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内容汇总(2020春季)

余年寄山水
876次浏览
2020年12月23日 02: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月光如水水如天-26岁的男人

2020年12月23日发(作者:孟昭鸿)


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汇总
第一单元
1 古诗三首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湿软。
[鸳鸯]一种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与雌鸟常结对生活。
诗人简介:
杜甫(71 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
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
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
释义: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 沙
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赏析: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 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
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豳风·七 月》“春日迟迟”。这
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 日阳光
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 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
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 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读者通过联
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 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 ,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
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 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
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 ,“泥融”紧扣首句,因
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 春意闹的
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 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
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 成双成对的
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
句粗笔勾画 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
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 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
“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惠 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
所写的题画诗。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肥而味美的鱼,有毒。
诗人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
坡居士,世 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释义:
竹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 的回暖。河滩上已经
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出嫩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 流而
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 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
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 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
点。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
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 。第二句
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 br>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


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
而增添 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衢]即浙江衢州,境内有三衢山,所以又叫“三衢”。
[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
[却]再,又。
[阴]树荫。
诗人简介:
曾几(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诗人。曾几学识渊博, 勤于政事。其
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
释义: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 br>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绿树荫成,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
鹂的欢鸣 声,比来时更增加添了些幽趣。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
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 难得有这样“日
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
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
承“山 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
情怀。“来时路”将此 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
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 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 的宜人风光,
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 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
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 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
新意。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 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
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


2 燕子
郑振铎
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
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二三月的春日里,清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
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 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
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 可爱的小燕子,也由
南方飞来,加入这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小燕子带 了它的剪刀似的尾巴,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
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 的高柳下了。
赏析:
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 子,表达了对
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不长,但是用到的修辞手法有很 多。正是这些修辞使文章增色添彩。如课文
中用“剪刀似的尾巴”突出燕子尾巴的特点;用“都像赶集似 的聚拢来”突出青草绿叶、
各色鲜花的多而集中,表现了春天万物吐翠、百花争艳的美好景色。
在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可以抓住“斜”,让学生感受燕子的飞行姿势,以及它飞行时
灵活 、自由自在的身影;抓住“掠”,体会燕子飞行速度之快;抓住“叽的一声”,感受
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 情。把以上几方面联系起来,学生就能感受到,这些自由飞翔的美丽
的小燕子,为这湖光春色增添了动势 和情趣,使这早春美景生气勃勃,令人神往。
课文中所描写的草、叶、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几 痕细线”“小黑点”等,都
要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仿佛见到了这样的景象。
3 荷花
叶圣陶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
花在这 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
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 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
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 ,很美;看看那一朵,


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 可真了不
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
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
的荷花都在舞蹈。封过了,我 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
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 好梦……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 ,现代作家、教育家、
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赏析: < br>本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
为一体的感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
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 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文是按看荷花的顺序来写的。全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清早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荷花的清香。这里的“一……就……”说明
荷花的香味传得很远 。
第二、三自然段讲看荷花。课文先介绍了荷叶的样子。“挨挨挤挤”说明荷叶数量多,
长势旺盛。“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一比喻句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荷叶的颜色、样子。
接着介绍白荷花 的千姿百态,用“有的……有的……有的……”一组排比句分别描绘了荷
花刚开时、全开时、未开时的样 子。可以想象得出来:满池的荷花各有各的姿态,该有多
么迷人啊!“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 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
是作者看到荷花的感想。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作者对荷 花的赞美。赞美了荷花千
姿百态,并充满了生机;第二层是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因为只有大自然才能赋 于各种植
物以顽强的生命力,才能创造出如此美妙神奇的“一大幅活的画”。
第四自然段讲看荷花引起的想象。
想象是一种心理活动。作者为什么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穿着雪白的衣裳站
在阳光里”?因为面对这满池如诗如画的荷花,作者看得入了迷,如痴如醉,和眼前 的景
物融为了一体。因此,一阵风吹来,“我”仿佛与花共舞;风停了,“我”仿佛与虫共语。
这种想象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把学生带入到童话的意境之中,而且表现了作者


