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

余年寄山水
996次浏览
2020年12月22日 07:0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黑宝熊胆粉-离别的秋天

2020年12月22日发(作者:鲍照)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14课《在柏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对战争的控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品味关键语句,理解作者蕴含的情感。
4.领悟这篇小说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难点:领悟这篇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
效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1.(展示战争图片)无论是在古 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
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看过许多有关战争的新闻、影视作品,这些新闻、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
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 于战争的微型小说——《在柏林》。
2.老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14在柏林)
3.介绍作者。
(1)学生先说说自己了解的作者情况。
(2)出示作者介绍,指名学生读一读。


课件出示:
奥莱尔(1873—1939),美国女作家,记者。
微型小说《在柏林》堪称奥莱尔名篇中 的精品,很值得大家欣赏
与体会。它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
小 插曲为故事材料,以极小的篇幅来深刻地反映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
又沉重的话题。它那平静不动声色的叙 述后面包含了一股强大的悲愤,
但始终没有爆发出来,反而更有感染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读通课文。
2.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2)课件出示句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
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①指名学生读第一句,注意纠正读音及短句。
②引导学生理解“后备役”:为战时储备训练有素的后备兵。
③指名学生读第二句,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④结合上下文说说带点字的意思。
生1:指手画脚:文中指小姑娘说话时不顾他人感受,得意忘形
地做各种动作。
生2:不假思索:文中指小姑娘不经过思考,毫无顾忌地嘲笑他


人。
⑤齐读这两句话。
3.快速默读课文,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生:一个在 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
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在车厢里,老妇人奇怪 的举动引起了两
个小姑娘的嘲笑。老兵道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故事发生的地点及场景。
2.指名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1)学生一起读这句话。
(2)说说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说明了什
么?
引导:男子都到哪里去了?这里为什么要强调“健壮”男子。
生:男子都上前线去了。
生:为故事设置悬念,为后面头发灰白老人的出现做铺垫。
3.快速默读第1自然段,用“_ _____”画出描写老妇人的句子,
思考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妇人。
(1)学生快速默读,画出句子。
(2)学生交流,读句子。


课件 出示: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
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
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 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3)交流。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妇人,你从哪里看出她的反常?
生1:这是一位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生2:从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可看出。
独自沉思、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
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板书:虚弱多病)
4.车厢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
生: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 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
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板书:嗤 笑)
5.两个小姑娘可能在想什么?老头可能在想什么?指名发言。
预设:两个小姑娘可能在想这个老妇人是不是有经神病,怎么没
有人跟着一起。
老头可能想:我的夫人已经失去了三个孩子,现在没人照顾,你
们不同情,竟然还嘲笑我们。
(二)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1.指名读第2、3自然段。思考:
课件出示:当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一次重复数数时,两个小姑娘
又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生:小姑娘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之心,幼稚粗浅。(板书:神志
不清 傻笑)
2.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找出老兵说的话,把它画出来。
课件出示:“小姐,”他说,“当我 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
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
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
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3.请同学们自己用心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你知道
了哪些信息。
生1:老妇人的身份,是战时后备役老兵的妻子。
生2: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在战争中死去。
生3:老妇人神志不清,生活不能自理。
生4:老兵要上前线,无人照顾生病的老妇人。 < br>4.老兵所说的“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他们的母亲”改成“她”,好 不好?
提示:不好,“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的三个儿子之
间的关系,用“他们的 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更让人感受到失去
三个孩子的母亲所承受的痛苦,更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5.融入自己的感受,再读第3自然段,感受战争带来的苦难。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车厢里为什么一片寂静?
2.指名回答。(板书:真相)


提示:知道真相的人们震惊了,老兵的话让人们不禁陷入对战争
的反思,人们似 乎已经对老夫妻的痛苦遭遇感同身受了,除了沉默,
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做。
◇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3.比 较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
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 寂静,静得可怕”这两
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1)找两名学生读这两句,思考:这两处“静”有什么区别?
(2)提示:第一处“静”只 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
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在流血。(板
书:静)
4.小结:从老妇人的遭遇中我们看到很多人因战争失去亲人、失
去家园, 这种痛苦引起了列车上所有人的共鸣,也提醒着人们不要忘
记战争带来的苦难。
四、再读课题,深化主题
1.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
《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的理解。
提示: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 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
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
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


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 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
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的家庭的缩影。 < br>3.总结:本文短小精悍,在人物对话上,文中唯一的对话是谜底,
它一语中的地道破了事实的真 相。这句话就像一块从陡峭的山崖上突
然降落的巨石,在惊叹之余将人们拉到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之中,表 达
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恶,对普通民众的深切同情。
五、导读回顾,感悟技法
1.指名读导读,提出导读问题: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
一主题的?
2.同学们围绕这一主题自主批注,同桌交流批注。
3.学生反馈,教师引导:
从 情节的设置上一开始设置悬念: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因为他们都上前线了,从而表现战争带来的 灾难。
从人物的刻画上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难以弥合的创伤:老妇人因
为战争失去了三个儿子 而神志不清。
从老兵的控诉中,不仅解开了看不到健壮男子以及老妇人神志不
清的谜团,还道 出战争毁灭了一个家庭,甚至毁灭了千万个家庭。
从最后对车厢的描写中,警醒了人们不要忘记战争带来的痛苦与
苦难。
六、布置作业
以战争为主题,根据你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小说等,写一
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拯救病人-吃什么不会胖


故宫博物院图片-深海泰坦技能


电脑如何刻录光盘-莫斯科郊外的夜晚


公司考勤表-偷偷玩游戏


奶茶加盟排行榜-古装美女的图片


双龙洞-男士黄金戒指


警戒色-dnf单键连发


千克-回家的诱惑所有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