会写下来,这样才能突出中心。
三、习作指导
习作1.口述指导,思考:
指导 (1)你参加过的活动中,比如
捉迷藏、跳绳
比赛、智力游戏、诗词大会等等,你对哪些活动最
感兴趣?这些活动中哪次给你的
印象最深?(教师
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表述,初步确定写作的对象。)
(2)这次活动为什么
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哪些情节非常有趣,使你当时特别兴奋,过后
难以忘怀?
(教师可适当提示,力求让学生将有趣的情节
说得清楚、完整,指导学生确定写作重点。)
(3)这次活动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
明确:包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组织,
哪些人参加,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怎样,活动
的结果如何等方面,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回忆,先把<
br>过程讲清楚,然后确定写作要点。
2.指导写作。
(1)按事情的发展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
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注意记叙的顺序。
(2)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抓住重点写具体。
点面结合、突出重点是写好活动的一个主要方法
。
所谓“面”是指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
写,顾及全局。所谓“点”指的6是重点,
是最能
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点
面结合,就是在写作时,能围绕中心,
将活动的个
体和群体,事物的局部和整体结合起来,做到详略
得当。
(3)写出参加活动时的体会,以增强习作感
染力,使习作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3.自主成文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四、习作欣赏
1.自主到讲台上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
自己习作的优点,其他同学参与评议。
口述
习作,
自主
成文、
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
自由发表看法。
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
处。
五、习作修改
1.自读自改。
2.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3.
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
修改,要注意错别字、不正确的标点、不通顺的语
句等
。
修改
习作。
第二课时:誊写作文。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12课时
语文园地二
教学内容: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明确场面描写的内涵,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提高学生场面描写的
能力。
2.读句子,体会用加点字词描写景物的好处。
3.读句子,了解“说”的不同表达形式,并仿照句子写一写。
4.了解书法展览的意义,养成正确、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5.积累有关爱国主义的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明确场面描写的内涵,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提高学生场面描写的
能力。
2.读句子,体会用加点字词描写景物的好处。
3.读句子,了解“说”的不同表达形式,并仿照句子写一写。
教学难点:
1.了解书法展览的意义,养成正确、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2.积累有关爱国主义的名言警句。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一、问题导入
说说
问题你了解场面描写的概念吗?场面描写的方法场面
导入 有哪些?“说”有哪些具体
的表达形式呢……这一描写
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究。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丰的方
富多彩的语文
园地吧! 法。
二、交流平台
交流1.课件出示“交流平台”中的资料,思考:什重读
平台。
么是场面描写?怎样理解点面结合的写法?(学生《开
自由交流) 国大
明确:场面描写,就是
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典》,
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体会
述、描写、
抒情等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场面
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描写。
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
会议场面等。
所谓“点”,指
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
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
人、事、景物的
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
词句
段运
用。
书写
提示。
日积
月累。
“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
有机结合。
2.师:请举例说明《
开国大典》是如何运用点
面结合的写法的,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指名说)
明确:《开国大
典》写阅兵式时,既从整体上
写了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的那种整齐威武
的情景,这便是所
谓的“面”;同时,又用某些细
节去展现各个方阵的风采,这便是所谓的“点”。
这篇课文运用
点面结合的写法,不仅让我们感受到
了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还让我们对各具特色
的队伍产
生了深刻的印象。
三、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
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1)句写出了场面肃静的程度之深;(2)
句写出了空气清鲜的程度,以及天空明朗的程度。
这
充分体现了副词的修饰和限制作用。
2.(课件出示例句)师:写人物说话时,可以
不用“说”来表达,试着体会其表达效果。 <
br>明确:“说”可以借助别人的语言来表达,而
没有“说”的字眼出现,如例句(1)、(4)。“
说”
也可以通过自己和别人的对话内容来体现,而没有
“说”的字眼出现,如例句(2)、(3
)。
四、书写提示
1.教师引导学生,举办一次书写作品展览。在<
br>展览中让学生选出自己认为好的作品,并说明理
由。(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预设:如孟郊的《游子吟》×××书写得好,
原因是书写行款整齐,书写工整、规范,布局合理
等。
2.教师对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
的指导。如认真辨认字体间架结构、不出
现错别字
和不规范的汉字、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提高书写
水平等。
五、日积月累
1.出示有关爱国主义的名言警句,教师指导朗
读。
2.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名言警句。
读课
文中
大语
句段。
认真
书写。
3.理解并背诵名言警句。
(1)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名言警句的出处,诵读、
理解名言警句的意思。
背诵
(2)小组成员针对名言警句的理解进行检查爱国
交流。 名言。
(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名言警句所渗透的思
想感情。
4.学生正确、流利地练习朗读背诵,同桌相互
抽查背诵情况。
5.搜集资料,看谁积累的有关爱国主义思想的
名言警句最多。小组内展示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1课时 9 竹节人
教学内容:9.竹节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认读理解“挨揍、俨然、一绺、盔甲、鏖战”等词
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会写15个生字。正确认读理解“挨揍、俨然、一绺、盔甲、鏖战”等词语。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导入。 一、导入
你有亲自动手制作玩具的经历吗?回忆一下,分享
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乐趣?(学生自由说一说) 自己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欢快的心情走进作者
的童与玩
年时代,看一看他在童年时制作玩具的故事。(课具的
件出示课题及竹节人图片)
欢乐。
检查
预习。
二、检查预习
读词
1.齐读本课重点生字词。
语,理
2.教师检查一下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学生认读解词
生字词。 语。
3.联系上文或查找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教师
适时指导。
威风凛凛 叱咤风云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弄巧成拙 虎视眈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竹节人》这篇课文,了解文章的主
初读要内容,完成阅读任务一,介绍“竹节人”的制作
课文,过程。(生讨论后发言)
自由
整体制作指南: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读课
感知
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文。
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
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
精读
课文,
合作
探究。
布置
作业
2.师:围绕“竹节人”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哪些
事?
