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新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小结知识点归纳
离骚教案-情侣头像可爱
部编版新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小结知识点归纳
第五单元知识小结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搂(lǒu) 揪(jiū) 扳(bān) 铸(zhù)
颧(quán)
揩(kāi) 浆(jiāng) 袱(fú) 蘸(zhàn)
诈(zhà)
怔(zhèng) 堪(kān)
(2)难写的字
“挠”:右部的“尧”不要多写一点。
“喉”:“亻”右部没有一小竖。
“浆”:下面是“水”,不是“氺”。
“馅”:右下部是“臼”,不要写成“白”。
(3)多音字
监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屏
摔跤 欺负 抓挠 破绽 脚腕 扳不动 肢体
无疑 格局 监生 侄子 喉咙
粉刷 刷浆
师傅 绝活 派头 包袱 手法 鼓点 屏障
芝麻 神圣
露馅儿 难堪 有诈 傻小子
发怔 一叉一搂 手疾眼快 精神抖擞
仰面朝天 不可侵犯 轰然倒塌 一模一样
半信半疑
(2)近义词
立刻~马上 欺负~欺凌 破绽~漏洞
挺脱~结实
计划~盘算 威严~威武
出色~卓越 结实~壮实 问候~慰问
穿梭~穿行 吩咐~嘱咐 登时~顿时
规矩~规则 派头~架势
清脆~响亮
搜索~搜寻 侵犯~侵略 发怔~发呆
半信半疑~将信将疑
天衣无缝~万无一失
考试点睛:近义词辨析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的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
1)写出词语的近义
词。(2)把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分别填入句子中。(3)写出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近
义词。
(3)反义词
退后➝前进 手疾眼快➝笨手笨脚
精神抖擞➝萎靡不振 挺脱➝虚弱
直硬➝柔软
出色➝平庸 结实➝虚弱 侵犯➝保卫
清爽➝沉闷
雪白➝漆黑 稀溜溜➝稠糊糊
天衣无缝➝漏洞百出 平平整整➝坑坑洼洼
一模一样➝迥然不同
(4)词语归类
①量词
一块疤 两茎灯草 一屋人 一盏灯 一个规矩
一间屋子 一个小包袱
一身黑衣黑裤
一面雪白的屏障 一袋烟 一碗茶
②修饰词
高等的车夫 铁扇面似的胸 直硬的背
最出色的车夫 四四方方的小包袱
白得透亮
白得清爽 衔接得天衣无缝 不可侵犯的威严
如山般的形象
③动词
使巧劲 下冷绊子 占上风 塌了腰
合了裆
杀好了腰 睁得滴溜圆 揩揩眼泪 伴着鼓点
和着琴音
④特殊词语
ABB式词语:红扑扑 稀溜溜
类似的词语:软绵绵 硬邦邦 脆生生
二、四字互为近义词的词语:手疾眼快
类似的词语:见多识广 东奔西走
高瞻远瞩
一✕一✕式的词语:一模一样
类似的词语:一心一意 一板一眼
一唱一和
描写人物精神状态的词语:精神抖擞
类似的词语:气宇轩昂
昂首阔步 容光焕发 斗志昂扬
二、佳句积累
1.动作描写
<
br>(1)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
两个指头。
这是对严监生咽气前的一段描写。严监生病得很重,尽管这样,他还伸出两个手
指头,惦记着
什么,为下文他的吝啬鬼形象作铺垫。
(2)只见师傅
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
刷便在墙面啪地清
脆一响,极是好听。
这些是对刷子李刷墙动作的细致描写,写出了他的娴熟与优雅,透着自信
与潇洒,给人的感觉
不是在刷墙,而是一位艺术家正在创作一件伟大的作品。
2.外貌描写
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
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
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
这里描写了祥子的外貌,从“铁扇面似的胸”和“直硬的背”可以看出祥子的强壮。
3.比喻句
(1)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
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
障。
这句话写出了墙壁被刷子李刷过后的效果,更加衬托出他高超的技艺。
(2)俩人把“抢”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
“公鸡鹐架”形象地写出了两个人虎视眈眈、各不相让的情景。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刻
画出了两个
孩子好胜和可爱的儿童形象。
三、考试热点
1.《人物描写一组》重点段
落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出现,描写方法及对句子的理解常以填空
的形式出现。
2.《刷子李》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常作为课内阅读出现。
四、“1+X”阅读
推荐篇目:冯骥才《苏七块》
推荐理由:《
苏七块》讲述的是一个传奇的正骨医生,他的正骨手法,不像治病,倒更像变魔
术。他给人正骨快速又不
痛苦。医术高明的人,在天津卫挂头牌,但是这个苏医生有个规矩:
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
七块银圆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绝不搭理。苏七块
的外号也正从这来。本章叙事一波三折,曲折
动人。选材精当,借小事表现人物的大本领,大
智慧。语言本色朴素,活泼幽默,极富表现力。
阅读方法: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结合本单元的学习,看看作者运用了
哪
些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老师、同学交流学习。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两个电话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晚都没睡好。第二天一上班就匆匆给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
