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
努力奋斗的诗句-内地女艺人
课题
10.古诗三首
授课
课型
讲读课文
2课时
时间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教学
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教学
目标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
志的表达方法。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趣味导入,增加课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出示课件2】
一()当先
()到成功 老()识途
千军万() 万()奔腾 快()加鞭
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
堂吸引力。学生感触深
导入
(
)
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
受世人爱戴的马,在李
分钟
贺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 早在远古时代,马就
使学生兴趣盎
然地进
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
入教学情境。
喻良才。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
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出示课
件3-5】(板书:马诗)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6】
自学要求,4 分钟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
不认识的,提问。
给出自学要求,学
生学会运用注释学
习古诗。
加深对课
文的理解,为下文
做好准备。
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
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
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
新课
教学
1.学习古诗的方法。
(
)分钟
四、大概了解古诗。
一看诗题明对象,
二看作者知背景,
三看诗文解大意,
四看资料悟诗情,
插图注释也要看,
反复诵读入诗境。
2.【出示课件7】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
昌(今
河南宜阳)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
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
傲气,
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
晋肃,“晋”
“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
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
登第。李贺一
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
学生初步了
解古
郁闷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
诗之后,思考写了哪些
因而饱受
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
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
一层冷艳神秘
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通过对李贺生平的阅读你有什么感受?他像一匹
怎样的马?
3.写作背景。【出示课件8】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
时。
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
祸最烈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4.诗文大意。【出示课件9-12】
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钩:是古
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快走:迅速地跑,痛快地跑。
清秋:金秋,天气凉爽的秋天。
五、体察诗蕴 ,
品悟诗情。
发挥自主学习的意识
去挖掘诗歌中的意味。
增强学生的诗歌鉴赏
能力。
1、【出示课件13-14】自读第一句,思考4分钟
(1)写
了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充分发挥你
的调动你的所有感觉,想一想,这首诗中的景物
构成了
一幅怎样的图画?(景物、色彩、环境、
气氛等)
大漠、沙、燕山、月;一、二句展现出一片
富于特色的战场景色。
(2)这是一句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描写
这幅悲凉肃杀战场景色,也代表有志之士
报国的决心。
(3)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
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
br>“大漠”“燕山”等地方,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
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也是战马奔
驰之地。
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
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
番怎样的情景?你的
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
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
解。(板书:环境 沙
如雪 月似钩)
诗意: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兵器)的弯
月。
(5)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大漠、
燕山”空阔寂寥、清冷
大气的场面。师相机点拨:
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
怀才不遇、异常愤
懑的心境。(板书:空旷冷峻)
2、自读第二句,思考4分钟
比较“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
秋”和“何当
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不同?
联系李贺的生平,你感受到李贺怎
样的心境?(板
书:慨叹 何)
(1)“金络脑”是指什么?为什么不是铁、木、
竹呢?(
“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
用
)
(2)为什么是“踏清秋”?不是“踏春风”?有
什么情绪的差别呢?踏之中你能读出什么?用
“踩”好不好?为什么?(“踏清秋”声调铿锵,
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
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
的成功因素。)
(3)你从“快走”读出了
作者怎样的心境?,“快
走”二字,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4)读“何当金络
脑,快走踏清秋”。这是一匹
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
形象地暗示出骏
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心情?(作者希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
所发出的嘶鸣。)
诗意: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
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
作者
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投笔从戎,
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
民安献
上自己的一点力量。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
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无法施展
自己的
抱负。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焦急?——读“何当
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忧虑?——读“何当
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愤慨?——读“何当
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板书:渴望、感慨、愤懑、矛盾 借物喻
人)
六、题目是《马诗》,却不见一个马字,是
否离题了?为什么?
生:因为诗人是借马来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及怀
才不遇的感叹。
【出示课件1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
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环境 沙如雪 月似钩——空旷冷峻
板书
内容
马诗
{
}
慨叹 何——渴望、感慨、愤懑、矛盾
课堂作业新设计
借物喻人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古代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
物景象可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景象可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
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
显。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有感请地朗读、背诵《石灰吟》《竹石》。
2、借助注释自主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志向。
3、分析三首古诗表达方法的共同点,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
法。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出示课件16】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李贺的《马诗》,
(
)分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石灰吟》
钟
和《竹石》这两首古诗。(板书:石灰吟 竹
石)
二、初步感知,理解诗意。
(1)作者简介【出示课件17】
于谦(13
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
根据上节课教授的
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
)人。明
读诗方法,初步感
朝名臣。
知,理解诗意,自
郑板桥(
1693-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
主学习,举一反三。
增强诗歌鉴赏能力。
新课
柔,号理庵,又号板桥,郑板桥一生只画兰、
教学
( )
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
分钟
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
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2)初步感知大意:以自学、汇报为主
①《石灰吟》【出示课件18】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
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千、万:
虚词,形容很多。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诗意: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对待烈火焚
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从不同的诗歌意向分
析不同的精神品质,从
“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
粉末。
而引出“托物言志”。
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全然。清白:
指高尚的节操。
(诗意: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
A逐句理解:
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B整体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②《竹石》【出示课件19】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作者是著名画
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
画上的一首诗。
A逐句理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比喻
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破岩:破裂的岩石。
这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
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体会竹子坚忍不拔
的性格)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磨:折磨。
“坚劲”:坚定强劲。(强调jing四声读音)
任:任凭。 尔:你。
这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
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
风,
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B整体理解: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
三、感悟诗歌,体会情感。
①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
灰与竹子,说
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
(板书:石灰 竹子)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
面对严峻的考验。
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
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它高大挺
拔,扎根艰难与顽强。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在那种艰
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
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
吗?用上咱们上节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
诗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生平,小组讨论,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石灰吟》:
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这
个“清白”到
底指什么?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
明自己不管遭
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
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
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
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于
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
他的誓言。(板书:不怕
牺牲)
教师小结:这就叫做“托物言志”。(板
书:托物言志)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
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竹石》呢?汇报: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认识到:
A.《竹石》也用“托物
言志”的方法,表达
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
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
倒。(板书:要
有骨气)
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B.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
,我们也能看到诗
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
意志和高尚节操。
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四、总结方法,深华主题。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
分钟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古诗,具有什么特
点?(托物言志)
在学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
诗表面的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
来看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2.背诵这三首古诗。
板书
内容
课堂作业新设计
《石灰吟》 石灰 不怕牺牲
托物言志
《竹石》 竹子 要有骨气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1) 解释重点字词。
咬:
坚劲:
任: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3)咬定青山
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
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答案】
(1)紧紧扎根在土里;坚定强劲;任凭
(2)C
(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是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写的事物抒发了作者做一个高尚正<
br>直的人的坚定志向。教学过程中遵循“整体感知—知人识文—分析品味—理
解共鸣”的古诗教学程
序,通过一个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紧紧
扣在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上来推进课堂,放手给学生思
考、讨论,教学秩序井
然,教学收效良好。但学生真正能感悟到作者心境,为什么?在教学中,我
是这样引导学生来体会这首诗的感情的。 1、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
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发
挥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
必
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
想感情。3、反复吟咏,从感性
意象到达理性领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
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
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象,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
4、注重教给
学生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学简单的古诗。
5、从本节课来看,总体效果还可
以,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备课素材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知识储备
1、概念:
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
植物等为描
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
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
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
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
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
似” 。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
(1)描摹情态类 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
者对物象的喜
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
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
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托物言志类 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
就会发现,作
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
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
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1.根据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一群小燕(yān yàn)子飞过燕(yān yàn)山山脉,飞向梦想起航的地方。
..
(2)战士们锻炼起来劲(jìn
jìng)头十足,将来一定是一支劲(jìn jìng)旅。
..
2.比一比,组成词语。
络( ) 捶( )
凿( ) 焚( )
洛( ) 锤( )
函( ) 烫( )
3.给下面的诗句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
A.拟人 B.比喻 C.夸张 D.排比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4.品读诗句,完成后面的练习。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何当”的意思是( )。
A.何时将要 B.什么时候 C.当时
(2)这两句诗中的“
”表达了作者无限的企盼之情。“ ”象征受
到了重用,“
”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由“千磨万击”想到了成语 。
(4)诗句的意思是
(5)诗句赞美竹子 的精神品格。
A.无私奉献 B.坚韧顽强
C.硬骨头
5.比较阅读古诗,选择恰当的诗句填空。
《马诗》《石灰吟》和《竹石》三首
诗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远大的志向。但表达
的情感却又不同。表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诗句是
;表现诗人在困难和打击面前毫不
动摇的诗句是 ;表现诗人坚守高洁情操的诗句是
。
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B.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回答问题。
石灰吟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身碎骨浑不怕, 。
.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 。
(2)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好像
B.等闲:平常 C.浑:浑浊
(3)诗句
写出了石灰的特点。
(4)这首诗吟的是石灰,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志向?请用一个四字词语说明这种写法。
(5)在括号内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 )千锤万凿,(
)烈火焚身,( )粉骨碎身,我( )要留清白在人间。
A.即使 B.不管
C.无论 D.也
阅读能力大提升
7.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房兵曹胡马 (1)解释词语:
【唐】杜甫
锋棱: 堪: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2)诗的前四句写马的 ,后四句写马的 。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A.精神 B.形态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3)分析画线诗句,完成练习。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两句诗描写了胡马的 和 。
其中“
”一词写出了马的疾驰。在这两句中,
是静态描写,
是动态描写。
(4)诗的后四句与李贺的《马诗》中的诗句: ,
。都表现了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5)这首诗和李贺的《马诗》在表达方法上的相同点是( )。
A.比喻的手法 B.托物言志 C.以景写情
思维创新大拓展
8.结合下图,展开想象,把古诗《竹石》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参考答案
1.(1)yàn yān (2)jìn jìng
2.联络
洛阳 捶打 锤子 开凿 信函 焚烧 烫人
3.(1)B(2)A
4.(1)B(2)何当 金络脑 踏清秋
(3)千锤百炼(4)千万次捶打至今还非
常坚韧,任凭你东南西北风。(5)B
5. B
CA
6. (1)千锤万凿出深山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 于谦
(2)C(3)要留清白在
人间 (4)托物言志 (5)AAAD
7.(1)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甚至可以 (2)B A(3)动作 两耳 四蹄轻
竹
批双耳峻 风入四蹄轻 (4)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5)B
8. 在山
上,竹子紧紧咬定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原来是它的根深深扎进石缝中。
千万次捶打到今天身骨仍然很坚
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对于它来说,都是
无济于事的。这竹子好坚强啊,好执着!
解析:
这是把《竹石》改写成一段话的训练。首先要理解古诗句的意思,然后
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并联系作者
生活的背景,写成一段通顺的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国学阅读》训练(含答案)
《墨子》
(一)
经典国学再现
昔者晋文公好士①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
牂羊②之裘,韦③以带剑,练帛④之冠,入
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⑤之,故⑥臣为之
也。
我是小助手
①士:大臣。
②牂(zāng)羊:母羊。
③韦:熟牛皮。
④练帛:大帛,粗疏的丝织品。
⑤说:通“悦”,喜欢。
⑥故:所以,因此。
我是小翻译
从前
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
来挂佩剑,头戴粗疏的
丝织品做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
,所以臣下就这样做。
考考你的智慧
1.根据文意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好士之恶衣:(
)_____________ ( )
_____________
(2)练帛之冠:( )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1)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是其故何也?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
句作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个怎样的人?你能讲出一个关于晋文公的小故事吗?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晋文公重耳
上面
这则小故事的起因是当时晋国流行一种讲排场、摆阔气的坏习气,晋文公便带头用
朴实节俭的作风来纠正
它,他穿衣服决不穿价格高的丝织品,吃饭也决不吃两种以上的肉。
不久之后,晋国人就都穿起粗布农服
,吃起糙米饭来。晋文公是不是很伟大呢?
晋文公不仅提倡节俭,还很讲信用。
<
br>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
下原国。可
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
这时,有战士从原
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这是攻下原国千载
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
。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
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
晋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
为了
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
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
“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
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
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
是向文公投降。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把它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
是因
为他能守信啊!”
