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年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质原唱-天空之城数字简谱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
1.草原
2. 丁香结
3.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4※.
花之歌
习作:变形记(自述)
语文园地一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第二单元
5.七律•长征
6.狼牙山五壮士
7.开国大典
8※.灯光
口语交际:演讲
习作:记一次游戏
语文园地
第三单元
9.竹节人
10.宇宙生命之谜
11※.故宫博物院
1习作:让生活更美好
语文园地三
春日(宋)朱熹
第四单元
12.桥
13.穷人
14※.在柏林
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
语文园地四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快乐读书吧:笑与泪,经历与成长
第五单元
15.夏天里的成长
16.盼
习作例文:
爸爸的计划
小站
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
第六单元
17.古诗三首
浪淘沙(唐)刘禹锡
江南春(唐)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18.只有一个地球
19※.三黑和和土地
20※.青山不老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
习作:学写倡议书
语文园地六
第七单元
21.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书戴嵩画牛
22.月光曲
23※.京剧趣谈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
习作:我的拿手好戏
语文园地七
第八单元
24.少年闰土
25.好的故事
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习作:有你,真好
语文园地八
1《草原》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毯、陈”等9个
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
确读写“绿毯、渲染、勾勒、拘束、羞涩、摔跤”等词语。
2.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5.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9个生字,理解“绿毯、渲染、勾勒”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品味课文美景,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具准备
课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2】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
2.播
放完毕后谈话导入: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
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
了。(板书课题:草原)学生齐读课题“草原”。
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
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
感知。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
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3】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
年8月24日),字舍予,
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
言
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
长篇小说《
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
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
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
所
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
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
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
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4、5】
“(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2)渲染:国
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
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3)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无拘无束。
(4)迂回:回旋,环绕。
(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6)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7)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
(8)羞涩: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9)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10)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按照什么
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四、细读课文,品味美景
1.老舍
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自
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
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
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
流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丘、
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面,
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后写产生的
感想。)作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
原的美丽景色
的?
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羊群一会儿上了
小丘,一会儿又下来,
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
br>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
,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
首奇丽的小诗。”(这句话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给作者留下的深深感
慨,字里
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感叹和赞美。)(板书:风光美)
五、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出示课件6】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图片”,用草原歌曲《请到草原来》或
《我和草原有个约
定》《辽阔的草原》等配乐,学生用感官来感受草原的美景。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道欣赏了草原上的美丽
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
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
吸清新的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
在脑海中吧。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
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
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
蒙古包,去感受一
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出示课件8】“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
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
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
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
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
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
可以。)
(3)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
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
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
多少人向往的呀!
(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
赛一赛。
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
的民族风
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
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
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
4.请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不是
会让人更深切地
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板书:人情美)
【出示课件9】
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
同学一起想想,把这
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2)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课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
热情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3)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板书:热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热情迎接:
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的急
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不仅是因为穿着
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
还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感情
地朗读这段话。
(2)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
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他们在说什
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4)尽情联欢:
①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
人力与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①出示课件:【出示课件10】“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
音
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②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
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
就要分别了。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
br>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
依然历历在目。手
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
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
离别的成语)。
③这正是──【出示课件1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太
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么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蒙
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
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
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
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
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
,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结大
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
动形象、富有表
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
面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
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
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
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
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
如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
原人民比作彩虹,
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题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
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
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
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
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
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
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
学习中放手不够,
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
候,明明知道
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
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
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
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
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
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
地评价学生。
2《香结》
教学目标:
1.认识“芭”、
“妩”等5个生字,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会写“宅院、幽
雅、伏案”等16个词语。 2.抓住描写丁香的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内容,从色彩、形状、香味等
方面加以感悟与体会。
3. 感悟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并结合实际,谈谈蕴含的道
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丁香的美,并体会作者对丁
香的喜爱之情。
2难点:抓住结尾“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
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深入理解,明白道理:人要以豁达胸怀对待生活中的“结”。
教学准备:
1.准备丁香的图片。
2.准备赞美丁香花的古诗。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出示丁香的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
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
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永葆青春等。今
天,我
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
一边读,
一边想象,知道这花中的含义。
2.师板书课题 2.丁香结
3.出示图片,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
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代表作有短
篇小说《红豆》,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
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弦上的梦》
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
解的词,并
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①参差( cēncī)芭蕉(bā)衣襟( jīn)妩媚(wǔ)
②“薄”是一个多音字,在字典中有三个读音,一个读bo,当“迫近、靠近”讲,
组词是日薄
西山;还有的当“轻微、少”、“不强壮”、“不厚道”、“看不起”等意思,
组词是“广种薄收”、“
单薄”、“轻薄”、“厚古薄今”等;一个读bo,组词是薄荷,多
年生草本植物;还有一个读音是ba
o,表示感情冷淡、不浓、不肥沃等意思。课
文中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幽”是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山”,里面是两个“幺”。
“案”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安”,下面是“木”。
“薄”要与“簿”相互比较,可以通过组
词的形式来辨析,“薄”组词是“薄饼”,“簿”
组词是练习簿。
“糊”:左右结构,与“米”有关,形容非常黏稠、混沌不清的状态。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查词典或工具书理解“参差”的意思:是指不齐;早晚相差。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妩媚”的意思是:姿态美好可爱。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愁怨”的意思是:忧愁怨恨。
③运用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
有的宅院
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
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点缀”的近义词有:装点、装饰、装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形状、
颜色等描写了丁香花。(主
体是写丁香花的外形)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以及<
br>由丁香结谈感受。(主体是写丁香花的感悟)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丁香的形态、香味以及颜色都给作者带来美好的
回忆,接着从诗句入手,
由微雨引发丁香“结”,从而感悟生命总有“结”,需要有
豁达的胸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吗?学生总结,老
师概括:
一、赏花二、悟花
3.导入新课。课文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丁香花”来写的,丁香花一直是
作者心
中的“花”,接下来请走进“赏花”感受一下花的美,体会一下丁香花的独特魅力。
二、学习“赏花”,发挥想象,体会花的美丽。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花美的语句
,并发挥想象,谈一谈自己的理
解。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有的宅院里
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
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丁香花像什么呢?给你什么感觉呢?你喜欢哪个字,或者词
语呢?
②出示丁香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交流学生的想象和感受。
生:“星星般”写出丁香花的小、可爱,就如同星星一般顽皮,真惹人喜爱!
生:“窥”这个
字太生动传神了,写出了丁香花的的活泼可爱,也说明了丁香
花的小,不大引人注意,总而言之,是充满
活力的!
生:“缀满”说明了丁香花的数量多,充满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让人看了以
后感到一种振奋!
老师相机出示语句。
(3)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
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
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①“月光下的潇洒”、“紫的朦胧”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发挥想象。
②“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又是
一种怎样的香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
想象,谈谈你的理解。
(4)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生:丁香花有白有紫,总是朦朦胧胧的,给人以梦幻般的
感觉!在这仙境中,
怎能不让人展开神奇般的想象呢?想到了嫦娥与玉兔,想到了蓬莱岛……
生:说丁香花的香啊,真的很神奇!不是桂花香的那般浓烈,又不是迎春花
的那般单薄,它香得比较特别
,只要用鼻子一嗅,那香味就飘出来了。更别具一
格的是,香味中还伴有甜甜的感觉,真美!
(5)出示句子: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
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①感情朗读,在读中想象画面,感受丁香花的独特韵味。
②“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你是如何理解的?
(6)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谈一谈。
生:表面写出来丁香花的多,实际上在讴歌丁香花的生命力很旺盛,是一种
充满活力的花,让人
越看越精神振奋!
生:作者发自内心的喜欢丁香花,因为花儿给了她灵感,给了她创作的激情
和希望,所有作者在丁香花中构思自己的文学梦。
2.总结课文第一段,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丁香花呢?
梳理关键词:形态颜色香味感受
三、理解“悟花”,发挥想象,感悟主题内涵。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丁香花成为“丁香结”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
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
襟上的盘花扣。
(1)发挥想象,找出原因。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2)谈谈这样写的妙处。
运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地写出丁香花的花苞之样子,自然过渡到写“丁
香结”,与上下文浑然一体。
2. 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由古诗句展开想象,想一想古诗中“丁香结”常常表
达什么?
(1)学生阅读古诗句,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2)由古诗句展开想象,谈谈理解。
生:作者先写芭蕉不明白丁香花的心思,接下来通过一幅画面告诉人们答案:
“丁香空结雨中愁”!这
画面中有雨,有多愁善感的雨,这不就写出丁香花的怨愁
与理不断的思绪吗?
(3)明白作者将丁香花与细雨迷蒙连在一起写的妙处。
通过写丁香花,通过写细雨迷蒙的画
面,说明丁香花有许许多多的愁怨,许
许多多理不清的忧愁。作者仅仅在写丁香花吗?
不,是借花抒情,借丁香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怨,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忧
愁。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作者不仅仅借花抒情,而且借花喻理,在丁香
花里,作者又有什么生活感
悟呢?请找出来读一读。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
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
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
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
无味了么?
(1)自由朗读,轻声说一说你的理解。
(2)交流:阅读这一段话,你获得了哪些生活感悟呢?
生:人生就在愁怨中,不要因为愁,
忘却了生活的味道,可以这样说:没有
了愁怨,生活本身就不完美!
生:人生中离不开怨愁,
但不能一味地怨愁,只要我们找到生活的快乐,就
会打开心结,让自己快乐起来。怎样才能打开人生中的
心结呢?就是要有豁达胸
怀!
生:我觉得人生中的愁怨固然有,但这只是生活里的一个小插曲
!只要我们
有梦想,一切小小的结终将会打开的,因此不要忧愁!
