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

绝世美人儿
672次浏览
2020年12月22日 05:5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残联全称-著名小说

2020年12月22日发(作者:弓嗣初)


古诗词诵读
教学
知识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背诵诗词。
目 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
1. 把握诗意,背诵诗词。
重 点
2.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
1.想象诗歌意境。
难 点
2.具有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
1.学习五首诗歌,背诵。
目 标
2.体会诗人情感,想象意境。
教具
多媒体
准 备
教学设计
导入1.激情导入
( 2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分钟
中国古典诗词意 蕴丰富,字字珠玑,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
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 的历史了。
根据内容不同,《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出示课件2】“ 风”“雅”“颂”。

新课
教学
( 36
)分

1 采薇(节选)
诗歌教学 ,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诗经·采薇》(板书课题)的节选内容。
语文教学内
知道“ 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见过“薇”吗?【出示
容之一,领会
课件3】图片,释题 。
诗的意境,把
2.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握诗的思想
①自由读古诗。
内容,理解诗
②正音。【出示课件3】
精练优美的
雨:多音字,按解释(下雨,落下:~雪。)应该读:[yù]
语言,具有对
③齐读。提示节奏。【出示课件3】
诗歌的鉴赏
采薇(节选)
能力。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设计意图
导语充满激
情,激发孩子
们学习中国
古典诗词的
兴趣和热情。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①理解“杨柳依依”。怎样的“ 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出
示课件4】柳树图片。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 br>象,进行口语表达。)
②理解“昔我往矣”。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在这如诗如
画的景色中,“我”却要——(离开家乡)。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

学习古典诗
词要 咬文爵
字、一个字一
个字地读,才
能品味出其
中的韵味,所
以,读准 字
音,读好节奏
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这是为什么? 理解诗 词背
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达思乡之情。景才能理解
这哪里是 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但是“我”
能回家吗?为什么?本是两年的兵役却仿佛没有 尽头……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啊。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引读“今我来思”。
③理解“雨雪霏 霏”。【出示课件4】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
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 透过苍茫的大
地,“我”仿佛看到了(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
感)。生读。
④【出示课件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
薇》中后四句,最能体现“ 我”此时的心情。短短16字就讲述了一
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 依
文字背后的
深意。






想象画面,从
诗中悟情。
依”“雨雪霏霏”。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及沧桑心声。 不断诵读,增
4.你能试着背一背吗?【出示课件5】指名试背。全班试背。

2 《送元二使安西》
强理解与记
忆,更深地体
会诗歌情感。
【出示课件6】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一位唐朝著名

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

书: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送元
二使安西,生齐读课题。)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理解作者生
平才能更好


【出示课件7、8】
理解作者写对于
王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
作意图,
籍山西祁县, 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
作者介绍必
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王维诗书
不可少。
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

别”。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
使命前往安西的。
2.初读
小学语文教
学是学习语
文的启蒙阶
a.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
段,要为学生
b.按节奏读诗。【出示课件9】
打好识字、阅
送元二使安西
读和作文的
唐·王维
基础。初读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歌要求做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指名读诗,评价。
3.理解诗句。
【出示课件9】
注释: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读正确,然后
读流畅,才能
掌握诗歌的
内涵,扎扎实
实进行语言
文字的训练。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yì):湿。 客舍:旅店。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出示课件10】
译文:渭城早晨一 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
新。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 有
老友人。




问题层层推
进,让学生借
助问题理解
诗句,产生丰
富的想象。



3 《春夜喜雨》
1.一说到“诗”你会 想起哪个朝代?对唐朝。唐朝是中国诗歌
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最有名的诗人非“李杜”莫属。“李” 是
(李白),“杜”是(杜甫)。【出示课件11】对,
杜甫(712~



