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说明》
心术主题曲歌词-dnf图表系统组建失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师教学用书
课程教材研究所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说 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
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
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
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
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为
依据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编写思路体现了整套教材的延续性。老师们已经使用过五年级上
册教材,这对理解和把握本册教材打下了基础。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准确诠释先进的课
程理念,正
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在保持第三学段整体风格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新
的探索。为了让老师们更
清楚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
要特点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
作一简要的介绍,供老师们教学中参考。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
,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
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
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
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
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
习
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
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
编排形式,我
们称之为“大综合”。
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
“导语”
“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
br>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
要求认
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
料袋”,两次“阅
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
br>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
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
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 300个。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上册保持一致,生字、难字随文注音,用圆括号标明,
多音字用方
括号标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其他部分中
出现的生字一律不再注音
。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
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
予一定的提示。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在教材编排中,我们首
先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落实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的前提下,
如何体现第三学段的阶段性目标及阶段性目
标之间的联系与衔接?为了较好地体现教学目
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实现总体目标和必须一以贯
之的目标,我们在本册的各项语
文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有机的渗透,对于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在教材中
作了比较具体的安
排。如:
在阅读技能方面,继续加强朗读训练,并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如,“先讨论怎样
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再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课文,再分角色演一演”。此外,
加强
了默读的训练。教材对默读作了较具体的安排,这些安排在理解方面和默读速度方面都进一
步提高了要求。
在阅读理解方面,第三学段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
br>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以及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的文章的阅读。教材
在引导
学生把握内容、体会感情、了解记叙顺序、领悟表达方法等方面,采用多种形式,做
了具体的安排。 <
br>在阅读方法方面,教材在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安排了有关浏览能
力培养的内容
。浏览,指大略地看。浏览有一个重要目的,即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义务教育
阶段语文课程目标之一是使
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具备这样的能力,
就必须学会浏览:根据需要快速地看,可
以先看标题,再看正文;可以一目十行地读,与需
要无关的略去不看,相关的要比较认真地看,并对信息
进行处理、加工,为我所用。在信息
社会,浏览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也是一种阅读能力。本册教材编
排了“走进信息世界”
这个综合性学习单元,目的之一就是加强浏览能力的培养。
再看口语交
际。首先,从口语交际的情感态度目标来看,第三学段提出“与人交流能
尊重、理解对方”。“尊重”不
仅要“认真耐心”地听,而且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如,全神
贯注,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话,聆听时可用神态
作出反映;“理解”则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听
去想,理解对方说的内容,体谅对方当时的心情,显然在情
感态度的要求上又进了一步。其
次,从口语交际的习惯培养上,前两个学段都强调讲普通话的习惯,第三
学段提出的“注意
