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固定资产盘点报告-dnf光兵加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总体分析:
第二单元由《
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神
奇的克隆》三篇课文组成,根据苏教版教材的特点
,这单元的主题应
归纳为“走近科技”或“科技之光”“科学探索”。
《梦圆飞天》是一则通
讯报道。作者饱含激情,用生动的语言,
具体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具体经过,抒发了中国人民
梦想
成真的壮志豪情。《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科普题材的
课文,全文围绕为什
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展开,把地球和
火星既相似又有差异这一深奥而复杂的科学道理以“孪生
兄弟”的表
达方式展示在读者面前,既有趣,又亲切。《克隆之谜》是一篇介绍
克隆技术的科普
说明文。文章以通俗易懂,儿童化的语言,揭开了克
隆的神秘面纱,展示了克隆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
丽图景。
教学目标:
1、学会16个生字,认识7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
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熟记成语。
2、《梦圆飞天》引导学生对“神舟”5号发射过程中几个场面的感受,
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
梦想的无比喜悦和自豪之情。
3、《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
太
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4、《神奇的克隆》正确地说出克隆技术“神奇”在哪里,激发学生热
1 7
爱科学、畅想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感情。
5、习作2在学习例文的同时,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
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6、练习2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展开想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朗读感悟。
(2)、在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能从具体的语句中,领悟科学说明文
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教学建议:
《梦圆飞天》
教学建议
一、聚焦“圆梦”,揭示课题
引导学生解题是感悟全文的开始。课题“梦圆飞天”,读<
br>着朗朗上口,富有诗意。课始紧扣“圆”字让学生理解课题的意思。
通过释题,学生知晓这里的“
圆”是“使圆满”、“使实现”的意思。
中华民族做了几千年的飞天梦,如今终于梦想成真了。当学生再
次读
着课题时,心里已涌动着激情。
二、课堂抓好朗读的训练
2 7
让学生充分地读,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分析。课文中几个场面都让人印象深刻,有发射前扣人心弦的等待场面,有发射时的动人心魄,
以及成功后激动人心的场面等
等。要想让学生能对课文产生身临其境
的感觉,我想应该给学生充分感悟的时间,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句
反
复朗读。比如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发射前紧张气氛那一部分时,可预先
设计一情境,当你来到酒
泉卫星发射中心,神州5号马上就要发射了,
你此时的心情怎样?让学生把紧张的心情说具体。在学生体
会了紧张
的心情后,再让学生读,感情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了。发射时的场
面可边播放课件教
师边范读,使学生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方面都受到
强烈的冲击,然后再齐读一定会使学生的感受更深刻。
最后一句,可
再次以激动、自豪、骄傲的感情三次引读课文的最后的一句话:“中
华民族千年的
飞天梦想,今朝终于实现了。”既升华主题,又激发学
生爱国情感。
三、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神州”5号发射成功,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时可创
设一个情
境。教师当新闻记者,分别采访了“总指挥先生”、“和神州5号一
同奋战的宇航员”
、“普通的观众”。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课外
找来的资料,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达到了语言训练
的目的。
四、适时补白,提升学生品析文章的水平
文章有很多地方值得
学生去深入挖掘,如第二节中的省略号,
可引导学生想象,除了课文中写到的教练、专家、少先队员来了
,在
送行的队伍中,还有谁在呢?请学生补白,比如“有亲密无间的战友
3 7
来了”、“有依依惜别的亲人来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件事牵
动着所有人的心。还如 ,第三节中描写杨利伟肃然伫立,请学生想象
此时此刻的杨利伟心里在说什么?通过思议,让学生体会杨 利伟出征
前的沉着冷静,坚强自信。再如,从“航天工程总指挥刚劲的话语中
蕴含着期待与信任 ”这句话中,想想他“期待” 着——“信任”—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学会抓词句品析文章内涵的能力。
五、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这课虽是源自报道,介绍神五飞天的经过,但改写得还算成 功,
遣词造句突出了语文味。现在有一点顾虑的是,对于文章所蕴含着的
喜悦与自豪等等感情学 生可能体会得不太真切,因为神五开发研制、
成功发射的艰辛,以及所产生的意义学生可能比较陌生,这 个“空白”
可能会影响学生情感的共鸣。所以说,学生的前期阅读,资料的收集整