通过学生的
情境体验和
770)唐诗人。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 阳(今湖
对重点词语
扎扎
北襄阳市襄州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 。
的理解,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
实实地进行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语言文字的
体会作
宋 以后被尊为“诗圣”,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兵
训练,
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三吏”“三别”等
者对春天的
诗,皆为人传诵。有《杜工部集》。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课题)【出示课件
12】
二、初读
1.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
2.按节奏读诗。【出示课件13】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指名读诗,评价。师: 能够正确地朗读古诗,这是古诗学习的第
一步,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高度浓 缩
的,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其中的丰富内涵却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
喜爱、对春雨
的企 盼。







在反复吟诵
的过程中,让
孩子们加深
对诗歌的理
解,产生丰富
的想象力。
说清楚的。诗人的内心世界更不是我们轻易可以触摸得到的。所以,
我们还要沉下心来,静静 地读,细细地品。我们可以借助注释,赏
析和工具书认真地品读理解,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4.生自主理解诗句。
三、品析
1.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
雨)
①理解“及时”:懂事、知心、善解人意。
②从哪儿看出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③为什么说它及时呢?(知时节,播种的时节)
④指导朗读此句。
2.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
无闻,无私奉献的雨)
①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讨论:为什么用“潜”?能换成别的词吗?(偷偷地,悄悄地不
让别人知道)
③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看来,春雨有心滋润万物,却无心让人发
现呀!你喜欢这样的雨吗?
3.现在我们来看下面两句,它们和这场雨有关系吗?
①理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指名说说看。
②天上乌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这时诗人在 想什么呢?现在大家
已经开始慢慢地走进诗人的心里去了。【出示课件14】课件出示背
景资料 ,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当时对春雨的企盼。
(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了安史之乱,杜 甫与
家人从此开始流亡生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
溪畔搭建草堂安身。这首 诗作于杜甫居于此处两年后,当时那儿发
生了大旱灾。老百姓刚经历安史之乱,又遭遇旱灾,生活更是雪 上
加霜。)③指名反馈作者当时会想些什么?
4.是呀,好一场及时的雨呀!下吧,下吧!多 下会儿吧!把干涸的
土地彻底滋润。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明天早晨的锦官城会
是什么样 子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读着这句诗,我们仿佛看见了(图片欣赏)万紫千红、娇艳欲



根据学生 储
备的已有知
识,结合诗歌
的创作背景,
理解诗题的
意思,从而引< br>导学生把握
诗歌的情感
基调,为体验
诗情奠定基
础。








在读通读顺
的基 础上,引
导学生亲近
文本,与文本
对话,读懂诗
的意思。


滴、花团锦簇。你喜欢这场春雨吗?让我们一起来读: 大地干
旱,人们 生活贫困,他们盼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雨悄悄地来了,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声。)下雨时——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盼望着——(晓看红湿处,花重锦
官城。)
4. 我们刚刚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刚才我们
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 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让我们感
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背诵。【出示课件15】


4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一年这计在于春,一年之景始于春” ,春的诗歌很多,今天我
们再来学一首描写早春的诗歌。(板书课题)【出示课件16】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出示课件17】

3.范读,指导朗读。【出示课件18】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4.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5.理解注释:【出示课件18】
①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古人经常用排行或官 职来称
呼对方,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 “张十八”,也称“张水
部”。
呈:恭敬地送上。




深入挖掘文
本内涵, 学生
既理解“泪”
的含义,为理
解诗人劫后
狂喜做情感
铺垫。




利用课文插
图,引导学生
展开想象,感< br>受诗人欣喜
若狂的喜悦
之情。








②天街:京城街道。
③酥:酥油。
④处:时。
⑤绝胜:远远胜过。
6.译文:【出示课件19】京城大道上空雨丝纷 纷,它像酥酪般细密
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早春正
是一年春 光的大好时节,远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暮春。
7.赏析
①“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春雨哪些惹人喜爱之处?
明确:春雨细密润泽万物,带来生机,空气清新,使人倍感舒适。
②前两句先写“小雨”、再写“草色”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经过春雨 的润泽,小草才会显得青翠。
③哪一句最能体现“早春”特色?
明确:“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
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可以表达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喜悦之情。
⑤哪句诗句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对早春的喜爱之
情。
⑥诗人为什么会说早春要胜过“烟柳满皇都”?
明确:这是对早春美景的品评和抒情。可以体 现出早春草芽初萌时景
色的可爱,及作者对这种景色的惊喜和喜爱之情。
⑦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此环节,结合
学生日常生
活实际,创设< br>有效的教学
情境,能很好
地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
生学习的内
驱力,为深入
理解诗歌内
容做好铺垫。



