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 语文 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
后起之秀-班级网站
部编七年级 语文 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
①
, 字元方,曾于东
都
②
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
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
者闻之,遽
③
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
也。”
【注释】①陆少保:即陆元方。少保,官职名。②东都:指洛阳。③遽:急忙,立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
B.是欺之也则是无信
C.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
D.不尔尊君在不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 者 求 见 元 方 因 告
其 人 曰 此 宅 子 甚 好 但 无 出 水 处 耳。
(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B
(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说话办事诚实正直
,这是十分可贵的。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
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解析】【分析】(1)A于:在对。B是:这是。C言:话认为。D不:不是通“否”,<
br>表疑问的语气词。
(2)根据句意:买者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
非常好,但没有排水道而
已啊。”故句子划分为: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br>
(3)元方宁愿房宅卖不出去,也绝不骗人,可见陆元方的为人正直。他既做正直的人,又说正直的话,办正直的事。卖宅虽然失败,却留下了他诚实、正直的美德。金钱和美
德,哪一个可
贵呢?很容易辨析。
故答案为:⑴B
⑵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⑶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
的。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
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
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对选项要
逐项理解比较,仔细分析辨析。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语
句的意思理解,在此基础上依
据现代汉语的语法教学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
理解和概括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中
对对象描写的语句的理解,要准确地概
括。
2.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
①
死。孔子哭之恸
②
, 曰:“自吾有回,门人
益亲。”鲁哀公
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③
。不幸短命死矣,今
也则亡
④
, 未闻好学者也。”
【注】
①蚤:通“早”。②恸(tòng):极度的哀伤。③不迁怒:不转移愤怒。迁,转
移。不贰过:不重复
犯一个错误。贰,重复。过,错误。④亡:通“无”,没有。
(1)解释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发尽白________
(2)孔子“哭之恸”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甲文相关内容,你觉得颜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
(1)全部,全都
(2)颜回十分好学,而且从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却不幸年纪轻
轻就死了,孔子
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弟子了,所以“哭之恸”。
(3)好学、有修养及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
【解析】【分析】(1)句意:
头发全白了。尽:全部,全都。(2)根据“有颜回者好学,
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未闻好学者也”理解作答即可。(3)在三千
弟子中,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不仅因为他好学不倦
,始终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还
因为他有“不迁怒,不贰过”的修养。作答此题,围绕“好学、有修养及
安贫乐道的精神品
质”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全部,全都;
⑵颜回十分好学,而且从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却不幸年纪轻轻就死了,孔子再
也没有像颜回那
样好学的弟子了,所以“哭之恸”;
⑶好学、有修养及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
的首
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
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
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⑶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
文中
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找出人物的共同点。
【附参考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
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
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学生
中哪个最好学?”孔子回答
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
的错误。可惜
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
:“天,
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
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
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
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
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
①身亡所寄________
②因往晓之________
③若屈伸呼吸________
④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②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3)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答案】
(1)无,没有;告知,开导;你;通“释”,解除,消除
(2)①即使坠落,也不会伤害到
人。②你跨步、跳跃(或踩在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地
上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忧地会陷下去呢?”
(3)怕天会塌下来。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
【解析】【分析】(1)注意:①自己无处存身。亡:通“无”,没有。④那个杞国人才放
下心来,
很高兴。舍:通“释”,解除,消除。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坠:掉下。终日:整天;奈何:怎么。
(3)根据重点句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和“若躇步跐蹈,终日在
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明确杞
人怕天会塌下来而忧天,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
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
故答案为:⑴无,没有;告知,开导;你;通“释”,解除,消除;
⑵①即使坠落,也不会
伤害到人。②你跨步、跳跃(或踩在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地上
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忧地会陷下去呢?”
⑶怕天会塌下来。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断。学
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
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
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
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
案;
⑵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
通
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
席。另外又有
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
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
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
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
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
什么地方
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
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
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犀怪
余乡延溪
①
有石犀牛,其来颇久。近岁居民艺
②
。麦,被邻夜食几尽。牛主惧其讼己,
乃
故言曰:”早见收儿,吉石犀牛汗如喘,又口有余青。食邻麦者,殆是乎?”众皆信然,
谓石犀岁久成怪
。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嗟夫,邻牛食麦,石犀受击。
石犀之形,以一击坏,而名亦以
众口神。凡事何可不揆诸理?
