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伴我成长—苏轼篇
感动生命-袁纯清简历
名人伴我成长
历史名人苏轼的故事
一、苏轼概况
千百年来,迷东坡、爱东坡、说东坡、写东坡
的人,数不胜数。可以说,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之人,是最具民族性和世界性
的典型符号,有着跨越时空的恒远活力和无尽张力。苏轼会通百家,冠绝千古,
在众多领域上堪
称大家、大师。是全才、通才、奇才、天才,是百科全书式、
全能型的文化巨人
,是中国文人心仪神往的人格典范。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
山(今四川眉山
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哲学家、思想家、佛学家,有
坡
仙、诗神、词圣的美誉。
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神宗时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后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
部尚书等,并知杭州、
颍州、扬州、定州等。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徽宗时大
赦,归途中病逝,享年66岁,追赠太师,谥号“
文忠” 。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
案、
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
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
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
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的生活几乎都与传奇
相关。金榜题名时,
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反
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
心是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事业?黄州儋州惠州。
——苏轼自题生平总结和评价,读之令人握腕惋惜,慨叹不止。
苏轼是一个鲜活的、立体的人
,儒家喜其忠,道家喜其旷,佛家喜其空,
文人喜其雅,平民喜其义。
二、苏轼评价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全能型文化巨人。千
古之后,再无苏轼,千年之间
,唯此一人!他似乎穷尽了生命的可能性,穷尽
了中国文化的可能性。他抵达了生存的广度与深度的极限
。是中国士大夫完美
个性和人格的化身,他才华横溢、潇洒不羁、仁爱慈柔、个性不随。他的旷达、
p>
坚韧、正直、宽容等独特的人格魅力,使他流芳千古,更让后人在感动之余,
有所沉
思、有所感悟、有所启迪。
古人评价苏轼
《宋史》:“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良,称为天下奇才。”
宋神宗:“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
宋仁宗:“大宋何幸,得此奇才?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当时童谣:苏文生,吃菜羹,苏文
熟,吃羊肉。(如果对苏轼的文章不熟
悉,就甭想考中,就去喝菜汤吧;对苏轼的文章很熟悉,就准能考
中,就能吃
涮羊肉)
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欧阳修:“此人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吾老矣,当放此子出一头地。”
王安石:“不知更几百年,方有此人物。”
秦观:“中书(苏轼)之道如日月星辰,经纬天地,有生之类,皆知仰其
高明。”
胡元任:“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皆废。”
三、苏轼的几个小故事
1、苏轼科举考试
1057年,20岁的苏轼进京赶考。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参加考试的
学生
有苏轼、苏辙,还有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
这十人后来都
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届科考,因此被称为“千年科
举第一榜”。
欧阳修看到一张
试卷,啧啧赞叹:“真是妙文啊!”他提起笔,立即想把
此卷圈为“第一”。忽起一念:“这肯定是我弟
子曾巩所写,我若将他圈为第
一,其他人必会觉得不公。”于是将此卷定为“第二”。
哪知解
封一看,作者竟是苏轼。欧阳修找到苏轼旧日文章一看,更是惊赞
不已:“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
,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成
语出人头地的出处)他觉得自己这个文坛领袖该退休了。 1061年,朝廷举行制科考试,这是皇帝为直接选拔特优人才设置的。制科
考试设置五等。一等二
等,要求太高,就是虚设。第三等实际就是最高等级。
北宋建国100多年来,也只有一个人考过第三等
。结果苏轼得了第三等,苏辙
得了第四等。仁宗感慨:“朕为子孙后代得了两位宰相!”
2、兄妹对诗
一天,苏东坡无意发现苏小妹前额突出、眼眶深陷。便拿妹妹的长相来开
玩笑,即时吟诗一首: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看到哥哥那副邋遢样,反唇相讥: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儿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用诗讥笑苏轼不加修理的、乱蓬蓬的络腮胡须。可是,转
而一想,似乎又
还没有抓到痛处。她发现哥哥的额头扁平,一副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
较
远,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又吟诗一首: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3、对对联
一天,苏东坡对苏小妹说:“都
说你才智不凡,你要是能在一夜对好我出
的对子,我就佩服你。”苏小妹笑答:“何须一个晚上。”苏东
坡说出他的上
联: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小妹暗称难度大,竟一时对不上。过了
一会,她见月光下一个丫环端来
茶水,触景生对: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这副对联
恰到好处地嵌入“水仙子”、“虞美人”、“碧玉簪”、“红绣
鞋”、“声声慢”、“步步娇”六个曲牌
名,而且用拟人手法赋予具体形象,
出对巧,应对更妙。
四、名作代表
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题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
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
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
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
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
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
面来说,词的前
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
2、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题记: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赏析:苏轼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
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
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3、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
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
br>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
年)冬,
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
放鹰作。
”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
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
飞。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
卒章所显之志,
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4、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br>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
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
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5、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
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
谈笑间,樯
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lèi)
江
月。
赏析: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
慨作结。 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
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
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6、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以
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
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
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
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
不知要节约
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
7、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题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
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
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
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
诙谐。
8、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
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
情恼。
赏析
:本词是伤春之作。苏轼长于豪放。亦最擅婉约,本词写春景清新秀
丽。同时,景中又有情理,我们仍用
“何处无芳草(知音)”以自慰自勉。作
者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
本词下片所写
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么寄托。只是一首很好的婉约词。王士祯
所说
的“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花草蒙拾》指出本词与
风格婉约的柳永词不相上下。
9、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
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
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
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
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表
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10、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这
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
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
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
景虽然
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
相比的。诗
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
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
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
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五、关于苏轼的作文
与苏轼相遇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
年。
他是
文坛上的东坡居士,写下了着名的赤壁两赋一词,他是唐宋八大家之
一,历史上留下了他许多不朽的诗篇
。
他虽多次被贬,却不乏坚韧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
起自己建功立业的
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感慨万千。从他身上,我学会了坚韧
和不拔;从他身上,我学会了乐观和豁达;从
他身上,我学会了理想的艰辛。
他是我的榜样,他是中国亿万人的榜样,他的精神,他的人格,流传
至今。
因为有他,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因为有他,我们的文学源远流长。
他的出现,是偶然
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
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
人的一面。
我仿佛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
br>中国的荒野古道上,无休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最后,孤身一人流放在海
南岛,他这个一天都
离不开朋友的豪放诗人,却被迫像野人一样住在蛇蝎衍生
的椰树林里,在语言不同的一族中了却残生。
但是他却始终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他用孩子般的单纯天真的眼光来感受
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
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会和独特的发现。他
用孩子般的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却
又不免显得不通世俗,不合
时宜。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的下放,每一次的下放都有每一次
的收获。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
到自我,才能写出
这么美的句子。
繁华落尽见真醇,于是他寄情于优美的诗文,沉淀出不朽的艺术。于是,
凄苦
得以超越,灵魂得以提升,奇迹得以出现。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个彻响千古
的名字—苏东坡。痛苦的历练往
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困难,我们
要做的不是用迷雾来遮盖心灵的光辉,不是把困难放大来羁
绊人生。放大困难
的蛹,永远成不了蝶;放大困难的鸟,决不会在烈火中重生。我们要做的是用
心灵的月光照亮黑夜的路,用乐观豁达的浩然之气点化人生旅途中“千里快哉
风”的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