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
怎么训练狗-海带豆腐汤的做法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目录
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
2.祖父的园子
3*月是故乡明
4*梅花魂
囗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语文园地第一
第二单元
5.草船借箭
6.井阳冈
7.*猴王出世
8.*红楼春趣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
习作:写读后感
语文园地二
快乐读书吧
第三单元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汉字真有趣
我爱你,汉字
第四单元
9.古诗三首
10.军神
11.青山处处埋忠骨
12.*清贫
习作:他
了
22.手指
23.*童年的发现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
习作:漫画的启示
语文园地八
15.自相矛盾
16.田忌賽马
17.跳水
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
语文园地六
第七单元
18.威尼斯的小艇
19.牧场之国
20.*金字塔
囗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语文园地七
第八单元
21.杨氏之子
14.刷子李
习作例文
习作: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第六单元
语文园地四
第五单元
13.人物描写一组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随着新课标、新教材的相继使用,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和思想性的
统一”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转变,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以整
体推进课程改革为核心,深入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并以之为指导,开展
以课题研究为重点的教育教学研究,深化课堂改革,全面提
高教学质量。重
新认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它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地位、作用,明确小学语
文教
学的任务和要求。要积极地进行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方法的改革,积极地
进行思考和研究,如何在语文学科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
语文综合素养。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着力于加强
小学生语文基
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一)总体分析
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于2020年
春季正式使用。全册教材继续按
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童年往事、古典名著之旅、
综合
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家国情怀、描写人物、思维的火花、异域风情、幽默
和风趣。全册
教材共安排六个语文园地和四个口语交际。每个单元包括导语、
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五大部
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个有机
的整体。其中,第三单元是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第五单元安
排了一个习
作例文”,也没再安排语文园地。本册课文安排生字时继续采用了“识写分流”
的办
法。其中要求会写的字都在课文后面的田字格中——列出,只要求认识的
字安排在田字格上面的两条绿线
内。所谓“只要求认识”的生字,在本册的要
求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初步结合词语理解字义,主要
帮助学生扫清阅读
课文的障碍不列入生字考核范围。
(二)具体分析
1.教材结构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材全册共有课文23篇,其中精读课文16篇,略读
课文7篇。课文从精读到略读,按两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本册要求认识的字,分
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
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
式排列。为了便于
复习检测,词语表统一安排在全册书的未必,以每课一组的形式呈现。生字
表
1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生字表2是要求会写的字,150个,以供复习、
检测之用。
2.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册是在前八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
br>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2)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3)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4)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5)增加了古诗文和传统文化相应的文章选录,加强对学生学习和传承
传统文化的教育。
(6)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三、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
2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27人。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
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
,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
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有
个别学生基础较
差,家长又疏于督促,还需老师加强辅导。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不能按
时完
成作业,还需要老师好好引导教育。
四、教学目标
1.认200个字,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
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6.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
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
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
说明方法。
7.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8.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9.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基本方法。
10.能写简单的记
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
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1.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12.在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
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
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五、教学计划和思路
(一)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能用钢笔书写楷书
,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
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重点)
(五)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
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
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
基本说明方法。
(七)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八)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九)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
本方法。
(十
)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
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十一)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十二)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
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
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十三)习作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强化学生的习作意识。
2.加强习作形式的指导。
3.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4.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风。
5.习作交流和评价,重在鼓励。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教学内容
开学第1课 1.古诗三首 2.祖父的园子
3*月是故乡明 4*梅花魂 囗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语文园地第一 单元测试
5.草船借箭
备注
6.井阳冈 7.猴王出世
8.红楼春趣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
演
习作:写读后感 语文园地二
快乐读书吧 第二单元测试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汉字真有趣 我爱你,汉字
9.古诗三首 10.军神 11.青山处处埋忠骨
12.清贫 习作:他 了
语文园地四 第四单元检测
13.人物描写一组 14.刷子李
习作例文
习作: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第五单元检测
15.自相矛盾
第十一周 16.田忌賽马
17.跳水 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
第十二周 语文园地六 第六单元检测
18.威尼斯的小艇
第十三周 19.牧场之国 20.金字塔 囗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
第十四周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语文园地七 第七单元检测
第十五周
21.杨氏之子 22.手指 23.童年的发现
第十六周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
习作:漫画的启示 语文园地八
第十七周 第八单元检测 综合复习
第十八周
综合复习
第十九周 综合复习
第二十周 期末检测
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4.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自由、天真、无忧无
虑……)在同学们
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
事,快乐也好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
贵的记忆。
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与同桌交流。
2.(出示7个会认的字)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
(2)认读多音字“供”。
3.(出示4个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读,师正音。
4.学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这
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
在种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
家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
就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板书诗题)
2.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四时、田园、杂兴)
(1)(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
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
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
景色和农民的生
活。这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
诗
;“四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
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
(2)学生齐读诗题。
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
(2)理解词语: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当家: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孙:孩子们。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3)
结合注释,尝试完整地将全诗的意思说出来。(白天锄地,夜晚搓麻线,
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
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也在桑树荫
附近学着种瓜。)
4.(播放纯音乐)请同学们
伴着这古朴典雅的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
首诗,边读边想象,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1)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村庄男女)他们在做什么?(耘田、绩麻)后面还
写了谁?(童
孙)他们在做什么?(学种瓜)
(2)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
瓜。)为
什么?(因为这两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从哪里看出来?(小孩子虽然
不懂
耕织,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这两句除了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
可爱,还表现了什么?(农家孩
子的勤劳好学)
5.(出示相关图片)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全诗吗?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学到这里,你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吗?(展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主要表达了对天真可爱、勤劳好学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
情。)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以
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
光著称,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
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穿越到了宋代,在
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
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
。让我们一起来
背诵一下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
天真快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去感受一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
多彩的
生活吧!(板书诗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古诗,划分节奏。(稚子金
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
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题目
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意思应该
是(玩)。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主
要写的是(小孩子玩冰)。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吧!
(1)
齐读诗的第一、二句,结合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早晨,小孩子把
冰从盆里拿出来,把它做成一种
打击乐器。)
①从哪里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②小孩子是怎么把冰做成乐器的?(彩
丝穿取:用彩丝穿起来)(出示图片)
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冬日的早晨,小孩子高兴地从金属盆
里小心翼翼
地把冰取出来,仔细地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
③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怎样的特点?(想象力丰富、动手能
力强)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又有哪些举动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诗的第
三、四句。
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小孩子敲打“银钲”,声音悠远动听。)从哪里看
出声音悠远?(穿林响)
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忽作玻璃碎地声”?(因为一不小心冰碎了。)这
里的“玻璃”,是不
是指现在玻璃杯、玻璃窗的玻璃?(不是,是一种玉石。)这
里把冰碎的声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声音
,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
喻)
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子怎样的感情变
化?(小孩子瞬间
由喜笑颜开变得失望无比。)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忽)
(3)结合
注释和我们的讲解,你能不能试着说出全诗的意思?(清晨,小孩
子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
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敲出来的响声像
玉磬一样清脆,穿过树林传得很远,忽然听见冰碎
了,发出了像水玉落地破碎
的声音。)这首诗表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特点)。
三、小结。
多么可爱的孩子呀!如果是你,会有这般奇思妙想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学习新知识前,我们先请两位同学背诵一下前面学的两首古诗
——《四
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
2.前面我们已经跟着两位诗人,从夏
季到冬季,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
好学和弄冰稚子的顽皮聪明,现在让我们随着另一位诗人雷震,去感
受乡村傍
晚的童真童趣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古诗,说一说:诗
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地点、时间)地点在哪
里?(乡村)时间呢?(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
(乡村的傍晚)。乡村的傍晚发
生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3.再次齐读全诗。
(1)说说前
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
个景物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出示图片,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水
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青山衔着红彤彤的
落日,一起把
影子倒映在粼粼水波中。)所以,这两句诗写的就是乡村落日之景。
(2)此时
,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着牛,随意
吹着短笛)从哪里看出来随意?(
短笛无腔信口吹)怎么理解这句诗呢?(无腔:
没有曲调;信口:随口。意思就是短笛是随口吹奏的,没
有曲调。)所以后两句
诗的意思就是(回家的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着不成调的曲子)。
(3)通过感受诗中的场景,你觉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无忧无虑)这
首
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闲适自
由、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
爱与向往之情。)
(4)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
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
你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课后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认识“蚱、啃”等9个生字,读准多
音字“晃”,会写“蝴、蝶”等13
个字,会写“蝴蝶、蜻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蝴蝶、蚂蚱、
倭瓜等园中景物的图片)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
吗?(学生答)如果现在你有一个大大的园子,里面
就有这些动物、植物,你会喜
欢吗?(喜欢)为什么呢?(因为动物很可爱,因为有吃不完的瓜果,因为
可以在
园子里玩……)是啊,如果有一个这样的园子,老师也会流连忘返呢!不过,今
天我们要
去游览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园子,而是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板
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汇报,师指导识字:
(1)多音字“晃”:
huǎng(明晃晃)
huàng(晃动)
(2)正确区分“拔”(拔萝卜)与“拨”(拨打)。
(3)承:注意中间有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3.(出示生字)指名学生带读,注意读准字音。
4.(出示“蝴蝶、蜻蜓、蚂蚱”等词语)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并划分段落。思考:你觉得祖父
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美丽的园子)
2.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的哪些场景?