【注】①延溪:地名,在湖南桃源东。②艺:种植。
(选自《雪涛小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及其家穿井________
②闻之于宋君________
③乃故言曰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食邻麦者,殆是乎?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4)【甲】、【乙】两文讲述了一个类似的道理,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等到;使……听到;故意
(2)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
(3)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4)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
加求证,就信以为真的事。【甲】文中,丁氏的“吾穿
井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化,到宋君那
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
是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为真。【乙】
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
犀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真,断犀足,不疑邻牛。艺麦家轻信牛主之
言,不作分
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文
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
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到、等到;
②句意: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闻: 使……听到 ;
③句意:于是故意说道。故:故意。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
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
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
有:食:吃,殆;大概;句意为: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
间的
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
是:于是种麦子的这
家人把犀牛的腿打断了,不再怀疑邻居家的牛。故停顿应为:
于是艺
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找出共同点,分析其类似的道理。 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
求证,就信以
为真的事。【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
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
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是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
有思考,就信以为真。【乙】文牛主惧其讼,
嫁祸于石犀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
真,断犀足,不疑邻牛。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析,
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
故答案为:⑴等到;使……听到;故意;
⑵ 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
⑶ 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
⑷ 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求证,就信以为真的事。【甲】文中,丁氏的“吾穿
井
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是
他
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为真。【乙】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犀
牛,“众皆信然”
,艺麦家信以为真,断犀足,不疑邻牛。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
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
br>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本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
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
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
式,运用“留”“删”“调”“换”“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
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
br>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
思,结合上
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⑷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
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
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
作答。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二)昆仑之丘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
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
身,有
①
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洲环之,其
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
人戴胜
②
,
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节选自《山海经•大荒西经》)
【注释】①有:词缀,无实际意义。②胜: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流沙之滨 ________
②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________
③投物辄然 ________
④此山万物尽有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句子: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3)《山海经》
中的“西王母”被认为是神话人物“王母娘娘”的源头,但与后世文章中的形
象截然不同。请据选文概括
其形象。
【答案】 (1)水边;围绕,环绕;同“燃”,燃烧;都,全部
(2)有一个神住在那里,长着人的面孔和老虎的身体,尾巴上有花纹,花纹都是白色的,
住在
那里。
(3)原始形象是人、善、神混合的异形,性别难辨,怪异凶恶。
<
br>【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然”:同“燃”,燃烧。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
古
。而“滨”与“环”在现代汉语中也分别有“水边”和“环绕”的意思。而“尽”为副词“都”之意。
作
答时,一定要先确定句意。
(2)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人面”:长着人的面孔。“虎
身”:长着老虎的身体。“文”:
通“纹”,花纹。“处”:住。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
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
顺。
(3)可分析“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
西王母”一句,译为:有个神人头戴
玉制首饰,嘴里长满老虎牙齿,拖着一条豹的尾巴,住在洞穴中,名
字叫做西王母。即可
归纳出神话人物“王母娘娘”的原始形象是人、善、神混合的异形,性别难辨,怪异
凶恶。
故答案为:⑴ 水边;围绕,环绕;同“燃”,燃烧;都,全部
⑵
有一个神住在那里,长着人的面孔和老虎的身体,尾巴上有花纹,花纹都是白色的,住
在那里。
⑶ 原始形象是人、善、神混合的异形,性别难辨,怪异凶恶。
【点评】⑴本题考
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
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
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
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
内容,结合相关语
句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本】
在西
海的南面,流沙的边沿,赤水的后面,黑水的前面,吃立着一座大山,它叫作昆仑
山。有一个神人,长着
人的面孔、老虎的身子,身上有花纹,有尾巴,上面有许多白色斑
点,住在昆仑山上。昆仑山的周围,被
弱水汇聚的深渊环绕着。深渊的外边有座山叫炎火
山,一投进东西就会燃烧。有个神人头戴玉制首饰,嘴
里长满老虎牙齿,拖着一条豹的尾
巴,住在洞穴中,名字叫作西王母。这座山中世间万物应有尽有。
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
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
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言语》
(乙)偷本非礼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
①
共偷
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
②
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
③
饮而不拜。既而问毓
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
“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因:于是;就。②托寐(mèi):假装睡着了
。③会:钟会。钟毓、钟会是兄
弟。
(1)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钟 毓 兄 弟 小 时 值 父 昼 寝 因 共 偷 服 药 酒。
(2)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陈太丘与友期行
B.白雪纷纷何所似
既而问毓何以拜
C.撒盐空中差可拟 可以为师矣
D.且托寐以观之
不义而富且贵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4)言语动作往往传达的是
人物的性格特点。一起偷服药酒,钟毓、钟会两兄弟的表现却
有所不同,说明他们的性格特点亦有异。你
更喜欢哪个呢,为什么?
