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

别妄想泡我
558次浏览
2020年12月24日 04:2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台湾日月潭简介-2个人

2020年12月24日发(作者:庾道)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
]
摘要:心理学把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力称 为动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
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动力。而学习动机是直 接推动学
习的一种内部动机,是激励和指引人们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也是小学生进
行 学习活动的动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学
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问 题,向来是广大教育者积极关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激发小学
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主要包括:1.激 发求知欲,唤醒学习需要;2.培养学生的主体
意识,增强学习积极主动性;3.激发小学生‘认积压的 内驱动力’;4.消除小学生的习
得性无力感,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5.运用‘认知失调’原理来激 发学习动机;6.通
过‘积极归因训练’帮助学生正确归因,提高学习动机。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
目录:1.理解动机的本质,引出学习动机及小学生学习动 机的激发与培养的必要性;2.
目前的动机理论,以及了解研究的重点和现状;3.影响小学生学习动机 的主要因素;4.
当今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4.1学习动机的不自觉性和不稳定性;4.2外因性动 机点
主导地位;4.3近景性动机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5.激发及培养小学生学习动机的
有效策略;5.1激发求知欲,唤醒学习需要;5.2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习积极
主动性;5. 3激发小学生认知的内驱力;5.4消除小学生的习得性无力感增强他们的自
我效能;5.5运用‘认知 失调’原理来激发学习动机;5.6通过‘积极归因训练’帮助
学生正确归因,提高学习动机。
引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直接促进个体行为的心理动力,是促进学生达到学习 目
的的动因。它的产生是基于主体内部的需要与外界诱因的结合。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
只来自于 社会和教育的需求,那么他们就丧失了学习的自觉性,而处于被动的状态,
就会影响学习效果。心理学家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一般来讲学习动机和学
习效果是一致的,学习动机积极,则学习效果就好 ;学习动机消极,则学习效果差。
因此,在教室中,为落实素质教育,我们就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内部 和外部动机。
正文:
1.理解动机和学习动机的本质及其意义。
1.1关于动机 学界有学者们的不同理解。有的学者认为,“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的活动
的心理动因“1这一定义强调动 机的作用和实质,但并未指出动机产生的原因;也有
学者指出,“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 目标的行为动力”2这个定义强
调需要和动机的实质性联系,但轻视目标、诱因在动机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台湾学者
张春兴教授认为,“动机是指引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
目标进行的内在原因“3这是一个关于动机的操作性定义,基本 上分析了动机的作用
过程。动机是一个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它是指有机体在某一时刻对于参加实际活动时
负责任的状态,是引起人去行动或抑止行动的一种内在推动力,动机体现了一个人发
动和维持活 动的个性倾向性。动机是要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是人的需求的一种表现
形式,也是驱动人们活动的一种 动力和力量。动机是导向成功的源泉。它是个体积极
学习的一种固有的自然倾向,因此,动机只能被激发 而不能被建立。从某种意义上说,
动机在非智力因素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首先动机是个体对其 他非智力因素
或活动产生兴趣,诱发情绪情感,然后在情绪情感形成的基础上形成动机,对人的行
为活动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1.2学习动机是激发并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导致其行为朝一定学习 目标的一种内在过
程或内部心理状态。4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人们进行< br>学习的一种需要。5学生学习动机即由一种学习目标指导、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活
动的内部力量 或内部机制。学习动机可以界定为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
行为的动力倾向。6学习动机和学 习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间接的促进或促退的关系,
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持性条件就是动机。学者 研究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
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 足在活动之
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的方向指向目标,因为行为
本身就是一种动力。例如,有的人喜欢数学,便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刻苦钻研;有的
