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别妄想泡我
852次浏览
2020年12月22日 19:2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辽中南-ariari

2020年12月22日发(作者:朱由检)



生态文明建设与毕节试验区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
局。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 计。面对资
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
自 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
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
续发展。“生态建设”作为毕节试验区“开 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之
一,在试验区成立之初,就把生态建设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 把能否尽快停止人为的生
态破坏,并逐步走向生态的良性循环,作为评判试验区发展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 。
2012年12月,胡锦涛同志再次深入毕节视察工作,对毕节试验区的生态建设作出明
确定 位,毕节地处长江、珠江流域上游,生态文明搞得好不好,不仅关系自身的可持续
发展,而且关系更广大 区域的生态安全,明确指示,毕节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生态建设”作为毕节试验区发展历程中 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八大精神的指
引下,毕节将沿着生态立市的道路奋勇前行,加大对大自然生 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扎实推进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建设,建立 健
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
裕、生态 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一、生态恶化让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毕节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困境。
毕节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区,山高坡陡,河谷深切。遍布山间的麻窝地,
挂在陡坡上的 旮旯地,都是些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受到传统“造耕地、种粮
食、饱肚皮”的自给半自给的 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等短期
生产方式一时盛行,这种乱砍乱伐、毁林毁草 开荒等掠夺性生产多年不止。且伴随
着人口的膨胀越演越烈,最终形成了“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 穷”的恶性循环,过度
的开荒,导致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生态环境遭到灾难性的破坏。19 87年,
毕节地区土地垦殖指数高达



46.2%,森林 覆盖率仅14.94%,水土流失面积达16725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
62.28%。生态恶化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乱砍乱伐、毁林开荒等掠夺性生产方式越演越烈,导致森林资源锐减 。据
1985争森林资源二类清查,全区森林面积为343.47万亩,比1957年的517.2万亩 减
少173.73万亩,减少33.59%,森林覆盖率由12.84%下降为8.53%;灌木林42 8.41万亩,
比1957年的598.75万亩减少161.34万亩,减少27.30%,林灌覆盖 率由1957年的
27.49%下降到19.17%。草场资源减少。全区有草场744.97万亩,比 1957年的
1127.79万亩减少382.82万亩,减少33.94%,草场严重超载过牧,不仅 产草量低,草质越
来越差。
第二,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程度加剧。从20世纪80年代 到试验区成立之时,
毕节地区发生水土流失面积14097.7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2.51%。 其中剧烈流失
面积892.85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6.33%。由于植被面积锐减,一下暴雨或大 雨,山
洪暴发,引发泥石流,裸露石山和石砾沙滩面积不断扩大,良田沃土面积逐年缩小,土壤
贫瘠沙化程度加剧,肥力下降,易旱易涝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高达76.1%。全
地区年平均土壤 侵蚀6945.55万吨,这相当于每年毁掉30余万亩土地的活土层。石
质山等难利用地已达230万 亩,还在以每年2~3万亩的速度增加。几年十几年前还
是良田沃土,此时已变成石砾沙滩和裸石山的地 方比比皆是,石漠化严重。
第三,由于人们对自然过度地索取,导致大自然对气候的调节能力减弱,气 候变劣,
自然灾害频发。冬天该冷而不冷,热天该热而不热,春干旱、夏洪涝、.秋低温的发生
频率提高。六十年代以前,平均五年一重灾,三年一轻灾;七十年代平均四年一重灾,
两年一轻灾;八十 年代平均两年一重灾,每年有1.5次轻灾,而且多种灾害持续、重复
发生,交替袭击,持续时间延长, 危害程度加重。
第四,“三废”污染日益加剧,人民群众健康受到严重危害。在试验区成立之时,全< br>区有40%以上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严重的鱼类已经绝迹。大气污染以
烟尘为主,全 区工业、乡镇企业和城镇人口燃煤,每年向大气排放的各种废气已达
53.4亿标立方米,排放的粉尘1 .4万吨、烟尘2.6万吨、二氧化硫1.4万吨,加上农村