【答案】 (1)钟 毓 兄 弟 小 时 值 父 昼
寝 因 共 偷 服 药 酒。
(2)D
(3)①谢太傅高兴地说:“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②(父亲)又问钟
会为什么不拜,钟会说:“偷窃本来就是非礼的行为,所以用不着行
礼。”
(4)示例:喜欢钟毓,因为他比较忠实,拘礼守节,即使是偷也还念念不忘礼节。喜欢钟
会,因为他
更机灵善于变通,既然偷已经是大“非礼”了,还讲究什么拜的小礼节呢?
【解析】【
分析】(1)这句话的大意是:钟毓兄弟小时候,在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药
酒喝。故停顿是:钟毓兄
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2)A.两个“与”:同、和。B.两个“何”:什么。
C.两个“可”:可以。D.第一个“且”:
暂且;第二个“且”:与。故选D。
(3)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有:欣然,高兴的样子。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有:何以,为什么;
本,本来。
(4)题干“言语动作往往传达的是人物的性格特点”已经给我们提供了答题思
路。乙文在
塑造钟毓、钟会两兄弟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从钟毓的回答“酒以成礼,不敢<
br>不拜”可以看出他比较拘礼守节,即使是做坏事也没忘记礼节;从钟会的回答“偷本非礼,
所以不
拜”来看,他更加机灵,随机应变。
故答案为:⑴ 钟 毓 兄 弟 小 时 值 父 昼
寝 因 共 偷 服 药 酒。
⑵D
⑶ 示例:喜欢钟毓,因为他比
较忠实,拘礼守节,即使是偷也还念念不忘礼节。喜欢钟
会,因为他更机灵善于变通,既然偷已经是大“
非礼”了,还讲究什么拜的小礼节呢?
⑷ 示例:喜欢钟毓,因为他比较忠实,拘礼守节,
即使是偷也还念念不忘礼节。喜欢钟
会,因为他更机灵善于变通,既然偷已经是大“非礼”了,还讲究什
么拜的小礼节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
意,结合句意
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
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
常见文言词语
进行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比较。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
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
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
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注意
对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和分析。
【参考译文】
甲文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
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
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
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
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
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文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在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药酒喝。他们的父亲
刚巧醒来,暂且故意装
睡,想看看他们怎么做。钟毓行礼后才喝酒,钟会只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
为什么
要行礼,钟毓回答说:“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父亲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
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行礼的行为,所以用不着行礼。”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不亦说乎________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
③温故而知新________
④诲汝知之乎________
⑤学而不厌________
⑥见不贤而内自省也________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关于学习,孔子提出了哪些观点?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 (1)“说”:同“悦”,愉快;;好:喜欢;故:旧的(知识);诲:教导;厌:满
足;省:反省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①别人不了解我(的长处)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②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③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4)例如:
学习要经常温习,温故知新;学无止境,要好学不倦;学习要谦逊,不知满
足;学习要善于自我反省;学
习要认真踏实,不要不懂装懂;要善于向优秀的人学习等。
【解析】【分析】(1)解
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
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注意:
说:通“悦”,愉快。故:旧的(知识)。省:反
省,检查。
(2)这句话意思是
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
倦,对我而言又做到了哪些呢?据此可
断句为: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
我哉?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①愠:生气,发怒。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②好
(hào):喜欢,爱好。乐(lè):以……为快乐。③知:作动词用,知道。
(4)要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孔子及其弟子学习方法或者学习态度是什么,然后再联系实
际谈出自己获得
的启示。先选择孔子在学习方法或者学习态度上的句子,然后谈启示。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本句
话告诉我们学习要经常的复习,在复习的时候要有所
得,这就是快乐的事情。孔子强调温习实践的重要性
,温习和实践是巩固旧有知识,获得
新知识、新体会的必不可少的方法。还强调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要努
力培养学习兴趣等。
故答案为:⑴
“说”:同“悦”,愉快; 好:喜欢;故:旧的(知识);诲:教导;厌:满
足;省:反省
⑵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⑶ ①别人不了解我(的长处
)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②知道学习的
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
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③知道就是知道,不知
