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周教案---专题七---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支持与引导

萌到你眼炸
760次浏览
2020年12月23日 02:0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哭了-回到起点

2020年12月23日发(作者:芮金富)






第10周教案---专题
七--- 幼儿园表演游戏
的支持与引导
-CAL-FENGHAI-(2020YEAR- YICAI)_JINGBIAN


中职教学部教案

2016年_5_月_4_日 第__10_周 第__1__次课 __2__课时
课 题
名 称

教 学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授 课
方 式
教 学
方 法
专题七 幼儿表演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
1. 掌握表演游戏的内涵,并能够区别于角色游戏
2. 掌握表演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3. 掌握表演游戏的指导方法
教学重点:表演游戏的内涵
教学难点:表演游戏的指导方法
□理论 □实验 □实践
讲授法
教学手段
教学课时
多媒体教学
2课时
时间
备注
分配





























教 学 内 容

【图片引入+文字导入】

表演游 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是指幼儿以某一文学作
品中的情节、角色和语言为基础,通过扮演其中 的角色,运用对话、
动作、表情、语调等表演手段,创造性地表现和再现文学作品的一种
游戏形 式。例如,当老师给幼儿讲完故事“猴子捞月亮”,幼儿就会
自发地模仿小猴子的语言或动作,并逐步尝 试分角色表演故事,这就
是表演游戏。表演游戏的教育意义在于,通过幼儿富有创造性的表
演, 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学习分清是非,区别善
恶。
【进入新课】
专题七 幼儿表演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

一、【认识游戏】




(一)内容和主题主要来源于幼儿熟悉的文学作品
< br>虽然表演游戏与角色游戏的相同点,都是以幼儿扮演角色进行游
戏,但在表演游戏中,幼儿是依据 文学作品情节的展开进行角色表演
的。因此,表演游戏反映的是幼儿所熟悉并喜爱的故事或童话等文学< br>作品的内容,游戏的过程基本上就是故事的情节。
例如:在“拔萝卜”游戏中,幼儿依据故事 内容扮演老爷爷、老
奶奶、小花狗、小花猫、小老鼠等角色,并以故事的情节为线索展开
游戏。
(二)表演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创造活动
• 在表演游戏中,幼儿一般不会拘泥于文学作品原有 的情节,而
是大致依据文学作品的内容,按照自己的爱好和意愿增加和改
造情节,创造性地开展 游戏。
• 表演过程中,幼儿可以假想游戏的道具、场景等。如:在表演
游戏“小兔乖乖” 中,扮演小兔子的幼儿会想出用小棒当手枪、
用泡沫砖当石头等各种对付大灰狼的方法,丰富和发展游戏 的
情节。表演游戏的这种创造引领和创造自由,让幼儿忘我地沉
迷在创作的乐趣中,主动性、积 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表现
和发挥。
(三)表演游戏是幼儿自娱自乐的活动
表演 游戏兼具游戏性与表演性,幼儿不以表演给别人看为目的,
只是因为有趣、好玩而投入游戏中,即使无人 观看,幼儿也会饶有兴
趣地进行表演。
例如: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中的那些富有趣味性 的情节往往让
幼儿津津乐道,在与同伴一起讨论动画片中精彩的情节与人物时,幼
儿常常会自言 自语、手舞足蹈地表演起来。需要同伴配合表演时,幼
儿会邀请同伴一起投入表演,仿佛自己变成了动画 片中的人物,在表
演中体验到游戏的愉悦和满足。











二、表演游戏的内容

(1)故事表演
• 故事表演是指以某个故事或童话为蓝本,幼儿扮演故事中的 人
物,表现故事的情节,以此表达他们对作品的感受。
• 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 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故事
情节、人物联系起来,故事作为“脚本”规范着幼儿的行为,成
为 幼儿行为表现的框架以及评价自己和他人游戏行为的尺度。

(2)童话剧
• 童话剧是以童话故事改编成的剧本为原型,幼儿进行表演
的一种游戏形式。幼儿扮演童话中的角色,通过 舞台加工和歌
3


舞设计等一系列的演艺方式的配合,将故事情节形象、生动、
艺术化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3)歌舞剧
• 幼儿歌舞剧集音乐、诗歌、舞蹈于一体,有简单的对白,
情节更富于戏剧性。

(4)小舞台表演
• 小舞台表演属于表演游戏里常见的区域游戏。在班级里相< br>对独立的地方,幼儿使用简单的打击乐器,配上纱巾、头饰、
面具等材料,运用语言、表情、动作 进行创造性的表演活动,
体验其中的乐趣。
(5)手偶表演
• 手偶表 演是幼儿利用自制手偶、布袋木偶,纸、布等材料
制成人物、动植物造型,通过手指、手掌的活动进行操 作表
演。
(6)桌面表演
• 桌面表演是幼儿利用各种材料或玩具替代 自己扮演文艺作
品中的角色,通过口头语言和对玩具的操作,在桌面上表演和
再现文学作品。例 如:故事《小鸡和小鸭》,幼儿可以利用小
型的小鸡和小鸭玩具来代表剧中角色,一边在桌子上操控玩< br>具,一边用语言对白进行表演。

