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六单元教案
大连个人求职信息-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
灵感修订
17.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诗词。
2.学习通过自读诗
文,结合课文插图和注释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验诗
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3.在整合阅读中感受祖国山水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准备:课件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语激情
播放祖国山水美景图片,用激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之中。
(预设: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
连绵起伏的丘陵
,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无边的草原……这些美丽的景色吸
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多少优美的诗篇
!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随着诗人的脚步,
去看看黄河,去游览江南,去呼吸一下乡村田园的新鲜空气好吗
?)
【设计意图】:以美丽的祖国山水图和激情的语言创设出浓厚的学习情境,将学生
引入
诗意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
1.自由读三首古诗,要求读
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尝试着说说三首
古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评价读得是否正确,适时指导学生学会课文生字。
3.齐读三首古诗,读后思考:这三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
4.交流读后收获。
(预设:刘禹锡和杜牧两位诗人都是唐代的,王安石是宋代的。三首古诗
都是写
景的。《浪淘沙》和《江南春》分别是写黄河和江南的,《书湖阴先生壁》写的是
乡村的
美景。)
【设计意图】知人论诗、整体关注乃古诗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
即
将三首古诗和盘托出,在借助课文注释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聚焦古诗同异,这样
的设计将同一主题古诗的学
习进行有效地整合。
三、对比品读,体察诗韵
(一)学习《浪淘沙》和《江南春》
累计课时
1
灵感修订
1
.过渡语引入。(请大家认真读读这两首古诗,想想这古诗分别都描写了哪些事
物?分别是怎样描写的?
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好了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
的收获。)
2.品读《浪淘沙》和《江南春》,想想两首古诗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
(预设
:《浪淘沙》描写了黄河的来处和去处,使我们看到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江
南春》描写江南的美丽风光
。)
3.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预设: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
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既然你
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
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
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4、体会诗中寄寓的情感。
都是美景,诗中所反映出来的诗人心情一样吗?
课件补充出示两位诗人写下这两首诗的背景:
(《浪淘沙》创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
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愤激之
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刘禹锡从京官调到
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
沙九首》。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
《江南春》创作背景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牛
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
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
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
宪宗
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
院经济持续
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
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
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
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累计课时
2
灵感修订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
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
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
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
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
能
力。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四、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两首诗词:
背诵、默写、说体会。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课件出示《书湖阴先生壁》。
1.直奔中心,引导抓住王安石描写乡村美景的句子,交流自己对乡村美景的理解。
结合注释及资料理解。
(预设: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
畦,都是
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
来为人
们送去绿色。)
2.自由品读,读后交流: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王安
石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二次罢免宰相后,直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
因病逝世,在金陵郊外
的半山园居住长达十年。王安石故居距城七里,距紫金山
也是七里,路程恰好是由城入山的一半,故安石
晚年号半山老人,亦因此得名。
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隐居紫金山的杨德逢交往甚密,诗题中“湖阴先
生”就
是杨德逢。)
3.赏读对偶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引读:
我们带着诗人对乡村美丽风景的热爱读——
我们带着诗人对乡村美丽风光的无限眷恋之情读——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书湖阴先生壁》
【设计意图】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文本
对话、生生对话,
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
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累计课时
3
灵感修订
三、整体回顾,感悟诗情
同样是写景的三首诗,三位诗人表达的情感一样吗?你想说什么呢?
自由畅
谈,体会三首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设:三位诗人的心情不同,描写的景物不同。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习古诗,要了解背景,要从诗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在探索理解三首古诗
的情感上再次整合,体会诗人借景抒情之妙,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四、积累诗句,迁移诗境
1.读《书湖阴先生壁》的其他四句诗。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2.指导
理解诗句: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
送过墙头。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
,惊醒了我的午觉。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
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3.