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不仅是一种习惯,而且是一个人语文素养和道德修养高
低的
表现。从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来看:倾听,从第一学段要了解内容,到第二学段把握主要内容,
再到第三学段抓住要点。表达,从第一学段简单地说,到第二学段讲得清楚、明白,再到第
三学段有中
心,有条理。应对,是在交流、交际中的表达,在交际中随时应答、提问或者说
明,在发表意见前,有准
备;在发表意见时,有一定的质量。教材通过口语交际话题的选择
以及提示语的设计,对上述目标进行了
落实。
从习作来看,第三学段提出了明确的习作要求,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能写简单
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常见的应用文。教材围绕上述目标,安排了多次习作训练,在
习作类型上,重点安排了写记实作文,还安排了写书信、研究性报告、表扬稿等应用文的练
习。
老师们在钻研教材进行教学时,要在准确把握和具体落实教学目标上下功夫,这对用
好教材、提高教学 质量至关重要。
(二)教材内容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 br>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1教材内容富有时代性和人文内涵。
教材选编了一 大批新课文:有表现祖国灿烂历史文化的《丝绸之路》,有反映我国西
部建设成就,歌颂新一代建设者艰 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有充满
生活情趣,再现多彩童年生活的《祖父的园子》 《我想》《童年的水墨画》,有反映社会主
义建设时期共产党员忠于职守、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 质,赋予革命传统教育以新的
内涵的《桥》,有表现一个孩子实现纯真善良心愿的《梦想的力量》,有展 现多姿多彩异域
风情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与象共舞》《彩色的非洲》。课文编排重视体现文学 性,
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不仅编选了许多名家名篇,而且分别编写了“作家笔下的人”“中国
古典名著之旅”等单元。为了在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里,教给学生利用信息,解决学习、生
活中遇到的实 际问题的本领,教材专门编排了旨在学习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写简
单的研究报告的综合性学习 单元。
2增加体现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加强语文教
科书的育人功能。
措施一:设计相关专题,利用每组教材整合的优势,加大上述教育内容的比重。如,
在“走进西部”这组里,编者精心选择四篇有代表性的课文,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祖国西部
美丽 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还可以从一代代中国人艰苦
卓绝的奋斗经历中 ,感受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绵绵不绝的民族情、爱国情。在“他们让我感动”
这组里,学生可以感受中朝人 民之间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国际主义情谊;学习红军战士团
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
尚品质;还能体会到一个普通的孩子爱他人的那颗金子般 的心。
措施二:新选一批课文,落实上述教育内容。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丝绸之路》
《桥》,这些课文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引导他们做热
爱祖国、有公 德、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措施三:在课文之外,为学生提供相关语料,拓展阅 读。如,在《丝绸之路》课文之
后,安排“资料袋”,对丝绸之路历史地位和作用作简单介绍;利用“课 外书屋”栏目,推
荐阅读高尔基的《童年》;依凭“日积月累”栏目,读背优秀古诗词,立志、惜时、勤 学等
方面的名言警句,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成语,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同时,
受到思
想、道德的熏陶。
3拓宽课文的文体和语体,如,将文言文、近代白话文、剧本、相
声、研究性报告等
体裁编入本册教材,有些体裁还是第一次进入小学课本。
(1)文言文。在
第三组“语言的艺术”里,本册安排了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
《杨氏之子》,篇幅短小,文字也比
较浅显,适宜学生积累背诵。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基础
上形成的古代书面语。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明确提
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
书理解基本内容。”本册安排文言文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第四
学段的学习搭一个梯子,使
学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为顺利过渡到中学的文言文学习作一个铺
垫。
(2)近代白话文。在第五组和第七组,教材安排了《景阳冈》《猴王出世》《临死前
的
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四篇近代白话文的课文,有的只节选了一个片段。这些课
文的语言风格,
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的差异,一些字、词语的用法、意思与现在不一样。如,
“已后”就是“以后”,“
登时”就是“顿时”,“哥子”是指小男孩。老师应当相应地进
行一些解释。
(3)剧本。剧
本是戏剧演出的脚本。本册教材在第三组选入了剧本《半截蜡烛》。剧
本的基本特征是由戏剧的综合性和
舞台性所决定的,人物、剧情、场景要高度集中,要有集
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剧本的特点是开头写明故
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中人物、布景等,
然后着重写人物对话。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用叙述描写的方法
去塑造人物,它只能依靠剧中
人的语言和舞台说明(包括人物的表情、动作等)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因此,剧中人
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半截蜡烛》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
护
情报,与德国军官巧妙斗争的故事。通过课文的学习,通过人物对话,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
物
勇敢机智,而且能初步了解剧本的特点。
(4)相声。相声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说、学、逗、
唱而使人发笑的一种曲艺
形式。它是以对话(包括叙述、评论、介绍、争辩、模拟)的形式,抖包袱的手
