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成长的故事
著名-辞旧迎新贺词
伟人成长的故事
林肯的台阶
一个1周岁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轻的妈妈牵着小
手来
到公园的广场前,要上有十几个阶梯的台阶了。
小男孩却挣脱开妈妈的手,他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妈妈也没有抱他上去的意思。
当爬上两个台阶时,他就感到台阶很高,回头瞅
一眼
妈妈,妈妈没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里充满
了慈爱和鼓励。小男孩又抬头向上瞅了
瞅,他放弃了
让妈妈抱的想法,还是手脚并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
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
小脸蛋也累得通红,那
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脏乎乎的,但他最
终爬上去了。年轻的
妈妈这才上前拍拍儿子身上的
土,在那通红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第16届总统的林
肯。他的母亲便是南希·汉克斯。
林肯的父亲是个农民,家境极为贫穷。林肯断断
续续地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加起来还不足1年。但林肯从小就养成了热爱知识、追求学问、善良正直和
不畏艰难的好品质。他买不起纸和笔,就用木炭
在木
板上写字,用小木棍在地上练字。他抓紧一切时间看
书学习,练习讲演。林
肯失过业,做过工人,当过律
师。他从29岁起,开始竞选议员和总统,前后尝试
过11次,失
败过9次。在他51岁那年,他终于问鼎
白宫,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被马克思称之为“全世
界
的一位英雄”。母亲南希在林肯9岁那年不幸病故。
但毫无疑问,她用坚强而伟大的母爱抚养了林肯,使
他勇敢而坚定地走向未来。
不言而喻,人的一生有无数级台阶——生活、学
习和工作。如何面对和攀登这些人生之阶?对于孩
子,是牵着手、搀扶着上,还是抱着上?不同的父母
会有不同的答案。显而易见,如果家长牵着、搀扶着
孩子,就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常常把父母
当成拐棍
而难以自立。如果家长抱着孩子上台阶,把孩子揽在
襁褓里,那么,孩子就会成为被“
抱大的一代”,不经
风雨,不见世面,更难立足于社会。平时,孩子饭来
张口,衣来伸手,上学
接送,晚上陪读,甚至考上大
学父母还要跟着做“保姆”。孩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
又得父母跑
单位,当“职介”……这样,孩子是很难自
立成人大有作为的。
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不妨让孩子吃点苦,有“台阶”
让他自己爬。这样,孩子也许能“一鼓作气”,攀上光
辉的顶点。
莫扎特的成长故事
在鲜花、掌声和欢呼的背后,是艰苦的劳动、苛
刻的条件和可怕的考验。为了金钱与荣誉,奥波里德
要求小莫扎特无论旅途多么劳累,都要随时可以当
众
表演。为了宣扬儿子的天才,他让孩子必须习惯听从
突如其来、异想天开的种种刁难性提议。
如:当场演
奏从未接触过的技巧艰深的乐曲;按照听众临时设想
的几个低音即兴作曲,并根据指
定的调性当即演奏用
多条手帕将键盘全部蒙住而不影响弹琴;在一场音乐
会上从头至尾全部演奏
自己的作品,等等。并且,这
样的演出每每长达四五个小时之久。
1772年,1
6岁的莫扎特终于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
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
宫
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
这10年对莫扎特来说,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都是
极为重
要的锻炼、积累和学习的阶段。他8岁就写了
三首交响乐和几首奏鸣曲;12岁就为维也纳歌剧院写了歌剧《假傻姑娘》;14岁为意大利米兰歌剧院写了
歌剧,并亲自指挥演出,连演
20场,场场爆满。这
轰动欧洲的出色的成绩使得莫扎特14岁就获得了意
大利音乐中心——鲍
伦亚学院院士的称号,被罗马教
皇授予了“金距轮”奖章。
父亲在教小莫扎特音乐
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
开始时只教点简单的曲子,但莫扎特接受能力很强,
许多曲子听了一遍
就能毫不费力地记住了。父亲怕儿
子负担过重,所以没有过早地教他作曲,可是5岁的
莫扎特在
旁边看着父亲书写乐谱,也开始学着作曲。
有一次,父亲和朋友走进莫扎特的房间,见孩子正在
五线纸上专心地写东西。“莫扎特你写什么呀!”他随
手拿起儿子写的东西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原来儿
子
在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完全符合规则。他故意逗
儿子说:“你可知道,你这个曲子不能演
奏啊!”小莫扎
特生气地回答说:“我知道,哪个曲子在演奏前不要修
改呀!”父亲竟然被反问
得说不出话来。
父亲很惊异于儿子的音乐天赋,此后也开始教
他一些难度
较大的作曲练习。小莫扎特非常聪明,而
且勤奋好学,别的小孩子在玩的时候,他却成天待在
家
里不是练琴就是作曲,五六岁的孩子就像一个大人
一样埋头于音乐。老莫扎特为了让儿子开阔眼界,少<
br>年时就有所成就,从1761年秋起,他就带着6岁的
儿子小莫扎特和女儿安娜,
到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演
出。这次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接着,父亲又带他
们到德国、法国、
英国、荷兰和瑞士演出,每到一个
地方,都获得观众的好评。但在这次旅行演出中,老
