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余年寄山水
575次浏览
2020年12月22日 07:0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淘宝兼职-四川的大学排名

2020年12月22日发(作者:成鹫)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25课《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会写“搁、综、澄”等1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预告、烟草、烟雾 ”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
含义。
3.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4.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难点: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出示课件。
(一组照片;播放优美的音乐)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带大家去看看别样的风景。这次观赏从 一
条老街开始,老街上有一家历史悠久的小酒店,有一间名叫“跨湖”


的书院, 有一座总有游客端着相机去拍照的老房子。老街的出口是一
座桥,站在桥上眺望,可以望见远处的亭子, 传说站在这个亭子上可
以望见远处的大海。出了老街向右转,宽阔的河道一直陪伴在马路边,
河 上有桥,河边有塔,还有广袤的田野上那金色的海洋。
2.这条路线就是鲁迅先生曾经走过的山阴道。在鲁迅先生的日记
里,我找到这样一条记载:
课件出示:
1913年6月26日,他“同三弟至大路浙东旅馆偕伍仲文乘舟游
兰亭 ,又游禹陵。归路经东郭门登陆,步归”。——《鲁迅日记》
3.我们刚才领略的就是鲁迅先生当年的 行船路线,今天,我们就
一起感受先生在这条路线上所见的《好的故事》。
(板书课题:好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遇到难懂的词语可直接跳过。
2.检查学生对生词的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词:
课件出示:
预告 烟草 烟雾 昏沉 错综 澄碧 萍藻 荡漾 解散 退缩 瘦削
浮动 瞬间 凝视 骤然 陡然 凌乱
(2)请一组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师相机纠正读音。
预设:纠正“瞬间”“骤然”“瘦削”的读音。


(3)学生齐读词语。
(4)区别“综”的形近字。
综( )踪( )棕( )
(5)学习多音字。
削xuē(瘦削)xiāo(削铅笔)
3.请学生默读课文,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课件出示:
膝髁(xī kē):骨头上的突起,指膝盖。
皱蹙(zhòu cù):皱缩。
瘦削(shòu xuē):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参差(cēn cī):不整齐。
澄碧(chénɡ bì):清而明净。
4.读课文,评价朗读情况。
(1)听课文录音。
(2)指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3)指出不足之处。
预设:
①“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这句话中的“倒影”读作“dào y
ǐnɡ”,不读“dǎo yǐnɡ”。
②“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读时注意停
顿,省略号停顿时间稍久一些。
③“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一句要


读出话已尽、音 未了之感。
三、再探课文解疑惑
1.师:我们常常说,看人有第一印象,其实看文也是一样 的。请
大家谈一谈,《好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第一印象?
2.生回答,师相机点拨。
预设:
(1)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写得很美。写了乌桕、野花的迷
人,同时,也写得非常细腻。
(2)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篇很轻松休闲的文章。
(3)我感觉这篇文章非常具有画面感,在读的时候脑子会浮现
相关画面。
(4)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看不懂。
(5)我感觉这篇文章很黑暗,重复出现“昏沉的夜”。
3.师总结。
师:这篇文章以《好的故事》为题,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好
的故事”实际上指什么?
生答:作者的梦。
师:作者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梦,最后
又回到了现实中“昏沉的夜”。
(板书内容:现实梦境)
师:这种圆形结构的写作方式是我们第一次遇见,其实它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某种结构方式非常像,还记得是什么吗?