段来表现一
定的主题。相声要引人发笑,就必须运用一些手法,把许多矛盾集中起来,组织在一起,通<
br>过对比、夸张及反复强调,达成寓教于乐的目的。一般说来,相声的语言具有下面一些特点:
通俗
易懂、明快动听、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用词俏皮、丰富多彩。第三组的《打电话》是
一段对口相声,作
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活灵活现地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说话啰唆的人物形
象,让人在捧腹中深受教益。
(三)专题设置更加灵活,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又有发展
1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上来确定
专题,角度更加灵活。有的从如何得体地与人沟
通、交流的角度提出,如,“语言的艺术”,学生通过课
文中巧妙回答、机智应对的人物语
言,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通过与剧本、相声等文学体裁的接触,感
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有的从揣摩文章写法的角度提出,如,“作家笔下的人”,在感受栩
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同
时,揣摩、学习作家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有的从介绍中
国古典名
著的角度提出,如,“中国名著之旅”。有的从情感熏陶的角度提出,如,“他们令我们感动”,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中的价值取向,受到文中人物精神力量的感染。有的从培养学生
搜集信息
、利用信息的能力的角度提出,如,“走进信息世界”。还有的从拓宽视野、感受
多元文化的角度提出,
如,“异域风情”。许多专题不仅是第一次出现,而且更加注重体现
语文性。
2教材编排在
继承中发展。如,第五组,采用以篇章带名著的编排方式,在每一篇课
文的最后,都有一个资料袋,系统
介绍这篇课文所选自的名著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作者
及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学生学的是一篇篇
课文,了解到的却是一本本名著,这样的编
排不仅以少驭多,更重要的是,引领他们从此以后,在学习和
生活中去亲近名著,去阅读名
著。
又如,第七组,采用选取几个片段组成课文的编排形式。在
《人物描写一组》里,教
材选取三个人物描写的片段作为本组的精读课文,在每个片段前,有一段关于该
人物形象选
自何书及该书大致内容的介绍,有的还交代了片段的大致背景。三个片段,是三种人物形象<
br>的代表:从年龄上看,有儿童,有青年,有老人;从性别来看,有男,有女;从人物描写的
方法来
看,有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这样在有限的篇幅里展示了人物
的多种形象,可以让
学生学习到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这是在一个完整的篇章中难以做到的。
(四)导学和练习系统地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1凸现语文学习的重点,将导思、导学和导练贯穿于每组教材的始终。
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
比较系统的设计:借助每组前面的“导语”来导向,凭借课后思
考练习题来导学、导练;凭借“回顾·拓
展”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本组语文学
习的收获,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反
思的学习习惯。“导语”“课例”“口
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紧扣语文学习重点,追求语文学
习整体效益。例如,第三
组“语言的艺术”,在“导语”中点明了学习重点: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
,并学习用
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说的话妙在哪儿;感受剧本、相<
br>声的语言特点。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提出日常注意发现、积累不同特点的谚语、歇后语、
广告词
、提示语、古今笑话等,并鼓励学生试写提示语、广告词。“口语交际”则练习劝说
别人,注意说话得体
;另外就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辩论,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习作”
是练习写发言稿,发言稿要根据需
要,符合情境。在“交流平台”中则引导学生回顾、交流
本组学习的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习明
白、简练、得体地进行表达。
2课后练习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的结合上,学有所得。
如,引导学生
找出表达准确、情感丰富的语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草
原》课后练习二,
引导学生体会一些修辞手法在表达上的效果;《再见了,亲人》课后练习
二,引导学生体会感叹句、反问
句等不同句型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如,抓住重点句段,理解内容,体会表达效果。《威尼斯的小艇
》课后有这样一道题:
“读下面这段话,说说威尼斯的小艇有哪些特点,并体会加点词句的好处。”(题
目在“有
点像独木舟”“像挂在天边的新月”“仿佛田沟里的水蛇”下面加点。)
如,引导学
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注意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并用适当的方式,呈现对
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将相和
》课后有个题目就是很好的例子:“默读课文,给三个故事
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再说说这
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如,领悟课文布局谋篇的方法,了解选材和表达中心之间的关系。《武松打虎
》一课
之后安排了这样的思考题:“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
什么关系。”
如,引导学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学习有条理地表达。在《草船借箭》课后,要求<
br>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又如,引
导学生联系课文领悟种种写人的方法。《人物描写一组》课后,提示学生:
“课文中的一些语句,突出表
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三个片段中找一找,读一读,体
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材中还特
别安排了侧重学习表达的“作家笔下的人”这一组,集中人物描写的多种
方法,展示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会受到很多启发。
3在单元之后的“回顾·拓展”中,设“交流平台”栏目,
引导学生自主交流本组语