推荐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如《鹿柴》《滁州西涧》《山行》《小池》等供学生
品读积累。
【设计意图】课止而学未止,同题诗文的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认识古诗之浩瀚,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累诗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前两首古诗词。
2.给《书湖阴先生壁》配画。
教学反思:
累计课时
4
灵感修订
18.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工整地书写11个生字,理解“晶莹、
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
指望、破碎、和蔼可亲”等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说出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
会课文中比喻、拟人修
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联系实际思考,“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的含义,认
识精
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迫在眉睫的事。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只有一个地球”,从而树立起精心保护地球,
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读懂课文介绍了地球哪些方面内容,学习文中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1】宇航员拍摄的地球图片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然后结合自己对地球的了解,同桌间相互交流。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板书:只有一个地球)齐读课题。【出示课件2:课
题】
3.释题,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是一个怎样的地球?
4.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出示课件3】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
关于地球的哪些方面内容?有哪些
让你感触最深?是什么感触?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触?
(2)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后交流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就自己感触深的词语、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用自己喜欢
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课文写了地球哪些方面的内容?运用了怎
样的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
3
.全班交流(围绕课文写地球哪些方面内容,交流感受、说明方法、修辞手法),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
行重点内容。板书: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渺小 资源有
限,生态灾难 无处可去,精心保护 4.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看出这篇文章是关于环保主题的,文章先讲了地球的美
丽与可爱,接下来
又讲了地球上资源有限,人类的一些行为会造成生态灾难。如
累计课时
5
灵感修订
果地球被破坏,人类将别无去处。最后提醒人们要保护地球。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根据板书的内容,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概括内容后,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朗读课文,互相评价
1.想一想,应该怎样来读这篇课文?
2.读给同桌听,然后相互评价。
3.指名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师生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练习书写生字词语。
2. 抓重点词句,深入研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诗歌,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4】学生齐读诗歌《地球累了》(节选),读后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总结
,导入新课:那是一种心理的纠结,那是对人类愚昧无知的感叹,那
是一种对环境的忧虑。宇航员遨游太
空,也发出感叹。读出宇航员的感叹。(我
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二、围绕感叹,研读课文
1.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学生齐读宇航员遨游太空所见的地球。
学生齐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
可亲。”
(2)联系实际,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这一观点。
补充资料: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
,以及带来的后果。(臭氧层对太阳光中的
紫外线有极强的吸收作用,能吸收高强度紫外线的99%,从
而挡住了太阳紫外线
对地球上人类和生物的伤害。一旦臭氧层遭到破坏,紫外线便会增强,则全球气候会变暖,人类生命健康堪忧。)
2.地球的“渺小”
(1)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
(“宇宙”与“扁舟”对比,想象出地球的渺小。)
(2)结合地球的一些实际数据,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这一观点。
【出示课件5】
半径:约六千四百千米
表面积:大约5.1亿平方公里
世界人口:截止到2013年1月4日,全世界有70.57亿人
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
可供人类居住:约0.8亿平方公里
3.地球“自然资源有限”
累计课时
6
灵感修订
(1)矿物资源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无私地、
慷慨地向我们提供矿产
资源。体会地球太可爱了。
(2)联系实际,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必将加速矿产资源的枯竭。那
时人们
将没有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人类需要的工业原料就没有了,进而认识地
球太容易
破碎了。
4.地球的“生态灾难”
(1)人类生活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
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
长期给人类服务的。何为“本来”?去掉“本来”,读出地球的可爱;加上“
本来”,读
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2)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联系实际展开会
议与想象,体会地球“太
容易破碎了”。
污水排放,乱砍滥伐,捕杀野生动物,废气排放,滥
用化学品等。并由此展开联
想,想到不堪的后果。
三、层层深入,得出结论
1.科学家证明什么?是何意?科学家设想什么?是何意?
(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
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
球。说明人类要保护地球;科学家设想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
移民基地。这是为了
让读者想象,假如有移民基地,人们都去居住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进一步突出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2.展开想象,说说人类别无去处的结果?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列出保护地球切实可行的办法。
四、书写字词,拓展练习
1.正确工整地抄写课后11个生字,15个词语。
【出示课件6】
晶莹 遥望 恩赐 慷慨 毁坏 目睹 交错 贡献 节制
枯竭 滥用 威胁 指
望 破碎 和蔼可亲
2.谈谈对“如何去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想法。
板书内容
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渺小
资源有限,生态灾难
无处可去,精心保护
教学反思:
累计课时
7
灵感修订
19.浪淘沙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
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
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
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
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
绝
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
洛阳)人。是柳宗
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
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
吼,仿佛来自天
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累计课时
8
灵感修订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 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
人。自古
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
郎追上
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
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
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
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
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
人
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
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
集有关的古诗读
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20.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4.感悟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重点
1.知道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累计课时
9
灵感修订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
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课前已经请大家查阅了资料,在你的印象中,晋西北是个怎样的地方
呢?