掌握学习诗
歌的根本:积
累。同时也要
注重对学生
发散思维的
培养及写作
能力的提高。

明确: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
以突出春色的特征。
8.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出示课件20】

5 《江上渔者》
1.导入。【出示课件21】提到范仲淹,就会想起他《岳阳楼记》里
创设情境,渗
透教育,是 学
习语文的最
终目的。即利
用文章对学


的一句流传至今的大气 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它的意思就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特别关心当时老百姓,总把 老百
姓的安危放第一位。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千古名句(师生齐读)
生进行必要
的思 想教育。
本环节的实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他的《江上渔者》(板书课题)【出示课件22】践, 不仅让学
从诗题看,范仲淹关心谁?(江上渔者、渔民)“渔者”是什么意
思?(明确:指打鱼 的人)
2.初读诗歌。
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3.理解词语。【出示课件23】
(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
(3)爱:喜欢。
(4)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5)君:你。
(6)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7)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8)风波:波浪。
4.理解整句诗的意思。【出示课件24】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 江中那只小小的
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
5.读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当往来的客人们不停地称赞鲈鱼的美味时,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却想到了捕鱼的人,他站起身来,看到在波涛
生领悟了诗
歌的内涵,更
帮助学生树
立了正确的
人生观、价值
观。


汹涌的江面上,渔民冒着生命危险乘舟出海捕鱼,“情动而辞发”,
即兴创作了这首《 江上渔者》。师生齐读(配乐)
6.短短20个字,却把范仲淹那种关心渔民,同情渔民,担心渔民的
真实感受表现出来了。让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把这些感受都读出
来吧。(生自由读)【出示课 件25】
课堂
小结
及拓
展延

( 2)
分钟
六、小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五首诗歌,我们能感受诗歌形象,品味精
彩的 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了自己的
情感体验和思考。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 们能不断学习。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
的突变 ,热爱中华文化,就让我们从吟诵古典诗文开始吧。
对学生的肯
定是激发他
们学习的 动
力,对学生提
出要求,他们
有了目标,才
会更加努力。
板书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6 《泊船瓜洲》

教学
1.学习这首诗歌,背诵。
目 标
2.体会诗人情感,想象意境。
教具
多媒体
准 备
教学设计
导入
(3)
分钟
1. 谈话导入,知诗人,奔主题。
在中国璀璨 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
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个人资料?【出示课件 26】(
王安
设计意图

简明的提问
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和求
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
知欲望。
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神宗 时任宰相,实行
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
家” 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文集今
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出示课
件27】
新课
教学
( 36
)分

2.读课题,正音:泊(bó )、间(jiān)、数(shù)、重(chóng)、还
(huán)
3.初读古诗。
理解: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默读古诗前两行,用“一”画出表示
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这三个地点名词的地理位置是怎
么样的?
理解:王安石 出生于江西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
大,因此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浪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 正茂的青年时
代,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
读一读这首诗。 【出示课件28】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诗歌,要明白字里行间的意思,你对这首诗哪些地方不 太明
白呢?大家可以借助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进行理
解。【出示课件29】这 首诗的大意是: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
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 江南
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
4.知诗情、悟诗境。
故乡的 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熟悉,作者的第二故乡南
京,属于我国的江南地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 客对这里都怀着
诗歌的节奏、
韵律要通过
读来感受。诗
歌所蕴藏的
感 情内涵也
要通过读来
体会。读,不
仅是信息领
悟所必需,也
是感染他 人
产生共鸣之
所需。所以对
诗歌不仅要
求朗读,还要
能朗诵,读出< br>情和意。因
此,本环节的
教学,采用划
节奏朗读及
结合古诗解
读,让学生对
古诗有更深
一层的认识,
深深的赞叹之情。而人们都说这首《泊船瓜洲》 里诗人最美的江南,以利于更好
聪明的你,觉得哪一句把江南写的美呢?(“春风又绿江南岸”)
那你觉得哪个字,让你眼睛一亮呢?(“绿”)。
5.知背景,入诗境。
地在读中理
解古诗,感悟
内涵。