4.出示古诗句,读一读,谈一谈你的理解与感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文后的题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出示丁香结的图片,阅读描写丁香花的语句,
展开丰富的想象,从想象
中感悟出丁香花儿的美,感悟出丁香花儿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要引导学生抓住字
词、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感悟。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中的古诗句,想象画面与意境,
初步理解丁香结的含
义,接着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深入理解,畅谈自己的体会,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样会让学生懂得“借物喻理”的写法,而且明白其道理。
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渚”、“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会理解“渚
”、“茅店、
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
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
的特点。
2难点: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
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古诗的相关图片。
2.描写月色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王维说过: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
绘了一幅幅鲜明的画。古诗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今
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
—《古诗词三首》
2.师板书课题 3. 古诗词三首
3.根据题目,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1)《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是诗,因为整首诗的每
一行字数相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
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2)从题目可以分析出:《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
日望湖楼醉书》是
诗;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诉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
是“西江月”。
二、学习《宿建德江》。
1. 揭题,解题。
(1)介绍作者。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
,却
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
人”,只好
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
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
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2)介绍建德江。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2.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2)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3.想象画面,入境悟情。
(1)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
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
树低,月与人亲)
(2)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
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
凄凉)(让学生板书)
(3)同学们,读着读着,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4)“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生:思乡之愁,从“日暮客愁新”可以看出来。
生:从“野旷天低树”可以看出来。你看原野空旷,只有树相伴,你说孤独不
孤独呢?
生:从“江清月近人”可以看出来。“江清月近人”的意思是:江水清澈,水中
的月亮似乎更接近人了
!这月亮,怎能不勾起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呢?
(5)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
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
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
br>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
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
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
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怎能不忧愁呢?其实,是
人的内心是多么的不平静啊,
怎一个“愁”字了得!
(6)齐声朗读古诗,读出“愁”字。
4.借月抒情,拓展古诗。
生: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
很常见的,
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这西湖边是杭州美景之一。今天
我们随宋代大诗人苏轼一起去西湖看一看美景。
2.简单介绍作者与望湖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
辙
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
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边。
3.
初学古诗,感知意思。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自学。
黑云翻墨:形容乌云很黑,来势凶猛。
忽吹散:忽然就吹散了,时间很短暂。
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连起来说一说。
4.由诗入手,想象画面,感悟景美。
出示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夏天雨到来前与到来时的特点。
云:黑雨:白
“未遮山”说明乌云来势凶猛,大有吞噬一切的快速变化之感。
“乱入船”刻画出雨的大而猛。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夏天,天空中变化
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
始时,并未遮遍青山。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
,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
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
出示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夏天风和水的大。
“卷地”说明风儿特别大,来势凶猛。
“水如天”说明水天相接,水儿特别大。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
吹散。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
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5.借助景物,体会感情,感悟写法。
(1)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
一样,拍下湖水、墨
云、雨珠、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要仔细观察,抓住形、色、声来细致刻画,就会让景物活灵活现。
(2)通过描写望湖楼下“白雨跳珠”、“水如天
”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夏
日之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四、总结两首古诗的写法。
1.细致描写眼中景,写出景物特点。
2.借景抒情。《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
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
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是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
五、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情感。
2.分析《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景物的特点。
二、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此时诗人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呢?学生结合词的意思来分析。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
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
在争说丰年,那青蛙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谈一谈。
(2)同桌试着演演说说。
(3)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
说”字,是
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那
一刻
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
呀!
(4)读完上阕,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先想一想,然后根
据词的画面说一说。
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
起树枝摇曳,半夜里
,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
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
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
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
老农,都
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
年。
(5)齐读词,读出意境,读出画面的美。
2.品读下阕。
过渡:
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
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接下来又是一
幅怎样的情景呢?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
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
互讨论。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
见。
(2)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
气的悄然变化,他猛
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很着
急)
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提出质疑:词人
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
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生: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
生: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4)总结下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中的喜爱之情,更为农民丰收流露出欣喜之情。
(5)朗读整首词,并背诵。
三、比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相同点: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
2.不同点: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
月亮抒发诗人旅途寂寞、孤独
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
并流
露出喜爱与兴奋之情。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
2.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设计
3.古诗三首
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反思:
1.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
趣,必不乐学。”教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
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诗词的心境。同时教者还
要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
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走进诗词的画面美,并在诵<
br>读中感悟情感,体会古诗的节奏美、情感美。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
的情趣,也丰富了
文本的内容。
2. 诗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这样便能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
其次还要通过品读悟情
,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之中,如临
其境,如闻其声,如感其情,并与诗词产生共鸣
。
4《之歌》
教学目标:
1.认识“穹”、“孕”等10个生字
。会理解“苍穹”、“旖旎”、“琼浆”等词语的意
思。
2.阅读诗一般的语言,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花的形象,感受生活中的美。
2难点:借助语言文字
展开丰富想象,体会花儿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
也不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作者对花的赞美之
情。
教学准备:
1.关于花的诗句。
2.黎巴嫩纪伯伦的《啊!风》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看下面一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三首诗中都写到花。花是美丽的,带给大自然以多姿多
彩,带给大自然以
芬芳。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散文诗《花之歌》,诗人纪伯伦有一颗敏感而
多情的心,所以他笔下的花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
构成了生生不息的美妙
世界。这花给人以启迪,富有生命的内涵,接下来请跟随
诗人,走进花的世界吧!
2.书写课题:4.花之歌
3.介绍作者。
纪伯伦是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
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
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
伯新文学道路的开
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
,旨在抒
发丰富的情感。代表作品有《我的心灵告诫我》,《先知》,《论友谊》。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理解课文内
容。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苍穹( qióng
)孕育(yùn )摇曳( yè)馥郁(fù)赠予(yǔ)
硕大(shuò)琼浆(qióng
)鸣啭( zhuǎn )婆娑( suō)冠冕(miǎn )
(2)检查词语的理解。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苍穹”的意思是:天空。
②难字突破法。
“心驰神往”中“驰”的意思是飞奔,词语的意思是:心神奔到所向往的地方。
形容一心向往。
③查字典理解。
祭献:祭祀供奉。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的帽子。这里指婚礼的礼帽。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顾影自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
孤芳自赏:把自己比作仅有的花香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者感悟。
3.交流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凋谢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通过对花的描述,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
展现了花的精神。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首散文诗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星
星、诸元
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讲述
了花的
成长与芬芳,以及花凋谢的过程,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的
精神。
四、品读句子,展开想象,感受花的美好。
出示句子一: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
间,然后又说一遍……
作者把花比喻成什么?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大自然的话语。让人感受到花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神秘,总能给人带来
美好的享受。
出示句子二: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
它送行。
这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呢?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儿
悄悄开放的时候,有早晨的风相伴,风儿在祝贺我,为我的开放而鼓
掌……傍晚,太阳就要远去,我和一
群群鸟儿送别太阳,很真诚地对太阳说:“太
阳,明日见!”
师:对呀,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和谐,这就是生命的芬芳,非常的
自然!
出
示句子三: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
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
完全领悟。
读着这些句子,你受到了哪些启迪与感悟呢?
生:我知道了要像花儿那样乐观地对待生活,享受生活,不张扬,也不自卑。
生:我懂得了人要追求光明,追求属于自己的世界,便乐观地、开心的生活。
五、总结课文,拓展主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拓展美文。
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
面貌;对于你,
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
魂,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
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浩荡荡。升时,可看出你的刚
毅、坚忍;降时,可看
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敏。你
犹如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
和蔼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威风凛
凛。
找一找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并谈谈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4.花之歌
教学反思:
1.理解散文诗中的意象,
并展开大胆的想象,感悟生活美好的画面,激发学
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并生活的珍爱。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含义,感悟道理。比如“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
驰神往;我从不顾
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这句话就表明作者的态度,可以联
系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习作:变形记》
教学目标:
1.分析题目“变形记”的意思,明白这是一篇想象的作文,要根据题目的要
求来想象。
2.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3. 在想象中表明自己的观点,流露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注意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2难点: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将变形的经历,美妙想法、美好心愿有条有
理地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准备《我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话题。
1.请读一读下面的一首诗。
我想……
我想把小手
安在桃树枝上。
带着一串花苞,
牵着万缕阳光,
悠啊,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我想把脚丫
接在柳树根上。
伸进湿软的土地,
汲取甜美的营养,
长啊,长——
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我想把眼睛
装在风筝上。
看白云多柔软,
瞧太阳多明亮,
望啊,望——
蓝天是我的课堂。
我想把我自己
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变小草,绿得生辉,
变小花,开得漂亮。
成为柳絮和蒲公英,
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会飞啊,飞——
飞到遥远的地方。
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
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2.读完这首诗后,你想变成什么呢?快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吧!
3.出示作文题目。
选择下面的题目来写你的故事,也可以自拟一个有趣的题目。
地球自述 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
飘在天上的日子 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
p>
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吧。写完后,和同学交换习作,看看他
们对你的
“世界”
是不是感兴趣,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分析题意,明确写作要点。
1.你准备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相机点拨。
(1)怎样变形,才会吸引人呢?
不
能只是简单的变形,比如“我”经过化妆,变成了一个丑陋的老太婆,这只
是简单的化妆,根本不是变形
。变形一定要与想象中的人物形象联系在一起,这
样变形后的故事才会吸引人,才会生动有趣。
(2)变形后,人物的特点能够变化吗?
变形后,你再也不是你,所以人物的特点要变化。你
可以赋予人物各种各样
的本领,只要新奇,只要有趣,就可以。不过,人物形象固有的特点不能变,比<
br>如孙悟空机智勇敢,这个特点千万不能改变,一改就完全不想这个人物了。
4.如何在作文中发挥想象,把作文写具体呢?
5.学生讨论交流。
6.老师相机点拨。
(1)习作时,我们应该如何发挥想象呢?
发挥想象,是此次
作文的重点,也是作文的亮点。这里给孩子们推荐三点妙
招:一是人物包装上发挥想象,可以赋予人物一
个非凡的本领。二是故事情节上
发挥想象,故事千万不要平铺直叙,而是要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三是人
物言行
描写上发挥想象。比如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会让作文幽默风趣,更富感染力。
(2)经过是事情的重点部分,怎样写详细呢?
一是细致描写人物的言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能够反映出人物的特点与性格
特征,所以要具体地,细致地描写,越传神越好。这里总结的方法是“细致
描写
写详细”。二是情节不要平平淡淡,而是要一波三折。怎样才能写得一波三折呢?<
br>还是从宫廷剧说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便是宫廷剧的特色。因此,在“详写
经过”时,要
设置一个又一个“波折”,或者一个又一个“悬念”。只有这样,情节才
会有趣、详细。这种方法总结为
“一波三折写详细”。
三、学生编写故事。
1.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写故事。
2.老师适时点拨。
3.修改作文。
四、老师点评作文。
五、学生再次修改作文。
板书设计
变形记
教学反思:
1. 指导学生审题,围绕题目来构思,注意设计的情及要有趣,这是作文有
内容写的关键。另
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快乐表达。
2.发挥想象,才能把重点部分写详细。为了让学生把重
点写具体,教师指导
要细,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指导,这样才能写出富有个性化的作文。
精彩范文:
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
夜静悄悄的,大路旁显得异常安静。我变成了
一瓶纯净水,在地上跳来跳去。
突然,我听到了“哎哟,哎哟”的呻吟声。是什么在哭呢?
