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教案

萌到你眼炸
759次浏览
2020年12月22日 07:1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萧红传-极品赛车

2020年12月22日发(作者:姚旬)


古诗词诵读
教学
知识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背诵诗词。
目 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
1. 把握诗意,背诵诗词。
重 点
2.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
1.想象诗歌意境。
难 点
2.具有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
1.学习五首诗歌,背诵。
目 标
2.体会诗人情感,想象意境。
教具
多媒体
准 备
教学设计
导入1.激情导入
( 2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分钟
中国古典诗词意 蕴丰富,字字珠玑,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
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 的历史了。
根据内容不同,《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出
示课件2】“ 风”“雅”“颂”。

新课
教学
( 36
)分

1 采薇(节选)
诗歌教学 ,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诗经·采薇》(板书课题)的节选内容。
语文教学内
知道“ 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见过“薇”吗?【出示
容之一,领会
课件3】图片,释题 。
诗的意境,把
2.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握诗的思想
①自由读古诗。
内容,理解诗
②正音。【出示课件3】
精练优美的
雨:多音字,按解释(下雨,落下:~雪。)应该读:[yù]
语言,具有对
③齐读。提示节奏。【出示课件3】
诗歌的鉴赏
采薇(节选)
能力。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设计意图
导语充满激
情,激发孩子
们学习中国
古典诗词的
兴趣和热情。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①理解“杨柳依依”。怎样的“ 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出
示课件4】柳树图片。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 br>象,进行口语表达。)
②理解“昔我往矣”。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在这如诗如
画的景色中,“我”却要——(离开家乡)。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

学习古典诗
词要 咬文爵
字、一个字一
个字地读,才
能品味出其
中的韵味,所
以,读准 字
音,读好节奏
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这是为什么? 理解诗 词背
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达思乡之情。景才能理解
这哪里是 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但是“我”
能回家吗?为什么?本是两年的兵役却仿佛没有 尽头……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啊。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引读“今我来思”。
③理解“雨雪霏 霏”。【出示课件4】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
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 透过苍茫的大
地,“我”仿佛看到了(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
感)。生读。
④【出示课件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
薇》中后四句,最能体现“ 我”此时的心情。短短16字就讲述了一
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 依
文字背后的
深意。






想象画面,从
诗中悟情。
依”“雨雪霏霏”。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及沧桑心声。 不断诵读,增
4.你能试着背一背吗?【出示课件5】指名试背。全班试背。

2《春夜喜雨》
1.一说到“诗”你会想起哪个朝代?对唐朝。唐朝是中国诗歌
史 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最有名的诗人非“李杜”莫属。“李”是
(李白),“杜”是(杜甫)。【出示课 件6】对,
杜甫(712~
强理解与记
忆,更深地体
会诗歌情感。


理解作者生
770)唐诗人。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
平 才能更好


北襄阳市襄州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
理解作 者写
对于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
作意图,
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作者介绍必
宋以后被尊为“诗圣” ,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兵
不可少。
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等诗,

皆为人传诵。有《杜工部集》。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课题)【出示课件7】 小学语文教
二、初读
1.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
2.按节奏读诗。【出示课件8】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指名读诗,评价。师: 能够正确地朗读古诗,这是古诗学习的第
一步,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高度浓 缩
的,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其中的丰富内涵却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
学是学习语
文的启 蒙阶
段,要为学生
打好识字、阅
读和作文的
基础。初读诗
歌要求做到
读正确,然后
读流畅,才能
掌握诗歌的
内涵,扎扎实
实进行语言说清楚的。诗人的内心世界更不是我们轻易可以触摸得到的。所以,文字的训练。
我们还要沉下心 来,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我们可以借助注释,赏
析和工具书认真地品读理解,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
4.生自主理解诗句。
三、品析
1.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
雨)
①理解“及时”:懂事、知心、善解人意。
②从哪儿看出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③为什么说它及时呢?(知时节,播种的时节)


