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班德瑞音乐-常见病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生字,并能正
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
罚、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课前预习
在教学之前先布置预习作业。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掌握生字的音序、部首以及在新词中的
解释;并给
难以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
2、思考课后作业。
3、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学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不明白的词句。
第二部分:课堂导读(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擂应读léi 丞应读chě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后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
(学生可能提出下列
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排成“一字儿”并连接起来?
为什么曹操不用火箭?
为什么诸葛亮要请鲁肃一起去“借箭”?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教师相机进行解答。
二、深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部分(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
格特点。
通过前面的阅读,大家知道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负责赶造十支箭吗?(周
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要陷害诸葛
亮)周瑜是怎么把这个任务交给诸葛亮的,诸
葛亮又是怎么把这个任务接下来的,让我们来读读他们的对
话部分。在读的过
程中要想想,从他们的话语中体现了他们的什么意思。
从周瑜的“水上交战,有什么兵器最好?”“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
托。”“军情紧急,
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
险心理;从诸葛亮“用箭最好”,“都督委托
,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
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
,从容不迫
的大度心理。
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
来把
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2、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到了第三天,果然下起了大雾。诸葛亮邀请鲁肃一起去“取箭”,如果你是
鲁肃,你会发现诸葛亮“草
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请大家朗读借箭部分。
教师参与讨论,点拔引导。扣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
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安排周密。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
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两面受箭。
(2)熟悉气象。对天气早有预测,熟悉气象。
(3)了解对方。“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
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曹操
的性格把握很透。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
对
学生的积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
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神机妙算)
三、巩固印象:
1、抄写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
3、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部分:迁移延伸(第二课时)
一、让学生不看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指名两三名学生起来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二、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内容。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
以多表演几组。
三、延伸作业:
1、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其他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
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
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学
习”的新理念。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
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
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
什么用草船借
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
生
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
提出自己感兴趣或
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
的差异。
三、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
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
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
怎
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
大难临头中计了
,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说,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
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
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言之有据。教师没有轻易下结
论,而是
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
四、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让学
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
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
位。个别学生的口头
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