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椟还珠文言文答案
卡通圣诞老人图片-九球
买椟还珠文言文答案
【篇一:六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复习题(带答案)】
t>陈太丘与友期
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文学常识:
《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该书的编撰者是南
朝宋(朝代) 文学家刘义庆。
3、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 :
陈太丘与友期行:(约会;约定时间)太丘舍去门外戏:(放弃;
抛弃)(嬉戏) ....
尊君在不 (通“否”) 待君久不至:(到) 相委而去:(放弃)日
中...
不至:(到) 友人惭:(惭愧)
下车引之:(拉,这里是表示友
好的动作)...
则是无信:(信用)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礼貌)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
4.
你能翻译以下句子吗?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朋友过了中午还不到,陈太丘丢下他离开了,等到陈太丘离开后朋
友才到。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这不是人啊!和人约好了出行,丢下别人离开了。
您和我的父亲约好在正午出行。您正午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当着儿
子的面骂他的父亲就是没
有礼貌。
5.
6.“入门不顾”表现出元方怎样的性格特点?对他这一举动,你是
怎么看的?
表现了元方盛气自负的性格,因为别人已经道歉了,而
且别人毕竟是他爸爸的朋友,不原谅
别人也是一种无礼的表现。
《山川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
一、《山川之美》原题为《答谢中书书》本文为节选,题目为编者
所加。
作者(陶弘景),(南朝)时(文学)家(思想)家。
二解释下列词语:
1、四时俱备 俱:(都) .
2、晓雾将歇,歇:(消失) .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消失)沉鳞(潜游中的鱼) ....
竞:(争着)
4、欲界之仙都: 欲:(想要) .
5、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比得上) .
6、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
二、翻译句子:
早晨的雾将要消失,猿猴、鸟雀胡乱鸣叫。
2、夕日欲颓,沉鳞竞
跃。夕阳要消失了,潜游中的鱼也争着向上跳跃。
3、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奇者。
三、1、对山川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2、首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突出了哪
一个字?
3、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方法是什么 ?
4、用文中的语言回答问题:
(1)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 ) (2)表现了色彩配合之
美的句子是? ()
(3)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 )
《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
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
矣。
蜀之鄙有二
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
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
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一 常识:本文作者陶弘景,(清)代(文学)家。选自《白鹤堂
集》,原题
是《为学一首示子侄》,
二 解释加点字。
1蜀之鄙有二僧鄙:边远的地方
2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为:做
3、吾欲之南海 之:到;往
4、子何恃而往 恃: 凭借
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买舟:雇船
6、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7、以告富者 以:相当于“把”,“拿”,“将”
8、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还;反而
三 翻译句子
1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
如?”贫穷的和尚对富有的和
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
2不能成功。你凭什么去(那儿)呢?
3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到了第二年,
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那儿的情况告诉了富有的和尚,富有
的和尚露出了惭
愧的神色。
5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立志,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的
那个
(贫穷的)和尚吗?
四、富和尚不能到达南海的原因是什么?这则故事和作者要讲的道理<
br>有什么关系?文中哪几句话表现了这种关系?
答:富和尚不能到达南海的原因有:不
立下远大的志向,不付诸于
实践,过度注重客观条件。对作者要讲的道理起到了说明作用。
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
木兰之柜,薰以桂、俶,缀以珠玉,饰以
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
谓
善鬻珠也。
一、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为木兰之柜。为:做
②辑以羽翠。 辑:同“缉”,连缀。
③未可谓善鬻珠也。 鬻:卖
④缀以珠玉。 缀 :连接,装饰
二、说说本文所包含的寓意:不要本末倒置,要分清主次。
四、“买椟还珠”的意思是 :不要本末倒置,要分清主次。
作者的原意是: 讽刺那些
:本末倒置、主次不分的人。
这是从:(人物)的角度来说的;我们还可以从(故事情节)
的角
度将寓意理解为(不要喧宾夺主)。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
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
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
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
一、 常识。
1
本文选自西汉时期刘向编的《战国策》。
2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祭祀)(赏给) ..
2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 (互相说)(几)(酒) ....
3
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拿起)(将要)(就)(拿
着) ....
4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本来;原本)(怎么能) ...
5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给)(失掉) ..三 翻译句子
1
2
3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
脚呢?
