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感激不尽-花非花白居易
3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
,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
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
”。在字词教
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
br>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
意思。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
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学习古诗时,可以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
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
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1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
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
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
食》。(板书: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
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
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
的第105天,
清明节前1~2天。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
、
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
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
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
(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
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
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
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
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2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培
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习
惯。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块三 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3.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御花园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板块四
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诗人立足高远
,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
“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
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
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
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
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
内春意之浓郁。
3
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
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
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
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
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总结:由
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
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
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
字。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
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
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
在间接写风。
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6.寒食
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
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
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不满,轻蔑)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御花
园中的柳枝随风飘
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
之
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
,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
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
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
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板书设计
4
第2课时
《迢迢牵牛星》
▶课时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1.教师谈话: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这是《诗经》
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
同走入
《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
3.指名学生读诗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将学生
带入学古诗的
氛围中。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 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迢 纤 泣 涕 盈 脉
3.指名学生读字。
重点强调:“纤”读“xiā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ò”。
4.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5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读出韵味。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师范读。
7.自由练读。
8.学生齐读。
小结:学习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
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习。
【设计意图】读得正
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到学习古
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
下基础。
板块三 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
学习诗的正式开始。诗就像一杯浓浓的
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
2.自读自悟。
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讨论汇报。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
怨。
4.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伤感)
5.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板书:相
思) <
br>6.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
与哀怨呢
?指名学生答。
(1)课件出示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指遥远。今天这
个词语仍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
迢”。“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
相互补充,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
远,都很明亮。
6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
离她那样
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2)课件出示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①
“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
“弄”这个字,是摆
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
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②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类似,同样抓
住了“机杼”这个
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是哪句呢?“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同样
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
悲情。
(3)课件出示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弄懂“不成章”。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
②“泣涕零如雨
”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
“不成章”。
③“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
④“零”本是指雨缓
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
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
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⑤有感情地朗读。
(4)课件出示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5)课件出示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
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
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
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
②“脉脉”用来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情意的样子。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
能说话。
7.齐读古诗。
8.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
传人间之
情。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
叠字
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
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
,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本课中,运用了“迢迢、皎皎、纤纤”
7
等6个叠词。这些叠词无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
设出缠绵的
意境。
9.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
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
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
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
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设计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十五夜望月》
▶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
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学习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月)
2.圆月
,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
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
笔,一抒己志。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4.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5.了解诗人王建。
课件出示
8
王建(76
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
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
。 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
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
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
府”。 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
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
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设
计意图】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
以发展。思,能增强学
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
圆。
2.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2)“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
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
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板块三 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9
2.指名读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
深了,清
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读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4.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古诗。
板块四
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2.“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3.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为什么?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
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
样的心情?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
,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
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
然的心情。
5.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乡之情)
6.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10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
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
br>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
形见绌
,平淡寡味。
8.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9.用多媒体展示从不同角度所看见的
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边望
月等,学生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
10.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1.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其他有关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并注明作者。
【设计意图】引导
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
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
典。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皆包含着
传统节日的习俗。韩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寒食
节时皇城内美丽的春色和宫廷的生活场景
;《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
隔开,只能在七夕相见一次的故事,抒发了女子因爱情
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王建的
《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
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
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读中理解。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首先就要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在读准
确的基础上,引导
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2.读中感悟。
11
让
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读中感悟诗
人韩翃借古喻今,对
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
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3.读中想象。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
自己的语
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