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
<
br>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你寄……”
儿子只漫不经一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hé
huō)呢,到真冷了再说。”他喋喋不
休,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撂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拔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颤巍巍的:“天气预报
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从他忘了关好的窗缝(féng
fèng)里乘
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jiē jié)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
呢。
”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牵
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
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有点发懵(měnɡ mēnɡ)
(1)给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暖和________(hé
huō) 窗缝________(féng fèng)
结结实实________ jiē jié) 发懵________(měnɡ
mēnɡ)
(2)比一比,再组词。
端________
锋________
喘________ 缝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横线上,再仿写两个。
①AABB: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②AABC: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选择填空。
省略号表示:a、话还有很多很多,被省略了。b、话还有很多很多,被打断了。
①
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你
寄……_____
___
②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________
(5)回答问题:
①看完电视以后,老王整晚都睡不好的原因是________。
②仔细阅读画线的句子,“他”愣住的原因是:________
(6)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7)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一句什么谚语或诗句?请写下来。
【答案】(1)huō;fèng;jiē;mēnɡ
(2)端正;锋面;喘气;缝隙
(3)端端正正;跌跌撞撞;整整齐齐;真真切切;
斤斤计较;津津有味;蒸蒸日上;栩栩
如生
(4)b;a
(5)
因为冷空气即将到达武汉,老王不放心自己的儿子;是因为他只想到关心自己的儿
子,没想到自己的母亲
还在关心着他,而老王根本没有想到要给母亲打一个电话
(6)在生活中,为什么我们只关心自己的下一代,却没有想到自己的父母呢。
(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
辨析。暖和(huō)、窗缝(
fèng)、结结实实( jiē)、发懵( mēnɡ)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字音、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从①是AABB式结构,
如:端端正
正。②是AABC式结构,如:津津有味。
(4)解题时要细读语句,联系上下文了解省略号
的作用,①话还有很多很多,被打断
了。②话还有很多很多,被省略了。
(5)考查
回答问题的能力,带着问题细读课文,一般都能找到答案,但有的需要加以概
括。(6)考查对文章最后
一自然段的理解,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析作答。
(7)考查对相关彦语,诗句的掌握,在与平
时的积累和记忆。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
晖。
【点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
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
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
弄明白。
(2)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比
较组词
记忆生字。(3)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
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4)此题主要考查对省略号的作用的
掌握及应用
。(5)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
容。(6)考查对文章最后
一自然段的理解能力。(7)主要考查学生对谚语的掌握,要求
学生请教长辈或借助资料收集谚语,平时
多记多积累。
3.课外阅读。
灯光
夏夜,静悄悄的,星星眨着眼睛,月亮姑娘出外飘游。她那柔和的金黄色的光芒,像
轻纱一样笼罩着大地
。她在天空中飘呀,飘呀。夜渐渐深了,一家家的灯火相继熄灭了,
人们进入了梦乡。
夜更深了,月亮姑娘在静寂的夜空继续慢慢地飘着。忽然,她发现有一盏灯还亮着,
那灯
光和天上的星光相互辉映。月亮姑娘好奇地探头一望,只见那明亮的灯光下有一位老
师,她面前放着厚厚
的一摞学生作业本。这位老师正在埋头批改学生作业。她改得那么认
真,那么仔细,连一个小小的错误也
不放过。额上渗出了细小的汗 珠,她也顾不上擦。
咦,她怎么笑了?月亮姑娘又往前探了探头,啊,她
改到了一篇好文章。哟,怎么又皱眉了?
