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案公开课版本

萌到你眼炸
892次浏览
2020年12月27日 06:5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怎样保养皮肤-上海婚假几天

2020年12月27日发(作者:孙肇卿)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2014年2月24晚 徐盈盈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 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大
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 时间为经线,
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
习 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
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 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
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 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
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对于“民风民俗”的学习,学生虽然学习
过一些:如二年级下册的《难 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题的深入学习。本文
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 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
方法: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
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
民俗风情中蕴涵 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
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 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为以
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 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
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
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7


(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
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2.搜集各地过春节
的民风民俗。
课时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
4.了解老北京春节前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
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兴趣
(一)
1. 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来历的资料。
2. 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二)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
1. 齐读童谣。
相关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
啦 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
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 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2 7


2. 导入课文。
师: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很有特色是吧,也 想到北京去过个春节是吧。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 的
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3.认识作者:老舍(l899.2.3—1966.8. 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 炮火中。母亲
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
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
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 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
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 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
坛。
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二)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3. 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三)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 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
的? (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索))。
3.思考2:本文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上年货 儿童放假 新年的“彩排” 除夕以前
除夕 元旦光景 初六开张 元宵)
3.学生汇报。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3 7


5.完成表格
时间
腊月初旬至腊月二
十三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
正月十九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
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
文化。
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
吃几个饺子。
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品读“二十三”
(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习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四、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总结延伸。
4 7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情境导入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出读了第六课,与老舍先生一起初步感受了京味十
足的北京春节, 说说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2、 再回忆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北京春节的呢?
(时间先后顺序) 课件出示:(给一个小小的提示)
你能不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 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
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 的光景截然
不同,到元宵,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二、分清详略
1、 在这些日子的描写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
内容写的比较简略呢?
快速默读课文,把详写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2、 学生汇报,板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三、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1、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 呢?深入的读读,勾画出你自己
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课件出示学习 要求
2、学生自由读
学生交流:
(一)腊八:(课件出示句子)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5 7


从“家家都”都可以看出节前人们的忙碌,对春节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 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干过非常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
览会。(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师:多么有意思啊!作者用形象生动的比方,把腊八这天人们的忙碌描写得如此
风趣,。
板书:忙碌
“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一个“翡翠 ”写出了蒜瓣的形、色;一个“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
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 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除夕
1、知名读第七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
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 板书: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呢?
★人们的活动
“家家赶”“到处”“男女老少都”“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为了父母延寿。
师:从这些词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是多么重视除 夕夜的团圆啊,差不多所
有的人都在欢度除夕,当然热闹了。
★从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华”“鞭炮声日夜不绝”
点击课件:相应变色
师: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除夕这一夜,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
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 除夕这天,你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
生自由说

小结:是啊,热闹的除夕,处处洋溢着喜庆,诉说着团圆的故事。
4、 指导朗读:放音乐
听,这欢快的音乐,谁能想象着这热闹的场面,有滋有味地把这一段读读呢?

(三)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课件出示:
“正月初一”的光景怎样? 与除夕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什么意思? 形容两种食物毫无共同之处。
“正月初一”与“除夕”又什么截然不同的呢?
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板书:悠闲
2、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游戏自在?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铺户们,伙计们。

小结: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每个人都在拜年,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
6 7


总之都没有闲着的,分明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3、 指导朗读:谁愿意读出这轻松自在的感觉。

(四)元宵节
1、谁喜欢写元宵的 这一部分。咱们先不着急说,读读这部分,看看作者写的最
多的是什么?(灯)
2、再读课文,把描写灯的语句画出来,做种读一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正月十五……红火而美丽。”
板书: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故事。”
一连串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家中也有灯…….叮叮地响”
完全走进了灯的世界,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
师:让我们也进入这灯的世界里遨游,感受这份红火而美丽吧!
课件演示:各种灯的图片。(图片+声音)
3、想象:假如你在这灯的世界里畅游,你还会看到怎样的花灯呢?
小结:是呀,在这五光十 色的灯的世界里畅游,让人情不自禁,让人流连忘返,
难怪老舍先生说:
课件演示:——“元宵上市,春节的有一个高潮到了”
——“这的确是美好而快乐的日子”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 刚才, 我们深入的感悟了老舍先生详细描写的四个部分内容,感受了
北京春节的温馨而美好,那么好还又那些部 分写得比较简略呢?再回顾课文
看看。 板书:详、略
2、 学生举例。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
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我们的心中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3、 在我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详略得当,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
使自己的作文更具特色。


7 7

腾讯客服qq号-蜀绣董贞


深职院专业-绿色环保资料


乔洋好听的歌-节约用纸


治安管理处罚种类-抱团游戏


office2007产品密匙-满江红岳飞


大闹宝莱坞-环卫年终总结


电脑无线网络连接不上-团体旅游


汽车美容项目-好大一个家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