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5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鼠标右键-唱战记2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学意图
一、教材解读
(一)人文主题及教学策略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课文选取了科学发
展史上三个
有代表性的事例进行叙述,强调:只有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
锲而不
舍地追根求源,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通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关键语句、补充资料等方式
,了解科学发现的一
般规律,把握文章主要观点,感受见微知著,刨根问底,不断探索的科学精
神。
(二)语文教学内容及策略
1. 识字写字
(1)识字
字形:
“诞”、“碱”、“锲”可以借助按照结构分解部件的方式识记生字,
“凹”、“凸”可以根据
字理识字方法识记生字,“庚”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注意关键笔画书写正确。
字义:
联系上下文、查词典理解“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意思。
(2)写字
本课要写的生字共 12 个。其中有 3 个字较难,教学时要提醒学生注意。
“诞”字的右半部分是“延”,“惯”字的右半部分是“贯”,注意关键笔画
的书写顺序;“搜”字右
半部分是“叟”。
2. 阅读理解
(1)表达特点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
之后》结构严谨,论点清晰,论证严密。开篇伊始,
作者即提出了中心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接着作者选取了科学
发展史上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进行论证,结尾处再次强调:只有善于观察,不<
br>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
理。
课文
详略得当,本文强调的是“问号”和“真理”之间的关系,故详写“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和“找到真理
”,“反复实验”部分略写。三个典型事例在
详略安排上仅仅围绕论点展开,这是课文在布局谋篇上最为
突出的表达特点。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语言表达具有如下特色。其一:本文善用设问,引起读者
阅读期待。如:“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
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
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为
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
什么关系呢?” 其二:语
言严谨、简练、形象。如:“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
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追
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2)课后练习分析
课后练习
1:默读课文。说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
再说说你从中收到了什么启发?
能力点指向:形成解释(对关键语句、文本内容进行解释。)
实际应用(结合文本内容、生活实际产生思考,并运用语言表达。)
答案要点:
在生活中,留心观察,见微知著,刨根问底,不断探索,就能够发现真理。
教学方式与学习策略:
教学方式:联结策略 讨论法
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清晰论点与论据之间关
系,通过讨论明确内容,提炼观点,联系文本信息得出结论。
学习策略:概括 联结
两个策略用于理解文本,提炼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表
达自己的思考。
课后练习
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每个事例是按照
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
能力点指向: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表达顺序和主要内容。)
形成解释(对文本内容、表达顺序进行解释。)
答案要点: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三个事例:
①波义尔发现紫罗兰遇到盐酸会变色,经过反复
的试验和研究,制成了实验室
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②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观察地图
大胆猜想,并由米卡尔逊发现蚯蚓分布的现象
推论地球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③
阿瑟林斯基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实验,推断出凡
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的普遍规律。
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反复实验——找到真理”的顺
序介绍的。
教学方式与学习策略:
联结策略: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内容之间的关系,清晰表达顺序。
概括策略:把握三个事例在表达上的共同点,进行概括提炼。
3. 表达
小练笔:
课后练习
3: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
成”“玩也能玩出名堂”。
小练笔旨在考查学生对课文写作方法的掌握程度,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并
在练笔时准确把握事例结构
,突出重点。
基于教材分析,在清晰作者观点,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明确文章表达顺
序,
重点了解三个科学事例的基础上,通过三个科学事例的比较,读懂事例与
论点间的联系,明确三个事例在
表达上的相同点,学习作者用典型事例说明论
点的写作方法。
答案要点:略
教学策略及方法:
联结策略: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内容之间的关系,清晰表达顺序,联系生活
实
际发现问题,筛选事例,练习表达。
概括策略:把握三个事例在表达上的共同点,进行概括提炼。
讨论交流法:讨论交流,围绕观点选择合适的材料事例进行说明。
二、单元整体架构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评价
五、资源链接
搜集叶永烈文集《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相关文章。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根据要求,完成学习单
1.
读准以下生字词,注意红色字的读法。小组内互查。
课件出示:
诞生 酸碱 领域 蚯蚓
凹凸 纬度 俄裔 凭空
石蕊 盐酸 搜集 锲而不舍 见微知著 华罗庚
“域、盐、蕊、凹凸、凭、裔、华”泛红。
2.
读一读,注意红色字的写法。圈出易错字,并在旁边写一遍。互查对错,改
正。
课件出示:
真理 领域 建树 疑问 敏感 提取 明显 机遇
无聊 吻合 偶然 文献 证据 系统
整理 灵感
锲而不舍 见微知著 无独有偶 不可思议
“域、疑、偶、锲、微、聊、献、议”泛红。
3. 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小组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1. 交流读错的字音。
2. 交流写错的字。
3.