我好奇地蹦了过去,仔细一打量,原来是一棵大树。我很同情地问:“大树
啊,你哪里难受 ?”
大树皱了皱眉头,叹了口气说:“哎!我浑身难受,感觉到身上一点儿力气
也没有……特 别是我的肚子很不舒服……”
“肚子不舒服,莫非你吃了什么?”我很着急地追问。
大树摸 了摸自己的肚子说:“也许是!瞧,我旁边的小河黑不溜秋的,臭味
更是不堪入鼻呀……”
开 始我有些不相信,当我蹦跳到河边时,才一睹小河的真正面貌:河面上堆
满了垃圾物,不时还飘来阵阵难 闻的死动物的气味……
“哎哟,我的头很晕!”大树又禁不住地叫喊起来。我很关切地摸了摸大树,< br>顿觉树皮失去了原来的光滑,有的竟然一大块一大块地剥落。
大树又长长地叹了口气说:“这里 的空气也收到了极大的污染,那是因为在
小河旁边有一座化工厂,将有毒的气体不断排放到空中。我是离 它最近的,所以
吸收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是最多的,怎能不头晕呢?”
“唉!这可恶的人类 怎能这样做呢?”我叹了口气,接着说,“对,你的问题我
可以帮助你!”说完,我将纯净水倒进了大树 的根部,大树津津有味地吮吸着,
夸赞道:“这真是好水,有史以来喝到的最好的水!”
我笑 了笑说:“其实,这水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能保护叶片,让叶子
抵抗有毒气体的侵入!”
“哦!还有这作用,如果真的那样,我就可以延长寿命了!”大树笑眯眯地说
道。
“ 你一定可以延长寿命的!自从我的出现,很多科学家和环保学者都投身于
保护环境的伟大事业中,我相信 这一定会成功的!”那一刻,我无比激动!
从这以后,我蹦到哪里,哪里的环境都变好了……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
想感情。
2.词句段运用: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妙处;说说分号的用法;路
牌的读音。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阅读要联系生活经验,从课文的内容往生活方向联想、想象,从而
使理解深入。
2难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借助画面,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
的意境与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排比句的课件。
2.准备《过故人庄》的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2.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内容。
3.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你明白这段话的要点是什么吗?
(1)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重点语句。
(2)可以围绕重点写写批注,或感受。
4.交流。
(1)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为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关键要想。
5.怎样在阅读中想呢?请联系课文谈谈。
(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阅读的时候,可以从课文的内容联
想到更多,比如作者的其他作品,
写同一景物或事物的作品,以及文章的写作方法,等等。
6.阅读下面的一段话,谈谈你想到了什么?
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大
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
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
多
少虫子驻足痴望。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
它们友好地交
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看啊!蜥蜴好像忘记了旅途的劳倦,
它背着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
亲戚的住宅。
生:由大街小巷我想到了草虫的村落肯定很美!一定有许多花儿,一定是弯
弯曲
曲的,给人以美的享受。
生:我想到了蜥蜴与黑甲虫的对话,不然黑甲虫怎么会爬到蜥蜴的上面呢!
生:由“驻足痴望”一词我知道了,虫子看的表情一定不一样!我觉得它们很
可爱!
举例子的时候,要选择本单元中的内容,本单元五“蟋蟀的住宅”这一课了,
可以换成“草原”那一课的
例子。(不明白什么意思?)
7.总结:
阅读文章时,要由课文内容往外想,这样能加深对
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够活
跃思想,激发创造力哟!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排比句课件。
A.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
献。
B.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可
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C.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
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
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
彩虹那么绚烂。
2.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3.认识排比修辞手法以及特点。
排
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
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的
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
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4.你喜欢哪个句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是排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学生选择,并思考,然后交流。
6.总结排比句的特点,然后试着写一两个排比句。
四、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本节课学习了阅读文章的方法和认识排比句。
2.从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排比句,并整理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交流大家整理的排比句。
2.朗读排比句,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习“词句段”
1.谈谈你认识的标点符号。
2.老师书写分号“;”提问:在怎样的情况下运用分号呢?
3.出示相关语句。
A.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
郁。我微睡
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
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B.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
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
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4.学生交流讨论,认识分号的用法。
分号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比如A句可以这样表示:
第一组: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
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第二组: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像这样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就要用分号。如果句子之间不并列,就不
必用分号了!
5.学生谈谈B组句子为什么要用分号?
6.写一个句子,要用上分号。
三、继续学习“词句段”
1.出示路牌,激发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路牌,同桌相互讨论。
3.交流。
(1)路牌中的路名的拼音全部大写。
(2)地名的拼音全部大写。
4.老师相机点拨。
还有人姓名的拼音也全部大写。
5.总结。
这一题是关于路名、地名以及人名的拼音写法——全部要大写。
6.巩固练习。
写一写下面的路名与地名。
中同路 鲁迅 巴金
鼓楼路
四、学习“日积月累”。
1.旧知导入。
(1)古诗中有很多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你能不能背诵一句这样的诗
句?
(2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唐代诗人孟浩
然的《过故人庄》。(板书)
2.教师范读,画出节奏。
3.学生齐读。
4. 教师吟读一句,学生译读一句。
故人具鸡黍——老朋友准备好了鸡和饭。
邀我至田家——邀请我到他家里做客。
绿树村边合——村外绿树环绕。
青山郭外斜——村外远处有青青的山崖。
开轩面场圃——打开窗户面对场圃和莱园。
把酒话桑麻——边喝酒边谈论着庄稼。
待到重阳日——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
还来就菊花——再来赏菊和喝酒吧。
5.想象古诗中的画面,并说一说。
诗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子围了一个圈,小鸟展开
翅膀在蓝天中飞翔,
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峰斜立着。
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暖和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
打谷场
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那么美丽,你手
里拿着酒
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6.“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7.背诵古诗。
五、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认识了分号的用法,并正确运用分号。
2.认识路名、地名、人名的拼音写法。
3.理解、背诵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阅读文章——“想”
排比句——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修辞手法
分号——并列句子间的停顿
路牌——路名、地名、人名中拼音的写法
《过故人庄》——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反思:
1.教学是师生双
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一个动态过
程,因而,教师的讲不是“灌”,而是“导”
,通过“导”的有效性来实现“学”的有效性。
精讲强调的是“精”字,要求语言精练,表述精准、文辞
精美,有利于启迪学生的
思维,激活其潜能。
2.认识排比与分号的用法要遵
循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去进行,这
样学习才会有情趣,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另外,还
要注重学法的迁移,
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便发挥出来了。
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
“渡”2个生字。会理解“逶迤、磅
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本课只有两个生字,写稿请参考最新人教六上二样稿。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
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
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
诗的思想感情。
2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
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
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
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
首联、颔联、颈
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
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
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
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
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
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
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
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
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
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
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
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红军战士击
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
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
《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
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
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
神。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
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泥丸(wán)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崖”是上下结构,与“涯”进行比较。“崖”是山
字头,与山有关;“涯”与水有关,
泛指水边。
“渡”是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从水中经过。
3.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停顿与节奏。
三、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 老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4.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气势。
四、读句、释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1.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释词。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
水,实指在长
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3.说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
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
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4.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释词。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
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6.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
,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
在脚下滚过去。
7.为什么五岭山像细小的波浪,乌蒙山却像泥丸呢?
说明红军战士勇往直
前,活泼乐观,在他们眼里五岭山就很小,如同细小的
波浪;同样乌蒙山也很小,如同泥丸。诗人运用夸
张的手法写出了红军战士大无
畏的革命思想和情怀。这气势是何等的伟大!接下来请同学们读出这种气势
。
8.齐声朗读这一句诗。(加点部分要重读,同时要注意放声朗读,读出气势)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四、总结课文,感悟写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写了哪两个场面?
红军过五岭山的快速场面与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的场面。
2.全诗中总写的诗句是哪一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布置作业。
抄写《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
2.明白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很活泼乐观地度过了五岭
山
和乌蒙山,这是“千山”的代表,“万水”又指哪些呢?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释词。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3. 说说诗句的意思。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
渡河上
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4.体会“暖”与“寒”的意思。
“暖”是因为红军战士巧渡了金沙江,成功地渡河来到了河对岸,怎能不让人
激动欣喜呢? <
br>“寒”是因为红军战士从泸定桥上冒着生命的危险,才渡过了大渡河,来到了
对岸!看着这悬崖峭
壁,看着这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再看看牺牲的战士们一个又
一个,怎能不感慨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让人心
惊胆寒呢?
5.这句诗又刻画了哪两个场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是巧渡金沙江,二是飞夺泸定桥。
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释词。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
米左右,终年
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8.说说诗句的意思。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
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
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悦。
9.“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流露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为长征胜利而感到无比欣喜、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写法。
1.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面?请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腾五岭山 走乌蒙山
渡金沙江 夺泸定桥 喜爬雪山
2.全诗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这样的写法叫什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点面结合
3.分析点面结合与特色。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
指的是对人事
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
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面结合的写法非常有条理,而且能够很全面地反映复杂的活动场面,让场
面更加具体、生动。
4.试着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大扫除的场面。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5.七律•长征
教学反思:
1.课堂教学时,我始
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从读中感悟红军战士那种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
让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
词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
雪。
2.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并学会迁移,在平时的作文中加以运用。因此,
教师要加
强阅读与习作表达的联系,让阅读直接指向写作,这样语言的积累与内
化,写作方法的灵活运用,一定会
让习作妙笔生花!
