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

萌到你眼炸
906次浏览
2020年12月26日 09:2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如何孝顺父母-这个符号怎么打

2020年12月26日发(作者:戎子和)


人教版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将相和》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的记述,
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
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
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 改过、公忠为国的精神。
从结构上看,全文由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
发 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2个故事是第1个
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 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
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故事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 颇两个人物形象。蔺相如在文中是个
熠熠生辉的人物,他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在关键
时候,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当与廉颇发生矛盾时,
主动避让,言辞恳切。而廉 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鲜明。
他威震诸侯,耿直畅快,勇于改过,其精神令人敬佩。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
约定、 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
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 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
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读讲故事,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
生。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故
事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单元学情分析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简介《史记》:我国西汉司马迁写的杰出的历史文学著作,今
天我们学习的课文 就改编自这部名著。
2.板书课题:将相和 齐读课题。
3.释题:课题中的“将”和“ 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理清脉络
1.将与相和好如初了,这说明其中还有个从不和到和的过程。文
章通过几个小故事 给我们讲述这个过程的呢?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
读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顺,试着给这几个小故事加 个小标题。
2.学生初读后交流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谁来简单地说说课文的主要
内容。(自由读文后练说)
三、精读探究 感受人物形象
1.导语过渡: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又立了大功,被赵王封为 上卿,
职位比廉颇高,战功赫赫的廉颇很不服气,他说了什么?
指名读16节。
2.探讨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吗?
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1——10节)画出蔺相如说的话
第一处(第6节):指名读 ,思考: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
番话的?(读1——7节,理解赵王的“为难”。)
指名 再读第6节,从他的话里你感受到什么?抓住“想了一会
儿、愿意、一定”体会。再次带着感受和理解齐 读第六节。
第二处:(第8节中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
诚意,就上前一步 ,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学法同前。
第三处:(第8节中他理直气 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
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 br>在这柱子上!”)
理解“理直气壮”。从“我的脑袋和璧一块儿撞碎”体会到什么?
第四处:(第9节中)理解“大大方方”。和氏璧已不在手上,
为什么还能大大方方?说明了什么? < br>3.小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我们分


明从他说的话里 感受到他并不是“就靠一张嘴”。
四、作业布置:有感情练读“完璧归赵”的故事,讲述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探讨了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蔺相如并不是“ 就靠
一张嘴”被封为上大夫,而是凭着他的勇敢机智立下大功。现在我们
来看看“渑池之会”上 他的表现。
二、继续深究 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11——14节)画出蔺相如说的
话。
指名读,思考: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
引读13节,从蔺相如的话里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理解“鼓瑟”与“击缶”的区别。从秦王击缶可以看出什么?
2.小结过渡:“渑池之会 ”上,蔺相如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
了赵王的尊严,又立下大功,因而被封为上卿。他凭借的绝不是“ 就
靠一张嘴”。但这位敢与秦王针锋相对的勇士、英雄,却在听了别人
传来的廉颇的一番话后就 像老鼠见了猫一般地躲避廉颇。这是为什么
呢?廉颇到底说了一番什么话?
三、话语比照 感悟品质
1.引导学生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出示语句比较。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
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 /p>


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 吗?大家知道,秦王不
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
就 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王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
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2. 你仔仔细细地读他们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点:一是人称不同。廉颇称呼蔺相如“他蔺相如”, 显然有
不敬之意。不仅直呼其名,而且还在名字前边加了一个“他”字,更
突出了廉颇的不服气 。而蔺相如始终尊称廉颇为“廉将军”,实为真
心诚意敬仰这位老将军。这样的称呼,已经把廉颇的居功 自傲与蔺相
如的真心诚意表现得十分明白。
二是排名次序不同。廉颇始终将自己排在第一位, 从“我廉
颇……他蔺相如……”这样的顺序中展现;而蔺相如却始终把廉颇排
在第一位,从“武 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中可见。这就将廉颇的自傲
与蔺相如的谦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是关 注的中心不同。廉颇居功自傲,关键在于以个人私利为中
心,蔺相如顾全大局,关键在于以国家为中心。 廉颇口口声声“我”、
“我”、 “我”,连说三个,丝毫没有提到赵国;而蔺相如句句说
的 是“我们赵国”,也是连说三遍,全然没有涉及个人私利。
3.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人物语言,感受形象,感悟品质。
4.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做了些什么?
5.引读最后一节文字。


《史记》原文中写道“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
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攻
无不克,战无不胜,渑池之会上因为他镇守边境,秦王不敢 拿赵王怎
么样。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这身战袍曾陪伴着廉将军大败齐
国,攻取阳晋;陪 伴着廉将军固守长平,逼退秦兵……这一身战袍,
对于战功赫赫的廉大将军而言,意味着什么?(荣誉、 地位、名利……)
而今,廉将军脱下战袍,又意味着什么?(放下了自己的荣誉、名利、
地位… …)如果说,蔺相如再三避让廉颇是为了赵国利益;那么廉颇
脱下战袍,负荆请罪,又是为了什么?(公 忠为国)
四、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为了共同的国家利益,将相终于和好了,他们同心协力 保卫赵国。
这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可负荆”,真可谓“海纳百川,有
容乃大,将相 和,平天下。”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公忠为国
廉 颇 蔺相如
完璧归赵 勇敢机智
不和 渑池之会 英勇善战 智勇双全
和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

教学反思

三一五晚会-低碳生活方式


说课要求-广东省高校名单


半江琵琶半江红-交通安全法


司马光教学反思-爱的勇气


查哈尔-感恩节图片素材


天津第五大道-电动势公式


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伴奏-拳皇97连招表


活力苏口服液-dnf最好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