问题层层推
进,让学生借
助问题理解
诗句,产生丰
富的想象。


④指导朗读此句。
2.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
无闻,无私奉献的雨)
①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讨论:为什么用“潜”?能换成别的词吗?(偷偷地,悄悄地不
让别人知道)
③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看来,春雨有心滋润万物,却无心让人发
现呀!你喜欢这样的雨吗?
3.现在我们来看下面两句,它们和这场雨有关系吗?
①理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指名说说看。
②天上乌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这时诗人在 想什么呢?现在大家
已经开始慢慢地走进诗人的心里去了。【出示课件9】课件出示背景
资料, 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当时对春雨的企盼。
(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 与
家人从此开始流亡生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
溪畔搭建草堂安身。这首诗 作于杜甫居于此处两年后,当时那儿发
生了大旱灾。老百姓刚经历安史之乱,又遭遇旱灾,生活更是雪上
加霜。)③指名反馈作者当时会想些什么?
4.是呀,好一场及时的雨呀!下吧,下吧!多下 会儿吧!把干涸的
土地彻底滋润。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明天早晨的锦官城会
是什么样子 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读着这句诗,我们仿佛看见了(图片欣赏)万紫千红、娇 艳欲
滴、花团锦簇。你喜欢这场春雨吗?让我们一起来读: 大地干
旱,人们生活贫困, 他们盼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雨悄悄地来了,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下雨 时——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盼望着——(晓看红湿处,花重锦
官城。)
4. 我们刚刚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刚才我们
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 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让我们感



通过学生的
情境体验 和
对重点词语
的理解,扎扎
实实地进行
语言文字的
训练,体会作者对春天的
喜爱、对春雨
的企盼。







在反复吟诵
的过程中,让
孩子们加深
对诗歌的理
解,产生丰富
的想象力。



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背诵。【出示课件10】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揭题,知背景。



根据学 生储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国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备的已有知
他与李白齐 名,被称为“诗圣”,认识吗?(杜甫)你对大诗人杜
甫了解多少?学生介绍。
2.揭题。杜 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
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 社会现实。今天
要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出示课件
11】齐读课 题。
识,结合诗歌
的创作背景,
理解诗题的
意思,从而引
导学生把 握
诗歌的情感
3.解题。谁能说说诗题目的意思?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基调,为体验
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 “河南河北”诗情奠定基
指的是河南省 与河北省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
军的根据地。)
4.了解背景,再次读题。
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吗?
【出示课件12】“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
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 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
八年的逃难生活。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 br>的胜利喜讯,诗人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
的心情读课题。
二、初读,读通顺。
1.指名读诗,检查易错读音。蓟北 涕泪 妻子(zǐ)(读轻声
表示什么?)
2.再读古诗,注意压韵。“裳、狂、乡、阳”
3.齐读,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三、再读,明诗意。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遇到不懂
础。








在读通读顺
的基础上,引< br>导学生亲近
文本,与文本
对话,读懂诗
的意思。


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
2.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
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四、细读,悟诗情。
1.一 首好诗,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也总是蕴含着一种心情!你
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 情?(喜欲狂)
2.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诗,细细
地品味。
3.集体交流。
A、对比感悟“悲喜交集”。


深入挖掘文< br>本内涵,学生
既理解“泪”
的含义,为理
解诗人劫后
狂喜做情感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 铺垫。
【出示课件13:杜甫《春望》】请生朗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 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
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
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
泪,仇恨的泪……)
(3) 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
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 (这是喜悦的泪、激动
的泪、感慨的泪……)
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
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
(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
什么?读五六句。指名读。




利用课文插
图,引导学生
展开想象,感< br>受诗人欣喜
若狂的喜悦
之情。






(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 做伴,
有 做伴,还有 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让


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
全班读。
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
(2)洛阳美 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评:还在
此环节,结合
学生日常生
活实际 ,创设
有效的教学
巴峡流连),小组读(评:到了巫峡),大组读(评:到了襄阳),情境,能 很好
全班读(评:洛阳到了!)
(3)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
师:大家看 ,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
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里 迢迢。在这里诗
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
(5)诗人归心似箭,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 算什么,在诗人的
眼里,洛阳就在眼前,故乡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诗人轻快愉
悦的心情。 齐读。
地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
生学习的内
驱力,为深 入
理解诗歌内
容做好铺垫。