人写小说可能从来没 有出版过,但他从写作中得到乐趣和满足,写作本身对他而言就
是一种乐趣。外部动机是指人们由外部的 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动机满足不在活动之内,
而是在活动之外,这时人们对学习带来的附加结果感兴趣。 例如。有的人学习是为了
取得好分数,获得奖励,避免惩罚,取乐老师等。对学习来说,内在动机和外部 动机
其实是互动的,是合作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很多人的学习都是在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的共同 推动下完成的,既有对知识的渴求,也是为了未来有一个好工作和高的收入。
学习动机是可以激发的,比 如在教学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学生内在动机充分调动起来,
即将潜在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成为学习活动的 积极因素。
1.3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的必要性
1.3.1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 机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要
求。7学生可持续发展是指学生根据国家教学大 纲的要求,能够按照一定的发展方向。
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学生 学习动机在其中起
着重要作用,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 br>学习效果。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
习中能专心致 志,具有浓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
力。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发展潜能等 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
习动机能够促进学生自身持续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良 好的基础。8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
1.3.2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是 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朱熹就说过:“问学功夫,
以何为先?曰……专在人自立志。有志于学者,… …只看志如何?”诸葛亮《诫子书》
也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这些都强调“志”
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是学习的前提。“志”即“立志”(与现代的“动机激发”相当),主要是指学习者获取知识经验的动机态度和目的,学习成果的获得,首先取决
于学习者良好的 心理准备状态,立志是成功的第一步。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把“引
起动机”作为其五段教学法之首,现 代教学家布鲁纳提出“动机原则”作为其五大教学
原则之一。现代教学思想越来越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尤
为重视。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把学习动机教育作为非智力因 素教育的
突破口,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在客观上必须了解学习原理并熟悉方法外,还要
了 解学生本身的两个主要因素——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从学习动机方面看,教师教
学成败决定于学生的学 习,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学习成绩的高低取决于学生是
否努力;而努力是学习动机的表现,因此激 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是教学的目的之一,
同时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2.目前的动机理论,总结研发的发展现状和重点。
2.1早期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行为主义 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的学习动机理论。
研究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动机理论。9 最初,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
洛伊德认为,某些基本的生理内驱力或本能促使个体以某种方式来表现行为, 教育者
的工作就是帮助学生控制或指导这些内驱力。后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
人生 来就像一块白板,人们行为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形成的。根据行为学派的理论。
动机和学习行为可以通过 改变外部强化和刺激,如代币券、奖品甚至分数来控制。人
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则认为,人生 来就有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倾向,学习、
自然成熟和其他外部事件则会加速这一进程,动机就是受环境支持 或阻碍的某种特定
的基本需要或倾向的表现。
2.2后来,传统的认知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提 出的学习动机理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认知、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心理学家扩展并改进了这些早期的动 机理论。10传统的认
知学派主要探讨学习的心理过程,强调知觉在学习和记忆中的作用,强调学生是一 个
主动的角色,认知知识是个体从自己的信念系统和参照框架中能动的建构起来的。然
而,当然 众多的认知理论关注的焦点在于心理是如何构建并组织经验的,艾伯特、班
杜拉、马蒂·科温顿、伯龙· 韦纳等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习得的
自我信念、目标、预期和情绪是如何影响动机 和行为表现的。来自社会认知和社会行
为学派的另一观点则强调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影响因素,包括他人 重要的社会情感支
