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别妄想泡我
927次浏览
2020年12月27日 02:4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灰姑娘吉他谱-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

2020年12月27日发(作者:管镛)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会认“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肃、晰、 振”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严肃、抱负”等16
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学会把文中三个小故事连起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深入体会
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
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1.字词教学
本课的生字教学,可以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记忆、理解生字。“晰”的形 旁“日”,让我们
知道有太阳会更清楚;“惑”的形旁是“心”,心上或者这样,或者那样,自然是没有 明确的答案。可
以按汉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左右结构的字有“晰、振、胸、怀、效、疑、顾、训”,上下 结构的字有
“赞、惑”。“肃、凡、斥”是独体字,其中“赞”上下大约相等;“惑”是易错字,学生容 易把
“或”写成“”;“凡”的最后一笔是点。这些字教师可以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2.阅读理解
学会先弄清课文的三个小故事,然后连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课的重点 。把长课文分成三
个短短的小故事,“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理清三个故 事的因果联系。
通过分角色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等有效方法感悟课文,体会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3.表达运用
想象少年周恩来看到那位妇女被欺凌,无处申冤时,他心中的所思、所想、所感。

1


1.预习提纲
(1)搜集周恩来的有关资料。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再读课文,列出文中描写的三件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多媒体课件
《火烧圆明园》短视频。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肃、晰、振”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视频,引入课题
1.教师谈话: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看一个短视频。(播放《火烧圆明园》短视频)
看了短片后,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预设一:我感觉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的行为太无耻了。
预设二:我觉得国家要富强,我们就要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2.众所周知,我们国 家以前一穷二白,人民受尽了欺凌,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它的意思正好与
“中华崛起”的意思相反。( 板书:中华不振)
可是,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叫周恩来,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他立下了一个远 大的志向: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
3.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一起走近周恩来,认识这位有远大抱负的少年。
设计意图:
2


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 的储备,缺乏透过表面文
字体悟背后的情感的能力。短片的播放,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背景,从而唤起情 感共鸣,为走进课文,
走近人物做了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品读课题
1.读课题。
教师谈话:我们先把课题齐读一遍。读课题时,我们应该把哪个词读重一点?(中华)
2.品课题。
课文的题目告诉了我们少年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中华之崛起)我们 先来看看“崛”的
字形,“崛”是山字旁,跟山有关,是说山突起。那“崛起”在这里指中华的什么呢? (兴盛、繁荣、
富强)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中华指“中国”;“崛起”是“兴 起,振兴”的
意思。那整句话的意思就是——
课件出示:
为了中华的振兴而读书。
3.让我们坚定有力地读。(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读课题,品课题,使学生快速明白本课教学重点,起到提纲挈领、纵观全局的作用。
三、再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本课会认字有“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3个 字,学生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然
后分小组汇报。
(1)按结构分类。
教师谈话: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生字,给这些生字分分类。依据生字结构,说说生字的部首结构是什
么。
课件出示:
左右结构的字:晰、振、胸、怀、效、疑、顾、训。
上下结构的字:赞、惑。
独体字:肃、凡、斥。
学生读生字,分组讨论,组词。
(2)读音指导。
3


学生字,首先要读准字音,其中三拼音节和 后鼻音是重点关注对象。学生读准字音,仔细观察。
课件出示:
三拼音节:胸、怀、效、惑。
前鼻音:振、赞、凡、训。
提醒学生注意:“振”读zhèn,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
2.教师谈话:这些生字就像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有方法去识记。
1.谜语识字:两个先生坐在宝贝上。(赞)
坏土去掉心自来。(怀)
2.换一换:校——效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认读汉字,通过小组合作,然后说出自 己认识汉字的方法,在全班汇报,集思广益,提升
了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了探究的兴趣。
四、指导书写
1.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我们一定要识好字,写好字。
请大 家认真观察本课的生字,揣摩笔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比如说哪些字书写时要左边窄一点,
右边宽一点 ,哪些字上下相等。请大家观察生字,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进行总结。课件出示:
左窄右宽:晰、振、胸、怀、训
左右相等:效、疑、顾
上下相等:赞、惑
2.师生共同交流容易写错的生字,对于难写的字,老师边示范边指导。
3.学生练习在田字 格里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并随时提醒学生写字姿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
惯。
4.优秀作品展。
开展“我是小小书法家”的小活动,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生字,教师投影学 生的生字,大家“评头
论足”。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结构相同的字在写法上的共同点,这样让学生养成分析汉字,归类书写的好习惯。
4


五、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三次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2.快速默读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课文所写的三件事情。
课件出示:
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
3.学生找一找这三件事情分别在文章的哪几个自然段,试着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第15 ~17自然段):写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的场景让他真正体会到“中华
不振”的含义。 < br>4.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
“若有所思”“左顾右盼”等词语的意思。
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画出令自己感到“中华不振”的语句。
设计意图:
概括课文 内容,列出小标题,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初步掌握课文内容,为研读课文奠定基
础。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严肃、若有所思、清晰”等词语。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感 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导入:同学们,请齐读课题。课题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这是少年周恩 来读书时立下的远大
志向。)
5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少年周恩来 与众不同的志向,课堂上向全体师生表明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
书!现在我们要深入课文,一起了解少 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
2.正确读出下列词语,并选一两个词语练习说话。
课件出示:
严肃 清晰 抱负 胸怀
赞叹 疑惑 表情 忘怀 果真 非凡
左顾右盼 指望 训斥 体会 分量 响亮
3.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并选用部分词语说说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
“开火车 ”形式读词语,使学生学得有趣,同时用这些词语作为“珍珠”,让学生把它们串联起
来,为学生了解课 文内容降低了难度。
二、学习第一部分
1.自读第1~10自然段。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关于“为什么而读书”这 个问题,其他同学是怎么回答的?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周恩来的
回答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
2.学生读课文,同桌间互相讨论。
3.我们先来完成一个小填空。
课件出示:
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学生们踊跃回答。有
的说____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____;也有的说____________。周 恩来的回答是“____________”
(1)学生填空,教师小结: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是:为 父亲、为明理、为光耀门楣,这些都是为了
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 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课文把少年周恩
来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回答进行对比,突出了少年周恩来的胸怀 大志,具有远大的理想。
(2)你觉得周恩来这个宏伟志向是出于一时冲动说出的,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想法?
少年周恩来的回答“清晰而坚定”,“清晰”是很清楚的意思;“坚定”是不动摇的意思。少年
周恩来说 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志向坚定,决不动摇。
6