咳,原来是批到了“淘气大王”的胡涂作业。
啊,这就是老师的甘和苦。在这盏“长明灯”下,她的双鬓银丝不断增多,她的额上皱
纹
逐渐加深。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她在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她的每一分光。
月亮姑娘叹息着悄悄离去,她不忍心打扰老师的工作。
啊,夏天的夜晚是多么宁静!月
亮是那么柔和,星星是那么闪烁迷人。老师屋里的那
盏灯,比月亮、星星更柔和,更迷人。
(1)给短文分段。
(2)概括第二、五自然段段意。
(3)找出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4)为什么说:“老师屋里的那盏灯比月亮、星星更柔和,更迷人”?
【答案】(1)共分三段。第一段(第1节);第二段(第2—4节)第三段(第5节)。
(2)第2自然段:深夜,月亮姑娘看见老师还在认真批改学生作业。
第5自然段:老师屋里那盏灯比月亮、星星更柔和、迷人。
(3)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她在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她的每一分光。
(4)是老师无私地为教育事业奉献每分光的精神使她屋中的灯光比星星、月亮更柔和、迷
人。
【解析】
【分析】(
1
)这篇课文
共分三段。第一段(第
1节);第二段(第2—4节)第三段
(第5节)。(2)第2自然段:深夜,月亮姑娘看见老师还在认
真批改学生作业。第5自然
段:老师屋里那盏灯比月亮、星星更柔和、迷人。(3)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为了孩子们
的成长,她在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她的每一分光。(4)是老师无私地为教育事业奉献每分
光的精神使她屋中的灯光比星星、月亮更柔和、迷人。
【点评】(1)只有掌握了课
文内容,才能划分出段落。(2)找出了每段的中心思想;
(3)考查了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为为了孩子
们的成长,她在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她的每一
分光。(4)告诉了我们是老师无私地为教育事业奉献每分
光的精神使她屋中的灯光比星
星、月亮更柔和、迷人。
4.
默读父亲
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
时搪塞哥哥姐
姐们的托词了。在我10岁那年,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地让父亲给我买
冰棍吃。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
棍的人
。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
车,便步行着去。一时半
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
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
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怎么会化了
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的事儿。学校
为此专门召开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参加颁奖会
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
了,还特地找出不常穿的一件中山装给穿上。可当父亲已跨
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天大地扫
了父亲的兴:“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
就别去了。”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那表情就像小
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
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皇而又绝望。迎着爸妈投放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
好一阵不说
话,只是任性地待在家里不出门。父亲犹疑思忖了半刻,用极尽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爸这就不去了。”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
讷、敦厚且瘦
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看着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地和
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可
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风风
光光地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
授奖和全校师生羡慕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
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这一切呢!顿时,
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17岁初入大学的那年。我刚入大学
的时候,寝室里住了4个同
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后来,
与其说是对
别人的羡慕,倒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60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
br>说:我要一只收录机。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我一软,两手空
空连夜赶
回学校。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孩
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
个人活的是志气。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我正
掂量着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
东西放在我手上。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
已久的袖珍收录机。事后我才知道父亲是进城抽了500毫
升血给换来的。”不喝牛奶的孩
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
到了做人的自尊,
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④父亲没能活到60岁便病逝
了。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我,我将手放在
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
父亲已无能无力了。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
和目送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
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
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1.这篇文章主要写的人物是父亲,作者通过哪三件事来刻画父亲的形象?
2.请简要赏析第①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
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
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
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
的呢!”
3.第②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心里漫上一阵痛楚”,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4.第③自然段中父亲所说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5.“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
br>种延续。”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有何作用?
