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幸福是什么滋味-慕斯蛋糕图片
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内容提要]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词坛
上的大家,也是我国古代文
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女文学家。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除了历代论
者所公认的“婉约”特征之外,还有其笔下埋伏着一种藐视传统的封
建观念,更有着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伤
世忧时的社会责任感。她也凭着
这种不可多得的艺术才能为中国词史上留下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
产,更是向我们展现了一代女性词人的大家风范。
[关键词] 李清照 词 艺术特色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由于封建社会的“重男轻女思想长
期禁锢人们的头脑,以致载入史册的女作家凤毛麟角。然而,才女李清照却以洋
溢的才华和争雄文苑的文
笔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重视,成为一名颇有特色的女词
人。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其词作,以鲜明的个性风格
和神韵,被当世及后世一“体”名之,称为“易安体
”。其实李词留传下来的并
不多,保存至今也不过五十余首,从题材和内容看,李词主要描写的,一是“
对
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季节感受的抒怀”,二是“离愁别恨,孤独亿往的伤感”。其词
的社会价值
和思想意义在封建社会是颇有争议的,但其作为南宋词坛大家的地
位,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女文学家
杰出代表的地位,却是历代共识,是毋庸
置疑的。她的词作,不仅在古典时代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而且至
今仍有不少名篇。
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结合一些具体作品,对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进行一些探讨。
一、 展现真实强烈的女性抒情意识和抒情形象。
1
以男子之笔墨,状女子之口吻,这是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和惯用手法。然而,<
br>代言人毕竟只是代言,香花美人在词人笔下也往往只是君臣不遇、感怀伤世的借
用品,真正能现女
子之态、剖女子之心的,毕竟应是女作家们自己。男性写女性,
终究隔了一层。这个“隔”,在李清照和
她的词中是没有的。①李清照的词几乎
全是她心里路程的写照,常是直抒胸臆,把自己深切体验到的酸甜
苦辣种种感受
和喜怒哀乐的感情加以真实,细腻的表现,令人为之心动。她的词与那些“男子
作
闺音”的所谓“代言”现象,是无法比拟的。 “代言”词,只可以拿来娱乐
大众,但拿来表达真正的人
生体验,则是不痛不痒的,难登大雅之堂。在《一剪
梅》这首抒情小令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丈夫的深度
钟情,吐露了天各一方的相
思之苦。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真真切切地表达了深
思
挚爱之情,把新婚离别后的妇女心声勇敢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既无矫情又不是
自我,流露强
烈的苦恋感情。它以平常的现象和古代女子那种幽怨感情结合起来,
更好地抒发了女主人公深厚的思想感
情。另外,李清照词的抒情形象也是充分表
现了种种真实和隐衷的。一方面表现了少女真实和热烈的情感
和那种热爱生活及
大自然,大胆追求爱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宋代词坛,有许多作者是无病呻吟,但李清照却难能可贵地抵挡这般呻吟之风,大胆而真实地表现生活。她的词有其
独特之处,最突出一
点是她能够直抒胸臆,写真情实感,结合自己的语言技巧,
把词写得淋漓尽致,却又不是一泻无余。这种
艺术力量,不是靠夸张,也不是靠
铺陈,而是靠白描的笔法,达到了一种自然的境界。她虽出“名门闰女
”但终有
属于她的少女生活和情怀,她的词里总活跃着少女活跃的激情,青春的欢娱,生
活的伤
怀等这几类形象。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首写词人整夜都在
为这场风雨所引起的事物变化而
担忧,所以,在她一早起来,不顾残酒未消,便
迫不及待地向卷帘人发问,反映主人公特定的心情。作者
虽未写出问的内容,实
际上却似虚而实,更加逼真地反映出她的迫切的焦虑。然而,侍女的反应却是很<
br>平淡,她认为“海堂棠仍旧”,即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这一对比,表现了两个
人物对外界事物的
不同感受和感情倾向,更是体现主人公的细腻。《廖园诗评》
有云:一问极有情,答以“仍旧”答得极淡
。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
瘦”无限凄婉,却妙在含蓄。短幅中含有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②可见,李
2
清照是通过细致的观察来传达词中主人公丰富而敏感
驿动的心理世界的!从而能