4
三 启示:不要多此一举,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可而止。
《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
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
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
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韩非子》
二、词语解释:
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命令)(一定;总是;必须)
..
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请求)(给)
(同“悦”高兴)(用) ....
3、湣王立,好一一听之(继承王位)(喜欢) ..
三、翻译句子: 1
2四、
理解:1、本文从南郭处士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能以次充好、弄
虚作假,要努力使自己具备真才实学。
2次充好、弄虚作假的人。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战国时期韩非编撰的《韩非子》。
二、词语解释:
1、郑人有欲买履者(想要) (鞋子) ..
2、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量)(放在)(同“座”,座位) ...
3、至之市而忘操之(到)(到,往)(带;携带) ...
4、吾忘持度
(带;携带)(尺码) ..
5、及反(等到)(同“返”,返回) ..
三、翻译句子:
1、至之市而忘操之
到了集市而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2、何不试之以足 3、宁信度,无自信也
四、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不要死守教条,要灵活变通。
【篇二:小古文——买椟还珠】
xt>【汉语文字】买椟还珠[1]
【词语解释】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
,退还了珍珠。比喻
那些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只重外表,不重实质的人。又讽刺那些
不了解事
物本质, 舍本逐末、弃主求次的人。
【成语用法】连动词;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负薪、舍本求末、取舍不当。
【反义词】 去粗取精
【注释】:含贬义
【寓意】比喻、讽刺了只重视外表,而不顾实质,舍本求末的人。
作者
典故
一个有一颗漂亮的珍珠的楚国人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这个楚
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
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用珍珠宝
石点缀它,用美玉宝
石装饰它,用翠鸟的羽毛连缀它。
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
看了半天,爱不释手,出了高价将楚人
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过了几
天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
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珍珠
交给楚人说:“先生,我买的只是盒子,
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
子的。”于是郑人将
珍珠交给了楚人,一边往回走去。
原文
楚王谓田鸠曰:“墨于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
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
,令晋为之饰装,从文衣之媵七
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
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
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
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
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
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
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
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
文害
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译文
楚王对田鸠说:“墨子,是声名显赫的学者。他亲身实践还可以,他
讲的话很多,但不动听,
这是为什么呢?”田鸠回答说:“从前秦伯
把他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叫晋国给她准备好首饰服装,跟
着陪
嫁去的穿着华丽衣服的婢女有七十人。来到晋国,晋国人喜欢陪嫁
的婢女,而看不起秦伯的
女儿。这可以叫做善于嫁婢女,而不能说
善于嫁女儿。有一个在郑国卖珠宝的楚国人,用木兰做匣子,用
桂椒熏
染,用珠宝装饰,用美玉点缀,用翠鸟的羽毛连缀。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
却还了他的珠子
。这能够说(楚国人)善于卖匣子,不能够说善于卖
珠子。现在社会上的言论,都说一些巧辩华丽的话,
君主只看重那
些华美的言辞,却忘了它们是否有用。墨子的学说,传扬先王的道
理,论述圣人的
话,来宣传众人;如果修饰他的言辞,就怕人们流
连于它的文采,忘了它的价值,为了言辞而损害了实用
。这和那个
楚国人卖珍珠,秦伯嫁女儿完全一样,所以墨子的言论大多不好
听。”[2]
字词解释
楚人:楚国的人。
其:代词,他的(指楚国人)。珠:珠宝。
于:在。 郑者:郑国的人。
为:做,制造。
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一种木材。之:的。
柜:匣子。
薰:香草;这里作动词, 用香料熏染;熏香。 以:用。
桂:肉桂;香料。 椒:花椒;香料。 缀:连结,装饰。 珠玉:珠子
和宝玉。
饰:装饰。
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羽翠:翠鸟的羽毛。 辑:同“缉”,
连缀。椟:匣子。
而:副词,却,但是(表示转折)。 还:退还;归还。
此:这,
指代楚人的行为(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
辑以翡翠)。
可:可以,能够。
谓:称为,叫作。善:擅长,善于。
成语寓意
1、郑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
宝珠。
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
次,否则就会像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本末倒
置的傻事来。
2、商人过分注重外表,使装饰外表的价值高于珠子的价值。可以用
来形容一些厂商为了获得利益,过份
装饰外表,使得外表的价值高于商品的价值,从而使商品的价格提高了
许多。
3、现代还用作比喻花很高的资本取得了更少的回报,卖椟的人用一
个“椟”得到了“珠”。
4、形容目光短浅,取舍不当的人。
5、美丽是可以营造的,但真正的美丽却不
应有丝毫的人工雕琢,它
应是真实的沃土中盛开的鲜花!!