三、表演游戏的作用
(一)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表演游戏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有效途径。文学作品中含有丰富、优< br>美的语言,幼儿在游戏中模仿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和动作,体会不
同人物的心理感受和角色特征 ,借助游戏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学习掌握词汇、段落等各种语言形式,从而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的 发
展。
例如:表演游戏“拔萝卜”中,多次出现“拔萝卜,拔萝卜,嗨哟嗨
哟,拔 萝卜,嗨哟嗨哟,拔不动,xxx,快快来,快来帮忙拔萝卜”这
样重复的词句,特别适合小班幼儿的心 理发展水平以及语言特点,对
于帮助幼儿学说完整语言具有较好地促进作用。
(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 表演游戏的过程,其实就是幼儿想象的过程。游戏中, 幼
儿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对作品的
情节、对话和内容进行修改和创 编,想办法设计角色语言和动
作,将文学作品中一些不适合直接表演的描述性语句转化为具
体的 语言和肢体动作,使之更加适合表演。
• 游戏过程中,幼儿想象得越丰富,表演就越逼真,因此, 教师
应鼓励和指导幼儿在不违背原作品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创
新。例如:在“小熊请客”的 表演游戏中,幼儿不断地想出各种
4


各样的办法赶走好吃懒做的狐狸,使表演更加丰富而有趣。

(三)锻炼幼儿的实践能力
• 表演游戏作为一种象征性游戏,可以恰到好处地将科学与 童
话、事实与想象结合起来。在表演过程中,幼儿一边在研究怎
样把故事演得更好,一边也在不 断地发现问题,研究和探索问
题。在这样的游戏中,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可以充分地表现,知
识经 验也能获得进一步的扩展和认知,在探索过程中形成互补
的作用。随着表演游戏情节的不断发展,固有的 服装、道具和
装饰材料难以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他们会根据游戏的需要将
各类废旧材料进行改 造和利用,
例如:用饮料瓶制作成演唱会用的麦克风,用鞋盒与纸杯组合
成为录像机等,这 些替代物不仅丰富了幼儿的游戏,而且能够
大大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 另外 ,在游戏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为使游戏能正
常地进行下去,幼儿会与同伴商讨解决问题的办 法,从中锻炼
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表演“拔萝卜”时,幼儿发现多了一 个人,怎么办
呢?经过讨论,幼儿很快在游戏中添加了一个新的角色,并自
然地融入到原有角色 的拔萝卜活动中来。表演游戏还会潜移默
化地引导幼儿将角色具有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应< br>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培养幼儿的个性品质

表演 游戏所依托的文学作品,渗透着品德教育,是向幼儿进行良
好个性培养的源泉。幼儿通过表演,反复体验 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
情,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正确行为和优良品
质。游 戏中,每一个幼儿都可以按照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自身的生活
经验、发展水平来反映作品、获得成功的体 验,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幼
儿的自信心。胆小幼儿在扮演角色时克服怕羞、胆怯的心理,大胆地
进 行表演,培养了幼儿勇敢、自信 、大胆、敢表现自己的个性品质。
表演游戏又是一种集体游戏,每个 幼儿都有特定的角色,这就要
求参与表演游戏的幼儿既要有独立性,又要互相交往、合作,在互相
配合中,学会相互信任,让自己能够成为集体中的一方子,体会和理
解集体和个体的关系,提高幼儿的 交往和合作能力。

(五)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

• 文艺作品的内容和 情节需要借助幼儿的表演才能得以再现和展
示。幼儿的表情、动作、语言、情感随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变
化而迁移,像主人公一样在紧张的时刻感到畏惧,在取得胜利
5