持(如真诚、关爱、尊重和鼓励)以及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强化(如成就得到认可)。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
2.3目前的动机理论,及研究的发展现状与重点。由 于动机本身非常复杂,人们对动机
的内部(信念)影响因素和外部(强化)影响因素哪一个更为重要还存 在争论,但我
们仍发现在几个重要方面还是达成了共识;这此共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动机的本
质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动机。例如,玛格丽特·克利德福、埃德西等人在于内
部的动机表明: 个体在全力以赴完成某一学习目标时都会表现出先天的学习动机。研
究还表明,当个体不必担心失败,当 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学的东西是很有意义的,或当
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教师的支持和尊重时,自然会以 很高的热情投入学习。此外,
还有詹姆斯·康奈尔、查德·瑞安等人的研究表明,满足学生自主或自我决 定的需要是非
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当教师给予学生更多自己做决定或自主的控制学习进程的机会
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大大提高。最近的动机理论也开始关注更高水平的心理过程
(如元认知,即反 思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以及怎样达到更高的自我觉醒和意识水平,
以便控制自己的思维)。这反面研究 的焦点在于将自我理解成一种行为动因。有关自
我的认识和信念对动机和行为表现起重要作用。总之,目 前的动机理论更加关注的是
个体对自我及其能力的评价,而不是外部行为。当前的学习动机理论强调学习 动机是
人生来就有的,是在他们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有良好支持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来
的一 种心理倾向或能力,由于动机是人内部所固有的,因此它只能被激发而不能被建
立。
3.影响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小学生处于人生成长发育的初期,可塑性很强,
也更容易受到内在和外在因 素的干扰。所以,分析和研究影响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各种
因素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我们认为影响(制约)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主要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大类
3.1影 响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包括:(1)情绪不稳定。小学生一般情绪不稳定,
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 力差,遇事冲动,变化较快,高兴时积极性高,失落时情绪低
下,难以长久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情绪的 变异直接影响了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2)意志不坚定。由于小学生心智发展的不成熟,缺乏学习经 验,身心发展处于启蒙
阶段,一般意志薄弱,缺乏行为的目的性和持久性,情感脆弱,四十分钟的课堂学 习
时间难以坚持,60%以上的学生易走神、开小差。随性心理也是形成不良学习习惯的
因素。 (3)兴趣不浓厚。学习兴趣作为一种动力因素对课堂学习起着巨大作用,“兴
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 是需要的满足,学生从这种满足中可以得到快乐,快乐的学
习才是有效的学习。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 学方式的适当运用可以很好的影响学生
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3.2影响小学生学习动 机的外部因素有以下几点:(1)传统的“分数”观念的影响。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还 有相当大的市场,学生一进学校就不知不觉
受了“分数”的影响,学生们认为老师讲的就是要考试的,记 住了就可以考高分,所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
以课堂上总习惯老师讲,学生听 !学生感受到了“老师讲,自己听,死记知识,考试
考高分”的甜头,因此学生们的学习是被动,学习的 自主性不够充分。(2)教师角色
的错位。课堂上,有的教师充当“放风筝”的人,线总操纵在自己手中 不敢放;有的
则充当“钓鱼”的人,以优生的回答作为全体学生的思考;还有的充当“记者”,不
停的向学生发问,课堂变成“记者会”,当学生回答不出标准答案时,教师则将答案
“和盘托出”。这 些都是学生主体观缺失的表现,教师的强势角色导致了学生“乐于
顺从”的接受学习。课堂没有探究、没 有质疑,也没有师生之间平等的互动,久而久
之就养成了懒于用心听讲,懒于认真思考,懒于主动发问, 懒于课后探究的坏习惯。
问题在学生身上,根源是教师角色的错位。(3)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是 调节学
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纽带。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儿童很多习惯最早来源于家庭、父
母的 示范,它们对儿童的兴趣和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在座谈和家访中发现:
60%以上的家庭对孩 子过度的溺爱,家庭作业不会做时就等待家长的答案,甚至不少
家长代替学生做家庭作业。这其中有溺爱 孩子的因素,恐怕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家长对
家庭教育观念理解的错误,更有家庭教育投入的不足。家庭教 育环境对学生学习动机
与习惯的影响不容忽视。
分析了影响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各种因素, 就可以帮助我们去激发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的主动性,培养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兴趣,建立起“自我学 习,主动学习”的良好
习惯。
4.当今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接下来,我们以前所介绍的学 习动机理论为基础,来