领导者只有守信用,才能取得部属的信任;做人只有讲信义,才能交天下朋友。
同学们,
晋文公的故事是不是对我们也很有启发呢。
《墨子》
(二)
经典国学再现
昔①者楚灵王②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③为节④,胁息⑤然
后带⑥,扶墙然
后起。比⑦期年⑧,朝有黧黑⑨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我是小助手
①昔:从前。
②楚灵王:春秋中期楚国国君。
③一饭:每天吃一顿饭。
④节:限制,节制。
⑤胁息:屏住呼吸。
⑥带:束紧腰带。
⑦比:等到,及至。
⑧期(jī)年:满一年。
⑨黧(lí) 黑:黑中带黄的颜色。
我是小翻译
从前,楚灵王喜欢大臣有纤细的腰身,所以朝中的一班大臣
(唯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
宠信) ,每天都是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穿衣服时)先屏住呼吸
,然后把腰带束
紧,扶着墙壁站起来。等到过了一年之后,满朝文武官员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这是什
么
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
考考你的智慧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故灵王之臣_____________
(2)皆以一饭为节_____________
2.下面这句话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A.过了一年,早上人们的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B.一年之后,上早朝的时候人们的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C.
等到过了一年之后,满朝文武官员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D.
第二年,上早朝的时候人们的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3.“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4. 你如何看待这则小故事里的楚灵王的这种爱好?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上行下效
上行下效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
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这个典故来源于春秋时
期。
春秋时期,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
,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责齐景公的过失,因此他心中感
到很苦闷。
有一天,齐景公欢宴
文武百官,席散以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一支
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靶的中心,文武百
官都是高声喝彩:“好呀!妙呀!”“真是箭法如神,
举世无双。”
事后,齐景公把
这件事情对他的臣子弦章说了。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
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
下效。’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
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
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
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弦章看了摇摇
头,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
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
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
后
人便把“上行下效”来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这成语
的含义是否定的,所
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现在,有些同学有着很强热的追星的
现象,甚至模仿偶像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但是好多明星并不是在所有的方面都能成为我
们的典范,同学们一定要辨别清楚哦。
《墨子》
(三)
经典国学再现
昔越王句践①
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②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
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士闻鼓音,破碎③乱行,蹈④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
王击金⑤而退之。
我是小助手
①句践:亦称勾践,春秋末越国国王。
②焚:烧。
③碎:疑为“阵”字之误。
④蹈:踩、踏。
⑤金:钲,似铃,柄中上下通。钲是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制成,颜色像金。
我是小翻译
从前越王句践喜爱勇猛的士兵,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
然后)放火烧
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鼓舞将士前进。将士听
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有一百多人。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撤
退。
考考你的智慧
1.给“蹈”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遵循,依照。 ②踏、踩。 ③跳动。
(1)赴汤蹈火_____________
(2)手舞足蹈_____________
(3)循规蹈矩_____________
2.判断正误。
(1)“左右百人有余”中“余”的意思是表示整数之外的所剩的零头,相当于“多”。
(
)
(2)“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意思是“可惜越王句践喜爱勇猛的士兵”。(
)
3.古代作战,有两种很重要的乐器,一种是鼓舞士兵英勇作战的,一种是让士兵撤退的,
这两种乐器分别是( )和( )。
4.
跟文中出现的两种乐器相关的成语是什么?你能说出它的意思吗?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的故
事相传来源于越王句践。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
都尝一尝苦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句践于是
被抓到吴国。
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做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
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
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
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
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
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
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
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
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
自己记住教训。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
百姓解决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
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
国富兵强,于是越王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也成功取
得胜利,吴王夫差羞愧得在战败后自杀。后来,越
国又乘胜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
强国。
正是由于越王句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
图强。
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一个有志气的人,做事情是一定会成功的!
《墨子》
(四)
经典国学再现
子①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②,邻有敝舆③而欲窃之
;舍其锦绣,邻
有短褐④而欲窃之;舍其粱肉⑤,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⑥人?”
非攻王⑦曰:“必为有窃疾矣。”
我是小助手
①子:夫子(老师、先生)的意思,是弟子对墨翟的尊称。
②文轩:华美的车子。
③敝舆:破车。
④褐(hè):粗布衣服。
⑤粱肉:借指好饭好菜。
⑥何若:怎样。
⑦王:这里指楚王。
我是小翻译
墨子说:“不要自己华美的车子
,却想偷邻家的破车子;不要锦绣,却想偷
邻家的粗布衣服;不要好饭好菜,却想偷邻家的糠屑饭,这是
怎样的人呢?”
楚王说:“(这人)肯定是有了偷窃癖。”
考考你的智慧
1. 解释下列加点字。
(1)舍其文轩_____________
(2)欲窃之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1)此为何若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为有窃疾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舍其文
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
糟而欲窃之”这句话使用了什
么样的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想对“舍其文轩,邻
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
邻有糠糟而欲窃之”这样的人说些什么?<
b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墨子止楚攻宋
墨子利用上文中的几句话阻止了一场战争的爆发,这是怎么回事呢?
公输般给楚国制造了云梯
,打算用来攻打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急忙赶
往楚国,力图制止战争的爆发。
墨子见到公输般说:“北方有人侮辱了我,我想托你去杀掉他。”
公输般听了很不高兴,说:“我是不杀人的!”
墨子拜了两拜,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
云梯,要去攻宋国。宋国有什么
罪过呢?照道理,连少数人也不应该去杀害,反而去杀害多数人,这又怎
能说是合
乎天理?”
公输般被问得哑口无言,说攻打宋国是楚王的决定,于是墨子和公输般去见楚
王。
见
了楚王,墨子向楚王提出一个问题:“不要自己的华轩,却想偷邻家的破车
子;不要锦绣,却想偷邻家的
粗布衣;不要米肉,却想偷邻家的糠屑饭,这是怎样
的人呢?”
楚王说:“这人定是有了偷窃癖。”
墨子抓住时机,马上说:“楚国方圆五千里,宋国却只有
五百里,这就像华轩
比之破车;楚国有各种珍贵的野兽鱼虾,宋国却是连雉、兔、鲫鱼也没有,这就像<
br>米肉比之糠屑饭;楚国有珍贵的树木,宋国却没有大树,这就像锦绣比之粗布衣。
所以据臣看来,
大王派兵攻打宋国,就像那个有偷窃癖的人犯了同样的错误。”
楚王一下子不知如何回答,蛮横地说:
“你说得好,但是公输般已经为我造好
了云梯,宋国非攻打不可。”
墨子为了打消楚王攻宋的
念头,便和公输般在楚王面前试演云梯攻城和防御的
办法。试了几次,公输般都被墨子击退。
公输般不甘心失败,对墨子说:“我知道怎么来对付你,但是我不说。”
楚王问原因,墨子说
:“公输般的意图,不过是想杀掉我。他以为杀掉我,宋
国就没有人能守,可以攻了。可是我的弟子已经
拿了我的器械守御在宋国城上,等
着楚国来的敌人。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攻入宋国。”
楚王见大势已去,迫不得已说:“我决定不攻打宋国了。”
这样,墨子凭借机智和勇敢解除了
宋国的一场灾难。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墨
子做了充分的防御准备,有实力做后盾,使楚王不敢轻视宋国
。
《墨子》
(五)
经典国学再现
夫①爱人者②,人亦从而爱之;利人③者,
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
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士④不以为政而士不
以为行故也。
我是小助手
①夫:句首发语词。
②者:……的人。
③人:别人、他人。
④士:为“上”之误。
我是小翻译
爱护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爱
护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有利于他;憎恶别人
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
也跟着损害他。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
行)的呢?只是国君不按照这一准则来处理政事,而士人不实
行这一准则的缘故啊。
考考你的智慧
1.为“故”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意外的事情。 ②有心,存心,故意。
③老,旧,过去的,原来的。 ④朋友,友情。 ⑤原因,缘故。
(1)不以为行故也( )
(2)故障 ( )
(3)故事 ( )
(4)沾亲带故 ( )
(5)明知故犯( )
2.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1)此何难之有焉?
(2)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3. “爱人者,人亦从而爱
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
者,人亦从而害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br>
4.读了这则小短文,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弘扬传统文化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如船,老
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
沉于水中。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多少诸侯国的兴替存亡,使人们把君民
关系,比
作舟水关系,并从中悟出了“载舟覆舟”的至理名言。
唐太宗曾目睹了隋末的农民大起义和隋
朝由盛转衰、迅即灭亡的短促过程,这幅触目惊
心的历史画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经常以隋
亡为鉴,检点自己的言行。有一次,
房玄龄向唐太宗建议说:“近来,清查兵器,发现我们现有的兵器比
隋朝还少,可以考虑增
加一些。”不料,唐太宗却回答道:“增加兵器来防御外敌固然很重要,不过,目
前最要紧
的是安抚民心,稳定人心。隋炀帝的灭亡,并不是因为兵器不足,而是无视民心向背,以致民怨沸腾,国亡政息。我们要以隋亡为教训,不可随便忘记。”可见,唐太宗真正地理解了
“水能载
舟,亦能覆舟”的内涵,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千百年来的历史大舞台也在不断的
证明著这一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是施行仁德
之政、顺民心、不断修德于天下的贤君,都使国家
昌盛兴隆,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反之,
逆民心,而最终走向毁灭。现在我们国家提倡的“以民为本
”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也是在
新形势下国家对广大人民的承诺以及关怀。
《墨子》
(六)
经典国学再现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
①,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
亦变。五入必②,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③也。”非独染丝然
③也,国亦
有染④。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我是小助手
①苍:青色。
②五入必:染完了五次。必,通毕,终,完毕。
③然:这样。
④染:染色这种事情。
我是小翻译
墨子见人染丝,感叹道:“在青色中染就是青色,在黄色中染就是黄色。所放入的颜色
变了,
它的颜色也就变了。将丝放入五种颜色(的染缸中)染完了五次,最后就是五种颜色了。
所以染丝不能不
慎重啊。”不仅仅是染丝如此,治国也如染丝一样。不仅仅是治国如此,做
人也如染丝一样。
考考你的智慧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故染不可不慎也_____________
(2)国亦有染
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的主题相符的一项是( )。
A.凿壁偷光
B.程门立雪
C.孟母三迁
D.囊萤映雪
3.
这则小故事表面是说的染丝,实际上说的是什么?这则小故事可以用哪句话概括?
4.这则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弘扬传统文化
爱莲说
《爱莲说》是北宋学者周敦颐借莲花表明自己志趣的一篇美文。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
李氏唐朝以来,
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
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
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蔓蔓,香气传播
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只
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
一样的还有什么人
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作者以浓墨重彩的语言
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
求,以及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在淤泥里也能开出圣洁的莲花,是不是也给
我
们一些别样的启示呢?
《墨子》
(七)
经典国学再现
故①官无常②贵而民无终③贱。有能则举④
之,无能则下⑤之。举公义,辟⑥私怨,此
若言之谓也。
我是小助手
①故:因此。
②常:永久。
③终:终身。
④举:选拔。
⑤下:罢免。
⑥辟:通“避”,避免。
我是小翻译
所以官吏没有永远不变的富贵,而百姓也不会自始至终贫贱。有才能的人
就选用他,没
才能的人就罢黜他。提拔正直无私、行为合“义”的人,避免为私利而相互仇恨的人,说的
就是这个意思。
考考你的智慧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举公义
_________________
(2)此若言之谓也
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1)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2)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3.“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标准是什么?
4.这篇小短文中墨子的思想进步在哪个方面?
弘扬传统文化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王侯
将相,宁有种乎?”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豪言壮语,意思是难道那些做王
侯将相的,都是天生的贵
种吗?
秦二世元年七月,发配服兵役的壮劳力九百人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守边,在
大泽乡集合,陈胜,吴广做押解壮丁的小头目。碰上连绵大雨,道路不通,按照路程计算,
已不
可能如期到达。不如期到达,依照秦朝法律都得处死。陈胜,吴广于是商议说:“如今
逃亡是死,起义也
是死,同样是一个死字,死于国事,不更好些吗?”