时感 到轻松和愉快,各个角色特点的差异性决定了幼儿的表演
要符合角色的要求,具有个性化特点,才会使表 演更加生动、
逼真。例如:“小兔乖乖”中的兔妈妈与大灰狼唱的歌虽然歌词
和曲调完全相同, 但他们的语气、声调、表情却是大相径庭
的。表演游戏中,幼儿的步态、手势、动作要比日常生活夸张< br>很多,这样才会有舞台效果。
例如:在“小熊过桥”的游戏中,幼儿表现小熊害怕不敢过桥< br>时的紧张心情时,会紧紧地抱住肩膀,过桥后会用欢呼、拍手
等动作表现小熊轻松愉快的心情时。 随着游戏次数的增加,幼
儿逐步学习将文艺作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表
演能力也 会随之不断增强。
三、【游戏指导】
表演游戏是一种包含多种教育因素并深受幼儿喜爱的创 造性游戏
活动。表演游戏的内容涉及音乐、美术、语言、社会等多个领域,形
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这就决定了教师对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应该是灵
活多变的。当然,这种随机性变化应当建立在对幼儿游 戏的观察、了
解的基本前提下,通过对幼儿游戏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全面跟踪和认真
分析而实现的 。教师在表演游戏中的科学指导,不仅能够较好地满足
幼儿的幼儿需要,而且能够有效地支持幼儿的自由 探索行为,促进其
表现了和创造力的发展。
一、表演游戏的指导原则
(一)“游戏性”先于“表演性”的原则
• 表演游戏中的师幼关系,应当是一种平等的合作 关系。教师的
指导不应片面追求“表演性”,而剥夺幼儿“游戏性”的体验。教师
应避免为使幼 儿的表演在短期内达到一定水平而采取立即示范
或者“手把手”教等高控制的指导策略,而是为幼儿创设 一个宽
松自由地游戏环境,给幼儿充分地时间和空间去协商磨合,允
许幼儿探索、讨论、尊重幼 儿对作品或故事的理解和表现方
式,鼓励和支持幼儿主动去交往,让幼儿拥有自由选择和自主
决 定的权利,而不是必须听从教师的指导。
(二)“游戏性”与“表演性”融为一体的原则

• 表演游戏由“一般性表现”向着“生动性表现”水平发展的同时,表
演情节也在不断丰富和 完善。由此可见,“表演性”与“游戏性”并
不是互不相容的,“游戏性”应当是基本的,它体现在整个 活动
过程中。“表演性”则是逐渐提高完善,并作为活动的结果显现
出来的,所以,要做到“表 演性”与“游戏性”相融合。幼儿对文学
作品的理解是在反复多次的接触和练习中逐步提升的,在此过< br>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幼儿的这种学习特点,学会耐心等待,
允许幼儿逐步由游戏状态自然过渡到 表演状态,创造出完整
的、属于自己的表演游戏,教师不应要求幼儿听完故事便立即
能进行生动 的表演。
6


二、表演游戏的组织过程
(一)选取适合幼儿表演的主题与素材
• 表演游戏内容的选择非常广泛,那些有趣的、符合 幼儿身心发
展规律的,幼儿熟悉并喜欢的故事、童话、歌谣等文学作品及
幼儿周围生活中有趣味 、有意义的人和事,都可作为幼儿表演
的基本主题及素材。
• 为了更好地影响幼儿情感、态 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良好行为
习惯的培养,较好地实现表演游戏的教育功能,可以选择一些
思 想健康、积极向上的儿童文学作品作为表演游戏的素材。

• 用于幼儿表演的文学作品应具 有一定的场景和适合表演的动
作,作品中的角色要个性鲜明,情节应简单、有趣,动作性
强。
• 例如:故事《小熊请客》中,小动物们到小熊家去为它过生
日,又懒又馋的坏狐狸却来捣乱 ,小熊和小动物们齐心协力,
最终,一起想出好办法赶跑了坏狐狸。这个故事情节生动有
趣,对 幼儿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对于这样的故事表演游戏,幼
儿百玩不厌。
【强调】
• 表演游戏对文学作品的语言也有着特别的要求。由于表演的需
要,儿童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角色对话性语 言,这些对话的句
子不宜过长,并要朗朗上口。对于年龄较小或者初次接触表演
游戏的幼儿,选 择有反复对话的文学作品则更为适合。
• 例如:故事《拔萝卜》情节虽简单但却非常有趣,故事中 的小
花猫、小花狗、小老鼠、老爷爷、老奶奶、小姑娘等角色都是
幼儿熟悉和喜爱的,他们上场 的对话和动作反复重复,易于幼
儿模仿表演。例如:“XXX,快快来,快来帮忙拔萝卜!”这样
的重复性语言以及相同的动作表演使游戏的难度降低,即使是
缺乏表演经验的幼儿,也能够很快地记住 对话并融入到大家的
表演之中,让幼儿切实地体会到表演的乐趣。当幼儿的表演能
力达到一定程 度后,教师在充分考虑表演游戏内容的乐趣。当
幼儿的表演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在充分考虑表演游 戏内
容的趣味性、动作性和思想性等几个方面的基础上,可为幼儿
选择《金鸡冠的公鸡》、《小 蝌蚪找妈妈》等一类角色特征鲜
明,对话性语言较多,情节较为复杂,篇幅稍长的作品,让他
们 尝试挑战难度高一些的表演,以不断提升他们的表演能力。