3.全班交流:记忆中的园子(第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
耍(第4~15
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自由的(第16~17自
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
地入梦(第18~20自然段)。
4.(出示第1~3自然段)
(1)学生齐读,说说祖父
的园中有什么。(昆虫)有哪些昆虫?(蜜蜂、蝴蝶、
蜻蜓、蚂蚱)这里着重写了哪种昆虫?(蜜蜂)作
者先是运用了ABB式的叠词,再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蜜蜂的可爱,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
喜爱之
情)。
(2)除了昆虫,园中还有什么?(树)哪些树?(樱桃树、李子树、大榆树)
着
重写了(大榆树)。(出示与大榆树相关的句子)仔细默读上面的句子,找出作者
描写大榆树
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有什么作用?(勾勒出大榆树
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大榆树
的活力。)
(3)再次齐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此刻你正漫步园中,看到这些富
有
生机的景物,是多么陶醉啊。
四、小结。
祖父的园子里有蝴蝶,有蜜蜂,还
有大榆树,真是生机勃勃,但是不是只有
这些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祖父的园子,看到了里面的小
昆虫和
大树。现在,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祖父的园子,看看祖父的园子里还有什么好玩
的、有趣的
事物。
二、精读课文,重点赏析。
1.走近祖父,感受祖父的慈爱。(出示第4~15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4~15段,思考这
部分主要写了园中的什么?(人)主要是
谁?(“我”和祖父)“我”和祖父在做什么呢?(在园中栽花
、拔草、种小白菜、
铲地、浇水。)
(1)这么看来,“我”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啰?(不是
)为什么?(因为“我”
其实并不懂怎么干活,都是在捣乱。)从哪里看出来?(重点词:瞎闹、乱钩、
马
马虎虎)对于“我”这种“帮倒忙”的行为,祖父有没有生气?(没有)从哪里能
看出?(“
祖父大笑起来”“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
出祖父对“我”怎么样?(疼爱)真
是一位慈爱的祖父,怪不得“我”在园中能
如此自由自在。
(2)除了这些,“我”在园中还
有哪些乐趣?(摘黄瓜吃、追逐蜻蜓、采倭
瓜花、捉蚂蚱玩)玩腻了,“我”就去帮祖父浇菜,怎么浇的
?(把水往天上扬,
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从此处的语言描写,我们不难看出,“我”此刻<
br>无比快乐。
2.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出示第16~17自然段)
在园中,除了生活是自由的,还有什么也是自由的?
(1)齐读第16~17自然段,回答上面的问题。(一切都是自由的。)
(2)园子里太阳
底下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句子:凡是……回答。)齐读这
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写出了“我”怎样
的内心感受。(“我”对阳光、对
光明、对温暖的向往,在“我”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都充满活力。
)太阳底
下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呢?(出示句子:黄瓜愿意……问它。)齐读这两句话,说
一说
这两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觉得黄瓜是自由的,不
受约束的,可以看出“我”对自
由的向往。)
(3)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太阳下的景物,它们都是什么样的?找出相关
句
子,与同学交流。(具体参照第17自然段)这些事物集中反映了一种自由快
乐的生活状态,可见,“我
”十分向往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令“我”感到十分惬
意。因此,“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
方睡着了”,快乐地进入了
梦乡。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阅读“阅读链接
”的内容,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从“阅读
链接”的内容可以看出,萧红后来无限怀念祖父,
怀念祖父的园子。作者之所
以怀念这个园子,是因为这个园子里有祖父的疼爱、有快乐的童年。由此可见
,
童年这段幸福、自由、快乐的生活,在她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以至于
让她念念不忘。
)
2.童年的生活、童年的回忆永远铭记在心,但是童年一去不返,我们也只
能时刻回味与怀
念了。带着对童年的留恋与怀念之情,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参观了祖父的园子,你一定流连忘返了吧?想一想,你周围有哪些景物也
镌刻着你童年的回忆?试着
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1.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
内涵。
2.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
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
话。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
些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
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
像小船。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又让我们想
到了什么呢?(圆盘、月饼、中秋)
哦——中秋节,在这个传统佳节,我们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甜
甜的月饼,
欣赏着天上的明月。但是,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不是,大家看着月亮,
就
会想起自己的故乡及亲人。)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板书
课题)
2.介
绍作者: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人。著名古文
字学家、历史学家、作
家。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
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
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
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季羡
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但仍忘不了那个小乡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与季羡林一起回味那故乡的明月吧
。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学生练读,师正音。
2.多音字“燕”:
yān(燕园) yàn(燕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
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从第1自然
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
非常喜爱(故乡的月亮)。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
(因
为太单调了。)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山、水)想到这里,
作者便
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
所以
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圆而粗的柱子)多天真的孩
子呀,也正
因如此,他小时候望月,从不与山联系起来,就连诗中说的情景,他
也无法想象。(补充苏轼《前赤壁赋
》资料)
(4)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有,他故乡的小村子里到处都是
水。)
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夏天黄昏后,他就去坑边场院里数星星,
在古柳下摇知了。)还有没有
别的趣事?(更晚的时候,去坑边看水里的月亮,晚
上做梦还梦见两个月亮叠在一起。)从这里我们可以
看出,作者真的十分喜爱
月亮,而且,他总能围绕着月亮,找到许多乐趣。
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在作者的故乡,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
面积的一多半,坑边的月景给
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通过对故乡往事的
回
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2)经历:①作者离乡背井,在世
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
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
境优雅,是赏
月的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无论是
在莱蒙湖上、非洲大沙漠中,大海中,还是在高山上,都看到
过美妙绝伦的月亮,甚至作者居住的朗润园
这样的赏月胜地见到的奇景,都无
法撼动故乡的小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足见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
对故乡
的怀念。
2.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作者多大年纪?(年近耄耋)耄耋指老年,高龄
。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这时,他早已不在故乡,而是住在朗润园,这里的环境怎
么样?(此地
有茂林修竹……赏月胜地。)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怀念的是
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段话只有短短二十多个字,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你知道是
什么情
感吗?(作者渴望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和通过月亮寄托的思念之情。)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诗句,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梅花魂
教学目标
1、认识 12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缕缕、幽香、漂泊、
唯独”
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5、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
感
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6、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体会外公对祖国深
深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
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2、板书课题。查字典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的“魂”指的
是 什么?
二、出示自学目标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
情?
三、出示自学指导: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
情?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1、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检测方法:学生上台板演生字、新词;板演内容由老师提问
易错、重点
生字、新词,或者让学生提问自我认为的易错生字词;板演后,学生集体纠
正,师适
时点拨。 如“魂”“幽”“葬”“衰”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
的组成。
2、体会、讨论理解词语的含义:畏惧、颇负盛名、眷恋、稀罕 。
3、检测课文阅读情况:(1)找一两名优秀生进行阅读课文,然后再随
机找两名后进生进行阅读, 其
他学生认真听,随时发现问题,给予帮助。(2)
同桌互读。(3)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讨论作
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
几件事?”从这些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第一 (第 2
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
着就 流出眼泪。(板书:读诗落泪)
第二 (第 3 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板书: 珍爱梅图)
第三 (4 一 11 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板书:
不能 回国)
第四 (12 一 13
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
女。 (板书: 赠墨梅图)
第五 (14 一 15 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
手绢。 (板书:
送梅花巾)
4、小结
六、当堂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重点写“幽”、“甚”、“衰”)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梅花魂》。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
“魂”
的含义。
3、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2.同桌或者小组同学讨论课 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3、同桌讨论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8 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说说课文讲了外祖父的哪五件事?(板书)
2、读了这五件事,你感觉到这位老人的一颗怎样的心?从文中的哪些词
语
知道?(出示最后一段,释“眷恋”一词。)对这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可
以提出 来。
3、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外祖父那眷恋之心?默读课文,可以在旁边写
上 批注。
六、谈谈体会
1、学习第一件事。(1)出示句子:“我很小的时候……泪珠落在我的腮<
br>边、手背。”(2)思考讨论: ① “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什么?
(老人
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
忘自己
祖国的文化。) ②“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
乡的亲
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
春天
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词人秦
观的词《浣溪沙》,
大意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
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
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 ,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2、学习外祖父的另两处落泪(即第三 、五件事)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
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
分表
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
一
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
色
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
眷恋之
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了却自己的心愿。
3、交流学习第二件事。
(1)师:从外祖父的三次落泪中,我们感受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课题
写
梅花,梅花与外祖父有什么关系?读读第三自然段,看体会到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①“外祖父家中有不
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
一幅墨梅图,他分外
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
现老人对梅花图
的珍爱。
②“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
来,我第
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
的吗?’训罢,
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
老人的语言、行动来
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思想)从何而知?(“这
清
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d、指导朗读,读出对梅图的珍爱。
4、“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
次会
大动干戈呢?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
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
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
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
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 骨气的!”)
(2)由此可见老人
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播放梅花凌寒独放的图片,
出示古诗王安石的《梅花》、《墨梅》,难怪外
祖父这样赞美梅花,读句“这
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 开花。她却不一样,愈
是
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
骨气的!”
(4)师:这仅仅是在赞美梅花吗?是在赞美什么?齐读句子““几
千年来,我
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
管受到怎样的欺
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
样。”
再次讨论:
a、梅花的秉性象征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
节)
(5)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有哪些?
(6)饱含深情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
们
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
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图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
是中 国人的气节。)现在他
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
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
△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
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
联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
父的爱国心。这样
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
国的思想感
情。)
七、当堂训练
1、抄写课文中让你感动的语句。
2、填写基本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教学目标:
学习与人交谈的礼仪,懂得如何围绕主题与他人交流,并从中获得有用的
信息。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记者采访的视频)看完这段采访视频,大家
认为采访需要注意
哪些技巧?(要有礼貌;提出有用的问题;认真听别人说完;提出新的问题,并耐心等待别人回答。)嗯,看来大家都明白了!今天,我们也要来当一回小记者,不
过,我们不是去采
访同学,而是去采访我们的父母、邻居等大人,采访的主题就
是“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
1.个人展示,明确交际要求。
老师邀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介绍自己
采访所用的“问题清单”,说说采访内
容。如果其他同学认为他的采访内容符合主题,而且对其采访的内
容也非常感
兴趣,请鼓掌表示支持。如果听完以后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是觉得哪些地方
需要改
进,可以大胆举手提问。
2.评价交流,提高口语水平。
(1)鼓励上台展示的同学,大方
表达,讲的时候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音频、
视频等,帮助其他同学更好地了解采访内容。
(2)请同学说一说支持的理由。
(3)在评价交流中进一步肯定采访的重点
: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问,也可以
围绕一个话题提出更多的问题。
(4)思考总结。
小结:最好给大家介绍内容全面而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不要只局限于一
两个方面。
三、规范语言,有序表达。
1.回顾教科书提供的信息,明确采访时的技巧:要认真、耐心地
听别人讲
话,一边听一边做简单的记录,不要随意打断别人,不明白的地方或感兴趣的
内容可以
适当追问。
2.照顾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
有一定的句式辅助。
四、模拟演练。
1.现在大家手中都有了问题清单,请以老师为采访对象,来模拟一下采访
的情景吧!
生:老师您好!请问您小时候在哪里上小学?
师:××学校。
生:那您最喜欢哪个学科呢?
师:我最喜欢的学科是××。
生:为什么呢?