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⑷ 例如:学习要经常温习,温故知新;学无止境,要好学不倦;学习要谦逊,不知满足;
学
习要善于自我反省;学习要认真踏实,不要不懂装懂;要善于向优秀的人学习等。
【点评】⑴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
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于句意的理解,考生要结合句意进
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
,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文章后的感悟,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
自己
的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
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
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
吗?”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
br>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
的)老
师了。”
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
是真正
的智慧!”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
知道疲倦,对我而言又做
到了哪些呢?”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
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
病。”
8.文言文阅读
陈谌设喻答客问
刘义庆
客有问陈季方
①:“足下家君
②
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
生泰
山之阿
③
, 上有万仞
④
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
所润。当斯之
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注释】①陈季方:即陈谌,陈寔的第四个儿子,他的大哥是陈元方。②家
君:
, 这里在前面加上敬词则尊称别人的父亲。③阿(ē):弯曲的地方,这里指
山的角落。④仞:长度单
位,八尺为一仞。
(1)请根据你的文言积累,将注释②补充完整。
(2)课堂上,师生就选文的词义展开了讨论。请补全他们的对话。
小语:积累文言词汇,可以由课内迁移到课外。“当斯之时”和“逝者如斯夫
”两句中的“斯”
都是“________”意思。
小文:但是如果遇到没有学过的词,如“而荷天下重名”中的“荷”应该怎么办呢?
老师:你可以借助古汉语工具书,根据具体语境,查找正确义项。
小语: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荷”有三个义项:①hé 莲;②hè 肩负,扛;③hè
承
担,
蒙受。“而荷天下重名”中的“荷”应该选哪个选义项呢?
小文:根据文意,选用第________义项,读音是________。
老师:
遇上没有学过的词,还可以根据积累的成语来判断意思。如“桂树焉知泰山之高”中
的
“焉”,可以联想到成语“________”,从而判断它的意思是________。
小语:谢谢老师!原来学文言字词有这么多方法,太好了!
(3)陈季方和陈元方一样善辩。阅读全文,分析陈季方应答的妙处。
【答案】 (1)对他人称自己的父亲
(2)这(或这样);③;hè;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杀鸡焉用
宰牛刀);怎么、哪里
(3)陈季方面
对客人的挑衅和不怀好意,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把自己的父亲巧喻为泰山
一角的桂树,受雨露的沾浸,
深泉的滋润,桂树无法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表明自
己无权去议论父亲的功德成败,委婉地应答了
客人的问话,让对方无话可说,又暗示了父
亲的高大形象和高深修养,足见季方聪明机智,反应灵敏。(
结合设喻,委婉应答即可)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
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家君”对人
谦称自己的父亲。和“君与家君期日中”的“家君”意思一样。
(2)“逝者如斯夫”,出自《论语》十二章,这一章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意思孔子在河边感叹到,时间就像这流水一样日夜不停,这的“斯”是这的意思。“当
斯之时”
意思是当这个时候,“斯”,这。②“而荷天下重名”,意思是因而在天下享有崇高的
声望,据此可知这
里的“荷”是承担的意思,应读作“ hè”。根据对成语的积累可知,如“不入
虎穴,焉得虎子(或皮
之不存,毛将焉附、杀鸡焉用宰牛刀)”中的“焉”都是怎么、哪里的
意思。
(3
)结合客人的问话和陈季方的答语分析,客人问:令尊太丘长有哪些功勋和品德,因而
在天下享有崇高的
声望?,明显带有挑衅和不怀好意。但陈季方并没有直接回答客人说他
的父亲有哪些功勋和品德,而是把
自己的父亲巧喻为泰山一角的桂树,受雨露的沾浸,深
泉的滋润,桂树无法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
意思是自己无权去议论父亲的功德成
败,委婉地应答了客人的问话,让对方无话可说,又暗示了父亲的高
大形象和高深修养,
足见季方聪明机智,反应灵敏。
故答案为:⑴
对他人称自己的父亲
⑵这(或这样) ③ hè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杀鸡焉用宰牛
刀) 怎么、哪里
⑶ 陈季方面对客人的挑衅和不怀好意,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把自己的父亲巧喻为泰山一
角的桂树,受
雨露的沾浸,深泉的滋润,桂树无法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表明自己
无权去议论父亲的功德成败,
委婉地应答了客人的问话,让对方无话可说,又暗示了父亲
的高大形象和高深修养,足见
季方聪明机智,反应灵敏。(结合设喻,委婉应答即可)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
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
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
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⑵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
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
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
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
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
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
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
好的方法。
⑶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
表达方
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
【参考译文】
有位客人问陈季方:令尊太丘
长有哪些功勋和品德,因而在天下享有崇高的声望?季方
说:我父亲好比生长在泰山一角的桂树。上有万
丈高峰,下有深不可测的深渊;上受雨露浇
灌,下受深泉滋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怎么知道泰山有多高
,深泉有多深呢?不知道有没
有功德啊!