这是少年周恩来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所以他在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响亮而坚定)
( 3)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赞叹,“赞叹”的近义词是什么?(赞扬、肯定)校长当时
是怎样 为周恩来叫好的?(有志者当效此生!)
(指名读)理解“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校长让同学们仿 效少年周恩来的什么呢?(远大的志
向、博大的胸怀以及炽热的爱国情怀。)这位同样也满怀爱国之心的 老校长的赞叹,对少年周恩来来说
意味着什么呢?(鼓励、肯定、支持)
4.分角色朗读。
同学们,现在你们是少年周恩来,我来扮演魏校长,我们共同来读一读这段对话。
设计意图:
把周恩来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回答进行对比,同时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角色,体会
主人公的远大志向,同时,抓住关键词,反复诵读,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
远大理想。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悟“中华不振”
1.默读第11~14自然段。
思考:周恩来明白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吗?把相关句子画上波浪线,并在一旁写一写自己
读后 的想法。
(学生读文思考,教师点拨总结。)
伯父告诫少年周恩来不要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 方,周恩来有什么反应?(疑惑不解)有了疑惑,周
恩来是怎么问的?(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伯 父是怎么回答的?(中华不振哪!)
课件出示:
中华不振:意为中国不再振作,软弱无能。 这是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实行闭关锁国,导致国家发
展缓慢,与帝国主义国家差距越来越大,最终与列 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2.朗读指导。
年仅十二岁的周恩来显然是无法完全明白“中华 不振”的含义的,他后来又是怎么明白的呢?这是
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内容,现在我们先试着分角色朗读课 文。(指名分角色读,师相机指导。)
(1)周恩来的话要读出疑惑、惊讶的语气,可以让学生想象周 恩来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悲愤、
难过)
7


(2)伯父的话要 读出沉重、悲痛、压抑的语气。想象伯父当时会有怎样的表情和心情。(悲哀、无
奈)
设计意图: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周恩来的疑惑和伯父的悲痛,为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埋下伏笔。
四、学习第三部分,深入理解“中华不振”
1.读第15~17自然段。思考: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怎样的?
(1)扣住“大不相同”,体会“中华不振”。
课件出示: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句中说“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你读出了哪些不相同?
预设:这里热闹非凡,这里外国人多。
(2)小结:是的,贫穷的中国大地上有这么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
2.画出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
课件出示: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 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
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 ,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
而训斥她。
(1)指名说体会。
(2)设想一下那位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①亲人的无辜惨死——被轧死。
②外国人的嚣张。
③巡警的狗仗人势。
④正义得不到伸张。
(抓住“不但不……反而……”句式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中国人 ,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
心。我们从中能感受到中华不振!)
(3)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假 如当时你亲眼看见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可是文中却说:“谁
又敢怎么样呢?”
8


师:“谁又敢怎么样呢”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为什么围观的人不敢怎么样吗?这可是咱们 中国人自
己的土地上啊,而且围观的都是中国人啊!但是他们怎么会连做些什么、说些什么都办不到呢? (指名
说)
师:想象当时的中国巡警会怎样训斥那位妇女,站在一旁的外国人又会说些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后,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当时的他在想什么呢?
预设:他可能在 想:中华不振啊,我该怎么办才能使中国人不受外国人欺负?为什么在中国人自己
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 之下有一群中国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被折磨,却不
敢给自己的同胞伸张正义 ?
4.这些问题一直在周恩来的心中激荡,所以当校长提问时,周恩来才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
5.周恩来读书的目标是什么呢?请大家填一填。
课件出示: < br>周恩来不是为(父亲)而读书,不是为(明理)而读书,也不是为(光耀门楣)而读书。他认识
到 :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填写,然后齐读。
设计意图:
抓住“大不相同”等关键词,让学生通过读一读、填一填等方式,体会少年周恩来 目睹中华不振,
深思熟虑,立下志愿的激愤心情。从而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报效祖国。
五、升华感情,总结本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国家与那时相比,的确繁荣富强了很多,那 是不是我们今天读书就可以松懈
一些了呢?今天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早日实现中国梦)
2.推荐读一读《周恩来传》。
3.小练笔:给周恩来爷爷写一封信,给他描述一下今天中国的繁荣面貌,再谈谈自己读书的志向。
设计意图:
从课本延伸到生活,让学生把现在和过去相比,体会国家的繁荣富强,体会一代又 一代人的不懈奋
斗。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小练笔”更有利于学生直抒胸臆,达到 提升学生读写
能力的目的。
9






10

国庆休息-一元一次方程ppt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爱祖国手抄报


q安全中心-元宵节灯展


捭阖-万物生歌词


陶瓷花瓶-被囚禁的公主


勇敢一点-学年小结


不假思索的反义词是什么-有意思的文章


商业贿赂罪-小学古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