1.父亲为生病在床的“我”买冰棍;父亲躲在学校操场的大树下默默关注“我”的颁奖典<
br>礼;父亲给“我”买收录机,并教育我不要和人攀比。
2.这句话对父亲的动作、神态
、语言进行描写,写出了父亲细心呵护冰棍、生怕冰棍化掉
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
3.为父亲爱子行为而感动,为自己不理解父亲的心意而内疚、后悔。
4.没有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样可以生存、长大,人活着要有志气。(意思对即可)
5.父亲虽然没有活到60岁就病逝了,但是父亲的善良、坚强等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
“我”
将像父亲那样去做人、去生活。作用:揭示文章的中心,升华主题。
5.
忧伤的国歌
房向东
①那天,我们先去了格林尼治天文台,回来路上,弯到一家叫“金筷子”的中餐馆吃午饭。
<
br>②“全筷子”是一个女老板,三十五六岁模样,脸不大,眼睛却特别大,那眼睛弥漫着伦墩
的雾,
有点儿迷惘,有点儿忧伤。她先是为我们上了茶,接着上饭上菜。
③边吃饭边聊天。这时,女
老板凑过来问:“你们几个,什么团呀?”我们告诉她,我们是
出版方面的。她“哦”了一声,她似乎对
我们是搞出版的来了兴趣,话稍多了几句,淡淡地
说:“我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院里长大……我的继
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美编。他叫李
某某。”这时,我仔细瞧了她一眼,她说不上漂亮,然而有一种气质
,有点冷,有点无奈,
仿佛还有点渴求。
④这时,突然响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声。我们几个全都抬起了头,先是对视一眼,
接着就寻找声音发自何处。在伦教,还能听到我们的国歌?
原来,是从女老板的口袋里发
出的声音—是她的手机响了。她的手机铃声设置为我们的国歌声!
⑤她到一旁接电话了。
⑥在国内,每天听这支歌,可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如
此特殊的震撼力。这音乐,
强烈地撞击着我的心灵。一时间,我们几个都沉默不语了。
⑦接完电话,她过来又为我们每人加了一小碗汤。我们问,你的手机怎么会有国歌声呢?
她说:“想家。特地灌进去的。”
③我们似乎也没有太多的话说。不知道别人在想什
么,我在心中品味着她的“想家”二字。
我还品味着“金筷子”这个店名,筷子,是中国才有的,“筷子
”却是“金”的!中国的筷子,在
她心中有多大的分量啊!
④过了会儿,我问:“最
近有没有回到国内看看?”她说:“去年春节回北京了。我什么人也
没有找,在宾馆住了三天,这三天都
打着车在街上转……”她的声音很低。听到她的声音,
我被她的伤感所感染。她说了,她想家。北京,是
她长大的地方,有同学,有亲人,至
少,有熟人,她却谁也没有见。她有一个继父,她母亲还在吗?她与
母亲说不上话?或者
母亲待她不好,所以她出国了?也许,她的爱遗失在北京的某个公园,遗失在依然款
款而
流的水中?无家可归?还是有家不想回?她在北京转了三天,她在寻我感觉还是寻找梦?
总
之,我觉得她瘦弱的身躯里装了很多心事,很多理不清的情感。
①我们走了。女老板把我们送
到门外,神情恋恋的,又把我们送到了停车场,起风了。我
们要上车了,请她回去。她说:“一路上小心
啊,过马路要小心啊……”她的语气,像母亲送
孩子上学,像妻子送爱人远行……我们点
着头,却什么也没说。我们用眼神和笑容向她告
别。我们上车了。这时,她的手机又响了,她右手接着电
话,左手上举着,晃动着,目送
着我们远去,远去……
①所有的中国人都远去了,只
有她留在伦敦的风中。这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她那手机
里发出的国歌声,有那么点儿,忧伤……
1.请你梳理文章的情节,理清文章的思路。
吃饭时遇到女老板——(
)——惊闻国歌——( )——送别
叮咛——( )
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女老板“想家”的情感?