• 可以以物代物,只要选择的 替代物稍具象征性即可。例如:用
饮料瓶当“麦克风”,用月饼盒做“婴儿床”等。随着游戏进展的情< br>况,教师可随时随地教会幼儿一些道具的简单制作方法。例
如:教幼儿利用报纸、挂历纸、胶贴纸 、塑料袋等废旧材料制
作简易制作简易的服装、头饰、帽子等,以丰富幼儿的表演道
具。
7


• 此外,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故事中常见的人物和动物头
饰 ,还可以启发幼儿将家中不用的纱布、帽子、眼镜、小拎
包、面具等带到幼儿园并投放在表演区中,使表 演游戏的材料
更加丰富多彩,并方便于幼儿的取拿、使用。此外,镜子是表
演区中不能缺少的道 具,因为它是帮助幼儿装扮自己的必要条
件。幼儿打扮自己的过程也是揣摩游戏角色的重要过程,教师< br>应充分考虑幼儿在游戏中对环境和道具的这种刚性需求并给予
必要的支持。
(三)讨论协商分配角色
表演游戏需要幼儿所扮演的角色之间相互配合,才能使表演游戏较好地开展。游戏中,幼儿会表现出对扮演故事主角的期待,而对扮
演作品中的配角,尤其是反面角 色会表现出不屑甚至强烈的排斥。例
如:在故事《白雪公主》中,女孩子都愿意扮演美丽善良的白雪公< br>主,而拒绝扮演凶狠、恶毒的王后,而男孩子大多喜欢扮演王子而不
愿意扮演小矮人;再如:在故 事《猪八戒吃西瓜》的角色分配中,女
孩子会拒绝扮演猪八戒这一角色。教师要引导幼儿认识到表演中每 个
角色的重要性,并在尊重幼儿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协商谈论,轮
流担任各种角色,也可为 女孩子增添新的适合她们表演的角色,力求
既能满足幼儿的扮演欲望,又能帮助幼儿完成游戏任务。对于 稍大一
点的幼儿,教师可引导他们自己制定规划,讨论协商角色的分配。例
如:用猜拳的方式决 定谁来扮演主角,切实解决幼儿都想扮演主角的
矛盾。
(四)鼓励幼儿大胆、创造性地进行表演
• 表演游戏并非只是简单的重复、再现作品,在充 分熟悉作品
后,幼儿的创造性就会体现在游戏之中,这种创造性表现为:
增减作品的情节、人物 ,改变人物对话,添加道具、场景等。
例如:在“小熊请客”中,小熊在等朋友时,幼儿会自己增添出< br>小熊在家喝水、看报纸、打扫房间等动作,避免人物在场上无
所事事,是表演更生动有趣。
• 教师应肯定幼儿的这种创造性的表现,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生
活经验进行自编自演的表演创 作活动。同时,为丰富幼儿的表
演经验,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表现和交流。又如:
对 于同一个故事的表演,教师也可组织幼儿进行分组设计、表
演展示,幼儿可以互为观众并讨论:哪个小朋 友表演得好一
些,为什么?教师也可以担任某一角色,同幼儿一起登台演
出,给幼儿以启示,让 幼儿在模仿教师表演的基础上,更好地
发挥自己的想象。

(五)适时评价,为下一次活动做准备
• 表演游戏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幼儿讨论的形式对其 进行评价,
进一步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提高游戏水平,促进幼儿发展。
• 评价应结合教师在游戏中观察到的幼儿的各种表现及一些突发
8


事件,并注重要充分肯定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表演游戏的指导方法

• 介入游戏是教师实施游戏指导的基础。教师介入游戏 的目的是
引导幼儿顺利开展游戏,并促进游戏向高一级水平发展。
• 在表演游戏中,教师 介入游戏的方式一般采取交叉式介入法,
即当幼儿有教师参与游戏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游戏的必要< br>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某
一角色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通过教 师与幼儿的互动,起到指
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
或充当观 众,用提问和建议的形式指导幼儿顺利进行表演。但
是,不论以怎样的方式介入,教师的介入都应以不影 响幼儿的
游戏活动为原则。


(一)了解幼儿的需要、兴趣和经验
(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游戏向着纵深发展
(四)提供适宜的支持和引导
(五)采用多样化的游戏指导方式
四、各年龄段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要点



总结:表演游戏对幼儿思维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指导幼
儿进行游戏时要区别于角色游戏。

9




作 业
布 置
教 学
后 记
小组合作,设计表演游戏方案,下节课进行解说。

注:1.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重复班授课不需填写。
2. 教案第一页和最后一页为固定页,如所撰写内容较多,可增加中间页。
10

圆明新园-短裤的英文单词


醪糟是什么-女性生理健康


邮局订阅-策划活动


百家-陈冠希好听的歌


2012诺贝尔奖-一名


小米手机1-六级分数分布情况


个性分组名-英语简历


梦里是谁-急性支气管炎食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