吴广平时关心人,士卒多愿为他效力。押
送的将尉吃醉了,吴广故意说想逃走,惹尉官
发怒,挑动尉官辱骂自己,以激发士卒对自己的同情。尉官
果然鞭打吴广,并举剑刺过去。
吴广跳起夺剑,反身刺死尉官,陈胜在一旁帮忙,一连杀了两名将尉。于
是陈胜,吴广召集
众人说:“大家遇上大雨天,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误期罪当杀,即使不被杀,在边境
戍卒,
十之六七要累死饿死,况且壮士不死罢了,死要死得有价值啊!王侯将相,难道都是天生的
吗?”众人都表示听从。于是陈胜,吴广借长子扶苏和项燕名义起义,迎合广大民众的愿望。
陈胜宣布
自己为将军,吴广为都尉,发动和领导了我国有史以来的首次农民起义。
“王侯将相的高贵是
靠自己打拼出来的,我们应该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敢于起义。”表
现了陈胜对命运不公平的不满和反抗,
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成绩是做出来,不是天生的。命运
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
《墨子》
(八)
经典国学再现
良弓难张,然①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
②,然可以致君
见尊。是故江河不恶③小谷之满已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④也,物无违也,故能为
天
下器⑤。
我是小助手
①然:然而。
②令:当面受命,强力指示。
③恶:嫌弃。
④辞:躲避,推托。
⑤器:英才。
我是小翻译
好的弓不容易张开,但可以射得高没得深;好马不容易乘坐,但可以载得重行得远;好
的人才不容易驾
驭,但可以使国君受人尊重。所以,长江黄河不嫌小溪灌注它里面,才能让
水量增大。圣人敢于承担责任
,又能接受他人的意见,所以能成为治理天下的英才。
考考你的智慧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良弓难张
_________________
(2)故能为天下器
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意思给“张”字组词。
(1)开,展开: _________________
(2)商店开业:
_________________
(3)扩大,夸大:_________________
(4)放纵,无拘束:_________________
(5)料理,应酬:_________________
(6)惊惶,慌忙: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正误。
(1)“致君见尊”中的“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中的“见”表示出现、显露。( )
4.“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已也,故能大”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
马 说
《马说》是唐
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
一种文体。他的意思说的是:<
br>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
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
马一
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
能表现在外面。想
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
,喂养它也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
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
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
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文章以马为喻
,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
人才的强烈愤慨。“良才难令,
然可以致君见尊”,国君要使人尊重,要有一双慧眼识别人
才,让人才得到重用啊。
《墨子》
(九)
经典国学再现
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①之水也;千镒②之裘③,非一狐之白④也。夫
恶⑤有同⑥方取
⑦,不取同而已者乎? 盖非兼王之道也!
我是小助手
①一源:一个源头。
②镒:古代重量单位。
③裘:皮衣。
④白:狐狸腋下的白毛皮。
⑤夫恶:哪里有。
⑥同:相同(的意见)。
⑦取:采纳。
我是小翻译
所以长江黄河里的水,不是从同一水源
流下的;价值千金的狐白裘,不是从一只狐狸腋
下集成的。哪里有与自己相同的意见才采纳,与自己不同
的意见就不采纳的道理呢?这不是
统一天下的道理(方式、方法)。
考考你的智慧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非一源之水也
(2)有同方取
2.与这篇文章主题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C.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判断正误。
(1)“盖世无双”中盖的意思是“超过”。
( )
(2)“盖非兼王之道也”中“盖”表推测,大概的意思。( )
4.“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说明了什么道理?
弘扬传统文化
呕心沥血
呕心沥血比喻极度劳心苦思,多用于文艺创作或研究。这个故事来源于唐代诗人李贺。
唐朝著
名的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文章,才华横溢。成年后,他一心希望能得到
朝廷重用,但是,他在政
治一直不得志,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每次外
出,他都让书童背一个袋子,只要一有
灵感,想出几句好诗,他就马上记下来,回家后再重
新整理、提炼。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子已把
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
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
李贺在他短暂的2
6年生涯中,留下了240余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
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
:“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即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
滴出血来写文章。
后来人
们常用“呕心沥血”比喻极度劳心苦思,也告诉我们想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不
下苦功夫是不行的。
《墨子》
(十)
经典国学再现
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①以终其寿②;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
所放依③以长其
身。今唯毋以兼④为正⑤,即若其利也。
我是小助手
①侍养: 奉养。
②寿:寿命。
③依:依靠。
④兼:兼相爱。
⑤为正: 施政。
我是小翻译
因此年老而没有妻室子女的,有所奉养而终其天年;没有父母的幼小的孩子,有所依傍
而健康成长。现
在以兼(相爱)来施政,则其利(好处)如此。
考考你的智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侍养(
)_____________
(2)长其身(
)_____________
2.“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与我们现在说话语序不一样,我们现在一般说成
是
。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
(2)即若其利也。
4.
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以兼为正”的好处是什么?为达到这种目的你可以做些什么?
弘扬传统文化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里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里提出了“使老有所终
,壮
有所用,幼有所长”的观点,也就是“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
能顺利地成长”。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
纂而成。礼
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古代<
br>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
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
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要使老年
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
br>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人们)
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
动中不肯尽力的行
为,大家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
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
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古代人提出的“大同”社会,是不是和我们为之奋斗的
共产主义社会有几分相像呢,古
人的思想也是很先进的吧。
《墨子》
(十一)
经典国学再现
子墨子怒①耕柱子②。耕柱子曰:“我无愈③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④,以
骥与牛驾,子将谁
策⑤?”耕柱子曰:“将策骥也。” 墨子曰:“何故策骥而非策牛也?”
耕柱子曰:“骥足⑥以策。”
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 耕柱子悟。
我是小助手
①怒:向……发怒,对……生气。
②耕柱子:墨子的门生。
③愈:超过,胜过。
④太行: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
⑤策:驱使。
⑥足:值得。
我是小翻译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
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
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
车,你觉得 用哪一匹呢?”耕柱
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驱使良马,而不
驱使牛呢?”耕柱子
说:“因为良马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是足够负得起责任的,所以才对
你生气
(批评)你。”耕柱子明白了。
考考你的智慧
1.给加点字注音并用(1)的上半部分和(2)的左半部分为偏旁各写出两个新字。
(1)我无愈于人乎(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以骥与牛驾(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我将上太
行
_____________
(2)耕柱子
悟 _____________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子
将谁策”用我们现在的语序说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故策骥
而非策牛也”用我们现在的语序说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正误。
“子墨子怒耕柱子”与“子将谁策”两句话中第一个“子”都是对别人的尊称。
(
)
5.耕柱子明白了什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弘扬传统文化
因材施教
“
因材施教”指的是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这一教
育理论是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
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
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
做么?”孔子
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
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
该立
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
生,一样的问题
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
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
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
三思而行。”
兴趣是
最好的老师,根据一个人的性格、爱好指导学习是效果最好的。但是,同学们,
我们正处在打基础的阶段
,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那一项都不能落下哦。
《墨子》
(十二)
经典国学再现
子墨子曰:万事莫①贵于义。今谓人曰:
“予子冠履②,而断子之手足,子为③之乎?”
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④子
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⑤一言⑥以相杀,是贵义于其
身也。故曰:万事莫
贵于义也。
我是小助手
①莫:没有。
②履:鞋子。
③为:做。
④予:给。
⑤争:争辩。
⑥一言:一句话。
我是小翻译
墨子说: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贵重的了。假如现在对别人说:“给
你帽子和鞋,
但是要砍断你的手、脚,你做这件事吗?”那人一定不干。为什么呢?因为鞋帽不如手脚珍
贵。又说:“给你天下,但要杀死你,你干这件事吗?”那人一定不干。为什么呢?因为天
下不
如生命珍贵。因争辩一句话而互相残杀,是因为把义看得比自身珍贵。所以说:世间所
有的事情没有比义
更贵重的了。
考考你的智慧
1.补出下面句子中省略的部分。
今谓人曰:“(
)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必不为。
2.判断正误。
(1)“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中“之”的用法和意思相同。
( )
(2)“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子为之乎”
中“之”的用法和意思不同。
( )
3.文中是怎样向我们讲述“义”的宝贵的?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心里的“义”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嗟来之食
“嗟来之食”是古代一个讲“义”的有名的故事。
齐国发生严重灾荒。富人黔敖熬了
粥摆在大路边,用来给路过饥饿的人吃。过了很久,
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
走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汤,
说道:“喂!来吃吧!”饥民抬起头瞪大他的眼睛,盯着看着他
,说:“我就是因为不愿意
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于是黔敖跟在后面道歉,但是最后
那个饥饿的人
却因为没有吃的饿死了。
这个故事写了一个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嗟来
之食”的有骨气的穷人。后世以“嗟来之
食”表示侮辱性的施舍。范晔《乐羊子妻》中的乐羊子之妻以这
个典故奉劝丈夫,要他做一
个品行廉洁而有志气的人。
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不要
这样啊!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
则可以去吃。”亲爱的同学们,你是怎么看待
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呢?
《墨子》
(十三)
经典国学再现
子墨子南游①使卫,关中②载书甚多。弦
唐子③见而怪之,曰:“吾夫子教公尚过④曰:
‘揣⑤曲直而已。’今夫子载书甚多,何有也?”子墨子
曰:“昔者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
见漆⑥十士,故周公旦佐相天子,其修至于
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吾安敢废
此?
我是小助手
①南游:向南游历。
②关中:即车中。
③弦唐子:墨子的弟子。
④公尚过:墨子的弟子。
⑤揣:衡量。
⑥漆:“七”的借音字。
我是小翻译
<
br>墨子向南游历到卫国去,车中装载的书很多。弦唐子见了很奇怪,问道:“老师您曾教
导公尚过说
:‘书不过用来衡量是非曲直罢了。’现在您装载这么多书,有什么用处呢?”
墨子说:“过去周公旦早
晨读一百篇书,晚上见七十士。所以周公旦辅助天子,他的美德传
到了今天。我上没有承担国君授予的重
任,下没有耕种的艰难,我怎么敢抛弃这些书呢?”
考考你的智慧
1.补出下面句子中省略的部分。
(1)弦唐子见(
)而怪之。
(2)( )揣曲直而已。
2.给下面的字注音并组词。
弦 (
)_________________揣( )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面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弦唐子见而怪之
( )
(2)揣曲直而已 ( )
4.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今夫子载书甚多,何有也?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吾安敢废此?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5.一直以来,人们刻苦读书的例子举不胜举,你知道哪些?请列举几个。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周公吐哺
人才,是固国安邦的根本,历朝历代有作为的执政者对人才都很都重视,“
周公吐哺”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他的采邑在周(
今陕西岐山北),因此被称为周公。
他的父亲周文王在世时,他就以孝行著称,在兄弟中显得十分突出。
文王死后,武王姬发即
位,他又尽心竭力辅佐武王,完成了灭商兴周的大业。
周武王
把鲁地封给周公,但他没有去鲁地就封,而是留在朝中继续辅佐武王。武王死后,
武王的儿子成王继位。
当时,成王的年龄很小,无法执掌政权,加上天下刚刚平定,周公怕
有人发动叛乱,就和召公一起摄理国
政,管理朝廷中的一切事务。
周公为了代成王管理好国家,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国家也一天
天强盛起来。然而,劳
苦功高的周公却受到其他兄弟的猜忌。受封于殷地的管叔和蔡叔散布流言,说周公
将不利于
成王。周公对召公和太公望姜子牙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成王管理国政,是因为成王年纪还小。我决无异心。再过几年,成王成年,我便会还政于成王。”
于是,周公不顾流
言蜚语,继续摄政,让自己的儿子伯禽代自己去鲁国就封。伯禽临行
前,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的儿
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受命辅政,可以说是天
下举足轻重的人物了,可是,我却常常在洗头时,
三次握起头发;吃饭时,一顿饭有时要三
次吐出吃在口中的饭食,匆忙起身,去接待来访的人,生怕错过
了天下的贤士。因为人才是
治国的根本。你到了鲁国以后,一切都要谨慎,不要因为自己拥有封国,就傲
慢而不尊重人
才。”
伯禽连连答应,动身而去。
不久,管叔、蔡
叔发动叛乱。周公兴兵伐罪,平定了叛乱。七年后,周公实践自己的诺
言,还政于成王。
后来,“周公吐哺”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执政大臣求贤若渴,招纳人才。“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形
容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亲爱的同学们,我们
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能力,使
自己成为一个人才,然后要像周公那样,礼待人才,让人才为自
己所用。
《墨子》
(十四)
经典国学再现
子墨子曰:“吾言①足用矣,舍言革思者,是犹舍获而攗粟②也。以其
言非③吾言者,
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是犹以卵投石也,不可毁也。”
我是小助手
①言:言论。
②攗粟:遗留的谷穗。攗méi 菱角,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③非:否定。
④是:原来的样子。
我是小翻译
墨子说:“我的言论足够用了!舍弃我的学说而主张另外思虑,这就像放弃收获而去拾
别人遗留的谷穗
一样。用别人的言论否定我的言论,这就像用鸡蛋去碰石头一样。用尽天下
的鸡蛋,石头还是这个样子,
并不能毁坏它。”
考考你的智慧
1.根据给出的义项给“革”字组词。
(1)去了毛经过加工的兽皮。_____________
(2)取消,除掉。_____________
(3)改变。_____________
2.下面“足”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兵甲已足
B.吾言足用矣 C.三足鼎立 D.力不足
3.判断正误。
“是犹以卵投石也”与“是犹以卵投石也”中“是”的意思相同。( )
4.“出自这则小故事的成语是什么?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什么?给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以卵击石
以卵
击石指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是墨子对一个根据天象
变化预测吉凶的人说的
。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子,有一年前往北方的齐国。途中遇见一个算命的人,那人对墨子说:“根据我的种算,今天天帝在北边杀黑龙,你的皮肢很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
墨
子说:“我不相信你的话!” 说完,他继续朝北走去。但不久,他又回来了,因为北边的淄
水泛滥,无法渡过河去;那人得意地对墨子说:“怎么样?我说你不能往北走嘛!遇到麻烦了
吧?” 墨
子微微一笑,说:“淄水泛滥,南北两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行人中有皮肤黑的,
也有皮肤白的,怎么都
过不去呀?”那人听后说不出话来。墨子又说:“假如天帝在东方杀
了青龙,在南方杀了赤龙,在西方杀
了白龙,再在中央杀了黄龙,岂不是让天下的人都动弹
不得了吗?所以,你的谎言是抵挡不过我的道理的
,就像拿鸡蛋去碰石头,把普天下的鸡蛋
全碰光了,石头还是毁坏不了。”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衡量自己的实力,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墨子》
(十五)
经典国学再现
子观越王之志①何若?意②越王将听吾言,用我道③,则翟将往,量腹面食,度身而衣,
自比④
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 抑越不听吾言,不用吾道,而吾往焉,则是我以义粜⑤也。
钧⑥之粜,亦于中
国⑥耳,何必于越哉!