使一个充满着灵气的抒情形象顿时跃于纸上!另一方面,在李清照生活的后期
之
中,其词也表现了一个饱经风霜,而又忧时伤世的知识分子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靖康之难”
后,李清照与当时许多士大夫有着同样的流亡经历外,还发生了一
连串特殊的不幸事故。先是丈夫病逝,
接着便是被人认为有通敌之嫌。受此重重
磨难,她的思想和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与摧残。国家的沦亡,
民族的屈辱,生
灵的涂炭,个体的不幸,这一系列的变故使李清照的后期之词在思想与风格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在她的后期作品普遍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所见所闻所想:
抗金愿望,敢时伤世。如
《武陵春》(风驻尘香花已尽)中的“风驻尘香花已尽”,
仅仅七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个落红满地的凄
凉环境。生活在这个环境的词人是
“日晚倦梳头。”这说明,词人内心是充满愁苦的。再加上国破家亡,
强敌当前,
丈夫逝世,自己孤身飘零。“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个有着满
腹心
事心酸重重的主人公其实就是作者本身。为了传达那种伤时忧世零乱漂泊无
助的烦乱之情,她把抽象的愁
写得具体,形象,生动。用语是朴素的,几乎没有
任何雕痕;音节也自然,却非圆滑,不同滥调。不仅真
情地向我们展现了这一时
期女性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而且也正是这样一种无人能及的艺术特色,成就了
我们热爱、追寻和探索这朵词史上的奇葩。
二、 艺术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一) 李清照的词善于运用典故。
她的作品往往把一系列复杂的情感浓缩于一个缠绵的典故
,耐人寻味,绵长
悠远。沈义父《乐府指迷》中标举“论词四标准”,其中“用字不可太露,露则
直突而无深长之意”,并且进一步指出“语句须用代字”,李清照的词正是善意
典故、代字传情达意,
高雅而含蓄。③例如在《小重山》中首句“春到长门春草
青”,“长门”和“长信”一样都是汉宫名,在
诗中出现往往代表冷宫之意。因
为李清照引用薛词首句入文意在以冷落的“长门宫”隐喻自己曾经独守空
闺。虽
然她并非因妒被打入冷宫,然而她的深闺独居,其寂寞、愁闷与悲凄是有相同之
处的。李
清照引全句入词,一箭双雕。一面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早春景象,一面隐
3
<
br>含独处索居的寂寞愁思,妙趣横生,更饶风趣。此处用典,使爱情更具浪漫色彩,
表情益加绵婉。
(二) 李清照的词善用白描的手法。
综观李清照的词,其大部分的词篇都是直抒胸臆,感情
真率细腻,用语朴素
流畅,有自然之美。以《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为例,这首词以亲切清新的笔触,写出暮秋湖上湖光山色的优美迷人。“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
香少。”通俗自然,
开门见山。辽阔无边的湖上清风吹起,暮秋时节已经是花落
香稀,读起来明白如话。“水光山色与人亲”
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赋予山水以
人的感情意识,栩栩如生。“说不尽、无穷好。”这是情不自禁,脱口
而出的赞
语。全词用白描手法,秉笔直书,情真意切,如见肺腑。这里没有精雕细刻和层
层渲染
,没有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而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
单纯的描写,却能给读者一个广
阔的想象空间。
(三)描绘自然景色与情感交流的诗篇表现出含蓄隐秀,蕴深不
露的特点。
在这一点上,她更多地采用比拟的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明志,用心灵的眼睛
观察生活,所描述的
情景无不渗透自己的心情,使主客观得到高度的统一,感情
深挚,诗味隽永。以《鹧鸪天》为例,一句“
情疏迹远只香留,自是花中第一流”
道出了其内涵的隐情。桂花隐于叶丛几乎不可见,没有绚丽的色彩,
然而它浓郁
的芳香足以让人止步,去追寻她的芳踪。作品只是客观的描绘了桂花的“暗淡”
“轻
黄”“情疏迹远只香留”既而推测“傲雪寒梅”“斗霜秋菊”也因略逊桂花
一筹,对之妒,为之羞。“妒
”“羞”本是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情。梅、菊
本无感情,其采用一种拟人手法,表现出居心可测的人
对精忠报国,有所建树的
人嫉妒,没有作为或作为不大的人,也会感到自惭形秽。最后以议论收束全文,
对桂花未被文人骚客称赏而鸣不平。通过议论赞美桂花,使主题深化,并有余音
绕梁之感,耐人
寻味,意味深远,突出描绘自然景色与情感交流的诗篇表现出含
蓄隐秀,蕴深不露的特点。
(四)词构思精巧,善于造景。
4
李清照词有的前乘后
继,一泻千里;有的层层设疑,由果追因,含蓄委婉;
有的上情下景,或上景下情,或情景交融。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云:“情者文
之经,辞者理之纬”。情感是文章的经线,它贯穿始终,文辞是编织道理的
纬线,
李词除南渡前少有的几首反映青春生活的词篇外无不贯穿着“愁苦”
与“思
念”。④巧妙的构思,为其表情达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为例, “风驻尘香花已尽”看出此景非
常景。狂风扫百花,尘中有余香,一副凄惨衰
败之景。“日晚倦梳头”主人公出
现在大家面前,太阳已经高挂天上,慵懒无聊蓬头乱发的中年妇女,何
事忧伤?
