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教学案例
感到-云南西双版纳旅游
《项链》教学案例
《项链》教学案例 姚锋一、背景及缘起《项链》是法国十九世纪短
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代
表作,也是高中语文的传统篇目。小说精巧的构思、细致的心理描写及人物的性格
特点和主
题等很多方面都值得深入地探究品味。而我们的学生读到这篇小说的时候,往往只对它的情节和构思感兴趣,而很少能自觉地进行更深入的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
确指出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
一定的审美能力、探
究能力。”“高中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
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
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而像《项链》这
样的经典名篇,值得探究的方面很多,正是实
施探究性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
力的最合适的选择。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决定结合课题
研究,以《项链》为例,在高二
年级开设一节小说阅读欣赏指导课。二、设想为贯彻落实课程标准培养学
生探究能力的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学习状况,在将课文印发给学
生后,
先不讲,而让学生自己去阅读。阅读时,可以参考自己查到的有关资料。在对课文内容有了
比较深入的认识把握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假如项链没丢——《项链》改写”或“《项
链》续写
”为题对课文进行改写或续写。改写、续写后,再组织学生对改写、续写的故事进
行研讨,并与课文相比
较,理解课文精巧的构思和深刻的内蕴,从而培养提高学生阅读鉴赏
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三、教学过程师
:上节课,我们已经阅读了莫泊桑的小说名篇《项链》,
并且对课文进行了改写或续写。下面,我们就来
探讨探讨我们自己改写或续写的故事。为了
节省时间,也为了使更多的同学能参与讨论,请同学们发言时
用最简明的语言来讲述自己改
写或续写的故事的梗概,并交代出自己这样改写或续写的理由。现在,我们
先来探讨一下改
写的故事。哪位同学先讲?(学生沉默,三四分钟后终于有同学站了起来。)生1:在舞
会
上出尽了风头的玛蒂尔德,回到家后又陷入了忧伤和痛苦之中。为了能让玛蒂尔德快乐,路
瓦
栽先生又想方设法搞到了一张夜会的请柬,玛蒂尔德戴着这挂借来的项链又一次在夜会上
出尽了风头。但
她并不满足,她还有更高的追求——进入上流社会,过上豪华奢侈的生活。
后来,玛蒂尔德离开了路瓦栽
,充当了部长的情人,最后被遗弃。——根据玛蒂尔德对自己
现状的不满和她的许多“梦想”以及在舞会
上的“陶醉”,可以看出假如项链没丢,她还会去参
加这样的舞会。在舞会上,她凭着自己出众的美貌和
出色的表现,讨得了部长的欢心。但她
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只不过是人家的玩物而已。师:假如项链
没丢,玛蒂尔德的命运很
可能就是这样。(板书:玩物)生2:舞会后的第二天,玛蒂尔德去还项链,在
佛来思节夫
人面前,她极力渲染自己在舞会上的表现,感谢佛来思节夫人借给她项链。可是,佛来思节<
br>夫人却告诉她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的思想受到了很大震动,她理解了路瓦栽的一片苦心,
不再对
自己的处境感到不幸和痛苦,抛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和丈夫的感情也更深厚了。——
玛蒂尔德在舞会上
出尽了风头,但这并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快乐——“在她,一件大事算是
完了。”她认识到上流社会的生
活并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同时,她又知道了项链是
假的,也就是说,舞会上的“成功”是虚幻的
,因此,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认识到了丈
夫对自己的真情。师:有独到的发现。假如项链没丢,这
可能是玛蒂尔德最好的结局了。(板
书:醒悟)生3:玛蒂尔德再一次去参加舞会,取得了部长的欢心,
做了部长的情人。后来,
被部长抛弃,又回到路瓦栽身边。路瓦栽仍像以前一样深爱着她。玛蒂尔德为自
己误入歧途
而悔恨。——玛蒂尔德在舞会上出尽了风头,深深地“陶醉”了,“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
“部
长也注意她了”。因此,如果项链不丢,她很可能再去参加夜会而误入歧途。路瓦栽深爱着
她,不会因为她误入歧途而不再爱她。师:玛蒂尔德的“梦想”实现了,但她只是误入歧途,
并没有得到
真正的幸福,真心诚意地爱着她并能给她幸福的只有路瓦栽。(板书:误入歧途)
生4:玛蒂尔德取得了
部长的欢心,路瓦栽得到提拔,但夫妻感情却越来越淡漠了。——假
如项链没丢,玛蒂尔德再一次去参加
教育部的夜会,“部长也注意她了”,她凭着出众的美貌
讨得了部长的欢心,夫妻感情却
出现了裂痕。师:如果项链没丢,故事这样发展也是很有可
能。生5:玛蒂尔德赖着不送还项链,和丈夫
一起想了种种办法来拖延。(引来一阵哄笑。)
师:同学们的笑声,说明你的构思不太符合情理。你还需
要对课文做更深入的阅读和思考。
生6:玛蒂尔德做了部长的情人,和路瓦栽离了婚。路瓦栽承受不了这
样的打击,疯了,被
赶出教育部,成了乞丐。几年后,部长又有了新欢,抛弃了玛蒂尔德,但给了她很多
钱。——
玛蒂尔德一心想过豪华奢侈的生活,有机会她肯定不会放过。既做了人家的情人,就不能再和路瓦栽过下去。师:构思很大胆,只是对路瓦栽似乎有些太残酷了。生7:我也是按照这
个思路来
改写的,但我不认为路瓦栽会沦为乞丐,相反的,他通过自己的奋斗成了大富翁。