文学习的收获,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 <
br>教材中“交流平台”栏目里的提示,以本组课文为依凭,主要涉及交流阅读感受和领
悟读写方法两
个方面,供教师教学时参考。编者有意把交流的重点放在读写方法、习惯上,
以体现对语文课程特点的把
握和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视。其中涉及口语交际的有:表达要
清楚、明白、得体。涉及阅读理解的有:
入情入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初步了解剧本和相声
的特点;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交流自己印象深的
人物形象,说出自己的感受。涉及写
法的有: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等方法;
运用人物对话、动作、
外貌、细节描写等多种方法,刻画人物;把景物和人的活动结合在一起来写,等等
。
在活动中,有的交流内容是很宽泛的,如,“儿童生活”这一组,可以交流对课文内
容方面
的感受,可以交流对课文写作方法的体会,也可以交流在阅读方法方面的收获„„每
个话题只给了一个开
头,怎样深入下去,老师要针对教学实际加以引导。有的交流内容要相
对集中,如,“他们让我感动”这
一组,话题集中在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上,这样
的编排,是希望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能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小结、归纳和提升。
此外,在本册最后的“交流平台”里,还引导学生在各自小结
的基础上,交流本学期学习语
文的收获。涉及的范围方方面面,如,学到了哪些语文知识
,获得了哪些语文能力,习得了
哪些学习方法,养成了哪些好的学习习惯。
以“交流平台”为
凭借,交流学习心得,这既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引导,也是一种学习
习惯的培养。在教材的引导下,学生如
能长期坚持在反思的基础上交流学习的收获,语文学
习必有长进。
(五)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一定的变化
从高年级开始,学
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逐步发展,生活空间进一步扩大,听说读写
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因此与中年级相比
,高年级口语交际和习作类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本册口语交际的话题主要有:策划一次与远方的小朋
友“手拉手”的活动;童年趣事;
劝说;讲述一件自己感动的事情;演课本剧;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
络等媒体的问题,展
开讨论或辩论;讲人物故事;聊聊热门话题。高年段口语交际的安排,不仅内容更加
广泛了,
而且涉及到一些口语交际技能的训练,像“劝说”“演课本剧”“讨论或辩论”,需要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
习作的编排是这样的:(1)记实作文。安排了三次,在第二组安排写童年趣事
,第四
组安排写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第七组安排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2)应用文。安排了三
次,第一组是写信,介绍了信封的写法,并鼓励学生将写的信寄出去;第三组是写发言稿,
教材介绍了
发言稿的具体要求和写法,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某种需要写一篇发言稿;在第六组
综合性学习中,安排的习
作内容是“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教材提供了两个研究
报告的范例,要求“讨论一下可以怎样
写研究报告,然后分头撰写。”(3)材料作文。在
第五组安排了缩写训练,并提供范例,要求学生不超
过四百字缩写《草船借箭》或《金色的
鱼钩》;在第二组,还安排了看图作文,学生要认真观察图画的内
容,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
这对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都是很好的训练。从以上安排可以看到,训练写
有明确交际目
的的实用性作文,体现了习作为日常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习作基
本技能的训练。
此外,在“口语交际·习作”的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为学生回归
常态进
行口语交际、自主进行习作,为学生留有更大的创造空间。例如,“口语交际·习作四”,
从一则电视公益广告引出话题,启发学生回忆并讲述令自己感动的事,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
选一件写下
来。又如,“口语交际·习作八”,以最近大家关注的大事小事为话题,这样的
引导亲切、自然。 (六)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探索和研究的
过程,提高语文
综合运用的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单元──“走进信息世界”。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br>首先提出学习任务──围绕专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快速发展,体会给
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并学习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而后,分成
两大
板块──“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引导学生
进行综合性学习。
在每个板块中,先提出活动建议,再提供若干阅读材料,供师生制订计划
以及在学习活动中参考、选用。
板块一,安排了有关信息传递方式及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
五篇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
文不同,就作用而言,在于提供信息、介绍相
关资料。板块二,安排了两篇不同类型简单的研究报告──
《奇怪的东南风》和《关于李姓
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其作用在于通过给学生提供研究报告的范文
,学生能够了解研
究报告的基本特点,知道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最后,还对今后如何提高利用信息解
决问
题的能力,提出可行的建议。
在这样的“大综合”单元里,除了学习的专题和必读的阅读
材料要予以落实外,学习
的具体内容、方法步骤、学习成果的呈现等等,师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这样做
有利于培养
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培养策划、组织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每课识
字量不超过14个,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高年段,
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因此