生答:首尾呼应。
4.小结。
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而在这起结之中,展开了一
个美丽的 故事。这个故事,这个美梦到底好在哪里呢?下节课我们继
续探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复习生字词。
2.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瘦削(xuē xiāo)的他正在削(xuē xiāo)土豆。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文章题目《好的故事》就
是鲁迅先生的(生答: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是一场怎 样
的好梦,这是一个怎样的好故事。
二、品读课文
1.明确好故事的特点。
(1)在昏沉的夜里,“我”静静地闭上了眼睛。在朦胧中,“我”
看见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美丽,优雅,有趣的故事。
(2)我们可以先来看看,鲁迅先生写的“好的故事”主要集中
在哪几个自然段?
生:第3自然段到第10自然段。
(3)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到第10自然段。


2.体会好故事。
(1)生自由读写“好的故事”的部分,思考这故事的“美 丽,
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并画出来,在旁边写上感受。
课件出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2)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
一天云锦 ,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A.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
生: 这是本文的文眼,告诉我们这个好的故事里有许多美的人和
美的事,无穷无尽,说明是一个很美好的故事 。
①此处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错综起来的美的人与美的事比喻为云锦、万
颗奔星。
②云锦是非常美丽的云朵。(课件展示云锦图片)从这里,你读
到了什么?
生:作者对这“好的故事”的赞美与向往。
B.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 < br>课件出示: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
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 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
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
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


且摇动,扩 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生: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我觉得代表新 的事物;“丛树
和枯树”代表旧的事物,它们融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新旧交替的现
象。而“农 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
有一种惬意的田间生活的样子。鲁迅当时生 活的社会不是这个样子,
这是一种新的生活。鲁迅通过这个梦表现了他对这种新的生活的热爱。
但是又在融合后却又退缩,说明遇到了阻力。
①此处描写的景物非常多,试着把它们圈出来。
乌桕、新禾、野花、丛树、枯树……
②我们知道鲁迅先生的文章里,景物的象征意义 非常丰富,想一
想,文中的这些景物有何特殊意义?
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代表新的事 物,“丛树和枯树”代
表旧的事物,它们融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新旧交替的现象。
C.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 该是村女种的罢。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
脂水,然 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
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 锦带。
生:第7自然段里的“茅屋、狗、塔、村女、云”与第5自然段
相照应,同样也是描写 了那种美好平静的田园生活。我发现作者描写
的景物都是河中的倒影,而且倒影会不断延伸,不断变化。
①此段描写了与前文相同的景物,也出现了前文没有的色彩,试


分析意蕴。 < br>“一丈红”,他先把它比喻成“缕缕的胭脂水”,然后又把它比喻
成“红锦带”,“一丈红”立于 枯柳下,看似瘦削无力,但也是新力量
的出现,思想上的升华。
②文章描写的景物为何都是写的倒影?
一是鲁迅先生坐在船上,这些景物是他在水面上看到的 ;二是河
水中的倒影是变化的,而不是生活中的一成不变,这样描写景物是动
态的、变化的。即 新思想可能会被旧势力粉碎,但如水中的倒影一样,
当水面风平浪静时,又会重现景物,不会消失。 < br>3.师:这就是鲁迅先生在文章反复强调的:这是一个“好的故事”,
一个“好的梦”,用文中的 话讲就是——
生:美丽,幽雅,有趣。
三、品析昏沉
1.揭示现实。
过渡:虽然我们还没明白这个梦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大家不要着
急,我们先放一放。我们知道这个梦最终 醒了,而我们课文第3~9
自然段写的是梦中的世界,而开头和结尾是现实中的世界,现实是一
个什么样的世界?
生:昏沉的夜。
2.理解昏沉的夜。
我们知道这个好的梦就是 作者在这个昏沉的夜晚做的,那么这个
昏沉的夜有什么特点?鲁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或者说他写这篇