师:因为这个学科的老师很和蔼,上课很有趣。有一次……(老师讲起小时
候的故事来)
生记录。
2.现在,大家了解采访的流程了吗?(了解了)刚刚老师所说的信
息,大家
有没有记录呢?(有)那么,对于老师所说的童年记忆,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学
生自
由回答)
3.学生自由模拟练习。
五、小结。
想要了解别人的故事,就必须先了
解与人交流和倾听故事的技巧。作为小
记者的同时,不要忘记你也是一名倾听者。大家今天回家之后,去
采访一下你
的爸爸妈妈或者家里其他长辈吧!记得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认真倾听
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反思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教学目标:
能将从某件事、某个瞬间中受到的触动、得到的成长具体真实地记录下
来。
教学重难点:
能自主修改作文,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作文。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主题。
(多媒体播放学生
婴幼儿时期的照片,让学生猜猜照片中的人是谁。学生
发言,教师引导。)刚才播放照片的时候,同学们
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
家看到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脑海里一定闪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成长中的故事。
老
师看到这些照片,也感慨万千。转眼间,同学们已经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
娃娃,长成了朝
气蓬勃的少年,长大仿佛就在一瞬间啊!
二、小组讨论,感受成长。
1.小组讨论:什么是
长大?你在哪一刻感到自己长大了?那一刻你做了什
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你是怎么想的?先请
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
后与全班同学分享。
2.学生汇报交流内容,师引导学生总结。
长大,不仅是年龄的增长、形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反
思,学会了孝顺,学
会了辨明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懂得了责任的真正内涵。
(学生互动交流成长故事,一方面调动学生的情
感体验,让学生学会观察
生活、思考问题,从而养成说真话、写真实故事的习惯。另一方面,让学生养<
br>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想得具体才能写得具体。)
三、回顾教科书,点拨写法。
1.联系课文《梅花魂》,作者写了关于外祖父的几件事?(读
诗词落泪、珍
爱墨梅图、因不能回国而哭泣、赠“我”墨梅图、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
重点
是什么?作者在写这些事情的时候重点写的是事情的哪个要素?(经过)
小结:如何把
一件事情写具体:(1)要把“经过”部分分成几步,按照一定
的顺序来写;(2)要写清“经过”中的
重要情节、场面,给人如经其事、如睹其
物之感;(3)要把主要人物的表现具体清楚地写出来,达到如
见其人、如闻其声
的效果。
2.联系课文《祖父的园子》第17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是
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小结:借助自然景物,移情于景,表达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和热爱以及对童
年的怀念。引导学生在课文选段中学到写作的方法。
3.从刚才的讨论中选择一件令你成长的故事,将故事的经过写清楚,表达
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佳作共赏。
1.刚才我们获得了写作经验,根据这些经验,我们来欣赏一篇佳作,看看<
br>小作者是如何体会成长的。
2.教师出示范文,由学生朗读。教师提问:文章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说说你的理由。
3.教师点拨总结:文章要想感人,就要说真话,诉真情。
五、写作实践,交流共评。 1.出示写作要求: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
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
感触、感到成长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
感受。
2.学生完成习作。
3.学生互评,交流共享。
六、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成长故事,
我发现,此时此刻,同学们真的长大了,记得有
位名人说过: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希
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
活中,善于观察,勤于写作,说真话、做真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学习更多方法,更好更快地掌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2.学习描绘情景
的方法,学会更直观地描写情景;掌握通过两种事物对比,
突出表现其中一个事物的方法。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游子吟》,理解诗中内容,想象诗中描写了怎
样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描绘情景的方法,学会更直观地描写情景;掌握通过两种
事物对比,突出表现其
中一个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游子吟》,理解诗中内容,想
象诗中
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本单元我们认识了古代诗人笔下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与萧红一起游览了
祖父的园子,欣赏了季羡
林先生故乡的月亮,感受到老华侨浓浓的爱国之情。
那么,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方法
来理解和体会情感的呢?
二、交流平台。
1.齐读教科书第15页“交流平台”中四位同学
说的话,说一说你有什么
收获。(我们可以通过想象,从作者的角度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可以通
过朗读来把握情感;可以通过抓重点语句的方法体会情感;可以通过抓住细节
描述,体会作者的
情感。)
2.这些方法都能让我们又快又准地把握文章情感,以后在做阅读理解时,
也可以运
用这些方法。
三、词句段运用。
1.(出示相关句子)
(1)请两位同学读上面
的两个句子,并说说这两个句子在描写情景的时候,
用到了什么手法?(先总写事物特点,再具体表现)
这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让
我们更直观地理解、体会到所描写的情景。)细细品读,闭上眼睛,想象一
下,
有没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你感受到了什么?(太阳光的强烈和天气的
酷热) <
br>(2)按照这种描写的方法,从下面6个词中选一种情景写一段话,注意要直
观表现出所写情景的
特点。
例:慢——蜗牛在树下往上爬,它爬的真慢啊,等它爬到树梢的时候,花谢了,叶黄了。
2.(出示相关句子)
(1)学生默读,与同桌交流,这4个句子都有什
么特点?(通过两种事物的对
比,凸显其中一种事物的特点。)
(2)你能仿照这种方式写一写吗?
例:这里的饭菜再香,也比不上妈妈做的菜香。
不管你们说得多好,我还是觉得,这个玩具不如我家里那个好玩。
3.上面的两种描写方法,
一种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情景的特点,一种让我
们一目了然地把握所写事物,这两种方法在以后的写作中
要记得运用,这可以
让你们的作文既直观易懂又不失技巧。
四、日积月累。
1.齐读《游子吟》,师正音。
2.(出示作者资料)了解诗人孟郊。
3.诗题告
诉我们什么信息?(游子:离家远游的人。吟:诗歌体裁的一种。)
这里的游子指的是(诗人)。 4.我们了解了诗人的相关资料,知道诗人仕途失意,颠沛流离,在这种时
候,他更觉得亲情可贵,
于是,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母亲在做什么呢?(缝衣服)
从哪里得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怎么缝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
归。)为什么要密密缝?(因为害怕缝得不牢固儿子回来时衣服已经
破了。)因
此,慈母手中的针线,是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
缝缀,
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于是,诗人不由感慨:(谁言寸草心,报得
三春晖)。寸草指(小草,比
喻微小),三春晖是(春天的阳光,这里指母爱),所以
这里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
法,意思是——谁说子女那像小草一样的孝心,
能够报答得了春晖般的慈母恩情呢?
5.这首
诗中,作者回忆了一个极其平常的情景,描写了一位慈母为儿子缝
制衣服的画面,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
私,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6.带着对母爱的赞美和尊敬,让我们再次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游子
吟》。
五、小结。
童年的一个个场景,就像一支支动人的歌,不论我们用多少笔墨,都写不
尽这首动听的乐曲。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5.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
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感受诸
葛亮的“神机妙算”及周密安排。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事情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热身:
学生准备:
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或者在网上观
看电视剧《三国演义》草船借箭部分;自学
生字词,理清课文层次。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播放一段《三国演义》主题曲。
2、调动积累,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3、围绕课题质疑。
二、把握脉络,心理入境
1、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学生自主读书,理解文章的脉络,大
体了
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解疑,汇报交流。学生说清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后。播放
录像《草船借
箭》片段,并提出观看要求,再放第二遍,学生复述经过。
3、由一张剧照(幻灯片)导入文章中心句。
三、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画出课文的中心句,同时课件出示中心句。
2、品读感悟,这篇课文写了
诸葛亮的很多内容,现在请你们仔细读一读,
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画出来,再用心体
会,诸葛亮到底
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四、深入研读,感受人物形象
1、概括出人物特点,
2、围绕初步概括出的人物特点,开展阅读活动,不断深化对人物特点的
认识。
3、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识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来探究?
学生汇报后,老师总结。
4、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以“读”“演”为主。
5、师生互动交流。
以“感受诸葛亮的‘笑’”为例,教学设想如下:
师:本文诸
葛亮说有十几处,唯独有一处是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
“笑”字,诸葛亮“笑着说----”咱们一
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诸葛亮的这一笑中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值得研究,他在笑谁
,笑什
么?好好揣摩揣摩。(老师幻灯出示句子)
生:(自由读)
角色扮演、扮读。
师:诸葛亮在笑曹操,因为他太了解曹操了。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
生:表演,并读句子。
师:他还可能笑谁,这又是什么笑?怎么笑?怎么读?
生:表演,并朗读。
五、朗读诗歌,体味经典
周瑜妒忌诸葛亮,逼亮立下军令状。
孔明识破陷害计,神机妙算应周郎。
巧用天时与地利,周密安排不慌忙。
擂鼓呐喊骗曹操,箭如雨下插满舱。
按期交箭服周瑜,诸葛美名天下扬。
六、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1、阅读课本选读教材“空城计”,可以谈谈体会。
2、常言道:“有借有还。”那么,诸葛
亮此次“借”来的箭是怎么“还”
回去的,请同学读读《三国演义》原著。
七、布置作业
1、收集三国人物卡片。
2、搜集三国人物歇后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6.景阳冈
教学目标
1.认识“筷、恰”等
1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泊”,会写“冈、饥”等15
个字,会写“一饮而尽、性命”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句试着猜一猜。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理清故事的主要内容
。用自己的话讲讲武松打虎
的故事,注意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4.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中的武松作出自己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中的武松作出自己的评价,并说明理
由。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好汉歌》,导出名著《水浒传》)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
片段,感受到了诸葛亮的
神机妙算和足智多谋。今天,让我们来走进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一部——《水浒<
br>传》,看看今天,我们在景阳冈上,会遇到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出示生字词)指导学生识字。
(1)学生自由练习读生字,练习完毕,随机指名检查练习成果,指导正音。
(2)注意:
多音字“泊”读bó时,多是动词,停泊;读pō时,指水域,如湖泊,所以,梁
山泊中的“泊”应该读“pō”。
3.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
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
店内喝了酒之后趁着酒兴上了冈,遇见老虎并与之搏
斗,最后杀死老虎并挨下
冈来。)
(2)根据故事情节,你认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四
个部分)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喝酒(1~4自然段);第二部分:上冈(5~7自然段);第三部分:
打虎
(8~12自然段);第四部分:下冈(13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
br>齐读1~4自然段,说说课文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武松去店里喝
酒,酒后不听店家劝告
,执意过冈。)
1.大家在读这部分时,有没有遇到什么不懂的词语?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筛、客官、如何、但凡、吊睛白额大虫)大家遇到这些不懂的词时,会用
什么方法理解呢?其实,我们
可以联系上下文,比如说,筛了一碗酒其实就是说
倒了一碗酒。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词语
了。
2.我们从这部分的内容了解到,武松赶了几天的路,到了阳谷县的时候,
时间已经是(
晌午),这时他感到(肚中饥渴),这时,他望见了一家酒店,酒店门
前挂着一面旗,旗上写着(三碗不
过冈)。这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接着往
下读。
3.武松到了店里坐下,招呼了店家点了
牛肉,又叫了酒,不过,酒只上了三
碗,就不再上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武松没钱了吗?(不是)那
是因为什
么?(店家说这酒喝三碗就会醉,过不了前面的山冈)原来,三碗不过冈是这个
意思呀!那么武松信不信呢?(不信)于是,他前后喝了(十八碗),多么豪爽又倔
强的性格呀
!
