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文言文二则》教案
影视节目制作-玩具熊的图片
教案序号: 课题:14.文言文二则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年班: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援、射”等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决”在句中的含义。
3.能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
4.《两小儿辩日》中
,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理解他们是用什么方
法说明自己的观点。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能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两小儿辩日》中,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明白他们是用什么方法
说明自己的观点。
师生活动
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以两次看图想题目层层导
入,一方面了解
“弈”的意思,
激发学生学习
文言文的兴趣
,
一方面使学生
认识作者,读懂
题意,自然地把
学生带入文本
的学习
中。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两个人对弈的图片。
(1)你能结合画面内容,给图片起个题目吗?
(2)相机板书:对弈。
(3)学习“弈”的意思:下棋。
2.出示带有老师的课文插图。
(1)仔细观察三个人的表情,能再给图片起个题目吗?
(2)相机板书:学弈。
(3)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走近孟子。
(1)学生汇报,互相补充。
(2)教师课件展示: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名
轲,字子舆。孟子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
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著作有《孟子》,是儒
家经典之一。
4.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学弈》。学生齐读课题。
二、指导朗读,读出韵味
在阅读教
学过程中,师生
为解决问题采
用
了两条基本
通过自读、互读、齐读、教师范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途径:同伴互
读通、读顺
课文,读出节奏和感情。
1.朗读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2.学生汇报。(注意朗读的节奏;读准字音;放慢速度。)
3.同学互读。(正音、纠错)
4.指名读。(优良中各一名,自评、生评、师评)
助,分享彼此的
见解;潜心读<
br>书,与文本、作
者充分对话。在
这里,教师以让
5.教师范读。(生评,师相机
强调节奏、平翘舌音)(配乐) 学生读通、读
6.学生自由读。(个别指导)
7.全班齐读。(学生自评、教师点评)(配乐)
8.小组比赛读。(互评)(配乐)
9.师生接读。
10.检查背诵情况。(小组成员互相背诵)
三、多种方法,读文悟理
1.思考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补充。
3.小组合作,多种方法理解文意。
4.小组选代表汇报,教师相机设疑导学。
预设一: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学生汇报理解,其他学生补充。
(2)导学:“者”字有哪几种意思?在这里怎样解释?
(3)导学:“善”是什么意思?善
于下棋的人我们称之为“善
弈者”,善于绘画的人称为什么呢?你能再说几个这样的例子
吗?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顺、读出韵味为
学习文言文的
起点。在教师
的
“陪伴”下,学
生动口、动脑,
练习诵读古文,
既降低了阅读
难度
,又为读懂
文意做了较好
的铺垫,同时也
感受到诵读文
言文的乐趣。
生本课堂,
以生为本。通过
自主、合作、探
究式的小组互
预设二: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动学习,培养学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1)学生汇报理解,其他学生补充。
(2)导学:你欣赏谁的做法?说说你的理由。
生的合作意识,
并生成个性化
阅读体验,展现
(3)导学:第二个人在学习下棋的时候心里想些什么?“鸿学生对课文的
鹄
”是什么?用你丰富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个人学下棋的情景。这“个性化感
个人的学习态度可以用哪些词来
概括?(三心二意、心不在焉、悟”。
一心二用……)
(4)相机识记“援”。
①开火车读生字,和“缓”区分开。
②播放“援”的字理微视频。
③教师范写并指导学生书写,强调“援”的右边不要写成
“爱”。
(5)男女生赛读。
预设三: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
然也。
(1)学生汇报理解,其他学生补充。
(2)两个人学习的效果怎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相机学习“俱、弗”。
(3)多种方法识记“俱、弗”并指导书写。
(4)导学:同是优秀的老师教下棋,两个人坐
在一起学下
棋,为什么学习效果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你想用怎样的语调读
出两个人的态度?指
名读、分组朗读、评读、赏读、师生合作反
复读。(配乐)(板书:其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
)
(5)引导学生思考:针对两个人的学习情况,作者给出了
怎样的定论?(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这两句话运用
了什么修辞方法?你能读出这种疑问的语气吗?
设计本环
节一方面使学
生联系
生活实
5.讨论: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学
际,感悟寓意,
习
、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四、总结拓展,练笔延伸
升华主题;另一
方面贵在通过
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态度的重要性。
2.教师小结。
练笔提高学生
的表
达能力和
3.小练笔:学习了《学弈》这篇课文以后,我相信同学们一写作能力,真正
定有很多
话要说给老师、父母、同学听,课后写一篇心得体会。 实现语文教学
板书设计:
学弈
弈:下棋 学弈:学下棋
通国之善弈者也(善于)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代词,代指“鸿鹄”)
第二课时
一、课件导入,揭示课题
的目的。
“良好的<
br>开端是成功的
一半”,用课件
1.导入:看到你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看到你们渴求知识
的
激起学生的好
双眼,老师又想起课文中的两个主人公。同学们,看,这两个小
奇心,
激发学生
孩就是“两小儿”,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小儿辩日》。
的阅读兴趣。解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解释课题。
(1)学生自由解说,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讲解,引导学生质疑。
二、交流讨论,争辩远近
释课题让学生
做到目标明确,
这样才能更好
地认清学习目
的,做到有的放
1.他们到底辩论太阳的什么呢?我们先来读读课文的第1自<
br>矢。
然段。
2.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指生朗读,相机正音。
本环节引
导学生走进文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其他学生相机补充。
本所营造的意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又是怎样说明
自己的
境中去,分清两
小儿的观点和
观点的?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
读,并想一想。理由,感受两小
想好后先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儿争辩的氛围,
(1)教师引读两小儿辩论的语句。
激发学生对文
一儿曰:“(齐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本的思考和理
一儿曰:“(齐读)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第一个小孩的理由是:(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
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另一个小孩的理由是:(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
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课件依次变色: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
学生自由读、师指名读、分组读。
(3)小组讨论:请同学们认真体会两个小孩所说的话,然
后考虑这四个词语的关系。
学生汇报预设:
生1:“车盖”形容大的事物,“盘盂”形容小的事物,所以
说“车
盖”和“盘盂”是意思相对的词。
生2:“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探汤”形容热的感觉,所以“沧沧凉凉”和“探汤”也是意思相对的词。
生3:“车盖”和“沧沧凉凉”形容早晨的太阳,“盘盂”和
“探汤”形容中午的太阳。 (4)早晨的太阳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说应该是?(日初出)
中午的太阳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说应该是?