6《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认识“嗖”、“崎”等4
个生字,知道“着”是一个多音字,会写“寇”、“冀”等
15个生字。会书写“日寇、进犯、游击”等
30个词语。
2.朗读课文,以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并会讲这个故事,体会五位壮士的
顽强
不屈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 学习关注人物群体,也关注每一位战士的写法,做到点面结合。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在理清故事的基础上,学会用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从而深入理解
课文内容。
2难点:(1)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体会五位壮士的顽强不屈与
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电影资料《狼牙山五壮士》。
2.教学插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电影资料《狼牙山五壮士》。
2.学生简单谈感受,教师小结,导入。
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
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
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涌现了千千<
br>万万个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5课《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
北省保定地区狼牙
山区的一个真实故事。
3.板书课题 6.狼牙山五壮士
4.“壮士”指什么人?(指豪壮而勇敢的人)
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呢?学习这篇课文后大家就一定会知道!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
借助词典等学习工
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崎岖(
qíqū)
叽里呱啦( guā)
嗖(sōu )
着 zhuó (着落)
zháo(着凉)
zhe(跑着)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寇”与“冠”加以比较,在比较中辨析字,会更加准确。
“抡”是左右结构
,右面是“仑”,不是“仓”,所以读音是lun,这也说明它是一
个形声字。
“悬”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县”,里面只能是两横。
“屹”是左右结构,左面是“山”,右面是“乞”,不能写成“气”。
(3)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崎岖:陡峭,不平坦。
昂首挺胸:昂着头挺着胸,形容士气高昂。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悬崖绝壁:形容高而陡峭不能攀缘的山崖。
惊天动地:惊:惊动;动:震撼。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
极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时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2)按照事情的变化过程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大举进犯晋察冀根
据地,七连六班接受接受转
移群众的任务。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的情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第4
-5自然段),写五个战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峰顶后再次痛击
敌人。
第五部分(第6-9自然段),写五位壮士英勇跳崖,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
河。
(3)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小标题。
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
第三部分(3) 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5)顶峰歼敌
第五部分(6—9)壮烈跳崖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
啰嗦。)
本文记叙了七连六班五位壮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他们诱敌上山,
英勇杀敌,舍身跳崖的故事
,表现五位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的革命精神。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说出事情发展的小标题。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导入新课。 <
br>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五位壮士的英勇的行动,接下来继续学习五位
壮士的事迹,感受他们
英雄壮举!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讲读第二段:(诱敌上山)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时的神态表现?
2.讨论以上思考题,分别找出班长、副班长、战士……各自的神态表现。
(沉着、吼、抢、全神贯注)
3.动作中,你有什么感觉?
课文抓住每个人的特点
描写,让学生感受到五壮士的神态、动作虽然不同,
可他们的愿是相同的,都是怀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勇
猛歼敌。
4.指导感情朗读。
5.总结学习步骤:
①找出描写五壮士神态、动作的词
②谈感受体会。
③有感情地读课文。
6.在狼牙山顶峰,五壮士又是怎样英勇歼敌呢?(按以上学习方法学习)
(二)学生讲读第三段:(引上绝路)
1.出示句子: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
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
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2.品读重点词语。
“斩钉截铁”说明班长马宝玉不怕牺牲,毅然而然地选择死亡,也要完成连队
交给的任务! <
br>“热血沸腾”一词很生动地写出了战士们在班长的感召和鼓舞下,也要用生命
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
3.谈感受与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三)讲读第四段。(顶峰歼敌)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五壮士的神态、动作怎样?找出重点词、句,并讨论。
(抢、夺、插、举、喊、拔、拧、掷)
2.这些动作说明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结合插图)。
让学生通过品味以上动作词,观察插图,深刻理解五壮士在枪尽弹绝的
情况
下,面对疯狂的敌人,毫不惧怕,用石头去杀伤敌人!表现了战士对敌人无比仇
恨,对人民
对革命无比热爱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3.理解重点句: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
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
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这
个句子是写班长马宝玉动作的,“抢前一步”、“猛地举起”写出了班长对敌
人的憎恨,对革命的忠诚,
具有勇往直前前、不怕牺牲的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五段:(英勇跳崖)
1.同桌练习朗读,划出描写五壮士的神态、动作的词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讨论:
抓住“屹立”、“纵身”、“昂首挺胸”:从“屹立”一词中可感受到五壮士顶天立地
的英雄形
象。从“纵身”,可看出动作意志果断坚决,写出了班长的从容自若,毫
不畏惧。“昂首挺胸”,表现了
战士和班长—样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3.五壮士已胜利完成任务,为什么还要跳崖?
他们
的枪弹已绝,敌人已扑上来了,更加疯狂凶恶了,这时战士们宁愿死,
也不愿被俘,这更是豪壮的气慨。
4.指导感情朗读。(读出激昂的语气)
三、学习写法。
1.课文如何写五位壮士的呢?学生讨论。
有时对某个人进行聚焦描写,比如班长马宝玉就进
行了细致地描写,比如: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
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有时对班里的五位壮士进行概
括地描写,比如课文第二自然段,还有第三、
四自然段的开头“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
移”、“五位壮士一面向
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2.对,课文在
描写时,既关注了群体,又写了每一位战士,所以给人很全
面的感觉,而且很具体。这就叫“有点有面,
点面结合”
3.学术交流这样写的好处,并在作文中加以运用。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6.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反思:
1. 课文中有很多语句体现了五壮士的爱国情感。只有感情朗读,
才能把文
中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所以,指导学生抓住壮士的语言和行动等关键词语
进行感
情朗读,就能读出语言文字的味道,感受到五位壮士的高尚品质与豪迈气
概。
2.语文课不仅
要关注内容的理解,还要关注写法的渗透,比如“关注群体,
考虑个体”这种写法就要通过课文的学习,
留下比较系统的印象。同时做到读写
结合,将这一写作训练点有机地迁移到课外,并在作文中加以练习。
7《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认识“擎”、“诞”等8个生字,
会写“盏”、“栏”等13个生字,会读“协商、
汇集、预定”等25个词语。
2.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体会课文场面描写的方法。
3.
感受新中国诞生的激动、自豪之情,并培养学生热爱党、珍惜新生活的
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
史意义。
2.难点:关注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关于开国大典的一段视频。
2.阅兵过程中的影像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开国大典”的一段视频。
2.导入题目,板书:7.开国大典
3.
解释题意。
“开国”就是一个新的国家诞生,“开国大典”指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
隆
重、盛大的典礼。
4.这开国大典究竟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通顺。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
解的词,并
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政委( zhèng )宾客(bīn
)擎着(qíng)诞生(dàn)
电钮(niǔ) 瞻仰(zhān)
聂(nie)荣臻(zhēn)
(2)指导易混淆的字。
“爆”与“暴”不同,与“火”密切关联。
“帜”是左右结构,左面是“巾”,与布有关,右面是“只”表示读音。
“距”是左右结构,左面是“足”,右面是“巨”,不是“臣”,要注意比较。
(3)检查字或词语的理解情况。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恭敬地看。
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对重点部分进行分层理解。
第一段(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二段(5—10自然段):具体写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
中国诞生了。 <
br>本段按内容分为三层:①(5一7节)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政府(1949年10
月1日)成立了。②(8—9节)升国旗的过程。③(10节)毛
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毛泽东
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第三段(1l—13自然段):写阅兵式的盛况。
本
段按阅兵顺序分为三层:①阅兵式开始的情况。②各兵种通过天安门受检
阅。③群众看到检阅部队后的激
动。
第四段(14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
况。
第五段(15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结束后的情况。
3.归纳主要内容。
课文描述
了新中国成立时开国大典的盛况及开国大典的伟大意义,赞颂了人
民解放军的威武雄壮,反映了人民无限
热爱毛主席和欢庆新中国诞生,当家做了
主人的兴奋心情。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词语。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呢?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
;来的早:早上六点多
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
br>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4.指导朗读。
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
三、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
盛况?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
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阅
兵式─→群众游行
4.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师生探究: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生: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
、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
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挺着胸
膛站在战车
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
生:“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是因为人
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
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
那样
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着对人
民军队的热
爱之情。
生:“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
己心里的
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开国大典流露的欢乐、激动之情。呼喊和
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
情欢快、激动达到了高潮。
5.描写阅兵的场面真可谓壮观!这段场面描写又有什么特色呢?
(1)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2)举例点评。
有点有面,做到点面描写相互结合。
描写细致,有顺序。
6.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B.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7.播放“开国大典”中“阅兵”的影像资料。
8.练习朗读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并找出相关语句,在旁边作批注,然后
交流。
2.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学生写批注。
3.交流感悟。
生: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生:“两股‘红流’”指的是
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
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生:“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
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
治,前途一片光明。
4.教师相机点拨:“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
两
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呢?
(1)学生讨论。
(2)交流感悟。
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读出其中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简要复述开国大典的过程,注意有条理。
板书设计:
7.开国大典
会前:广场布置群众入场
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式:检阅部队群众欢呼
群众游行:天上……地上……
光明充满北京城
教学反思:
1.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从而让学
生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
让学生具体
感知当时情景;后来再现阅兵式盛况,会缩短学生感知与文字的距离,
让学生感受场面的壮观,激发自豪
之情。
2. 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划,写批
注;
品析句子时,通过比较、朗读,体会并掌握作者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
精读、个体读、集体朗读等
形式多样化的读,不仅加深文本的理解,而且能够体
会出文中的情,可谓一箭双雕
8《灯光》
教学目标:
1.认识“皖”、“歼”等9个生字,理解“璀璨、千钧一发”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理解“灯光”的含义,并从课文中找到“灯光”相关的语句,并深
入理解。
3. 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郝副营长广阔的胸怀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以及“灯光”的联系
与含义。
2.难点:关注场面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关于灯光的一段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灯光的一段视频。
2.教师小结,导入。
这千万盏灯是和平的象征,让人们感到很安宁,很温馨。但这灯光的
背后
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个故事——《灯光》
3.板书课题
8.灯光
4.介绍作者。
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
争和解放战争中,
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曾担任《闪闪的红星》这
部电影中的一个编剧。
5.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
解的词,并
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围歼( jiān )豫皖苏(wǎn)电钮( niǔ)
千钧一发( jūn )璀璨( cuǐcàn )黑魆魆( xū)
(2)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豫皖苏:豫,河南省。皖,安徽省。苏,江苏省。
千
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30斤。千钧一发指千钧的重量系
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围歼战:包围起来歼灭敌人的战斗。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课指天安门广场灯光耀眼。
憧憬:向往。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
三、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
筑,使人心头
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
子正在灯下聚精会
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3)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
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
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
下学习,该多好啊!
