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余秋雨语录-我喜爱的书刊普通话
奓山中心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备课
人):曾涓
第一课时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植物,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
2、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3、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
怎样观察、描述植物。
教学准备:
课件、一些植物图片、绿植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认识书上图上的植物。
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生长着许许多多的植物,人类已经发现的植物有30多
万种。
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找找课本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塑料花是植物吗?、
二、认识校园中的一些植物。
我们校园中也有各式各样的植物,看一看你们认识哪些?
校园中的植物,在秋天哪些是落叶的?哪些是不落叶的?
三、课堂小结:
课外选择一种方法种植一种植物,通过画画的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
课后反思:
1
第二课时观察一棵植物
教学目标:
1、观察了解植物是由根、茎、叶等构成的。
2、通过植物构造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等科学能力。
3、通过观察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
怎样观察、描述植物构成。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些植物图片、绿植等。
教学过程:
一、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
让学生说一说。
了解植物的构成。
聚焦:我们来观察一颗植物,怎样观察?
探索:
(1)出示图片观察:一株完整的植物是有哪些部分组成的?
(2)观察自己准备的植物,是否具有植物的这些部分。
(3)通过观察活动,你知道了什么?
观察一棵植物。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说说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将你观察到的植物画到《科学活动
手册》上。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观察叶
教学目标:
1、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2、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3、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学生准备: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
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
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
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
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
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讨论:观察到了什么,
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
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
大
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
br>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
与落叶的最大的不
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
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
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
、嫩叶、成熟的叶、老叶、
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这是谁的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3、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
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教学准备:
梧桐叶、松树叶、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
教学过程:
一、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猜叶”的游戏。
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
还可以由学生出题
,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
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
1.在寻找前,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怎样
才算是找到了?活动
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
形状、边缘
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
三、研讨
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两个问题
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
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
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植物是活的吗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2、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3、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教学难点:
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
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
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活”的吗?”请学生
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
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
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
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1、为了帮助学生认
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
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
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
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
”“要喝水”等说
明植物是“活”的。
2、活动一: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
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
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
然后让学生把四张
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下一<
br>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
化,这说明它
是“活”的。
三、研讨
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
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植物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认识到植物的多样性。
2、能够对植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3、感受植物的美,爱护植物。意识到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植物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观察记录植物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事先让学生留心观察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校园里有很多有生命的物
体,其中一类就是植
物。可植物又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校园里的植物。
二、从整体认识植物
三、从局部认识植物
四、观察植物
基本了解科学观察的方法,观察时还应该做个记录。
师:刚才我们一起探讨了怎样去细致观察校园的植物,下面同学们可以以小组
为单位进行观察研
究了,老师还想提醒大家,观察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安全,攀爬树木
会很危险。能不能随便去攀折花木呢?
生:不能。
师:如果折断树木的枝条,它们也会“痛”。摸过植物后
,要记得洗手,以免过
敏。如果遇到什么新的问题,我们再一起来商讨解决,赶紧开始小组的观察行动吧
!