四、小结。
喝完了酒,武松想要过冈,店家阻止了,因为——(冈上有老虎)。然而武松
还是不信,所以,趁着酒兴,他便上冈了。上冈之后发生了什么呢?下节课为大
家揭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到武松在门前旗上写着“三碗
不过冈”的酒店,喝了十八碗
酒,感受到了他豪爽倔强的性格特点。我们把这部分的内容,用一个小标题
概
括出来,那就是——喝酒。那么,接下来,他上冈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
二、抓住细节,探究赏析。
1.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第二部分,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武
松上冈之后,
看见官府榜文,才相信有虎,但仍继续上冈。)
思考:为什么他在相信有虎之后
,依然敢只身上冈?(喝了酒胆子大、他本
来就不是胆小鬼、好面子)那么,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用小标
题概括为——上
冈。
2.很快,武松酒力发作,这时,他想休息一下。这时,发生了什么意想
不到
的事呢?我们一起来默读文章第三部分。
(1)武松刚躺下,乱树后就跳出了一只(吊睛
白额大虫),这一吓,武松就清
醒了。那大虫如何攻击他?武松又如何应对?出示“说时迟,那时快……
又闪在
一边。”
①找出大虫一开始抓人时的动词。(扑、掀、剪)
②武松的应对。(三闪)
第一回合对阵,结果怎么样?(大虫劲儿泄了一半)
为什么呢?(因为武松消
耗了它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武松用“三闪”沉着应战,体现了他的以退
为进,有勇有谋。
(2)大虫肯定不甘心,所以它又开始了第二回合的攻击。出示:“那只大
虫
剪不着……只拿着一半在手里。”这一回合,武松战绩如何?(哨棒折做两截,
只拿着一半在
手里。)
(3)这时大虫又展开了第三回合的攻击。出示:“那只大虫咆哮着……搭
在武松面前。” <
br>①武松没了武器,他用什么应对大虫?(赤手空拳)如何应对?出示:“武松
把半截哨棒……只剩
下口里喘气。”
②从武松打虎的动作和经过中,你体会到什么?(武松勇武过人的英雄形
象)
(4)在第三回合中,武松绝境反击,但是这时大虫还没彻底死去,于是,他
又找来了折断的哨
棒,把大虫打死。经过这番激战,武松已经手脚酥软了。
(5)这一部分,可以用“打虎”作为小标题
。自己练习讲述这部分的情节
给同桌听,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动作,使故事情节更生动传神。
3.打死老虎之后,武松体力耗尽,而且,天色也已经黑了,所以,他只能把
老虎的尸体放着不
管,自己先(一步步挨下冈来)——下冈。
三、拓展延伸。
有人说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可又有人说,武松很要面子,
有些鲁莽,不听别人的劝告,虎口逃生只是侥幸。你觉得呢
?说说你的理由。
(赞成前者:武松性格豪放,打虎时有勇有谋,从容应对。赞成后者
:武松不
听别人善意的劝告,自以为是,好面子,太鲁莽,武器折断时情况十分惊险;在
打死老
虎之后,自己也没什么体力了。)
四、小结。
无论如何,武松打虎这一壮举,已经塑造了他
勇武过人的英雄形象,而这
一切也归功于作者施耐庵,正是他塑造了这样生动传神的形象,有血有肉的英
雄,我们才能读到这精彩刺激的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7.*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根据阅读提示,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2.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差异,一些字词
的
用法与意思也和现在不一样。所以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读通课文,
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
教学过程
一、漫谈“悟空”,激发学习兴趣
1.看过《西游记》吗?在这部小
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孙
悟空)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
2.同学们,这个嫉恶如仇、英勇无畏、而又极具反抗意识的孙悟空从哪
儿来?又是怎样成
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猴王出世》(板书课题)。
3.师:书上课题后面有一个①,这种叫
注释。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读
起来与我们现代白话文有很大不同,一些字词的用法与意思也和现在不一
样,
所以课文中有比较多的注释帮助我们读懂课文。
[设计意图:孙悟空是家喻户晓的神话人
物,学生通过电视、书籍已经对
他有了初步的了解,漫谈悟空引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本文的语言风
格
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差异,因此渗透学会读“注释”的方法读懂难读难懂的
字词句很有必要。
]
二、自主合作,整体感知内容
1.四人小组合作
(1)合作逐段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并用4个字为每个自然段概括主要
意思。
(2)讨论课前预习课文时画出不懂的地方。
(3)学习“阅读提示”,快速浏览课文: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
为猴王的?
2.交流反馈。
3.师小结: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 [设计意图:采用整体阅读来教学略读课文,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更应该
放手,自读自悟、伙伴合作
、集体交流等方法应该成为略读课文教学的主要
方法。]
三、聚焦语言,解读石猴形象
1、默读读文。思考:石猴是凭借什么成为猴王的?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2、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了解石猴出世并成为美猴王的经过。
(1)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
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
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
①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②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③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指名板演。
(2)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石猴勇于担当责任,勇敢地担当起了探险的责任。)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
瀑布泉中。忽睁眼抬头观看,那里边
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座铁板桥。”
(这一段写石
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瞑、蹲、纵、跳等一系列的动
作写出了石猴敏捷的身手,表现了他过人的本领
。)
(4)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
本事进得来,
出得去,不伤身体着,就拜他威望。我如今进进出出,寻了这
一个洞天与诸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
何不拜我为王?”(从这里,我们
可以看出石猴的聪慧、机敏。他不仅有过人的勇气与本领,还很有心计
,天
生就是做首领的材料。至此,一个天设地造的神猴就走完了从石猴到猴王的
过程。)
3.总结石猴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抓重点语句感受石猴的丰富形象的环节,充
分发挥学生
的学的自主性,符合略读文章的特点,即教略学不略。]
四、拓展延伸,推进后续阅读
1.孙悟空真是一个勇敢、机灵、才智过人。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其他的
西游记故事吗?
2.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
精彩。
3.摘抄喜欢的语句,积累到“采蜜集”本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西游记
中的故事,提高学生口语表
达能力,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板书设计
7*猴王出世
活泼可爱
勇敢机智
敢作敢为
教学反思
8.*红楼春趣
教学目标:
1.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通过品读《西江月》和“宝玉摔玉”的情节去领会宝玉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西江月》和“宝玉摔玉”的情节去领会宝玉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风筝图片)大家放过风筝吗?(放过)和谁一起放的呢?(父母、
朋友
等)放风筝好玩吗?(好玩)今天,让我们走进《红楼梦》,到大观园里,和宝玉、
黛玉等
人一起去放风筝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资料)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与同学交流。
3.(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师指导正音。
4.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
顺序记叙的?(事情发展的
顺序)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大家听到声响,原来是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
经过:大家都拿出各式各样的风筝放了起来。
结果:风筝断线飞走,大家也都回去了。 小结:本文主要讲了黛玉、宝玉等人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故事。全文按事情
发展的顺序,先讲众人被飘
来的风筝吸引,决定自己也来放风筝;接着讲众人
各自取出风筝放起来,唯独宝玉的美人
风筝放不起来;最后讲众人剪断线放晦
气,风筝飞得无影无踪。
三、再读课文,理解细节。
1.窗外的大风筝是谁的?(娇红姑娘的。)看到这个风筝,大家是什么反
应?(宝玉说给他送
回去;紫娟说要拿来玩;探春怕忌讳;黛玉说把这个送回去
然后把自己的拿出来放晦气。)这时候,大家
都兴奋极了,找出了各自的风筝。
2.他们的风筝是什么样子的呢?
探春:软翅子大凤凰风筝;
宝玉:美人风筝;
宝琴:大红蝙蝠风筝;
宝钗:一连七个大雁的风筝
果然各式各样,十分有趣。把风筝拿来之后,大家便放了起来。正
当大家
都放飞风筝的时候,宝玉的风筝飞不起来,这里具体写出了宝玉的反应。(急的
宝玉头上
出汗,恨的掷在地下……我一顿脚跺个稀烂。)好在有黛玉劝慰宝玉。
(那是顶线不好……就好了),不
然,他真得闹起来不可。
3.当风筝都高高飞起时,紫娟把风筝递给了黛玉,但是因为风大,风筝籰<
br>子线尽,所以黛玉说(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这时,李纨安慰黛玉(放风筝
图的是这一乐…
…带了去就好了)。紫娟更是直接把线剪断,笑说这一去,把病
根儿都带了去了。这也说明,大家都希望
黛玉能够健康快乐。
4.宝玉惋惜这个风筝的命运(若落在有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所以,他把他的风筝也放飞,和之前飞走的风筝作伴。
5.在这伤感之际,又发生了一件有
趣的事情,是什么呢?(天上几个风筝绞
到了一起,都断了线,一起飞走了。)后来,大家干脆把风筝都
放走,各自才散了。
果然,不仅风筝赏心悦目,而且放风筝的过程,也充满了趣味。
6.你对哪个人物的印象最深刻呢?和同学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总结:
宝玉:
性格率真、心思细腻而且多愁善感。在整个放风筝的过程中,贾宝
玉没有一点儿居高临下的公子哥儿的架
子。
黛玉:娇弱、聪明、细心、多愁善感。
四、总结。
大观园中众人放飞风筝
的场景真是热闹,在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了
那满天的风筝,听到了大家的欢声笑语。接下来,我们一
起来看看“阅读链接”
的片段,说说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放风筝的喜爱)相信你一定<
br>也爱上了放风筝,找个好天气,和你的父母或者朋友一起,去放飞自由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
教学目标
1.掌握将课文改写成剧本的方法,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台词、动作等。
2.学会分配角色,排练的同时学会进入角色,通过动作、表情等展现人物
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将课文改写成剧本的方法,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台词、动
作等。
教学难点:学会分配角色,排练的同时学会进入角色,通过动作、表情等
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几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它们都节选
自古典文学名著。这些名著里的人物都刻画得形象鲜明,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个
有
血有肉的人物。如果我们想把感受到的人物形象展示给没有看过原著的人,
让他们也能够和我们一样如临
其境、如见其人,就需要借助舞台表演的形式来
实现。今天我们就来演一演这些故事。
二、集思广益,探究演法。
1.学生分组讨论选定故事。
2.准备剧本。
(1)剧本开头应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需要的道具。
(2)将课文中叙述的语言改成人物之间的对话。
(3)根据对话和语境,加上合适的表情和动作。
(4)准备简单的服装、道具。
(5)确定上场、下场的语言、动作、表情。
(6)学生自由分配角色,各角色说记台词,商量要怎么演。
如:改写《草船借箭》第一部分故事。
时间:白天
地点:周瑜帐中
人物:周瑜、诸葛亮
道具:桌椅、纸笔、酒壶酒杯
(周瑜妒忌诸葛亮才干,一天,他把诸葛亮请到帐中议事)
周瑜:(严肃)今日请先生到帐中
,是为了和先生商议军事。我们就要跟曹
军交战了,敢问先生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不紧不慢)我认为用弓箭最好。
周瑜:(点点头)对,先生之言,正合我意,真是
英雄所见略同。但今军中缺
箭,劳烦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若有所思)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这十万支箭何时用?