4.这是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
起放歌吧! 齐读全诗。
五、诵读。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一年这计在于春,一年之景 始于春”,春的诗歌很多,今天我
们再来学一首描写早春的诗歌。(板书课题)【出示课件14】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出示课件15】

3.范读,指导朗读。【出示课件16】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4.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5.理解注释:【出示课件16】
①这首小诗是 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古人经常用排行或官职来称
呼对方,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 “张十八”,也称“张水
部”。
呈:恭敬地送上。
②天街:京城街道。
③酥:酥油。
④处:时。
⑤绝胜:远远胜过。
6.译文:【出示课件1 7】京城大道上空雨丝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
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早春正
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远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暮春。
7.赏析
①“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春雨哪些惹人喜爱之处?
明确:春雨细密润泽万物,带来生机,空气清新,使人倍感舒适。
②前两句先写“小雨”、再写“草色”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经过春雨 的润泽,小草才会显得青翠。
③哪一句最能体现“早春”特色?
明确:“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
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可以表达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喜悦之情。
⑤哪句诗句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对早春的喜爱之
情。
⑥诗人为什么会说早春要胜过“烟柳满皇都”?




















掌握学习诗
歌的根本:积
累。 同时也要
注重对学生
发散思维的
培养及写作
能力的提高。


明确:这是对早春美景的品评和抒情。可以体现出早春草芽初萌时景
色的可爱,及作者对这种景色的惊喜和喜爱之情。
⑦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
以突出春色的特征。
8.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出示课件18】

五、江上渔者
1.导入。【出示课件19】提到范仲淹,就会想起他《岳阳楼记》里
的一句流传至今的大气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它的意思就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特别 关心当时老百姓,总把老百
姓的安危放第一位。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千古名句(师生齐读)







创设情境,渗
今天,让我们 来学习他的《江上渔者》(板书课题)【出示课件20】透教育,是学
从诗题看,范仲淹关心谁?(江上 渔者、渔民)“渔者”是什么意
思?(明确:指打鱼的人)
2.初读诗歌。
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3.理解词语。【出示课件21】
(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
(3)爱:喜欢。
习语文的最
终目的。即利
用文章对学
生进行必要
的思想教育。
本环节的实
践,不仅让学
生领悟了诗
歌的内涵,更
帮助学生树
立了正确的
人生 观、价值
观。
(4)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5)君:你。


(6)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7)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8)风波:波浪。
4.理解整句诗的意思。【出示课件22】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 江中那只小小的
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
5.读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当往来的客人们不停地称赞鲈鱼的美味时,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却想到了捕鱼的人,他站起身来,看到在波涛
汹涌的江面上,渔 民冒着生命危险乘舟出海捕鱼,“情动而辞发”,
即兴创作了这首《江上渔者》。师生齐读(配乐) < br>6.短短20个字,却把范仲淹那种关心渔民,同情渔民,担心渔民的
真实感受表现出来了。让我 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把这些感受都读出
来吧。(生自由读)【出示课件23】
课堂
小结
及拓
展延

( 2)
分钟
六、小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五首诗歌,我们能感受诗歌形象,品味精
彩的 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了自己的
情感体验和思考。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 们能不断学习。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
的突变 ,热爱中华文化,就让我们从吟诵古典诗文开始吧。
对学生的肯
定是激发他
们学习的 动
力,对学生提
出要求,他们
有了目标,才
会更加努力。
板书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6 《泊船瓜洲》

教学
1.学习这首诗歌,背诵。
目 标
2.体会诗人情感,想象意境。
教具
多媒体
准 备


教学设计
导入
(3)
分钟
1. 谈话导入,知诗人,奔主题。
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
就 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个人资料?【出示课件24】(
王安
设计意图
简明的提问
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和求
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
知欲望。
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神宗 时任宰相,实行
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
家” 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文集今
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出示课件
25】
新课
教学
( 36
)分