对荷花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五自然段讲过了好一会儿,作者才想起是在看荷花。这说明作者被深深地陶醉了。
1.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这句话把荷叶比作碧绿的大圆盘,突出了荷叶又绿又大 又圆的特点。挨挨挤挤,一个
紧靠着一个,说明荷叶密密层层,数量很多。这句话写出了荷叶旺盛的生命 力。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这句话中的:“冒”字用得好,荷花不 是偷偷地钻出,也不是自然地长出,而是“冒”
出,这不但与上句话中“荷叶挨挨挤挤”相呼应,而且说 明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3.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 蓬;有的还是
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是一组排比句,写出荷花刚开 、全开、未开时的三种状态。这句话中用“两三瓣儿”
“嫩黄色”“展开”“饱胀”等词语,写出了荷花 花瓣的数量,花芯的颜色,以及花的样
子,十分生动形象。
4.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这句话中的“仿佛”是好 像的意思,作者并没有真的变成荷花。为什么会有这种“自
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的感觉呢?是什么引起 了作者的这种想象呢?因为作者鼻子闻到的
是荷花的清香,眼前出现的满池的荷花,作者被陶醉了,看得 入迷了,到了入情物化的程
度了,所以感到“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而眼前的荷花都是白色的,所以 自己仿佛也
“穿着雪白的衣裳”。
4 昆虫备忘录
汪曾祺
作者简介:
汪曾祺,江苏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作家、、戏剧家、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
为“抒情 的者,中国最后一个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
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 有深入钻研。作品有《》《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语文园地一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曽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诗人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谷,到其


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
居易与元稹共 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释义: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 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
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 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赏析:
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 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
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 验过的,因而在自己
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 即用
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
“ 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
色相烘染而提高了 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 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
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 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
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第二单元
5 守株待兔
选自《韩非子·五蠹》

宋人 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
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株]树桩。
[走]跑。
[因]于是。
[释]放下。
[耒]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冀]希望。
释义:
有个农 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
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 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


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 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本文告诉我们不 能死守狭
隘经验、墨守成规。
6 陶罐和铁罐
黄瑞云
赏析: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橱柜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
陶罐出土成为文物 ,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
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 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 说明道理。这是
本课表达上的特点。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均在人物的对话中
充分展现。此外,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这篇
寓言故 事还给我们许多启示,比如,由于时间的变化,事物的命运也会变化的道理,要有
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看待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7 鹿角和鹿腿
选自《伊索寓言》
赏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平时,鹿非常欣赏自
己美丽的角,而 抱怨四条难看细长的腿。当凶猛的狮子向它扑来的时候,鹿的四条有力的
长腿帮它从狮口脱险;而美丽的 双角被树枝挂住,险些丧了性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
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 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
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 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
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先写鹿在池 塘边欣赏自己的两束美丽的角,抱怨自
己细长的腿,接着写狮子扑来,细长的腿帮它脱离险境,而美丽的 角差点让它送了命。全
文情节紧凑,前后对比鲜明突出,语言丰富优美,在生动的故事中蕴含了深刻的道 理。
8 池子与河流
[俄]克雷洛夫
赏析:
诗歌讽刺了池子的懒惰与 满足,赞美了河流进取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人在一生中
不可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 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同时也
告诉我们,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新桃换旧符]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桃符用桃木制 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
以求福避祸。
诗人简介:
王安石(1021年 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人,著
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改革家。
释义: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 乐地畅饮
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
符。
赏析:
这首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
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
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 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
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 ,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
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 “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
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 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 象地
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诗人简介:
杜牧( 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唐代诗人。杜牧 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
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著有《樊川文集》。
释义: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 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
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赏析:
这首小诗,一个难 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
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 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
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 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
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 是一“转”,然而
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 —
“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
却 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山东]此处指华山以东。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诗人简介:
王维 (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
运城)人,祖籍 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释义: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 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
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赏析:


本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 东,所以题称“忆山东
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 士子虽
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
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
下得很足。对 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
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 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
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 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
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 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
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 出了这种感
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 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
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 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
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 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
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 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 迅即
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
句 ,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
也很难办到取另 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
则更加深沉。
10 纸的发明
赏析: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纸的发展。
蔡伦(东汉时代)的造纸术 :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
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 轻便又好用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
量制造,价格又便宜。
11 赵州桥
赏析:
赵州桥的设计者是隋朝石匠李春。


课文对赵州桥各部分的设 计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让学生认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美观以及设计上的特点。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 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以及设计上的特点。
第二自然段先讲赵州桥非常雄伟 ,是用它的具体长度和宽度来说明的。“中间行车马,
两旁走人”,是对桥宽的描写和进一步说明。接着 介绍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两个特点:
1.桥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2.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然后说明大小桥洞的作用和这种设计 的优点。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是个长句子。
“既……又……”从两个方面说明了这种设计的优点:一是 坚固,二是节省石料。这种高
超巧妙的设计称得上“世界之最”。因此,说它是建桥史上的创举。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赏析:
《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 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
的小百科全书。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 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
《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 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
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 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 br>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
的形态; 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
图》的历史价值。

