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口算除法》研讨课教案_18

绝世美人儿
553次浏览
2020年12月27日 14:5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好段摘抄300字-怎么做视频

2020年12月27日发(作者:孟少农)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教材分析:
1、教材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互相启发中理解算理,掌握
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意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使学生尽可能用较简洁的语言表述计算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语
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口算的算理,掌握一位数除整
十 、整百、整千、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2.、经历计算教学的探究过程,感受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结
构性的思维。
3.、让学生在思辨、推理中积累数学学习活动经验,提高数学学习的
能力。
教学重点:
调整计数单位观察算式,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
学会用联系的方法进行数学学习。
教学过程:
一、理解除法含义,积累活动经验。
1、出示算式6÷3=?交流除法算式所表达的意思,通过语言表征除
法的意义。

< p>
2、画图表示6÷3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图像表征除法的意义,积累数
学学习的活动经验。
3、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多元表征除法的意义,激活学生对除法算式已有的理 解,
从本质上揭示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为学生能深入理解口算除法的算
理积累活动经验。)
二、表征说理、沟通联系。
1、出示例题,学生列式说理并尝试口算,交流口算方法。引导学 生
尝试对口算方法进行验证,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
2、统一画图验证的基本思想,通过展示、比较用“一“为单位表示的
“60“和用”十“表 示的”60“两种方法,突破学生以”一“观察数字的惯性思
维,优化解决方案,借助画图的简洁性引导 学生升华对除法算式的理
解,从而体会到调整计数单位表示数有利于简便计算过程。
3、激发 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继续画图表示600÷3,进一步让学生
在操作中感受当被除数增大时调整计数单 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简洁
性。
4、回顾表示6÷3、60÷3、600÷3的方法,在几何直 观的呈现中,发
现三个算式可以同一图示表示,揭示它们都可以用6÷3计算的本质
原因是被除 数的计算单位在发生变化,其计算方法基本一致。在此基
础上通过延伸,引导学生总结一位数除整十、整 百、整千数的口算方
法是:先不看被除数末尾的0,转化成表内除法计算,在得数末尾添
上0的 方法。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体会“60÷3、600÷ 3”的意义。学生通过操作 活
动发现,被除数扩大以后,若仍以一个圆圈代表一个单位表示算式不
够方便、简洁,从而引起 认知冲突,产生解决新问题的内在需要。利
用个体差异资源,有选择、有层次地展示学生的各种“创造” ,在交流
反馈中逐步完善对算理的理解。)
三、思辨矛盾,感悟本质。
1、出示算式200÷5,引导学生交流口算方法并自由说理。、
2、选择合适的单位画图表 示200÷5,充分交流选择的单位为什么是
“十”而不是“百”,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比较最高位与除法 的大小可以确
定画图单位,进而理解最高位不够除的情况下需调整较小的计算单位
进行计算,在 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
口算方法。
3、继续出示算式240÷ 8,充分比较算式与前面研究的算式的异同,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数,交流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数 的口算方
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我建构中寻找 “200÷5“前两组题的不同之处,
主动感悟“2个百除以5,不能分到1个百,可以把 200看成 20个十,
20个十÷5=4个十,也就是40”的道理。使其明白并不是被除数数末
尾有多少 个零,商的末尾就有多少个零,进一步认识到商单位使由被
除数的单位决定的。)
四、辨析转化、内化领悟。
1、口算练习。


90÷3= 400÷8= 270÷3=
900÷3= 4000÷8= 2700÷3=
2、根据图示说算式。
(设计意图:一定的训练量和经验积累, 再追问学 生“你觉得今天研
究的整十、整百数、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与表内除法之间的联系”,
由此将 思考引入算法的发现和概括,即这节课研究的口算除法,其算
法都可以回到之前学过的基本题9÷3、4 0÷ 8、27÷3,根据表内除法
求商,然后在末尾补上相应个数的0。从图示到写算式,丰富的体验
更有利于计算方法的总结,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

教学反思:
《除数 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是人教版三下计算单元的内容。作为
起始课,它在除数是一位数的的除法计算教学 中的立足点是显而易见的
——
以除法

平均分

的意义建构 计算基础,积累活动经验,为理解笔算
除法中除的顺序,商的位置及方法提供支撑和铺垫。由于是在学生 掌握
了表内乘、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