我是小助手
①志:心志、意向。
②意:(如果你)觉得。
③道:主张。
④比:列。
⑤粜(tiào):卖。
⑥中国:中原地区的国家。
⑦钧:“均”的假借字,都。
我是小翻译
你观察越王的意向如何? 如果你认为越王能听我的话,采纳我的主张,那么我将前往,
但是必
须按我的食量吃饭,按我的身材穿衣,置身于普通大臣之中,我又怎么以行道的理由
来索取他的封地呢?
如果越王不听信我的话,不采纳我的主张,而我到那里去不是为了高官
厚禄把义出卖了吗?
同样是出卖义,我还是留在中原这一带吧,又何必到他那儿去呢?”
考考你的智慧
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1)量( )
_____________ ( ) _____________
(2)度(
) _____________ ( ) _____________
2.根据“比”字的语境选择合适的义项。
A.较量高低、长短、远近、好坏等。B
.能够相匹配。C.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D.表
示两个数字之间的倍数、分数等关系。E.
譬喻,摹拟。 F.靠近,挨着。
(1)比例 ( )
(2)三比二 ( )
(3)比赛 ( )
(4)比比皆是( )
(5)无与伦比 ( )
(6)比如 (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则翟将往”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越王不采纳墨子的主张,而墨子过去
接受高官厚禄,那么那些高官厚禄就相当
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4. 与“度身而衣”意思相似的成语是_________,意思是_____
______________,其实我
们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对症下药
对症下
药、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几个成语有个共同点,就是根据不同的对
象采取不同的措施,下面
,我们一起看看对症下药这个小故事。
华陀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妇、儿
、针灸各科,医术高明,诊断准
确,在我国医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华陀给病人诊疗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出不同
的处方。 有一次,州官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陀那儿
看病,两人诉说的病症相同:头痛发热。
华陀分别给两人诊了脉后,给倪寻开了泻药,给李延开了发汗的
药。
两人看了药方,感到非
常奇怪,问:“我们两人的症状相同,病情一样,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
华陀解释说:
“你俩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寻的病因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却是由于外
感风寒,着了凉引起的。两人的病因不同,我当然得对症下药,给你们用不同的药治疗了。”
倪寻和李延服药后,没过多久,病就全好了。
有些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一样的,但是
我们在解决的时候还要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根
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不然“吃错药”后果是很
严重的哦。
《墨子》
(十六)
经典国学再现
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子墨子曰:“盍①学乎?”对曰:“吾族人无学者。”子墨子曰:
“不然①,夫
好美者,岂曰吾族人莫④之好,故不好哉?夫⑤欲富贵者,岂曰我族人莫之欲,
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贵
者,不视人犹强为之。
我是小助手
①盍(hé): 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
②不然:不是这样的。
③岂:难道。
④莫:没有……的人。
⑤夫: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我是小翻译
有个人来到墨子门下,
墨子说:“何不学习呢?”那人说:“我家族中没有学习的人。”
墨子说:“不是这样。喜爱美的人,难
道会说我家族中没有人喜爱美,所以不喜爱吗?打算
富贵的人,难道会说我家族中没有人这么打算,所以
不打算富贵吗?喜欢美的人、打算富贵
的人,不需要别人带头,也会强力进取。
考考你的智慧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短文中的人不学习的原因
是_____________,墨子通过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事例反驳了他的观点。
2.下面对“吾族人无学者”一句翻译正确的是( )
对的一项是(
)
A. 我家族中没有学者。
B. 我家族中没有有学问的人。
C. 我家族中没有学习的人。
D. 我家族中没有喜欢学习学习的人。
3.翻译下面句子。
(1)盍学乎?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r>
(2)夫好美者,岂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子路见孔子
在古代,人们勤
奋读书的故事不胜枚举,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老师家长也天天鼓励督
促我们要努力学习,那么,学习有
什么作用呢?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呢?我们先看看孔子怎么
对子路说的吧。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你有什么爱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孔子说:
“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
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失误;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
己朋
友的缺点,品德就容易有缺失;赶马不能放下马鞭,木材经墨线划过再加工就直了,人
能接受善言规劝就
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还有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
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
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
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
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
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
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
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我感谢接受了您的教导。”
这是孔子与子路最初相见时的一段对话,孔子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向子路阐明了学习
的重要意义,
也是子路称为孔子弟子中很有名的一个。亲爱的同学,也请你给你的同学朋友
讲讲这个小故事吧,让我们
的学习氛围更浓一些。
《韩非子》
(一)
经典国学再现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
也。”乃放老马而随③之,遂④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⑤,夏居山
之
阴,蚁壤一寸而仞⑥有水。”乃掘⑦地,遂得水。
我是小助手
①管仲,隰(xí)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
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随:跟随。
④遂:于是,就。
⑤山之阳:山的南边。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
⑥仞:古代的计量单位。
⑦掘:挖。
我是小翻译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
说:“老马的
智慧能够利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
找不到水喝,隰朋说:“
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
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
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考考你的智慧
1.根据文意解释加点的字。
(1)春往而冬反 _____________
(2)行山中无水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出现的人物管仲利用 找到了 ,隰朋利用 找到
了
;从这两个人物身上你学到了什么道理?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你的生活积累
中,一定也见到过人们利用动物来调整自己活动的行为,试着写两个
吧。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管仲的故事
上面这则小故事讲到了管仲智用老马的
智慧,从而让行走大军找到了归途。可是并非自
小就从君,那么又是谁把管仲推荐到齐桓公面前,让他的
才干得以施展的呢?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生活贫困,年轻时曾与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
,鲍叔牙秉性
慷慨,知管仲家有老母,分财利的时候,多分些给管仲,管仲家方免冻馁。后来鲍叔侍奉齐
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
公子纠
。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
起来了。
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掌政事,齐桓公因此成就霸业,多次会集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他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
,慎权衡”,内政,外交皆名垂千古。他辅佐齐桓公,
一匡天下
,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
期第一个霸主。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
常多拿一些,但
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
穷
困,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
主
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三次作战,三次
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
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
功名不显
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
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
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
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
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
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这就是伯乐与
千里马的故事。管仲这匹在千里马在伯乐鲍叔牙的发掘下,终于完全展现
出了自己的才能,成就了一番伟
业。而鲍叔牙识人的眼光和超人的气度,更是让人敬佩。同
学们,你们说是不是呢?
《韩非子》
(二)
经典国学再现
客有为齐王
画者①,齐王问曰:“画孰②最难者?”客曰:“犬、马最难。”齐王曰:
“孰易者?”客曰:“鬼魅最
易。”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③于前,不可类④也,故难;
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我是小助手
①客:指外来的画师。
②孰:代词,谁,哪个。
③罄(qìng):显现,出现。
④类:类似,像。
我是小翻译
有个外来的画师给齐王画画,齐王问他:“画哪个东西最难?”画师毫不
犹豫地回答说:
“狗、马最难啊!”齐王又问:“画哪个最容易呢?”画师回答说:“鬼怪最容易。”狗
和
马,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动物,从早到晚在人们面前显露无余,不可仅仅画得相似而已,所以
是
最困难的。鬼怪没有形状,不会出现在人们面前,所以最容易。
考考你的智慧
1.下列词语中与文中“鬼魅最易”中的“易”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易子而食 B易地而处 C易于对付 D平易近人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齐王曰:“孰易者?”客曰:“鬼魅最易。”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列句子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文中的“客”是来拜访齐王的。( )
(2)画师认为人们越熟悉的事物越不容易画好。( )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试着写写。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纸上谈兵
上面故事中的画师,没有真才实学,只喜
欢画人们没有见过的鬼怪,却害怕画人们都熟
悉的犬马。在赵国也有这样一个人,其才华只能纸上谈兵,
却在实战中屡败。
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赵括
从小读了不
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就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于是,赵括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
br>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
如果
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将军廉颇率军迎敌。开始,赵军连连失利。在
这样的情况下,廉
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结果秦军由于远道
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
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于是施展
计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
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
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
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他完全改变
了廉颇的策
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
秦军得知赵军这些情况,
自然正中下怀。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刚一交
战,便佯装败走。同时,秦军又派兵乘机切
断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不知实情,还以为秦军真的是败逃。于是他命令部队紧紧追击。结果,赵军
追了一
段后即被秦军伏兵将追兵拦腰截断,首尾不能相顾。然后,秦军一齐杀出,将赵军团团围住。
赵军被秦军围困40多天,粮食早已吃光又没有接应,一时间军心大乱。赵括一筹莫展,
满
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最后不得不率军仓皇突围,结果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
军覆没。从此
以后赵国就一蹶不振。
画师无真才实学只愿画鬼怪,赵括无真才实学只会纸上谈兵,看来,要判定
一个人如何,
不能只看一面,要全面考察后才能下结论啊。生活中我们也要如此。
《韩非子》
(三)
经典国学再现
楚厉王有警①,为鼓以与百姓为戍②。饮酒醉
,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③人止④之。
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⑤击之也。”民皆罢。居⑥数月,有
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
明号⑦而民信之。
我是小助手
①楚厉王:原名熊眴,
东周
初期的
楚国
君主。警:
报警信号。
②为鼓以与百姓为戍:击鼓召集百姓来守卫城。戍:戍守。为鼓:击鼓。戍:守城。
③使:派遣。
④止:阻止。
⑤过:过失。
⑥居:经过。
⑦更令明号:重新申明号令。
我是小翻译
楚厉王遇到紧急的情况就用击鼓来召集老百姓守城。(有一天,厉王)喝醉酒了,
误拿起鼓槌击
鼓,老百姓都大为惊慌,厉王派人去制止他们,厉王说:“我喝醉了
酒就同大臣们开玩笑,误敲了鼓。老
百姓听了都回家了。
过了几个月,有紧急的情况,(厉王)击鼓发出警报,老百姓没有赶去守城,于<
br>是(厉王)更改了原先的命令重新申明报警信号,老百姓才相信他。
考考你的智慧
1.解释加点字。
(1)吾醉而与左右戏
(2)民皆罢
2.翻译下列句子。
(1)饮酒醉,过而击之也。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当数月后,有警击鼓时,为什么“民不赴”?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类似“击鼓戏民
”的故事还有很多,请你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或者自己看
到的书中,找出一个简要讲给同学们听吧。
弘扬传统文化
烽火戏诸侯
上面的故事中楚厉王击鼓戏民,民不再
信任“击鼓”这一示警信号。下面的故
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结果怎样呢?