【出示课件30】简介背景资料。
公元1042年王安石曾入朝做官,后升任 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的宰相,他一心想为天下苍生、黎民百姓谋福,他大刀阔斧地推行改
革变 法,可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廷内外保
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 、打击他,而当时的宋
神宗也缺乏杀罚果断的能力,摇摆不定,最后皇帝对王安石失去了
信任, 万般无奈之下,王安石只能辞官隐退,回到南京的家中寄情
山水,一年后的春天,摇摆不定的皇帝又召他 回京赴任,公元1075
年,55岁的王安石又背上了沉重的行囊,拖着早已疲惫的身子从钟
山 出发去京赴任。

5. 读全诗,背全诗。【出示课件31】

7 《游园不值》
1. 知诗人,解诗题。
同学们,你们一般怎样学习古诗?(根据汇报小结学 古诗的方
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晓诗理。)今天我们来学
习叶绍翁的一首诗《 游园不值》(板书课题)。【出示课件32】
你了解叶绍翁吗?【出示课件33】“游园不值”是什么 意思呢?
(“园”,宋代宦官、文人、雅士栽植名花异草的庄园。“值”,
遇到。“游园不值” ,游园未遇到主人,不能进去观赏。)生汇报
交流。
2.读诗句,明节奏。【出示课件34】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再读诗,悟诗情。【出示课件34】
“应”“怜”分别解释成什么?


“温故而知
新”。由复习< br>导入新课,既
帮助学生巩
固了已学的
知识,又引起
学生的积极
思考,利于学
生将新旧知
识间的点衔
接起来,从而
很自然地投
入到新 课的
学习活动中。








引导学生通
过不同语气
朗读的比较,
再结合学生
的生活经 验,


辨析“怜”的字义,为什么用“怜”字?得出“联系上下文”
的方法。(应 该;怜惜、爱惜)。
“屐齿”的意思:古代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底下锯
齿,可以防滑。
“柴扉”,柴门。重点理解“小扣”之意,(教师引导动作,
学生学着用手轻轻敲)
学生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出示课件35】也许是园主担心我
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 打柴门久久不开。
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
外来了。
4.悟诗境,反复读。
创设情境,朗
读品味作者
的语言,感受
作 者对游园
心切的满心
欢喜、久扣柴
门不开的失
落和看到一
枝红杏的惊
喜。

诗人满心欢喜,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失望!因地制宜,既
如果是你,你会怀着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诗?(指导朗读:应怜屐齿
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就在诗人失落之际却突然发现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时候诗人是
什么样的心情呢?如果你是诗人, 会怎样读这两句?(指导朗读: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5.读古诗,晓诗理。
诗人仅仅是为一枝红杏兴奋吗?(春天到了,高高的围墙却把
这些名人雅士的私人花园挡得严严 实实的,诗人在失望之余却突然
发现了一枝红杏伸出围墙来。)
他突然感悟出了一个道理,这 是什么哲理呢?(任何新生事物
都是不可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碍向前发展。 原来诗人在为无意中
发现的哲理而高兴啊!)
你由红杏想到了哪些类似的事物?(小草掀翻石块冲破阻挠长
出绿芽等)
这苍苔将 我们的眼睛染绿了,这红杏将我们的心肺滋润了,此时无
声胜有声啊!隔墙观花,神游园中,这么美的意 境,让我们一起美
美地读出来吧。
进行了语言
文字训练,又
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充分
感悟诗人看
到一枝红杏
后那种由希
望到失望,再
到惊 喜的心
情变化。写作
也是如此。