“物是人非事事休”,直抒胸臆,国破家亡,面对种种不幸,主人公无助无望,
发出”
事事休“的悲叹,进而未语泪先流,委婉含蓄。“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
泛轻舟”,换头一转,但笔断意
未断,如此浓愁何不借春光美景来驱散。“只恐
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笔锋又转,恐怕双溪春光明
媚,撑船泛游也难遣自
己的情愁。此词上片景中有情,缘情布景。藉景象描述,表现悲戚心情,一副惨<
br>景、一种悲情起句;下片换头一转,笔断“经”未断,欲借景驱愁,末两句又一
转“愁”情浓郁无
法驱散。波澜跌宕,吞吞吐吐,通过神奇的艺术构思把自己凄
楚的心情,深沉的愁怨,婉约蕴藉,跌宕曲
折的表现了出来。
三、 李清照词的因事而变的风格。
李清照一生创
作了无数佳作,她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她的词风
也可相应地以南渡为界形成。前期由于生活
的平稳富足,爱情的幸福美满,因此
李清照大多采用白描手法,以婉约清新的风格,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
基础,描写
自己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表达对丈夫的真挚感情,在委婉细腻中一洗过去词
作中
红绿级艳的媚妩气氛,为词坛带来一种清空生活的意趣,咏拧出一种淡远的
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
。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
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
滩鸥鸳。”词人以白描手
法勾画出一幅优美的水乡行乐图。又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
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饮酒惜花
之闺中词章里,
词人用白描手法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她早期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
5
除外,在其早期词作中,抒写离情别绪也是她创作的另一方面。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
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
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
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这首词为李清照伤别念远之作,表达了对丈夫的刻骨相思和难以排
遣的
离愁别很。用灵妙之笔抒写眷眷之情,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正是词人独特
风格的体现
。可见,词人的性格是热爱生活的。一种乐观的基调、率真的性格,
以及她那种投身大自然、 钟情于山
水风物的童心和志趣,与其壮怀激越、质朴
自然的作品,在一定意义上是相同的。作为一个女作家,李清
照在词里揭示自己
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喜爱,正是她前期词思想
价值之所在。虽然这些词的题材还比较单调,情绪也偏于感伤,但李清照的早期
作品也不都是表达怜花
惜春的闺情,她的生活视野有时也在闺房之外。实际上,
李清照有一些体物、记游、抒怀词,等所表现出
来的艺术特色,都给人以耳目一
新之感,给当时的词坛带来一股清风。
自靖康元年南渡逃亡之
后,亡国之痛、夫死之悲、流落之苦,一连串悲惨的
遭际接踵而至,使她难以再打起精神来。因而李清照
晚年的词作,不论在思想内
容还是艺术风格上都有了较明显的转折。从南渡前的追求爱情、抒写闺怨,到
南
渡后的对以前种种的深切怀念,这个深刻的转折,不仅增强了李清照后期词作的
思想深度,还
在艺术方法上表现了新的探索和新的创造。“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
思”(彭孙还《金粟词话》),就是其
中一个突出的特点⑤。李清照后期创作了
不少优秀作品,其中首推《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
冷清清,凄凄惨
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
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
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深刻地反映了她家园沦亡之痛,身世飘零
之悲。整首词以愁景愁情为中心,
次第展开。通篇为愁雾所笼罩,但“愁情” 不仅是她个人或家庭的悲
愁,也包
含着忧国伤时的深沉情思。此词不仅是个人的悲伤曲调,也弹奏出时代的哀音。
《词品
》云 :“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
准确地指出了此词在两宋词坛上
的卓绝地位;《永遇乐》也是李清照晚期词作的
名篇之一,其主旨结合了故国之思和沦落之悲,写得苍凉
沉郁,委曲婉转,感人
6
至深,南宋末年爱国词人刘辰翁说:“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 。”还说,
他日后“每闻此词,辄不自堪。⑥”可见它的感染力之强。《永遇乐》是一首元
宵词,全篇运用了许多
质朴清新、浅显易懂的语言,得以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地表
达了她内心的细腻委婉的情思。张瑞义在其《贵
耳集》中曾具体地分析道:“‘ 落
日熔金,暮云合壁’已是二致;至于‘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
几许’气象
更好,后叠云: ‘于今惊淳风餐霜鬓伯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练
出
精巧则身,平谈入调者难„此乃公孙大娘舞剑乎。”可见平淡浅近的语言,并
不是浅陋俚俗,而是更见出
作者在艺术上的创造性。
移情入景,借景言情,从
来是李清照表现其凄凉冷寂心理的重要方面,而在晚年创作的《永遇乐》 中,
由于她切身受到恶劣环境的摧残,这种笔法更增强了它内涵的蕴藏性和丰富性。
纵观全词,从写
景开始,处处写景,而句句言情。词中的景物,无一不紧密地牵
动着词人的心绪和情怀,而心绪的波动和
情怀的激发又不断促使着景物的变换。
景物推动情感,情感涂染景色,二者交互影响,在不断交错发展中
将情感层层推
向高潮,待到最后,景物本身也就是情感本身了:“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一句似景也似情,可谓情景结合,水乳交融,难以分辨。仿佛有一位孤苦凄凉,
