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黄帝的故事-小学生电子手抄报
4 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教材分析:
作者抓住了“绍兴
的船,绍兴的桥”这两个典型事物,用充满韵律的语言为我们描
绘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石桥飞架,
流水人家,乌篷穿梭;通过充满乡土气息的童
谣、谜语、坐船与过桥时独有“规矩”,让我们领略到水乡
孩子那一份独特的生活情趣。
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真是“一方秀丽水,养育一方灵性人”。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江南水乡绍兴的水、船、桥、人之间和
谐
的美,激发学生心中的美好感情。
3.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展现文中描写的情境,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和
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背景资料的引入、朗读与分析、提问与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对文中
语言文字展
开想象,体会江南水乡绍兴的水、船、桥、人之间和谐的美,激发学生心中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 课时)
课时任务: 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情境导入
1.回
忆曾经学过的《水乡行》、《威尼斯小艇》、《水墨徽州》的有关水乡的课文,观
看水乡图片,交流查找
到的水乡资料,概括水乡的特点。出示课件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将对水乡的感受融入课题中,朗读
课题,引导学生注意课题
中的“啊”,读出水乡特有的魅力,初步感知绍兴的船和绍兴的桥。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课前查找与水乡有关的资料并进行阅读,让学生更快更好
地进入课文,理解课文
内容。】
二、预习检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开火车读课文,纠正字音。
3.认读词语。
出示词语
1
规矩 潺潺 粗糙 萤火虫 干燥 桨柄 腋下 把舵 老茧 嘎吱
【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指导书写,提高
学生写规范字的能力
。】
三、自读自悟
1.默读课文,思考:绍兴的桥和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那些内容?
【设计意图:提出中心问题,勾画批注、
小组交流,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主要
内容,初步了解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总第 课时)
课时任务: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江南水乡绍兴的水、船、桥、人之间和
谐的美,激发学生心中的美好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一、深读感悟
(一)回顾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那些内容?(指生回答)
(二)出示感悟题:默读课文,思
考:“绍兴的船,绍兴的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你从中体会或感受到了什
么?”出示课件。
(三)学生自学
(四)小组交流
(五)全班交流
预设:
1.上了绍兴特有的乌篷船要脱鞋,再不许动,坐着可以,躺着也可以,就是不准晃<
br>动,这是规矩。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理解:为什么要有这些规矩,这些规矩带来哪些影响? 可正因为这样的束缚,才让孩子不安分的心静下来,静静地欣赏、感受水乡的美,这份
苛刻的“规矩
”是一份涌动于心、流动于情的快乐。
2.啊,水好清啊,风好香啊,船似乎是在镜面上滑过去,滑过
去。篷顶上簌簌响的
是什么?那是挂向水面的柳条。江面上片片粉红色的是什么?那是随水漂走的桃花瓣
儿„„
引导学生思考:这段出现了两种修辞方法,大家看看是哪几句话?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句,本体——水面 ; 喻体——镜子)(设问,有问有答)
2
我们把设问改成陈述,把改变后的句子和原句作做对比,看看有什么区别?谁
能说
一说这些修辞分别有什么作用?(教师指导:比喻,生动形象;设问,吸引读者。)
第三
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出现了一个“滑”字,那么一个“滑”字能说明什么?表现
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理解: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孩子眼中江南水乡的水的清新与平静,享受着水乡那份
独有的灵动风情,
体会着水乡孩子坐在乌篷船上尽情观赏美景的快乐。
3.暗下来了,暗下来了,这是进了桥孔了;亮起来了,亮起来了,这时出了桥孔了。
(1)引导思考:“;”在什么时候用?体会分号的用法。
(2)仿写句子:仿着上句,写一句利用分号的句子。
(3)从进桥孔和出桥孔的对比中,你能体会到孩子们什么样的心情?
(4)这一段出现了很多的叠词,都有哪些?这些叠词用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4.如果你是
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坐上船的,等你穿过绍兴的五千座桥,你已经长到可
以念小学一年级了!