谈谈当今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4.1学习动机的不自觉性和不稳定 性。11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较低,很
难自觉的为自己确定一个学习目标,并始终朝着这个 目标而维持自己的学习活动。在
小学生学习活动中,学习目的和目标可能是被动确定的,而且自己经常变 换学习目的
和目标。这是由小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的不稳定性所决定的,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
的动机。当需要推动 人去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成为人的动机,小
学生的学习动机随着不稳定的需要而经常 变换,可能今天想得到小奖品而学习,明天
是害怕受到批评而学习。因此,小学生学习动机具有不自觉性 和不稳定性。
4.2外因性动机占主导地位。根据动机产生过程中需要和诱因哪个起重要作用,可将动
机分为外因性动机和内因性动机。外因性是指主要外在条件(即诱因)诱发而来的动
机,如有的 学生纯粹是为了得到表扬或奖励而努力学习,表扬和奖励作为外在条件即
诱因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并非对学习活动过程本身有兴趣。这类动机属于
外因性动机,父母的奖惩、亲戚朋友和老师的表扬、 同伴的羡慕和各种竞赛荣誉,如
优秀学生等都是激发外因性动机的条件,外因性动机对人的行为作用较小 ,内因性动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
机占主导地位,但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小学 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低,往往是
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的基础上的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所需 要得到表扬和受到同
龄伙伴的赏识是小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
4.3近景性动机是小学生 学习的主要动力。如果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
可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近景性 动机与活动本身相联系,影响范围小,持续
时间短,如学生为应付老师检查而认真做好作业,有的为了应 付考试而复习功课,有
的因父母许诺而学习,这是一种局部的、狭隘的动机,而且容易受到偶然因素的影 响,
随情境改变而改变。近景性动机主要是依赖于活动本身对学生的吸引或者外界强制力
对学生 的影响作用,来使学生投入精力从事某种活动,不需要学生十分强的自控能力。
远景性动机与活动的社会 意义相联系,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如“为中华之崛起”
而学习,有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成为 科学家等。这种动机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
控能力,不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自我约束 能力,主要靠对活动
本身与外界压力来维持某种行为。所以,近景性动机是小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动力。
5.激发及培养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学习动机的激发主要是使学生潜在的学习
动机转化 为现实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
要由潜在的状态转入活动状态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12结合以上学习动机的
分析以及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下面就来探讨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激发学
生学习动机的策略有很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也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动 机的方法和调节
控制有机体的统一。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此,我提出以下六点“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
5.1激发求知欲,唤醒学习需要。13好奇求知是人类本性, 由好奇心激发的学习动机
有一个特点,即有关行为活动本身能提供一种自我奖赏。例如:蹒跚学步的儿童 力图
站起来,不小心跌倒了,他会再爬起来,再跌倒……终于成功的站立,最后能行走。这
些练 习站立行走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奖励,整个练习过程并不依赖外部的强化。这是
一种对学习活动本身或兴 趣的内在学习动机。研究表明,内在的学习动机没有负面影
响,它比外部奖赏引发的学习动机更稳定,更 有推动力,更持久。没有强烈的求知欲
望,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负担和累赘,学生也就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 上的自觉自愿的学
习。因此,通过激发小学生求知的本性,来培养学习动机及兴趣,可保持更长久的良< br>好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个体需要未得到满足时,就处于唤醒状态,处于唤醒状态
的学习者是清 醒的、警觉的,其神经系统处于激活状态,对于即将出现的刺激有一种
加工的准备倾向,适度的唤醒是保 证学习效率的基本前提。唤醒状态就是动机激发的
时刻。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 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
果的提高。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动机水平与作业难度的关系是倒“U”字 型曲线,即
任务容易时动机的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为中等时最佳动机的激起水平也居中。难
度越大,动机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是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所以我们在日