明确:“我们 ”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老师
没收学生的玩具、玩玩具的事。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只要有一个人做了一件新鲜玩意儿,大
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以至全校。
(2)于是,我跟同桌,虽两手空空,但,轻
手轻脚地溜了。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自由读课文第1~14自然段,品味语言,体会
乐趣。
(1)师: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
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的原因是什么?
(买毛笔的学生很多,他们用毛笔杆做玩具—
—竹节人。)
(2)作者是怎样教我们
玩“竹节人”这种玩
具的?有哪些好玩的游戏可以做?(生合作交流后
发言)
明确:
第8、9自然段介绍作者怎样教我们玩
“竹节人”这种玩具。第11~13自然段作者为我们
介
绍了有哪些好玩的游戏可以做。
(3)作者在制作竹节人及玩竹节人的过程中,
联系到了孙悟
空的金箍棒,窦尔敦的虎头双钩,还
有偃月刀、蛇矛等兵器,并且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
拟人的
修辞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间接地体现了竹节人给“我们”的生活
带来了无限乐
趣,符合“我们”当时的心理特点,
激发了“我们”做游戏的兴趣。
(4)课文中有这样一句
:“破课桌,俨然一个
叱咤风云的古战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破
课桌的裂缝正好用来
玩竹节人,做各种战斗性的游
戏。)
(5)赏析句子: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
那
“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
子净挨揍。(在玩“竹节人”游戏的过程中,也要
注意一些现象和问题,同时体现了作者用语巧妙,
描写生动逼真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学生再读课文,书写训练生字新词。
学习
课文
1-4自
然段。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2课时 9 竹节人
教学内容:9.竹节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有目的阅读,完成三个阅读任务。
2.体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的语文学习要素。
教学重点:
学习有目的阅读,完成三个阅读任务。
教学难点:
体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的语文学习要素。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复习一、复习导入
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竹节人》,进一步了解
作者玩玩具的故事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读二、品读体会,感受乐趣
体会,1.“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技高一筹,给竹节
感受人粘上一个橡皮擦雕成的脑袋……于是对方大呼
乐趣。
胜利。”这一段描写起什么作用? 品读
明确:写出了大家玩“竹节人”游戏的生动有文章
趣,烘托出了大家玩玩具的欢快心情和高昂情绪。
语言,
2.赏析句子: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得入迷尝试
时一模一样。
提出
提示:反映了“竹节人”游戏备受人们的欢迎问题。
与喜爱,侧面烘托出这个游戏的有趣。
3.作者为何在课堂上也玩起了“竹节人”的游
戏?为何竟被老师发现了?(学生自由交流)
三、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1.师:作者的“竹节人”被老师没收后,他是
怎么做的?当时的心情怎样? 精读明确:便一起悄悄溜到办公室窗户下的冬青丛
课文,里转悠,希望老师能像往常一样,把没收的
东西扯
问题散了,随手扔出窗外。蹲着身子,瞪大眼,可一无
探究
所获,心情沮丧,悻悻然。
2.师:当作者发现老师在自己的办公室也玩着
“竹节人
”的游戏时,为什么心中的那份小怨恨和
理解
作者
心情。
沮丧化为乌有?