6、如果一个事物真正美丽,那么他是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帮助来衬托
他的。
7、不要太注重外表,本质才是最重要的。
8、买椟之人应是一位注重欣赏艺术的人有很高
的艺术造诣,他所欣
赏的“价值”是盒子的艺术美,而不是世俗认可的价值。所以他应该
是一位
非凡的现代艺术家或艺术收藏家。
9、卖珠的商人为了显示珍珠更有价值,做了超值“包装
”结果是喧宾
夺主,反而淹没了珍珠的价值。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用华丽的
“包装”掩饰自
己真正“用意”这是魔术和军事里常用的方法。
10、讽刺那些只重形式,不顾实质的人,也用它比喻取舍不当、轻
重倒置的情形。
成语启示
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不要混淆颠倒,不能做出舍本逐末、本末
倒置的
傻事来,不要太过注重外表,反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篇三:六年级文言文复习及答案档】
t>一、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
悦之,廪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
竽,宣王
【注释】
使:派
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必;一定
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悦之:很高兴,很喜欢
廪:粮食仓库。
食:供养
廪食:官府供食
好:喜欢
一一听之:吹竽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解释下列句子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
(2)缗王立,好一一听之。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
他喜欢让他
们一个一个地吹。
3、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
答:南郭处士是一个想不劳而获的人。因为他知道齐宣王喜欢听百
人吹竽,他能
够混在里面而,齐宣王却听不出来。
4、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竽,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
这种现象?
(用原文回答)
答: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5、齐缗王也喜欢听吹竽,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用原文回答)
答:宣王死,缗王立,好一一听之。
6、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只会装腔作势,弄虚作假,迟早要
露出
马脚而被淘汰的。
7、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是滥竽充数,此成语也可引中为以“次
货充好货。”
有时也可用来表示谦虚,说自己本领不高,充数而已。
二、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
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
为子
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
然,故遂与之行。兽见 之
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
以为畏狐也。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
只)
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
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
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
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
跑的
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
为(它们)是害
怕狐狸。
[注: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 注释 ]
①求——搜求,寻找。
②无敢——不敢。
④逆——违反。命——命令,意志。
⑤不信——不老实,说假话。
⑥走——跑,逃走。
⑦然——对的。
⑧遂——于是,就。
⑨畏——害怕。
⑩皆-----都.
⑩走(古)-----逃跑(今)[行(古)-----走(今)]
1、解释加点词语
食〔吃〕长〔 掌管 〕然〔 对的,正确的 〕 皆〔都 〕
故〔所以 〕遂〔于是,就〕子〔你 〕 走〔逃跑 〕
2、翻译全文
3、一词多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顺接连词,无实意)〈2〉故遂与
之行(狐..狸 ) 〈3〉兽见 之 皆走(老虎和狐狸)
.4、从这则
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
: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不要利用别
人
的势力来欺压人。
5、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6、请写出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仗势欺人、
狗仗人势、恃势凌人
三、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①,伏食如故。非牛不闻,
不合其耳也。转为蚊
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②而听。
释义:
比喻对蠢人讲道理,白费口舌。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 译文 ]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
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 公
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子、牛虻
的叫声,以及小牛犊寻找母牛哞哞的声音。牛立刻摇着尾巴,竖起
耳朵,走来走去地听起来了。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伏食如故(先前,以前 ) ②不合其耳也(悦 ) ..③孤犊之鸣
(叫声)④即掉尾奋耳(摆动)
..(2)翻译下面句子。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
听。
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牛立刻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走来走去地
听起来了。
(3)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看清对象,有的放矢,从实际需要出发,是做好一件事
情的前提
四、郑人买履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他曰:宁信度,无自
..信也.
