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
唠叨-且试天下歌词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
干海子小学
张龙
[摘要]:
小学数学是学生生涯的启蒙时期,学好数学,培养学生的数感知能
力(以下简称数感)起着关键性作用,而传统数学教育所欠缺而现代教育所必需的
特点:创新性
、探索性、应用性、实践性;而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学生学好数学在
教学中的体现,其最本质的核心是教学
改革与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下学生自主学
习数学知识并形成能力和开发知识的过程。
[关键词]:趣味性 探索性 实践性
数学能力是人的多种能力的一种,
数感又是数学能力的“子集”,其它知识
是数学能力的“补集”,切忌不可以夸大,也不能贬低。数感能
力的提升有利于
大大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
效率,以实际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数感为主要目的总结概括。
数感位于新课程中六
个核心概念之首。数感是对数的含义、数的计算技能、
数的顺序大小、数的多种表达方法、数的模式、数
的运算及结果的准确感知和理
解等。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数感的重任,教师应在不断的教学活动中,让学
生在
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创建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感知能力
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应抓住儿童的认知特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对
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内容
设计上要有趣味
性、挑战性,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在课堂
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精心的指导,课堂
设疑要让学生产生认知的困惑,引起反
思,形成必要的冲突,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产生奇思妙想。教师要
有教学机智,
要能巧妙地处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将学生引向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去,激发学生
学
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发现的过程中来。如解答两个相
同的圆柱,半径为2厘米,
底面周长为12.56厘米,高为5厘米,底面积为12.56
平方厘米,将两个圆柱合成一个圆柱,这
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有同学提出了
一种解法:所以有(5×12.56+10)+(5×12.56
+10)=145.6(平方厘米)。其
他同学看到这种解法,马上给予否定,并说这位同学解题没有根
据。此时,我抓
住机会,及时引导:这位同学求出的145.6平方厘米不是本题的正确答案?我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解答,很快同学们计算出了答案,其结果是相同的。这时,
我不急于告诉同学们
这种解法是否正确,有些同学产生了疑惑,便开始争论这种
解法有没有道理?我借机让该同学说出理由;
因为一个圆柱有两个底面,一个侧
1
面,它的侧面的面积是12.
56×5=62.8平方厘米,两个圆柱合并成一个圆柱,它
减少了两个底面,只有2个底面,但是高原
来的2倍是10厘米,因为圆柱表面
积=侧面积+2底面积,故圆柱的表面积是:12.56×10+2
×10=145.6平方厘
米。这个同学交流发言之后,我拿出教具,让同学们亲自检验。同学们通过拼
图,
马上又有发现,这道题还可以这样做:{(12.56×5+2×10)+(12.56×5+2<
br>×10)}-2×10=(平方厘米)。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
性,有效
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二、鼓励自主探索,培养学生数学感知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留够时
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不要把知识结论通过自己的
教授告诉学生,而要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帮
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
问题,总结规律,掌握学习方法。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
、
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发挥好诱导作用,把自己
的身份从知识
是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评判员,对每一位学生的交流给予恰当
的评析,从而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
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建立
良好的数感。如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后,我设计了这
样一个活动:评
选班上的口算小神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6÷2=
35÷5= 21÷7=
160÷2=
350÷5= 210÷7=
1600÷2=
3500÷5= 2100÷7=
有几位学生在不到1分钟的时间内就完成了
所有计算,并且完全正确,而此
时其他学生最多也就完成了5—6题。于是,我就请一个同学讲一讲是怎
样计算
的。他的方法出乎意料,他说:“先不看0有几个直接利用乘法口诀得出得数,
在看被除
数有几个0添在得数后面即可;这时,有一位同学举手要求回答,我请
这位同学提出不同的观点,他说:
“第一行没有0,第二行都有1个0,第三行都
有2个0,可以根据第一行直接写出第二、三行的得数。
”同学们回答后,我充
分肯定了他们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好习惯,同时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概括规律。<
br>学生发现这一规律后,对探索计算的巧妙方法很感兴趣。我相机引导,首先让学
生观察思考,从算
式中发现问题,让学生记录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
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差异)、归纳(可能
具有的规律)和提出猜想、验证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应注意学生是否
进行思考。
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我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在合作交
流中
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急于将规律告知学生,更不抹杀学生合
作交流的积极性。教师要正确
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放与收的关系,让学生模糊、杂
乱的数学思维条理化、清晰化。教师要有意安排一些无
规律的计算题让学生练习,
避免学生死套规律。在引导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思考,看一看有没有规律可
循,
找一找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想办法很快完成计算。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