明确
:因为老师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竹
节人”游戏入迷时一模一样。于是“我们”找到了
心
灵的慰藉与满足。
3.师:为什么要写老师玩竹节人这一部分?它
和主题有什么关系? 明确:突出竹节人这个童年玩具的有趣,它甚
至受到了老师的青睐,抒发了“我们”内心的喜悦、<
br>满足与自豪。这部分内容深化了主旨,使“竹节人”
游戏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
忆。
课堂四、课堂小结
小结
学生交流学完本课后的感受及收获。
板书设计:
9.竹节人
竹节人的制作过程 竹节人的玩法
玩“竹节人”游戏的场面 老师玩“竹节人”游戏
教学反思: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3课时 10 宇宙生命之谜
教学内容:10 宇宙生命之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认读“嫦娥、磁场、陨石、干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会写13个生字,认读“嫦娥、磁场、陨石、干燥”等词语。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一、激趣导入
齐读
激趣同学们,浩瀚无垠的宇宙,除了地球之外,其课题
导入 他星球上还有生命存在
吗?多少年来这一直是一
个谜。《宇宙生命之谜》要回答的也是这样一个问
题。现在,让我们跟
随着作者一同去解开这个谜团
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读词
检查1.正确认读下列词语。 语,理
预习
嫦娥 磁场 陨石 土壤 辐射 沧海一粟 解相
2.齐读、指名读重点生字词。
关词
3.借助资料解释关键词语的意思。
语意
(课件出示生字词)同桌互读,并试着解释关思。
键词语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生
字的情况,
强调易读错的字的读音。并对学生解释词语的意思
进行补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概括
初读1.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宇宙生命之
谜》这课文
课文,篇文章,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指主要
整体名说) 内容。
感知。 2.师:判断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的依据是什
么。(学生交流)
明确:生命存在的条件有:
a.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零下五十摄氏度至零
上一百五十摄氏度之间。
再读
课文,
分析
理解。
课堂
小结
b.必要的水分。c.适当成分的大气。d.足够的
光和热。
3.天体具备哪些条件,才可以有生命存在?
4.说说在围绕太阳运动的八大行星中,哪些行
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为什么?
四、再读课文,分析理解
1.快速地浏览课文。
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讨论“地球之外的
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的?
明确:第2~9自然段。
师:
课文第1自然段和最后两自然段告诉了
我们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归纳:
第1自然段写的是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
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最后两个自然
段讲的
是人们至今没有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但是
仍然相信有生命存在,一直在探索这个宇宙生命之
谜
。
2.分析理解课文。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
介绍的?
明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
(生合作交流后发言)
师:根据生命存在
的条件,说说在围绕太阳运
动的八大行星中,哪些行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哪
些行星可能有生命
存在,为什么?
学生交流: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
达到三百至四百摄氏度,不可能
存在生命。金星是
一颗缺氧、缺水、有着浓厚云层的行星,阳光辐射
和云层造成的“温室效应”
,使得金星表面湿度极
高,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
王星离太阳很远,它们
的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
下一百四十摄氏度,因此,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那么,太阳系中唯
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
星。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
五、课堂小结
。关于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的问题,人类
一直在思考,发展到近代
,科学家们利用科学技术
进一步进行了探索与分析,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一
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但从落入地球上的陨石中包含
着有机分子的情况看,我们仍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
浏览
课文,
思考
问题。
空中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这还有待人类去进一步
探索。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4课时 10
宇宙生命之谜
教学内容:10 宇宙生命之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所讲的内容。
2.激发学生对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所讲的内容。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复习一、复习导入
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太阳系中
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那么火星上到
底是否存在生命呢?让我们继续学习。
合作二、合作探究
探究
教师指导学生建立五人学习小组,分小组讨论分小
问题并汇报。一、二小组探讨第(1)小题;三、组
学
四小组探讨第(2)小题;五、六小组探讨第(3)习,交
小题。从第一小题开始依次选取小
组代表汇报。 流问
(1)火星与地球有哪些相似之处?科学家对题。
火星有哪些猜测?
(2)科学家采取了什么措施对两种猜测进行
了揭秘,结果怎样?
(3)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火星上没有生命?
(4)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谈谈自己的
感想。(学生畅所欲言)
交流三、交流展示
展示 (1)小组代表展示:火星与地球的相似点:
1.自转
一圈时间相似;2.昼夜长短相近,有四季更自主
替。科学家的两种猜测:1.火星表面的黑色线条是探
究:
运河;2.火星表面颜色随季节变化,认为那是植物火星
随季节的变化而改变了颜色。 上
有
(2)小组代表展示:科学家就两种猜测进行没有
了揭秘,并且过程很真实,一是拍照,二是
近距离生命。
观测。这两种结果证实了火星上有运河和植物的说
法是错误的。
(3)小组代表展示:作者为进一步证实火星
上没有生命,阐述了宇宙
飞船的发现。采用摆事实,
列数字的方法,证明了火星上水分少,大气层稀薄,
温度低,无磁场
且大气层中没有臭氧层,无法抵御
紫外线和各种宇宙线的照射,这说明火星上生命难
以生存。
同时科学家通过对火星进行实地考察,得出了
两个结果:1.土壤中无有机分子,没有有机分子
植
物就不可能生长;2.在对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
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这证明,在飞船着
陆的地区,
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
(4)教师总结。
四、问题研究与拓展
虽然火星上没有生命,但在太阳系之外,还有
问题许
多人类不知道的星系。人们确信:在不断的探索
研究中,一定会解开这个“宇宙生命之谜”。大家课后<
br>与拓可以阅读《少儿科普百科》《宇宙的奥秘》等书籍,
展
了解更多的宇宙奥秘。
板书设计:
10.宇宙生命之谜
生命存在的条件 人类对火星的探索和发现
①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 ②必要的水分
③适当成分的大气
④足够的光热火星的探秘
教学反思: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5课时 11 故宫博物院
教学内容:11.故宫博物院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理清材料一说明顺序,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
方法。
2.体会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3.学习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阅读材料的方法。 4.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增
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理清材料一说明顺序,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
方法。
2.体会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阅读材料的方法。
2.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
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增
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出示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图片,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
导入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新课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入“世界文化遗
产”名录。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故宫博物院,了解
它的相关知识。
自读
材料,二、自读材料,整体感知
整体1.学生默读四则材料,初步了解四则材料的内
感知 容。
2.学生自由读课文,标注材料一的自然段序
号,注意材料中方位词语的运用。
3.交流探讨: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故宫博物院)
(2)材料一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介绍了故
宫博物院的主要建筑及其特色。)
(3)材料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修复太和
殿)
(4)材料三是故宫博物院官网,你从页面中
自读
课文,
弄清
课文
内容。
根据
不同
的任
务,选
择不
同的
材料
阅读
拓展
延伸。
得到了哪些信息?