周瑜:(试探)十天造得好吗?
诸葛亮:(假装皱了皱眉头,挥挥手中的羽扇)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
然误了大事。
周瑜:(笑里藏刀)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诸葛亮:(毫不犹豫)只要三天。
周瑜:(心中窃喜,故作严肃)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十分自信)怎么敢跟都
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
好,甘受惩罚。(大笔一挥,立下军令状)
<
br>周瑜:(看了看军令状,满意地点点头,收好军令状。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
先生果然言而有信,
我这里略备了一些酒菜,先生请。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
五百个军
士到江边搬箭。我先告辞。(退下)
3.预演排练。
(1)学生自由排练,注意人物细节。
(2)上台表演,展示成果。
(课件出示排练要求)
“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的排练要求:①每小组选导演一名、主要
演
员四名、别组取经员一名、道具服装一名。②取经人员到别的小组取经,汇报
亮点,根据情况
调整本小组演出计划。
三、表演展示,交流评价。
1.每一个小组派出导演到前排组成评审
团,评审团要对每一个小组的表
演情况打分,满分10分。评委主要从人物语言的运用和动作表情的配合
是否
符合人物的性格等方面来打分,本小组演出的时候导演去现场指导,不参与打
分。
2.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欣赏表演者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每个神情,看
看谁的表演最到位,看看哪
个小组的整体编排最有创意。
3.最后评选最佳创编组、最佳演员、最佳导演、最佳道具师、最佳评论
员。
四、总结经验,拓展延伸。
在浩瀚如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引人
入胜的
故事等着我们去感受,去细细品味,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今天的表演只是初步的尝试,同学们可以整合大家的合理建议,尝试自己做一
回编导,并与同学合作
进行创编,在下一次的课上给大家展示。
板书设计
我们都来演一演
选文—改编—排练
教学反思
习作:写读后感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2、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4、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在习作中体现个性,学会生活,学会
创造。
写作教学重点:
1、写读后感是如何选择感受点。
2、如何在读后感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导写过程:
一、交流激趣,初识读后感。
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特别喜欢读课外书,
哪些文章给你们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有些什么感受?”
小结:像这样在读过一篇文章获一本书
之后,把自己获得的感受、体会
以及受道德教育、启迪说出来或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2、“同学们课前搜集了不少关于读后感的资料,现在让我们来一次“信
息交流会,怎么样?”
(1)请同学们现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你搜集到了那些惯于读后感的资料?
向同学们介绍介绍。
(2)学习小组汇报,师生互动,加深对读后感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轻松、活泼、民主的谈话、交流,激发学生对读后感的
写作兴趣。
二、启发点拨,指导构思
1、“刚上课,我们就交流了一些阅读感受,怎样把这些感受写成习
作呢?
大家来出点子。”(小组讨论)
2、教师小结:
第一、读原文,抓重点。
认真阅读原文,多读几遍,抓住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延伸下去,展开
丰富的联想。
第二、摆好位,侧重“感”
在剧题写的时候还应该注意方法:一般文中既要有“读”的内容,
这部
分是文章的开头,又要有“感”的内容,要结合实际,和“读”的内容紧密
联系,做到“读
”“感”相连,有略有祥,有感而发。
第三、抓住“点”,联实际。
有的同
学读文章后会有很多感受,而写读后感时不能面面俱到,应抓住
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
历,深入地写下去,这样才能做到
中心明确、观点鲜明,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舒服。
第四、定标题,明写法。
掌握读后感的写法,犹如盖房搭建了钢筋框架。因此要帮助学生初步掌
握读后感的写法。 其一:确定标题。标题有两种写法。一种直接命题,一般为“读《╳╳
╳╳》有感”或“《╳╳╳╳
》读后感。”另一种可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
般注明文章的中心内容。副标题表明题材。
其
二: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法:为让学生整体把握,快捷理解识记我归
纳为这几个字“引—议—联—结。”
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重点语句,很快引出感的
观点和中心。
议——就自己“感”的中心或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
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继续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
己的生活抒发感受。 <
br>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结论可与开头相照应,可
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可强
调某一重点,可发出号召。
3、同学们刚才总结了这么多要点,你们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抓
住“点”联系实际)
小结:“我们读了一篇文章有一本书以后,感触很多,我们不能都写,只
有抓住一点才能写深刻
,否则泛泛而谈,就变成了空喊口号了。”
4、怎样抓住这一主要的阅读感受“点”呢?
小结:“联系自己生活是确定阅读感受“点”的最佳方法。“
5、展示几篇关于读后感的例文。
6、引导读写结合,领悟表达方式。
(1)“你们认为,我们刚才展示的几篇读后感,达到了我们本次习作训
练的要求吗?” (2)“根据同学们积累的经验和课前阅读的读后感,你对写好这次读后
感有哪些好的建议吗?”
设计意图:采取师生互动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愉悦的接收写读后感
的基本方法和具体要求。
为下面个性化创造和个性化表达奠定了基础。
三、直抒胸臆,真情习作。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
感兴趣的一篇文章获一本书,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
独立构思,并完成习作初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掌握更多阅读名著
的方法与技巧;能猜出古代名词的意思,
结合前后文描写猜出词语的意思,以及通过描写猜出人物,并从
中掌握一定的
技巧。
2.通过朗读,理解古诗《鸟鸣涧》,想象其所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
过交流,掌握更多阅读名著的方法与技巧;能猜出古代名词
的意思,结合前后文描写猜出词语的意思,以
及通过描写猜出人物,并从中掌
握一定的技巧。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理解古诗《鸟鸣涧》,想象其所描写的画面,体会作
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本单元,我们走进四大名著,
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
楼梦残。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梳理一下吧!
二、交流平台。
(出示“交流平台”内容)
1.本组课文不同于现代文,所以一
些语句我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
是如果我们能掌握一些技巧,就能使阅读更加顺畅。大家回顾一下
,在学习课
文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我们都用到过哪些方法来理解?(猜读、略读、跳
读)
2.通过“交流平台”了解猜读的方法。(根据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如
何略
读和跳读?(遇到较难理解的语句,不用反复琢磨,只要知道大概意思就
好)
3.除了猜读、
略读和跳读三种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来理解课文。
(借助资料了解历史背景;结合电影、电视
剧等影视资料)
掌握了以上几种方法,相信大家以后再阅读这类文章时,一定会更加顺畅。
三、词句段运用。
1.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我们还遇到了不少难以理解的词语。
(出示“榜文、客官、印信”等词语)你能说说这些词语的大致意思吗?
榜文:古代指文告。
客官:旧时店家、船家等对顾客、旅客的尊称。
印信:官府的印章。
驿站:古代人们外出,中途供人短暂停留休息的地方。
伙计:旧时指店员或长工。
郎中:古代的医生。
店家:古代的店主人。
客舍:古代的旅馆。
货郎:古代指卖东西的人。
墨客:古代指文人。
2.(出示第二题句子)读句子,想一想,如何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1)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伤害自己。
(2)喜不自胜:高兴得自己都觉得受不了。
(3)瞑目蹲身:闭上眼睛,蹲下身子。
(4)拱伏无违:伏在地上,向上朝拜,没有违抗的。
(通过联系前后文可猜出词语的意思;先理解某一个字的意思,再放回词
中整体理解。)
3.(出示第三题句子)猜猜这三个句子描写的都是谁,并说说理由。
(1)孙悟空。(重点词:金箍棒)
(2)诸葛亮。(重点词:头戴纶巾)
(3)武松。(重点词:万夫难敌)
四、日积月累。
1.(出示相关资料)走近作者王维。
2.齐读古诗,说一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鸟在
山涧中鸣叫。)诗歌题目
直接给我们提示了答案。(板书诗题)
3.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桂
花,春山,月,山鸟,春涧)从诗的描写中,你看到
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夜深人静,桂花飘落,空山中
升起了一轮圆月,被惊飞的
鸟儿在这里鸣叫着。)这个意境美不美?(美)若你此刻身处其中,你觉得享
受
吗?(享受)
4.(播放纯音乐)让我们随着这悠扬婉转的曲调,一起朗读古诗,感受这美
丽的夜晚,聆听鸟儿的歌声吧!
5.从诗的描写中,你发现了什么?(诗中有静态景,也有动
态景。)这样描写
有什么作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描绘了春夜山中空寂、幽静的景色。)
6.这首诗中,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呢?