译文:
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
然后把它放在
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码。他在集市上选
好鞋子后,才想
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他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
了。”于是返回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
市已经散了,最
后就没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呢?”他说:“我
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度(duo):量长短。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欲:想要。
者:......的人。
先:首先。
而:然后。
置:放,搁在。
之: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他的。
坐:通假字:座;座位;现在与古代不同。
至:等到。
之:到...去。
而:却。
忘:忘记。
操:拿,携带。
之: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已:已经。
得:得到;拿到。
乃:才。持:拿。
反:通假字:返;返回。
及:到,等到。
罢:散,结束,停止。
无:不。
自信:相信自己。
遂:于是,就。
得:买到。
何:为什么。
之:鞋子。
以:用。
足;脚。
宁:宁可。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履(鞋子 )(2)操(拿,携带。
宁(宁可。 )
2、解释
(1)“先自度其足”的度
( 量长短
(2)“吾忘持度”的度 ( 量好的尺码
(3)“宁信度”的度 (量好的尺码3)度(量长短。)) 4))( )()
(4)至之市,而忘操之(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5)反归取
之(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6)何不试之以足?(鞋
子)
.3、翻译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
自己的座位上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于是返回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
集市已经散了,最后就没买到鞋。
宁信度,无自信也:那个人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
脚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事实,不能太墨守成规。
5、你怎样看待郑人买履?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这个郑人是一个固执已见,不知变通,
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
灵活对策的人。(如刻舟求剑)
五、《守株待兔》宋
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简译] 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地
飞快的兔子
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
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
子。当然,兔子
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注释:①耕:耕田种地。耕
者,耕田的
人,农民。②株:树木被砍伐后,残留下来露出地面的
树根。③走:跑的意思。④颈:脖颈,就是脖子。
⑤释:释放,把
东西从手里放下来的意思。⑥耒:耒耜,古代耕田用的农具,就是
犁耙。⑦冀:
希冀,就是希望的意思。
解 释:
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
获。 近义词: 刻舟求剑、墨守成规
、坐享其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撞
)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放,放下 ) ..③冀复
得兔(再) ④而身为宋国笑 (成为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
子。
3、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因为他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所以??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
的。
楚人有卖其
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1),熏以桂椒(2),缀以珠
玉,饰以玫...瑰(3),缉(4)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5)
其珠。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翻译:有一个楚国商
人在
郑国卖珍珠,做了一个木兰的匣子,这匣子用桂、椒熏过,用
珠子和宝玉点缀,用红色的美玉装饰,用翠
鸟的羽毛连缀。郑国人
买了他的匣子却还给他珍珠。这个楚国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
能说是
善于卖珍珠啊。
启示: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重于内在。而楚人的不分主
次也十分可笑。(郑
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导致没
有看出宝
珠的重要性。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十分可笑。)
道理: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喧宾夺主,埋没内容,适得其反。
【近义词】
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反义词】 去粗取精
【注释】
(1)[木兰]一种香木。[柜]这里指小匣子。(2)[桂椒]桂花和花椒,
两种香料。(
3)[玫瑰]一种美石。(4)[缉]装饰边沿。(5)[还]退
还。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为(制做 )缀(点缀 )
饰(装饰 ) 还(退回 )
2、指出下列句中“其”的不同用法。
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他,指楚人 ) ②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他,
指楚人 )
③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这种行为。代词 ) ④其里之丑人见而美
之(她的)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读了这则寓言,你认为楚人和郑人各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①
楚人:不要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
② 郑人:要有眼光,不要取舍不当。
5、“买椟还珠”的意思是买下盛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木匣中的珍珠。
比喻没有眼光,取舍
不当,作者的原意是讽刺那些没有眼力,只重
外表,取舍不当,舍本逐末的人(类似的还有“有眼不识泰
山”、“拣
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是从郑人的角度来说的;我们还可以从楚
人的角度将寓意
理解为守信为本,踏踏实实做人,堂堂正正干事,
不欺骗人。
七、孟子幼时,其舍
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
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
母曰:“此
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
事,其母曰:“
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注释:
舍: 家.
嬉: 游戏.
所以: 用来.
处子:
安顿儿子的地方.
墓间之事: 指埋葬, 祭扫私人一类的事.
贾人: 商贩.
衒卖:沿街叫卖.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揖让进退:打拱作揖,进退庙堂等礼节.
【释文】
孟子小时候家离墓
地很近,就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
“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
旁边,孟子
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
子的地方。”又
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
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
。”他们就在那
里住了下来。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游戏. b.贾人:商贩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孟母三迁
3、你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觉得孟母怎样?
孟母很有教养,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