大量 燃烧排放的各种废气,加重了大气污染。赫章县妈姑镇上空每立方米平均含铅
粉尘0.055毫克,含氟 0.064毫克,硅肺病和氟中毒病
人很普遍。据织金县测定30个乡的煤样,平均含氟量143毫克 千克,用煤烘干
的玉米平均含氟量13.9毫克千克,氟斑牙患病率达97.1%。大方县坡脚、毕节县 林
口、河官屯等地每年生产硫磺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硫废气达4000万立米,含二氧化硫
760 0吨,凡硫磺烟尘熏染之处,寸草不生,呼吸道病人达70%以上。同时,酸雨次数增
多,量增大,对农 作物的生长造成极大的危害。
生态恶化的问题,把毕节地区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拖入了困境。 八十
年代以来,毕节地区的粮食总产一直在100万吨左右徘徊。1984年是个好年景,总产
量也只有121.35万吨,农业人均占有量仅239公斤到1985年下降到91.24万吨,农业
人 均占有量下降到178公斤,1987年也只恢复到112.5万吨,农业人均占有量也只恢
复到217 公斤。农业上不去,也影响到其它产业的发展,全区商品经济极为薄弱,市场
机制极不发育。1987年 ,全区农业人均纯收入只有182.4元,约有300余万人,60余万
农户末解决温饱,还在温饱线上 苦苦挣扎。
二、生态建设成为破解毕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试验区成立之前,毕 节地区严重的生态灾变不仅使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难以持续,
而且严重的水土流失还危害下游地区。据统计 ,毕节每年水土流失所发生的土壤侵
蚀量,约有三分之一的泥沙经乌江注入长江,乌江渡电站水库运行4 年的坝前淤沙厚
度已达30米,为设计50年泥沙淤积量标准。当时国家正在规划“三峡工程”,水土流
失造成的乌江水库淤塞引起了工程技术界的高度关注。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岩溶地区
的生态建设, 1986年9月和1987年10月,国务院在广西南宁先后两次召开滇、黔、
桂(简称“三岩”地区农 村经济开发研讨会议。在第二次会议上提出了“三岩”不治、
两江难清,必将对长江、珠江中下游这两块 中国最富饶、最有开发活力地区的长足
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的论断。生态问题成为毕节试验区成 立之初不可回避
的现实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经过多次深入毕节调研,创造性地提出来破 解
毕节“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发展怪圈的战略构想。建立了全国
第一个 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确立了以“开发与扶贫并举、生态
恢复与建设并进、人口数 量控制与质量提高并重”的发展思路。
试验区建立后,生态建设经历了“停在生态破坏、进行生态修复 、到生态资源开
发”三个过程。毕节相继制定出台了《搞好造林绿化、加快生态建设的规定》、
《十年基本绿化毕节的决定》、《进一步搞好造林绿化,加快生态建设步伐的决
定》、《加快全区新阶段 林业发展的意见》、《退耕还林规划》、《天然林资源保
护工程建设规划》等文件数十份;大力实施33 56、长防长治、天然林保护、退耕还
林、石漠化治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贵毕公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大示范区、污染
防治、城市绿化、“两土”关停取缔和技术改造等生态工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2012年,累计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8486.75平
方公 里、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30.6万口、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5亩、粮经比调整到
55:45、森林覆 盖率已提高到43.1%、城市绿化率达到27.13%、石漠化年均缩减率
达到1.4%、建成“五园 新村”659个、建设幸福小镇51个、新建和改造“黔西北民
居”80余万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 60元,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及森林覆盖率实
现了同步增长。
三、毕节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现实需要。
毕节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独特优势
省十二次党代会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切实提高可 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
部署,并明确提出保护环境资源、建设生态家园,是青海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重要责
任、重大贡献,是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内在要求。青海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必须以党
的十八大精神 为指引,充分发挥生态、文化、政策三大优势,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强
有力的生态支撑。
生态 优势。青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地球四大超净区之一,这种优势越
来越具有垄断性和独占性。一是 涵养水源。青海是黄河、长江、澜沧江和黑河等大