周幽王是周朝的最
后一个君王。他当政的时候昏庸无道,不管理国家,整天在
后宫和美人嬉戏。周幽王特别宠爱一个叫褒姒
的妃子,什么都满足她,可是褒姒却
总是不高兴,很少露出笑容。周幽王想了很多办法来逗褒姒,想让她
笑一笑,为了
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真是伤透了脑筋。
周幽王出了一个规定: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金子。 有个
马屁鬼叫虢(音g
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
的进攻,在骊山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
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过来
就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 虢石父对
周幽王说:“我想请
大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
br>来,娘娘见了这许多兵马扑了个空,保管会笑起来。”
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
了,就这么办吧!”
他们上了骊山,真的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
临近的诸侯得了这个警报,以
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连一个犬戎兵的影
儿也没
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愣了。
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
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儿。
诸侯知道上了当,憋了一肚子气
回去了。
褒姒看见骊山脚下来了好几路兵马,乱哄哄的样子,真的笑了一下。
幽
王见褒姒开了笑脸,就赏给虢石父一千两金子。
后来果真犬戎进攻镐京, 幽王听到犬戎进
攻的消息,惊慌失措,连忙下命令
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因为上次上了当,
谁也不来理
会他们。犬戎的人马像潮水一样涌进城来,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杀了。
那个不开笑脸的褒姒,也给抢走了。
看来,在事关重大的事情上,千万玩不得儿戏。如果拿原则问题开
玩笑,就会
失信于民,招致大祸。做事如此,为人也是如此。
《韩非子》
(四)
经典国学再现
三虱食彘①,相与讼②。
一虱过之,曰:“讼者奚③说?”
三虱曰:“争肥饶之地。”
一虱曰:“若亦不患④腊之至而茅之躁耳,若又奚患?”
于是乃相与聚嘬⑤其身而食之。彘臞⑥,人乃弗杀。
我是小助手
①彘:(zhì),猪。
②讼:争辩;争论。
③奚:什么。
④患:害怕,担忧。
⑤嘬:(zuō),聚缩嘴唇而吸取。
⑥臞:(qú),瘦。
我是小翻译
爬在一头肥猪身上的三只虱子,互相争吵起来。
有一只虱子经过它们身旁,便问:“你们为什么吵啊?”
三只虱子回答说:“我们在争猪身上肉肥血多的地方。”
那只虱子说:“你们也不怕
腊祭之日烧茅草杀猪祭祖,连你们一起烧死吗?你们又何必
在这上面计较呢?”
三只
虱子听了醒悟过来,于是赶紧聚在一起,拼命吮吸猪身上的血。猪因此而变瘦了,
到了腊祭时,主人就没
有杀这只猪。
考考你的智慧
1.选择下列语句中的“过”字的正确解释。
过:
①过失。②走过;经过。
一虱过之(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三虱曰:“争肥饶之地。”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彘臞,人乃弗杀。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主要讲述
了
的故事,
告诉了我们一
个
的道理。
4.你如何这个故事中的虱子为了自己不被烧死而使猪瘦的做法?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廉颇蔺相如的故事
上面的小故事中的三只虱子同
心一致躲过了一劫,试想如果它们一直为自己的利益争吵
不休,不同心协力,自然免不了被火烧的命运。
在社会中也是如此,合作才能共赢。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
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
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
服气,他对别人
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
说
说而已,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
次
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
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蔺相如手
下的人对他这样的作法感到委屈,蔺相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
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
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
天下的诸侯个个
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
呢?
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
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
听了这番
话,大家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
得自己心胸竟然如
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
蔺相
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个粗人,见识
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责打我吧!”
蔺相如
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
卫赵国,。
这就是合作的力量。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与人合作,同享1+1>2的奇迹。
《韩非子》
(五)
经典国学再现
赵襄主学御①于王子期,俄而
于子期逐②;三易③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
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
御之所贵④,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⑤于马,
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⑥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
道⑦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
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我是小助手
①御:驾车。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调换。
④所贵:意为关键所在,最要紧的。
⑤调:协调。指跳度,驾驭。
⑥逮:赶上。
⑦诱道:诱导,引导马匹沿着道路前进,把马引到正路上去。
我是小翻译
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的技术,没有多久便与王子期竞赛,换了三次马而三次都落后
了。
襄主说:“你教我驾车,并没有把技术全教给我。” 王子期回答说:“技术已经全教
完了,是您使用有
过错。凡
驾驭马车
,关键在于要马安于驾车,人心要集中于驾驭马,然后才
可以加快速
度,使之到达远方。现在您落后时想的是要追上我,领先时又恐怕被我追上。驾
车赛跑这件事,不是领先
就是落后。
而您不论领先还是落后,心思都在我的身上,您还凭什
么去驾驭马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考考你的智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术已尽
( )
(2)先则恐逮于臣( )
2.翻译下列句子。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赵襄王说王子期“教我御,术未尽也”?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子期分析的关于赵襄王赛马落后的原因,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欲速则不达
上面的小故事中赵襄王一心想在赛马中
战胜王子期,结果太急于求成,反而次次落后。
子夏一度在莒父做地方首长,他来向孔子问政,孔子告诉
他为政的原则就是要有远大的眼光,
百年大计,不要急功好利,不要想很快就能拿成果来表现,也不要为
一些小利益花费太多心
力,要顾全到整体大局。
一味主观地求急图快,违背了客观规
律,后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一个人只有摆脱了速
成心理,一步步地积极努力,步步为营,才能达成自己
的目的。
有一个小孩,很喜欢研究生物,很想知道蛹是如何破茧成蝶的。有一次,他在草丛中
看
见一只蛹,便取了回家,日日观察。几天以后,蛹出现了一条裂痕,里面的蝴蝶开始挣扎,
想
抓破蛹壳飞出。艰辛的过程达数小时之久,蝴蝶在蛹里辛苦地挣扎。小孩看着有些不忍,
想要帮帮它,便
拿起剪刀将蛹剪开,蝴蝶破蛹而出。但他没想到,蝴蝶挣脱蛹以后,因为翅
膀不够有力,根本飞不起来,
不久,痛苦地死去。
破茧成蝶的过程原本就非常痛苦、艰辛,但只有通过这一经历才能换来日
后的翩翩起舞。
外力的帮助反而让爱变成了害,违背了自然的过程,最终让蝴蝶悲惨地死去。
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会导致最终的失败。做人做事都应放远眼光,注重知识的积累,
厚积薄发
,自然会水到渠成,达成自己的目标。许多事业都必须有一个痛苦挣扎、奋斗的过
程,而这也是将你锻炼
得坚强,使你成长、使你有力的过程。
急于求成、恨不能一日千里,往往事与愿违,大多数人
知道这个道理,却总是与之相悖。
历史上的很多名人是在犯过此类错误之后才懂得成功的真谛。宋朝的朱
熹是个绝顶聪明之人,
他十五六岁就开始研究禅学,然而到了中年之时才感觉到,速成不是创作良方,经
过一番苦
功方有所成。他以十六字真言对“欲速则不达”作了一番精彩的诠释:“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
《韩非子》
(六)
经典国学再现
庞葱与太子质①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否。”“二人
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②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
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③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④大梁也远于市
,而议
臣者过于三人,愿⑤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
我是小助手
①质:做人质。
②寡人:古代王侯的自我谦称。
③明:明白,清楚。
④去:距离。
⑤愿:希望。
我是小翻译
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
大街上有老虎,
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
了。”
“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
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
市远得多,
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
考考你的智慧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王信之乎
(2)而议臣者过于三
人
2.翻译下列句子。
(1)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曰:“寡人自为知。”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庞葱对魏王讲“三人成虎”有什么用意?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是庞葱,你还会用什么方法来让魏王听信谣言而相信你?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胡服骑射
上面的故事提到庞葱和太子要到邯郸做人
质。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赵国为什么
国力强大到让他国太子去都城做人呢?这自然少不了这项发
生在邯郸甚至赵国的改革。
战国时期的赵国,其北方大多是胡人部落,他们虽然和赵国没有发
生大的战争,
但常有小的掠夺战斗。由于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长裤,作战骑在马上,动作十分灵
活方便。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往来奔跑,迅速敏捷。而赵国军队虽然武器比胡人
精良,但多为步兵和兵
车混合编制,加上官兵都身穿长袍,甲胄笨重,骑马很不方
便。因此,在交战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鉴于
这种情况,赵武灵王就想向胡人学习
骑马射箭。要学习骑射,首先必须改革服装,采取胡人的短衣、长裤
服式。
于是,武灵王就开始改革。他的做法首先遭到以他叔叔公子成为首的一些人的
反对
。武灵王为了说服公子成,亲自到公子成家做工作,他用大量的事例说明学习
胡服的好处,终于使公子成
同意胡服,并表示愿意带头穿上胡服。公子成的工作做
通之后,仍有一些王族公子和大臣极力反对。他们
指责武灵王说:“衣服习俗,古
之理法,变更古法,是一种罪过。”武灵王批驳他们说:“古今不同俗,
有什么古
法?帝王都不是承袭的,有什么礼可循?夏、商、周三代都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而制
定法
规,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制定礼仪。礼制、法令都是因地制宜,衣服、器械只要
使用方便,就不必死守古代
那一套。”武灵王力排众议,在大臣肥义等人的支持下,
下令在全国改穿胡人的服装,因为胡服在日常生
活中做事也很方便,所以很快得到
人民的拥护。
武灵王在胡服措施成功之后,接着训练骑
兵队伍,改变了原来的军事装备,赵
国的国力也逐渐强大起来,不但打败了过去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
而且还向北方
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成为当时的“七雄”之一。
所以说,在生活中,作为领导
,既要广开言路,不被谣言迷惑;又要在制度上
学会变通,不墨守成规。
《韩非子》
(七)
经典国学再现
宋之鄙人①得璞玉②而献之子罕③,子罕不受。鄙人
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
为细人④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
我是小助手
①鄙人:边远地方的人。
②璞玉:包在石中而尚未雕琢之玉。
③子罕:
宋国
大夫。
④细人:地位低下的人。
我是小翻译
宋国的一个边远地方的人得
到一块美玉就献给了子罕,子罕不接受。那人就说:“这是
一个宝物,应该给您这样的君子用,不适合给
老百姓用。” 子罕说:“你把这块玉当作宝贝,
我把不接受你的宝物这种品格当作是宝。”
考考你的智慧
1.下列词语或句子中的“宜”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宜:①应当,应该;②适合,适当。
宜为君子器( )
景色宜人( )
2.翻译下面句子。
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
3.鄙人献玉的原因是“
”,子罕不接受璞玉的原因是
“
”。
4.鄙人以玉为宝,子罕以“不受玉”为宝,那么你呢,以什么为宝?为什么?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和氏献璧
上面的故事讲述的是“宋之鄙人”献玉,
子罕不受玉的故事。这个故事中也是一个关于
献玉的故事。
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
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国国君厉王。厉王叫玉匠鉴
别。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
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
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卞和
又捧着那块璞玉献给武王。武王又叫玉匠
鉴定。玉匠又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武王也认为卞和
是个骗子,又把卞和的右脚
砍掉了。
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承了王位。卞和于是抱着
璞玉在楚山脚下痛哭了几天几夜,眼泪
哭干了,连血也哭出来了。文王听到这事,便派人去问卞和,说:
“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多
得很,为什么唯独你哭得这样伤心呢?”
