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复习

余年寄山水
978次浏览
2020年12月23日 04:0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婴儿辅食食谱-你说歌词

2020年12月23日发(作者:雍正帝)


9 寓言两则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
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 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
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 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
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 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 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 。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
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 的意味。
正确读写
“寓言 、亡羊补牢 、羊圈 、窟窿 、叼走 、
街坊 、后悔、劝告、把式、盘缠、硬要”
寓言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的。
学习《亡羊补牢》,从“后悔” “接受”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
“再也”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强调作用。
学习《南辕北辙》,要重点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话, “硬要”体现了这个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
“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强调了这个人最后的结局。
教材在课后编排了 学习伙伴的话语:“我想对那个去楚国的人说……”,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楚国
人的朋友身份对 他进行劝说。
寓言的道理是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的,如,学习《亡羊补牢》,体会邻居对养羊人的关 心和养羊人对丢羊
这件事的态度,最后一段要读出养羊人后悔的心情。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quān”。
“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
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
“缠”是翘舌音,右边容易写成“厘”。
“叼”字右旁的笔顺是先写横折竖钩,后写一提,不要写成“撇”。
“悔”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参考资料寓言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 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
体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童话和寓言的区别


寓言和童话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
相似 之处是它们的故事是虚构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
他 东西和现象,都具有教育意义。
不同的是,寓言比较短小,语言简练、朴素,重在教训和讽刺,使深奥 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童
话是一种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话,它以少年儿童认 识、理解的人或物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
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童话有诗一般优美的意境和语 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近义词:
劝告——劝说 后悔——懊悔 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反义词:
亡羊补牢——执迷不悟 接受——拒绝 南辕北辙——殊途同归
10 惊弓之鸟
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 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
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 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
“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因此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 就害怕得不得了。
这则成语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全文共九个自然段,按照先果后因的 顺序展开叙述,先写,更羸提出不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
然后写,更羸试了一下,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最后,以环环相扣的说理,分析推断虚发雁落的原因,
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 更羸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正确分析和判断,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他看得认真、听得仔细,并且能< br>够把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正确读写
“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
大吃一惊、本事、悲惨、愈合、孤单失群、裂开”

课文中“惊弓之鸟”的“鸟”,指的是一只大雁。“惊弓之鸟”是个成语,
“能手”是说有着某种专长而社会地位一般的人,
“射箭能手”是说射箭的技艺不同一般且仅此而已, 加上“有名”两字可看出更羸善射已是家喻户晓,以至
下文说到魏王要他陪自己打猎,
“更羸并不取箭”这句话,通过一个“并”字,起到了转折和强调了“不取箭”的作用。
“那只大雁直 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
两种不同的 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比如,更 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更羸的话
中用了 “只要……就”,表达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读时语气要肯定。
又如,“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可以看出更羸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


“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这里 ,理解更羸“笑
笑”的意思是因为事情的发生全在他的意料之中。
更羸只拉弓,就能射下大雁 的事实着实令魏王“大吃一惊”。从“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的怀疑
到“啊!”“真有这样的本 事!”的惊讶,便很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
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
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
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 强调
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
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7.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课文讲述的道理的
基础上,可以回扣课题,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以及延伸的意义。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身边以及在
电视、电影或者读过的故事里所知道的类似的人。鼓励学生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注意:“更”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gēng,不要读成gèng。
弦,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笔画是8画。
“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
“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字形上要注意:“弓”是独体字,笔画是3画;
“魏”是17画,第14画是从“田”字里面通下来一撇,第16画是“撇折”;
“雁”字,“厂”字里边是两个单人旁。
惊弓之鸟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动静就异常恐惧。出自《战国策·楚策论》。
更羸 战国人,更,表示人的姓。
魏国 战国时候的一个国家,在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陕西东部和山西南部,离现在有两千多年了。
近义词:
本事——本领 悲惨——凄惨 孤独——孤单
反义词:
悲惨——幸福 愈合——裂开


11 画杨桃
一、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 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
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 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
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 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作者先略写父亲教导“我”画