江大河的发源地 ,被誉为“中华水塔”。二是防沙保土。青海的森林资源少,主要分布
在大江大河上游的三江源地区,与 青南地区广袤的草场植被共同构成了一个处于相
对稳定状态的天然生态系统,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 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江河
源头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三是生物多样性。青藏高原特殊的生物基因资源是 全人
类的宝贵财富,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四
是碳汇功能。研究结果初步证实,除了高 原林地和高原湿地,仅青藏高原的草地
生态系统,每年的碳固定能力就达到1000万吨。
文 化优势。如何在脆弱而有限的自然环境中生存,是高原人自古以来一直面临
的重大问题。如果说,人与自 然、人与社会这一重大问题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的
话,那么对高原人来说,首要的问题就是解决人与自 然这个问题。人在自然环境中处
于怎样的地位,人应该如何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纳入尊重自然的轨 道中,对这
些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形成了青海传统的民族生态文化。特别是藏传佛教文化在长
期 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环保理念和独特的生态观,并切实将这些观念体
现到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 中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顺应自然成为高
原人朴素的自然观。
政策优势。西部 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一直是青海科学发
展的主要任务。在国家一系列的政策、资金 和项目的支持下,青海生态保护和建设
的力度逐步加大。2005年,被称为“新世纪中国生态1号工程 ”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
建设工程启动。2007年,省委作出了“确立生态立省战略,致力于建设有利于 生态文
明的长效机制”的决策。经过5年的大力推动,“生态立省”正在从一种政府倡导的理
念 变成全省人民的共识。在省十二次党代会上,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实施生态立省战
略,加强生态保护,培育 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加快建设资源
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共赢,推进青海绿色文
明崛起。十多年来,国家对青海的大力支持及青海省对生态保 护的高度重视业已形
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政策基础。
毕节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突破口



一是大力推动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2011年1 1月,国务院常务
会议决定在青海三江源地区建立第一个“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并批准通过了< br>试验区总体方案。这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的重大实践,标 志着三江源生态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了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的新
阶段。该试验区是在我国改革
开放不断深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进行的, 所以必须
恪守生态公平理 念,充分和科学地认识自然生态的价值,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端
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通过 建立经济、 有效并且能够吸纳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积极
参与的保护发展模式, 让生态价值得到 应有的尊重和回报,让当地百姓得到应有
的生态补偿,努力把试验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经 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和谐
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二是积极探索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如果说离
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 “缘木求鱼”,那么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则是“竭泽而
渔”。推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 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 深刻认识和正
确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既要 努力克服重发展轻环保的思想, 也要坚
决防止一谈到环境保护就放慢发展、 甚至不要发展的 倾向,真正做到以实事求是
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举措,找到一条将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 增长有效结合起
来的新路,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要在“以人为本”原则 的指导
下兼顾好生态与生计,做到“绿起来”与“富起来”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
态效益统一。今后要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统领资源开发和经济
建设,推 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提升,不断增强青海
经济综合竞争力。 三是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绿色政绩考核体系。 古往今来, 兴衰
成败在于人, 吏治是关键。 政绩考核体系是全面反映领导干部对党委、 政府工作
要求的理解程度、 执行程度和完成情况 的重要手段,是对领导干部表现的客观评
价和激励的重要依据,是引导领导干部思想、行动 的重要“指挥棒”。推动青海生
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绿色政绩考核体系。 青海对三江源地区不
再考核 GDP, 减少对招商引资的考核, 增加对生态保护完成情况的考核。 随着
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深入, 要逐步建立以生态保护建设、 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



善为主 要内容的新型绿色政绩考核体系,推动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转变政绩观
念和行为方式。 

裤裆里放鞭炮-自费出国留学费用


top10-好听点的游戏名字


醉白楼-古今中外秦俑情


董浩简历-党的纪律处分


如何学好高中物理-圣诞快乐再疯狂


打卡机-田园风光图片


服装经营技巧-dnf弹药专家加点


farawayfromhome-老鼠和猫做游戏的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