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十五夜望月》课堂教学实录
白果的吃法-安家剧情分集介绍
《十五夜望月》课堂教学实录
师:课前,我们来猜一猜一位诗人。请看课件(课件出示)
P诗人王建的资料(隐去诗人名字)
师:知道这是唐朝哪位诗人吗?(生答,师随评)你们猜
的,都不对!
再来看看后人对这位诗人的一首诗的评价如何(课件出示)
P落句有怀。——《唐诗训解》
P妙景中含,解者几人?——《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P通首平仄相叶,无一字参差,实为七言绝之正调。凡音律谐,便使
人诵之有一唱三叹之意。——《唐
诗摘钞》
P不说明己之感秋,故妙。——《唐诗别裁》
P三四见同一中秋月夜,人之苦乐各
别。末句以唱叹口气出之,感慨
无限。——《唐人绝句精华》
......
师:中
秋佳节,一首关于月夜的诗得到后人如此盛赞。不卖关子了!
他就是唐朝著名诗人——王建。(课件出示
)
P月夜插图
师:在这样的夜色中,诗人,王建又会倾诉什么情感呢?今天就让我
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课
件出示课题)(B板书课题)(课件
出示)
P创作背景、生字
师:谁来先读一读?(课件出示)(自由读)(生范读)(齐读)
P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
家?
师:读的很
流利,真棒!学习古诗,读通、读顺还只是第一步。现在,
请你们再回到诗中,借助注释、课前预习资料
及想象试着说说看诗句
的意思?(生默读,思考,师巡视)
师:谁来试试?(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
P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师:学得其法!甚聪惠呀!明了了诗意,再读一遍,定是另一番滋味
(齐读)
师:此时,正值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课件出示)
P中秋月夜图
师:诗人在
庭中望月,望到了哪些景象呢?请再回到诗中,读一读,
找一找,画一画。(生读,生画,师巡视)
师:谁先来分享下?(生答,师随评、引导描绘画面)(课件逐一出
示)
P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皎皎的明月
师:(P课件逐一出示插
图)地面是白的,雅雀在熟睡,冷露在飘洒,
桂花漫着芳香......
这些景物糅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安静、伤感、凄
清......)
师:想象下,诗人在中秋之夜,身处如此氛围中,仰望夜空,会有怎
样的心理感受?(
空虚、孤独、寂寞......)
师:中秋佳节本应该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生答,师随评)是呀!
应该是热闹的、温暖的、团圆的、幸福的......(P课件出示随机出
示中秋团圆画面)但
,对于诗人来说,这些都是臆想。取而代之的只
有(齐读)
P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皎皎的明月
师:这些冰冷的景物无不
勾起诗人的什么情感?(对家人、友人的深
切思念)(B板书:思乡、思亲之情)。是呀!思乡、思亲心
切!此
诗,创作时间不详,但是,我们知道(课件出示)
P王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从从
戎十三载。约46岁始入仕,曾
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
师: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创作
此诗时候,他一定身在异地,无法回
家。只能把对家人和家乡的思念寄于明月。恰如诗人在诗中所叹(课
件出示)(齐读)
P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师:整首诗,我们都过了
一遍。明了了诗中的景、诗人的情。谁能带
着体会来读一读?(生读)(齐读)
师:学贵有疑
!请你们再回到诗中,读一读,赏一赏,看看,有没有
遇到哪些不太懂的问题。(生读,思考,师巡视)
预设1:
生1:诗人写望月,诗中为何没有写到月光?
师:你读得
真仔细。通读全诗,诗人,的确没有提及月光。可是,这
并不代表,诗中没有其它的词语暗示月光。找找
看。(“地白”说明,
月色皎洁,把地面映成白色)
师:诗人,没有从正面去写月光皎洁,而
是通过地面的颜色来衬托月
光。这一写法叫做——(侧面描写)(B板书:侧面描写)
师:究
竟是怎样的月光能让地面变成了白色?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下
(如水月光、澄澈透明......)这不禁
,让我们想起诗人李白的那句
千古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仿佛让人置身于静谧、清
冷的意境之中。
师:(P课件出示月夜动态图)(师动情朗读,创设情境)想象下,
此时,
月光如水。诗人仿佛看到月光如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师做举手
状);地上仿佛浸满清澈透明的水(师做蹲
下状);树的影子照在地
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曳(师做眺望状)。
孩子们带着体会,一起读一读。(齐读第一句)
预设2:
生2:为何要写乌鸦?而且,“树栖鸦”不是应该改为“鸦栖树”吗?