交流理解的词语。重点关注词义:“见微知著、司空见惯、锲而不舍”的意
思。
检测评价
1. 检查认读字读音。
诞生 酸碱 领域 蚯蚓 凹凸 纬度 俄裔
石蕊 盐酸
搜集 锲而不舍 见微知著 华罗庚
2. 检查要求会写的字。
听写易错词语:
真理 领域 建树 疑问 敏感 提取 明显 机遇
无聊 吻合 偶然 文献 证据 系统
整理 灵感
锲而不舍 见微知著 无独有偶 不可思议
订正错字。
整体感知,理清文脉,提炼观点
1. 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想一想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尝试着给文章划分
逻辑段。
(1)自己概括每部分内容,批画在书上。
(2)集体交流。
(课文先提出“真理
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论点,再通过“紫罗兰遇盐
酸变色、蚯蚓分布现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
三个事例证明论点,最后又得
出结论,重申论点。)
2. 提炼作者主要观点。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
干个问号之后,
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3. 借助表格,梳理事例内容。
(1)默读课文,独立学习:
课件出示:
(2)集体交流,补充完善表格内容。
【设计意图】
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
容组成,再运用关联的方法,感受内容之间的关
系,提炼作者主要观点。借助表格,帮助学生梳理事例内
容,为发现其表达特
点做铺垫。
把握事例,探究原因,发现表达特点
1.
比较事例,发现表达特点。
出示学习任务,发现三个事例的相同点,把握核心问题:
课件出示:
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 3—5
自然段,思考:这三个事例在材料详略安排上存在怎样的相
同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1)自由学习;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三个事例都详
写了“发现现象、提出问题”以及“找到真理”部分,而略写
了“反复实验”部分。
因为课文
重点强调的是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和找到真理,而不是实验经过过
程,所以经过部分一句话带过。) <
br>(4)小结提升: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回扣论点。所以议论文的事例的结构必须
围绕着论点展开,
这是一篇议论文成功与否的关键。
【设计意图】
通过自由学习,小组互动和集体交流的方式
,发现事例内容上的特点,为发现
写法上的特点做铺垫。
2. 细读文本,发现规律。
(1)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仔细观察表格,比较三个事例,发现了什么?
(2)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
(3)小组汇报。
(横着看表格,找到发现真理的一般规律。
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是相同的
,都是先偶然发现现象,不
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小组探究发现找到真理的一般规律,感受作者的表达特点并受到情
感熏陶。
围绕三个事例,充分感受科学精神
1. 出示表格,发现选材共同点。
作者在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时,他选择的这几个事例
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
(三个事例都是一些细小的、生活中常见的、司空见惯的事情。)
2. 语境中理解“见微知著”。
(1)科学家们却能捕捉到这些细节,看出了它的发展趋势
,这种本领用课文中
的一个词语概括就叫——(见微知著)。
(2)你还知道哪些真理的诞生也是从这些司空见惯的事情开始的?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鲁班发明锯、瓦特发明蒸汽机……)
3.
借助表格感受探寻真理过程。
迈出见微知著这关键的第一步之后,他们都经历了怎样的
过程?有什么相同
点?借助表格互相说一说。
4.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科学精神。
出示作者观点:
课件出示:
如何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
(2)集体交流。
(只
有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锲而不舍,经历千百次的失败而不放
弃,具有坚强的信念和坚定意志
力的人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找到真理。)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自读文
本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补充,抓住关键词
句,结合已有经验,丰富认识,体会作者观点的含义。
总结写法,提升认识
1. 感受首尾照应表达方式。
课件出示:
只要你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
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1)这句话和文章的开头有什么联系?
(开头提出观点,在这里总结观点。)
(2)从全篇文章来看,作者在证明自己的观点时,是按什么方式来写的?
(开头提出观点,然后用三个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观点。)
(3)
小结:这就是议论文的一般结构。作者在开头就明确的告诉我们他的观点
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然后用了三个事例进一步说明了自己的观
点,最后再次总结了自己的观点。
2.
作者为什么要用三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用一个事例行吗?
(用一个事例也行,但是用三个事例能增加可信度。)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统揽
全篇,发现文章结构上的特点,清晰议论文一般的表达特点,并
感受论证方法及表达效果。
表达
小练笔:
出示学习要求:
课件出示:
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
出名堂”。
1. 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练笔后交流,集体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出示评价标准:
课件出示:
评价标准:
(1)有一个明确的观点;
(2)用了具体的事例说明观点;
(3)语句通顺;
(4)书写工整规范。
【设计意图】
找到“表达部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进行迁移,尝试运用。
综合学习
我们今天所
学的这篇文章收录在作家叶永烈的文集《一百个问号之后》中,这
本书中还介绍了很多关于科学的小故事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