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课文说明_模板
雾里看花-爱情告诉我
《我的老师》课文说明_模板
一、这篇文章系节
选,原文有四千多字,写了三个教师。作者说过:该文“是《教师报》
一个熟人热情索稿‘逼’出来的。
然而,又不能说是‘逼’出来的,‘硬’写出来的。因为
在动笔之前,我确实回到我的童年,或者说沉入
到我的童年,对那时的儿童世界作了一番遨
游。这样,童年时遇到的几个老师,便浮现在我的眼前。尤其
是我写的那位蔡老师,又重新
激动着我的感情。可以说,那篇文章是真情实感。”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
热爱、感激之情,揭示了蔡老师美好的心灵。作者是用童心回忆往事的,叙事中融入了儿童
自然而纯真的
感受,使得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十分生动、感人。
二、作者回忆了七件小事。即:
蔡老师假装发怒;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教我们
读诗;对老师的依恋;老师正确处理“我”与同
学间的纠纷;梦中寻师。这七件小事的顺序是,
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现
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更表现
了学生对老师的爱。这七件小事,前五件略写,后两件详写。这样安排
,既使文章结构疏密
相间,更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三、本文开头
、结尾简洁明快又蕴含深情。用“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
芸芝先生”开头,立即进入回
忆。用“可惜我没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
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结尾,充满了惋惜
、依恋之情。开头、结尾不仅从内容上呼应,而且
使爱老师的感情贯穿全文。
《我的老师》课文说明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
明出处!
教学目的:
1、
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理解文中两个古诗文小段。
2、
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3、
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
1、 第一部分写百年屈辱史的用意;
2、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的好处。
教具准备:
《祖国》录音带、小黑板(写六种方式、《祖国》歌词)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激情入景:
二(4)班的同学们给老师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在首届艺术节中,我班荣获了第一名……
这节课,希望同学们有好的表现。
2、
材料分析:
(1) 1842年8月,中英代表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
英《南京条约》,其
中有这样一条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 1860年,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烧毁了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3)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4)
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
想。
学生发言:中国,有着屈辱的历史,但如今,它已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祖国能在国际上有着显赫的地位,是离不开一些为祖国作出贡献的人。今天,就给大家介绍
一位在国防
事业上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的人——邓稼先。
二、 初步理解课文。
1、 简要介绍邓稼先及作者。
华侨、华裔的含义。
2、 朗读课文,简要说说各个小标题部分分别讲述了有关邓稼先的什么内容。
三、 速读课文,深入内容。
你想提出一个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集中讨论:
举例:
1、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年屈辱的历史:
既交待了邓稼先的成长背景,又突出他对民族复兴的贡献。
2、
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照起来写?
突出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3、 文言文的语段的意思是什么?
4、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四、 情感渗透:体会感人之处。
读了本文,你全面了解了邓稼先,请你对照插
图,阅读有关邓稼先的资料,以“我心目中的
邓稼先”为话题,举一个典型事例,说说你对邓稼先的评价
。
五、 内容迁引:
学习本文,你的收获是什么?我想请同学们用特殊的方式展示出来:
1、
成语。
2、 名人名言。
3、 相仿事例。
4、 一首歌。
5、 一首诗。
6、 用一组排比句。
六、 小练笔:
我们的祖国,因这样的骄子而傲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还不能向邓稼先博士那样为
祖国去效力,但我们可以为王畈中学争光,为二(
4)班争光。先前,那些同学可以说就是
我们身边的“邓稼先”!同学们,下面我们就来写写我们身边的
“邓稼先”吧!