抑欲饮悲的形象,活
脱脱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仿佛听到了她站立在窗前倾听别人
欢笑而暗自悲痛饮泣的声音。这种感觉正是王
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指出的“一
切景语,皆情语也。”的效果,这些赞词并不是十分夸张的。抒写同
丈夫的离别
之情,是李清照前期词作的重要内容,她的离情词,基于深厚的现实生活土壤,
从个
人肺腑自然流出,体现健康深挚的夫妻之情,因而写来特别率真、凝重、深
婉。而这种独具的艺术风格,
又是借助于多样化的委婉曲折的抒情方式来表现的。
但是,她在南渡饱经忧患之后,已不再像青壮年时期
那样逞才使能了,而开始从
惊词险句转向了平易浅近,从而创造了她独树一帜的“易安体。”这个“易安
体”,是李清照词作更为成熟的标志。苏东坡道:“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峰峰,
五色绚烂,渐老
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李清照晚年词
风的变化,也突出地说明了这个规律。总
的来说李清照词前期风格明快,写景抒
情无不透着贵少妇脂粉气息。后期作者颠沛流离异乡,丈夫亡故,
生活情感孤苦无
依,促使其词风转变,在婉约中又添豪迈奔放。其词境界开阔、题材重大、格调低
沉而凄苦,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思绪,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爱国意识。
7
四、 清新自然,纯净优美的大众口语化语言。
李清照词在语言上
追求“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李清照遣词造语,自
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
言。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
之思”(彭孙通《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
无异是一
种冲击。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风凰台上忆吹萧》)。仿佛
毫不
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亲人远别,千言万
语无从说起,分手己定,重重
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
刺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这
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
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
,
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漱玉词的口语化、通
俗化,并不走
向淡乎寡味、松散无力,因为它是在口语基础上匠心独运、提炼加
工的结果。故而落笔精警雅隽,语工意
新。如“雪清玉瘦”、“浓烟暗雨”、“被
翻红浪”,正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词不
同于诗,词本身是
用来歌唱的。这就要求词的语言大众化,口语化,既便于唱,义便于听。李清照
词的语言尤其注重了词的这一本色要求,这构成了词在艺术上的又一重要特色。
易安词浅近自然,明
白如话,家常易懂。从现存的词作来看,几乎找不到难
僻字和生涩的典故。如“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
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清平
乐》)全词用字用语,即使千百年后的今天,粗通文墨的人读起来,也毫无文字
之隔。像前
面提及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
剪梅》),“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南歌子》),“帘儿底
下,听人笑语”(《永遇乐》)„„从今天来看,仍然是大众家常口语,甚
至比某
些让中学生痴迷的流行歌曲的歌词还要浅俗易懂。而更难能可贵的是,易安词还
既剔除了
下层民众口语中的鄙词,又远离了流行当时词坛的咆词丽语,仿佛雨后
莲花,纯净清新如洗,真正做到了
化俗为雅,扭转了自柳永形成的“大得声称于
8
世,虽协音域,而
词语尘下”的俗艳词风,——后人称赞李词“用浅俗之语,发
清新之思”,确实得当。品味易安词的语言
特色,总难免让人联想到李煜的“问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
头思故乡”
这样的已化为今天人们日常语言的千古名句,感叹于他们惊人的语言创造力和表
现力
。这也正显示了她语言锤炼的功力,为词苑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为后代作出
了榜样,在词的创作实践上独
树一帜。此外,她也精通音律,所以她的词声调和
谐,音韵流传使得李清照的词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
总之,李清照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特别优美而又忧伤的一页,不仅其艺术
上的许多
特点,值得今天的诗歌创作者借鉴。无论是李清照前期的词还是后期的
词,在抒情艺术上都表现了很高的
成就,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完美的艺术技巧表
现出来,形成了一种属于她白己的风格——“易安体”。
参考文献目录
[1] 曾小丹,
《浅论李清照词中女性内心刻划的成就》,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2]
中央电大中文系文学研究室编,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 , 北京大学出版
社,
1987.6第一版 第375页
[3] 谌兆麟 , 《中国古代文论概要》,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6出版 第194页
[4] 谌兆麟 , 《中国古代文论概要》,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6出版 第260页
9
[5] 李汉超主编,
《李清照词赏析》, 辽宁大学中文系,1982年4月版。
[6]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迹出版社,1979年11月第1版。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