6.齐读、背诵。【出示课件36】
8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导入。
古人在送别朋友时写的诗,我们都称之为——送别 诗,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北宋王观写的一首送别词。你对王观有哪些了解?【出
示课件37】王 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现属江苏南通如
皋)人,宋代词人,与高邮的秦观并称二观 。
代表作有《临江仙·离杯》《高阳台》等。



在理解诗句
的基础上指
导学生学会
提出问题,其
目的是开拓
学生的思路,
在轻松的气
齐读课题。【出示课件38】(板书课题)理解课题(“卜算子”氛中解决问
是 词牌名,“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2.初读诗,通词句。
①注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诵读的形式。【出示课件39】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②正音:“那”同“哪 ”【出示】,这是一个古代汉语里特有的语
言现象,叫做“通假字”。意思是“通用、借代”,注意,这 种用
字现象只能在古代汉语中,如果现在再用的话,就是错别字!
【出示课件40】3.理诗意,悟情感
题,享受成功
的喜悦。此
外,教师还 要
为学生搭建
展示自己的
平台,抓住
“教机”让学
生相互学习,取人之长,补
己之短,敢于
创新,追求更
大的成功。

①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我们仿佛看(听)
到了——(那里的水像美人的眼波,山像美人皱起的眉毛。) “水
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生读。
②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 呢?(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
水化为有情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美丽的景色。)“欲问行人
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学生是课堂
的主体,采用
自主、合作、
探 究的学习
方式,使学生


③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而好友就要离去,作者的心 中会是怎
样一番滋味呢?(我们的感情是美好的,就像这美丽的春天,但是
深厚的友情也是要分 离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指导
感情朗读。
④尽管内心不舍,但是朋友回家是和 家人团聚,这是人之常情(引
导理解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这不就是人生的春天吗?)想
到朋友将要享受幸福。作者的心里还会难过吗?还有什么离别之苦
充分发挥主
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发
展,提升学生
语感,让学生
在合作与交
流中逐渐掌
呢 。于是作者写到——生接读:“若到江南遇上春,千万和春住。” 握语文的学
4.配乐读文,背诵诗歌。【出示课件41】
原来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 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
成人之美,替代了离别的依惜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让我们感
情朗 读地来读读这首别具一格的词。。
9 《浣溪沙》
1.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
的青春年华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令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为
之感 叹。大文豪苏轼是以怎样的精神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
们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板书 课题)【出示课件42】
全班齐读诗歌。你对苏轼有哪些了解?【出示课件43】
苏轼(103 7~
习方法。

将文本的学
习与背景介
绍有机地结
合在一 起,使
学生很容易
理解作者的
写作意图。

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文汪洋

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

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

古》《水调歌头·丙辰中 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
在指导朗读
不直接给
辛”。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 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中,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 br>学生以朗读
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2.初读词,通词句。【出示课件44】
①读准字音。浣(huàn)苏轼(shì)蕲水(qí)
技巧上的指
导,而是通过
正音、划分节


②读准节奏。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奏等诵读要
领,并在不断朗诵中引发
学生对词的
思考,将朗读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 唱黄鸡。 的主动权交
3.理诗意,悟情感。【出示课件45】
理解:词上阙写(景),下阙写(情)。
理解:《浣溪沙》描绘了哪些画面?画面有何特点?(学生自
给学生,效果
更加明显。

主思考,回答,老师引导出: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
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
优美,淡雅宁静。)

拓展学生思
理解:《浣溪沙》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维,启发 学生
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
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 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创造性思维。
不但要走进
解:作者写此词时,正 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诗歌,还要从
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出示课件
46】
1082年)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词
的上阕写景,同时也烘托了 自己被贬黄州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
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均是实写。从苏轼一生坎坷经历来看,他是
诗歌中走出
来,使学生在
语文实践过
程中提高语
文能力,沟通
一位“奋厉有当世志”(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的人物。语文与生活,
他从眼前的“溪水西 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
重来吗?于是下阕转入抒怀,集中表现了他虽处困境,仍力 求振作精
神,即景抒慨,感悟人生哲理。千百年来,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
人生观一样,不知给 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
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读了也让人倍受鼓舞。
3.齐读、背诵。【出示课件47】
10 《清平乐》
与其他学科
间的联系。