9.文言文阅读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
纷何所似?兄子胡
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
女,左将军
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句中横线词。
①俄而雪骤(________)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③儿女讲论文义
(________)
(2)把下面文中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句交代了咏雪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B.“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C.“公大笑乐”是因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笑”前喻,“乐”后喻。
D.作者在最后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这是闲来之笔,可有可无。
【答案】
(1)急(速),紧;大致,差不多;文章、义理
(2)①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②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
(3)D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文义”意思
是文章的义理。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
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故此句
可以翻译为: 这纷纷扬
扬的白雪像什么呢?②未若:比不上。因:凭借。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如比作
风吹柳絮
满天飞舞。
(3)ABC分析正确。D.作者在最后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
份,并不是闲来之笔,而是表明他
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
故答案为:⑴①急(速),紧;②大致,差不多;③文章的义理
⑵
①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②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
⑶ D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
一般为通假字、
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
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
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同时
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
要从
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
可。
10.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
家世世受射。广居右北平,勾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
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踢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
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
内,度不中不发
,发即应弦而倒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避之数岁非在数十步之内
B.尝食饭疏食 , 饮水
C.士以此爱,乐为用乐亦在其中矣
D.度不中不发仁在其中矣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3)李广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 (1)A
(2)土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3)李广不仅关爱士卒,而且武艺高强,精于射箭。
【解析】【分析】(1)A几。B食物;吃。C乐意;快乐。D射中;中间。
(2
)这句话的意思是: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饭,他不吃饭。
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
的断句方法为: 土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3)可结合文中的叙述和评论句分析, 从 “勾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其射,见敌
急,非
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等句子中可以看出李广武艺高强,精于
射箭
;从“ 得赏踢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
不近水士卒不尽食
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可以看出李广不仅关爱士
卒 。
故答案为:⑴ A
⑵ 土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⑶ 李广不仅关爱士卒,而且武艺高强,精于射箭。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
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注意词不离句,放在具体的句子中去
识记,效果更佳。
⑵本
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
现代汉语,然后再根
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⑶此题考查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要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
方法:人物描写方法,
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然后在理解文章内容
和主旨
的基础上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参考译文】
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
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
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李广带兵,每到缺粮缺水
的地方,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
过饭,他不吃饭。他待人宽厚不苛
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 李广射箭,看见敌人逼近,如果
不在数十步之内,估
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
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学而》
)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⑥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哉,回也!”(《雍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br>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⑪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⑫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________
③博学而笃志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前一句是讲为人态度,后一
句是讲学习
的乐趣。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C.第⑥章反复赞叹“贤哉,回也!”,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有劝人珍惜时光的意思。
【答案】 (1)生气,恼怒;学过的知识,旧知识;坚定
(2)只知道学习却不知
道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知道思考却不知道学习就会疑
惑。
(3)A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故”,这里
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
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惑:迷惑,疑惑。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
茫而无所适从。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知道思考却不
知道学习就会疑惑。
(3)
A这两句话讲的既不是学习态度,也不是学习的乐趣,而是讲的道德修养。BCD理
解正确。
故答案为:⑴兔生气,恼怒;②学过的知识,旧知识;③坚定
⑵
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知道思考却不知道学习就会疑
惑。
⑶ A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
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
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
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然后在此基础上思考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br>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