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4
)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
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
电灯。
(5)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学生质疑: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万盏灯”——这么
多得灯,大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说
明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心头感到光明,
感到温暖。
(2)学生质疑: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的美好的心愿,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想的是
祖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
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郝副营长所说的多
好啊!是指孩子们在这光亮的灯下学习、生活是多么幸福
啊!憧憬的内容可能
是:等革命胜利后,劳动人民将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
br>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不再像
父辈那样被剥夺上
学的权利------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
br>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生: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性命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
生: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生:让我们知道:无数先
烈正是为了后代的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因
此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5.在讨论中,大家明白了“灯光”的含义,接着思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妙处呢?
生:让课文的内容相互联系,以一个线索贯穿。
生:让内容相互照应,联系更加紧凑。
生:起着点题的作用,让题目像珍珠一样闪亮!
四、复习写作方法。
1.课文中哪些内容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举例说明。
激烈的围歼战是“面”的描写,郝副营长的思考与点燃火光是“点”的描写。
2.学生讨论交流。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将描写灯光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写一段话。
郝副营长,我想对你说:
板书设计
8.灯光
广场 灯光 一声赞叹 幸福生活
阵地
火光 憧憬未来 生命换取
教学反思
1. 教学本课时,我按照平时教略读课文的
方法,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课前导读,提示学生以“灯光”
的描写为
线索抓住课文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再在小组里交流。“灯光”在文章中出现多次,
是整
篇课文的“文眼”。
2.学生的理解有时是简单、概括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描
写灯光的语
句深入地理解,体会其含义,然后说一说课文前后的联系。这有这样才能明白“灯
光
”是课文的一条线索。围绕其线索来分析,才会理解深入,领悟到作者这样写
的目的。
《口语交际:演讲》
教学目标:
1.准备好演讲稿,做到材料合适,观点明确。
2.演讲时要做到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
3.
演讲时要注意感情恰当,增强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写好演讲稿,让演讲有说服力。
2.难点:(1)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材料,例举生动的故事。
(2)注意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增强演讲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
名人演讲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一段名人演讲的视频。
2.学生交流体会或感悟。
3.导入口语交际——演讲。
二、师生交流。
1.出示演讲的题目。
科学读书锻炼身体健康饮食
2.请选择一个话题进行演讲,怎样才能演讲更精彩呢?请大家交流观点。
3.学生交流,老师提炼观点。
(1)演讲的内容要精彩——事例多有代表性、引用名言警句、语言要真挚
等。
(2)演讲的水平高超——态度要和蔼、巧妙注意感情渲染、辅以动作等。
4.出示一段演讲稿,学生评析。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
自有颜如玉。”书
是人类精神的粮食。
我是在读书中享受艺术美,享受其带来的无穷乐趣。我
可以畅游在书的海洋
里,坐着轻舟在三峡中勇进,去感受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
br>喜悦,也可以漫步于塞外广漠的草原之上,去领略王维所点燃的直冲云霄的孤烟,
欣赏那动人且让
人流连忘返的“长河落日圆”,还可以欣赏“衔远山,吞长江,浩浩
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阳”如此壮
阔的岳阳楼。
5.学生交流演讲稿的特色之处。
(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很有感染力。
(2)富有文采,让人感受到演讲稿的深刻内涵。
(3)观点明确,事例较多,有说服力!
三、准备演讲稿。
1.分小组进行。
2.各人整理演讲稿的内容与提纲。
3.整理好事例、警句等。
四、现场演讲。
1.每小组选取一人进行演讲。
2.设立评委打分。
3.评委点评演讲者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4.公布演讲比赛的成绩。
五、教师总结。
1.生活中离不开演讲
,演讲能够让陈述的观点更加明确,让表达的意思更加
鲜明。
2.演讲时的注意点。
(1)语言通俗易懂,不要生硬,书面化。
(2)速度要慢,有感情,要能够让听众理解。
(3)增加排比句,以渲染气氛,强化感情,引起听众的共鸣。
(4)服饰要整洁,不要五颜六色。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演讲是生活中很重要的口语交际,因此要密切联系生活指导学生会写演讲
稿,并学会一些演
讲的技巧,做到学以致用。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要想方设法地从细节入手,给他们指明方向
。
2.创设情境,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一种形式。在这情境里,要引导学生全员参
与,担负不同
的角色。其次,围绕“演讲”引导学生点评,让他们发现演讲的特点
以及存在问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这样便能迅速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
《习作:多彩的活动》
教学目标:
1.认真审题,明白作文要求是写多彩的活动。
2.注重点面结合,有点有面更加具体。
3.
把活动过程中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还要写清楚活动中人物的
神态、动作、语言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写活动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的表现。
p>
2.难点:要写清楚活动的体会,写明这次活动告诉的道理,这样才能让游戏
活动有
个明确的主题。
教学准备:
1.准备作文要求的课件。
2.放一段关于活动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话题。
1.出示一段活动的视频。
2.猜一猜,这是什么活动?
老鹰捉小鸡
3.活
动真是太有趣了!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活动真是太好玩
了,让美好的时光匆匆而逝!你喜欢
什么样的活动呢?请回忆生活,说一说你最
喜欢的活动,并写一写你喜欢的活动。
4.出示作文要求的课件。
记一次活动
我们先一起来玩一个活动。这个活动可以是室内
的,也可以是室外的;可
以是个传统活动,也可以是个新活动。如果大家能自己创编一个活动,就更好了
。
我们可以这样来写活动:
写清楚活动是怎么玩的。
写活动的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
写活动的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的表现,写一写他们
的神态、动作、语言。
把你在这次活动中的体会写下来。如,应遵守规则,伙伴间要团结协作,遇
事要勇敢果断、坚持到底…
…
写完后读给同学听,根据他们的建议,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分析题意,明确写作要点。
1.一起举行活动。
(1)分小组进行。
(2)提出要求:要一边玩一边观察,一边玩一边思考。
2.交流活动的感受。
3.如果写这个活动,该怎样写呢?有哪些内容必须要写呢?
4.学生交流。
(1)活动的规则要写。
(2)举行活动的过程要写。
(3)活动时还要关注人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并把人物写具体,这样便
有趣了!
5.教师相机提问。
(1)活动过程中会反复进行,进行很多次?莫非一个一个地写吗?
生交流讨论。
当然不能一个一个地写,要选择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可以写两个,<
br>也可以写三个,但不能面面俱到。
(2)活动中有很多人物,怎么写呢?是不是一个一个地写呢?
生交流讨论。
也不能一个人一个人地写,应该注重写场面的方法,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
要注意同学的表现。
可以对整个人物活动场面进行概括地描写,然后具体描写一个或两个同学的
具体活动以及表现。
6.在老师点拨基础上重新构思。
三、学生编写活动作文。
1.根据自己的感受理清活动的顺序。
2.选择印象深刻的活动写具体。
3.老师适时点拨。
4.修改作文。
四、老师点评作文。
五、学生再次修改作文。
板书设计
多彩的活动
活动规则
印象深刻的过程 点面结合
活动的体会
教学反思:
1. 激发兴趣会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这样便能够主动地观察,获得丰
富的材料,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
。
2. 教师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写游戏过程中的问题,然后采取有效的策略,
切实有效地提
出改进的方法,这样便起到“点拨”的作用,总之,“点”得细致,“点”
得恰到好处,就会达到事半功
倍之效。
精彩范文:
捉迷藏
童年是令人向往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课余时,
我们几个小朋友经常做一
些有趣的游戏,什么打仗呀,捉迷藏呀,打玉球呀……玩得不亦乐乎。看,激动
人心的捉迷藏正慢慢到拉开了序幕。
那是一个傍晚,铁牛、书呆子和胖子到我家捉迷藏。首先
是胖子捉,我们三
人躲。铁牛对我家最熟悉,悄悄地钻进了空米缸中。书呆子小心翼翼地爬上了平
台。只剩下我了?我想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对,我索性躲到大门的后面。
过了一会儿,铁牛在
米缸里大喊:“躲——好——了!”少顷,胖子推开门,像过
街的老鼠东张张西望望。怎么一点动静也没
有呢?于是胖子就坐下来大声地讲笑
话。铁牛实在控制不住,便笑出声音来。胖子够狡猾的,循着声音将
铁牛从米缸
中拖了出来。后来他们窃窃私语,好象在嘀咕着什么。这胖子就是坏,假装没有
看见我,一步一步地向我靠近。顿时,他跑过来挤在么上大声说:“快出来,不
然休怪我把你
压成大烧饼。”
我乖乖地走了出来。此时胖子头对着天,大声呼唤:“书呆子,快出来!我
已
经看见你了!”书呆子因为胆小,果然从楼上傻乎乎地跑下来。我们都哈哈大
笑:“书呆子,你真呆。他
是吓唬你的!”
后来铁牛捉、书呆子捉……每人捉都有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有时让我们捧腹
大
笑,有时让我们感到很惊讶……总之,捉迷藏真是快乐无比!
啊!捉迷藏真是太有趣了,如一幅幅画刻在我们脑海里,永远也忘不掉!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阅读文章,要抓住场面描写。
2.词句段运用:体会词句重复的妙处;谈谈人物说话时“说”的不同表达方式。
3.书写提示:举办书写作品展览,注意行款整齐、正确、工整。
4.通过理解、感悟、诵读,积累“爱国”的名人名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阅读文章,关注场面描写;背诵关于“爱国”的名人名言。
2.难点:体会词句重复的妙处,以及说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1.准备书法作品的课件。
2.词句段运用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2.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关注场面描写
3.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你明白这段话的要点是什么吗?
(1)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重点语句。
(2)可以围绕重点写写批注,或感受。
4.交流。
(1)阅读文章,要关注场面描写。
(2)要学会在作文中进行场面描写。
5.怎样在习作中进行场面描写呢?
(1)注重对整个场面进行概括性地描写,这便是“面”的描写。
(2)注重对某个人物或具体的事情进行细致地描写,这是“点”的描写。
(3)注重点面结合,活动过程才会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才能够把重点部
分写具体。
6.阅读下面的一段话,谈谈场面描写的作用。
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
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随
着指挥棒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到位的,上万人,都一
齐歌唱。歌声悠
扬,淳朴,像谆谆的教诲,又像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
br>弥漫整个广场。声浪碰到群山,
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出伴奏;几
番回荡往返,一直辐射到遥远的地方。
生:
这段话有点的描写,也有面的描写,有点有面,所以能够很生动地描绘
出大合唱的气势雄壮,也能够反映
出大家的团结一致。
生:这是对延安歌唱场面的描写。既有鸟瞰式的描绘,又有特写的镜头,点面结合,层次分明,把一个热闹非凡的伟大场面,写得十分动人,从而表现了延安军民
的革命精神面貌
。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课件。
读句子,注意红色画线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A.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B.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
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3.讨论词句反复运用的妙处。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反复
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
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
等。
4.反复与排比的不同。
数
量不一样,反复,相同的词语出现两次就行。排比,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
子必须三项,或三项以上。
四、继续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词句段运用”课件。
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读句子,仿照着写一写。
A.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
好啊!”