整百数的口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所以从计算的操作层面上来说,学生并不困难。通过联想和记忆很容易
得出先不看被除数的
“0 ”
,最后在商的末尾添上
“0”
的计算方法。这样一
来自然造成了教师不再深 挖教材,忽略算理的表征过程,满足于设计几
道练习题巩固计算方法的简单教学。无疑,
重技巧,轻算理

的教学方
式将方法与能力完全割裂,无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数与运 算的实际意义,
也无益于其计算能力的提升和数感的培养。



对比《表内除法》

本节内容增加了被除数的位数,这也就意味
着数的组成变 得更复杂,观察数字的角度变得更多。所以原本以




计数单位 的

平均分

不再便于计算需要调整为以


”< br>、



等为计数单位


平均分

。但是总的来说,算理是一致的,那么怎样让学生主动调整
计数单位观察被除数的结构组成, 就成了这节课设计的重点和关键。这
一点,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有充分的体现,例题创设了
“< br>把
60
张彩色手
工纸平均分成
3


的生活 情境,将计算教学融入解决实际问题中,同
时直观地出示了一盒是十沓,一沓是十张的主题图,目的就是 为了激活
学生已有的分物经验,促使其调整计数单位理解算理。不同层次的学生
也能基于这样的 分物活动安排,抽象出不同层次的理解方式。比如:将
6
沓平均分成
3
份,每 份是
2
沓。或是把
6

10
平均分成
3
份 ,每份是
2

10
。但这里对
60

“6



“6
个十

的认识,都是基于已经存在的
“ 6

10”
的直观呈现,同回答
“60
里面有几个
10

一样简单。没有了直观
的提醒,学生会主动将
600
看成< br>6
个百吗?答案是否定的。我在执教的
班级设计了让学生画图表示
6

60

600
的前测,
98.4
%的学生能准确的

“1”
为单位表示出
6

32.1%
的学生以
“ 10”
为单位画图表示出了
60
,只
有不到
15
%的学生以
“100”
为单位画图准确表示出了
600
。显然大部分学
生对数的 认识是浅显的,已然习惯以
“1”
为单位来看待一个数,受这种思
维的束缚,无法调整 计数单位将表示较小数的经验迁移到较大数的表示
中。


为了在教学中促使学生主动调整观察,强化学生对运算意义的
理解,我设计了不同层次得操作活动,第 一层次
——
理解除法的含义。


让学生画图表示
6÷3
这个算式的含义,激活学生已有的对除法算式的理
解。

第二层次
——
在操作中体会
“60÷3

600÷3”
的意义。学生通过操作
活 动发现,被除数扩大以后,若仍以一个圆圈代表一个单位表示算式不
够方便、简洁,从而引起认知冲突, 产生解决新问题的内在需要,主动
思考其它表示方法。第三层次
——
观察中理解整十数 除以一位数的算理。
利用课件,沟通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即
6÷3

60÷ 3

600÷3
为什么都可
以用
6
个圆圈表示,它们所表示 的意义是否一样,从而真正理解它们都
可以转化成表内除法计算的本质。第四层次
——
画图表示
300÷6
,学生
既要考虑画图的简洁性,又要考虑够不够整百整百的分,不 够分怎么办?
只能用较小的计数单位“十”来画

设计画图操作的活动,其目的不仅< br>仅是画出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借助画图产生用简洁的办法表示整十
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内 在需要。这样的内在需要,促使学生主动尝
试调整计数单位观察数,为理解笔算除法中商的位置、除的顺 序作好铺


更是为加深学生对数与运算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点在计算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提倡算法的多
样化的同时,也应认识到每一种算法都源自于 对数和运算的不同理解。
比如:计算25×36时,有学生是25×4×9,有同学是(20+5)×< br>36,有同学是25×(30+6),还有同学是25×(40-4)。显然孩子
们对数和运算的 理解是多元的,所以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计数单位,
从不同的视角观察数字的特点、培养数感,是学生灵 活计算的根本,
同时也是《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教学中需要落实和解决好的
问题。



武汉个人租房-考研英语作文预测


原版电影与英语学习-三国歇后语


竣工验收程序-浦发银行实习报告


随从获取-校园新闻怎么写


yy主播怎么赚钱-中秋节月饼图片


沙门空海-与雪有关的歌曲


三角纸折法-音乐课件


钢铁侠3彩蛋-聊斋志异之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