(5)根据材料四中的平面示意图,结合材料
一和材料三,设计参观故宫的路线。
三、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不同的材料阅读
1.师:如果你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
,现在需
要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该如何选择阅读材料?
(指名说,学生动手画一画。) <
br>明确:结合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内容。
材料一按照空间顺序,依据游览参加路线,沿中轴<
br>线由南北逐步介绍故宫博物院,材料三是故宫博物
院官网的页面,不仅对故宫博物院作了简要介绍
,
还说明了故宫博物院目前实行的自南向北单向参
观方案,材料四是故宫平面示意图,可以清楚
看到
景点分布以及尚未开放的区域。三则材料内容相结
合有助于我为家人绘制参观路线图。 <
br>故宫参观路线: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
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
br>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
武门
2.师:在游览故宫时,如果你
要向家人讲解其
中的一两个景点,应该重点阅读哪则材料?(指名
说)
明确:应该重
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一对故宫的
主要建筑及其特色内容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我可
以选择其中的
内容作为景点讲解的材料。
四、拓展延伸
1.思考:在讲解故宫的景点时,怎样才能使讲
解更加生动有趣?(学生自由交流)
示例:介绍太和殿时,我们可以结合材料一和
材料二的内容进行讲解。介绍太和殿的外观和内部
装饰的内容时,穿插材料二中关于太和殿的历史故
事,可以增强讲解的趣味性。不仅能够吸引游客,也使太和殿的建筑更具有传奇色彩。
2.讨论交流:在参观故宫博物院之前,为使游
览更
方便,体验更丰富,我们还需要做好攻略。如
果现在要做游览攻略,你认为我们应该选择重点阅
读哪则材料?
小结:应该选择重点阅读材料三,材料三是故
宫博物院的官网,页面中简要介绍
了故宫博物院,
以及自南向北的单向参观方案。从页面中,我们还
根据
任务
阅读
材料。
讲解
故宫
景点。
可以了解故宫博物院的开放时间、票务政策
等相关
游览信息,以及故宫博物院的相关介绍。这样,有
助于我们做好游览攻略,能使游览更方
便,体验更
丰富。
五、总结归纳
课文内容包含了四则材料,内容各不相同,但
又有一定的关联性。我们
在阅读时,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择材料
阅读。
材料一中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材
料一在介绍故宫博物院的
建筑物及其特
色时,详细介绍了太和殿的内
容,这是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至整个故宫的重
点建筑物,是封
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
礼的场所,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
筑群中最具
代表性。所以是材料一介绍的重点。
六、课堂小结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它集中体现
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
统和独特风
格。值得参观的东西很多很多(九
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
料),我们
可以依据课文中的四则材料,对故宫博
物院做一些了解。我国的建筑艺术,具有悠久的历
史和光
辉的成就,它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课件出示有关传统建筑的图片)以后有机会,
大家可以去实地参观。
板书设计:
11*故宫博物院
总起一 位置 名称 历史 总体概况
分述二
建筑宏大 大殿风貌 前三殿(详写) 后三殿(略写)
分述三 珍贵文物
总结四 永恒的文化殿堂
教学后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6课时 习作3
教学内容:习作3 让生活更美好
教学目标:
1.根据习作提示,从8个所给话题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习作。
2.能围绕话题,精选典型事件,表达自己的切实感受。
3.要抓住重点,突出所写事件是怎样影响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生活变得更美
好的。
教学重点:
1.根据习作提示,从8个所给话题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习作。
2.能围绕话题,精选典型事件,表达自己的切实感受。
教学难点:
要抓住重点,突出所写事件是怎样影响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生活变得更美好
的。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激趣一、激趣导入 谈话,
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的因素有许多,交流。
譬如集邮、阅读、创意等。你认为有哪些因素给你
的生活带来了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
这个话题。
二、交流反馈
交流1.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
反馈 话题内容。
2.指名说说自己选定的内容及选定的理由。
3.大家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在交流中总
结出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
教师指导
:写之前,可以想一想:是什么让你
的生活更美好?它是怎样影响你的生活的?可以
通过哪件事
来体现这样的影响?因此如何精心选
材,写好一件事,突出主题,便是我们本次习作训
练的重点
。
习作
指导 三、习作指导
1.指名交流:你准备采用什么写作手法
?运用
哪种叙述顺序?叙述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及想法、感
悟。
明确:因为是写人记事的,可以写人物的动作、
交流
自己
想写
的内
容。
说
说
备
用
一
准
采
的
自主
成文、
习作
欣赏.