B.“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
C.“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来找我玩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D.满腹下甚至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2.朗读,理解其意思。
3.分析不同的“说”。
A句是“赞叹”,B句是“婉言谢绝”,c
句是“话一出口”,D句没有用“说”,
只是用“:”引出说的内容。
4.生活中形容“说”
的词语比较多,如“窃窃私语”、“谈论”、“争吵”……请选择
表示“说”的一个词语写人物的“说”
。
五、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本节课学习了阅读文章要关注场面描写,以及词语反复的妙处。
2.“说”可以用不同方式加以表达,请写一句人物的说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交流词语反复的妙处。
2.谈谈课文《开国大典》中的场面描写。
二、学习“书写提示”
1.出示书法作品的课件。
2.学生朗读。
3.交流两幅书法作品的相同点、不同点和妙处。
相同点:作品后面都有题款。
不同点:《游子吟》是一首诗,是竖着写的。
《草原》(节选)是课文的一句话,是横着写的。
妙处:字迹工整,条理清晰,注意行距,给人以整齐端庄的感觉。
4.老师指导:完成书法作品时,要注意选择合理的款式,同时要全面。另外
要注意以下几点:
(1)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2)书写正确,不出现错别字,不规范的字。
(3)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不断提高书写水平。
5.学生临摹,注意要求。
6.老师及时点拨。
三、学习“日积月累”。
1.旧知导入。
<
br>“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选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
句诗诠释了文天祥的
爱国之心,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证明了中国人是有民族
骨气的!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几则爱国名言。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宋】李纲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
4.学生理解意思,交流感受。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
止。指全心全
意地贡献出全部力量;到死为止。
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这句话可以看出曹植非常的热爱
国家。
祖
宗留下来的土地,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守住,一寸土地也不能让给别人。这
句话告诉了后人要保卫祖国的疆
土,神圣不可让敌人侵犯。
尽管地位低下,但不敢忘记处于患难中的国家。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每个人都
有为祖国担忧的意识,因为维护祖国的尊严是中华儿女的责任!
5.讲一则爱国故事,学生谈感悟。
爱国的杜子威
在苏州,流传着一位归国博士的
动人事迹。他叫杜子威,是苏州医学院副院
长。他出生在日本,在东京获得博士学位。1972年,他离
开日本,和妻子一起
回到了祖国。
侨居在日本的父亲为杜子威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建造了一座
研究室花了整
整一百万元人民币。杜子威不要一点报酬,把研究室献给了国家。有人以为杜子
威
很有钱,问他:“你戴的是什么牌的手表?”他爽朗地笑道:“国产的,苏州牌,
才45
元,走得相当准。”杜子威把价值一百万元的研究室献给了国家,自己却省
吃俭用戴的是45元的手表。
人们被他这种崇高精神所感动。敬佩地伸出了大拇
指。
1979年,杜子威率领医学代表闭访
问日本,他离开日本七年了,家里听到
这个消息,高兴极了,准备好饭菜等着他。可是,等了好几天,也
不见他的身影。
原来,访日时间只有半个月。杜子威舍不得这点宝贵的时间,全安排了工作,只
是在归国的前一天,代表团的其他同志上街参观去了,他才回家吃了一顿饭。
1982年,杜子威再次
到日本。他为了给国家节省外汇,从宾馆搬到父母家
住。临走前,父亲给他一台彩色电视机。杜子威却说
:“电视机我有了,我缺的
是专业资料,今后给我寄点”。
四、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书写作品要行款整齐、布局合理,还要正确。
2.理解、背诵关于“爱国”的名言。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二
阅读文章——关注场面描写
词语反复不同的“说”
书写提示——行款整齐、布局合理、正确规范
爱国名言
教学反思:
1.
理解名句不能仅仅是积累,要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加以背诵,这样不仅知
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2.书写指导不要泛泛而谈,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指导,比如行款
整齐,各人的理解是不
一样的,要适时点拨,指导要细,让学生发现并及时改正。
9《竹节人》
教学目标:
p>
1.认识“颓、疙、瘩”等13个生字,会写“豁、凛、磕”等16个生字。会写“威
风凛凛、疲倦、跺脚”等18个词语。
2.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体会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
和幽默诙谐。 3.能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
年生活的眷恋,体会传统
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4. 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并能
概括故事情节。
2.难点:
(1)通过学习“竹节人”的制作指南和教别人玩“斗竹节人”游戏的内容,体会
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2)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自己童年玩具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童年》音频、微课《快乐的童年》、童年玩过的玩具图片资
料、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童年》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
一个美好的
童年,你的童年都玩过哪些玩具?(生自由回答)你们想不想知道范锡林的童年
玩过
什么玩具?范锡林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非常聪明,就自己动手制作了一
个竹节人的玩具。你瞧,(课
件出示竹节人的图片)这就是竹节人,你们玩过吗?
想不想知道怎么玩呢?让我们一起走
进文本看看,范锡林和小伙伴们是怎么玩的
吧!生齐读课题:《竹节人》,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
掌握不认识的
字,并标注读一读。
2.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指名读生字。
重点指导:风靡(mǐ)叉(chā)腿 金箍(gū)棒
窦(dóu)尔敦(dūn)
俨(yǎn)然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豁、凛、雕、磕、跺、颓”。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豁”是左右结构,注意“害”“谷”,相互要结合紧凑。
“凛”是左右结构,右边书写时要瘦一点写。
“雕”是左右结构,左右书写时要紧凑一些。
“磕”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边要小一点。
“跺”是左右结构,右边是“朵”,注意正确写法。
“颓”是左右结构,左边下“几”最后一笔是提,右边的“页”要瘦一点最后一笔是
点。
4.趣味识字词
(1)出示词语:
威风凛凛 叱咤风云 弄巧成拙
虎视眈眈 赫赫伟绩 津津有
味 全神贯注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感情饱满的朗读课文。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长句子注意停
顿。
如“
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
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同学们,全文围绕“我们都迷上了斗竹节人
”展开了描写,仔细阅读全文,标
注段落,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请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分享:
根据学生的交流分享,概括为:
①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自己做玩具,“我们”
全都迷上了玩竹节人。
② 第二部分(3-1
9自然段):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及玩法,突出了斗竹
节人给“我”打童年带来的快乐。
③
第三部分(20-29自然段):叙述了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偷偷玩竹节
人,“我”和同桌在办公室外
看到,从沮丧到心满意足的情感变化。
3.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交流:
师总结:《竹节人》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
迷上
竹节
人和老师没收竹节人,我和同桌想从老师那里拿回竹节人,结果却看到
老师也在玩竹节人,心满意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复习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竹节人》,谁能复述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
么故事呢?
生:回忆课文内容并复述。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作
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
的眷恋,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
用恰当的阅
读方法,学习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小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1)师: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关注课文
内容。
(2)生交流完成表格内容。
师点拨:
①作者写“竹节人”制作指南时,可采用
快速阅读的方法,关注如何制作“竹节
人”的步骤内容。
②作者写教别人玩这种玩具“斗竹节
人”游戏时,可采用仔细阅读和反复阅读
的方法,关注“斗竹节人”游戏入迷的细节描写,体会传统玩具
“斗竹节人”游戏给
人们带来的乐趣。
③作者在写老师没收“竹节人”玩具后
的故事时,可采用浏览阅读的方法,关
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
果。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1—2自然段。
(1)思考:你都获得哪些信息?
师:引导学生从写作方法分析。
学生交流:开篇
直接点题“我”小的时候自己制作玩具,有一段时间我们迷上
“斗竹节人”的游戏。
(2)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交流:这样开篇直接点出主题来写,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引
起下文的作用。
(三)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3-19自然段。
(1)思考:竹节人是怎样制作的呢?
师:引导学生用原文来回答问题。
学生
找:第3自然段,用毛笔竿锯成寸把长一截……弄不好一个个崩裂,
前功尽弃。(课件出示:竹节人图片
,及制作方法的字幕,让学生齐读。)
(2)仔细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
法?谈谈作
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引导学生找“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
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学生通过“像”“黄河长江”两个关键词说出: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考张的修辞。
这样写的好处
是:把桌子上的裂缝比喻成“黄河长江”生动形象的写出豁口很大,
也表现出课桌的破旧,语言幽默诙谐
,为文章增添了色彩。
(3)仔细阅读课文第17、18自然段。思考: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br>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找:“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生交流:作者运用五个感叹号。
师:引导学生谈出这样写的好处。(营造出一种紧张、热烈的
氛围,仿佛一
场激战即将开始,衬托出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激动心情。表现出孩子们对斗竹节人
的
投入、痴迷和喜爱。)
(4)反复阅读课文第19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作者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攒着”“跺脚拍手”“咋咋呼呼”来分析写作方法。
学生通过引
导谈出方法: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烘托出我们“斗竹
节人”的入迷,表现出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
的乐趣。
师:采用分组读、齐读、师生合作读,来
反复朗读,读出“我们”投入地做玩
具,玩玩具的部分,用声音表现出我们的入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
带来的乐趣。
(四)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3.请同学们浏览阅读课文20—29自然段。
思考:老师把“竹节人”没收后,怎么做的?你怎么看待老师的行为?
