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2013.7.24

巡山小妖精
738次浏览
2020年12月26日 06: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反邪教-运动操

2020年12月26日发(作者:吴鲸)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
(一)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 春》
杜牧)(夸张)
解说: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 里莺啼,谁人听得?
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 在
其中矣。”作者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象。诗中的“千里”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江南的
广阔 和春意盎然。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比喻、夸张)
4、百战疲劳壮士哀,中 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杜牧《题
乌江》)(反问)
解说:经 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即便江东的
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 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对偶)
6、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拟人)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拟人)
8、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拟人)
9、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
道中壁》(反 复)
10、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反复) < br>解说:“巴山夜雨”重复使用,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也含蓄曲折的表达了
作者的寂 寞相思之苦。


1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比喻、夸张、设问)
1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 时雨。(贺铸《青玉案》)(设问、比
喻、夸张)
解说:若要问我有多愁?就像那遍地迷濛 的衰草那样多,像满天飘舞的柳絮那样乱,像
黄梅时节的细雨连绵不绝。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三个比喻,即博
喻,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 -
13、“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 (互文)
14、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双关)
15、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梅尧臣《陶者》)(对比)
解说: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
了诗人对劳苦人 民的深切同情。
1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对比、借代)
17、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对比、对偶)
解说: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18、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借代)
解说: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19、“终岁不闻丝竹声”、“ 门前冷落鞍马稀” (白居易《琵琶行》) 、“何以解忧,惟
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借代)
解说:诗中分别以“丝竹”代音乐 ,以“鞍马”代客人,以“杜康”代酒
20、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刘禹锡)(双关)
解说:“晴”表 面上是说晴雨的“晴”,暗中却又是在说情感的情,一语相关。含蓄而又
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 、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其他如以“丝”(思)、“枝”
(知)、“藕”(偶)、“莲”(怜)谐音 ,都是此类。
21、“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拟人)


解说:白鹤将要飞下来时,先偷看梅花几眼;粉蝶如果知道梅花 这样美,该早就销魂了。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 眼;“合
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生动化的作用。
潭面无风镜未磨
本体:月光下的湖面
喻体:镜未磨
作用: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形象生动表现出月光映照湖面的朦胧感。
2.比拟
是把物拟作人,或把人(甲物)拟作物(乙物)的一种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好雨 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运用比拟手法,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生动地写出了夜雨的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状态,作者的喜 悦之情
跃然纸上,更形象、更有感染力。
3.借代
不直接写出事物的本名,而是借用与它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形象生动,简练含蓄。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南国烽烟正十年
举酒欲饮无管弦
杜牧《赤壁》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运用借代手法。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 ;“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
的妻子,小乔是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 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
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 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表达愁思的深重。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百八十寺运用了夸张手法,突出寺庙的多,同时烟雨中的寺庙烘托沧桑凄迷的氛围,有迷离之美,作者联想到< br>了统治者不顾民生,大兴土木,所以又略有讥讽之意。
5、 对偶
用结构相同 、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唐诗中对偶句的位置大多在颔联和颈联中。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运用对偶手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相互补充 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
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 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对得整齐自然,意义集中
6、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某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突出事物特征或揭示事物本质的方法。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有歌舞”
运用 对比手法,把战士军前拼死杀敌,与将军远离阵地寻欢作乐构成强烈对比,揭露了汉军将军与战士之间的矛盾,< br>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点明 题旨,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使用反问句式,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语气冷峻。
9、互文
就是相互为文,即一个完整的意思,根据表达需要,有意将它拆开,分 别放在两句中,在解释时必须前后结合,才能
理解语意。称为“互文见义”。
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
秦时明月汉时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主人下马客在船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10、双关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言或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来获得 双重意义的修辞方式。谐音双关和
语义双关。
言在此意在彼,饶有风趣,耐人寻味。
请指出下面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 《竹枝词》
晴,与“情”字谐音,诗人用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曹雪芹《红楼梦》
“雪”与“薛”谐音,指薛宝钗,“林”指林黛玉。
作用: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11、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 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运用反复可以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
增 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曰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
鸥鹭。”通过“争渡,争渡”的反复,表现了主人公快速划桨的急切神态,写出了少女们的热情 活泼,无拘无束,顽
皮好胜的天然情态。



12、顶真

“顶真”也叫“顶针”、“联珠”,就是用前文的结尾(一个词或一个句 子)做下文的起头,使语句互相衔接,紧凑
流畅,生动活泼。
如:《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
着行装,车运着糇粮 ,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
咸阳,过 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
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中的“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不仅让此曲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 美,
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训练题

1.200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0、(1)颔联 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
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用“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用“日”比喻君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
人当道,蒙蔽君王的深灰现实,表达了诗人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的感慨。

2.2009年重庆卷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 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
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 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
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借代、反问。
(2)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 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
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 情。
解析 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自然是反问。
3.诗的最后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借代,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简练含蓄地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表达
了 词人伤春的感情。


4.下面诗歌的最后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
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答: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深化了主题,回味无穷。
5.下面诗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观祈雨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
答:对 比,作者把久旱无雨时两种不同生活进行对比:农民为一年的生计而忧虑,豪门权贵却沉溺
在笙歌竟日、 曼舞终宵的奢侈荒淫生活中,反而怕天阴下雨乐器受潮。深刻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与统
治阶级不顾人民 疾苦的极端腐朽堕落的本质。

12.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 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
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
13.鉴赏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答:对 比,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
诗人对劳苦人 民的深切同情。

14.此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越中怀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答 :对比,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其中蕴含着诗人深
沉的历史 思考。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 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 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
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熏风: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轫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
【答案】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 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
的气节。


秋风落叶-燃烧的翅膀歌词


旁氏化妆品价格表-机械类


机票销售-柔


我不是谁的偶像-俞敏洪北大演讲稿


lol段位-桃花转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qq在线客服系统


声的利用-白兰地的喝法


以黑治黑-别让昨天在你伤口狂妄的撒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