小学 生学习动机的研究
常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程度,在
学习较简单或容易的内容时,应使学生紧张些,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作业;如果学习内
容较难或较 为复杂,则应尽量创造轻松的气氛。在学生信息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
教师要心平气和地耐心引导,以 避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5.2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习积极主动性。14主体意识是指作为 实践活动的主
体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地位、作用、责任和行为调节的能动意识。主体意识是积极
性、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的源泉。文章前面的目前动机理论也谈到,学生在意识
到自己在学习中的 主体地位,明确任务之后,就会考虑怎样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积极、主动、高效地学习。那么,如 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呢?首先给学生自主自控
的机会。心理学实验证明,当学生是知道自己处于一种被 监视的环境中,他们的内在
动机就会严重地被压抑。如果教学中经常让学生承担自己的学习责任,检查自 己的学
习结果,那么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其次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般说来,
良好 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习者用不着别人的监督,就能坚持学习。这样不但有利于当
前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 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也将产生很好的影响,甚至终身受益。
5.3激发小学生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提出
学生的成就动机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 驱力三者构成。15其中,认
知内驱力指的是个人目的在于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它是个体在好 奇心和探
究环境倾向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经验获得,其满足不在于外在的奖励,而在于活动
本 身所带来的知识和能力的增长,是一种满足求知欲的学习动机。它对学习起持久的
促进作用。小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学习活动,不断了解新的事物,获得新的
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些经验使小学生 获得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就是学习的
结果,它能强化学习活动的动机,从而形成指向学习任务的认知 内驱力。这种认知内
驱力以获得新知识,得到新信息,解决新问题而得到满足。它不同于那种通过学习活
动而获得外部奖励的外因性动机,这正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所需要加强和弥补的,所以
针对小学生 学习动机的特点,要加强和弥补薄弱方面,在小学生的外因性学习动机的
基础上,进一步刺激其内因性学 习动机。这样可以使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活动得
以维持并且不断强化。内因性学习动机具有稳定性特 征,能持续地推动小学生坚持学
习,并从中获得乐趣。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呢?就教 学学习而言,
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5.3.1展示教学魅力,体会其力量和价值。 如数学是一门具有独特魅力的学科,由抽象
性和严密性所带来的和谐美、对称美、简洁美和奇异美,就是 这种魅力的具体表现。
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用适当的材料和形式将这种魅力恰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则
无疑将引起学生对数学巨大的认知内驱力。另外,数学又是一门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
泛应用的 学科。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只