师:引导学生关注老师
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
过、结果以及正确看待老师的态度。
学生
畅所欲言:老师没收后自己玩竹节人了。我觉得竹节人得到老师的青睐,
让我们感到自豪,同时也能感受
到与老师志趣相近、心灵契合,拉近了师生之间
的距离,突出老师童心未泯,活泼亲切的形象。(意思对
即可)
三、开展活动,升华主题。
1.播放微课《快乐的童年》拓宽学生的视野面。
学生谈谈观看后的感想,也能介绍出一种自己童年入迷玩的玩具。表达出真
情实感即可。
2.引导学生介绍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你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性格?和你发生
过怎样的故事,令你难忘?选择一件有
意义的事情来讲。
学习上 生活中 话语里
心理上
句式练习:学习上对我的细心引导……
生活中对我的亲切关怀……
话语里对我的鼓励支持……
心理上我对老师的感激……
四、巩固延伸,作业设计。
1.推荐阅读:《你不是灰姑娘》。1985年范锡林获儿童文学优秀奖的作品。
2.小练笔:写一篇有关老师的故事。
要求:(1)题目自拟。
(2)能运用上本节课所学的修辞和描写等写作方法,给语言增添色彩。
(3)记叙一件具体的事情,表达出真情实感。
(4)书写认真,卷面规范、整洁、大方。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让学生搜集童年玩过的玩具和资料图片
,回忆美好的童年。运用《童年》
音频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
解。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保持学生
的注意力,以达到理
解文本的目的。
3.运用微课导学,再次回忆每个学生的童年趣事,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
谈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0《宇宙生命之谜》
教学目标:
1.认识“酶、碳、析、揭、磁、陨”等9个生字,会写“谜、摄、磁、御”等
12个生字。会
写“揭开、轨道、拍摄、枯萎、稀薄、抵御、沧海一粟”等10个词
语。
2.根据不同的阅
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
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哪些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从小养成热爱科学、热爱地球、保护环境、
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了解
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哪些科学知识?
2.难点是通过了
解宇宙生命之谜,培养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从小养成热
爱科学、热爱地球、保护环境、探索未知的好
奇心。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的资料。
2.教师准备《宇宙》音频、微课《宇宙之谜》、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
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宇宙》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
课:同学们,在茫茫宇宙中,
除了地球之外,还有很多不可计数的星球,你来猜猜这些星球上有没有生命
存在
呢?(学生自由回答)你们的观点是否正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科学知
识的说明文
《宇宙生命之谜》,文中向我们介绍了科学家们对“地球之外有没有
生命存在”这一课题的探索,让我们
一起走进文本吧!生齐读课题:《宇宙生命
之谜》,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掌握不认
识的字,并标注读一读。
2.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指名读生字。
重点指导: 辐(fú)射
轨(gǔi)道 土壤(rǎng) 陨(yǔn)石 厌氧
(yǎng)菌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谜、嫦、揭、摄、御、倾”。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谜”是左右结构,注意“迷”,相互要结合紧凑。
“嫦”是左右结构,右边书写时要瘦一点写。
“揭”是左右结构,右边里面是“人”字,书写时要注意。
“摄”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右边要紧凑。
“御”是左右结构,注意中间下是“提”,书写时要正确。
“倾”是左右结构,右边最后一笔是点,书写时要注意。
4.趣味识字词
(1)出示词语:
揭开 轨道 拍摄 枯萎 稀薄 抵御
沧海一粟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
板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朗读课文。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长句子注意停
顿。
如“整个银河系中有几千亿颗恒星,类似太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为数不少。”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同学们,全文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
在”展开说明,仔细阅读全文,标
注段落,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请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分享:
根据学生的交流分享,概括为:
①第一部分(1自然段):提出问题: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
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② 第二部分(2-9自然段):分析问题:宇宙有没有生命
③ 第三部分(10自然段):
得出结论:至今没有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但
是仍然相信有生命存在,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3.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哪些科学知识?
生交流: 师总结:先提出问题: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然后分析问题:生命存在
至少有四个条件,根据这
些条件进行推测,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就是火星,研
究证明火星表面还没有生命存在,但仍相信地球以
外的太空有生命存在。最后得
出结论,这仍是一个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复习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宇宙生命之谜》,谁能复述这篇课文围绕“地<
br>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哪些科学知识?
生:回忆课文内容并复述。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地球之外如果有生命存在,至少要有四<
br>个条件,根据这些条件进行推测,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就是火星,但研究证明
火星表面还没有生
命存在,这仍是一个谜。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根
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科学知识
小品文的语言特点。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小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1)师: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关注课文
内容。
(2)生交流完成表格内容。
师点拨:
①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
存在生命,可采用浏览阅读的方法,关注其他星球
是否存在生命这一问题。
②作者写科学家是
怎样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呢?可采用仔细阅读和反
复阅读的方法,关注生命存在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的
内容。
③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可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关注科学家近年来对
火星的研究新发现。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吸引人的问
题。
(三)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2.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2—9自然段。
(1)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呢?人类和生命存在需
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师:引导学生用原文来回答问题。
学生找:第3自然段,至少应有四个条件:一是保证一
定的温度,二是有
水分及生命物质,三是有适当的大气成分。四是有足够的光和热。
(2)仔
细阅读课文第4.5自然段,思考:作者提到地球外的哪些行星?它
们符合生命存活的条件吗?
师:引导学生找“不符合条件的星球——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
星、冥王星”。
学生通过排除法,知道作者根据四个条件证明,认为火星唯一符合这些条
件,但却一直被科学
家们所争论。
(3)仔细阅读课文第6-9自然段。思考:为了揭开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的
奥
秘,作者先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最后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找出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师引导学生谈出:
①作比较:作者把火星与地球进行比较,找到了两个相似点
:一是自转时间
相似;二是有昼夜,有四季,两极也都寒冷。由此比较,又引出科学家的两种猜
测:一是火星表面的黑色线条是运河;二是火星表面颜色随季节变化,认为那是
植物在变色。这两种结果
证实了火星上有人类、火星上有植物的两种说法是错误
的。
②列数字:作者为进一步证实火星
上没有生命,阐述了宇宙飞船的发现。还
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证明了火星上水分少、大气稀薄、温度低、
无磁场,这说明
“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
③举例子:作者为使读者更加心服口服,通过到火
星进行实地考察,列举了
两个结果:一是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没有有机分子植物就不可能生长;二
是未发现微生物存在,也就是火星连微小的生命都没有存在。这样又否定了火星
上有生命的说法
。
(四)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3.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10自然段,作者得出结论:地球
之外是否有生
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思考:虽然火星上没有生命,但是火星和地球很相似,人类会不会移居火星
呢?
学生
发挥想象畅所欲言:(只要学生回答的有理有据,即可。此环节让学生
展示出课前所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加
以判断。)
三、开展活动,升华主题。
1.播放微课《宇宙之谜》拓宽学生的视野面。
学生谈谈观看后的感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资料,了解其他星球
是否存在生命。 <
/p>
2.课件出示: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段落,(集体读、男女生读、师生合
作读
)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问题相关的内容要仔细读,必
要时要多读几遍。
四、巩固延伸,作业设计。
小练笔:结合“神州六号”的发射成功,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篇
与环保或飞
往太空有关的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
(2)能运用上本节课所学的说明方法,有理有据的证实自己的观点。
(3)书写认真,卷面规范、整洁、大方。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让学生主动查阅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相关资料,培养了学生从小热
爱科学和探索未知的
好奇心。运用《宇宙》的音频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
2. 根据不同的阅读
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了解了“地球之外是否有生
命存在”这一问题。学习中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充分读书,培养了学生的
语感。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习兴趣。
3.运用微课导
学《宇宙之谜》,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谈出自己观看后的
收获,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1《故宫博物院》
教学目标:
1.认识“鳌、銮、蟠、磬、鎏、
”等13个生字,读准“紫禁城、额枋、迥然
不同、藻井”等6个词语。
2.根据不同的任
务,阅读材料。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
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能为
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
宫参观路线图。
3.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
美、布局统一的特点,能选择
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
发民族创造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
点:是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材料。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
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能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
参观路线图。
2.难点: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
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能
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
发民族创造
精神。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故宫博物院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故宫的记忆》音频、微课《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的图
片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
课件播放《故宫的记忆》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去过
故宫吗?(生自由回答)去过的
人,都赞叹它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特别是那些珍藏着的无数稀世珍宝,更和其建筑艺术一样
闻名于世,每个参观者
都能从中深刻地了解到封建帝王生活的奢华靡费,并为古代广大劳
动人民的聪明
才智惊叹不已。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按照
作
者给我们安排的游览路线,去参观一下这座宏大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吧!生齐读
课题:《故宫博物院》,师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根据不同的任务,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掌握不认
识的字,并标注读一读。
2.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指名读生字。
(1)重点指导:紫禁城(jīn)
鳌头(áo) 金銮殿(luán) 额枋(fāng) 蟠龙(p
án) 攒(cuán)
磬(qìng) 鎏(liú) 迥然不同(jiǒng) 中轴线(zhóu) 藻井(zǎo)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
板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材料。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师引导: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你应该重点阅读哪几个材料呢?
学生交流: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
师:阅读读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画
出有关的方位词,理清游览路线,
画出故宫参观路线图。
(1)学生边读边画出行踪词和方位词:
①交代行踪的词:“从……往里……,沿着……穿
过……到……”“走进……”
“进了……就到……”“从……出……就到……”
②方位词语:“北面”“中心”“中轴线上”“后面”“往北”……
(2)学生交流,师点拨:(课件出示:故宫博物院的图片加文字介绍。)
(
3)小组合作:画出故宫参观的路线图,并讨论、交流。推荐优秀小组用
投影仪,展示解说,其他小组可
以相继补充。
师点拨,学生总结: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
和
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御花园、顺贞门、神武
门。
2. 快速阅读材料一,思考:故宫博物院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按什么顺序
进行说明
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
(1)故宫博物院的总体特点: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2)说明顺序:空间顺序(由南到北、由外到内)。
(3)说明方法:
①列数字:紫禁城的城墙十多米高,有四座城门。 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
十二万平方米,有大
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
城河……
②打比方: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
西。
③作比较: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
但庄严肃穆的气
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
3.
仔细阅读材料一5-8自然段段,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
色。
思考:
(1)第6段总的顺序是先下后上,其中有两个“立足点”,各是什么?又是按
什么顺序写的?
师引导学生找:两个“立足点”分别是方台和雕金蟠龙。下面以方台为立足点,
依次向上、向后、向左右两旁写。上面以雕金盘龙为立足点,依次向下、向周围
写。
(2)文章强调中轴线的用意是什么?
师引导学生交流:说明建筑意图——把皇帝宝座安在中轴线上,以象征皇权。
(3)第六段的说明重点是什么?
师引导学生交流:重点说明太和殿的用途。
(4)三大殿为什么太和殿介绍得最详细?为什么多次写龙?