教学要更加放手。教材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以
外的其他部分,一律不再注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
的字,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教师
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快速浏览,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
词典的情况下,不妨碍阅读。
本册写字150个,每课写字量不超过1
4个,全部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
教学中,教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
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
导学生写好写对笔画、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
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
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
字、精读
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老师要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听写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朗
读高年段的朗读要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进行阅读教学,
一定要多读少讲,把
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的朗读,
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要做到读有
要求,读有层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培
养语感。写景的文章,既要读出景物的美好,还
要体味如何借景抒情;写事的文章,要体会
如何记事传情;写人的文章,要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读的指导,要避免理性化、
抽象化,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表
达的思想感情。读
的指导,还要避免割断情感的联系,要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在把握全
文情感基调及其变化
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默读高年级的默读
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为此,本册教材将默
读与理解、思考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
起,并加强了“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等方面的训
练。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
,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许多也是必须
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为保证默读训练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
时,应该为学生留有充裕
的默读时间,并提示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认真思考,在默读之后要检
查学习效果,
不能匆匆忙忙,流于形式。
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教学时都不是单一地
用朗读或默读的方式,而是要根
据读书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此教师要妥善安排,做到每次读书的
目的明确,方法得
当,并能体现出对课文学习逐步深入的层次性。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语文课,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这个根本的任务。
(1)通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
教材中对理解内容和领悟
表达特点的引导,涉及到诸多方面。从词语的训练来说,有
抓住关键词语,带动全文理解的,如,《草船
借箭》一课,有这样的练习题:“‘神机妙算’
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从句
子的训练来说,有涉及句子表达的
形象生动的,如,《草原》课后练习二;有感受句子表达情感的效果的
,如,《再见了,亲
人》;也有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的,如,《白杨》课后第三题。从段的训练来说,有
引导学
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注意段与篇的联系,并用适当的方式,呈现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如,《将相和》课后练习:“默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再
说说这三
个故事之间的关系。”有抓段落表达的效果的,如,《再见了,亲人》,前三个自
然段表达方式相同,都
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语气,而且都在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发感情的写
作方法,落实到课后练习,要求是“
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和同学交流。”从篇的
训练来说,本册教材对篇的训练要求明显加强,有
体会选材和表达文章中心的关系的,如,
《武松打虎》一课安排的思考题是:“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
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
跟打虎有什么关系。”有揣摩文章是怎样条理清楚地表达的,如,《草船借箭
》:“默读课
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有揣摩语言表达艺术
的,如《晏子使楚》,引导学生体会晏子每次说的话妙在哪里。
(2)在课文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
除了凭借课后练习,课文中还有大量精彩的语言材料值得学习和品味。
体会观察细致和表达生动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
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
沫子沾在胡须上。我
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冬阳〃童年〃骆驼队》
体会用词的准确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把“横”换成另外的词,你感觉有什么不同?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是确
数吗?)