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掉了,我所悲痛的是宝玉竟被说成石头,忠
诚的好人
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最伤心的原因啊。”
文王便叫玉匠认真加工琢磨这块璞玉,果然发现这
是一块稀世的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
“和氏之璧”。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
,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
赵国。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和氏
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
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
。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
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这个悲喜交加的故事告诉通过和
氏璧开始被埋没,都后来被人们珍藏、并且不惜以城换
玉的事,告诉我们对于真理我们一定要敢于坚持,
而领导者应该善于发现人才,不应该不经
过分析就胡乱做决定。
《韩非子》
(八)
经典国学再现
郢①人有遗②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
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③
也,举贤而任之。”燕相
白④王,王大说⑤,国以治。 治则治⑥矣,非书意也。
我是小助手
①郢:楚国的都城。
②遗:送给。
③尚明:崇尚光明。
④白:报告。
⑤说:通“悦”,高兴,喜欢。
⑥治:太平,指治理好。
我是小翻译
楚国的都城有一个写信给燕国的相国的人。在夜晚写信,光线不够明亮,
因此就对举着
蜡烛的人说:“举烛。”说完后
(在信中)写上了“举烛”两个字。“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
信里要说的意思。 燕相看到信中“举烛”
二字,很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光明。
要施行清明政策,应该举荐贤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
个意思告诉燕王,燕王很高兴,用这
样的方法治国。政治倒是治理好了,却不是写信人信里要说的意思。
考考你的智慧
1.判断下面词语解释的正误,正确的“√”,错误的打“×”。
(1)“夜书”“燕相受书”中的“书”意思分别是“写信”“信”。( )
(2)“举烛”和“举贤”中的“举”意思相同,都是“举起”。(
)
2.翻译下列句子。
(1)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成语和文章中心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
A歪打正着 B弄巧成拙
C画蛇添足 D多此一举
4.文中的写信人,边写信边说话,结果信中多了“举烛”二字
。在写作业的时候,我们
应该如何不犯这类的错误?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邯郸学步
上面的故事中写信人的无心之举,却成就
了燕国的大治。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而
在这里有一个人专门去学步,结果却连路都不会走了,可谓
弄巧成拙。
战国时候,燕国有个青年人,他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特别有风度,他们走
起路来,不
紧不慢,又潇洒又优雅,那姿势特别好看。于是这位燕国青年决定要去赵国学邯郸人走路的<
br>姿势。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带上盘缠,跋涉千里,专程赶到邯郸一心要学邯郸人走路的样子。
<
br>他来到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看得他都发了呆,不知该怎样迈开步子。这时,
迎面走来一
个人,年龄和这位燕国青年相仿,那走路的样子实在令人羡慕。于是等那人走过,
燕国青年便跟在他后面
摹仿,那人迈左脚,燕国青年也迈左脚,那人迈右脚,燕国青年也迈
右脚,稍一不留心,他就搞乱了左右
,搞得他十分紧张,哪还顾得了什么姿势。眼看那人越
走越远,燕国青年渐渐跟不上了,他只好又回到原
地。接着他又盯住了一个年纪稍大的人,
他又跟在别人身后一步一趋地学走路,引得街上的人都停下脚步
观看,有的人还捂着嘴笑。
几天下来,他累得腰酸腿疼,但学去学来总是学不像。
燕
国青年心想,学不好的原因肯定是自己原来走惯了的老姿势和步法,于是,他下决心
丢掉自己原来的习惯
走法,从头开始学习走路,一定要把邯郸人的步法学到手。
可是,一连过了好几个月,燕国青
年越学越差劲,不仅连邯郸人的走法没学会,而且还
把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也全忘了。眼看带来的盘缠
已经花光,自己一无所获,他十分沮丧,
于是只好回家了。可是他又忘了自己
原来是怎样走路的,竟然迈不开步子了。无奈,燕国青
年只好在地上爬着回去,那样子好不狼狈。
由此看起来,想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到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虽然是自然
之理
,却不是必然,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有时反而会失了自己。
《韩非子》
(九)
经典国学再现
宋人有售酒者,升
概①甚平②,过客甚谨③,为酒甚美,县④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
主人怪其故,问诸杨倩。倩曰:“
汝狗猛耶?”曰:“猛,狗猛何故酒不售?”曰:“人畏
焉。或令孺子怀钱至挈壶瓮而往酤⑤,而狗迓而
龁之⑥,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我是小助手
①升概:打酒的容器。
②平:公平。
③谨:恭敬。
④县:通“悬”,悬挂。
⑤挈:携、提、举。酤:打酒
⑥迓:迎接。龁:咬。
我是小翻译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打酒的容
器很公平,对客人很恭敬周到,酿的酒也很香醇,卖酒的
旗子高高飘扬。然而却卖不出去。因此酒都变酸
了。店主对其中的原因感到奇怪,于是请教
杨倩。杨倩问:“你养的狗很凶吧?”卖酒者说:“狗凶,为
什么酒就卖不出去呢?”杨倩
回答:“人们怕狗啊。如果有大人让孩子带着钱提着壶罐前来买酒,而你的
狗却扑上去咬人,
这就是酒卖不出去、变酸的原因啊!”
考考你的智慧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为酒甚美
(2)主人怪其故
2.翻译下面句子。
(1)主人怪其故,问诸杨倩。
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回答这家店酒卖不出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
<
br>4.从这篇文章中,联系现实生活,我们可以看出商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意兴隆,需要做到
哪几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鲁侯养鸟
上面的故事中卖酒的人因将看家的狗错拴在店外,虽然酒美悬帜高、态度好
,仍然使自
己的酒反而卖不出去变酸。下面的故事中鲁候养鸟,虽然尽心、尽力,可是……
<
br>有一天,一只巨大的鸟飞落在鲁国都城的附近。这是一只海鸟。它的头抬起的时候,身
高达8尺,
样子长得很漂亮,很像传说中的凤凰。因此,人们都把它当做神鸟。
鲁国国君听了臣属关于这
只大海鸟的汇报,决定以盛大的礼节郑重其事地迎接它。鲁侯
在宗庙里毕恭毕敬地设酒宴招待海鸟。鲁侯
命宫廷乐师奏起了最高级的《九韶》曲。这是舜
帝时在最隆重的场合下才演奏的乐曲,共有九章。他又派
人给海鸟摆满最上等、最神圣的“大
牢”供品做食物,这些食物就是用很大的盘子盛着烤熟的全牛、全羊
和全猪。鲁候侍立在海
鸟旁边,诚心诚意地请它食用。
海鸟看到这莫名其妙的场面,
被吓得有些发呆。它离开了辽阔的大海,失去了宝贵的自
由,看着面前纷乱的人世,只觉得头昏眼花,充
满了惊恐和悲伤。海鸟始终不敢吃一块肉,
不敢饮一杯酒。三天之后,它便在极度的惊吓忧郁中死去了。
鲁侯十分沮丧,还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何处。
万事万物皆有特点,都有联
系和应遵循的规律。宋人酒不售,只因恶狗。而鲁国国君则
只凭自己的想当然去办事,结果事与愿违,做
出了适得其反的蠢事来。现实生活中我们千万
不能犯类似的错误哦。
《韩非子》
(十)
经典国学再现
赵简子谓左右曰:“车席泰美①。夫冠虽贱,头必戴
之;屦②虽贵,足必履③之。今车
席如此大美,吾将何以履之?夫④美下而耗上,妨义⑤之本也。”
我是小助手
①车席:马车上供坐卧而铺垫的用具。泰:通“太”,最,极。美:华美。
②屦(jù):泛指鞋。
③履:踩踏。
④夫:发语词,用在句首,引起议论。
⑤义:仪制,法度。
我是小翻译
赵简子告诉身边办事的人说:“马车上供坐卧而铺垫的用具,太华美奢侈
了。帽子即便
简单粗陋不值钱,也是用来戴在头上的;鞋子即使再精致昂贵,必定受到脚的踩踏。现在,
马车上的车席,如此豪华美丽,我怎么忍心踩踏上去呢?美化踩在脚下的车席(进而到不加
珍惜
地在身上的衣服、头上的帽子),随随便便地消耗最根本的资财,完全妨碍了仪制法度
的根本啊!”
考考你的智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夫冠虽贱 ( )
(2)美下而耗上( )
2
翻译下列句子。
(1)夫冠虽贱,头必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车席如此大美,吾将何以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3.赵简子就
发表了自己的 (反对 赞成)
意见,他持这种意见的原因是
。
4.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和赵简子完全不同,他们追求奢侈品、名牌,什么都<
br>要最好,并且认为这是在追求时尚,对此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纣为象箸
上面的故事中
,赵简子看到车席泰美,不仅慨叹“美下而耗上,妨义之本也”。可见是
一个见微知著的人,和他一样,
下面的这个故事中也有一个人,和他一样,见小曰明,极有
远见……
商朝末年,听说
纣王要做象牙筷子,纣王的叔父,官居太师的箕子,对此感到恐惧不安。
他以敏锐的眼光观察到,纣王一
旦用上象牙筷子,必然不愿放到陶土大碗里面去随便拈取食
物,必定发展到使用犀角美玉制成的高档奢侈
杯具,才能与之相配。使用象牙筷子和高档的
奢侈杯具,必定不愿用来装粗劣的杂粮饭和菜叶汤,必定发
展到要吃未生出的牦牛、大象和
豹的幼胎。吃牦牛、大象、豹胎,必定不会再穿粗布短衣、食住在茅屋之
下,必定要穿重重
色采精美华丽的衣服,住高大宽敞的楼阁亭台。用物质来满足贪婪者的欲望,是永远没
有止
境的。见一叶落,当知天下秋。我害怕将来产生如此危险的结局,所以现在非常恐惧这样的
开始。
居位五年,穷奢极欲的暴君商纣王,果然大量搜刮天下民脂民膏,建造了用各种肉类装
点的园子;设置了大量的铜格子专门用来烤肉;酿酒之多,酒糟堆成高丘,美酒注满大池。
这样
的极致奢华终于导致商场的灭亡。
赵简子见到华美车席就慨叹“妨义之本”,箕子见到纣王使
用象牙筷子,就能预见天下
的祸患。这就告诉我们居安思危则存,贪图安逸则亡。由此可见,身为上位者
应该约束自己
的行为。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应该防微杜渐,明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从小事做起,规范自
己的言行,自律自己的行为,做自己心目中最好的自己。
《韩非子》
(十一)
经典国学再现
子夏①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
胜②,故肥也。”曾子曰:“何谓也?”
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③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
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
臞④。今先王之义胜,故肥。”是以⑤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
我是小助手
①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末晋国人。“孔门十哲”之一。
②战胜:打了胜仗。
③荣:认为……光荣,荣耀。
④臞(qú):瘦。
⑤是以:所以,因此。
我是小翻译
子夏拜见曾子(都是孔子的弟
子),曾子说:“为什么胖了呢?”回答说:“打了胜仗,
所以胖了啊。”曾子说:“说的是什么事啊?
”子夏说:“我到书房里读先王(泛指贤帝尧舜
等)的仁义道德就认为(遵守
)它是光荣,走出去看见富贵的好处快乐又以(能够)富贵才是荣
耀,这两个念头在我的脑子里斗争,不
分胜负,所以我就瘦了。现在先王的仁义道德这个念
头胜了,所以胖了。”因此立志的困难,不在于胜过
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
考考你的智慧
1.选出“故”字在句子或词语中的正确解释。
故:①事故,变故;②所以,因此;③死亡,去世。
(1)故肥也(
)
(2)出故障( )
(3)双亲早故( )
2.翻译下列句子。
(1)曾子曰:“何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先王之义胜,故肥。
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从这句话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现在这个流行以瘦为美,人人想瘦下来,但是都嚷着“难瘦”的时代,你同意文章中子夏的身体胖瘦观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孔子和子夏的故事
上面的故事写到子夏和曾子,都是孔子的弟子。从话语中我们可见
子夏的坦诚率直,敢
做敢说。作为孔子的弟子,子夏在刚入师门之前,还发生过这样一段故事呢。
孔子是最知名的老师,天下的许多英才都千里迢迢赶来拜他为师。有一天,他收了一个
新的
学生,叫子夏。子夏看到孔子后,非常吃惊,因为孔子看起来是一个普通的老人。子夏
就想:“我的老师
是天下最有名的良师,可是看来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呀!会不会是传言太
过呢
?”但子夏又看自己的同学,有许多人身材相貌比老师英武得多,还有一些谈吐和聪明
也不输给老师。<
br>
子夏想着:“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些人既已比老师优秀,又何必千里迢迢来拜他
为师呢?”
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了,就跑去找老师。他跪在老师的身边,急切地提出问题。
子
夏问孔子:“老师呀!您觉得颜回的为人怎么样?”孔子知道子夏的心思,就说:“颜
回的仁义比我好。
”
子夏:“那么,你觉得子贡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贡的口才比我好多了!”
子夏:“那么,子路的为人又如何呢?” 孔子说:子路的勇敢远远的胜过我呀!”
子夏:“那么,子张的为人又如何呢?”孔子说:子张的为人庄重是我万万不及的呀!