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
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
有余饶。至于臣在外
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
余
帛,外有赢财,以自陛下。”及卒 , 如其所言。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解释下面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
③悉仰于官________
④及卒 , 如其所言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②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3)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让诸葛亮定格为智慧的化身。从【甲】【乙】两文看,诸葛
亮的
“智慧”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增长;轻薄浮躁;都;死亡
(2)①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大多对
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②没有做其他的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3)①清廉的智慧:高风亮
节,不谋私利。②教育的智慧:诸葛亮不为下一代积累物质
财富,却对下一代谆谆教诲;③学习的智慧: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只有
立志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
【解析
】【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广”属于词
类活用,形容词活
用为动词,这里是增长的意思。“悉”“卒”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
古。
(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
翻译。①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日:时间‘’去:消
逝,逝去。遂:于是,就;枯落
: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
用世”的意思。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年纪随
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人年老志衰,
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
任何贡献。②治生:营生以:来; 长:增加;尺寸
:这里指收入。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没有做其他的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
3)结合两文的内容分析,【甲】从“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
成学”可以看出
诸葛亮学习的智慧,知道如何学习,如何增长才干;这篇文章是诸葛亮给儿
子的信,教育儿子要修身养性
、努力学习、增长才干,由此看出诸葛亮教育的智慧,而
【乙】文中诸葛亮高风亮节,不为自己和家人谋
私利,可以看出其清廉的智慧。
故答案为:⑴①增长;②轻薄浮躁;③都;④死亡
⑵ ①年纪随同
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
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②没有
做其他的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⑶ ①清廉的智慧:高风亮节,不谋私利。②教育的智
慧:诸葛亮不为下一代积累物质财
富,却对下一代谆谆教诲;③学习的智慧: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自
己的才干,只有立
志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
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
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
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
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
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
的整体
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本题考查分析
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
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
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
面,又要突出重点。
【附参考译文】
先前,诸葛亮自己向后主上表说:“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
有不是很肥沃的田十五顷,儿
子兄弟的穿衣吃饭,都会有盈余。而我在外当官,没有其他的征用收取,随
身的吃穿用度
全靠公家的俸禄,没有做其他的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等到我死的时候,不会出现那<
br>种有多余的绸布,多余的钱财(这样的状况)来辜负陛下。”到了他死的时候,果真像他所
说的那
样。
13.文言文阅读。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
,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
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
持刀。狼不敢前,
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
劈狼首,又数
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天津弋人得一鸿,其雄者随至其家,哀鸣翱翔,抵暮始去。次日弋人早出,则鸿已至,
飞号从之;既而集
其足下。弋人将并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铤.弋人悟其意,乃
曰:“是将以赎妇也。”遂释雌
.两鸿徘徊,若有悲喜,遂双飞而去。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
强。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
<
/p>
(1)《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小说集,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
)文学家。
(2)请根据以下材料,写出文中词语的意思。
“从”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两人相从,本义是“随行,跟从”,引申义有“顺从”“听
从”等
。
①(甲)文中“一狼仍从”的“从”意思是________。
“集”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鸟停在树上,本义是“群鸟停在树上”,引申义有“停,
停留
”“聚集”等。
②(乙)文中“既而集其足下”的“集”意思是________。
(3)下列各组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狼得骨止止增笑耳
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C.而前狼又至七人早出,则鸿已至
D.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噫 禽 鸟 何 知 而 钟 情 若
此
(5)蒲松龄笔下的动物往往有着人一般的性情。(甲)文中“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
故”可看出狼的________(性格特点);(乙)文中雄雁一直跟着捕鸟人并吐出黄金来赎雌雁,则是因为它的“________”(第一空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空用原文语句回答)。
(6)《狼》是按照屠户________、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径去”“犬
坐”“目似
瞑”等行为,可以看出狼的狡猾,但最终双双毙命的结局更反衬出了屠户的________
。请谈
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启示:________
【答案】
(1)蒲松龄;清代
(2)跟从(或“随行”);停留(或“停”)
(3)C
(4)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
(5)贪婪;钟情(若此)
(6)遇狼;机智、勇敢;示例一:像狼一样的恶人,不
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示
例二: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
于斗争、善于斗
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解析】【分析】(1)《聊
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
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2)注意: “一狼仍从”的“从”根据甲骨文的解释及所在语境,从:表示跟从;
“既而集其
足下”句意:
随即又落到他脚下。结合甲骨文的解释,集:表示鸟停在树上,这里是停留
的意思。
(3)A.停下同“只”,仅仅;B.攻击,动词敌方,名词;C.到到;D.神情想,想要;故选
C。
(4)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意思是:啊!禽鸟无知无识,却能钟情到这等地步!