2.读课题,正音:泊(bó )、间(jiān)、数(shù)、重(chóng)、还
(huán)
3.初读古诗。
理解: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默读古诗前两行,用“一”画出表示
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这三个地点名词的地理位置是怎
么样的?
理解:王安石 出生于江西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
大,因此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浪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 正茂的青年时
代,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
读一读这首诗。 【出示课件26】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诗歌,要明白字里行间的意思,你对这首诗哪些地方不 太明
白呢?大家可以借助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进行理
解。【出示课件27】这 首诗的大意是: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
诗歌的节奏、
韵律要通过
读来感受。诗< br>歌所蕴藏的
感情内涵也
要通过读来
体会。读,不
仅是信息领
悟 所必需,也
是感染他人
产生共鸣之
所需。所以对
诗歌不仅要
求朗读, 还要
能朗诵,读出
情和意。因
此,本环节的
教学,采用划

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节奏朗读及
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 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
4.知诗情、悟诗境。
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熟悉,作 者的第二故乡南
京,属于我国的江南地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对这里都怀着
结合古诗解< br>读,让学生对
古诗有更深
一层的认识,
深深的赞叹之情。而人们都说这首《泊船 瓜洲》里诗人最美的江南,以利于更好
聪明的你,觉得哪一句把江南写的美呢?(“春风又绿江南岸”) 那
你觉得哪个字,让你眼睛一亮呢?(“绿”)。
5.知背景,入诗境。
【出示课件28】简介背景资料。
公元1042年王安石曾入朝做官,后升任为一人之下,万 人之上
的宰相,他一心想为天下苍生、黎民百姓谋福,他大刀阔斧地推行改
革变法,可因触犯了 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廷内外保
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打击他,而当 时的宋
神宗也缺乏杀罚果断的能力,摇摆不定,最后皇帝对王安石失去了
信任,万般无奈之下, 王安石只能辞官隐退,回到南京的家中寄情
山水,一年后的春天,摇摆不定的皇帝又召他回京赴任,公元 1075
年,55岁的王安石又背上了沉重的行囊,拖着早已疲惫的身子从钟
山出发去京赴任。

5. 读全诗,背全诗。【出示课件29】

7 游园不值
1. 知诗人,解诗题。
同学们,你们一般怎样学习古诗?(根据汇报小结学古诗的方
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晓诗理。)今天我们来学习
叶绍翁的一首诗《游园不值》(板 书课题)。【出示课件30】
你了解叶绍翁吗?【出示课件31】“游园不值”是什么意思呢?
地在读中理
解古诗,感悟
内涵。


“温故而知
新”。 由复习
导入新课,既
帮助学生巩
固了已学的
知识,又引起
学生的积极
思考,利于学
生将新旧知
识间的点衔
接起来,从而
很自然地投
入到新课的
学习活动中。



(“园”,宋代宦官、文人、雅士栽植名花异草的庄园。“值”,遇到。


“游园不值”,游园未遇到主人,不能进去观赏。)生汇报交流。
2.读诗句,明节奏。【出示课件32】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再读诗,悟诗情。【出示课件32】
“应”“怜”分别解释成什么?
辨析“怜”的字义,为什么用“怜”字?得出“联系上下文”
的方法。(应该;怜惜、爱惜)。
“屐齿”的意思:古代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底下锯
齿,可以防滑。
“柴扉”,柴门。重点理解“小扣”之意,(教师引导动作,学
生学着用手轻轻敲)
学生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出示课件33】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
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 打柴门久久不开。
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
外来了。
4.悟诗境,反复读。




引导学生通
过 不同语气
朗读的比较,
再结合学生
的生活经验,
创设情境,朗
读品味 作者
的语言,感受
作者对游园
心切的满心
欢喜、久扣柴
门不开的失< br>落和看到一
枝红杏的惊
喜。
诗人满心欢喜,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失望!
如果是你,你会怀着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诗?(指导朗读:应怜屐齿
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就在诗人失落之际却突然发现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时候诗人是
什么样的心情呢?如果你是诗人, 会怎样读这两句?(指导朗读: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5.读古诗,晓诗理。
诗人仅仅是为一枝红杏兴奋吗?(春天到了,高高的围墙却把
这些名人雅士的私人花园挡得严严 实实的,诗人在失望之余却突然
发现了一枝红杏伸出围墙来。)
因地制宜,既
进行了 语言
文字训练,又
能让学生通
过朗读充分
感悟诗人看
到一枝红杏后那种由希
望到失望,再


