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时间》公开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道路交通法-浅唱
《一天的时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分段记
时法(12时记时法):1天的24时分为两段,每段12时。深夜12时是一日的
开始,从深夜12时
起到中午12时是一段,再从中午12时起到深夜12时为另一段。生活中
通常采用这种记时法。 24时记时法:0到24时的记时法,是广播电台、车站、邮电局等部门采用的记时方法,
按照这种
记时法,下午1时就是13:00,下午2时就是14:00……夜里12时就是24:00,
又是第二
天的0:00。
由于学生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很少使用24时记时法,因此让他们用24时记时法表示
下
午或晚上的时间,可能有些不习惯。因此教材对比着呈现了淘气在“两个1时”不同的生活
状
态,引起学生思考,激起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
教材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
:一是看一看、说一说。初步感知24记时法。二是认
一认,说一说。认识24时记时法,了解在钟面上
表示的方法。三是填一填,说一说。探索
并掌握推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结合现实情境,知道一天有24时,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
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
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转换,并能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
时间。
2. 在借助直观钟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 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感受24时记时法在学习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
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转换,并
能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难点】
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相互转换。
◆课前准备
◆
相应课件:钟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教师:我们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钟面,(出示教材情境图)这两个钟面你会认
吗?。
2.
学生交流,教师质疑:这两个钟面表示的1时是同一个时刻吗?为什么?这是怎么
回事呢?
3.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揭示并板书课题:一天的时间。
二、探索新知
1. 师:下面我们就跟随钟面再一起过一天的时间。
2.
教师拨钟面、学生认钟面并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在做什么,教师随机板书:深夜0
时(12时)、凌晨
1时、凌晨5时、上午8时、中午12时、下午1时、下午6时、晚上9
时、深夜12时。
3. 教师引导明确:这种记时方法有什么特点?
4.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一天时针转了2圈,正好是24小时;用到了1到12,
这12个数字、时刻的前面都有表示上午还是下午的词语……
5.
教师:这种记时法我们叫做12时记时法,它把一天的时间分成两段,从深夜0时
到中午12时是一段,从中午12时到深夜12时是一段,所以也叫分段记时法。
6.
教师:在这种记时法里,如果把表示时间的词语去掉会怎么样?怎样才能既不用表
示时间的词语又不至于混淆一天的时间呢?
7.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明确:24时记时法。
8.
教师拨钟面,学生尝试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自己那个
时刻在做什么。教师
随机板书:0时(12时)、1时、5时、8时、12时、13时、18时、21
时、24时。
9. 教师:24时记时法有什么特点?它和12时记时法有什么联系?
10.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24时记时法不需要表示时间的词语,它用0到24来表
示来表示一天的2
4时。在时针转第1圈的时候,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用的数字是一
样的,只是多了表示时间的词
语,中午12时以后,24时记时法用的数字比12时记时法多
了12,去掉了时间词。
11. (出示教材取信时间情境图)教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什么?8:40、14:00、
18:30分别表示什么时刻?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知道第二次取信到第三次取信间隔多
长时间吗?
12.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教师引导明确想法:画图法、计算法。
[设计意图:教学24记时法时,教师两次拨钟面,让学生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记录
一天的时间,不
仅让学生掌握24时记时法的记时本质,更便于学生找到两种记时法之间的
关系。]
三、巩固练习
1.
练一红第1题:学生填空、交流,教师引导明确两种记时法之间的不同特点以及联
系、相互改写方法。
2. 练一练第2题: (1)学生独立做题,组内交流。
(2)集体订正,教师引导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画图的方法
与计算方法。
3.
练一练第3题:学生画一画,明确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之间的关系。
4. 练一练第4题:
(1)学生看车票获取信息,画一画、算一算、填一填解决问题。
(2)学生汇报,教师明确想法。
[设计意图:在充分理解24时记时法的记时特点以及两种记时法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
练习,
才能使练习达到增加理解,促进应用的重要作用。]
四、小结
1.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2.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全课。
◆教学反思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