间,学生才
能获得良好的数感。
三、练习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数学感知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
活,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身边
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但在小学教学中,数学与语文、社
会等科学比较,是相对
枯燥的,许多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在山区学生头脑中不能很好的建立表象,他们<
br>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而数学又是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基础
2 <
/p>
科学,在培养学生思维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
潜
能,还可以激发学生去热爱数学,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
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采撷生活实例,开发学生的潜
能,培养学生的数感。如在教学“圆柱”这一节时
,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
到的一些圆柱形实物(水桶、杯子、旗杆等);然后介绍一些世界上有特设
的应
用到圆柱形的建筑物,并介绍这些建筑物的设计风格;在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实
物画成平面
图。在学生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加以引导,用自己对数学的浓厚兴
趣感染学生,让枯燥的、抽象的数学
知识融入学生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我还重视构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
生在生活中学习数
学和理解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
空间进行充分的交流,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快乐感。其次,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应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
,要教会学生画、剪、拼等基本技能,在教学中让学生动
脑想,动手做,在做中学。通过上述的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
养数感。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数学感知能力 <
br>学生的个体差异,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理解问题、应用知
识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
差别。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在知识的
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
出不同的要求,尽量采用多样化
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评价上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给学习有
困难的
学生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鼓励他们勤思考、乐学习、善发现,对他们在学习
中的不正
确观点,教师要耐心、细心地引导,要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与帮助,建
立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
和谐师生关系,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他们的
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
肯定,对出现的错误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对所教授知识要有一条
主线,把教材内容分
成若干个知识点,各个击破,逐个消化吸收,待各个知识点
突破后,再进行综合训练,学生完全掌握教材
知识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在渐进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五、开展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感知能力
课内,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是否感兴趣,主要取决与
教师设疑的教学策略。教
师应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精心设疑,引起学生的好奇
心。如在上“能被2、3、5整除的数”一节时,找出“90、72、585、78、120、
267”先让学生列举一些能被2整除的数4、6、8、10、36、60等。再让学生将
这些数任意扩
大倍数,成为12、78、48、90、72、120看是否能被2整除,从而
引出涉及主题的讲解。课
外,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用调查实践、数学活动、数
学游戏来充实学生闲暇的学习空间。活动应内容丰
富,有趣味性,让学生体验到
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继而确立应用数学的信心。如在上“条形统计图”时,
先让
学生在班上调查上次测验的成绩,把不同分数段的人数作记录,并将数据记入原
始记录表中
,然后让学生想办法用比较直观的统计图反映班上成绩的情况。要求
数据真实可靠,绘制的统计图要一目
了然,能反映真实情况。通过这样的活动,
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
强化了学生的数感。
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更为可贵的是增强了学生对数的体验,培养了
3
数感。
诚然,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
基本观点,而培养学生的
数感是我们开展“三生教育”事业的一个立足点和出发点,更是当代教育实践的
共同价值追求,而数学问题往往是我们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数感增强数学知
识对我们个体在
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上起到不肯代替的作用,这样的教
育将不断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这样的
教育将随着时代的需求而变化。有了这
样的教育,让我们感觉到教学的最高实践是联系生活实际、增加教
学趣味性、尊
重学生个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王元升主编.《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
[2]
吕林海,王智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三种实施模式初探[J], 数学教育学
报.2004(2)
[3]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云南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2009年8月27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