(想要表达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以及陶醉其中的心境。)
7.带着这种感情,让我们再一次朗读古诗,感受诗中的美景,体会作者的
情感。
五、小结。
从古典名著到古诗文,无不展示着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
博大精
深,在文化的长河中,还有许多珍宝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吧: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教学目标
1.能产生阅读四大名著的兴趣,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
2.能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收获。
教学重点:能产生阅读四大名著的兴趣,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能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收获。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筹帷幄;黑旋风李逵鲁莽刚猛,是个大孝
子;齐天大圣
孙悟空神通广大;大观园里的林妹妹多愁善感……这节课,就让我们漫步中国
古典
名著长廊,走近这些人物,品读精彩故事。
二、忆经典,说感受。
1.猜一猜。
事事齐全说汉高。(打《三国演义》一人名)谜底:刘备
借问酒家何处有。(打《红楼梦》一人名)谜底:探春
我有心得。(打《西游记》一人名)谜底:悟能
绿化北京。(打《水浒传》一人名)谜底:燕青
2.读课题。
同学们,文学的经典王国里有那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让我们一起读古典
名著,品百味人生。
三、读经典,习方法。
(一)读《西游记》节选。
1.默读《西游记》节选《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小组讨论:(1)铁扇
公主和牛魔王不肯借扇子的原因是什么?(2)各用一个
字概括三次借扇的方式方法,并说出每次的结果
。(3)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
么?
2.全班交流,总结概括。
(1)不肯借扇子的原因。
铁扇公主:孙悟空坑害了自己的儿子红孩儿;牛魔王:害子之恨(次要),欺
妻之恨(主要)。
(2)第一次借扇:逼;结果:假扇越扇火越大。第二次借扇:骗;结果:被牛魔
王变猪八戒骗回。第三次借扇:打;结果:自愿送出扇子灭火。
(3)人物形象总结示例。
孙悟空:机智、聪明、变化无穷、有法力。
提示: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概述感受人物形象。
(二)拓展阅读《西游记》节选《大战红孩儿》。
思考:唐僧最终被劫走,红孩儿的阴谋之所以得逞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西游记》以奇妙的
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
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无比的世
界。
(三)了解《西游记》。
1.看封面,了解作者。
师:刚刚我们读的文章来
自《西游记》,从这本书的封面上可以知道,它的
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谁能说说自己对吴承恩的了
解?
全班交流反馈。
2.读目录,了解内容。
师:我们一起翻开书,看看目录,这本书总共有多少回?哪位同学能把这本
书的内容概括一下?
3.学生交流。
(《西游记》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和白龙马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的故事。)
师:是啊,他们一共经历了八十一难,
最终“径回东土,五圣成真”。同学
们读完后有什么感想?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奇、妙等)
总结:西天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大都是由动物变化的妖怪带来的。性格
各异的
师徒四人克服重重困难,与这些妖魔鬼怪作斗争,最终取得了真经。这
部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
,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的
神话世界。
四、用方法,爱阅读。
1.阅读《红楼梦》节选。
2.写读后感。
当我们读到精彩的内容,感想比较深刻
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来把读
书的情况记录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写好读后感。
五、爱阅读,伴成长。
1.推荐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学生交流反馈。
2.说说自己的读书计划。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汉字真有趣
1.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小
学高年级综合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通过综合性学
习,学会制订活动计划,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能
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
3.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教科书中提供的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
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
料。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教科书中提供的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
搜集到更多体
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内容。
1.导语: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和许多其他国家的文字相比,
汉字无论是在字形上
还是在读音上都别具一格。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
汉字(即“汉字”)。你们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随机点拨)
2.揭示内容。同学们,通过刚刚的交流,大家已经对汉字有了初
步的了解,
接下来,让我们更深入地走进汉字王国,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
感受
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些力所能及的
事吧。
二、合作讨论,制订计划。
1.提示: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有对我们进行综合
性学习的指导,让我们一
起翻到教科书第43页。
2.学生自由读课文开头的一段话。
3.学生汇报从这段话中了解到的要求。
教师相机强调:(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
动内容:搜集体现汉字趣味
的资料;(3)制订活动计划;(4)活动结束后展示活动成果。
4.学生自由分组。(教师适当指导:可以分为四大组,第一组字谜组;第二
组歇后语、笑话、古诗组;
第三组绕口令、对联组;第四组汉字起源组)
5.“汉字真有趣”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
月 日
活动地点:
活动内容:(1)搜集或自编字谜。
(2)查找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
(3)了解汉字的趣味。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举办趣味汉字交流会。
分工:组长:
搜集资料:
编辑: 抄写:
插图:
6.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合理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
讨论意见;
讨论后,形成完整的计划;可以选择丰富多样的汇报形式,如竞猜、讲故事、朗
诵、
展览等。
三、讨论交流,完善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
br>2.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
及活动形式尽量不要重
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四、课外实践,完成活动。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1.提示学生查找图书搜集。
2.提示学生利用网络搜索。
3.提示学生通过请教别人得到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真制订了小组活动计划,大家也按照计划开
展了丰
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你们有收获吗?(生自由回答)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
领略字谜
的神奇吧。
二、猜字谜。
1.现在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领略字谜的魅力。请以小组
为单位猜
字谜,看哪组猜得又快又多。
2.猜教科书中列出的字谜。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2)四座山来山对山,四个川来川对川,四个日字连环套,四个口字紧相连。
(3)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
(4)有人不是我,有马飞跑过,有水能养鱼,有土庄稼活。
(5)提取画中的信息:一个人靠在树旁休息。
(6)提取画中的信息:钟指向了十二点。
(7)相传唐伯虎曾在杭州西湖畔
卖画。一天,他挂出一幅水墨画,上面画着
一只黑狗,十分可爱。唐伯虎对人们说:“这是一则字谜,想
购买者,需要付三
十两银子,如果猜中谜语,就分文不收。”大半天过去了,无人猜中。这时,有
一位年轻人说:“我猜中了。”唐伯虎请他说出谜底,他却笑而不答,取下画来
便走。
唐伯虎望着这位年轻人的背影,哈哈一笑,说:“猜中了!他猜中了!”
你能猜出这是个什么字吗?
3.小组间相互猜字谜。
4.公布答案:(1)日;(2)田;(3)立;(4)也;(5)休;(6)斗;(7)默。
5.刚才猜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1)至(4)是文字谜,(5)和(6)是图画谜,
第(7)题是
故事谜语。大家肯定也搜集或编写了许多字谜,说出来让大家猜一
猜。
6.阅读《门内添“活”字》思考:
(1)杨修通过什么方法猜出了谜底?
答:运
用离合字形析字法。“析字”是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采用析形、
析义、析音等形式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方
法。
(2)你还能列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示例:一人一口酥
一天,塞北送给曹操
一盒酥,曹操亲自在盒子上写下“一合酥”三个字,然
后把酥放在了桌子上。杨修进来看见了,让人拿来
汤匙,和众人分着吃完了。
曹操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杨修回答说:“盒子上明白地写着‘一人一口酥’,
我
怎么敢违抗丞相您的命令呢?”
三、有趣的谐音。
1.谐音歇后语。
(1)引言: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这种形象
而俏皮的口头用语浅显易懂,语言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读歇后语。
①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②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③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④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⑤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
⑥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3)介
绍:歇后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
部分(真意所在)隐去,就可以领会
和猜想出它的本义。以上六组是谐音歇后语,
借助同音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组都是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一小组猜得又对又快?
①一连三座庙——
②石头蛋腌咸菜——
③霜后的萝卜——
④关公打喷嚏——
宣布答案:①妙(庙)妙(庙)妙(庙);②一言(盐)难尽(进);③动(冻)了心;
④自我
吹嘘(须)。
(5)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每个小组都搜集了不少谐音歇后语,哪一组先
来出题?
一组出题,其他组成员抢答。
(6)小结:歇后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继承
和发扬。
2.谐音笑话。
(1)读一读《“枇杷”和“琵琶”》。
(2)交流:看了笑话,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闹出笑话。
(4)拓展:小组派代表讲述前一阶段搜集到的谐音笑话。
四、有趣的形声字。
1.默读《有趣的形声字》,概括形声字的特点。
2.介绍:“星”和“凤”原来都是象形字
,后来又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
声符创造出来的。“蜀”和“祭”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形符创造出来
的。
3.交流:形声字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另一个部
分表示这个字
的意义。表示这个字读音的部分叫“声旁”,表示这个字意义的
部分叫“形旁”。
4.你还知道哪些形声字?说说它们的特点。
5.以小组为单位介绍。
比如:“草”,“早”是它的声旁,“艹”是它的形旁。
五、畅谈收获。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
把搜集的有关资料,做成一期以“有趣的形声字”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我爱你,汉字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综合性
学习,能够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
汉字的热爱之情,能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
能及的事。
2.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
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能为汉字的规
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难点: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
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
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有人说,汉
字堪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汉字记载着我们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
历史,体现着
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风格。让我们继续研究汉字,走进汉字的缤纷世界吧!
二、自读理解。
1.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教科书中向
我们提出了一
些建议,请大家看一看。
2.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读“活动建议”。
看了活动建议后有什么收获?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围绕汉字的历史或汉字书法,搜集古今中
外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而
发生的笑话、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搜集书法作品,学会欣赏书法作品。
3.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汇报活动的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
绕“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可以有选择地开
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
三、制订计划。
学生按共同研究的内容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讨论确定研究的专题和研
究的具体目标。小组内明
确分工,组织协调。
1.了解汉字历史:搜集资料了解汉字的演变,汇总成表格的形式;搜集有
关汉字历史的趣事或笑话。
2.调查社会用字:
在大街、家里、校园、同学的作业本上等
处寻找、拍摄用字不规范的现
象,学会分析问题,学习撰写调查报告。
3.搜集书法作品:
从报纸、杂志、字帖上寻找名家的优秀书法作品,寻找身边老师、同学的
优秀书法作品。
4.完成小组活动计划的制订。
小组活动计划
组长:
组员: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活动过程:
展示方法: 分工:
四、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
(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应完整、合理、科学,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4.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和资
料的搜集、查找、整理
等工作,形成研究性报告。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分小组拟订了活动计划,课后大家可以根据计划查找
相关的资料。
六、作业设计。
各小组根据活动计划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以及资料的查找、搜集、整理
工作。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前面几节课,大家通过搜集、整理资料,交流感想
收获,进行了综合性学
习。下面,我们将继续进行关于汉字的综合性学习。
2.导入新课:同
学们,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
富的文化。只要我们主动地了解,积极地搜集
资料,相信大家一定会更多地了
解汉字。让我们一同学习教科书第48~50页的“阅读
材料”,深入了解汉字的
相关知识吧。
二、整体阅读,了解汉字文化。
1.首先,让我们读一读“阅读材料”,具体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吧!
2.阅读要求。 <
br>(1)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4”,想一想这几则材料分别是从哪些方面介绍
汉字的历史和文化
的。
(2)除了上述有关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外,你还知道哪些相关的知识?