莫扎特也
清楚地看到了儿子身上的缺点:他虽然有出
色的音乐天赋,但是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普通教育,
所以文化基础很差。旅行回来后,父亲为儿子进行系
统的补课,教他学习拉丁文,学习音乐家必修的意大
利文,还学法文和英文。
正是在老莫扎特的严格要求下,再加上小莫扎特
自己的刻苦努力,最后莫扎特终于成为一位世界著名
音乐家,对世界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维也纳
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
童年时代的鲁迅
童年时代
,鲁迅常跟母亲住到绍兴乡下安桥头外婆
家里,后来又到皇甫庄大舅父家里寄居。安桥头、黄
甫
庄都在绍兴昌安门外水乡,宽狭纵横的河流静静地
流过村边。鲁迅喜欢到乡下去,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
br>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免读深奥
难懂的《四书》、《五经》,还可以同农民的
孩子自由
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网的河上去划船、捉鱼、
钓虾,去欣赏带
着点点渔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
去放鹅、牧牛、摘罗汉豆,呼吸清新的空气„„ 每逢
村子
里演社戏的时候,鲁迅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摇船儿
来到半个在岸上、半个在湖里的戏台前面,看武功演员翻筋斗。有时,他还和农民的孩子一起学演戏、扮
小鬼。他们在脸上涂上几笔彩画,手握一杆杆钢
叉跃
上台去,愉快地玩耍着。 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是
很有吸引力的。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里
,鲁迅不仅学到
了许多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还和农民家的小朋友建
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渐了解
了农民勤劳、质朴的性格,
同时也看到了旧社会阶段压迫、阶级剥削的血淋淋的
事实。鲁迅和农
民的孩子常念诵的一首渔歌中,就有
这样的悲惨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
落(两
天不下河打渔),饿得发白;一日七升,一日
八升,两日勿落,要哭出声。”这些对鲁迅的思想发
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鲁迅知道农民“是毕生受着
压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
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
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
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
br>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
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
旁专心
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
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
雅一动,凳子就会
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
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
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玛妮雅
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
人。
凡高的童年
凡高从孩子们面前走了过去,一言不发。他出了园
门,穿过田野,
沿着草地的小径前行。他要到溪边去,
孩子们从他随身所带的玻璃瓶和鱼网中看出了这一
点。但
是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敢在他身后问:“哥哥,
我能一起去吗?”不过,他们很了解他在捕捉水里的昆虫时有多聪明。他回来时,总给他们看各种各样的
甲壳虫:有着闪烁的、褐色的壳,大而圆的眼睛
,以
及从水中出来后便神经质地伸缩着的弯曲的腿„„
孩子们带着尊敬的口气谈论他,毫无嘲弄
之意,但是
他们不敢要求去那清新凉爽的溪边,溪边开放着最为
美丽的勿忘我和
玫瑰色的睡莲,在那儿,把双手插入
闪光的白沙之中,不受半点尘染。孩子们凭本能感觉
到:他
们的哥哥喜欢独处。如果父亲送他去的那个寄
宿学校有个假期,他所寻求的不是陪伴,而是孤独。 他<
br>知道最珍贵的花长于何处。他避开那有着笔直街道的
井然有序小屋的村庄,通过丘陵和山谷寻他的
道路。
每次他总能发现令人惊奇的东西,窥察到处于自然栖
息地的稀有的动物和鸟类,对于鸟类
,他知道它们筑
巢或生活的地方。如果看到一对云雀降落在麦田里,
他知道该怎样接近它们而不
折断周围的禾叶。 那时候
他没有留下一幅钢笔或铅笔的素描。这个未来的画家
当时并没想画画
,只是沉思默想。还是一个小男孩时,
他曾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审视一个雕塑家的助手用粘
土给
他做成的小像。8岁那年,他画了一幅画:冬天
的花园里,一只猫在光秃秃的苹果树上疯狂地飞奔
着。 这使母亲大吃一惊,孩子艺术感觉的自然表达是
如此惊人,她竟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过了好久
,这
件事才被父母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