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赏析习题及答案

玛丽莲梦兔
876次浏览
2020年12月26日 06:2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美国口语之父-二本理科大学

2020年12月26日发(作者:成林)


《送友人》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班级: 姓名:
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
析】【精品习题 及答案】

【原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 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
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 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
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 儿也为惜
别声声嘶鸣。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
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 与另两
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
唐书》记 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
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 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
帝城》等多首。
【背景】
本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宣城,南齐
大诗人谢朓居住、任太守 之地,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来情有独钟。


【主题思想】
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
【赏析】
这是一首情意深 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
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 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 远处,青
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
对“ 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
“青”、“白”相间,色彩明 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
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 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
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去两句写 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
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 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
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 对”,它恰
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
联出 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
量。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 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
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 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
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
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
切关心,写得流 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 br>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
别的不舍。这两句 “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
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 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
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 之意自然溢


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 然
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 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 班马
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
人心情,也 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
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
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 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
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 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自然
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 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
意,感人肺腑。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
2、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
3、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
4、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

二、选择题:
1、对《送友人》这首诗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送”字统领了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比喻诗人眼中离别的友人。
C。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既点出告别的地点,又饱含着绵绵的离情。
D。这首诗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块,其感情基调是哀伤情调。
2、对《送友人》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整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及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点明了诗的主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
限伤感之情。
C。 “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
定。
D。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
与友人离别时 的难舍难分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切之情。
三、赏析题:
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
别环境?)


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赏析“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4、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
人怎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2、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4、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浮云游子意,
二、选择题:
1、对《送友人》这首诗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送”字统领了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比喻诗人眼中离别的友人。
C。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既点出告别的地点,又饱含着绵绵的离情。
D。这首诗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块,其感情基调是哀伤情调。
分析:D选项“其感情基调是哀伤情调”改成“其感情基调是浓浓的依恋不舍之
情”。
2、对《送友人》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 整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及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点明了诗的主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
限伤感之情。
C。 “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
定。
D。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
与友人离别时 的难舍难分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切之情。
分析:B选项“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限 伤感之情。”改成“抒发了诗人对
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和依恋不舍之情”。)
三、赏析题:
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
别环境?)
答: “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 “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
态,“绕”描 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描绘了一幅青
山白水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 作者的送别之情。


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br>答: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
幅青山白水的图景 ,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赏析“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答:“ 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
“蓬”之前用“孤”来限制, 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4、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
人怎样的心境?
答: 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
友人的行踪不定 、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
依惜别的心情,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 的心情。

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梅县客家山歌


even是什么意思-幼儿园阿姨


情诗短信-笑话幽默


制作-青春的颜色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wlan登陆页面


时间安排-高考科目及分数


英语专业就业-景点英语


双灯-五一去哪里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