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谈谈小学生多感官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如果阳光-通力合作
谈谈小学生多感官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我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积极主
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就如德国教育
家第斯多惠说过的:“学生不是被填充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
学中,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等都需要在课堂活动中得到实现。那么,如
何在小学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呢?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笔者认为只有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学
生才会积
极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以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一些具体做法。
一、别样的导入唤起学生的积极性
游戏是小学生最爱的活动之一,它集趣味性、娱乐
性、知识性于一体,使学生在游戏中
学有所得,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2和5的倍数特征
”这一课时,我是这样
导入的: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高兴吗
?下面我和同学们比赛一下,先由
老师说一个数,你们用最快的速度判断这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好
吗?开始!
师:同学们都能判断就是速度太慢了,我们换一下,由你们报数,不管是几位数,
越大
越好,老师能很快的判断出它是否是2或5的倍数。下面来试试看,谁来报?
师
:刚才老师对大家所报的数之所以能很快地做出判断,并不是老师比你们聪明,而是
因为老师掌握了一个
小秘密,“想知道老师的秘密吗?”
生:“想”
师:“其实很简单,这个
秘密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用心去发现,你一定能像老师一样
对答如流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2和
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在上述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在游戏中好奇、求胜的心理,深深
地吸引学生,使他们焕发
出强烈的求知欲,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也就能保持较高的积极性。
2、故事导入
故事是孩子们的最爱,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一些有趣的童话故
事会一下子把他
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妨为我们的课堂加一些调味料——童
话
故事,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学苏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有
关0的加减法”时,教材提供了小朋友
浇花的情景图,对现在的孩子来说这一情景不是很熟悉,吸引力不
大。因此,根据这阶段孩
子的年龄特征,有的教师把本教学内容编成了一个小猫钓鱼的故事:教学时首先
出示了小猫
钓鱼的故事画面引导学生观看。顿时,学生们看到多彩的画面、听到好听的故事,个个全神<
br>贯注,兴趣盎然。同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也使学生了解小猫一条鱼也没钓着,要求“小猫
和妈妈
一共钓了几条鱼?”应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使学生在故事中理解了0+3=3的道理。
这样的导入,在
教学实践中学生是很感兴趣的,他们会热衷于学习而无需教师过多的组织教
学。
3、歌曲导入
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打动学生的心弦,消除他们对学习可能产生的紧张
心理,营造一种
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分
”时,从学生们音乐书上的歌曲《时间像小
马车》引入,通过唱一唱、演一演,说一说这首歌告诉了我们
什么,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蕴含了对学生珍惜时间的教育……歌曲的魅力
,使学生学习的兴
趣变浓了,积极性提高了。
二、丰富的体验强化学生的积极性
1、以用代学,让知识活起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
就越高。因此,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将数学活动
与他们的生活、学习
实际相连,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他们进行观察、思考、发现和探索,激发他们
的学习
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学习自主性和探究意
识。
例如,教学苏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升与毫升”时,我直接舍去了教材中空洞抽
象的讲解,而把学生直接带进了食堂。在食堂里,收集了常用的各种型号的盆、勺、锅、桶、
碗
、杯、热水瓶……让学生们先利用量杯量出一升水,再用眼睛看,闭眼想,用手掂,然后
让学生用不同的
器皿盛水。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看到了十分抽象的1升水的概念通过学生
熟悉的饭盆、勺子、茶杯等器
皿活生生地“物化”出来,在学生体验与感悟中,在无声无息
中化解了教学的难点,也看到了学生们对数
学课堂浓厚的兴趣。引“生活之水”为“教学之
源”,变“书本中的数学”为“生活中的数学”,只要有
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只
要能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食堂成课堂”又有何不可呢?
2、变静为动,让教材站起来。
数学教材上的素材是表面的、静态的,但在教学
中,有些固态的素材是不利于学生吸收
和掌握的。若是教师能挖掘教材的内涵、把握教材的根本,利用现
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把静态
的画面转化成动态的过程,则会引起学生真实的感悟,积极的思考。
如苏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统计”的教学,教材提供了一些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的图片来
教学统计随机性内容时收集数据的方法。如何来展示教材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呢?若
直接出示这些图片,又
何须用逐个记录的方法进行统计,反倒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干扰学
生对统计方法的正确选择。因此在教
学中我作了这样的设计:出示一个装有这三种图形的盒
子,拿出一个消失一个,要求学生统计盒子里原来
装了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和几个圆形。
这样学生与已有的分、排、数的统计方法形成了冲突,点燃了
他们探索的欲望,于是便有了
逐个画图、打“√”……多样化的解决策略,再通过比较优化得到统计的基
本方法。
3、以动促思,让思维拓开来。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
认识的基础,智慧是从动作开始的。”的确,动手操作
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
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
识等特点。
记得在教学认识20~100这
些数及简单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整十数加减一位数时。由
于没有重视学生操作,而出现了较多问题:有
学生几个十几个一分不清了,有学生个位十位
搞错了……究其原因,学生还是缺少感性体验,缺少动手操
作。于是在下面的教学中,我接
受了这一教训。例如在教学几十几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想想要摆34根小
棒,怎样摆能让人
一眼看出是34根?
生1:一根一根地摆
生2:左边摆了3捆,右边摆4根。
生3:右边摆3捆,左边摆4根
……
通过讨论和比较从而归纳出了既明了又容易的摆法:3捆加4根,即3个十和4
个一。
从而使学生很清楚的明白: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几十几,很快就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教学效果也比之前改善了。可见,操作必不可少啊。
又如在“整十数加几及
相应的减法”的教学中,有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光凭想象思维
总是很难计算,容易把几个十几个一混淆
,但拿出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拨一拨,便能很快
明白了。这样经过多次操作,后进生也能明白其算理了
。
可见,只有让学生自己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动手操作活动,以动促思,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多变的练习保持学生的积极性。
1、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是学
生喜欢的一种数学练习形式,更是一种有效的练习形式。练习中给学生提
供各种机会参与拼一拼、剪一剪
、画一画、折一折等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方法,深化
认识,拓展思维。例如,教学一年级“认识物
体”一课时,我在练习中,出示了用这些物体
拼成的小机器人,让学生找出所学的形体。如机器人的头是
球,机器人的腿是长方体……接
着开展实践活动,同桌学生合作,利用学具拼出自己喜欢的玩具,并把每
组学生完成的作品
向全班展示,同时介绍制作方法和所用的材料。此环节学生兴致高昂,积极主动,始终
跟着
老师引导的方向前进。
2、趣味游戏
不管何时,游戏始终是孩子们的最爱。练习设计中的游戏不是简单地 “玩”,而是让
学生在玩
的过程中不断练习和巩固新知,同时又能保持一种积极热情的学习态度。例如在学
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
后,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猜电话号码。老师出示了8个10
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告诉学生这8
道题的得数从前往后正好是**家的电话号码,你们能很快
地报出电话号码吗?这时,学生们积极计算,
争先恐后地报出电话号码。一个简单的游戏,
让枯燥乏味的计算变得趣味十足,学生们不仅巩固和提升了
计算能力,更享受了数学的乐趣,
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3、开展竞赛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
条件下往往能
更加努力。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
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
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例如:在“笔算加法”
练习中,我进行了“看谁最细心的比赛,
大张旗鼓地表扬细心做题的同学,评选他们为细
心标兵,奖给他们小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