(学生开始分小组进行观察与记录活动)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科学阅读
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2、了解科学课学植物的意义。
3、能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对植物一单元的学习,能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物。教学难点:
意识到要养成爱护树木的习惯。
教学准备:
破坏树木的短片视频,植物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用PPT的形式介绍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植物。
2、让同学们回忆我们学过的植物。
3、播放破坏树木的短片视频。
二、研究
1、提问同学们视频中的人的做法。
2、讲解人类破坏自然的严重性。
三、探索
1、引导学生要爱护我们身边的环境。
2、具体到怎样做。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单元测试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植物。
2、对植物进行分类。
3、对植物的爱惜之情。
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的植物。
教学难点:
对植物进行分类整理。
教学准备:
植物PPT、图画本、铅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总结学过的植物。
2、对学过的植物进行分类和特征描述。
二、探究
1、请同学们按照一年四季的形式把植物画下来。
2、每小组进行讨论分工合作。
三、升华
1、老师检查每小组的情况进行讲解对错。
2、再次描述并展示一年四季的植物形态。
课后反思:
第一课时在观察中比较
教学目标:
1、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2、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
3、与同学讨论、交流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教学难点:
利用排序的方法描述记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
每组四只恐龙模型(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建议采用视频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
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
“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
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可以从学生回答中总结提炼:我们需要进行比较,这样才能知道恐龙大
小。
二、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序。
(2)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法,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
较结果。
(3)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
学
生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4)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
关于恐龙的大小排
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
三、研讨:
(1)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起点和终点
教学目标:
1、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2、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3、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学会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清起点终点位置。
教学准备:
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
跳线和落脚线。
二、纸蛙跳远比赛
(1)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
一段距离。
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
示起
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
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
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
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
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
远的距离,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三、研讨:
教师可以提问: “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
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用手来测量
教学目标:
1、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2、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
用手来测量物体。
教学难点:
如何稳定的用手测量物体。
教学准备:
向每位学生提供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一个胶棒。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主题:
教师可以用课件介绍,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
为“一”来测量长度是我
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本课的活动主题就是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
度。
二、探索:
测量桌子的高度
(1)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让学生观察桌子的高度,再观察手指一的长
度,
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的预测。
(2)请几位学生演示测量桌子高度
的方法。向学生指出,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
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来测量,一的指尖与下一的指尖必须紧紧
相连,在一与一相连处
要画线作为记号。随后请学生谈谈测量的体会。
(3)匹
配一条测量纸带。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我们要用一条
纸带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提醒学
生确定起点和终点,桌子的高度要一致。
(4)测量纸带的长度。教师要讲解探究步骤,发材料。
三、研讨:
请学生课后思考:测量时,怎么解决测量单位长短不同的问题? 课后可以开展
的测
量活动如活动手册所示,用脚测量自己家的房间宽度,用手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长
度。
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3、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准备:
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小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用手测量桌子高度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需要指出用手测量时
,每人的一长度不同,导致我们的结果不同,无法真实
反映桌子的高度。继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我
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
二、聚焦任务。
根据学生的讨论,生
活中的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提出任务:
今天,我们要使用常见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桌子的长度和书的长度。
三、探索:
测量桌子和书。
教师要先提醒学生测量注意事项:确定起点和终点,每一个单位之间要首尾相
连,一
条直线摆放,可以利用第3课的测量纸带测量桌子的高度。
四、研讨
讨论:“我们的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可能出现的观点有
: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很不一样;用相同的物体
测量桌子高度,结果非常接近,用同一个物
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能比
较出不同物体的长短,用不同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
结果不能比较出物体
的长短。
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2、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3、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教学准备:
