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7首详细讲解及欣赏
癌细胞的特点-波若波罗密多心经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7首
1、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晓:天亮。
3.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4.闻:听。
5.闻啼鸟:听见鸟叫。
【简析】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
有名。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
心情。
首句“春眠不觉晓”,第一字就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
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
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此
句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处处闻啼
鸟”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
“处处”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
”即“闻
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了,我睡得
真甜,
不知不觉天已大亮。一觉醒来,只听见处处有鸟儿在歌唱。第三、四句“夜
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
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然后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
打、落红遍地的景象。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
对落花的叹息上。惜春也
是爱春,喜悦是全诗的基调。
本诗写春景,不是写所见,而是写所闻
及所想。诗人把自己的听觉感受写出来,
然后由读者体味、再现诗人描绘的意境。构思巧妙,很有情趣。
2、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
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
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
“将欲”与“忽闻”
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
现在他不仅来了,还
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
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
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
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
德潜评价
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
别裁》
)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
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
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
深呢?
3、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简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
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
远的影响。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
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
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
倒还能冲淡离愁,然
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
人睡梦初醒,迷离恍
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
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
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
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
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
为清醒,他翘首凝
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
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
“思”字又给读者留下
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
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
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
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
“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
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
表达上随口吟出,一
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4、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简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
“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
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
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
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
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
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
合
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
这座山中采药
,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
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
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
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
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
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
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5、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 泉眼:泉水的出口,因为小,故称泉眼。
2. 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3. 尖尖角:还没有放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简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
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
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
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
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
在斜阳的照射下
,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
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
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
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
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
的镜头: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
一个尖
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
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
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6、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简析】
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踪,浮萍被船儿荡开,水面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
这首诗好比一组
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
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
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
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
的可爱形象,
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
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
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
哑然
失笑。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
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7、画鸡
【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译文】
它头上的红色冠子不用裁剪是天生的,身披雪白的羽毛雄纠纠地走来。
一生之中它从来不敢轻易鸣叫,但是它叫的时候,千家万户的门都打开。
【注释】
裁:裁剪,这里是制作的意思。
将:助词,用在动词和来、去等表示趋向的补语之间。
平生:平素,平常。
轻:随便,轻易。
言语:这里指啼鸣,喻指说话,发表意见。
一:一旦。
千门万户:指众多的人家。
【简析】
《画鸡》是一首题画诗。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这是写公鸡的动作、神
态。头戴无须
剪裁的天然红冠,一身雪白,兴致冲冲地迎面走来。诗人运用了描写和色彩的对
比
,勾画了一只冠红羽白、威风凛凛,相貌堂堂的大公鸡。起句的“头上红冠”,
从局部描写公鸡头上的大
红冠,在这第一句里,诗人更着重的是雄鸡那不用装饰
而自然形成的自然美本身,所以诗人称颂这种美为
“不用裁”。
承句“满身雪白”又从全身描写公鸡浑身的雪白羽毛。状物明确,从局部到全
面;用大面积的白色(公鸡)与公鸡头上的大红冠相比,色彩对比强烈,描绘了
雄鸡优美高洁的形象。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这是写公鸡的心理和声音。诗人拟鸡
为人揭开了它
一生中不敢轻易说话的心理状态,它一声呜叫,便意味着黎明的到
来。它一声呜叫,千家万户都要打开门
,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平身不敢轻言
语”,诗人的诗路急转,说公鸡一生不敢随便啼叫,此句的气色
收敛,还很低调,
尤其“不敢”一词,用的很贴切,为第四句的结句做了铺垫,并对下句有反衬效果。<
br>后两句用拟人法写出了雄鸡在清晨报晓的情景,动静结合,运用了诗歌的艺术手
法,使两句产生了
强烈的对比树立了雄鸡高伟的形象,表现了公鸡具备的美德和
权威。
这首诗描绘了公鸡的
威武,写出了它的高洁。把鸡这种家禽的神态气质和报
晓天性展现的淋漓尽致。它平时不多说话,但一说
话大家都响应,由此表达了诗
人的思想和抱负,从此诗还可看出诗人“不避口语”的写诗特点,富有儿歌
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