(3)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关于《汉字字体的演变》: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请学生说一
说演变的过
程,教师可以再另找一两个汉字的演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汉字演变的规律。
①教师点拨:汉字的发展历史,你知道多少?各种字体大约是在什么时候
产生的?
(
总结:甲骨文主要在商周时期使用;金文又叫铜器铭文,盛行于商周时期;
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时
推行的统一字体;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盛行于
汉代;楷书产生于魏晋以后,南北朝之后成为占统治地位
的字体,一直沿用到
今天。)
②教师点拨:从这些演变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结:从以上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种汉字的演变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字形的变
化是由繁到简,每一种新字的出现,都改变着前
一种字形难写、难记的特点;同时,汉字
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汉字的发
展是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
速便捷。)
(2)关于《甲骨文的发现》: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甲骨
文是怎样被发现的。
(3)关于《书法欣赏》:学生仔细观察三种字体的不同,说一说各自的特点,<
br>然后教师再出示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供学生欣赏。
①教师点拨:讲讲欣赏书法的一些方法。
先整体感知,如气势、神采、章法等。再细微观察,如用笔、用墨,字的点
画、结构、线条等。
南朝智永楷书《千字文》(局部)的字形以方为基础,浑圆为主,结构端庄;
用笔上,笔锋多变
,画外取势,楷形草意。
唐代怀素草书《千字文》(局部)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
呵成。
唐代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局部)笔笔相连,转折自如,气势贯通,疏密适
度,清秀挺拔,飘洒有致。
②学生再次欣赏作品,作评价。
(4)关于《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学生齐读
,并说说对制定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的理解。
①教师点拨: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有利于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有利
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②拓展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和实施时间。
2000年10月3
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
订通过,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三、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1.教师总结:通过上面“阅读材料”的学习,我
们不仅学到了更多的汉字
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增进了对汉字的了解,加深了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大家在学习中有了很多收获。
2.布置任务:下节课,我们将学习研究报告,深入了解文字现状。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了解了汉字的
过去,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研究报告,了解一下汉字的现状吧。
二、学习“阅读材料5”——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关于“李”姓的
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学生自由读一读,结合自
己的姓氏谈谈对姓氏的了解。
(1)教师引导:这是一篇调查研究报告,让我们认真读一读,体会研究性报
告的写法。
(2)学生自主读,了解报告内容。
(3)学生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调查研究报告的写作步骤。
(4)读了这篇调查研究报告,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2.教师点拨总结。
(1)研究报告由几部分组成?
(由四部分组成: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整理、研
究结论。)
(2)我国的姓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3)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不仅
可以解决疑问,还能学到知识,提高我们解决
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研究,学写报告。
1.搜集资料,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成一份研究性报告。
2.小组讨论,确定研究课题。
3.按照研究报告的步骤尝试对自己之前研究的内容撰写研究报告。
4.完善修改,展示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
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
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
,猛打
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
2.理解“从军”板书:从军
3.在每一个朝
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
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
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
军行》板书:行
二、解诗题,知诗人
1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
“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说说你对唐朝的边塞有多少了解?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教师范读
4.通过王昌龄的《从军行》,看到唐朝的边塞哪些景物?
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
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
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
外,则
是突厥的势力范围。“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5.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
(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
6.过渡语: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
呢?
7.齐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8.第三句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
么?
(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
变得更加坚定)
四、体会意境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
的、见
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弃家入塞、奋
勇杀敌、许身
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从军行七首
作者:王昌龄
原文:
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独坐一作:独上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6.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板书设计
从军行
)
教学反思
一、课文品读
(一)作家
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原籍山西,开元进士,曾官至尚书右丞,故也
被称为王右丞。王维既是
诗人,也是画家,更通音律。他的诗歌以描绘山水
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的成就最高。他对自然美的感
受独特而细致入微。
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
后人称他的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使在送别、纪行一类的诗中,也
有写景的佳句。在《送元二
使安西》这首诗中就有很好的体现。
(二)作品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渭城朝雨
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从这句诗中,我们看到的是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的渭城在朝雨乍停时现
出的洁净、清爽。天空是清朗的,客舍旁的柳树在细雨的滋润下显出它翠绿
的本色.这是完全有
别于其他送别诗中与羁愁别恨纠结在一起黯然销魂的情
调,但这恰恰体现了王维诗歌的特点,从晴朗的天
空,到洁净的街道,从青
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这句景物描写
p>
虽没有“千里黄云”、“北风吹雁”、“寒雨连江”那样的萧瑟.但其送别的愁
思却
是浸染在“柳树”——这送别诗词中别具意味的特殊意象上。从《诗经》
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至唐朝
还有“灞陵折柳”的送别典故。“柳枝依依”,含情脉脉,
“条条有情”,古人
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
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因此在很多的送别诗里都能
看到柳树那袅娜的风
姿,迷人的意态。
诗的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抒情。写的是饯行宴
席即
将结束时诗人的劝酒辞。由于绝句在篇幅上受到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
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以
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等都一概舍去。但
酒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说多遍后.朋友上路的时间终于不能
不到来,似
乎脱口而出的这两句劝酒辞却使强烈的、真挚的惜别之情达到高潮。诗意看
似不难,
但劝酒中蕴涵的深情对没有离别经历,生活条件优越的学生来说却
不易体会,这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课
堂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本设计立足文本,从语言文字入手,在学生把握诗句大
概意思后,前两句诗实现“入境”:想象一幅“画”,感悟“诗中有画”;抓住
一个“柳”,感知诗歌
意象。后两句诗突出“悟情”:以“情”为主线,以“读”
为根本,引领学生反复涵泳,反复品味,获得
情感共振。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并背诵古诗。
2.初步学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学用“仿佛”“好像”“似乎”词语表达想到的画面。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
(三)教学过程:
1.由曲入诗
课前欣赏歌曲《阳关三叠》。
过渡语:
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写一首诗谱曲
而成。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诗——《
送元二使安西》。
(歌曲《阳关三叠》是当代作曲家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曲而成
的
。课始播放歌曲《阳关三叠》,一方面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色彩,并由曲
入诗,为古诗的赏读奠定情感
基调;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从而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读诗知意
(1)引出课题,了解题意
①共同书写诗题。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②学生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齐读诗题。
(2)了解作者
学生介绍对作者的了解情况,教师补充。(强调王维的诗的特点:“诗中
有画”)
(3)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练习读诗,在此项活动中重点指导“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
青柳色新”中的“朝”和“舍”的读音。
(4)读懂诗意
①学生结合幻灯片的注释,自读自讲诗意。
②学生试说诗意,教师点评、补充。
③出示译文,男女生合作读。
④趣译诗句,学生齐读。
(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这首诗的诗意
不难
理解,给学生设置一定难度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达成
学习目标。)
3.吟读悟情
过渡语:学习“品诗”。读诗如品茶,一口为喝,二口为饮,三口才叫品。读诗不仅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把诗的韵味和感觉读出来。这就叫品
诗。王维的诗应该怎么品
呢?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有一个最大
的特点“诗中有画”,所以读他的诗一定要一边读一
边想象画面,读出诗情画
意。
①教师示范吟读古诗,学生模仿。
②吟读方法指导。
③教师吟读第一句,说出想到的画面。
④教师吟读第二句,学生说想到的画面。
⑤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中画面,教师指导。
⑥交流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板书:雨舍柳美景)
⑦品味画面。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绿的杨柳
。
那么我们刚才的朗读为什么如此悲伤呢?
(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品诗。这一环
节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
在读中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渐入诗境,体悟情感。)
(4)简介“柳”的含义
折柳赠别古来有之。最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这
样的诗句。后来人们就常常借柳来表达挽留、不舍的意思,因为随风舞动的
杨柳最容易勾起人
们千丝万缕的离愁,而且“柳”与“留”谐音,柳就成了
离别的象征。
(板书:愁情)
⑤解释“愁情”。
(图文介绍)这就是阳关。阳关以西便是大漠茫茫,黄沙漫天,陪伴元二<
br>的将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从渭城经过阳关,再到安西,大约有3000
多公里,横穿了大
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
年多的时间才能到达。王维在年轻的时候也曾奉
命出使塞外,他深知塞外的
苦寒。
⑥师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板书:无故人)
⑦深情演读。
过渡语:别时容易见时难!王维在元二走后的五年
便去世了,因此这首
诗也是王维与元二的诀别诗。王维与元二的深情厚谊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带
着这份感动再次朗读一下这首诗吧!
5.拓展延伸
①出示王维诗中的写景名句,学生试着吟诵。
②学生试说画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
尚情操。
2.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地朗读、背诵。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
情。
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播放黄河、华山的图片,请同学们谈谈
看了图片之后的感受。(雄伟、
壮观……)身为中国人,你感到?(民族自豪感)
2.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
3.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4.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
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随机指导理解“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的虚
指写法。
4.疏通诗义后追问:
①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②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
怎样的场景?
③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
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这
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
④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
情读读这首诗吧!
5.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
①“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
少年吗?诗人陆游
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
br>23739个日日夜夜呀!——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②又一个十年过去了
,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背诵陆
游《示儿》,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但悲不见九州同)
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③古诗读到这里,你觉
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
(遗忘、遗弃)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
了他们?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
百姓们却在金兵的
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迎凉
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
,面对忧国忧民
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
点评
。)
3.沉沦的是无道昏君,堕落的是无耻佞臣。(课件播放MTV《满江红》)
面对破碎的
河山,面对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尽忠报国、还我
河山”的豪言壮语。
四、拓展活动
1.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什么?
面对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处,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小练笔)
2.积累古诗。《春望》、《出塞》、《题临安邸》、《示儿》、《满江红》等。
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教学反思
10.军神
教学目标
1.认识“沃、匪”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晕”,会写“庆、诊”等15
个字,会写“诊所、年龄”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3.找出文中对刘伯承语言
、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其心理活动,感受其
坚忍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理解其被称为“军神”的原因
。
4.从课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心理变化,
再试着以他的
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找出文中对刘伯承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其心理活
动,感受其坚忍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理解其被称为“军神”的原因。
教学准备:课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板书:(板书:军 ),给军组词。
2.补充板书: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题目是(板书:军神)。
3.释题:“神”在字典里有好几种解释。(出示“神”的解释)
4.过渡:这里的“军神”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快速浏览全文,标出自然段,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生齐读,师正音;生汇报有问题的字词,师指导认识。
注意:
(1)多音字“晕”:yūn(晕倒) yùn(晕车)
(2)“崭”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3.(出示新词)学生开火车比赛读词。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谁称赞谁是军神?