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
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
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
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
哪个更长。然后指出,
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
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
二、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
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提问:
“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
标准物呢?”发标准物。学生观察标准物后,尝试测量桌面的长度,然后小组
讨论分
小组汇报。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
三、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1)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p>
学生观察桌面、讲台和立方体,然后做出预测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
(2)
教师提问: “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也可在学生测量
遇到问题后再问,增强
学生的感悟。分发材料,学生分小组动手测量。
(3)汇总数据。
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学生上台填写数据,或学生汇报后由教师填写。
四、研讨:
(1)观察黑板上记录的全班同学测量的讲台长度的结果。让学生说
出数据的特
点(很接近,准确度高)。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做一个测量纸带
教学目标
1、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
2、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3、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
教学准备:
印有小方格的纸若干、十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一支标记
笔、学生
活动手册、塑料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可先询问学生,他们是否用小立方体完成了课外测量活动以及他们是如何
测量的。实物展示十个连接起来的小立方体和一个小塑料桶,提问:“我们该如何测
量这个小桶
的边沿长度呢?”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教师小结。以小立方体为
标准单位制作一条可以卷的测量纸
带,这样的测量纸带可以弯曲,可以测量不规则的
物体。
二、探索
(1)介绍如何制作测量纸带。
(2)学生制作纸带。
教师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个别辅导有问题的学生。
(3)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
三、研讨
(1)观察数据。
(2)提问: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征。
2、细致观察并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的异同。
3、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教学准备:
测量纸带、一把塑料尺、一条软尺、一个橡皮、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引入尺子。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或使用尺子的经历。
(2)明确任务。观察和比较测量纸带与尺子,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二、探索:
(1)观察和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分发材料:塑料尺、软尺和制作
的纸带。学
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观察、比较结果,教师用课件辅助学生交流。
(2)用尺子测量物体。
教师使用课件介绍尺子的使用方法:①把尺子的0刻度
线和物体的一端对
齐;②读出尺子上与物体另一端对应的刻度;③介绍如何读数。
请学生示范测量并读出长度。学生分别使用尺子和测量纸带测量橡皮和桌面
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教师需要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
三、研讨教师提问:“尺子和测量纸带相比,有什么好处?”学生小组讨论后汇
报。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科学阅读教学目标:
1、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2、会用测量工具测量身边的物体。
3、体会生活中大小、长短不一的东西。
教学重点:
了解用不同的物体测量的差异性。
教学难点:
对测量物体的精确性实事求是。
教学准备:
对于比较大的物体(大树)该怎么测量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我们用过的测量工具能测量的物体。
2、老师提问很高的大树该怎么测量。
二、探索
1、观看别人测量大树的视频。
2、老师分析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三、研究
1、请同学们发散思维,还有什么方法测量大树。
2、总结对于很大的物体该如何测量。
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观察水
教学目标:
1、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2、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3、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观察水要有顺序。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东西。
教学难点:
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东西。
教学准备:
矿泉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矿泉水。
问:这里面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2、如果没有水我们能活多久?关于水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3、水里面有很多秘密,想知道吗?
二、用感官观察水
1、观察水时,我们应该用什么来观察?(教师根据汇报板书)再问:有这么多的
方法,谁能安排一个合
理的观察顺序?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安排?(自己先考虑,然后在
小组中交流。)
2、现在,请二个同学一起来观察这杯水,它是什么样的?记在同一张纸上,比一
比,哪一个发现的秘
密最多?
3、汇报观察结果。
三、归纳
1、总结观察结果,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课后反思:
第十课时我们食用的动物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它们对我们人类有哪些用途。
2、了解生活中不经常见到的动物。
3、能够说出日常生活中的食用的动物肉来源。
教学重点:
了解常见肉类和常见动物对人类的用途。
教学难点:
如何激发学生对动物的爱护之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保护动物宣传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自由交流:在你们生活当中都食用过哪些动物肉?
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老师总结,并出示PPT(猪肉、鸡肉、牛肉、羊肉)。
二、呈现
1、交流:你们经常食用的肉类食物有哪些?是什么味道的?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推选发言代表发言。
2、活动:观察图片,谁来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我们常见的动物?
(奶牛、山羊、绵羊、鸡、马、驴)
3、谈话:在生活当中这些动物除了供我们食用之外,还有许多对人类的用途。
4、出图:你们知道这些动物的名称吗?你了解它们吗?
老师出示6种珍惜动物的图片,与学生交流讨论(生存的地方,生存条件,现
状、数量等)
三、升华
1、讨论: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老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小组讨论并汇报。
2、观看:观看保护动物宣传片,激发保护动物的意识,产生情感共鸣。
课后反思:
第十一课时单元测试教学目标:
1、让同学们认识到比较与测量的重要性。
2、学会用尺等测量工具。
3、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
让同学们认识到比较与测量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用尺等测量工具。
教学准备:
PPT、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总结学过的测量工具。
2、把测量工具和物品分类。
二、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分发测量作业。
2、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数据。
三、升华
1、总结每个小组的测量数据以及该注意的地方。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