他突然感悟出了一个道理,这是什么哲理呢?(任 何新生事物
都是不可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碍向前发展。 原来诗人在为无意中
发现的哲理而高兴啊!)
你由红杏想到了哪些类似的事物?(小草掀翻石块冲破阻挠长
出绿芽等)
这苍苔将 我们的眼睛染绿了,这红杏将我们的心肺滋润了,此时无
声胜有声啊!隔墙观花,神游园中,这么美的意 境,让我们一起美
美地读出来吧。
6.齐读、背诵。【出示课件34】
8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导入。
古人在送别朋友时写的诗,我们都称之为——送别诗,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北宋王观写的一首送别词。你对王观有哪些了解?【出
到惊喜的心
情变化。写作
也是如此。








在理解诗句
的基础上指
示课件35】王观(1035~1100),字通叟 ,如皋(现属江苏南通如皋)导学生学会
人,宋代词人,与高邮的秦观并称二观。
代表作有《临江仙·离杯》《高阳台》等。

齐读课题。【出示课件36】(板书 课题)理解课题(“卜算子”
是词牌名,“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2.初读诗,通词句。
①注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诵读的形式。【出示课件37】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②正音:“那”同“哪”【出示】,这是一个古代汉语里特有 的语言现
象,叫做“通假字”。意思是“通用、借代”,注意,这种用字现象
提出问题,其目的是开拓
学生的思路,
在轻松的气
氛中解决问
题,享受成功
的 喜悦。此
外,教师还要
为学生搭建
展示自己的
平台,抓住
“教机”让 学
生相互学习,
取人之长,补
己之短,敢于


只能在古代汉语中 ,如果现在再用的话,就是错别字!
【出示课件38】3.理诗意,悟情感
创新,追求更
大的成功。
①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我们仿佛看(听)
到了——(那里的水像美人的眼波,山像美人皱起的眉毛。) “水
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生读。
②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 呢?(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
水化为有情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美丽的景色。)“欲问行人 去
哪边?眉眼盈盈处。”
③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而好友就要离去,作者的心中会是怎< br>样一番滋味呢?(我们的感情是美好的,就像这美丽的春天,但是
深厚的友情也是要分离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指导感情
朗读。
④尽管内心不舍,但是朋友回家是和家人团聚, 这是人之常情(引
导理解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这不就是人生的春天吗?)想
到朋友将要 享受幸福。作者的心里还会难过吗?还有什么离别之苦

学生是课堂
的主体,采用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
方式,使学生
充分发挥主
体作用,促进
学生思维发
展,提升学生
语感,让学生
在合作与交
呢。于是作者写到——生接 读:“若到江南遇上春,千万和春住。” 流中逐渐掌
4.配乐读文,背诵诗歌。【出示课件39】 < br>原来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
成人之美,替代了离别的依惜之情, 忧愁伤悲荡然无存。让我们感
情朗读地来读读这首别具一格的词。。
9 浣溪沙
1.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
的青春年华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令 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为
之感叹。大文豪苏轼是以怎样的精神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
们一 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出示课件40】全
班齐读诗歌。你对苏轼有哪些了解?【 出示课件41】
苏轼(1037~
握语文的学
习方法。

将文本的 学
习与背景介
绍有机地结
合在一起,使
学生很容易
理解作者的
写作意图。
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文汪洋

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


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擅长行书、楷书,用笔 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
在指导朗读
不直接给
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
中,
集有《东坡乐府》。
2.初读词,通词句。【出示课件42】
①读准字音。浣(huàn)苏轼(shì)蕲水(qí)
②读准节奏。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学生以朗读
技巧上的指
导,而是通过
正音、划分节
奏等诵读要
领,并在不断
朗诵中引发
学 生对词的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思考,将朗读
3.理诗意,悟情感。【出示课件43】
理解:词上阙写(景),下阙写(情)。
理解:《浣溪沙》描绘了哪些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学生自主
思考,回答,老师引导出: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
山上松间沙路洁净 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
优美,淡雅宁静。)
的主动权交
给学生,效果
更加明显。



理解 :《浣溪沙》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拓展学生思
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 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
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维,启发学生
创造性思维。
不但要走进
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 可贵。【出示课件44】 诗歌,还要从
五年(1082年)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词
的上阕写景 ,同时也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
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均是实写。从苏轼一生坎坷 经历来看,他是
一位“奋厉有当世志”(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的人物。
诗歌中走出
来,使学生在
语文实践过
程中提高语