子夏本来是跪着的,这时吃惊得跳起来,说:“老师!这就是我一直想不通的问题。这
些学生都比您好
,为什么他们要拜在您的门下学习呢?”
孔子笑了起来,说:“来,你不用跪着,也不用站着
,坐下来,让我告诉你。颜回的仁
义心很强,但是不知道变通;子贡的口才很好,但是不够谦虚;子路非
常勇敢,但是不懂得
退让;子张为人庄重,但是和人合不来。这些学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可以看
出他们
的长处和短处,发掘他们的优点,改善他们的缺点。他们虽然都有比我强的地方,却并不是
完善的,这是他们一直跟着我,不愿离开我的原因啊!”
子夏明了自己身体变胖变瘦的原因
,孔子了解每位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你了解自己吗?
如果想进步,那就从了解自己,战胜自己开始吧。<
br>
《韩非子》
(十二)
经典国学再现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③之,廪食③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我是小助手
①竽(yú):一种乐器,像现在的笙。
②处士: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这里带有嘲讽意味。
③说:高兴,喜欢,通“悦”。
④廪食(lin sì) :
廪食,官府供食。廪:粮仓。食,供养、给……吃。
我是小翻译
齐宣王让
人吹竽,一定要有三百个人来同时演奏。南郭处士请求为宣王吹竽,宣王很高
兴,伙食待遇和那几百号吃
官粮的同等标准。宣王死,湣王即位。湣王喜欢听他们一个一个
地吹竽,南郭处士便逃跑了。
考考你的智慧
1.“竽”古代的一种乐器,诗歌形声字,
请你列举出几个和“竽”字造字方法相同的乐
器名称,如: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等。
2.出自本文的成语是___________,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宣王说之 (
)___________
(2)好一一听之(
)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弘扬传统文化
无盐
“无盐”,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说她是齐宣王的王后你会不会感到有点奇怪呢?
钟离
春,齐宣王的王后,相传是一位样貌奇丑的女子。因生得太丑,又出生在
无盐,大家就都把她叫做“无盐
”,反而忘记了她的本来姓名。
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频繁,各国的民本思想十分盛行,一个黎民百姓也
可以毫
无顾忌地求见国君,陈述自己的愿望,对国家施政方针提出建议。
有一天
,无
盐也鼓足勇气,前往临淄求见齐宣王。无盐见到齐宣王,说:“我
听说了大王的盛德,愿意到后宫给大王
打扫卫生。希望大王能够批准。”齐宣王后
宫国色天香的佳丽比比皆是,更不缺服役的人,听了无盐的话
,看着眼前这个丑陋
的女人,竟然异想天开,不自量力,禁不住哈哈大笑。不料无盐却镇静自若,一本<
br>正经地连说:“危险啊!危险啊!”齐宣王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说:“你说危险,
那是为什么啊?
”于是无盐慢条斯理地说:“外边秦楚对齐国虎视眈眈,而国内政
治不严明,忠奸不分,不立太子,剩下
的那些儿子也不悉心教育,只想着嬉戏玩耍,
这是第一件可忧虑的事情;大兴土木,浮华奢靡,玩物丧志
,利令智昏,这是第二
件可忧虑的事情;朝内没有贤良的人辅佐,有的只是阿谀奉承的无才无德的人,这
是第三件可忧虑的事情;整天花天酒地,观舞游乐,不关心国家政务,这是第四件
可忧虑的事情
。危机四伏,已是危险之至!”齐宣王先还是爱听不听,渐渐地目瞪
口呆,等无盐说完虔敬地说道:“听
了您的话真是受益匪浅啊,如果我今后还有一
点点进步,那都是因为您的教诲。”齐宣王即刻下令拆除渐
台,斥退了只会拍马屁
的小人,然后励精图治,从此齐国国势蒸蒸日上。无盐也成了齐宣王的王后。 <
br>无盐虽然外貌丑陋,但是有学识有修养,有智慧有勇气。另一方面,身为一国
之君的齐宣王,能够
接受逆耳之言,闻过则喜、从善如流,他们两个都有值得我们
学习的地方。
《韩非子》
(十三)
经典国学再现
郑人有欲
买履①者,先自度②其足,而置③之其坐④,至之市,而忘操④之,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⑤。”反
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我是小助手
①履(lǚ):鞋子。
②度(duó):忖度,这里作动词用,计算、测量的意思。
③置:放,搁在。
④坐:同“座”,座位。
⑤度(dù):量好的尺码。
我是小翻译
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
人,先自己量好脚的尺码,并把量好的尺码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
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拿
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的人说:
“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等到
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散了,于是没
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
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考考你的智慧
1.判断正误。
(1)“而忘操之”与“何不试之以足”中“之”的意思相同。(
)
(2)“而置之其坐” 与“至之市” 中“之”的意思不同。( )
(3)“而忘操之”与“吾忘持度” 中“操”“持”的意思相同。( )
2.下面句子中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
C.而忘操之
D.反归取之
3. 出自本文的成语是___________,讽刺的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 你想对文中的郑人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量体裁衣
郑人买履的故
事讽刺了死搬教条不会变通的人,与它相反的就应该是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量体裁衣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大,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
体。一
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腰身尺寸,又问:“请
教老爷,您当官当了多少年了
?”御史大夫很奇怪:“你量体裁衣就够了,还要问
这些干什么?”裁缝回答说:“年青相公初任高职,
意高气盛,走路时挺胸凸肚,
裁衣要后短前长;做官有了一定年限,意气微平,衣服应前后一般长短;当
官时间
长而且快退休的,就内心忧郁、郁闷,走路时低头弯腰,做的衣服就应前短后长。
所以,
我如果不问明做官的年资,怎么能裁出称心合体的衣服来呢?”
这个裁缝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仅是按
照人的身量量尺寸、定式样,而且善于
把握服务对象的心理特点,裁剪出更加适合的衣服。
《韩非子》
(十四)
经典国学再现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①还,顾反②为女杀彘③。”妻适④市来,
曾子欲捕彘杀
之。妻止之曰:“特⑤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
也,待⑥父母而学者也,听
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
以成教也。”遂烹⑦彘也。
我是小助手
①女:通“汝”,你。
②顾反:等到回来。反,通“返”。
③彘(zhì):猪。
④适市回:从集市上回来
⑤特:只、仅、独、不过。
⑥待:依赖。
⑦烹(pēng): 烹饪,煮。
我是小翻译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曾子的妻
子对儿子说:
“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
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不可以与孩子
开玩
笑。孩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言行,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
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
方法
啊。”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考考你的智慧
1.判断正误。
(1)“曾子之妻之市”中两个“之”字意思不同。(
)
(2)“其子随之而泣”与“曾子欲捕彘杀之”中的“之”用法相同,都是代词。(
)
2.指出下面加点字“之”指代的意思。
(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____________________
(2)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____________________
(3)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1)婴儿非与戏也。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 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曾子避席
曾子,春秋
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学生,被尊称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就是
他提出来的。他性情沉静,举止稳重,
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子避席
讲的是曾子尊敬师长的故事。
有一次曾子陪着孔子
闲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
精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
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
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
的道理,于是
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
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
师要向他传授时,他
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言而有信、孝敬<
br>父母、尊敬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学们要从小学习、发扬这种美德哦。
《韩非子》
(十五)
经典国学再现
晋文子出亡,过于县邑①,从者曰:“此啬夫②,公之故人,公奚不休
舍③?且待后车。”
文子曰:“吾尝好音,此人遗我鸣琴;吾好佩,此人遗我玉环。是振⑤我过,以求容
⑥
于我
者也,吾恐其以我求容于人也。”乃去之。果收文子后车二乘而献其君矣。
我是小助手
①县邑:即县城。
②啬夫:乡官。
③奚不休舍:为何不在啬夫家里休息。
④遗(wèi):赠送
⑤振:激发,助长
⑥容:容悦,欢心。
我是小翻译
晋文子外出逃亡,从一个县城经
过,随从说:“这里的乡官,是您的老朋友,您何不去
找他投宿?还能等着您后边的车赶来。”晋文子说
:“我曾经喜欢音乐,这人送给我一把好
琴;我喜欢玉佩,这人送给我好的玉环。他是在纵容我的过失,
以求得到我的欢心,我担心
现在他要把我抓去送给比人献媚取宠。”于是离开了。那个乡官果然扣留了晋
文子后面的两
辆车献给了新主子。
考考你的智慧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公之
故人
( )
(2)吾尝好音 ( )
(3)
乃去之( )
(4)果收文子后车二乘而献其君矣( )
2.判断正误。
(1)“晋文子出亡”与“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中“亡”的意思相同。( )
(2)
“公之故人”
与“
乃去之”
中“
之
”的意思不同。( )
3.
晋文子为什么判断出那个乡官会出卖他?
4.
读了这个小故事你会像文中的乡官说些什么?
弘扬传统文化
八拜之交
朋友,是人们的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友情,也成为自古以来人们描写的对象。八
拜之交,也被历代人们传为美谈。
舍命
之交,八拜之交之一,来自于“羊左”的典故。说的是战国时期左伯桃与羊角哀两
人相识,结伴去楚国求
见楚庄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气,而当时他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带
的粮食也不够吃。左伯桃为了成全朋
友,把衣服和粮食全部交给了羊角哀,自己则躲进空树
中自杀。
此外,还有知音之交
——俞伯牙与钟子期;刎颈之交——廉颇与蔺相如;胶漆之交——
陈重与雷义;鸡黍之交——张元伯与范
巨卿;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关羽;管鲍之交-
-管仲&鲍叔牙;忘年之交--孔融&祢衡(一说范
云和何逊),他们,或舍己全友或共甘共
苦或固守诺言或惺惺相惜,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美谈,铸就了人们
之间真诚相待的标杆,也给
我们交友、待人以诸多的启示。
《韩非子》
(十六)
经典国学再现
越王虑①
伐吴,欲②人之轻死③也,出见怒蛙④,乃为之式⑤。从者曰:“奚敬于此?
“王曰:“为其有气故也。
“明年⑥之请⑦以头献王者岁十余人。由此观之,誉之足以杀人
矣。
我是小助手
①虑:谋划。
②欲:需要,希望。
③轻死:看轻死亡,不怕牺牲。
④怒蛙:肚腹凸起鼓动腮帮的蛙。
⑤式:通“轼”。以手抚轼,为古人表示尊敬的礼节。轼(shì),古代车厢前面用做扶
手的横木。
⑥明年:第二年。
⑦请:愿意。
我是小翻译
越王勾践图谋攻伐吴国,想要人们看轻死亡而去拼命作战,他出外时看见含气愤怒的青
蛙,就向
它凭拭致敬。他的随从说:“您为什么对它表示敬意呢?”越王说:“是因为它有
勇气的缘故。”第二年,愿意拿自己的脑袋献给越王的人一年有十多个。从这件事情上看,
赞誉足以
鼓动人们舍生忘死啊!
考考你的智慧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乃为之式_____________
(2)为其有气故也
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 “之”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 欲人之轻死也
B. 乃为之式
C.
由此观之
D.誉之足以杀人矣
3.
“明年之请以头献王者岁十余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年,请求把头颅献给越王的人,一岁中就有十多位。
B.
这一年,有人自刎后将头献给越王。
C.
第二年,愿意拿自己的脑袋献给越王的人,一年有十多个。
D.
明年,愿意拿自己的脑袋献给越王的人,一年有十多个。
4.
越王为什么会对一只青蛙致敬?
弘扬传统文化
一鼓作气
“越王轼蛙”的故事告诉我们作战中士气的重要性,其实古代人们一直很
重视鼓舞士
气,打仗前的擂鼓助威就是为了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利用得好就能打胜仗。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鲁庄公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应战,
双方摆开
阵势,准备大战一场。鲁国的一位叫曹刿的将军率部队与齐国交战。当时,作战以
擂鼓作为进攻号令,当
齐军擂第一遍鼓时,曹刿按兵不动,齐军擂第二遍鼓时,曹刿还是没
下令,齐军第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
鲁军应战,士气大减,十分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
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大家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
也开始松散下来。这时,曹刿当机立断,
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声响起,早
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
出击,齐军还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战斗胜利后,鲁庄
公问曹刿:“刚
才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了三次进军的鼓后,才出军?”曹刿说:“打仗,最重要的靠勇气。
擂
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第二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已经减退;擂第三次鼓时,士兵的勇气
已经没了。这时我军再擂鼓进攻,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 胜
啦!”