(日中)
(5)导思:同学们发现的可真不少,老师知道你们是认真
研究了。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车盖”和“盘盂”是从太阳的形状来说的,“沧
沧凉凉”和“探汤”是从太阳给我们的感
觉来说的。)
(6)小结:“车盖”和“盘盂”是从太阳的形状来说的,是
我们用眼睛看到的
,“车盖”和“盘盂”是从视觉角度对太阳进
行描写的。“沧沧凉凉”和“探汤”是我们感受到的,具体
点说
是从触觉角度对太阳进行描写的。
(7)同是日初出时观察到的太阳,一儿曰:日初出——(齐
解。
读)大如车盖。另一儿却曰:日
初出——(齐读)沧沧凉凉。为
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论?(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的。一个
从视觉的角度观察,一个从触觉的角度观察,所以不同。)
(8)事实上我们用眼睛看到的,日初出时
的太阳是怎样的?
(齐答)大。日中时的太阳呢?(齐答)小。第一个小孩说的是
不是事实?(
是)另一个小孩说日初出沧沧凉凉,早晨的太阳给
我们的感觉(比较冷);到中午时,太阳给我们的感觉
(热),另
一个小孩说的是不是事实?(是)我们看到的车盖比较大,盘盂
比较小。大的东西离
我们是近还是远呢?(近)(板书)小的东
西离我们是近还是远呢?(远)(板书)沧沧凉凉说明太阳离
我
们是近还是远呢?(远)(板书)探汤说明太阳离我们是近还是
远呢?(近)(板书) (9)指名读两小儿辩论的语句。一儿曰:“(齐读)我以日
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
曰:“(齐读)我以日初出
远,而日中时近也。”第一个小孩的理由是:(齐读)日初出大如
车
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另一个小孩
的理由是:(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
日中如探汤,此不为
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4.体会辩斗。
(1)一儿曰早晨的太阳
离我们近,一儿曰早晨的太阳离我
们远,这两小儿在(辩斗)。(板书)谁知道什么是辩斗?(就是争论、辩论;就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让谁;为了一件
事,大家针锋相对……)(学生自由
组成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
“辩斗”,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哪对同桌愿意到前面来朗
读“辩斗”?(一对同桌走
上讲台,面向全班同学,朗读“辩斗”部分。)
在师生的辩斗中,要指导学生运用文中的语句,加深学生对
文本内容的理解。
(3)师生辩斗。
5.解决问题。
设疑探究:
(1
)这个时候谁来了?(孔子)孔子是谁?(是个圣人;
是个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是怎样表现的?
(孔子不能决
也。)两小儿怎样说?(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孔子不能回答的问题,你们能回答吗?
(3)课文中有几个主要人物?(三个)你喜欢谁呢?说说
本环节不
仅体现语文的
工具性和人文
理由。(两小儿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放
弃;两小儿爱钻研问题;
性的统一,而且
孔子实事求是。)
三、思维拓展,读写结合
1.练笔: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彰显了学生深
邃的思想、
多元
的个性和活泼
孔子又会怎么想、怎么回答呢?请你写一写。你可以用白话文来
的语
言。孔子的
写,那就用“孔子说”开头;如果你对文言文感兴趣,你也可以
智慧、两小儿的模仿文言文的形式写,那就用“孔子曰”开头。
2.全班交流。
四、角色朗读,总结延伸
1.师生合作,分角色配乐朗读课文。
智慧、学生的智<
br>慧和教师的智
慧交相辉映,奏
出一首动人的
2.小结: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已经过
去两千多年了,两小儿认
智慧之歌。
真观察、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孔子能够实事求
是,“知
引导学生分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也告
角
色朗读回味
诉我们学无止境。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能够认真观察,
本节课的“学习<
br>勇于探索。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太阳是远是近
两小儿:善于动脑,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教学反思: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
历程”,并画龙
点睛,教育
学生
树立终身学习
的崇高理想。
生对文言文接触的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就已经很
不容
易。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
,难就难在如何让
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每句意思都懂,才能正确的断词断
句把句子读通
顺。教学中我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其效果还是
很明显的。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了以下问题:
一、不必采取对译法。
老师认识的误区是小孩子不懂文言文,又是初次接触,一定
要
逐词逐句地对译,不然学生可能学不会。有效的方法是,学生
反复读懂课文,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字词和每
句话的意思。学生如
有不懂,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贯通全
文。
二、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性。
教师范读课文本身作用不可小觑,范读文言文更是重要,第一遍要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第二遍
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做到准
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