习作
修改
心理等,可以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写,也可以
先交代事情的结果,按照倒叙,设
置悬念的方式来
写。
2.教师指名让学生简要谈谈自己的习作设想
或习作结构,教师
和同学着情评议,让其他同学得
到借鉴。(习作指导自然化)
教师点拨:如谈谈自己习作的叙
事线索,采用
什么样的方式贯穿全文,衔接过渡,怎样开头,结
尾等,从而让其他同学得到启示
、借鉴。
四、自主成文、习作欣赏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1.自主到讲台前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
自己习作优点,大家参与评议。
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
自由发表看法。
3.学生自由交流作文中的精彩之处。
五、习作修改
1.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2.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
修
改,要注意错别字、不正确的标点、不通顺的语
句等。
3.修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写作
手法。
写习
作,交
流分
享。
修改、
誊写
习作。
第二课时:誊写作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7课时 语文园地三
教学内容: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如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2.了解怎样在句子中写出人物入迷的样子。
3.体会顺序词在表达上的妙处。
4.积累背诵《春日》一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如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2.了解怎样在句子中写出人物入迷的样子。
教学难点:
1.体会顺序词在表达上的妙处。
2.积累背诵《春日》一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一、问题导入 说说
你是怎样理解阅读的?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采自己
问题用快速阅读的方法?人在入迷时的样子该怎样描的阅
导入
写等,都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读方
逐一进行学习和交流。 法。
二、交流反馈
交流1.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你了解到阅读方面的阅读
反馈
哪些知识?对不同的阅读材料我们应该采用哪些材料,
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自由
明确:学习到这个单元,我们知道了要根据任交流。
务选择合适的材料,读文章时,与阅
读目的关联性
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
阅读速度,使精读与快速阅读能
有效结合。
2.课件出示具体的问题和阅读材料,思考:怎
样选择阅读方法?哪部分详读?哪
部分略读?由
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读书时要养成一个习惯,先想想阅读的
目的和任务,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3.学生自由交流有关阅读的具体方法、步骤,
教师总结。
小结:可以从阅读目的、
任务、阅读材料的性
质、阅读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交流总结。
三、合作探究
学会
合作1.课件出示课文例句,思考:怎样才能将人入抓住
探究
迷的样子写生动?
入迷
明确: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去写,也可的状
以写当时的场景、氛围等。
态去
2.读课文中的例句,注意加点的部分,思考:写一
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课件出示)
段话。
明确:加点的部分采用序数词,分条罗列了几
项内容,对生命的存在条件进行了说明,
显得思路
清晰,一目了然,逻辑性强。
四、日积月累
学习
日积1.出示古诗《春日》,教师指导朗读。 《春
月累
2.正确、有感情地齐读古诗《春日》。 日》,
3.出示作者简介。
背诵
4.理解并背诵古诗《春日》。 古诗。
(1)借助资料,小组内成员用自己的话试着
翻译诗句,教师适时指导。
(2)全班交流诗句描述的场景。
(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古诗中的哲理。
5.通过对古诗《春日》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
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1课时12桥
教学内容: 12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沙哑、呻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沙哑、呻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一、谈话导入
谈话桥有看得见的,如木桥、石桥;也有看不见的,
导入
如心灵的桥、生命的桥、友谊的桥。那么,我们今
天学习的将会是一座怎样的桥呢?
初读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自由
课文,1.自学课文,要求:
读课
感知(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文,划
大意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分段
自由交流) 落。
(黎明时分,当洪水袭来时,老汉冒着生命危
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
自己和儿子却牺牲了。)
2.根据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
梳理课文结构。
(突遇山洪1~6;疏导撤离7~13;桥塌殉职
14~23;祭奠英灵24~27)
深入三、深入学习,感受洪水的狂野
学习,1.洪水来了,洪水要摧毁这座让村民安全逃生
感受的桥,老汉为了村民,舍生忘死,这座桥见证了这
洪水惊心动魄的一幕。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大雨和洪
的狂水的句子。
野
2.谈话交流: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①仔细分析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像泼。像倒。”两个字就是一句话。
②平时我们写作,都要求把句子
写具体。那么,
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像泼。像倒”,可以
怎么说?用一个句子呢?