1. 时光如流水,一 去不复返,在词人黄庭坚的眼里,春是什么样的
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平乐》(板书课题)【 出示课
件48】
2. 了解作者。【出示课件49】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
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 中
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
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
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
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3.初读词,通词句。【出示课件50】
①自由读词。正音:啭(zhuàn)
②读准节奏
清平乐•春归何处
北宋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4.理诗意,悟情感。【出示课件51】
①理解:“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
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②理解:“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
寓其间。)
③理解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表达词人强烈的
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 ,因此千呼万唤地招
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
天以生命。)


④理解:“春无踪迹谁知?除非 问取黄鹂。”(这说得更明白、更令
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 br>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
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 ,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
是知道呢。)
⑤理解:“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
歌声回答,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 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
来了。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 怅。至此,方明白作者并非
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5.读诗词,晓词理。
作者就是用如此平淡朴实 ,委婉含蓄的语言巧妙构思,多转折
而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伤春之情。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 →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
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 春思春伤
春之情层层深化。
6.熟读、背诵。【出示课件52】

7.结 束语:同学们,在浩如烟海的古诗园中畅游,同学们采摘到了
最美的花朵,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同学们 以书为友,与诗同行,
博学强记,善于积累,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
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换取归来同住。春无踪
迹谁知?除 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教材分析:
《采薇》
注释
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
昔:从前,指出征时。
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思: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雨:音同玉,为 “下” 的意思。
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迟迟:迟缓的样子。
往:指当初去从军。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
走,又渴又饥真 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赏析
出自《诗经·小雅》,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 歌。全诗六章,每章八句。是一首戎卒返乡
诗。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 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
述说中表现。
全诗六节(每八句为一节),模仿一个戍卒的口吻 ,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
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 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
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第六节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 诗,感人至
深。
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末章 头四句,
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
有深远的 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
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
中有诗。”王维诗书画都 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写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 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注释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yì):湿。 客舍:旅店。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译文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 br>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赏析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
所以,它适合大多数别筵离席颂唱,后来纳入乐府,成为 流行,久唱不衰的歌曲。
诗人剪裁下这临行送别时的一瞬,使其成为了永恒。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 黄沙的边
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能说出口的只有一句: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吧!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早已融进了这一杯酒中。


《春夜喜雨》
注释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
发生:使植物萌发、生长。
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
花重: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重:读作zhòng,沉重。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译文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
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赏析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从上年的冬
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
灾的人,最 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
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 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 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
阳市襄州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
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齐
名,世称“李杜 ”。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兵
车行》《春望》《三吏》《三别》《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皆为人传诵。有
《杜工部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注释
①呈:恭敬地送上。
②天街:京城街道。
③酥(sū):酥油。
④最是:正是。
⑤绝胜:远远胜过
⑥皇都:长安城(唐朝京都)。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 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


得稀疏零星。这是一 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第一句写初春的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
它的细滑润泽,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它的特点,遣词用句十分优 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
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
是说:早春的小雨 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 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
别出新意。
这首诗咏早春 ,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
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 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
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 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 ),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
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 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
公,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 为“ 唐 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
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 生集》。

《江上渔者》
注释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
爱:喜欢
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波浪。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
风大浪里上下颠簸 ,飘摇不定。
赏析
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 ,由此联想到
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范仲淹想从自己以
上的描述,让那些“但爱鲈鱼美”的人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作者简介
范仲淹,北 宋文学家、政治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人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著作 有《范文正公集》。他写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江上渔者》是一篇关于古诗创作的小故事,根
据《江上渔者》的诗意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创作而成。