4.古人说人生有四大喜事,其中之一便是“他乡遇故知”。请你结合本文,谈谈对这一喜事
的理解。
1.聊天中得知女老板的身世,听女老板诉乡思,感受到手机里国歌的忧伤。
2.语言描写。表现出了女老板对我们离去的不舍,体现了她对祖国和国人的思念与热爱。
<
br>3.①在手机里灌装国歌。②回国在大街上转悠。③为店取名“金筷子”。④为“我们”送行
。<
br>
4.文章中在伦敦开餐馆的女老板,遇见我们几个“国人”态度非常热情,和我们相聊甚欢,<
br>在“我们”告别之时非常依依不舍,这正应了古人之语:他乡遇故知。在他乡久居或旅游之
时,因
为和家乡不同的环境等因素,难免会感到孤独和忧伤,当遇到家乡人时难免会感到
亲切和欣赏,所以这是
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结合本文言之有理即可。)
6.
睡在噪音里的母亲
牧徐徐
母亲是一个特别爱静的人,尤其是在睡觉时,不能受到一点声响的打搅,否则就易失眠。
以前,母亲一直住在乡下老家,村子里的白天夜晚都特别安静。因此,她习惯了在这样的
环境里入睡
。我在很小时便知道母亲喜欢清静,所以,不敢在她睡觉时发出喧哗声,更不
敢轻易去打
搅她。
母亲睡觉时爱静的这一特性保持了很多年,直到来到我这里。
我的
新房正好位于城市两条主干道的交叉口,一天到晚都是车流不断,喧嚣不已,晚上的
光污染也很重,窗外
的灯光亮得如同白昼。
我知道这样吵闹的环境,母亲自然受不了,于是便事先给她的卧室窗户
安了加厚的双层隔
音玻璃,还挂上了一层厚厚的隔光窗帘。我想,这样便能有效地阻隔掉外面的噪音和灯
光,能让母亲睡得安稳些。
但母亲晚上睡觉时却不愿意关窗户和拉窗帘,理由是“窗
户关起来,一点风都进不来,太
闷了”。
夏天来临时,晚上卧室里热得很,可母亲却
不愿意开空调,说空调吹出来的冷气让她不舒
服。其实,她是觉得开空调费电,勤俭、朴素是她一贯的秉
性。
“不开会热坏您身体的!”我坚持让她开。
“哪有这么娇贵,我在老
家过了几十个三伏天,也从没用过空调呀!”母亲反驳。“可城
里比老家热呀,左右邻居都开,他们的空
调外机将热量全都排到我们家了。”我摆开事
实,想让母亲清楚这个道理。
可母亲到
底还是坚持不开空调,再热的夜晚,她也只是拿着那把从老家带来的蒲扇,给自
己扇些风来,她说:“扇
累了,困乏了,自然就能睡看,睡着也就不知道热了。”
一天晚上,我走到母亲的卧室边,一
打开们便是一股热浪,让刚从空调房里出来的我十分
不舒服,但我发现母亲居然睡着了,睡在很大的噪音
和一股股热浪之中。从窗外射进来的
灯光,毫不留情地打在她瘦弱、单薄而又苍老的身上。我有一种流泪
的冲动,母亲一个睡
觉爱静的人,居然改变了一辈子的特性,变得不在乎喧嚣,不在乎嘈杂,不在乎不黑
下来
的夜晚,更不在乎扑面而来的闷热,就这么慢慢地睡熟了……母亲,她是真累、真乏了。
我想,母亲肯定向往乡下老家的宁静,渴望回到那个没有喧嚣车流,没有刺眼灯光的乡
下,过安
安静静的晚年生活。但她却从未开口提起想回去的话题。母亲是明事理的人,她
深知,自己来这里是有任
务要完成的。她的到来和不离开,将能极大地帮衬儿子一把,让
辛劳一天回到家的儿子,不必自己动手做
饭,一回来就能吃上一顿现成的热腾腾的晚饭。
她更知道,正因为她的存在,儿子早上才能多睡会儿,不
必自己早早起来做早饭,更不必
去外面吃又贵又不太健康的早点。
我想,天下有无数
这样的母亲,为了子女,人到老年却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生活了一辈
子的故土,漂泊在陌生的城市里,
带着大半辈子的乡土气息来忍耐城市里的新生活,她们
善良而勤俭,并极具坚韧性,如同我的母亲,再热
的天,再吵的环境,她也能忍受住,强
迫自己合上眼睛,睡在一片喧嚣吵闹之中。
睡
在噪音里的母亲,她知道不能为了自己撒手不管,回到熟悉、舒坦的乡下去,她是在为
孩子做最后无悔的
牺牲。
(选自2016年2月《思维与智慧》)
1.文中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你是如何理解文章的题目“睡在噪音里的母亲”的?