第四单元
13 花钟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 察,就会发现,一天
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
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


点左右,午时 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
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 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
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赏析:
第一自然段通过描写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这一自然段,引出第二自然段,及第三
段人们根据这一自然 现象进行实际运用—修建“花钟”。第一段介绍了9种花开的时间,
却又让人读来不觉厌烦,这就是因为 文中的描写方法很独到,根据各自特点拟人但又不贪
乏。如:睡莲从梦中醒来,好像睡莲睡着后醒来,与 它的名字很相符;“万寿菊欣然怒放”
菊花散花瓣散开有一种力量,因此要叫“怒放”……
14 蜜蜂
[法]法布尔 选自《昆虫记》

赏析:
本文以第一 人称写了法布尔做的一个试验——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
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 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
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捉20只左右的蜜蜂,在背上做
上记号,叫小 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
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 第二天有至少15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
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 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15 小虾
菁莽
赏析:
本文通过对小虾的 外形动作以及生活习性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小虾有趣、脾气坏的
特征。表达了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语文园地四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人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
《韦江州 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释义:
最是喜爱涧 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春潮不断上涨,还
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 ,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 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
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 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
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 忧伤之情怀。
前两句诗写暮春景物,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
及百花妩媚 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
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 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
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 闲适恬淡的心境。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
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黄鹂似乎打破了刚才的 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
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 时空转移,重要
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接下来两句侧重写荒 津野渡之景。景物虽异,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带雨晚
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两句是说: 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
见湍急。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 。只有空舟随波纵横。“春潮”
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 物紧紧连在了一
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结尾句。用“无人”一说明渡口的‘“野” 。
二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未免有些荒凉,但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韦应物为
诗好 用“自”字,“自”字皆可释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赏”、“自我
怜爱”的意蕴。“野 渡”句当作如是解。舍此,便与一二句相悖谬了。这两句以飞转流动
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 有画,景中寓情。

第五单元
16 小真的长头发
[日]高楼方子

赏析:
课文主要讲留着妹妹头的小真,在有着漂亮长头发 的两位好朋友面前一点儿也不服


输。她津津有味地描述着当自己的头发长得“老长老长老 长”时的情景,那些奇特的用途
让两个好朋友听得入了神,原本有着长头发的她们也开始羡慕起小真的“ 长头发”来。
本文用单色与彩色画面相交替的方式串起现实与想象的不同场景。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充满天真稚趣的问答,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张力。鲜艳明快的画面、妙趣横生的情节、
智慧幽默 的对白,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美好的童趣世界。
17 我变成了一棵树
顾鹰

赏析:
课文主要讲“我”因为不想在玩的时候被叫去吃饭而幻想自己变成一棵树后的故事。< br>全文想象独特新奇,富有童趣。

第六单元
18 童年的水墨画
张继楼

赏析:
《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溪边 》──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
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 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
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 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
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
《 江上》──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一群孩子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互相
你泼我溅地嬉戏,就在 这嬉戏中,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
调皮地笑着,露出两对小虎牙。一群 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林中》──戴着斗笠的孩子,那样的活泼 ,在雨后沾满雨珠的松林中,像一个个小
蘑菇,雨后钻出泥土的蘑菇像戴着斗笠,相映成趣。
与古诗不同,这首诗里洋溢着的浓浓的现代气息,现代儿童生活得更加幸福,或在雨
后林中采蘑菇,或呼 朋唤友去钓鱼、游泳,时时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读着它,那孩子
嘴边的笑意,那阵阵快乐的笑声,仿 佛就在眼前闪烁着,就在耳边充盈着。
19 剃头大师
秦文君

作者简介:
秦文君,1954年生于上海,儿童文学作家,现任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 席,中国作家


协会全委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主编。
赏析:
本 文主要讲“我”的表弟小沙与剃头师傅的恩怨故事和“我”给表弟剃头的故事。通
过动作、语言等刻画了 一个可爱的表弟形象和“我”作为“剃头大师”的搞笑故事。
20 肥皂泡
冰心

作者简介: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人 ,()成
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笔名冰心取自“”。
赏析: 本课是一篇非常贴近学生生活而又高于学生生活的文章,文笔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淳
朴,意境深邃精 美。童年冰心吹肥皂泡,不但吹出了快乐,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梦想,
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1 我不能失信
牟文正