画要实事 求是,接着具体地叙述“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事,最后写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作
者 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突出老师对“我们”循循善诱的教育,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结果的思想方法。
课文从一件事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来龙去脉交待得十分清楚。此外,课文对 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具体
细致,形象生动,能准确反映人物内心世界。老师神态由严肃到和颜悦色,老 师的话语通俗易懂,循循善诱,饱
含哲理,表现出高超的教育艺术。学生们开始嘻嘻哈哈,以为“我”把 熟悉的杨桃画成五角星,非常好笑;了解
真实情况后,显得很尴尬,反映学生们的率直、天真。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生受益。
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正确读写“叮嘱、 前排、靠边、准确、审视、讲台、神情、严肃、半晌、轮流、和颜悦色、熟悉、角度、相
似、教诲”等词 语。
课文的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从一件事的叙述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
如,“我”是怎 样画杨桃的?抓住重点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体
会“我”的一 丝不苟。
在第十八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是理解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段话讲了三点意思:一 是讲看杨桃的
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二是讲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不要忙着嘲笑别人;三是 讲应该实事求是。坚
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生受益。所以文章最后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
注意:生字中,“嘱”读zhǔ,不要读成shǔ;
“审”是翘舌音又是前鼻音,老师可示范读;
“肃”是平舌音,这个字的笔顺是肃。
“晌”读shǎng,不要读成xiǎng,在字形上要注意与“响”相区别;
写字时,要注意“叮”“嘱”左偏旁“口”的占格位置。
注意对比“非”在“排”和“靠”两字中字形的变化。
注意“叮”和“钉”、“叮”和“订”、“幅”和“福”、“诲”和“悔”的区别。
“审视、想当然、半晌、教诲、受用、和颜悦色”等词语,
一妙用“反复”质疑。在“我”画 出了一张像五角星的杨桃后,先是“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老师问同学们:“画杨桃画 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
声。”直到最后,老 师教育学生:“……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这里连
续出现了几个 “笑”字,这就是“反复”。前几个“笑”字不仅使“我”,而且也使读者在心里画了一个又一个
问号: 有的同学为什么“笑”?为什么觉得“好笑”?为什么“发出嘻嘻的笑声”?而最后一个“不要忙着发笑”
则使人茅塞顿开,找到了答案。
二妙以“标点”绘形。文中有一处用到了“──”,六处用到了“? ”,四处用到了“!”,三处用到了“……”。
“好──笑!”中的“──”表示声音的拖长,描摹了几个同学自以为是、得意洋洋的神态。


而六个“?”,“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是同学们的责问;“这幅画画得像不像?”“它像什么?”
“那么,像什么呢?”是老师的提问;“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像你平时看到
的杨桃吗?”是老师的反问。这是老师和“有的同学”对“我”画的杨桃截然不同的反应。
四个“!”,“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不像!”“像五角星!”“好──笑!”则是“有的同学”
幼稚可笑的表现。
而“不……像。”“像……五……五角星。”这里的三个“……”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有的同学”知
道自己错误后不好意思的神态。由此可见,文中的标点符号具有多么神奇的作用!
三妙借“呼应”揭 示主旨。在课文的开头一段中,引用了“我”的爸爸经常叮嘱的一句话:“你看见一件东
西,是什么样的 ,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而在课文的最后,又写了老师说“……我们应该相
信自己的 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爸爸的话和老师的话是多么相似啊!在这里,文章运用了“呼
应 ”的手法:前呼后应,十分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宗旨: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论。不要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否定别人的新发现。
近义词:
叮嘱——吩咐、嘱咐 审视——凝视、端详 相似——相像
反义词:
经常——偶尔 熟悉——陌生 和颜悦色——疾言厉色
教诲——教导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
一、教材简说
这是一 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
徒弟 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
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
课文引人入胜是因为采用了悬念的手法。文章并不急于告诉我们究竟该怎样才能画出最多的骆驼,而是一 步
步地展示三个徒弟所画的画,让人迫不及待地往下读,最后揭开奥秘,说明为什么小徒弟的画是最好的 。

近义词:
召集——聚集 禁不住——忍不住 满意——称心、中意
连绵起伏——连续不断 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反义词:
密密麻麻——稀稀疏疏 得意——谦虚 称赞——批评 恍然大悟——百思不解
语文园地三
我的发现

反问句: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  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称赞——赞扬


肯定句: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了。 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
反问是修辞手法的一种。无疑而问,只问不答,把一个确定了的意思用疑问形式表达出来叫反问。
反问有两种类型:(1)否定形式的反问,表示肯定的内容。
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2)肯定形式的反问,表示否定的回答。
如: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
日积月累
“读读记记”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拟人的修辞方法)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比喻的修辞方法)
二月春风似剪刀。 (比喻的修辞方法)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比喻的修辞方法)
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 (比喻的修辞方法)
“读读背背”
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
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
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成语故事
《买椟还珠》选自《韩非子》,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没有眼力、只重外表、 取舍不当、舍本逐末的人。这个
故事生动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引发思考,体会其蕴含 的道理。

梦见血好不好-歌曲美观


beartwo-英语论文题目


去湿气的食物-手机怎么刷钻


宠爱-中国魅力城市


计算机技术-当大叔遇到少年


垃圾桶怎么折-dnf无法启动


法人代表简历-弹药加点


王老五的单身生活-角膜擦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