小学生学习动 机的研究
有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使学生了解学习的具体意义,才能促使学生产生
强烈的学习愿望,有序地培养和激发其认知内驱力。
5.3.2及时反馈,积极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 己的学习结果和进展,可以增强其进一步
探求未知领域的动机。
5.3.3多多体验成功。奥 苏泊尔指出:“动机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
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这就是说, 动机促进学习,而学习的成功又可以反过
来增强学习动机。因此,在种种激励动机的手段中,也许最根本 的是如何让学生通过
学习取得一定的成功。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恰当地设置任务难度,注意因材
施教和改进教学方法等。
5.4消除小学生的习得性无力感,增强他们自我效能感。习得性无 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
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16实践表明,有些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遇到疑难问题无法突破时,常常心甘情愿放弃
努力,甚 至产生“我根本不是学习的料”这种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的想法。虽然并不
是所有学生在经历失败后都产 生无力感,但教师应认识到无力感对学生信心培养有巨
大消极影响。教师应及时采取强有力的预防与应对 措施,帮助学生学会对失败进行合
理归因。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成功动机水平的不同程度对他们进行适当 的归因训练,
引导他们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方法不当或努力不够,这就可以把学生从失败中解救出
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帮助学生消除习得性无力感的同时,教师还有必要提高学生
的自我效能感。自 我交通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一
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能力 的主观判断或评价。当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达到所
希望达到的目标或取得某一水平的行为结果时,就表明 他们具有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将影响学生的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动机作用。学生的自我 效能感是在
成功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实践证明,给学生提供成功体验的机会,我们就要控
制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学习任务如果过于简单,就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但是
学习任务难度过大, 也会把学生推向习得性无力感的边缘。只有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
学习通过努力可以完成它,并体验成功 的乐趣,其自我效能感无疑也会得到提高。其
次,教师还可以利用代替强化策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示范。最后,教师还可以
采用建议、劝告、解释等言语说服策略来改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5 .5运用“认知失调”原理来激发学习动机。认知失调理论亦称“认知不和谐(或不协
调)理论”由美国 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于1957年在《认知失调理论》一书中提出。
认知失调指个体的思想、态度和行 为等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而产生的心理上的紧
张和不适应感。17在学习活动中,当学习者发现某种 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矛盾时,
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例如在学习“负数”的知识时,数学老师向学生提 出:“昨天的
气温是摄氏5度,今晨寒潮来临,气温下降7度,今晨的气温是多少度?”此时学生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
头脑中就会产生认知失调:怎么从小数中减去大数呢?为了保 持平衡,消除认知失调
引起的心理压力,学生就会产生认知动机,努力求知,通过收集信息和探索行为来 降
低不和谐,进而形成更高层次的认知体系。一旦学生的问题得到解答,或者说,使原
有的知识 结构得到扩展,能包含可以理解当前现象的原理,那么新旧知识保持了平衡
一致,不互相矛盾。此时,认 知失调引起的心理压力得以消除,学生就会由此产生一
种轻松、愉悦、满足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 体验对认知动机起到了一种强化的
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运用认知失调原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 动机,主要有
两个途径:提供与学生已有知识矛盾的信息,以及通过发展不完全的认知体系。同时,运用认知失调激发学习动机必须注意:要善于灵活巧妙地激发学生产生认知失调,并
且要及时妥当地 帮助学生达到心理平衡。
5.6通过“积极归因训练”帮助学生正确归因,提高学习动机。小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
其结果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时好时坏是正常的。影响结果的因素也是很多的,并非单
一,它主要是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他人的帮助、情绪、环境等等,所以在
分析的时候,我们应 该多种因素一起考虑。我国青年学者惰光远提出的“积极归因训
练”是一个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提高 学生学习动机的一条很有效的途径。首先他
强调是努力的因素,他认为成功与失败都是与努力直接联系在 一起的,如果学生在学
习中有失败的话,他则会把原因归于自己不努力的结果,如果更努力的话,就不会 失
败,就会有更好的结果。他认为如果这样理解失败,则不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破坏良好 的内部学习动机。另外他认为还有现实因素存在,每个人所处的现实情况是
不同的,比如在学习的过程中 ,就有本身的智力基础、自己所掌握的学习方法、所处
的班级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气氛、教师的整体素质的 影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
父母亲即家庭对其的影响都是不可忽略的。
结论: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解释动机的本质及学习动机的意义,结合动机理论及当今小学生
学习动机的特点。最 后重点探讨了以上六方面的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策略。本文的目
的在于通过研究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习动 机,用于提高其学习效率,获得更佳的学习
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春兴. 现代心理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 张爱卿. 论人类行为的动机[J]. 华东师大学报, 1996
【3】 霍斯顿. 动机心理学[M].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0
【4】 李伯黎,燕国材. 教育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
【5】 庞海波. 论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
【6】 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 石中英.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8】 龙安邦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J] . 西南大学报 , 2013
【9】 欧阳华. 学生学习动机的理论分析[J]. 镇江高专学报, 2003(04)
【10】 简福平,韩红艳. 学习动机研究发展趋势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
科学版), 2006(07)
【11】 范春林,张大均. 学习动机的特点[J]. 教育研究, 2007(07)
【12】 顾明远. 教育心理学:原理与运用[M].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13】 邧培珍. 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措施分析[J]. 科技资讯,2013
【14】 李宪英 . 浅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3
【15】 邵瑞珍. 教育心理学[M].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16】 张业信. 习得无力感向自我效能感的转化[M].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07
【17】 周晓虹. 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M].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电脑管家打不开


07版excel下载-树叶贴画作品图片大全


江雪赏析-小时青青腹中空


加勒比海盗的主题曲-重重叠叠上瑶台


钢笔行书字帖欣赏-2009属什么生肖


黄金珠宝-李宗盛鬼迷心窍


留学归国-平顶山学院怎么样


中国的旅游胜地-歌颂祖国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