故
断句: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
(5)文“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是这篇文言
文的中心句,意思是:禽鸟无知无识,却
能钟情到这等地步!由此可知,雄雁一直跟着捕鸟人并吐出黄金
来赎雌雁,则是因为它的
“钟情”。一定要看清题干要求,第一空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空用原文语句回
答。
(6)第一段“途中两狼,缀行甚远。”是故事的起因,遇狼;第二段“屠惧,投以骨
。”这是
屠户惧狼;第三段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这是屠户御狼;第四段“屠暴起,以刀劈<
br>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这是叙述屠户杀狼。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奸
诈,而嘲
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第三问,要结合内容主旨谈启
示。第二段,(屠夫惧狼)
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夫首先是“惧”。于是采取迁就的策
略,“投以骨”。屠夫最初认为,只要满足
狼的贪欲,就可脱险。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
从”“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充分暴露了狼
的贪婪本性,屠户退让迁就策略失败。
“屠大窘”,在危急的关头,他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怕死是不
行的,退让是无用的,唯
一的方法是:杀狼。尽管狼贪婪狡猾,但还是顷刻两毙,文章最后一段“狼亦黠
矣,而顷刻
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作者诙谐风趣的议论,指出狼的狡黠奸诈,而嘲笑<
br>其顷刻而毙的结局,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由此得出启示: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
能屈服,
不能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故答案为:⑴
蒲松龄;清代
⑵ 跟从(或“随行”);停留(或“停”)
⑶C
⑷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
⑸ 贪婪;钟情(若此)
⑹ 遇狼;机智、勇敢;示例一: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示例
二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
等有
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
读
,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的演变和识记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在
平时对汉字的识记和积累注意
对形声字、象形字、会意字等的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
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语句,根据语句的意
思对字词的理解。注意在平时
要对常见的文言词语进行识记和积累。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
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
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中,理解文中的内容,结合题干
的提示,找准答题的语句,并且能够正确概括。
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中,理解文章的内容,理
清文章的思路,结合题干的提示进行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
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
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
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
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
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
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
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
前,眼瞪着屠户
。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
睛好
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
正
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
的后面。狼的身体
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
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
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
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
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天津一个捕鸟的人抓到了一只雌雁,雄雁一直追随到了捕鸟人的家, 哀鸣飞旋,直
到天黑了才恋
恋不舍的飞走。第二天,猎人早晨出屋,那只雄雁已经来了,边飞边叫跟着
他走,随即又落到他脚下。猎
人想把它捉来凑成一对。见这只雄雁伸着脖子一仰一俯,吐
出半锭黄金,猎人明白了它的心意,自语道:
“是用来赎妻啊。”猎人便把雌雁放了。两只
雁徘徊盘旋,似喜似悲,然后双双飞去。猎人称了称金子,
有二两六钱多。啊!禽鸟无知
无识,却能钟情到这等地步!
4.文言文阅读。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
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
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面的划线字。
①君子之行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④意与日去________
(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非 淡 泊 无 以 明 志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4)文申说“非志无以成学”,联系实际,说说你对“志”与“学”的关系的理解。
【答案】 (1)结构助词,的;增长;振奋;意志
(2)非淡泊无以明志
(3)①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②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
)示例一:一些同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终日浑浑噩噩,最后学无长进。可见没有志
向,则学无目标,
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示例二:从小我就有成为画家的梦想,于是
我每天勤学苦练,从不放弃,绘画
水平不断提高,在学习中感受成长乐趣。所以立志是学
习的前提和动力,有志向,更容易专心向学,收获
更多。
【解析】【分析】(1) “君子之行”翻译为“君子的行为操守”,“之”是
助词“的”。“非学无以
广才”翻译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意思是“增长”。“淫慢则不
能励精”翻译为“放纵
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励”意思是“振奋”。“意与日去”翻译为“意志随岁
月而流逝”,“意”
意思是“意志”。
(2)
“非淡泊无以明志”翻译为“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据此停顿为:非淡泊无以明
志。
(3)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句中“以”是介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养”意思是“培
养”。 “险躁
则不能治性”句中“险躁”意思是“轻薄浮躁”,“治”意思是“修养”。据此翻译即
可。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这
一句告诉我们志向对于成才的重要作用,这里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加
以分析即可。
例如可以谈谈自己是如何立志的,又是如何朝着自己的志向努力,并让自己
有所收获的。
故答案为:⑴结构助词,的;增长;振奋;意志 ;
⑵非淡泊无以明志;
⑶①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②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⑷示例一:一些
同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终日浑浑噩噩,最后学无长进。可见没有志
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
不能专一。示例二:从小我就有成为画家的梦想,于是
我每天勤学苦练,从不放弃,绘画水平不断提高,
在学习中感受成长乐趣。所以立志是学
习的前提和动力,有志向,更容易专心向学,收获更多。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
也可
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