同学们,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要先给自己一些勇气,坚持做下去,就有 可能成功,
一开始就吓怕了不去尝试可就没成功的机会喽。
《墨子》
(一)
1. (1)好(hào):喜欢。恶(è):不好的。
(2)冠(guān):帽子。
2. (1)(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
(2)这是什么缘故呢?
3.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4.晋文公是一个喜欢节俭的人。晋文公作为一国之君 都可以做到提倡朴实节俭,我们的日
常生活中也应该杜绝浪费,养成朴实、节俭的好习惯。
《墨子》
(二)
1.(1)因此 (2) 都
2. C.
3. 因为他们的国君喜欢腰身纤细的人,他们惟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所以不敢多吃。
4.我 觉得楚灵王的这种爱好影响了大臣们的身体健康,国君喜爱的大臣应该是有学识能为民
造福的,不应该看 重外表。
《墨子》
(三)
1. (1)②(2)③(3)①
2.(1)√
(2)×
3. 鼓 金
4.击鼓鸣金或击鼓而进、鸣金而退。
意思是通过整齐沉重的鼓点来表示冲锋的,
通过能够穿透整个战场的金属声来传达撤退的命令。
《墨子》
(四)
1. (1)丢弃(2)想要
2.(1)这是怎样的人呢?
(2)这人定是有了偷窃癖。
3. 排比
4.这种习惯是不好的
,我们要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想要的东西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
(语句通顺,言之成理即可)
《墨子》
(五)
1. ⑤ ① ③ ④
②
2. (1)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
(2)只是国君不按照这一准则来处理政事,而士人不实行这一准则的缘故啊。
3.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
4.我们应该真诚、友善得对待别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真诚、友善。
《墨子》
(六)
1.(1)慎:慎重,谨慎。(2)治国。
2. C
3.实际上说的是治国和做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这篇文章讲了外界环境对
人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我们应该远离对我们成长不利的环
境,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学习环境。<
br>
《墨子》
(七)
1.(1)选拔(2)说
2. (1)所以官吏没有
永远不变的富贵,而百姓也不会自始至终贫贱。(2)提拔正直无
私、行为合“义”的人,避免为私利而
相互仇恨的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有没有才能。
4.以才能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而不是出身或者其他的。
《墨子》
(八)
1.(1)好(2)成为
2.(1)张灯结彩
(2)开张
(3)夸张
(4)嚣张
(5)张罗
(6)张惶失措
3. (1)√ (2)√
4.长江黄河不嫌小溪灌注它里面,才能让水量增大。
说明了要想强大,就要宽容得接
纳来自各方面的知识。
《墨子》
(九)
1.(1)不是(2)才
2. (1)所以长江黄河里的水,不是从同一水源流下的。
(2)这不是统一天下之道。
3. (1)√
(2)×(发语词)
4
.
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
《墨子》
(十)
1.(1)shì奉养
(2)zhǎng长大、成长。
2.无父母之幼弱孤童者
3.(1)幼弱孤童没有父母的,有所依傍而长大其身。
(2)则其利(好处)如此。
4.无儿无女没人陪伴的老人能安度晚年,没有父母亲人爱护陪伴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墨子》
(十一)
1. (1)yǜ榆 愉
(2)jì 驰 驶
2. (1)想要(2)明白
3. (1)
子将策谁 你觉得驱策哪一匹呢 (2)策骥而非策牛,何故也
为什么
要驱使良马,而不驱使牛呢
4. √
5.耕柱子明白了老师墨子对他发脾气,是想勉励他不断进步,真正承担起责任。
如果老师或父母对我们的要求严格,是为了勉励我们做得更好,我们要理解老师和父母的良
苦用心。
《墨子》
(十二)
1.我 你
2. (1)× (2) √
3.首先提出观点:
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贵重的了。其次,列举以鞋帽换手足、以生命
换天下、因为一句话而相互残杀
的例子说明了义的宝贵,最后总结,与首句呼应。
4.(1)尊重和爱护他人劳动果实,任何人都应该亲自参加劳动,自食其力。
(2
)每个人都应积极履行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乐于助人,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
道德上共同提高
。
(3)统治者以天下百姓的幸福为追求,及时解决人民的困难,大力发展经济,让百姓富裕
,
社会安定太平。
《墨子》
(十三)
1. (1)关中载书甚多(2)书
án 弓弦
chuǎi揣度
3. (1)感到奇怪 (2)衡量
4. (1)
现在您装载这么多书,有什么用处呢?(2)我上没有承担国君授予的重任,下没有
耕种的艰难,我怎么
敢抛弃这些书呢?
5.孙康囊萤映雪 匡衡凿壁偷光 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
李密牛角挂书
《墨子》
(十四)
1.皮革 革职 改革
2. C
3. ×
4.以卵击石 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启示我们做事情
要量力而行,不能自高自大自取灭亡。
《墨子》
(十五)
1. (1)liáng 测量
liàng 分量 (2) duó 揣度 dù温度
2.D C A F
B E
3.(1)听吾言,用我道,量腹面食,度身而衣,
(2)以义粜也
4.量体裁衣 按照身材尺寸裁剪衣服
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墨子》
(十六)
1.
吾族人无学者
喜欢美不会因为族人不喜欢而不喜欢和打算富贵的不会因为族人
没有人打算而不打算
2. C 3.(1)何不学习呢?
(2)喜爱美的人,难道会说我家族中没有人喜爱美,所以不喜爱吗?
4.讲了墨子劝别人学习的事。我们学习要有自觉性,不能因为周围没有人学习而不学习。
《韩非子》
(一)
1.(1)返回。 (2)行走。
2.(1)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
(2)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
山的北面。
3.老马
归途 蚁穴 水 示例: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有的个性,我
们要善于观察,向大自然学
习,让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4.示例:春天听到布谷的叫声,开始播种谷子;夏天听到布谷叫声开始割麦子。
看到蚂蚁搬家表示可能要下雨,人们抓紧时间干活。
《韩非子》
(二)
1.C(C项和“鬼魅最易”中的“易”为“容易”。A项中的“易”意思为
交换,B项中“易”
的意思为“改变”,D项中的意思为“和悦”。)
2.(1)
齐王又问:“画哪个最容易呢?”画师回答说:“鬼怪最容易。”
(2)鬼怪没有形状,不会出现在人们面前,所以最容易。
3.(1)×
(2)√
4. 胡编乱造,胡写乱画,这是最简单的事;但要真正认识客观事物,并恰如其分
地表现它,
就不是一件容易事了。有。写作文的时候无话可说,可是胡思乱想的时候常常能写很多很多。
《韩非子》
(三)
1.(1)嬉戏,游戏。
都。
2.(1)(有一天,厉王)喝醉酒了,误拿起鼓槌击鼓。
(2)过了几个月,有紧急的情
况,(厉王)击鼓发出警报,老百姓没有赶去守城。
3.因为百姓以为楚厉王又喝醉了,与他们开玩笑。(百姓以为楚厉王又醉而与左右戏
4.狼来了的故事 一个放羊的小孩几次在山上大喊“狼来了”,戏弄山下的村民,结果当狼真
的来了,再没有人信他的话上山帮助他,结果他的羊被狼吃了。
《韩非子》
(四)
1. ② ①
2.(1)三只虱子回答说:“我们在争猪身上肉肥血多的地方。”
(2)猪因此而变
瘦了,(到了腊祭时)主人就没有杀这只猪。
3.
三个虱子在一个虱子的劝说下停止争吵同心让猪瘦下来躲过自己被烧死的命
运
不要因为争夺眼前的小利,而忘掉了维护共同的根本利益
4.我觉
得它们的做法只能躲过一时,并不能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它们应该离开猪,只有这
样才能彻底改变命运
。
《韩非子》
(五)
1.(1)jìn 完。
(2)dài 赶上。
2.(1)技术已经全教完了,是您使用有过错。
(2)而您不论领先还是落后,心思
都在我的身上,您还凭什么去驾驭马呢?
3.因为他在王子期教会他骑马后,和子期赛马时,在换了几次马的情况下依然屡次落后。
<
br>4.示例:在考试时,不要斤斤计较得分多少,用最好的心态做好题即可。做事情不能患得患
失,
认准目标一直向前才可能成功。
《韩非子》
(六)
1.(1)相信 (2)超过
2.(1)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
(2)魏王说:“我知道该
怎么办。”
3.他希望魏王在他走之后不要听信别人污蔑他的话。
4.示例:可以向魏王举荐一些贤臣,让魏王远离谣言,多听正面意见。
《韩非子》
(七)
1. ① ②
2.
你把这块玉当作宝贝,我把不接受你的宝物这种品格当作是宝。
3.
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 我以不受子玉为宝
4.示例:我以诚实守信为宝,因为做人之根本,是以后行为处事的基础。
《韩非子》
(八)
1.(1)√ (2)×
2.(1)在夜晚写信,光线不够明亮,因此就对举着蜡烛的人说:“举烛。”
(2)政治倒是治理好了,却不是写信人信里要说的意思。
3.A
4.示例:写作业时要专心致志,不被其他事物干扰,如果有实在脱不开身的事情,要放下笔,
做完了
这件事,再坐下写作业,不一心二用。
《韩非子》
(九)
1
(1)很,非常 (2)原因。
2.(1)店主对其中的原因感到奇怪,于是请教杨倩。
(2)这就是酒卖不出去、变酸
的原因啊。
3.有恶狗拦着,顾客难以上门。
4.需要做到一商品的质量要有保证,二服务要恭敬有礼,三迎宾一定要谦恭周到。
《韩非子》
(十)
1(1)guān 帽子。
(2)hào 耗费,消耗。
2.(1)帽子即便简单粗陋不值钱,也是用来戴在头上的。
(2)现在,马车上的车
席,如此豪华美丽,我怎么忍心踩踏上去呢?
3.
车席泰美 反对 美下而耗上,妨义之本也
4.我不喜欢这种做法。衣服、物品只
是为我们服务的。如果过分追求这些东西,反而成了它
们的奴隶,就是本末倒置了。
《韩非子》
(十一)
1.(1)② (2)①
(3)③
2.(1)曾子说:“说的是什么事啊?”
(2)现在先王的仁义道德这个念头胜了,所以
胖了。
3.作用是总结文段,表明作
者的观点,点明主旨。这句话告诉我们,自己往往是实现理想的
最大敌人,只有战胜自己,才能实现自己
的理想。
4.示例:我同意,因为心中有事,自然吃喝不香,身体自然就瘦下来了。(或:我
不同意这
个观点,因为身体的胖瘦由个人的身体素质决定,并不是心理决定)
《韩非子》
(十二)
1.示例:箫 笙
筝
2. 滥竽充数 无真才实学又混入行家里面充数的人。
3.
(1)yuè 高兴、喜欢。(2)hào 喜欢。
4.不学无术、没有真本事的人最终都会露馅;管理者应该了解自己手下人有没有真本事。
《韩非子》
(十三)
1.(1)× (2)√(3)√
2.B(A、C.D项“之”均为代词,代“尺码”,B项为动词,“到”)
3.
郑人买履 固守教条,脱离实际,头脑僵化,不知变通的人。
4.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
是给自己的脚买适合的鞋子穿,要用脚试才能知道舒不舒服,根本
用不着尺码。
《韩非子》
(十四)
1.(1)√(2)√
2.
(1)指代曾子的妻子(2)指代彘(3)指代曾子(4)指代曾子的孩子
3. (1)不可
以与孩子开玩笑。(2)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
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4.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言行一致,对孩子要起到表率、示范作用;
无论是
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
《韩非子》
(十五)
1.(1)故人:老朋友 (2)尝:曾经
(3)去:离开 (4)收:扣留
2. (1)√(2)√
3.根据
晋文子对这个乡官的了解:他得势的时候,那个乡官能投其所好取悦他,他落魄不得
势的时候也会用他取
悦别人。
4.示例:交朋友要以诚相待,在别人春风得意的时候能为别人感到高兴,在别人遇
到困难的
时候,也要尽力伸手相助,不能落井下石。
《韩非子》
(十六)
1.(1)于是(2) 原因
2. A
3. C
4. 越王对一只青蛙尊敬致敬,实质上是向青蛙奋勇向前的精神致敬,更
是向具有有奋勇向
前精神的人致敬。他是借鼓励青蛙而鼓舞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