3.文中前两个自然段写了母亲喜欢安静,可题目是“睡在噪音里的母亲”,这与题目矛盾<
/p>
吗?为什么?
4.你认为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分析。
5.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母亲为了能照顾儿子,改去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习惯,
而且无怨无悔。身为孩子,你能谈一谈最好的孝顺是怎样的吗?
1.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使前后两部分内容衔接更紧凑。
2.一向喜欢静的母亲为了“我”,艰难地适应了喧嚣的城市生活,体现出母亲对“我”的
爱。
3.不矛盾。写母亲喜欢安静的特点,为下文“我”安双层玻璃和厚窗帘的情节作铺
垫,也与后文母亲在
喧嚣中入睡形成对比,突出母爱的主题。
4.母亲是个勤俭、朴素、善良、坚韧而又
疼爱孩子的人。母亲每天早起为“我”做饭,可
见很勤劳;不舍得开空调,可见其节俭、朴素;为子女适
应喧嚣的城市生活,可见其坚
韧、善良、疼爱孩子。
5.示例:我能想到最好的孝顺
可能不是言听计从,而是让父母一直觉得自己很重要。(本
题可见仁见智,合理即可)
7.
送报的少年
①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
多钟的
时候,便有一阵轻捷(jié jiě)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
)晴天雨天,他
.
( )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
的时候,他便会
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②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
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
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③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
.
(
diǎn tiǎn)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④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
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
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
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
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
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
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
起床洗
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
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
早起床!”
⑤儿子不屑(xuè xiè)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
⑥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⑦儿子笑得
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
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
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⑧一个大雨滂(pāng páng)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
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才出现
.
在我家门口。
⑨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
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
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般嗫嚅着说:“对
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
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
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
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⑩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
⑪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
老师,从明
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⑫我随口问:“那你呢?”
⑬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⑭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少
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若
送迟了,您多包涵!”
⑮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选择一组恰当的关联词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①不但……而且……
②不论……都……
3.第⑦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表面上看是儿子嚣张的无礼貌表述,实际上,作者有什么目的?
4.引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并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的是少年说的哪句话?
5.在下面语段中找出三处令你感触深的短语,在其下面画上波浪线,并谈谈你感受到了什<
br>么。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
都是楼
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é tiǎn xiè pāng
2.不论……都……
3.同送报青年形成对比,更为后文送报青年考上北大作铺垫。
4.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
5.“凌晨5点”“两百多户人家”“一万八
千多级台阶”(或:“凌晨5点就起床”“为
两百多户人家送报”“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感受:①
表明少年的家庭经济环境不
好;②表现少年成熟、懂事的性格。(表达与此相近即可)<
br>
8.