尽管玛蒂尔德离开他,
使他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但他没有消沉。从课文的叙述可以看出,他
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玛蒂尔德被部
长抛弃后,他也没再让玛蒂尔德回到自己身边。师:生
6和生7的思考方向是一致的,对玛蒂尔德的命运
安排也基本相同,但对路瓦栽的命运安排
却截然不同。不过,他们似乎都没有把重点放在玛蒂尔德身上。
生8:玛蒂尔德做了某位贵
人(不一定非要是部长)的情人,过上了豪华奢侈的生活,但她发现对方并不
是真心爱她,
只不过把她当作玩物,她毅然离开对方而回到自己丈夫身边。经过这次波折,她深刻体会到
了丈夫对自己的真情。——玛蒂尔德一心想过豪华的生活,她过上了,但却失去了自己的人
格和
价值。好在她认识到了这一点,又主动地回到了丈夫身边。师:有自己的见解。玛蒂尔
德过上了她梦寐以
求的上流社会的生活,但她的头脑还是清醒的,没有完全迷失自我,没有
陷得太深。师(小结):通过刚
才的讨论,可以看出,同学们确实开动了脑筋。“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假如项链没丢,玛
蒂尔德的命运可能远不止我们设想的这几种。但
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假如项链没丢,玛蒂尔德很可能为
了追求豪华奢侈的生活而误入歧途,
付出很大的代价。(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板书:付出代价)可
是作者偏偏就让项链丢
了,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先放在这里。下边,我们再来探讨一下玛蒂尔德得
知项链是
假的以后,故事将如何发展。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生9:玛蒂尔德从佛来思节夫人那儿取回项链,由于兴奋在大街上狂奔,被飞驰而来的马车撞死。……(被笑声打断。)师:话音未
落就引
来了同学们的笑声。看来,这样的结局很难为大家接受。生10:玛蒂尔德戴着佛来
思节夫人还给她的真
项链去参加舞会,但已没有人请她跳舞了。她感到了失落和痛苦。生
11:我觉得现在的玛蒂尔德不可能
再去参加舞会了。……(被下一同学打断。)生12:玛蒂
尔德从佛来思节夫人那里取回项链,回想到十
年来与丈夫患难与共的艰辛,更体会到了丈夫
对自己的真情,夫妻俩的心贴得更近了。——佛来思节夫人
既然告诉玛蒂尔德项链是假的,
就会把项链还给她。经过了十年的磨练,玛蒂尔德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也更理解了丈夫
对自己的真情。(很多同学点头,表示赞同。)师:经过了十年磨练的玛蒂尔德,确实
已不再
是那个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玛蒂尔德了,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位置。(板书:人生位置)
生13:玛蒂尔德承受不了项链是假的这一沉重的打击而疯了,被送进了疗养院,钱是佛来
思节夫人出
的。生11:我觉得玛蒂尔德不会承受不了这一打击的。她不要朋友的道歉,也
不要项链或朋友的补偿,
仍过着她已经习惯了的生活。——经过了十年磨练的玛蒂尔德,找
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项链的真与假对
她已经没有意义了,她宁肯相信自己用十年艰辛还上
的那挂项链是真的。生14:我认为玛蒂尔德还是应
该拿回项链或者接受补偿,过上好日子,
不然,她不就白白地付出了十年的艰辛吗?(绝大多数同学表示
赞同。)生15:我也认为玛
蒂尔德应该取回项链或接受补偿,不过,不一定非要把钱花在自己身上,可
以拿钱去做一些
好事,比如向慈善机构捐款。生16:我觉得玛蒂尔德取不取回项链,接受不接受补偿并
不
重要,重要的是她知道项链是假的以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她很可能再次来到她十年前出尽
了
风头的夜总会的门前,回想起十年前的一时风光,十年来的艰辛而百感交集。师:玛蒂尔
德得知项链是假
的以后,会因为回想过去而百感交集。(板书:百感交集)生17:玛蒂尔德
为了一条假项链付出了十年
的艰辛的事,很快被新闻界知道了。一时间,玛蒂尔德成了备受
新闻媒体关注的人物,人
们纷纷发表对她的看法,有人认为她为一条假项链付出十年艰辛是
值得的,也有人认为她为一条假项链付
出十年艰辛是不值得的,莫衷一是。而对这一切,玛
蒂尔德却表现得异常平静而淡然。师:你的构想富有
现代色彩,只是玛蒂尔德时代的传媒恐
怕还没有这么发达吧?(不少学生笑了。)生18:玛蒂尔德要求
佛来思节夫人把项链还给她
或者给她补偿,佛来思节夫人不愿意还项链,也不想给她补偿。玛蒂尔德把佛
来思节夫人告
上了法庭,但是,由于拿不出有力的证据而打输了官司。师:想象很大胆,但与小说的情节
距离太远,联系不起来,也不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师生(小结):文学鉴赏是一项主观性
很强
的活动,需要我们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做深入细致的思考。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看
出,同学们思考得
比较深入,想象也很丰富而大胆。但是,这些都只是我们的设想。尽管文
学鉴赏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的事情,但是,这“仁”与“智”必须是以作品为基础和出发
点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改写或续写,不
是从“新”开始,而应该是以原作品为基础的再创造。
(板书:欣赏:原作-再创造)这一点对续写尤其
重要。为此,我们必须搞清楚作者为什么
让“项链”丢了,并且最后又告诉我们“项链”是假的。请再快
速浏览一遍课文,认真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学生浏览课文,思
考问题。)生19:
作者让“项链”丢掉了,是要告诉我们:“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