──《牧童》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
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
么坚强,不软弱,也不
动摇。
──《白杨》
体会表达的丰富内涵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桥》
体会怎样把内容写具体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
,毫不手忙脚
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
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
一处
好。
──《威尼斯的小艇》
寄情于物的方法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
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
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祖父的花园》
课文中这样鲜活的语言是很多的,关键是我们的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
眼睛和对语
言敏锐的感受能力,把发现的语言提出来让学生体会。
(3)在“交流平台”中总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交流平台”是引导学生对一组或一个阶段
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如果把一组课文的
教学看作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认识发展过
程,交流平台就起着帮助学
生把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再用来指导实践的作用。如,在“他们让我感动”
这一组的教学
中,学生通过《再见了,亲人》一课的学习,了解了在叙事的基础上抒发情
感的方法;通过
《桥》这一课的学习,揣摩把强烈的思想感情蕴含在对事情的叙述和环境描写之中的方<
br>法„„这些方法,在本组的交流平台中得到了总结和提升。与此同时,还把以前学到的其他
表达思
想感情的方法在这里进行归纳、小结,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
实用的读写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语文是人类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熏陶感
染主要凭借的就是课文,课文的字里
行间蕴藏着的深刻的人文内涵。本册课文向学生展示了
一幕幕引人入胜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
物形象,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一
段段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这些场景、形象、意境、故事,需
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
并在阅读、感悟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就是课程标准所说的“受到情感
熏陶,获得思想
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
(1)体验文本与个性化感悟的关系。
阅读就是与文本对话。既是对话,就是双方互动的,因
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尊重
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但又不能走极端,还必须
用正确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旨。
(2)把握内涵与语言文字训练的关系。 <
br>课文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老师们会特别关注人文精神的挖掘与落实,甚至只围
绕课文内容进
行分析,或直奔文章的主题,离开语言文字进行空洞的说教,使原本应该充满
情趣的课堂死气沉沉、了无
生趣。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
目标,必须通过语言的学习来实现。要警
惕仅关注人文精神的开掘,而忽视感受、理解、积
累、运用语言能力培养的苗头出现,防止工具性与人文
性二者分离或偏向一端。要在正确体
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下功夫,否则两败俱伤,导致阅读教学效
率的低下。
4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策略。
本册
教材体裁广泛,文体的丰富给阅读教学提出了更多的研究课题,不同的文体有不
同的特点。教师要根据不
同文体课文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文言文,要初步感知古汉语的形式,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
的意思,还要了解少量文
言词语的意思。如课文中的“曰”是“说”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
甚”是“很”
的意思,并能背诵短小的文言文。
剧本和相声,适于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
大意的基础上,抓住主要人物或重点部
分,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可以分角色读一读,或者演一演。这两
类文体课文的教学都不适
宜用集体朗读的方式。
作为略读课文的两篇近代白话
文,要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前的“阅读
提示”自主学习课文。学生不理解的词句,
老师可以略作讲解,但不能逐字逐句地解释。作为精读课文的
教学,也要抓住重点,不能平
均用力。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人物服饰的大段描写,是本文的
一个难点,不必
去深究,大概知道王熙凤穿的是什么就可以了,重点要把握的是,在这个片段中,人物描
写
的主要方法是什么?课文的哪些语句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等。
此外,散文,特别
是借景抒情的美文,宜用指导朗读和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读的方法,
理解景物的境,体会作者的情,在熟
读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言。故事,宜在初读大体了