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
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
同时利用虚词
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
实词
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
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
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
与优美;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概括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按要求概
括作
答即可。【附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
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
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
干来自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
br>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
接触世事
、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献马贾祸
周厉
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
①
之。王欲无厌,而
多
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
之则将哓
②
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
③
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郁离子·献马》)
【注释】①捐:抛弃,舍弃。②哓(xiāo):吵嚷,
争吵。此指进谗言。③谮:诬陷,
中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多信人之言/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不如捐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以子获为不止一马/屠惧,投以骨
D.卒献之/生卒年月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3)文中共有周厉王、芮伯、荣夷公三个主要人物,请分别概括其中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答案】 (1)B
(2)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3)①周厉王:贪婪而昏庸。②芮伯:忠诚却愚蠢。③荣夷公:贪婪而狠毒。
【解析】【分析】(1)A.信:相信∕诚信;B.如:比得上∕比得上;C.以:认为∕把;
D.卒
:终于∕死。故选B。
(2)这句话意思是:你没有东西应酬他们,他们就会在大王面前说
你的坏话,大王必定
相信他们的话,这样做是招引祸患啊。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文中共有周厉王、芮伯、荣夷公三个主要人物,找出与三人各自相关的描写分析作
答。
从“王欲无厌”“多信人之言”“怒逐芮伯”可以看出周厉王的贪婪昏庸;从芮伯不听忠告献
马给周厉王
最终获罪一事可以看出芮伯忠诚但不听劝告;从荣夷公向芮伯索要马匹不得而
诬陷芮伯可以看出他的贪婪
狠毒。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B
⑵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⑶
①周厉王:贪婪而昏庸。②芮伯:忠诚却愚蠢。③荣夷公:贪婪而狠毒。
【点评】⑴本题考查
考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注意对常见文言词
语的积累,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
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
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
握。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
的
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
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
文中人物描写的语句和相关事例的理解和分析,
注意文中抒情和议论语句的理解概括。
【参考译文】
周厉王派芮
伯统帅军队讨伐戎,得到一匹良马,芮伯想把它献给周厉王。芮季劝阻说:
“不如舍弃这主意。大王贪欲
不知满足,而且又好听信别人的谗言。现在因班师归来就献马
给他,大王的左右近臣必定认为你不止得到
一匹好马,就都要向你索求。你没有东西应酬
他们,他们就会在大王面前说你的坏话,大王必定相信他们
的话。这样做是招引祸患啊。”
芮伯不听劝告,终于把马献给了周厉王。
荣
夷公果然派人来向芮作索求东西,没有得到,就在大王面前诬陷中伤芮伯。周厉王大
怒,将芮伯逐出。<
br>
君子谈到这件事都说芮伯也有过错。你既然知道大王贪得无厌,却又诱导他的贪欲,这
就是芮伯的过错啊。
15.阅读蒲松龄的《狼》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
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
担
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
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
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
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
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选出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止增笑耳止有剩骨
B.狼不敢前乃悟前狼假寐
C.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2)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
厌,就应该
勇敢地进行斗争。
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有希望。
D.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3)翻译下列句子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答案】 (1)A
(2)B
(3)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从通道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解析】【分析】(1)A.只只;B.上前前面的;C.神情、态度想、企图;D.攻击敌人。
故选
A。
(2)A.有误,不能先让步;B.正确;C有误,没有“怜悯”;D.有误,应“惧
狼”,后“御狼”。
故选B。
(3)
“洞(打洞)”“意(想要)”“攻(攻击)”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故答案为:⑴ A;
⑵B;
⑶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从通道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点评】⑴本题
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
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
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⑵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
字词
,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
用法的词语。
【参考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
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
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
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
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
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
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
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
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
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
间长了,那只狼
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
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
去,来
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
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
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
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
增加笑料罢了。<
br>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