文章时内心的情感又是怎样的?画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品析。
课件出示:
1.昏沉的夜有什么特点?
2.鲁迅先生在这个夜里是怎样的心情?
3.学生交流。
A.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生:我觉得当时的现实是喧嚣的、混乱的,而且缺乏正能量,阻
碍了鲁迅先生的理想的实现。
(1)请用两个词概括这个昏沉的夜。
(喧嚣、混乱)(板书:喧嚣、混乱)
(2 )请注意这个句子的后边是冒号,冒号有什么作用?(解释
说明。冒号一般有两种作用,用在前边是提示 下文,用在后边是总结
上文。也就是说最后一句“昏沉的夜”是对全段的总结,所以这两句
话对 发现夜的特点很有意义。)
(3)此时作者在干什么呢?(抽烟,说明他有点惆怅的感觉,
抽烟是因为心中有愁绪。) < br>(4)作者为什么感到惆怅呢?(梦想与现实的冲突使他惆怅。
作者还是有些心烦意乱的,烟草的 烟雾在身边,说明他的内心是烦乱
的;鞭爆的繁响在四近,说明周围是嘈杂的。)
(5)补充写作时间。
文末是二月二十四日,其实应该是一月二十八日,因为这篇文章


首发于二月九号的《语丝》。一月二十八,这一天是正月初五,农村
习俗这一天在请财 神,别人都热热闹闹地放爆竹,只有他是孤独的、
寂寞的、单调的、沉闷的、冷寂的。
(6) 我们用这些词来概括夜的特点和先生那时的情感,这是现
实世界的;还记得梦境中的情景吗?
(美丽,幽雅,有趣的好梦。)文章将现实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梦境的美好,故 事的美好。
(7)男生朗读“昏沉的夜”部分,感受夜的黑暗;女生朗读“好
的故事”部分, 领悟故事的美好。通过鲜明的对比,体会“好的故事”。
B.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
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 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
影子撕成片片了。
预设:美梦醒了,又回到了黑暗的现实 社会。“大石”具有象征
意义,指旧势力,鲁迅先生“好的故事”正受到黑暗社会的迫害。
(1)试着想一想,“好的故事”在当时社会具体指什么?(《新
生》《新青年》等。)
(2)这些“好的故事”遇到了那些阻碍呢?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课件出示:
·《新生》流产 1907年
·《新青年》解体 1922年


·兄弟失和 1923年
·婚姻和爱情 1925年
(3)结合背景,同学们应该有了更深的感受:这个梦最终醒了,
梦想的境界消失了,又回到了 黑暗的现实中来。我们可以概括《好的
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作者于黑暗中守望光明,结果却依然黑暗。请 大
家仿照这个句子,再说几句话。(于迷茫中寻求阳光,却依然迷茫。
于冷寂中寻找温暖,却依 然冷寂。于沉闷中寻求生动,却依然沉闷。)
(4)我们可以这样概括,现实的世界是让人绝望的,梦 想的世
界是充满希望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仿写:(于绝望中呼唤希望,却
依然绝望。) (5)但是文章就这样结束了吗?在这一种清冷、惆怅、孤独、
寂寞、绝望的感觉中结束了吗?(没 有,鲁迅先生要追回“好的故事”。)
C.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
下他。
预设:虽然刚一融合的新旧事物很快退缩,美好的梦境总是一次
次被打碎,但是作者并没有放弃 ,还是要追回、完成、留下这篇“好
的故事”。
(1)明知是绝望,但仍然要和绝望抗争,北京大学汪晖教授称
之为:反抗绝望。
( 2)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一说鲁迅先生流露在《好


的故事》中的哲学。(美好 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课件出示第12自然段,生齐读,读出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
着的人生追求。
课件出示: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四、拓展延伸
1. 课上到这个地方,大家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或
者有没有新的问题?请大家再交流一下。
预设:
生:鲁迅先生是充满怅惘和失望的,可为什么他在文章的最后还
要呼唤希望?
生:我想问:面对旧社会的黑暗,鲁迅先生内心到底有没有希望?
生:文章多次提到《初学记》,其中有什么寓意?
……
2.推荐阅读。
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课后大家可以带着这些问题继续读读鲁迅
先生的其他著作,如《野草》《呐喊》, 你一定能找到答案的。

壶口瀑布简介-伏的组词


网络营销分析-何陋轩记


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4s店销售流程


节日祝福-木糠蛋糕


懂你作文-金陵十三钗故事


中级财务管理-霍金名言


方斌-菜谱大全带图片


骂人的话语-花卉图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