③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把句子写具体呢?(因为
当时情况危急)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
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①自由朗读这句话,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洪
水来势凶猛)
②思考:“势不可当”是什么意思?你还从哪
里读出了洪水的来势凶猛?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哪个
词可以体现出来?(跳舞)
②此时的洪水跳的可不是优雅的舞蹈,而是—
—死亡之舞。
③像这样的拟人句,文中还有哪些?(学生交
流)
3.师小结:是呀,文中运用了大
量的比喻、拟
人的修辞手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
淋漓尽致。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
洪水的凶猛吧。(齐
读所有描写洪水的句子)
洪水迅猛地向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
人们需要做的是什么?(逃生)
4.(课件出示)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
有座窄窄的木桥。
师:此时,桥就是人们的希望,而这时的人们
是什么表现呢?(自由读,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课堂四、课堂小结
小结 夺命的桥,断桥,通往死亡之路的桥。但最
后
乡亲们都得救了,对吗?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找出
文中
比喻
句、拟
人句,
说一
说这
样写
的好
处。
教学反思: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2课时12桥
教学内容: 12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语言及谋篇布局、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2.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
高精神。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语言及谋篇布局、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
精神。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衔接一、衔接导入
导入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人们都在惊恐、
慌乱地逃生,唯独谁例外?(老汉)老汉早已先群
众一步站在了木桥前。
二、走近老支书
走进1.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7~27自然段,用
老支不同的符号画出表
现老支书语言、神态、动作的词
书。
语或句子,认真读,仔细想,你觉得老支书是一个
怎样的人?
2.交流:
(1)老
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
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从这儿可以看
出老汉非
常镇定。)
(2)“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
边!”(可以看出老汉说话简短有
力,为了能让群众
快速地脱离洪水,老汉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
制局面,组织群众有序地撤
离。)
(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
名。”(这句话的意思是党员就必须把
人民群众的利
益放在最前面,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
揪出一个小
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画出
描写
老支
书神
态、语
言、动
作的
词句,
体会
人物
情绪
和人
物精
神。
①老汉此时是什么心情?(焦急,恼火)
②这个小伙子是谁?你是从哪儿得知
的?(课
文最后)他像一座山一样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
哪怕这个人是自己唯一的儿子。(不
徇私情,舍己
为人)
(5)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
小伙子推上木桥。(父爱如山)
3.此时此刻,在你的心中,老汉给你留下了怎
样的印象?
(学生归纳:临危不惧、坚定果断、舍己为人、
不徇私情……)
师:那么就让我们带
着临危不惧、坚定果断的
语气读出老支书先人后己、沉着冷静的气概吧!(学
生齐读描写老汉的
句子)
4.指名读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配乐)
①课文为什么到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
关系?(巧设悬念)
②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现在会想些什么
呢?(学生自由说一说)
理解三、理解题意,总结全文
题意,1.课文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总结2.总结:在灾难面前,一座窄窄的木桥引渡人
全文 们走过危险,走向安全。后来,这座
木桥倒塌了,
可是另一座高大雄伟的桥却在人们的心中建立起
来,那就是——老支书,全村人都
拥戴的老支书,
在人民群众生死攸关的时刻无私无畏、不徇私情、
英勇献身的老共产党员!
板书设计:
12.桥
老支书
窄窄的木桥像一座山
痛苦呻吟冲上去揪出一个小伙子
开始发抖用力推小伙子上桥
轰地塌了被洪水吞没了
(不朽的生命之桥)
理解
题意。
教学后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3课时13穷人
教学内容:13 穷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1.会写15个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导入
新课,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揭示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介绍
课题 2.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出示课件) 作者。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初读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课文,2.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读课
了解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划
大意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分段
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落。
4.抽查生字,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
5.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在海上起风暴的
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桑娜看望生病
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
便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
回自己的家。
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抓住
关键三、抓住关键词,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 体会
词,了1.自由读课文第1~11自然段。了
解人物桑娜,桑娜
解桑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的心
娜的
心理
活动
归纳
小结
是什么?(忐忑不安)
理。
2.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学
生自由交流)
四、归纳小结 感受
教师:这些心理描写深刻地反映了桑娜矛盾的桑娜
心
理,表现了她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的美
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长大的朴实、善良的美好品好心
质。下节课我们将走进渔夫一家,体会穷人的美好灵。
心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4课时13穷人
教学内容:13 穷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通过学习感悟穷人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
人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感悟穷人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美好品质。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说一
回顾一、回顾导入,引入新知 说课
导入,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文讲
引入情节,理清了文章脉络。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渔夫了什
新知
一家,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感受人物形象。 么内
容。
二、研读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
研读1.课件出示环境描写的句子:屋外寒风呼
重点啸……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语句,这些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作
体会用?
找出
人物(从侧面烘托桑娜虽然贫穷,但她十分勤劳,环境
崇高而且她热爱家人,热爱生活。)
描写
的品2.课件出示:她的心跳得很厉害……但是觉得的句
德。
非这样做不可。(分男女读) 子。
(1)“这样做”是指什么?“非这样做不可”
是什么意思?
(2)你觉得为什么桑娜会这样做?