解主要内容之后,帮助学生理清线索,熟悉重点词
句,而后以线索为经,以重点词句为纬,
练习复述。叙事性文章,宜先了解事情梗概,再抓住重点部分发
表感受,借鉴写法。小说,
宜在初读有个初步印象之后,抓住对人物的描写,感受、体验、评价人物形象
,了解描写人
物的种种方法。
(三)口语交际教学
第一,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
流的欲望。教材在提出口语交际的话题前,都有几句
激趣的话,大多是由课文的学习引导到交流的话题,
如,第二组的口语交际:“本组课文讲
述的童年故事是那样真实、有趣,一定勾起了你对往日美好生活的
回忆。说不定你从祖父的
园子联想到自己玩耍过的一个地方;从‘我’看见骆驼吃草的样子联想到童年生
活中某个记
忆犹新的场景;从课文《童年的发现》联想到一次自认为是了不起的发现„„”教师要联系<
br>上述提示,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采用其他适合本班学生的方式来
激趣。
第二,要创设特定的情境。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及文明修养的养成需要情境来实现。
创设情境要
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情境的创设要真实、有意义,体现学生实际交际的需要,
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场合
、针对不同的对象,围绕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二是
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情境的创设还
要注意趣味性,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
的交际欲望。三是要创设多个情境,在逐渐深入的互
动中,体现交际的内容由比较简单、表
面,到交际得比较丰富、深入的训练过程。
第三,要体
现双向互动。交际的过程并不是要学生一个一个挨着说的过程,而是一个
互动的过程,要在互动中使交流
逐步深入。教材中多次出现“商量一下”“和同学分享”“小
组交流”“评一评”“讨论”等提示,第五
组“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提出:“先商量
选哪篇课文演课本剧,然后具体商量怎么演„„商量好后
,就可以分角色进行排演。最后,
在班上表演,互相观摩。”这些提示,强调了在交流中的双向互动,也
提供了一些在双向互
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的方法。老师可以参考这些提示,设计、安排具体的教学过程。
第四,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第三学段口语交际的训练
重点是:听人说话能抓住要点。表达能有中心,有条理。讨论中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
目标,要
在学生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加以落实。在口语交际中,发现学生用词不当,出现语
句颠倒重复、语意不够
顺畅等不够规范、不够准确、不够清楚、不够条理的地方,教师要引
导学生评议,纠正。对重要的,带普
遍性的问题,教师还应加以强调,以期引起注意。此外,
还要加强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如,认真倾听别
人的发言;说话要使用礼貌用语;要针对不
同对象,文明地进行交际。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
语言习惯,是口语交际教学的
重要目标,要认真落实。
(四)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课程标准
规定,低年级写句子、写话,
中高年级习作。作文并不神秘。“作文就是用笔写话”“我手写我口,我手
写我心”。作文
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作文“如同衣食一样
,
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它能够使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明确了小学生作文
的
性质,就不会要求过高、急于求成或急功近利,就不会让学生的习作向“优秀作文”看齐,
揠苗助长。
2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
作文指导,一定要从内容入手,首先解决写什
么的问题,打开思路,使人人都找到想
写、要写的内容。一上来大讲写法或用范文、例文开路,容易束缚
学生。开始宜“放”,使
学生感到想写的内容很多,教师指导学生从中选择最恰当的内容来写。至于怎么
写的问题,
在打开思路、选择要写的内容的过程中渗透,在写作中、在交流草稿的过程中指导,指导的<
br>内容不外乎习作目的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具体,顺序是否清楚,选词用语是否合适,是否表
达了真
情实感等几个方面。
习作讲评重在激励。讲评的时候,要概括全班此次作文的优点与成绩,充分肯定大
多
数同学的努力和进步。使每个学生通过讲评看到成绩与进步,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更真切
地
懂得应当怎样写,激起对下一次习作的渴望。讲评一般的程序是:总评,充分肯定成绩,
同时指出带有共
性的问题;交流、欣赏佳作,交流写得好的句、段,教师相机点评写法,学
生相机谈出习作体会──讲评
也是指导,是以学生习作为例的实实在在的指导,对日后习作
定会产生影响;用中等的习作或针对班上带
有共性的问题编纂的短文,指导如何修改;最后
互改、自改。
3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结合起来培养。
习作首先要有内容,习作素材的获得,往往来
自于作者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及独特的感
受,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家庭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习作素材
,可是由于缺乏敏锐的观
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表达的内容常常是一般化的,缺少个性的。要鼓励学生在
生活中“睁
大”自己的眼睛,“伸长”自己的耳朵,留心周围的一切,从生活中发现新事
物,获得新感
受。
有了内容,要想写好作文,还要靠合理地安排、组织材料,哪些先写,哪些
后写,哪
些详写,哪些略写都要想清楚;心里有了“谱”,要想最终写成一篇好作文,还要看语言表达的功夫。因此,平时进行作文教学,观察、思维、表达都不能忽视,三者要结合起来进行
训练。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一方面,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经常写写感受、启示,仿写句、
