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第二课时教案
装修污染的危害-听小故事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教学目标:
1.阅读相关文章,怀念小学生活,制定综合性学习计划。
2.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填写时间轴,选取时间轴上有代表性的内容和同学
分享。
3.收集、筛选资料,整理资料,制作成长纪念册。
4.策划毕业联欢会活动,学写策划书,制作节目单,举办毕业联欢会。
5.给老师、同学、母校或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1.收集、筛选资料,整理资料
2.填写时间轴,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选取时间轴上有代表性的内容和同学
分享。
3.收集、筛选资料整理资料,制作成长纪念册。
教学难点:
1.策划毕业联欢会活动,学写策划书,制作节目单,举办毕业联欢会。
2.给老师、同学、母校或自己写一封信,表达真情实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感受刘绍棠、黄蓓佳对小学老师的尊敬和怀念。
2.回忆六年来在老师教导下成长的点点滴滴,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主题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老师。有
人说,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老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可
见,老师
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巨大。
上节课老师布置了同学们搜集名人尊师重教的故事,请同学们来分享一下。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
篇和老师有关的文章,看一看老师能对学生产生多大的影
响,首先我们学习《老师领进门》。【出示课件
1】
板书课题:老师领进门。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出示课件2】
谁领谁进什么门?
课文中指的是什么门?
是怎样领进门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交流课题提出的问题
(随机形成板书:)
领 进
田老师 -----→刘绍棠
门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出示课件3】
刘绍棠(1936~1997)中国作家。北京通县(今通州区)人。19
54年入北京大
学学习。1956年在团中央工作。同年回家乡从事专业创作。曾任中国作协理事。中学时代即开始文学创作。写有《青枝绿叶》、《运河的桨声》、《瓜棚柳巷》、
《蒲柳人家》、《
京门脸子》等许多小说、散文。作品多以家乡农村生活为题材,
格调清新,语言淳朴,乡土气息浓郁。
引入:同学们,你们一定很好奇刘绍棠是怎样成为这样一名大作家的?是什
么样的老师运用了什
么“绝招”使幼小的作者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走
上文学创作之路?(田老师用讲故事的绝招让
刘绍棠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3.请同学们再读故事,思考:田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田老师的故
事打
动了孩子们吗?从哪里能够看出来?田老师的故事如同什么?
三、研读课文,感受师恩
1.交流:田老师编故事、讲故事真可以说是“天下一绝”!你能用课文中的
三个成语来形容一
下吗?(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
2.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交流出示句子。
①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
级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
惊醒。【出示课件4】
这句话是围绕句子中哪个词语来写的?(入迷)“入迷”是什么意思?句中的哪
些词语生动的表现了“我”入迷的样子?(恍如、发呆、惊醒)
这句话作者想
要表达什么意思?(田老师讲故事娓娓动听、引人入盛、身临其
境;“我”喜欢听田老师讲的故事,有种
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被田老师的文
学艺术吸引了,感染了,从此“我”爱上了文学。)
一首小诗就有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故事就是一粒文学的种子,播入幼小
的心田。
出示句子:
②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出示
课件4】
作者从田老师动人的故事中读懂了什么?(田老师口才好,文笔好,想象力丰
富,还教给我做人的道理。
)
田老师讲故事和 “春雨点点入地”有什么联系?
(田老师那上千个故事不仅把作者引入
令人神往的境地,而且大大激发了他
的想象力,激发了他编故事的欲望,这样也就把他领入了一扇文学创
作之门。田
老师的教学方法真高明!)
这是个什么句子?(比喻句)作者为什么要用“春雨”
来比喻呢?闭上眼睛想象:
当种子受到春雨的滋润会是怎样的情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朗读句子,将作者的舒畅、欣喜、感激之情表达出来。
田老师像“春雨入地”般的教育悄然无
声地进入到了孩子的心田,这不禁让
我们想到了一首古诗。【出示课件5】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田老师讲故事真是娓娓动听、身临
其境、引人入胜,使幼小的“我”对文
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大后成了作家。“我”深深感谢田老师,
赫赫有名的大
作家回到家乡,见到了阔别40年的小学老师,是怎样的?(出示句子,学生读)
【出
示课件6】
我回家乡去,在村边、河畔、堤坡,遇到田老师拄杖散步,仍然像40年前<
br>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
小的心田上,播下
文学的种子。
大作家深深感谢“老师领进”。(指着课题)“门”指的是什么门?(文学的大
门、文学殿堂的大门。(板书:文学创作之门)你想对田老师说什么?(田老师
的教学方
法真高明!)5.面对学生的深深感谢,田老师是怎样做的?
老人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1)理解“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小组讨论。
(学生交流后出示):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出示课件7】
(2)田老师说的“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反映了什么?
①田老师谦虚。
②当年只不过是讲讲故事而已,不必感谢。
③田老师当年并没有刻意要去培养一名未来的作家。
④“你的成功并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
这四种理解都正确,如果要选择一
种最恰当、最符合老人家心意的理解,应
该是哪一个?(第四个,在课题后板书:修行靠自身)【出示课
件7】
齐读: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6.出示,指名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理解?【出示课件7】
(①比喻人才的培养是百年大计;②形容培养人才不容易)
“插柳之恩,终身难忘。”如何理解(板书)?