(作为母亲,她可怜两个孩子;作为邻居,她
必
然要关心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而作为需要抚养
五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她会为今后的生活担忧。因
为桑娜看到两个可爱的小孩没有了母亲的抚养,十
分可怜,所以没有多考虑,就把他们抱回了家。从<
br>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桑娜善良的品质。)
3.师:桑娜看到西蒙的两个孩子,想都没有想
研读
渔夫
的高
尚品
德。
课堂
总结
就把他们抱回家,她有担忧吗?
课件出示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句
子:桑娜脸色
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我自作自
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教师指导读这段话,抓住“忐忑不安、自
作自受”等词语来理解,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2)师: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请你
想象此时桑娜的内心活动。
(学生自由交流)
4.教师总结:作者细致地刻画了桑娜抱回两个
孤儿以后,紧张、
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造
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
十分艰难,而
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
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
作者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和直接描写人物
的心理活动,展示了桑娜善良而崇高的品德。
三、研读渔夫的高尚品德
1.师:桑娜是善良的,那么,渔夫听到邻居去
世的噩耗,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2.课件出示课文的重点句: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
他们醒来。”
(“总能熬过去的”是说
一定能度过艰难的日
子,家里虽穷,生活困难,但能熬过去。一个“熬”
字,很恰当地写出了渔
夫的苦日子,也很准确地表
现了渔夫的坚强性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渔夫关
心他人的美好品质
。)
3.教师小结: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的对话,
也是渔夫心理活动的写照。写出了渔夫在
决定抱回
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他下定决心,
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
回来抚养。“熬”
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四、课堂总结
《穷人》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个读者。列夫·托
尔斯泰抓住环境、人物内
心活动进行描写,反衬出
穷人高贵的品质,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列夫·托尔斯泰一生写下
了很多作品,受到了
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同学们只要用心去阅读,一定
会受益匪浅。
理解
重点
语句。
板书设计:
13.穷人
桑娜:朴实善良 渔夫:朴实善良
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教学后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4课时14在柏林
教学内容:14 在柏林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微型小说微言大义、留白想象的文体特点。
3.领会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4.领会课文深刻的主旨,体会课文对残酷战争的控诉,深入思考战争对人性
的摧残。
教学重点: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微型小说微言大义、留白想象的文体特点。
教学难点:
1.领会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领会课文深刻的主旨,体会课文对残酷战争的控诉,深入思考战争对人性
的摧残。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一、激情导入
激情生命是一种奇迹。在茫茫宇宙中,据说只有这
导入
个蓝色的地球才存在生命,但是战争的铁蹄无情地
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千百年来,人们渴望和平,
对于战争深恶痛绝。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描写
战争给人们造成灾难的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探究标题,想象畅谈。(学生自由交流,教
师可以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
难和摧残的资料介绍。)
师:战争的发生是因为统治阶级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
生
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未读课文之前,可以先探究标
题《在柏林》,利用已有的知识,想象战争
中人们
的生活状况。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思考: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提示:可用关键词提炼,如老兵、老妇人、
小女孩、车厢、战争。)
4.用“——
”画出描写后备役老兵和老妇人外
貌的词语,这些词语揭示了德国人民怎样的境况?
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揭示了德国人民当时承受的苦
难。“头发灰白”“身体虚弱而多病”
年老了还要
去打仗,战争给人们带来饥饿、苦难,揭露了战争
的罪恶。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下列问题:((1)、(2)题为第一组;
(
3)、(4)题为第二组;(5)、(6)题为第三组)
(1)为什么“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
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2)为什么老兵在三个儿子死了、妻子疯了
之后还要上战场?
(3)为什么文中多次提到老妇人数“一、二、
三”?
(4)无论如何火车声一定比老妇人的声音大,
但为什么后面写声音盖过了车轮声?
(5)为什么小说中多次提到小姑娘笑老妇
人?
(6)文中写到车厢中两次静下来,
有什么不
同?为什么最后一段写车厢里“静得可怕”?(车
厢里的人都在想些什么?)
