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10 古诗三首【教案】

绝世美人儿
840次浏览
2020年12月22日 07:0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双鱼座男生-地震中的父与子ppt

2020年12月22日发(作者:倪雅伦)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革命理想”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 的回
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四篇课文。《古诗三首》用托物言志的表
达方法,表达 了诗人们的抱负和志向;《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作者的回忆,
描写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牺牲的经过;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为纪念张思
德同志所写的一篇演讲稿;《金色的鱼钩》讲述了发生在红军过草地 时的一个
真实感人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

2

1.会写并掌握28个生字,正确读写37个词语。

2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
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为人民服务

2

3.学习并背 诵《古诗三首》,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


法;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了解前后照应的 写
法,关注人物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革命先
驱李大钊同志的高贵品质;学习《为人民 服务》,初
金色的鱼钩

1

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树立为人民 服务的精神;
学习《金色的鱼钩》,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无私奉
献的品质。

1.选择生活中的某一场合,进行即兴发言。

口语交际

1

2.理清思路,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1.选择恰当的素材表达你的心愿,再根据心愿选择适合
的表达方式。

习作

2

2.用修改符号修改文章,使语言更加通顺流畅,意思更
加清楚、明白。

1.学习文章开头与结尾的表达方法及体会这样写的好
处。

语文园地

2

2.学习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并体
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并积累事物被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的古诗。


10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4个字,默写《竹石》。

2.结合注释 、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策略
1.指导朗读

古诗大多讲究押韵,这一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表现为朗朗上口,有鲜明 的
节奏感且韵味十足。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
悟古诗的节奏、 韵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有了前面的朗读、感悟的铺垫,
后面的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2.借助注释

为了体现“诗意的古诗”,在设计中,我力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必 要
的理解。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弄清字词意思,再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让学
生一边读一边想 象画面,在体验中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马诗》

▶课时目标

1.学习《马诗》,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
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积累成语,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的文学积累都很丰富,老师这里有几个成语填空,你们敢挑
战一下吗?

2.课件出示成语填空题。

课件出示:

你会填吗?

一( )当先 ( )到成功
千军万( ) 万( )奔腾
老( )识途

快( )加鞭

3.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这些成语都和“马”有关)

4.在古代,马不仅是人 类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人类的好朋友。今天我们
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读 课题。(板书课题:马
诗)

【设计意图】选择与“马”相关的成语,用成语填空的形 式导入,既紧扣
诗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初读古诗,读好节奏
1.学生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相机正音。注意以下字词:

课件出示:

yànshān







jīnluònǎo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课件出示: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师生合作读。

教师读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5.学生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充分 的朗读
中,培养语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为下面理解诗句做铺垫。

板块三 品读古诗,体会诗意
1.默读古诗,启迪质疑。

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读并思考 :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3.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1)大 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课件出示大漠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大漠
的广阔、荒芜。

(2)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3)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课件出示钩的图片)

4.品读第一、二句。

(1)赏析前两句诗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
象。

师: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
想象)

①同桌交流。

②指名交流。

③教师相机小结,并出示课件。(课件出示“沙如雪”“月似钩”的图
片)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 的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燕山上的月牙儿
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

(3)指导朗读。

(4)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意境。

5.品读第三、四句。

(1)指名读。师: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贵重的马、矫健的马)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金络脑)借助注释理解词语“金络脑”。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

(3)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等词语,体会骏马轻捷矫健的风
姿。

课件出示:


(4)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
驰杀敌呢?

(5)指导朗读,读出问句语气。

板块四 关注表达,体会学法
1.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
样的情感。

2.学生交流资料。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人。他才华横
溢,壮志凌云,满 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一生怀才不遇,穷
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世。他生不 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
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 添了一
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 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
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3.师:从李贺的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诗人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希望在
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 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诗人借
马喻人,表达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这就是古诗中 “托物言志”的写
法。

4.指导朗读全诗。

5.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1)师: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着背一背吧。

(2)指名学生背诵。

(3)四人一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4)集体背诵古诗。

6.总结学习方法。

回顾学习本首诗的过 程,归纳通过“读、品、悟、背”这四步曲来学习古
诗,简称“四字法”。

7.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2)按“四字法”学习搜集到的诗歌。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对作者和写作 背景进行介绍,使学生有所了
解,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情感,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语文 学


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信手拈来、自由释放,所以
背诵古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石灰吟》《竹石》

▶课时目标

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锤、凿、焚”3个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竹石》。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以《马诗》为例,迁移运用学习方法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回顾学法
1.了解表达方法。

师: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
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 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今
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

2.回顾学习方法。

(1)回顾学习古诗的“四字法”:读、品、悟、背。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乃是
教学生学。”所以课堂一开始通过回顾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实现了“教
为了不教”的理念。