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
,这么细微的地方都能被你发现。这样吧!你
把“鸦栖树”放到句子中读一读看看。(生读)孩子们,你
们也试试。
(生默读)谁来说说你的感觉?(不押韵)
师:是呀!“鸦栖树”放进去,明显不
押韵。不过,难道诗人仅仅为
了押韵而把词序改了吗?这未免也太草率了吧!再想想(生沉默)
师:这个问题,可能超出你们的理解水平了。孩子们,想下,大晚上,
你能看见枝头上
的乌鸦在睡觉吗?(不能)那你是根据什么知道枝头
上有乌鸦呢?(声音)
师:很好!就是声
音。月光如水。枝头栖息着昏睡的鸦雀,这是一个
怎样的夜?(寂静的夜)而这份寂静,作者不仅仅通过
眼看,更是通
过(耳听)听什么?(乌鸦鸣叫)
师:乌鸦因什么而鸣叫呢?(皎皎月光)鸦鹊
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
惊惶喧闹。正如周邦彦在《蝶恋花》所述(课件出示)(齐读)
P月皎惊乌栖不定。
师:诗人,也写过(课件出示)(齐读)
P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师:所以,透过,“树栖鸦”以及刚才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
面?(生答,师随评) <
br>师:是呀!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
楞楞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
逐渐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
声音,最后,它们都(睡着了)
师:所以,现在明白了
“树栖鸦”的妙处了吗?谁来说说?(侧面写
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师:我想,它不仅烘托夜的寂静,更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师:“月中桂子落,天香
云外飘”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
清香味道。同理,第二句中,冷露无声湿桂花,有着异曲同工
之妙。
这次,你们来分析。(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聪明!
一
点就通。带着体会,谁来读读这两句。(生读)(齐读)
预设3:
师:还有吗?(生沉默)
那老师有个疑问,想请教你们。请问最后一
句的“落”字,改为“在”好不好?(课件出示)
P不知秋思落谁家。
P不知秋思在谁家。
师:先对比,读一读,感受其细微的差别。(生默读)谁来说说?
生3:运用拟人的手法,化
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
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
。
师:是呀!一个“落”字,仿佛,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与那清冷的月光
融合在一起,洒向人间
,洒落在天下所有的身处异乡的游子心头。带
着体会一起读。(齐读)
师:月出东山,诗人在
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
仍在望。处在异乡、仍在漂泊的诗人一直在倾诉自己的离愁
别绪,思
亲心切。但诗人有在诗中直抒胸臆——家乡啊!爱妻啊!我真想
你......?(没
有)诗人的情感表达得很含蓄。
师: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思亲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使自己的<
br>情感表达更蕴藉深沉。这种表达情感表达方法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这叫间接抒情。(B板书:间
接抒情)
师:关于思乡的直接抒情的诗句,比如,李白的举头——(举头望明
月,低头思故乡)
而间接抒情的也有很多(课件出示)(分组齐读)
P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P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P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P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
......
师:无论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皆有其妙处。看个人喜好,没
有好坏之分。
师
:事实上,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浪
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
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
然涌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
它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
淡泊叫(课件出示)(一组读)
P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师:成就了一种乡愁叫(课件出示)(二组读)
P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成就了一种惆怅叫(课件出示)(三组读)
P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成就了一种伤情叫(课件出示)(四组读)
P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课件出示)(齐读)
P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师: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课件出示)(齐读)
P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
思,如诗一样,悬挂
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
师:最后,让这堂课在书声郎朗中结束。能背的合上书,不能背诵,
看着书(齐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