小的一件
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生20:作者让“项链”丢掉,并且让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
的,是要揭露并批判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和贪图享受。生21:我觉得,作者让“项链”丢掉,
是不想让玛蒂尔德迷失自我,滑向深渊。这体现了作者对玛蒂尔德的同情。生22:我赞成
生21的看法
,作者让“项链”丢掉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前文好多地方为丢项链埋下了伏笔。
师:我也赞同生21的看
法,但生20的观点也有一定的道理,旧教材一直认为《项链》批判
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
思想。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下,“项链”为什么是假的?
生23:玛蒂尔德为一条假项链付出了十年的
艰辛,是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付出的代价。
生24:“项链”是假的,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回味——
玛蒂尔德为一条假项链付出了十年的
艰辛到底值不值?生25:“项链”是假的,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
之中,前文有好几处伏笔。
生26:我觉得,“项链”是假的可能具有象征意义——玛蒂尔德追求的上流
社会的豪华生活,
对她来说是虚幻的。她不应该去追求这样的生活。师:玛蒂尔德有没有追求更好的生活
的权
利?当然有。每一个人都有生活得更好的权利,只是这更好的生活应该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而不是用美貌和人格去换取。生27:老师,现在就有人用美貌和人格去换取金钱和享受。
师:你说的
现象,现实中可能是有的。但是,你能说这样做是正确的吗?作者之所以把“项
链”写丢,并且写成假的
,在我看来就包含了对用美貌和人格去换取金钱和享受的否定,寄
寓了对主人公的同情,以及对主人公偿
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的肯定和赞扬。莫泊桑
曾经在法国海军部和教育部做过小职员,熟悉生活在
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了解他们的光荣与
屈辱、欢乐与痛苦、长处与缺点,他的一些作品就寄寓了对这类小
人物的同情。同时,从情
节上来看,丢项链是小说情节发展的转折点,是情节发展的关键;而“项链”是
假的这一结尾,
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回味,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使小说的思想深度和艺术
效
果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样,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改写或续写的故事,无论是
结
构的精巧,还是意蕴的深刻,恐怕都远远不能和原作相比了?不过,不管怎么说,我们毕
竟开动脑筋去思
考了。思考了就会有所收获,“天空虽然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鸟已飞过”。
对这篇课文,我们就探讨到
这里。同学们可以根据我们的讨论,对自己改写或续写的故事做
一下修改,然后交上来。名著名篇具有永
恒的生命力,是常读常新的,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
对《项链》或作者莫泊桑做进一步的探讨。四、后记《
项链》是世界短篇小说中的精品。其
巧妙的构思、深刻的意蕴为指导学生“改写、续写、研讨、探究”,
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和探究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文本先不讲而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让学生充分地
与文本接触,
与课文对话,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
通过改写或续写,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思考,并通过课堂讨论
增
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形成,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一
定
的促进作用。总的说来,这一探索尝试是成功的,有价值的,可以作为今后的小说类文本
教学的借鉴。然
而,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比如收上来的学生改写、续写
练习,有的故事太过于离奇(
怕被同学嘲笑,讨论时没敢发言),有的则对玛蒂尔德爱慕虚
荣的表现持欣赏的态度,设想她如何如何凭
着美貌而取得“成功”,还有的对课文读得不够深
入,胡乱写两三百字交来就算完事了,等等。这些问题
,有的是语文教学中能够解决也应该
解决的,比如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的问题;有的则是当今浮躁而急功
近利的世风和媚俗的影
视文化影响的结果,这就不单单是语文教学所能解决了的问题了。面对这种情况,
在今后的
教学中更要注意对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板书: 项 链
莫
泊桑 玛蒂尔德:玩物 误入歧途 付出代价 醒悟 人生位置 百感交集
欣赏:原作——再创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