出示句子: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堪称军神!”
明确:沃克称赞刘伯承是军神。
2.了解人物:
(1)沃克是一位……(生齐说)
(2)刘伯承呢?
川东支队的将领。
(3)背景介绍。(出示多媒体)
3.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刘伯承眼睛受了重伤,在就医时因从容镇定被沃克医生认出其军人身份,
在手
术过程中拒绝使用麻醉剂并坚持到手术完成,沃克医生称他为军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沃克医生的诊所内来了一位右
眼受
伤的病人,沃克医生判定他是一名军人。那沃克医生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我们
接着往下看。
二、感受细节,体会心理。
(一)学习“求治”部分,从沃克医生的动作、语言、神态变化,体会他对
刘伯承态度的变化。
1.让学生自读第1~6自然段,体会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是怎样的?(冷
漠)
2.继续自读第7~10自然段,体会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是怎样的?(惊
疑)
(二)学习“术前”部分,了解手术前刘伯承的坚决镇定,体会沃克医生的
心理变化。
1.手术前,沃克医生听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要求是(生说:病人拒绝使用
麻醉剂),于是就有了两人
的这番谈话,也就是课文第12~15自然段。
2.自己读读这部分内容,体会两人的对话分别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学生交流:吃惊、平静。
3.补充资料:难道刘伯承真的对拒绝使用麻醉剂带来的痛苦毫无顾
忌吗?
在他的平静背后,包含着多大的勇气啊,那么他为什么这样做呢?
(出
示多媒体):我虽然失去了一只眼睛,但还有健全的大脑,我仍旧可以
驰骋疆场,为祖国效力……正是因
为这样,他说:(引读)“而我,今后需要一个
非常清醒的大脑!”
4.这一部分中,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转变为关心。
(三)学习“术中”部分,感受刘伯承的坚忍顽强,体会沃克医生的心理变
化。
1.手术中刘伯承的表现更是让沃克医生钦佩。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的
16~17自然段。 <
br>2.出示第16自然段,沃克医生是著名的外科医生,他“一向从容镇定”,
此刻却双手有些颤抖
,“额上汗珠滚滚”,并且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
住可以哼叫。”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
应?此时他的心理又发生了什么
变化?
(刘伯承的勇气和决定让沃克医生深感震撼,以至一向
从容镇定的沃克医
生在手术时都不免有些担忧和紧张,他心疼和担忧病人。)
3.疼痛在加剧
,但他始终忍着,圈点“一声不吭”。一声不吭是什么意思?
从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刘伯承虽然
经受着巨大的疼痛,但他始终一声
不吭,他的坚强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1)这次
手术是在眼眶中,比我们想象的要疼上几百倍几千倍。更何况是
在拒绝麻醉的情况下,每一分钟都是钻心
的疼痛,每一秒钟都那么漫长,让人
难以忍受,而病人却始终一声不吭。
(2)在沃克医生对
他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的情况下,他仍然“一声不
吭”。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是何等坚强的
毅力,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带着你的感受自己读一读这段话。
4.课文抓住了手术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描写,是什么典型事件呢?(抓破床
单)
5.同学们,平时我们擦破一点皮都会觉得很痛,更不要说在眼睛中动刀子
了。第17自然段全
段没有一个“痛”字,请你默读这一段,你能从哪些词语中
体会出刘伯承忍受着剧烈的疼痛?
总结:圈点“紧紧抓住”(用尽力气抓着,从这个动作看出刘伯承忍受着巨
大的疼痛。)“青筋暴起”“
汗如雨下”(从刘伯承的表现可以想象这是怎样
让人难以忍受的疼痛啊!)“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崭新的床单我们想
撕破都很难,由此可见刘伯承忍受的疼痛真是撕心裂肺,痛彻心扉。)
(四)学习“术后”部分,感受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敬仰。
1.学生自主朗读第18~21自然段,思考交流。
(1)然而更令沃克医生震惊、钦佩的是,病人在手术的同时,他还在干什
么?(数刀数) <
br>(2)一共多少刀?(72刀)这是怎样的72刀啊,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发
生在手术室里
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吧。
小结:我们能从沃克医生的动作、神情、语言体会出他对刘伯承的敬佩,
与之前“冷冷地、生气地”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为什么?(沃克医
生被刘伯承钢铁般的意
志感动了、震撼了。)沃克医生对他肃然起敬!让我们
怀着对他的崇敬,读出这位“军神”的名字——刘
伯承。
2.指导学生齐读第22~26自然段。说说感想。
这是沃克医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由
衷的赞美。这里有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什
么感情?(敬佩的,赞美的感情)。
这是沃克医生对他的称赞,称赞他什么?(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
的钢板)。为什么说刘伯承是
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呢?你能结合老师的板书来说
一说吗?(在困难面前,能够坚持,意志如钢铁一般)。
还称赞他什么?(军神)
3.从哪还能看出沃克医生的敬佩?(肃然起敬、荣幸)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刘伯承被称为军神,绝不仅仅是因为这次手术。他文武双全,
戎马一生,
领导晋冀鲁豫野战军,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千里
跃进大
别山,令蒋介石惊慌失措,心惊胆寒;与华东野战军合作,导演了百万雄
师下江南的一幕;他创办的国防
大学是中国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将军的摇
篮”;他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立下
不朽的功勋。他是
中国的——“军神”。(齐读课题)
2.我不由得想起了一首诗,想把这首
诗献给刘伯承将军,让我们一起来朗
读这首诗,赞美一下军神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1.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1.认识“彭、拟”等8个生字,
会写“泽、彭”等11个字,会写“拟定、
锻炼”等10个词语。
2.找出文章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感受
他博大的胸怀。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文章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世
界,感受他博大的胸怀。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
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毛泽东图片)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毛泽东)他是中
国共产党
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他是一位
伟大的领袖,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
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青山
处处埋忠骨》,一起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
受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词)着重指导。
(1)学生分组练习识字,采用分组比赛、开火车的形式加深印象;
(2)学生汇报找出的生字词,师指导识字词。
(3)注意区分形近字“拟”和“似”、“眷”和“誊”。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思考课文
讲了一件什么事。(毛主席接到毛岸英牺
牲的电报悲痛万分,但是最终,他还是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同
意将毛岸英葬
在朝鲜。)
三、了解背景,交流资料。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
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历史。(生交流抗美援
朝的资料。师出示地图,简介历史。)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第“一”和“二”两部分分别写
了什么内
容?(第一部分写了毛主席接到了毛岸英牺牲的电报,悲痛欲绝;第二部分写了
毛泽东
关于毛岸英遗骨安葬问题的抉择过程。)
2.“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诗在课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
br>(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不仅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将诗句
放到具体的语境中,理解
毛主席用此诗表达的情感。)
五、小结。
老来丧子最是心痛,此刻,毛泽东只是一位孤独
无助的父亲,他失去了
最心爱的儿子,他心中是多么痛啊!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体会
了毛主席痛失爱子,悲
痛欲绝。但是,他作为一位领导者,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丧子之痛,还有后续的<
br>事情需要他去处理。是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接着看。
二、掌握内容,感受细节。
1.感受丧子之痛。
(1)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可谁
想,
踏上朝鲜战场才一个多月,年仅28岁的毛岸英就牺牲了。
①读电报,感受战争的残酷。(配上战场的枪炮声)
读了电报内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②再读电报,感受毛主席的悲痛心情。
请大家再读电报,想想毛岸英牺牲的这个消息对毛主席
来说简直就是什
么?指名回答。(噩耗、晴天霹雳)
(2)请你默读课文有关段落,在重点词
句下加上小圈,然后多读几遍,从这
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
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
菜已经热了几次。”
(教师设置语境,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用提问引导学生体会
感情:“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是长还是短?”“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就像一
个月那么长”“这一天对
毛主席来说,真是度日如年啊!”)
②“‘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教师通过“轻
一点!是喃喃!”“声音有点大了,应该是轻声呼喊!”来引
导学生正确朗读。)
(4)小结引读。
①噩耗传来,这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悲痛不已,他整整一天——
②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60的毛泽东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
整整一天——
③更何况毛岸英已是毛主席一家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第六位亲人了,他怎
能不肝肠寸断呢?他——
④此时此刻,老人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去苏联留学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
像去农村锻炼时那样平
平安安地回来,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
⑤此时此刻,老人想到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他的眼睛模糊了,他喃喃着
儿子的名字—— ⑥此时此刻,老人多么希望岸英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亲切地唤着“爸爸!”
他哽咽了,喃喃着儿子
的名字——
可是,岸英再也不可能回来了,他再也唤不回心爱的儿子了。
2.体会抉择之痛。
(1)屋漏偏逢连夜雨,事情还不止如此,秘书带来的志愿军司令部的电
文,
让这颗滴血的心更痛了。
出示电文的主要内容,轻声地读。这封电文的到来,说明毛主席面临着什
么?
(2)
面对这封电文,毛主席是怎样的心情呢?你觉得用什么词可以概括出
来?指名回答。(犹豫、痛苦)
(3)他犹豫什么?为什么为难呢?
(4)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他内心想让儿子回来吗?用朗读来表现他的愿望。
②“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你体会到主席矛盾、痛苦的心情了吗?用你的朗读再现主席当时的心境吧。
(5)小结引读。
①岸英在世时,他们聚少离多,就这样把岸英留在朝鲜,他该有多么内疚
啊,他自言自语着“儿
子活着——”,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牺牲的战士都长眠
在朝鲜,他决定——
②岸英从小受尽苦
难,作为父亲,他多想对儿子做点补偿啊,他现在能做
的仅仅是让他魂归故里,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牺牲
的战士的父母也无法见到
自己的儿子,他决定——
③岸英是杨开慧烈士留下的骨血,自己非但
没照顾好岸英,现在还要让岸
英永远留在朝鲜,他该多么愧疚啊,可是当他想到那些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亲
骨
肉的朝鲜人民,他决定——
(通过个别指导朗读,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小结引读,一步步
把气氛烘
托出来,让学生走进毛主席的内心,细细体会伟人的悲痛。)
(6)但是,当秘书把电报记录稿交给他签字的一瞬间,他还是
了,
因为这一落笔,就意味着 。
(教师在说过渡语时,出示上句,与学生互动。)
这支握在手中无数次的笔,这支做过无数惊
天地、泣鬼神的决策的笔,此
时竟是那么沉重,毛主席提不起,更放不下。
(7)出示“第二
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