《泊船瓜洲》


注释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绿:吹绿。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 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
河流为“水”,如汝水、 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
一水相隔之间。
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赏析
这首七绝触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
回归江宁的愿望。 头两句记叙北上的行程。诗人前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赴任
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景写心, 既有变法给自己带来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诗
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 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
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 照着瓜洲渡口,也照着钟山的明
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想早点离开是是非非的官场 ,很有余韵。这首
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修辞上的锤炼。据洪迈《容斋随笔》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原
稿“春风又“ 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
‘入’,旋改为‘满’,凡 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真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境地。其实诗人不仅仅在炼字,也是在炼 意,这才符合诗的情境。
创作背景
公元1042年王安石曾入朝做官,后升任为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的宰相,他一心想为天
下苍生,黎民百姓谋福,他“积贫扶弱”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变法,可因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
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打击他 ,而
当时的宋神宗也缺乏杀罚果断的能力,摇摆不定,最后皇帝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万般无奈
之下,王安石只能辞官隐退,回到南京的家中寄情山水,一年后的春天,皇帝又召他回京赴
任,公元10 75年,55岁的王安石又背上了沉重的行囊,拖着早已疲惫的身子从钟山出发去
京赴任。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 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神宗时任宰相,实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散文雄健峭 拔,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游园不值》
注释
游园不值:想游园没能进门儿。值,遇到;不值,没有遇到。
应怜:概是感到心疼吧。应,大概,表示猜测;怜,怜惜。


屐(jī)齿:屐是木鞋,指木屐鞋底下突出的部分。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fēi):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译文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
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赏析
这 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的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这首诗情景交融,千
古传诵。不但表现了 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
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 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充满生命的新鲜
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 阻挡。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 福建建瓯),本
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 长期
隐居钱塘西湖之滨。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
鲍浩然:生平不详,词人的朋友,家住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欲:想,想要。
行人:指词人的朋友(鲍浩然)。
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的地方。盈盈,形容仪态美好。
才始:方才。
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要是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赏析 < br>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这首
词分为两片 ,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 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
深情祝愿。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 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
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 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
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词 人将心中沉痛之情暂时搁
置,对友人送出美好祝福,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既饱 含惜春之情,
又寓之祝福之意。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
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这首词构思别致。词 人把送春与送别交织在一起来写,充分表现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春
天的留恋。
这首词比喻新颖 。词人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浙东的山山水水,仿佛这位美人正期待着他
的到来,贴切、自然,富有真情实 感,轻松活泼,耐人寻味,新而不俗,雅而不谑。
创作背景


春末时节,词人 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表达了词人送
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衷心祝福 好友,望好友能与春光同住。
作者简介
王观(1035--1100),字通叟,生于如皋 (今江苏如皋),北宋著名词人。王安石为开封府
试官时,他得中科举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 年),考中进士。其后,历任大理寺丞、
江都知县等职,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 赏;又撰《扬州芍药谱》一
卷,遂被重用为翰林学士净土。

《浣溪沙》
注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鸟。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借以表示时光的流逝。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 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
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
光的飞逝啊!
鉴赏
东坡为人 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
入狱,“乌台诗案”过后, 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这在苏轼的政治生
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 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 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
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的叫声。作者此际 漫步溪边,触目
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 及
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诗人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 发感慨和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
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 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
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 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
青春对于人生来说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 是不可抗拒
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 br>发生命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 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
君不解歌,听唱黄鸡 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
颜看已失。”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 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应该说,这是不服
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
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 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的性格。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 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


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 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创作背景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 )任
团练副使。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此诗。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 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 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 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
有《东坡七集》等。词 集有《东坡乐府》。


《清平乐》
注释
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唤取:换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
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自眼部至 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
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益鸟。
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啭,鸟鸣。
解:懂得,理解。
因风:借着风势。
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
果实入药。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 br>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 能懂呢?一阵
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写作背景
黄庭坚(1045-11 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
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 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
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后因 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
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 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 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
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的开山三宗之一。擅
文章、诗词,尤工书法。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 立,召为校书郎、《神
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 ,安置黔


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问问首页-极泷


波音797-工作总结ppt


嘉奖通报-背的组词


勿忘国耻-情侣透明皮肤


凤头虎尾-张国荣经典台词


杭同-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墙角的垃圾-不抱怨靠自己


魏桥创业论坛-有关春天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