段,续写结尾„„
自自然然地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本册教材安排了3次小练笔,一次在《白杨》课
后,
仿照课文句式夸夸祖国的建设者或保卫者;一次在《再见了,亲人》课后,想象志愿军战士
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再写下来;一次在《威尼斯的小艇》课后,写写家乡的某处景或某个
物。教材的安
排是有限的,关键的是老师要形成这样的意识,特别是在高年级,读写结合的
形式应该更加丰富,可以写
段、写篇,可以缩写、扩写、续写、改写;可以在典型处仿写、
在可变处改写。如,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
。也可以进行由简到繁或者由繁到简的语言转换练
习。
另一方面,把练笔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根据生活需要练笔。作文是用语言文字表达自
己的思想,与他人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应帮助孩子认识到
习作是学习、生活的需要,是倾
诉、表达的需要。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比较强调作文的社会意义,
而比较忽视作文对
于学生自己的作用。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自己感兴趣的内
容。
总之,生活的广阔,为读写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教师要引导、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用语文,在服务生活的同时,提高读写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原则和
方法,我们在前几册教材介绍中已经有所涉及,不再赘述。
就阶段特点来说,高年级的综合性学习,要比
较充分地体现其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
主性的特点,注重提高学生策划、规划自己学习的能力,用
多种途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就本册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信
息传递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来说,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从
古至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的变化,活动可以从两
方面进行:一方面充分利用阅读材料中的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
脑魔术师》《网上呼救》等
文章,了解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和不同;另一方面通过自己搜集
资料、调查访
问、亲身操作体验等形式,了解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就阅读材料的教学而言,《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与《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
奇的电脑魔术师
》《网上呼救》三篇文章可以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和
领悟古代传递
信息的形式和特点,以及现代社会以网络为主的信息传递方式,体会到信息传
输的速度、效果都已日新月
异,不可同日而语。与此同时,可开展一些相关的阅读实践活动,
加深对所了解的知识的体验。比如,绘
制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变化表,形象地展现从古代的
驿差长途跋涉到近代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再到现
代的电报、电话再到当代的广播、电视
和计算机网络。再比如,可以结合信息技术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
作,如,在电脑上欣赏照
片、音乐、动画,收发邮件、贺卡,亲身体验多媒体电脑和网络的神奇,感受现
代信息传输
的方便快捷。《网上呼救》这个故事,我们除了看到桑恩的热心和机智外,还应该关注现代<
br>信息传递方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自己所知道的网络的作用,比如,银行
用网络
实现在ATM机上存取款,邮局用网络快速汇款,医生利用网络在给家中的病人看病,
观众在家中通过网
络观看演出。《把握自己》是一篇演讲稿。教学的重点不是学习《把握自
己》这篇演讲稿的行文格式、了
解演讲稿与其他文体的区别,而应该以此为话题,讨论现代
信息传递方式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会带来
负面影响,再从网络问题引出一系列如何对待
媒体的问题,比如电视对青少年的影响,出版物对青少年的
影响,希望学生举一反三,开展
讨论,提高认识,正确使用媒体。
综合性学习活动二“利用信
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
究报告,因此活动的开展定位于解决学生在读写
中可能(或应该)遇到的问题。教材提出的
4项活动建议中,暗含了“怎样写研究报告”的方法:
第一步:确定话题;
第二步:获取资料;
第三步:分析材料,形成观点;
第四步:依照样本,撰写报告。
对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阅读材料,在教学中可以灵活使用。比如:
1阅读两篇阅读材料,
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这两篇研究报告主要研究的是什么
问题,在这两篇研究报告中,问题是怎么解
决的。
2师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而后,确定一些值得研
究的主题,比如,本班同学视力保护情况调查和分析;菜场使用塑料包装袋的情况调查;我
家节约用水的
调查;校门口交通情况的调查和建议。
3分头搜集资料,在组内交流汇总搜集到的资料。
4阅读《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明白搜集到的信息是要按照信息的不
同方面分类的;搜
集到的信息还要进行筛选。
5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和筛选,形成初步观点。
6研读两篇研究报告,了解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