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 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
重来吗?于是下阕转入抒怀,集中表现了他虽处困境,仍力求振 作精
神,即景抒慨,感悟人生哲理。千百年来,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
人生观一样,不知给了多 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
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读了也让人倍受鼓舞。
3.齐读、背诵。【出示课件45】
10 清平乐
1.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在词人黄庭坚的眼里,春是什么样的
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平乐》(板书课题)【出示课件
46】
2. 了解作者。【出示课件47】
黄庭坚(1045-1105),字鲁 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
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
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
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后因新党 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
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
时,词 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3.初读词,通词句。【出示课件48】
①自由读词。正音:啭(zhuàn)
②读准节奏
清平乐•春归何处
北宋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4.理诗意,悟情感。【出示课件49】
①理解:“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因春天 的消逝而感到寂寞,
文能力,沟通
语文与生活,
与其他学科
间的联系。


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②理解:“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
其间。)
③理解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
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 ,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
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
生命。)
④理解:“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
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
踪迹 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
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 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
道呢。)
⑤理解:“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黄鹂用清脆 圆转的歌声
回答,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
薇花开,说明夏 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
了。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至此,方明 白作者并非不
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5.读诗词,晓词理。
作者就是用如此平淡朴实 ,委婉含蓄的语言巧妙构思,多转折
而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伤春之情。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
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 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
春之情层层深化。
6.熟读、背诵。【出示课件51】

7.结束语:同学们,在浩如烟海的古诗园中 畅游,同学们采摘到了
最美的花朵,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同学们以书为友,与诗同行,
博学强 记,善于积累,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
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换取归来同住。春无踪


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教材分析:
《采薇》
注释
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
昔:从前,指出征时。
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思: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雨:音同玉,为 “下” 的意思。
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迟迟:迟缓的样子。
往:指当初去从军。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 br>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赏析
出自《诗经·小雅》 ,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全诗六章,每章八句。是一首戎卒返乡
诗。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 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
述说中表现。
全诗六节(每八句为一节) ,模仿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
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 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
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第六节以 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
深。
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 经》的艺术特色。末章头四句,
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 交融,历来被认为
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 发展
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春夜喜雨》
注释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
发生:使植物萌发、生长。
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
花重: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重:读作zhòng,沉重。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译文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
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赏析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从上年的冬
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
灾的人,最 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
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 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 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
阳市襄州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 唐
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齐名,
世称“李杜 ”。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兵车行》
《春望》《三吏》《三别》《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杜工部
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注释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指四川剑阁以南地区,当时作者正在此地。
蓟北:泛指唐代蓟州北部地区,在今河北省东北部一带,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春天。
译文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头看 看妻子
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
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我仿佛觉得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
旋即又奔 向洛阳。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 (762)冬季,唐
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 开封)
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
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漂
泊生活的杜 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赏析
这首诗,除第一句 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
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注释
①呈:恭敬地送上。
②天街:京城街道。
③酥(sū):酥油。
④最是:正是。
⑤绝胜:远远胜过
⑥皇都:长安城(唐朝京都)。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 br>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 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第一句写初春的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
它的细滑润泽,十分准确地写出了 它的特点,遣词用句十分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 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
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
说:早春的小雨 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 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
别出新意。
这首诗咏早春 ,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
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 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
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 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 ),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
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 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
公,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 为“ 唐 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
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 生集》。

《江上渔者》
注释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
爱:喜欢
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波浪。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
风大浪里上下颠簸 ,飘摇不定。
赏析


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 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
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范 仲淹想从自己以
上的描述,让那些“但爱鲈鱼美”的人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作者简介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人
被称为“唐宋 八大家”。著作有《范文正公集》。他写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古 今传诵的名句。《江上渔者》是一篇关于古诗创作的小故事,根据《江
上渔者》的诗意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创作而成。