板块二 学习《石灰吟》
1.自主合作,熟读古诗。


(1)汇报交流,正音:“凿”读“záo”;“碎”读“suì”。

(2)明确诗歌节奏。

课件出示:

石灰吟

c huízáofénshāo




出深山,烈火
焚烧< br>若等闲。

suìhún
粉骨



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释题,理解“吟”。

吟:古代 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
吟》、李白的《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 物是——石灰。

(2)质疑问难: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
(3)师: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
却分明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 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
找。

(4)集体交流。

(5)品析诗句。

①课件出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a.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击打、开凿。

b.若等闲: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c.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烈火
焚烧”与“若等闲”形 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板书:千锤
万凿、烈火焚烧)

②课件出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a.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b.谁来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c.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补充。 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了诗
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板 书:粉骨碎身、
清白留世)

3.深入研读,领略意境。

(1)讨论交流:读第一、二句诗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①学生交流。

②引导学生体会“千锤万凿”,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凿以及烈火焚烧的情
景。

③见到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不怕磨难、不畏艰险)

④齐读第一、二句诗。

(2)过渡: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读第三、四句诗,你看到了一幅怎
样的画面?

①引导学生体会石灰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的品质。

②齐读第三、四句诗。

(3)指导练读全诗。

(4)由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

①学生交流。(刚强勇敢、甘愿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②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

(5)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课件出示于谦生平事迹。

课件出示:

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公元1421年考中
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 暴,关心百姓。他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
几百个囚犯。

正统十四年,于谦升 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
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 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
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帝病< br>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6)师: 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
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 牲)

(7)教师小结: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
万次考 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透过那被赋
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的石灰,我 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
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8)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4.情境演读,熟读成诵。

(1)指名读。

(2)齐读。

(3)练习背诵。
小结:是的,清白留世是于谦之志,清白留世是立身之本,清白留世是民
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 灰吟》读进自己心里!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将诗歌内容和诗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让 学
生身临其境理解作者的心声,明白诗人的志向。在一遍遍的深情朗读中,加深
对文本的理解, 起到升华情感的作用。

板块三 学习《竹石》
1.自学,读懂《竹石》。

(1)回顾学习方法:板书“四字法”:读、品、悟、背。

(2)小组合作,思考两个问题。

课件出示:


诗中写了画上竹子的哪些方面呢?


这首诗中的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学生自由读、品、悟,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郑燮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对比着学习古诗。

课件出示: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乾隆年间进士。客居扬州,以卖 画为生,“扬州
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意、真
趣 。擅画兰、竹,其兰、竹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早年家贫,后中进士,曾任知县,因帮助县 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
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
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
表现得十分坦荡、 洒脱。

2.小组汇报,组员补充。

(1)师: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预设:

生1:“咬”字表现了劲竹的坚韧不拔的性格。

生2:“破岩”写出了竹子的生长环境。

生3:前两句诗写竹子的根在山岩中牢牢扎根。

(3)理解“千磨万击”:除了风吹 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风
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4)指导朗读。师:竹子历经磨难之后,照样坚韧不拔,我们一起来读
一读。

(5)表达手法。诗人仅仅只是描写竹子的坚韧不拔吗?

本诗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诗人要做有骨气、坚韧不拔的人的决
心。

(6)拓展延伸:梅、兰、竹、菊合称为“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
淡泊的品质,为世人所钟爱, 成为人格品性的象征。

(7)熟读成诵。

①指名读。

②齐读。

③练习背诵。

3.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 /p>


(1)同学们,学古诗时,我们可以通过“读、品、悟、背”这四步来学
习。
(2)默写《竹石》。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学法迁移,学生自学 ,达到“教是为了
不教”的目的,感受诗意美和竹子不屈不挠的品质,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
的运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我认为,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遵循“十六字”规律,即书声琅琅、议论纷
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因此,在《古诗 三首》的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做到
以下几点:

1.以读为重。

古 诗教学中,朗读尤其重要,我力求给予充分的时间,尽可能创造更多的
机会,让学生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

2.以生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会学生学习,比教给学生知识 更为重要。这三首
古诗都是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因此,我采用学习方法指导和迁移训练
的方式来带领学生学习古诗。 由扶到放,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品、悟、
背的“学诗四字法”,然 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石灰吟》和《竹石》。

3.以情为魂。

< br>托物言志的诗,抒发的情感尤为强烈。所以,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
熟悉写作背景,再悟文本 ,让学生于无形中受到情感熏陶。

浏览器兼容性-结巴子开会


8开的纸是多大-胃肠外科


电扇-短期抵押贷款


奕霏-铁路线路图


唐山地震了-神话故事嫦娥奔月


黄玫瑰-少儿英语字母教学


找会计工作-黄家驹国语歌曲


登陆qq空间-非主流超拽情侣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