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单元《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建议 青岛版

玛丽莲梦兔
919次浏览
2020年12月27日 15:0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回味歌词-除夕之夜作文

2020年12月27日发(作者:卢浩然)



《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建议
信息窗2——摘葡萄
本 信息窗呈现的是杨阳一家采摘葡萄的情境,包含的主要信息有:爸爸摘了45千克,
杨阳摘了35千克, 每箱5千克,妈妈摘的葡萄可以装12箱。借助问题“妈妈比杨阳多摘了
多少箱葡萄?”引入对含有除法 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学习。借助问题“妈妈和爸爸一共摘了
多少箱?”引入对含有除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 的学习。最后,引导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思考,
总结出“先算除法,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
通 过该信息窗的学习,学生能够列综合算式解决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计算的问题,明
确包含除加(减)两 级运算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时,教师可以承接去采摘园的话题, 通过多媒体或者挂图出示该情境,让学生根据
信息窗的相关信息提出问题,展开学习。
“合 作探索”中有1个红点和1个绿点问题。红点问题是探究先除后减混合运算;绿
点部分是探究先除后加混 合运算。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学生体会到在含有除法和加(减)
法的算式中,要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法。教材采用和信息窗l相似的“解决实际问题—
—列综合算式计算——概括运算顺序”的线索编写, 但给学生的探索空间要比前面大得多。
红点标示的问题是:“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此处首 先呈现的是解决这个问
题的分析思路,即“要求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要用妈妈摘的减去杨阳摘 的,妈妈
摘的已经知道了,要先求杨阳摘了多少箱”。教材仍然呈现了两种解决方法,一种是分步列1



式解答,另一种是列综合算式解答。在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中,注意 引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
的过程来体会和理解“在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情况下,先算除法再算减法”的运算 顺序。

学生已经积累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知识经验,所以,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 尝
试解答,解答时可以进一步提出要求:你会列综合算式吗?在组织交流时,可以按照分析数
量 关系——列式——确定运算顺序——计算的流程来交流。通过信息窗1的学习,学生已经
有了“先算乘法 后算加(减)”的经验,所以,教材中没有详细地体现运算顺序的交流过程,
但这里仍然要把运算顺序作 为教学的重点,即“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
用什么方法计算?”解题思路与运算顺序 结合起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除减混
合运算先算除法的合理性。
绿点标示的问题 是:“妈妈和爸爸一共摘了多少箱?”,此处通过计算使学生理解“先算
除法再算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

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不难理解且学生也已接触过,教学时仍然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然< br>后交流,重点交流分析问题的过程和运算的顺序。
解决绿点下面的问题“想一想,在一个算式里 ,既有加(减)法,又有除法,应先算什
么?”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上面两个实际问题和两个综合算 式,用自己的语言尝试归纳
2



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 算顺序。在此基础上,师生进一步归纳概括:在一个算
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后 算加、减法。
“自主练习”第1、2题是混合运算的巩固练习。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互相说说各题
的运算顺序再计算,进一步养成混合运算之前先想运算顺序的学习习惯。

第3、5 题分别是用除法和减(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学生练习时,在理解题意的基
础上,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交流的过程中,借助“先求什么,先算什么?再求什么,再算
什么?”问题的引导,让学生结合实际问 题进一步理解运算顺序。


第4题是针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辨别对错题。学生练习时,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第6题是一组针对运算顺序的对比练习。第一、二组的上面一题是同级运算,下面一题
是两级运算。 第三组上面一题减法在前乘法在后,下面一题除法在前减法在后。练习时,先
让学生仔细观察每组题的特 点,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练习后,让学生尝试归纳同级、两
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3




第7题是解决问题的综合练习。信息比较隐蔽:小文一家三口,小 亮一家三口。信息比
较复杂:同一组信息,两个不同的问题。练习时,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 。交流
时,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下根据问题选择哪些相关联的信息,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第8题的混合运算,既包括同级运算,又包括两级运算。练习时,可根据运算顺序的不
同让学生对这些计算题进行分类,进一步对运算顺序进行综合梳理。

第9题,条件相对来 说比较复杂,要根据问题选择相应的条件,借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
活性。练习时,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要求“红海每千克海水含盐多少克?”
需要知道哪个条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此题的数 量关系。
4











5

态度-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吉他调音器-安全生产征文


广州美食街-偷吃人参果


最时尚的网名-碰碰网


计算机学习网站-宋濂尝与客饮翻译


网上简历-唐不辱使命


多想把你抱住-吃牛排


诺曼底号遇难记读后感-交通规则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