2. 【出示课件2】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
了一个青
山不老的奇迹。(板书: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检查预习
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课件3】
肆虐 盘踞 淤泥 劲挺 荡漾 绿洲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不紧不慢 如臂如股
谁来读一读这些词?
指名读,师生评价,纠正。生齐读一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
作,用15年的时间在
晋西北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二)了解奇迹,感悟精神
1.让我们现在一起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这是
一篇略读课文,
学习略读课文,我们一般可以从哪里入手?(课文前的链接导语)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了解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
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
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出示句子:
【课件4】
累计课时
10
灵感修订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
迹。
(2)理解“了不起”
①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奇迹”是什么意思?那这句话中“了
不起的奇
迹”指的是什么?
②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了不起”?
③指名学生回答体会到的“了不起”含义,重点引导把握这4个数字(将数字圈
红):
点拨: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十五年 八条沟 七条防风林带
三千七百亩林网
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
——生:“奇迹
”,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
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
批注。师巡回了解情况。
(2)反馈,共同评议。
①第2自然段的教学
学生提出“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
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创造的”时,
转入第2自然段的教学。(板书:大环境)
A.学生说后,出示句子。【课件5】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
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
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指名学生回答,按以下模式进行评议:
请自由读读这句话,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环境,你会用什么?
(板书:恶劣)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点拨:“肆虐”, 什么叫“肆虐”?——任意残杀
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
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课文中指什么东西在哪里肆虐?
在这里狂风肆虐到什么程度我们来看看?
累计课时
11
灵感修订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关键把握“县
志”(二字,让学生
明白县志中的内容是真实的。)志:文字记录;县志:记载一
个县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
等的专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
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来说一说。
几百斤重的牛马都能吹到天上,更别说人了,除了狂风肆虐,这里还有什么肆
虐?
(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
出示图片【课件6】晋西北环境、风景图片。看,
这就是晋西北,黄沙漫漫,山
野荒荒,干旱,霜冻,沙尘暴肆虐,据有关资料记载,晋西北气候恶劣,植
被稀
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无风三尺
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
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
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
搬迁一次。听了这样的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
br>C.教师总结: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却创造出
了这样的一个奇
迹,真是不简单啊!我们不由得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
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
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教学第一段
当作者带着对晋西北环境恶劣,荒无人烟的印象来到老人居住的山沟里时,他却
看到了——
A、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山沟?
B、你觉得这山沟怎样?
(生答:绿、美、舒适、树木大等)
C、现在,我坐在土
炕上感受着这份舒适、这份惬意,而这里在以前却是穷山恶水,
荒无人烟的死亡之地,而就在这如此恶劣
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15年如一日植树
造林,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这真是一个——奇迹(生讲),
对着这奇迹,我们
不由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
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过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
样辛酸的
故事呢?(板书:小环境)
③第3自然段的教学
学生交流,反馈:老人是
在孤单的情况下创造出这个奇迹的?说说从哪里体会到
的(一排三间房,只剩下老人一人。)
累计课时
12
灵感修订
引导学生重点把握:
“a.独自一人的孤单;b.生活的简单清苦;c.同伴离去的坚持;d
.老伴去世当天
仍在植树;e.有福不享;f.选择青山为归宿;g.年纪虽大,依然坚持”等7个方<
br>面。
(板书:艰苦)
小结: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命运
的选择,屋后的
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4.奇迹延续,感悟精神
(1)奇迹在
采访后还在延续,因为老人还有宏伟设想——生讲(还要栽树,直到
自己爬不起来为止。)了解了老人创
造的奇迹以及创造奇迹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
你有什么话要对老人说呢?