(①师对“我”的教育、培养,“我”不能忘记;②即使是小的恩情“我”
也不能忘记)
齐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出示课件7】
这句话大家来读读,你读出了作者对田老师的什么感情?
(培养一个人才要花费很多心血,即
使田老师谦虚地认为自己并没有特别为
作者做过什么,但作者仍旧对老师当年的栽培深怀感激。) 7.刘绍棠认为,田老师对自己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影响很大,所以他一直在
他的作品里赞美老师,
让我们来轻轻读一读吧——【出示课件8】(配乐《每当
我走过老师窗前》)
老师,无论我长成挺拔的乔木,还是低矮的灌木,我都会用生命的翠绿向您
致意,向您祝福!
忘不了您和风细雨般的话语,荡涤了我心灵上的尘泥;忘不了您浩荡东风般
的叮
咛,鼓起我前进的勇气。老师,我终身感激您!
即使我两鬓斑白,依然会由衷地呼唤您一声——老师!
在这个神圣而崇高的
字眼面前,我永远是一个需要启蒙的学生。
——刘绍棠
四、小结过渡,学习新课
1.不同的老师对学生关爱的方式不同,接下来我们来学习黄蓓佳所
写的文章
《作文上的红双圈》,看看这位老师的关爱和鼓励对作者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揭题。
【出示课件10】板书:作文上的红双圈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出示课件11】
①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我”的作文《补考》有着怎样一段补平凡的经历?
③当“我”听说作文被贴在报告栏上时,“我”有什么表现?
④“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组织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交流,教师明
确:①文章写了因为一篇作文的成
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自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
名作家的
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②贴在报告栏上——发表在县办刊物上——发表在地区刊物上——发表在
正式刊物上。
③“我很兴奋,即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
及待。”
④影响:“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
五、总结归纳,体会写法【出示课件12】
1.《作文上的红双圈》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因为一
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
信和力量,自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一事,表达了作
者
对老师的感激之情。2.从本文中你学到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文章以小见大,从一篇作
文上的红双圈,赞颂了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
领作用。随机形成板书。
3.师:作文《补考》可
以说是作者成长中的一块里程碑,而老师的九十八个
红双圈,则开启了她文学创作的大门
。可见,有时候,成功就来自一点小小的鼓
励。六、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师恩难忘。当你
长大成人,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你也许会发现正是由于
当年的一位老师激发了你对某一专业的兴趣,才
决定了你今天的选择。当然,想
开拓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还要靠自己不懈的努力!老师领进门,修行靠
自身。
2.几十年过去了,作者对他的恩师念念不忘。六年的小学生活,你肯定也有难忘
的老师
,说一说你最想感谢哪位老师。请你写几句话向老师表示祝福或感谢,并
将“感恩卡”亲手交给他。
六、课外延伸,作业布置【出示课件13】
1.感念师恩的作品有很多,老师想推荐几篇给大家,课后你们去找来读读。
《藤野先生》(鲁迅)
给老师徐特立的信(毛泽东)
2.准备一张校园生活的照片。
板书设计:
老师领进门 作文上的红双圈
领 进
田老师 -----→刘绍棠 感恩老师母校
文学创作之门 走进文学之门
插柳之恩 终生难忘
教学反思:
本文在写作上有三个特点:1.选材有点有面,详略得
当。2.语言委婉,含义
深刻,运用了大量的俗语、谚语,有较强的表达效果。3.人物形象鲜明,文中
刻
画了田老师令人尊敬的老师形象:循循善诱,博学多才,口才好,文笔好,而且
善于教学,深
受学生喜爱。
在教学时,我力求体现语文课所特有的体会语言、感悟语言、鉴赏语言的特
点。
抓住课文关键的语句自主探究,“入迷”“身临其境”“发呆”“惊醒”等
词语,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创设
情境,进行语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从“我”的行动中
感受“我”对田老师的尊
敬,从田老师的语言中感受他的谦虚。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介
绍刘绍棠的成就,创设情境:假如你是作者,40年后,走在乡间小路上,看到
了白发苍苍的田老师,你心情怎样,你会怎样做,你会对田老师说些什么?从学
生说、演的过程中,可以
看出他们已经理解了“我”对田老师的深深感谢之情,
理解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
忘”这句话的含义。以反复朗
读为主要手段,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课文,读中想象感悟,读中探究思考,读
中习得
语感,读中接受情感的熏陶,让学生的学习走向个性化。
另外,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
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
精神。因为学生天天与老师接触,很容易对老师产生敬佩心
理。在教学中联系实
际,更能打动学生,并从中悟出道理。学生更加理解文章,懂得生活,并且油然而生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当然,在课堂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引起我的思考。如所提问题过细,
对学
生评价时语言显得很苍白,对学困生缺少耐心等。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情感,做到
声情并茂,
才更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的心里产生共鸣。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将不断努力进取,使课堂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