理显得尤其重 要.共鸣是在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基础上而产生
的情感的自然流淌。就课上课常常显得很难很难。 由此,我想学生的
课外补充阅读应是大量的,长期的,而不是应急的“拿来主义”。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教学建议:
一、写路、教路、学路,三路贯通,感悟文本谋篇布局之精妙。
解读教材,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作者 的写作思路:以“火星——地
球的‘孪生兄弟’”为中心论点,在浅层次的相似——“长得太像了”的基础上,推测“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并通过科学论证,“进
4 7
一步证实了火星上曾经有水的推断”。进而顺应读者的阅读思路,通
过设问的方式,阐述了两个问题
:“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为什么火星上没留住水?那么,在教学时,我们就可以结合高段语文
教学的特点,着眼于篇章,在关注“表达了什么”的同时,引导学生
关注“如何表达”,在开放
自主的学习环境中,引导学生去学习感受
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妙,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预设语文训练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多角度、多层次训
练。
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
,教学目标之一,便应是让学生获得科学知
识,丰富科学素养,如何获得?如何丰富?重要的抓手应该是
对学生
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习得。这也是有
别于科学课的显著特
征。因此,找准训练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
语文训练是教学重点所在。基于此,我们可以预设一系列
的语文训练
环节,如:学习完第一段的排比句后,根据提供的材料运用排比句说
话;做解说员讲
解火星水的来源;以“火星,曾经的水世界”为话题,
进行小练笔等。这些环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
养,更为引导学生
加深理解、提高认识、丰富积累提供了平台。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巩固重点、突破难点。
信息技术以其集图、文、音、像等于一体的强大功能,为教学创
设“数字化”网络学习环境。
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可
5 7
以出示各类火星图片,彗星碰撞地
球、火星的视频的播放,火星上水
的来源的动画演示等,填补了学生认知的空白点,将抽象的语言变为<
br>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更为学生的自主开放的
学习,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
广泛交流,提供了平台,能有效地巩固
重点、突破难点。
《奇妙的克隆》
教学建议:
一、整体把握文本,弄清“克隆”的含义,理清课文是按怎样的
顺序介绍克隆的。
在
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除了要落实对生字新词的掌握,对课文的
读通读顺外,还应引导学生在头脑中一步步
构建起克隆的含义。对于
这一问题,课文用了四段文字,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即,神
话
中的克隆、科学意义层面的克隆、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
这也是课文的第一部分——介绍克隆是
什么。在学生对克隆的概念逐
步明晰后,课文以一句设问“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介绍了19
96年人类得到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有了这次实验的成功,
人们才得以将克隆技术运用于造
福人类的各项事业中。至此,可以看
出,课文是按“克隆是什么——克隆的实验——克隆技术给人类的<
br>造福”的顺序,逐层深入、步步推进来介绍克隆的。
二、细致揣摩文本,依托具体语言材料,感受克隆的奇妙之处。
课文以“奇妙的克隆
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作结,
那么,克隆技术到底“奇妙”在哪里呢?这是一个有着很大张驰
力的
6 7
问题,可以以此为统领,引导学生揣摩前面的文字,去感受克隆
技术
的“奇妙”。奇妙之一:《西游记》中孙大圣“拔下一把毫毛,再吹
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
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奇妙之二:
柳树的“插条”,马铃薯、仙人掌的“切块”便能培育后
代。奇妙之
三:细菌等单细胞微生物“经过二十分钟时间,就可以一分为二,再
分为四个、八个
……”。上述“奇妙”可以看作是“自然状态下的繁
殖”,是克隆技术“浅层次的奇妙”,而下文介绍的
克隆技术对人类
的造福,则是克隆技术被人类“操控”后的奇妙用途。
三、拓展延伸文本,进一步了解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的作
用。
不把语文课上成
划句号的课,已成为目前大家的一个共识。对
此课而言,这个理念尤显重要,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
远远不止
课文所提及的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和蔬菜新品种,及优良的家畜,
也不仅仅局限于在
保护生态、医学上的重要意义,第八节最后的省略
号,给读者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引发读者去想象克隆技
术的“诱人的
前景”。因此,当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克隆技术的奇妙后,要引导学
生利用网络、
书籍进一步了解克隆技术,除此之外,也可以“假如我
是克隆专家”为题,让学生去想象,这也是诱发学
生对未来科学的展
望和憧憬。
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