《泊船瓜洲》
注释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绿:吹绿。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 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
河流为“水”,如汝水、 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
一水相隔之间。
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赏析
这首七绝触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
回归江宁的愿望。 头两句记叙北上的行程。诗人前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赴任
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景写心, 既有变法给自己带来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诗
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 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
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 照着瓜洲渡口,也照着钟山的明
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想早点离开是是非非的官场 ,很有余韵。这首
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修辞上的锤炼。据洪迈《容斋随笔》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原
稿“春风又“ 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
旋改为‘满’,凡 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真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其实
诗人不仅仅在炼字,也是在炼 意,这才符合诗的情境。
创作背景
公元1042年王安石曾入朝做官,后升任为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的宰相,他一心想为天
下苍生,黎民百姓谋福,他“积贫扶弱”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变法,可因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
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打击他 ,而
当时的宋神宗也缺乏杀罚果断的能力,摇摆不定,最后皇帝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万般无奈
之下,王安石只能辞官隐退,回到南京的家中寄情山水,一年后的春天,皇帝又召他回京赴
任,公元10 75年,55岁的王安石又背上了沉重的行囊,拖着早已疲惫的身子从钟山出发去
京赴任。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 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神宗时任宰相,实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游园不值》
注释
游园不值:想游园没能进门儿。值,遇到;不值,没有遇到。
应怜:概是感到心疼吧。应,大概,表示猜测;怜,怜惜。
屐(jī)齿:屐是木鞋,指木屐鞋底下突出的部分。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fēi):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译文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
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赏析
这 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的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这首诗情景交融,千
古传诵。不但表现了 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
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 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充满生命的新鲜
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 阻挡。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 福建建瓯),本
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 长期
隐居钱塘西湖之滨。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
鲍浩然:生平不详,词人的朋友,家住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欲:想,想要。
行人:指词人的朋友(鲍浩然)。
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的地方。盈盈,形容仪态美好。
才始:方才。
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要是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赏析 < br>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这首
词分为两片 ,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 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
深情祝愿。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 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
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 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


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若到江南”二 句再发奇想,词人将心中沉痛之情暂时搁置,
对友人送出美好祝福,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 春光同住。既饱含惜春之情,又
寓之祝福之意。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 上人生活在一起。
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这首 词构思别致。词人把送春与送别交织在一起来写,充分表现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春
天的留恋。
这首词比喻新颖。词人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浙东的山山水水,仿佛这位美人正期待着他
的到来,贴切、自 然,富有真情实感,轻松活泼,耐人寻味,新而不俗,雅而不谑。
创作背景
春末时节,词人 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表达了词人送
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衷心祝福 好友,望好友能与春光同住。
作者简介
王观(1035--1100),字通叟,生于如皋 (今江苏如皋),北宋著名词人。王安石为开封府
试官时,他得中科举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 年),考中进士。其后,历任大理寺丞、
江都知县等职,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 赏;又撰《扬州芍药谱》一
卷,遂被重用为翰林学士净土。

《浣溪沙》
注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鸟。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借以表示时光的流逝。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 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
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
光的飞逝啊!
鉴赏
东坡为人 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
入狱,“乌台诗案”过后, 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
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 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 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
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的叫声。作者此际 漫步溪边,触目
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 及
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诗人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 发感慨和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
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 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
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 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
青春对于人生来说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 是不可抗拒的


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 神,往往能焕发
生命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
不 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
看已失。”此处 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应该说,这是不服衰
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 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
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 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
性格。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 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
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 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创作背景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 )任团
练副使。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此诗。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 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 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 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
《东坡七集》等。词 集有《东坡乐府》。

《清平乐》
注释
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唤取:换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
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自眼部至 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
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益鸟。
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啭,鸟鸣。
解:懂得,理解。
因风:借着风势。
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
果实入药。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 br>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 能懂呢?一阵
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写作背景
黄庭坚(1045-11 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
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 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


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 开山大师。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
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 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
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 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的开山三宗之一。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早年受知于苏轼,与 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英宗治平四年(10 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
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 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
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sept-excel中输入身份证号码


上海古筝学习-买椟还珠的道理


实习推荐信-优雅女人


圆号-情况说明书


伤感轻音乐-红酒怎么喝


手机怎样连接电脑上网-心花朵朵开


电视qq-日本歌曲排行榜


短篇小说下载-谁伴我闯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