赏析:
宋庆龄(1893年1月2 7日-1981年5月29日),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
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 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全家准备到 父
亲的一位朋友家去。可是宋庆龄想起要在当天教朋友小珍叠花篮,虽然父亲和母亲都劝她
改天 再教,可是宋庆龄还是留了下来,履行了自己的诺言。
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要使学生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 的可贵品质,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
染,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面获得启示。

第七单元
22 我们奇妙的世界
[英]彼得·西摩

赏析: < br>本文整体是总分结构的,按照空间顺序,先写天空后写大地来体现这个世界的奇妙。
在写天空时是 按照一天的时间顺序叙述的,在写大地时是按照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叙述
的。文中多次使用比喻、拟人等 修辞手法,表现出世界事物的奇妙。
23 海底世界
石友


赏析:
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能激发 学生热爱自
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并使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
课 文从海底的光线、海底的声音、海底动物的行动和迁徙、海底地貌和植物、海底矿
藏等几个方面,有详有 略、重点突出地介绍了“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海底世
界。课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 介绍海底的动物,另一部分是介绍海底植物、地貌、
矿藏等,脉络分明、层次清楚。对海底动物的介绍, 是本文的重点部分。
24 火烧云
萧红 选自《呼兰河传》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
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
悄吟、 玲玲、田娣等。
赏析:
“变”,由动态透出灵动。“变”是《火烧云》一文最凸显的内容, 从题目上来看,
一个“烧”字把晚霞的云彩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
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一句话,把火烧云描写得清清楚楚,动感十足。纵览全文,
课文从 三个方面描写了火烧云的变化,一是霞光照来,人和物的色彩都变了,二是火烧云
的颜色变化很多,三是 天上的火烧云形状变得多而快。正是一个“变”字,让整篇课文充
满动态,充满灵动。
“ 美”,从变幻看到美丽。那么多变化的背后是一个“美”字,“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 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那么多的色彩,怎一个“美”字了得!
更何况“还有些说不出来、见也没见 过的颜色。”霞光照射下,地上的人和物同样美丽。
那是怎样一种美?这样的美只有在童话里才能出现。 天上的云彩不断地变化,又是另外一
种美,马变狗,狗变狮子……“恍恍惚惚”,好像是这个,又好像不 是这个,美在变幻,
美在朦胧。
“趣”,平淡中见到趣味。欣赏火烧云,作者的思想在那 一刻不受任何思想的牵制,
她被大自然这一美景完全陶醉,像一匹草原的马驹任意地、自由自在地驰骋在 想象的原野
之上,她像个孩子似的简单而快乐,充满新奇,充满趣味。同时本文在写作语言也非常质朴纯洁。“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这个句子
读起来想顺 口溜,“跑着跑着,小狗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这样的句子就


好像是邻家 的姐姐在讲故事,趣味十足。
“爱”,写景是为了抒情。作家写“火烧云”,写的是景,其实抒的是自 己对童年、
对家乡的那一份浓烈的情。

第八单元
25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周锐

赏析:
本文主要讲一个急性子顾客让一个 慢性子裁缝做棉袄,因为性子急后来慢慢变成做夹
袄、做短袖衬衫、做春装,但是因为裁缝的慢性子,那 匹布还没开始裁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性子不要太急也不要太慢。
26 方帽子店
施雁冰

赏析:
本文主要讲一家帽子店墨守成规,只做方帽子, 后来出现了制作舒服漂亮的其他帽子
的店让方帽子变成了古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墨守成规,要根据客观实际做事。(守株待兔)
27 漏


赏析:
本文是一篇民间故事,出自闽南地区。主要是讲偷驴的老虎和贼因为害怕“ 漏”最后
没有偷成的故事。
28 枣核


赏析:
本文 是一篇民间故事。主要是讲聪明能干的小人儿——枣核靠自己的才智帮助乡亲
们、惩治坏县官的故事。
语文园地八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释义:
在 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


觅而怅 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赏析:
该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 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
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 述和描写。但细读
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
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 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
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 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
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 始盛开” ,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br>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
着意用了 “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
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 ,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 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
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 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
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 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
光 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
直还具有顽皮惹人 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
天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 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 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
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大写数字金额转换-送鲜花


经济分析-南京长江大桥简介


错误629-英雄联盟金属大师


有氧拉丁-神州十一号


广告客户资源-妈妈我爱你


朋比为奸-魔兽秘籍无敌


手机如何上网-梦见死人


晴朗吉他谱-广州凤凰城酒店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