日子里的诗意
鲍捷
①她的煎饼摊就摆在热闹的步行街口,简单的
手推车上嵌着一个平底锅,锅边一盆和好的
面粉,一盆碧绿金黄的韭菜鸡蛋馅。每天,她专心致志做着煎
饼,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车流
人群,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就在面粉的搓揉拿捏中寂寂度过。
②那个深秋的黄昏,空气中刮着冷冷的风,我接儿子放学,等公交车时,被一阵阵浓郁的
韭菜香吸引
,忍不住停下脚步。第一次仔细看她:额上几道深深的皱纹,留下岁月的痕
迹,脸和手都被冷风吹得通红
,看上去四十多岁,没有一般小摊女人的邋遢(lā tā)随
意,大红冬袄外围着一条蓝色碎花围裙
,朴素而洁净。她正用双手飞快地搓揉翻拣,一个
个圆乎乎、油汪汪、金灿灿的韭菜饼子在她的手下翻飞
。
③瑟瑟秋风里,能有这样一个热乎乎的煎饼也是一种寻常日子里的幸福吧。
④等煎饼的间隙,我打量这个小摊,没什么特别。在昏黄的街灯下,她及她的小摊都笼罩
着一种淡淡
的烟火的气息,一种浓浓的家的味道。突然,我发现在小推车中间的档子上,
放着一个红皮笔记本,式样
已经过时,却是一种记录岁月的陈旧,有一种俗世里的美好。
看得出,主人一定很爱它,并日日抚摸它,
翻阅它。
⑤我的目光停留在红皮笔记本上,久久没有移动。她仿佛看出我的疑问,腼腆一笑说
:
“没事时坐着晒晒太阳、翻翻杂志,遇见好的诗,忍不住抄下来。呵呵,年轻时候喜欢文
学。
”她的话让我愕然,想不到,这样一个卖煎饼的女人,被生活打磨得如此粗糙,却又
..
如此细
腻,竟如此执着地喜欢诗、喜欢文学,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热爱和坚守?
..
⑥忽然间,很想看看她的红皮笔记本。“可以吗?”
⑦她用沾满面粉的手递过来。“不好意思啊,只是觉得这些句子好,爱。”
⑧爱,多么强大的理由!
⑨我想起电影《SWANN》中那个写诗的普通农妇,生前
默默无闻后却令许多城里人惊讶
喜爱。她常穿着农家朴素的衣裙,站在风里,嘴唇紧闭,目光忧郁地望着
远方。她生活在
粗壮丈夫的暴力之下,那个男人不懂得她的诗,更不懂得她的美。她只能在结束一天的辛
勤劳作后,才悄悄地把自己沉浸在内心深处的世界里,把内心丰富的情感用美丽的句子表
达。她
将希望与梦想写在破碎的纸片上,一片又一片,藏在皱皱的牛皮纸袋里,在日复一
日的艰难生活中,她从
来放弃自己的梦想和思想的飞翔。
⑩其实,做煎饼女人抄写的诗句有多美,意蕴有多深刻,真
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与电
影中的农妇一样,有一颗能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心。
⑪此
时,深秋的黄昏不再寒冷。坐在暖和的车厢里,儿子依偎在我的怀中,他香甜地吃着
煎饼
,和我说着幼儿园的趣事。车窗外,秋雨潇潇,夜色渐浓,华灯初上。下班的人们裹
着阵阵寒气上车,不
一会儿,车厢里的阵阵温暖就将这寒气融化,人们说着笑着,牵挂着
不远处亮着灯光的家。
<
br>⑫忽然觉得,心里满满的:是晴空艳阳的暖,是春风拂面的柔,是姹紫嫣红的娇,是围坐
火炉的热
,是韭菜煎饼烙在锅里的香。日子里的诗意,原来是这样好!
(选自《散文百家》2012年第8期)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干净——( ) 好像——(
) 惊奇——( ) 温暖——( )
2.选文第②段中画线语句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粗糙”和“细腻”分别指什么?这对反义词放在一个句子中,<
br>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⑨段中写电影《SWANN》的内容对表现做煎饼女人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5.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②段中写做煎
饼女人朴素洁净的衣着与一般小摊女人不同,为下文写她对诗歌的
热爱作了铺垫。
B
.选文第②段中写了秋天的冷风,既表现出天气的寒冷,又衬托出做煎饼女人生活的辛
苦。
C.选文第⑪段中写“我”因为坐在暖和的车厢里,所以才觉得深秋的黄昏不再寒冷。
D.选文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颗能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心,生活就会处处充满诗意。
6.结合选文说说“日子里的诗意”有什么含义。
1.洁净 仿佛 惊讶 暖和
2.动作描写,写出了女人做煎饼时动作娴熟,表现了她勤劳能干。
3.“粗糙”指
煎饼女人外表沧桑;“细腻”指她内心敏感。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做
煎饼女人的内心的美好,表达
了“我”对她的欣赏。
14.电影《SWANN》写了一个普通农妇在艰难的生活中热爱诗歌
,坚持写诗的事,用这位
农妇的坚强、执着,衬托做煎饼女人对诗歌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
5.C
6.“日子里的诗意”既指两个女人在或平凡或艰难的生活中所坚守的对诗的
热爱,也指生
活中所有能给人带来美好感受的事物,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9.
