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祖父的园子》教案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决定放弃一个人的句子-天意歌词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记“蚂蚱、倭瓜”等词语。
2、自主探究文本,体会园子的特点,感悟作者
自由、快乐的
童年;了解作者“朴实无华、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感悟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以及对祖父的怀念。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朴实无华、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1、家里有菜园的同学请举手,说说你在菜园里都做过了哪些
事?(指名说)
2、有个作
家叫萧红,在她小时候的眼中,祖父的园子又是怎
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19课,一起去分享萧红的
童年。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认读词串,整体把握文本。
1、出示3组词串:①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②倭瓜黄瓜韭菜谷穗
③栽花拔草铲地浇菜
找一找这3组词串有什么特点?指名说
2、当我们把课文里的词语分分类,记忆起来
就方便多了。比
如:我和祖父的园子里的昆虫真多,有____;园子里还长着
许多庄稼有_____;我和祖父还一起在园子里干农活___
___。(填词串)
3、根据这3组词串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脉络。
课文哪个自然段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家、农活?那哪个自
然段写园子里的昆虫?
师小结
:根据词串,我们就发现了课文的两条主线:①是写
园子里有的昆虫及农作物;②是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
干的农活。
三、文本探究,感悟特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是一个__的园子。
2、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五彩缤纷、应有
尽有、快乐、自由的园
子?让生快速的浏览课文,把相应的句子画下来,并在句子旁边
写上注解
。
3、找一找,圈一圈,“我”在园子里都做了一些什么?学生
汇报,老师相机板书
4、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5、师小结:因为“我”在园
子里(栽花)、(拔草)、()、()、、、、、、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我”觉得这是个(自由快
乐)的园子。
6、哪件事写得最具体?(铲地)
7、当我把韭菜当野草割掉,把狗
尾草当谷穗留着犯下大错时,
祖父是怎样的态度?从中看出祖父是个怎样的人?
小结:祖交的爱与宽容创造了这个自由的园子。
四、研读自由之景
1、你还从课文的那些地方感受到园子的自由?齐读第13自
然段
认识排比句,拟人句感受园子的自由
①花开了就像花___(生接),鸟飞了就像___、、、、、
②黄瓜愿意爬上架,就__,愿意爬上房就__、、、、、、
2、作者仅仅是在述说这些景物的自由吗?
3、只有自由的心灵才有自由的想像,作者想借这些景物抒发
自己自由,这样的写法叫“借物喻人”。
五、阅读延伸
童年自由的时光总让作者萧红难忘,于是,她用笔写成了一
部
童年生活回忆录,这是就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学生读课后作家卡片。要求学生课后有条件的话,读这本书。
教材分析:
《我和祖
父的园子》是苏教版五年级(下)的第五单元“亲
情依依”中的一篇课文。作者萧红记叙了在祖父的庇护
下在园中
自由自在、快乐逍遥的美好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以及对祖父的深深怀念
。细细地读,静静地品,逐渐走进了这荡
漾着童心的园子。
在这样的园子里,满眼是儿童
的世界。围绕“一切都活了,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园中
的
一切在孩子的心里都变成了精灵。
和这些“精灵”生活在一起的是谁呢?是年幼的“我”和年迈的祖父。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一老一小,其
乐融融,尽情地享受“园子”中的乐
趣。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我认为是学生比较容易学习的,因为课文内容很贴
近我们的农村生活。对于在园子里浇菜,抓蚂蚱等这种趣事也是
农村孩子常玩的,在学
习中很快与作者产生共鸣。但对农村的孩
子来说,这种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是不易了解的,在教学中要引
导学生领悟到作者眼中园子所有的一切都是活的,自由的实际上
就是作者的心情。
教学反思:
亮点:教学思路明确,语言流利、清晰。导入紧扣课题,教
学起点定得好,抓
住这3组词串理清课文脉络。课堂结构层次性
明鲜,朗读指导好。
不足:没有顾及全体学
生,师生交流多,但学生之间的交流
少,没有小组讨论交流。教学体现了读,没体现练,应有一个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