引导学生理解:绍兴的桥多。
5.如果你是在念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上的路,上桥了,不要东张
张西望望,慢慢走,
不要跑;下桥了,不要左推推右搡搡,缓缓走,不要跳。这样,一座桥你平平安安过
来
了。等你走完了绍兴的五千座桥,你已经长到可以念三年级了。
指导理解:同坐船的“规矩
”相比,上下桥的“规矩”更多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一份
长者略嫌“唠叨”的叮嘱,细细品味就会多一份感
动,添一份温暖。也让我们体会到了
水乡孩子那份独有的生在水边、行在桥上的成长历程,那份特有的“
规矩”所带来的于
缓缓行走中体验慢慢成长的生活情趣。
6.大河小河,纵横交错,好像渔网上的丝;大河小河,横横竖竖,恰如棋盘上的线。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对偶这种修辞我们经常在古诗中遇到)
7.小结:学过了上两段以后,你知道了绍兴的桥有哪些特点?(板书-多)
【设计意图:引
导孩子边读边想,读出其中的美,悟出其中的情。让孩子把对水乡
深刻的感受融入到句子里,锻炼了孩子
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拓展阅读
(一)乌篷船儿轻轻摇
乌篷船儿轻轻地摇,
3
摇进江南古纤道。
青山伴水水绕城,
古城如荷水环抱。
诗是沈园美,
字是兰亭好,
三味书屋走一回,
当年的故事知多少。
乌篷船儿轻轻的摇,
摇到杨柳岸边,
心儿早醉了。
乌篷船儿轻轻地摇,
思考:从诗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摇到水乡外婆桥。
万桥千街水飘香,
春雨又润兰花草。
月是鉴湖明,
酒是龙山好,
船儿并排看社戏,
身边的阿哥正年少。
乌篷船儿轻轻地摇,
摇到水云深处,
回家也忘了。
(二)江南小镇(有删改)
余秋雨
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
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
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
级级伸出来,女
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他们只有几尺远的乌蓬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
br>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
看着过往船
只。
像多数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我约了两个朋友从青浦淀山湖的东
南岸雇
船出发,向西横插过去,走完了湖,就进入了纵横交错的河网地方。在别的地方,
河流虽然也可以成为运
输的通道,但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行旅来说大多是障碍,在这里
则完全不同,河流成了人们随脚徜徉的大
街小巷。一条船一家人家,悠悠走着,不紧不
慢,丈夫在摇船,妻子在做饭,女儿在看书,大家对周围的
一切都熟悉,已不愿东张西
望,只听任清亮亮的河水把他们浮载到要去的地方。我们身边擦过一条船,船
头坐了两
位服饰齐整的老太,看来是走亲戚去的,我们的船驶得太快,把水沫溅到老太的新衣服
上了,老太撩了撩衣服下摆,嗔色地指了指我们,我们连忙拱手道歉,老太立即和善地
笑了。这情景就像
街市间不小心撞到了别人随口说声“对不起”那样自然。
两岸的屋舍越来越密,河道越来越窄,从头顶
掠过去的桥越来越短,这就意味着一
座小镇的来临。周庄到了,谁也没有告诉我们,但我们知道。这里街
市很安静,而河道
却很热闹,很多很多的船来往交错,也有不少船驳在岸边装卸货物,更有一些人从这条
4
船跳到那条船,连跳几条到一个地方去,就像市井间
借别人家的过道穿行。我们的船挤
入这种热闹中,舒舒缓缓地往前走。与城市里让人沮丧的“塞车”完全
不同,在河道上发
觉前面停着的一条船阻碍了我们,只须在靠近时伸出手来,把那条船的船帮撑一下,这
条船就会荡开去一点,让我们走路。那条船很可能在装货,别的船来来往往你撑一下我
推一把,
使它的船身不停地晃晃悠悠,但船头系结在岸椿上,不会产生任何麻烦,装货
的船工一迳乐呵呵地忙碌着
,什么也不理会。
从船上向河岸一溜看去,好像凡是比较像样的居舍门口都有自用码头。这是不奇怪<
br>的,河道就是通衢,码头便是大门,一个大户人家哪有借别人的门户迎来送往的道理?
遥想当年,
一家人家有事,最明显的标志是他家码头口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主人便
站在码头上频频迎接。我们的
船在一个不小的私家码头停下了,这个码头属于一所挺有
名的宅第,现在叫做”沈厅”,原是明代初年江
南首富沈万山的居所。
系好船缆,拾级上岸,才抬头,却已进了沈厅大门。一层层走去,600多年前
居家
礼仪如在目前。这儿是门厅,这儿是宾客随从人员驻留地,这儿是会客厅,这儿是内宅,
这
儿是私家膳室„„全部建筑呈纵深型推进状,结果,一个相当狭小的市井门洞竟延伸
出长长一串景深,既
显现出江南商人藏愚守拙般的谨慎,又铺张了家庭礼仪的空间规程。
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谈一谈感受。
三、有效练习
小练笔:描写一处景物,至少用上两种修辞方法。
板书设计:
乌篷船 ←绍兴的船 绍兴的桥→多
∕
承载快乐、惊喜
四、教学反思: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