问题特点:关注到了文中反复出现或反复过程
中有变化的词句。
2.小组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注意关注细微
文字背后的留白。)
预设:问题(1):健壮的男子都上战场战死了,
暗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
问题(2):老兵上战场是无奈之举,不是他自
愿的。
问题(3):老人有三个儿子
;暗示老妇人不正
常;三个儿子的战死,给老妇人带来难以弥合的心
灵创伤。
问题(4):实际上是不可能盖过车轮声,但老
妇人的声音给人很强的冲击力。
问题(5):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的无知;
战争对这些孩子们目前的影响。
问题
(6):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
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摄入人
心
的震撼和伤痛。
3.作者有意在创作中留给欣赏者通过有形部
分(有限的语言)引起驰骋想象
的艺术空间叫“留
白”。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由
于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
诉,才更
显沉重。你能找出前面有哪些铺垫吗?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再探课文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
文题,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品味(学生自由交流)
主旨。 明确: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
将课文
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
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
兵
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
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
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
笼罩于战争阴影下的家庭的缩影。
说明反对战争不仅仅是受害国家的人民的呼
声,也是战争发起国的人们的心声。
板书设计:
14*在柏林
微小
静、一二三……微言大义
留白 蓄势铺陈
教学反思: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5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
教学目标:
1.能够围绕“请你支持我”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明确怎样沟通才能获得
支持。
2.小组分角色扮演,模拟与老师交流的过程,说说老师最有可能支持谁。培
养良好的说话技巧和沟通能
力。
教学重点:
能够围绕“请你支持我”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明确怎样沟通才能获得支
持。
教学难点:
小组分角色扮演,模拟与老师交流的过程,说说老师最有可能支持谁。培养
良好的说话技巧和沟通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问题一、问题导入
导入 有时候,我们需要说服别人,支持我们做一件
事情,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获
得别人的
支持,取得良好沟通效果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
讨这个问题。
二、交流反馈
交流1.课件出示:假如现在你要去找老师,希望他讨论
反馈。
同意你办一份报纸并提供必要的帮助。想一想,应如何
该怎么跟老师交流呢?(学生自由说一说)
获得
明确:(1)礼貌诚恳地说明来意。
别人
(2)把办报纸的设想讲清楚,尤其是办报的的支
目的,以及可能给同学们带来的好处。
持。
(3)设想老师可能的担心,想办法打消老师
的顾虑。
2.小组分角色扮演,
模拟与老师交流的过程。
根据每个同学的表现,说说老师最有可能支持谁。
3.从下面的任务中选择一个,试一试怎样才能
获得支持。(学生自由交流。)
(1)说服妈妈,让她同意你在家里养一只小狗。
(2)说服同学,在班里成立“生物角”。
(3)说服校长,在学校组织一次义卖活动。
4.师:和同学交流,面对不同的人,解决不同
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些什么?
明确:先说想法,再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设
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7课时 习作4
教学内容:1习作4 笔尖流出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根据习作提示,从三组环境
和人物中,选择一组或者自己创设一组进行习
作,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
2.能围绕主要人物,抓住主题,细致、清楚地叙述故事内容。
3.故事内容要完整,情节要曲折生动,能够吸引读者。
教学重点:
1.根据习作
提示,从三组环境和人物中,选择一组或者自己创设一组进行习
作,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
2.能围绕主要人物,抓住主题,细致、清楚地叙述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故事内容要完整,情节要曲折生动,能够吸引读者。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一、激趣导入
激趣同学们,你讲过故事吗?哪些故事内容给你留
导入
下了深刻的印象?假如让你创编故事,你会怎样
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想象的王国,创编精彩
的故事吧!
交流
反馈 二、交流反馈 交流
1.学生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组自己感兴自己
趣的习作内容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的想
2.全班交流。 象。
三、习作指导
习作1.学生围绕选择的习作主题,展开想象,抓住交流
指导 主要故事情节创编故事。
写作
教师指导:本次习作的重点是围绕主要人物把方法。
故事写完整,注意情节的生动性。
2.讨论、交流:习作可以采用哪种写作手法?
描述故事发生发展的哪些具体情节?要求叙述清
楚故事的内容。
教师指导:如采用
设置悬念的方法,一开始便
吸引读者读下去,还可以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
出对某个人物的褒
贬过程或行为态度和观点的转
变等,进而制造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
3.小结写作技巧:
(1)故事情节完整,叙事线索清晰,情节尽可
能吸引人。
(2)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
(3)可以在故事中塑造人物形象,如用人物描
写
方法,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刻画人物形象,
也可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习作五、习作欣赏
欣赏 1.指名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
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
2.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
处。
3.教师小结。
六、习作修改
习作1.教师出示一段学生的习作内容,引领大家集
修改 体修改。
2.小组内成员之间根据自己作文的情况进行
互评。
3.学生根据其他同学或老师
所提的建议在草
稿上完成习作修改,并注意到描写方法、结构、语
言等方面。
4.修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读习
作。
修改
习作
第二课时 誊写习作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授课日期:
月 日
第8课时 语文园地四
教学内容:语文园地4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读经典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能够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3.积累背诵《回乡偶书》一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读经典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能够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教学难点:
积累背诵《回乡偶书》一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 师 活 动 学生批注
环节 活 动
问题一、问题导入 说一
导入
你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吗?它们在塑造说小
人物形象方面起什么作用?阅读小说精彩的故事说三<
br>情节,你的感受如何?能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要素。
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二、交流反馈
交流1.师:小说一般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如
反馈
《桥》中的老支书、《穷人》中的桑娜。那么我们阅读
应该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
材料,
明确:我们以《穷人》为例来谈一谈。读小说分析
时,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可以帮助人物
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如,关注写桑娜语言、形象。
心理、动作的内容,可以感受到她对丈夫的担忧、
体贴,以及对邻居的关心。我们还可以通过小说的
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从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的情
节中,可以体会到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照顾孤儿的
善良。小说还会借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如《穷
人》把故事安排在一个风雨大作、又黑又冷的夜晚,
有利于表现穷人生活的艰难,反衬桑娜夫妇的热心
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富有。
2.课件出示一则阅读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试着
从小说三要素分析人物形象。(学生自由交流)
3.同桌间交流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步骤,教
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