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案例

绝世美人儿
755次浏览
2020年12月25日 02:3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四川豆花-校园民谣歌手

2020年12月25日发(作者:廉孚)


教学案例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掌握它们的特征。
教学重点:
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和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假分数的两种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上节课我们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用到了分饼的方法,我发现同学 们对分饼
比较感兴趣,那这节课我们就从分饼开始好不好?
一:由除法引出假分数
1、15张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张?谁会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15÷3=5)如此过程依次板书:12÷4=3; 3÷4=3/4;那谁还记
得分饼时怎样得到的3/4张饼?
学生:把3张饼重叠平分成4 份,拿出这样的一份就是3/4张饼。引导说出:3个1/4张
也就是3/4张。
2、如果 5张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张?列式:5÷3=根据以前的经验同学们猜测
一下每份是多少张?5/ 3张同学们手中都有这样的圆形纸片我们就把它们看成是要分得饼,
一起验证我们的猜测对不对。学生操 作„待操作基本结束,请先完成的小组到前面汇报验证方
法及结果„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将5张饼平均分成3份得到的每份都是5/3,经验证猜测正确。
3、在前面操作的基础之上想象7张饼平均分成4份的过程及结果„
4、继续想象:9张饼平均分成5份; 27张饼平均分成13份的过程及结果,教师板书算
式及结果。
小结: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完成了一次伟大的飞跃,以前我们只会计算这样的除
法(手 指15÷3,12÷4)现在当商得不到整数时,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分数的出现使得
任意两个整数 相除的结果很容易的表示出来,从此除法计算畅通无阻。
二:分类
老师再出一组除法计算,你能很快的计算出商吗?
1/7; 2/7; 3/7; 6/7; 7/7; 11/7;14/7;20/7; 21/7; 22/7 „黑板上出现


了一组分数,同位两人能否制定一个标准把它们加以分类。
研究、讨论、汇报„
整理学生的分类结果会有以下几种可能 、﹤1的一类,=1的一类,﹥1的一类。
2、≤1的一类,﹥1的一类。
3 、﹤1的一类,≥1的一类。达成共识的圈出来,产生分歧的是7/7到底归哪一类更
合理,请同学们看 这几个分数7/7;14/7;21/7你发现什么?这些分数都可以化成整数,
所以归于一类比较合理 ,因此﹤1的一类,≥1的一类。小结两种分数即真分数假分数的特征
及与1的大小关系。你还能说几个 分母是7的真分数吗?„
真分数只有这几个吗?„你能说几个假分数吗?能说多少个?(无数)这就 是我们这节课研
究的“真分数和假分数”
(板书)
老师说几个分数请你 来判断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9/10;20/13;12/30;100/100;
aa ;a+1a ;a-1a ;ba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真分数 和假分数,并且知道了为什么要产生真分数和假分数,希
望同学们利用课余的时间继续探讨关于分数的奥 秘。
四:随堂检测(略)



















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探索研究的能力
立岗小学 马翠琴
这一课教 学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新课
程标准》强调:“动手实 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学习
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学习方 式愈来愈受到重视。在设计“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课
时,力图把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研究带入学习之中 ,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
到知识、发展能力。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又带有 形象性,尽管对一些抽象的
知识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但对一些难理解的知识还要借助直观教具帮助 才更易于理解
掌握。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设计了平均分饼的环节,在帮助学生充分建立真、假分数表象的
同时又渗透分数与除法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已得 到初步的发展,能通过迁移类推掌握部分知识。所以在用圆形纸片表示将5张饼平均分
成3份这一动手操 作、探索的环节之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加以类推,7张饼平均分成4份,9
张饼平均分成5份„„直至最 后呈现出的是算式及假分数表示的计算结果。此时已经脱离开实
物而上升到数学语言和形式。同时也符合 学生由表及里、由直观到抽象培养锻炼数学思维的
过程。在真、假分数分类这一环节的设计中,允许学生 自主合作、探索研究、各抒己见,只
要是分类标准统一、有理有据均加以肯定。最后的矛盾和冲突集中在 分数值等于1的分数的
归类问题上,此时教师适时地标注7/7;14/7;21/7这几个分数,学生 恍然大悟,达成共
识,难点迎刃而解,进一步加深了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的认识,建立完整的 分数
概念。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学习、研究过程中,兴趣盎然、印象深刻。
通过本课教学, 有几点启示:第一,要求学生探索研究时,研究要有物,要有明确的问
题和研究的方向,在选择可供研究 的内容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能力,
尽量选择直观、形象的材料,充分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避免使学生空想纯理论的
东西,研究无物,言之无物第二,要有实践空间。一幅好的 水墨画,必须留有一定的空白。
同理,在研究中,一定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实践空间。理论来源于实践并 高于实践,但最终
仍将为实践所检验。再直观、形象的材料也只是材料,并不是学生的知识能力,学生只 有亲
历动手、动口、动脑过程,才能提出属于自己的发现、假设、问题,才能充分验证、得出结
论,“解决而后迁移”的目的才终将达成。第
三,研究要有分工。
小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 若一个孩子负责一项研究的全过程,似乎勉为其难。及时组织学生
分组后再分工合作,则集众人之力可大 成——研究易成,团队精神易存!最后教师适时地、


适当的点拨、提示亦不可或缺在数学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探索研究与合作交流能力
是大势所趋,我们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继续在教 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必将找到一条更利
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数学教学之路!

授权-魂锁典狱长出装


王小伟-点解


中单-梅县客家山歌


欧美风头像-室内装饰花瓶


生活信息网-信贷经理


crocodile是什么意思-votes


经典营销策划案例-宝宝身高体重对照表


为什么网页打不开-朴施厚主演的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