天阶
赵恺
①在一次晚会上,我朗诵自己写的诗歌《二泉映月》。为朗诵伴奏的,是二胡表
演艺术家
闵惠芬。晚上演出,下午和她做准备。
②诚挚、率真、善良、热烈,和闵惠芬对坐,心弦和琴弦共振。
③与音乐有生死之约,自8岁始,一把胡琴伴随一生。
④二胡是东方乐器,亦是平民乐器。平民喜爱,闵惠芬便喜爱平民之喜爱。
⑤她去过
苏北高邮湖,登上船上的水上小学,为渔家孩子演奏。恭敬虔诚,置身船头仿佛
置身维也纳金色大厅。<
br>
⑥她去过甘肃煤矿,乘坐卡车跑了5个矿井,戈壁为剧场,车厢为舞台,她为矿工演出。
获得上海文联授予的“德艺双馨”称号,颁奖仪式,她请来甘肃镍矿矿工。从矿工手上接
过荣誉证书,
是她的最高荣誉。
⑦去过以干旱贫穷闻名于世的定西。坐在一个红柳沙墩上拉琴,老乡围着红
柳沙墩听琴。
听众之中还有一头牛,这牛也奇,琴声一起,它站定不动,仿佛一座生出耳朵的山,老牛<
br>知音,闵惠芬想与知音合影,牛却俯首不动。闵惠芬懂得牛的心事,便专门为它加演了一
曲,老牛
这才乐了,巍峨大山温顺得像个孩子,依偎着闵惠芬合影作别。
⑧曲终人不散,满坡响起大西北“花儿”。
⑨重病,医生从未见过的病。与死亡抗争
了17年。如何手术?从右肩到右肋得割出一条七
八寸长的口子。对于一位右手执弓的弦乐艺术家,这意
味着什么?
⑩琴手惶恐发问:“手术后,我还能拉琴吗?”
⑪医生悲怆作答:“要做好不能拉琴的准备。”
⑫问答之间,她们相拥而泣。
⑬三次手术,三次化疗,命运把闵惠芬推向地狱的门槛
。眼睁不开,耳听不见,她进入混
沌迷蒙。冥冥之中见一条蓝色云带,她向着缥缈云带飞去。就在那一刻
,听见一段乐句。
她知道,这是天籁。想记录天籁,可是举不起右臂。不能记录,天籁就不肯离去。盘旋
、
依偎、缠绕,乃至支撑、激励、召唤,直到她的体力渐渐恢复,直到她记下这段诞生在天
堂的
旋律。静卧病床,闵惠芬把这段乐句发展并结构成为一部作品,她把作品命名为《音
诗——心曲》,并委
托弟子演奏。
⑭作品公演,闵惠芬去听了。
⑮她说:“音阶,天阶。历经劫难的我刻骨铭心,美的创造,当是生死攀援。”
(摘自《读者》2013年第2期)
1.围绕着“平民喜爱,闵惠芬便喜爱平民之喜
爱”,作者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概
括。
2.画横线句“恭敬虔诚,置身船头仿佛置身维也纳金色大厅”中“恭敬虔诚”是对闵惠芬<
br>的______描写,从这句话中我们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r>
3.试分析选文第⑦段详写“老牛听琴”的作用。
4.阅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闵惠芬的性格以及高度概括其品质的词语。
5.试分析本文以“天阶”为题的含义。
1.①为渔家孩子演奏;②为矿工演出;③坐在红柳沙墩上为众人拉琴。
2.神态 闵惠芬对人民和艺术的无限热爱、尊重
3.从侧面衬托出闵惠芬二胡演奏技艺高超、精湛和她为人的率真、善良。
4.诚挚、率真、善良、热烈
5.把音阶比喻成天阶,生动形象地表现闵惠芬对二胡
演奏无止境的生死攀援,也表达作者
对闵惠芬的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