生先写,之后点名讲述,师随机点评。
(2)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
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
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课件7】“
他觉
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课件8】“他觉得屋后
的青山就
是生命的归宿”。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要把生命奉
献给青山) <
br>(3)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
在我眼前,老人
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出示【课件9】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
的生命转换为另
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生质疑(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吗?):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与“山川共存,
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鼓励学生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可是老农能和
山水永远存在
吗?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
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
br>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
化家园、保护环境
,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另一种东西,
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
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板书:无私奉献)
累计课时
13
灵感修订
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生命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
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
们满怀敬佩之情与作者同呼:
出示:【课件10】青山是不会老的!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
公民的责任,
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 恶劣
小环境 艰苦
无私奉献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 学习用多种方法去读懂古诗句的意思。
2.
学习从一段话中看出作者的观点。
3. 学会乘公交车,选择合适的乘车方案。
4.
积累“五行、五谷、五音、五彩”具体所指。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借助注释、想象、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等多种方法读懂古诗句。
教学难点
学习从一段话中看出作者的观点。
累计课时
14
灵感修订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园地六》(板书课题)【课件1:课题】
交流平台
一、交流学习方法
1.出示古诗《浪淘沙》
【课件2】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唐代: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对照古诗,想一想自己是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歌的?
3.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4.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不少的古诗,大家都掌握了一些学习方
法。具体总结如
下,出示:【课件3】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的字词。
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通过想象去体会。
多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适时板书:注释 想象 常识)
二、完成阅读练习
1. 出示古诗
【课件4】
戏问花门酒家翁
唐代: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⑴沽:买或卖。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
⑵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花门口:指花门楼口。
⑶榆荚:榆树的果实。春天榆树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
榆钱。
2. 合作交流: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学古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大意。
累计课时
15
灵感修订
词句段运用
一、分析提炼观点
1. 出示:【课件5】
为了生活环
境更舒适,人们在城市里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的树木
花草是城市的“绿色卫士”,人们把它
们比作“城市之肺”,是十分形象和确切的。
因为这些“绿色卫士”,不仅能吸收空气中过剩的二氧化碳
,调节城市空气,而且
能降低灰尘污染——叶子表面的绒毛和黏液能吸附飘尘,阻止灰尘微粒蔓延。
2. 学生读这一段话,读两遍。
3. 交流: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4.
汇报,评价,指导:
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欢这些花草树木。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话,作者围
绕这个中心意思,从颜色和作用两方面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从“郁郁葱葱”“绿
色卫士”“城
市之肺”这些词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花草树木的赞美。
(适时板书:抓住关键句 把握观点)
二、选择乘车方案
1.学生自读“词句段运用”第二部分文字,明确时间和路线。
2.小组交流,选择合适的乘车方案。
1. 教师检查指导:
(1)时间:早上九点以前 路线:温泉镇——宋家洼
(2)乘车方案:早上六点钟先坐6
5路车从温泉镇到四通桥下车,然后坐86路车
从四通桥上车到宋家洼下车。
日积月累
一、根据拼音自读
1.出示:【课件6】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谷:稻、麦、黍、菽、稷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彩:黄、青、赤、白、黑
2.学生练习读一读,记一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不懂的字。
二、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1.五行是中医理论之一,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这一概念早在春
累计课时
16
灵感修订
秋战国时期已运用于医学,用以说明脏腑的属性及相互关系;也用五行相生相克
的理论来解释内脏之间
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2.平常俗称的“五谷”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
法,最主要
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3.五音
最早的“宫商角徵羽”的名称见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时期,在《管子·地
员篇》中,有采用数学运
算方法获得“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科学办法,
这就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三分损益法”。“
五音”:唇、舌、齿、鼻、喉(张炎
《词源》)。
4.“五彩”是黄、青、赤、白、黑,泛指
各种颜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
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
、北、中,蕴
涵着五方神力。在明清两代得到发明和发展。主色调有红、黄、绿、蓝、黑、紫。
板书设计 注释 想象 常识 抓住关键句 把握观点
教学反思
累计课时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