附:板书:
邓稼先
杨振宁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附: “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
北大
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
1935年,他考
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
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
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拭抗日聚会。
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
,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
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
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
。: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
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
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
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
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https:论文
答辩。此时
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
先在美国获得博土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
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
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
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
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
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
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
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
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
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
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了,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
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
。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
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
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
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
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国共产党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
br>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面部署同事们
分头研
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
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
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到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
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
,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
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l964年10月,
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
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
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
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一
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
成功。这同法国用
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
处指
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
就是去看看天安门。他临终前留不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
家把我们落得
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
神,在最关键、最危
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一发的险要时刻,
他都站
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
次,航投试验助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捡上
前去把摔破的原子
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
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
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
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
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
已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分:“你
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
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
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
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已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
我知道这一天
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
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
表面
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
国务院和中央
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徐焰,摘自2001年6月25日《北京青年报》
《邓稼先》教案设计1由范文先生
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
明出处!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11 春
朱自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认知目标:. ①识记 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②综合运用比喻、拟人、
排比、引
用等修辞手法。③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能力形成目标:①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多角度、有顺序描写景物
的
写法。②通过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观察能力、阅
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
习效率。
3.
情感培养目标:①.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春天的美。②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的意识。要让
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
拥抱大自然。③
培养学生珍惜青春,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联系实际,寓情于景,学会方法,提高能力。
三、目标达成策略
突出
文章“细”和“美”的特点。初进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时常比较粗疏,课文中
的细笔细绘可作
为范例,给学生以启发。适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形象美、语
言美、结构美、情味美。教师
重点讲读一两段作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
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在这个基
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
四、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
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
加知识积累。
五、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冬天过去是什么?春天是绚丽的,她让人目不暇接、心旷
神怡。饱受严冬寒冷的人
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
量。每当春
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
城
。”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
中有:“千里
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
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
人赞春的散文。
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我们在学习
《春》
时,更多地是了解感知作者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景物之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二、课文美读,赏析涵泳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a.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b.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c.具体抒发了作者对
春天怎样的感受? d.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2、学生感知性朗读,朗读时注意情感的把握。
其他同学评说朗读情况,互谈感受。
学生理清文中的思路,勾勒轮廓。
盼春(殷切、喜悦) 绘春
(清新、温暖)
春草图——草报春——生机勃勃
春花图——花争春———百花盛开
春风图——风唱春———和风吹送
春雨图——雨润春———轻柔宁静
迎春图——人迎春———喜悦希望 颂春
3、研读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
——那小草,那春花,无不
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皇帝的新装》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①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②理清故事情节。
③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⑤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①联想和想像。
②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③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熟悉课文。
老师: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清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
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学生可能说:郑渊
洁、安徒生、格林等等),看来大家都读过
安徒生的童话,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小学时,
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卖火
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
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
不过,我想提醒大家
注意:学习本文,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地学习,去分析。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
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猜想。到了一个
新情节的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可以先把书合上,自
己先试着想像,看自己的想像和作者
的想像是否有差别。(肯定会有不同的想像,可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
的想像内容,老师可及
时给予鼓励。)
②播放本课录音。教师可指导学生边听边圈点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或与其
他学习伙伴解决。
③指导学生在书上画出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或段落,以便帮助理解文章线
索,进行深入思考。
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爱——织——看——穿——揭——议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展开情节,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充分展示了他们
的性格特征。
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
人。)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理解词义。
②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能正确读出语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对骗子的认识,培养学生敢说真话的可贵品质,培养学生想像能
力。
○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探究性阅读
①品味文章重点词语或语段。
a.指导学生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或语段,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
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对具体问题可能有争议,如找的重点语段不同、旁批的不够精确等
等,
教师注意引导,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点拨与指导,促使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
答案。
②理解文章主题。
(小组交流,得出结论,语言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通过一
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
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
③多侧面地评价骗子。
本文除了那个愚蠢的
皇帝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骗子。他们为什么用织
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因为皇帝爱新装已
经到了成癖的程度,对骗子所说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装自然会感兴
趣,所以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用织
新衣来骗他,自然会行骗成功。
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可多角度多侧面地评价)
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梳理,得出结论:
a.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
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皇帝改过
自新,治理好国家。
b.骗子骗皇帝,以骗对骗,只不过是以毒攻毒罢了。
c.作者
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人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
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并
不痛恨那两个骗子。
&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