师引导学生交流:
①
三大殿是故宫的中心,而太和殿是中心的中心,皇帝的宝座在太和殿。另
外,太和殿也是最显故宫气派的
地方,所以介绍得最详细。
②主要写龙的原因有两条: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建筑突出龙,
对故宫的说明也突出龙。二是龙的象征意义决定的。历朝历代皇帝都把龙作为自
己的化身。龙也
是作为皇权的化身。
四、开展活动,升华主题。
1.播放微课《故宫博物院》拓宽学生的视野面。
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感受文章的内
容,避免说明文的枯燥性。观看
后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选择一两个景点,作讲解。
温馨提示:要选好立足点,用准方位词,按照空间顺序有序的讲解说明。
3.师总结: <
br>故宫博物院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集中
体现。学习它,有助于
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我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
精神,同学们,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做起,努
力学习吧!
五、巩固延伸,作业设计。
1.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完善本节课画的故宫参观路线图。
2.小练笔:我的书房
要求:(1)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方法,按照空间顺序,由外到
内,来
介绍书房的总体特点。
(2)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的介绍我的书房。
(3)书写认真,卷面规范、整洁、大方。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让学生搜集有关故宫博物院的资料图片,运用《故宫的记忆》音频导入
新课,可以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材料,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
画出故宫参观路线图。
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3.运
用微课助学,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感受文章的内容,避免了说明文的
枯燥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观看
后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
语言表达能力。
习作:______让生活更美好
教学目标:
1.能够认真审题,恰当选题,运用典型、新颖的材料把题目补充完整,进行
习作。
2.能运用本单元学习的习作方法,将一件事情写具体、写生动,能表达出自
己的真情实
感。
3.能中心明确,行文流畅,巧用描写、巧用修辞、巧用标点符号,为文章增
添色彩,吸
引读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认真审题,恰当选题,运用典型、新颖的材料把题目补充完整,
进行习作。
难点:能中心明确,行文流畅,巧用描写、巧用修辞、巧用标点符号,将一
件事情写具体、写生动,表
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观察搜集哪些事情让生活更美好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明天会更好》音频、微课《美好生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明天会更好》音频)师伴
随着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是
美好的,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想过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学生
自由回答)
是啊,生活中,听听音乐会让心情放松,愉快;种种花,把种子种下去,等待发
芽、
长大,会有成就感;旅旅游看看美景,会增长见识。如何用笔镌刻它,化为
笔下灵动的文字,记录这美好
生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半命题作文:
_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
二、小组合作,审题指导。
1.
回忆你生活中的美好画面,想一想,是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
学生组内自由交流:(展示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美食、旅行、梦想、创意、集邮、阅读、种花、诚信……
2.它是怎样影响你的生活的?可以通过写哪件事来体现这样的影响?
组内自由交流:
师引导点拨:本次习作,其实就是把我们生活中的经历、感悟
,用生动优美
的语言、新颖活泼的形式写下来,能表现生活的内涵,同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
感
。
三、写法引领,明确思路。
师引导点拨:
1.立意选材,新颖、典型。 半命题作文立意选材范围广,要从自己熟悉的事物中选择新颖、典型的,这
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创造性
,吸引读者。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自身”
这个思维体系去拓展思维,从而选择自己熟悉的
素材。如:从家庭考虑,可选择
美食、亲情、母爱等;从学校考虑,可选择友谊、师爱等;从社会考虑,
可选择
谦让、诚信、爱心、宽容等;从自身考虑,可选择阅读、集邮、梦想、创意等。
2.开篇点题,结尾扣题。
开篇点出文章主题,让读者一看就明白,你要写什么。结尾要扣到
主题上,
首尾呼应,使中心更明确。
3.行文过程,切入点要小。
习作时切入点越
小越好,这样能小中见大。最好从自我生活实际中选择拟题,
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自己的
体验与感悟。
4.描写事例,生动具体。
习作时围绕中心,巧用描写、巧用修辞、巧用标点
符号,将一件事情写具体、
写生动,为文章增添色彩,吸引读者。达到中心明确、行文流畅地表达自己的
真
情实感。
四、回顾课文,学以致用。
1.回顾课文《竹节人》第一部分“有一段
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点
出主题“斗竹节人”让生活更美好。接着写出“我们”制作竹节人的
过程,“斗竹节人”
的乐趣,表现了“我们”对“斗竹节人”游戏的入迷。
2.仿照《竹节人》的写法,小组合作交流你选择的事例。
五、明确要求,例文导航。
1.欣赏微课《美好生活》开阔学生的习作思路,拓宽学生的选材范围。
2习作要求: (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是美食、旅行、梦想、创意、集邮、阅读、
种花、诚信……写作视角
要与众不同,突出一个“更”字。
(2)能结合具体事例,巧用描写、巧用修辞、巧用标点符号,将一
件事情
写具体、写生动,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用心想好后再写,要认真书写,卷面规范、整洁,大方。
(4)字数要求600字左右。
3.例文赏析:
谦让 让生活更美好
傍
晚,一抹黑色出现,静静蚕食着天空,路灯逐渐亮了,像是家人对孩子的
呼唤,柔和的亮着,指引回家的
路。
我和妍骑车穿过一辆又一辆自行车,以极快的速度向家驶去。
到了回家的路口,我向妍
道别,然后回过头无奈的看着连续不断的汽车,像
窜流不息的小溪一样流过。我粗略地数了一下,竟有三
十多辆。
终于看见一条大一点的车缝,我眼睛一亮,正要冲过去,一辆汽车在我鼻前
呼啸而过
。我目瞪口呆,轻抚着胸口,在那里,我的心脏正急促的跳着……我苦
笑不得,继续等待。
突
然,一辆车的速度慢了下来,无视后边拼命鸣笛的车龙停了下来。窗玻璃
被旋开,一位阿姨扭过头对我说
:“小妹妹,你等很久了,你先过吧!”从没想过这
种事真的会发生在我身边,我原以为,这座城市,已
经被冷漠吞噬了。我惊讶地
问她:“为什么?”那位阿姨却笑着说:“曾经,我也像你一样,常常被前面
的车堵得
不行,直到有一天,一辆车很谦让地让我先过。”
我突然感觉,城市
的空气里多了些温度。我向她道过谢,继续向家前行。很
快,我坐在了沙发上。回想起那句话,心口暖暖
地充满着一种叫感动的东西。
第二天,我骑车去上学。我和另一辆自行车被堵在一条小路上。小径很窄
只
容得下,一个人通过。于是,我偏过头,轻声地对我旁边的人说:“你先过吧。”
他感激地看
了我一眼就迅速地骑了过去。原来我也可以让人感动啊,想着想着不
禁轻笑了出来。我开始觉得,这座城
市很温暖,很可爱,很美好。
谦让,让生活更美好!
六、实战演习,作业设计。
完成习作: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
温馨提示:(1)把题目补充完整。
(2)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方法,给语言增添色彩。
(3)记叙一件具体的事情,表达出真情实感。
(4)书写认真,卷面规范、整洁、大方。
(5)字数要求6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让学生课前搜集“让生活更美好的图片或文字资料”,为本节课小组合作展
示交流做好了准备。
2.运用《明天会更好》音频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说出哪些事情让生活更美好,为本节课的习作打好基础。
3.运用微课导学,开阔了学生的习作思路,拓宽了学生的选材范围。
4.范文引领,起到了
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学生更好的运用本节课所学方法,
写出具体事例,表达真情实感。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阅读。
2.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3.通过阅读“词句段运用”,学
会巧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描写
方法和巧用修辞使语言生动具体,学会巧用“……”、“—
—”等标点符号,为文章
添色彩。
4.通过阅读“例句”,学会介绍事物时,运用“一是……
二是……三是……四
是……”这样的表达方式来说明理由,表达观点。
5.理解并背诵《春日》,感受春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体会朱熹对春天的
赞美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阅读。
2.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3.能理解背诵《春日》。
难点:1.学会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和修辞使语言生动具体,学会巧用标点符号,
为文章添色彩。
2.学会运用“一是……二是……”这样的表达方式来说明理由,表达观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主动预习,查阅诗人朱熹的相关资料,了解《春日》的写作背
景。
2.教师准备《春光美》音频,微课《春日》。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春光美》音频)师伴随着
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本单元我们
学习了三篇课文,从中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自由回答)这节课让
我们一起走
进语文园地三,比一比,看看谁的收获会更多呢?
二、交流平台,学习方法。
1.回顾这一单元的3篇课文,想一想,学习《故宫博物院》,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引导学生交流:根据学习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阅读。回顾课文,如:带
着“要为家人计划故
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
材料三、材料四。
2.谁来说说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3.学习《竹节人》,你学会了哪些阅读方法?
学生自由交流:
师引导学生交流: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回顾课文,
如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这一任务读《竹节人》,相关联的
段落应该仔细阅读,反复阅读,而关联性不强的段落,不需要逐字逐句
地读。如:
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可以采用浏览阅读的方法。这样可以提高阅读
速度
,提高学习效率。
师总结:读书时,同学们应该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
读方法和阅读材料。
三、 词句段运用,学习习作。
生活中总有美好的瞬间,带给我们无尽的感动
。怎样留住这些瞬间,定格这
份精彩呢?请阅读“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
思考:
1.你喜欢哪个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情景,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自由交流:
(1)第一个片段,作者抓住 “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跺脚拍手、咋咋呼
呼”4个关键词语
,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当时场面的热闹气氛。
(2)第二个片段,作者抓住“看得入了迷
、伸长脖子、恨不能、探过来”4
个关键词语,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观战人入迷的情景。
(3)第三个片段,作者通过“上前、后退、叽里咕噜、闪着异样的光、
踩得吱吱响、
手不停地挥动、痴痴地微笑、轻轻地吁了口气”等关键词,运用动
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比喻修
辞,巧用“……”“——”,写出罗丹塑像时
的认真态度和入迷的的情景。
师引导,学生总结
:在描写场面时,可以采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
写等描写方法,这样可以使内容生动具体,吸引
读者。还可以巧用标点符号,来
增添文章的色彩。
2.小组合作:选择一个类似的情景,运用
所学方法,来写一写吧!推荐优秀
的片段,投影仪展示,欣赏佳作。
3.习作中对某种事物进
行说明时,为了语言条理清楚,你会采用什么表达方
式呢?请阅读“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注意加点的
部分,想一想:这样表达有什
么好处?
学生自由交流:
师引导,学生总结:介绍说
明事物时,采用“一是……二是……三是……”的
表达方式,说明理由,表达观点,可以使语言条理清楚
,观点明确。
四、 小试牛刀,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