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爱眼日是几月几日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理想的风筝》是江苏省小
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课文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
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著的追求。课文开头先描
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描写了刘老师上课和
放风筝时的情景
,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
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整篇文
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的事例来表现
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
系,使这两方
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理想的风筝
》一课,表面文字并不难理解,但寓意深刻,立志高远。但是
学生的年龄和阅历决定了他们没有作者那样
的感受和体验,他们的阅读能力还不
能完全和作者的心灵产生对话。因此,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从具
体事例的描
述中认识刘老师,体会他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是:感悟刘
老师
对作者的影响,了解作者三十年来念念不忘的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
本情境,通过品味朗读尽可能
深入、真实的感受和体会到刘老师可贵的精神和品
质。
教学策略:
构建阅读话题,
创设阅读空间,品读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围绕问题:
“作者为什么如此思念他的刘老师?”展开讨
论,通过品读“谈腿疾”、“写板
书”和“放风筝”这三个事例,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细
节描写,
引导学生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感受刘老师乐观
向上、
挑战自我、热爱生活的崇高品质,使学生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抓住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刘老师坚强、乐观的品质,
从中感受浓浓的师
生情。
1
4、学习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以及注
重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激发学生
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
文内容,能抓住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刘老师身残
志坚、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和可贵精
神,以及作者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对课文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的理解、感悟。
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细读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由古诗《村居》导入,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 <
br>2、板书课题,设问:“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意思?风筝为什么会有理想?学生
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走进文中的主人公——刘老师。
二、初读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适
时提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
边读边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刘老师的。
2、检查自读情况,学生交流初读的感受。特别注意读准“筝”“翘”“转”的
字音。引导学生
将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腻感人的句子多读几遍,启发学生口中读
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3、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课文中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尝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3自然段):通过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引发对刘老师的回忆。
第二段(4—9自然段):回忆刘老师谈腿疾、写板书和放风筝的三件往事。
第三段(10—11自然段):直接表达作者对刘老师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二、学习第一段。
2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
样的情景?为什么作者一看
到这种情景,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由景及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抓住“又”和“每
逢”等词语感受作者对刘老师不绝的思念。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摘抄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
浓浓的师生情。
3、学习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以及注重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激发学生
热爱生活、乐观向
上的情感。
教学重点: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刘老师的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
求。
教学难点: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22课理想的风筝。
2、生齐读课题。
3、过渡:春天到
了,柳枝染上了新绿,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蓝天一只
只风筝与白云戏耍。每逢这时,我就不由自主
地想起了刘老师。不见刘老师已经
很多年了,他的微笑和身影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亲切的话语还回响
在耳畔,
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他。
4、回想一下,有哪几件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板书: 谈腿疾
写板书
3
放风筝
5、作者为什么如此想念他的刘老师呢?谈谈对刘老师的初步印象。
二、精读感悟,研读品析
1、默读课文第4到第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文中哪些语句,
哪些细
节描写,感受和体会到刘老师乐观顽强和热爱生命?在感动自己的段落、语句或
细节旁边
做批注,用一、两个词语或者句子,在空白处记下自己的感受或体会。
2、引导学生交流自学所得。同
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及时进行引导、归纳、整
理和小结。相机出示关键语句。
(一)笑谈腿疾,品悟乐观
出示句子: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
靠一根已
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引导学生抓住“强壮”“油亮”,体会刘老师经常在使
用右腿,使用拐杖,
说明他经常在蹦跳、旋转、和奔走。
出示句子: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
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
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1)
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一个“腾”字写出了什么?加红“笑”同学们为什
么突然爆发出这么大的笑声呢?
(刘老师讲的故事太有趣了,幽默了……)
相机板书:幽默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刘老师怎样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板书:笑
从“笑”
这个词语中你们感受到什么?(笑对自己的人生、不自卑、乐观)
相机板书:乐观
(2) 刘老师的故事让我们这么高兴,为什么我们心中还泛起酸涩的感
情?
加红“酸涩”
(笑过之后,我们想到了刘老师的残腿会给刘老师带来许多不便,……我们
心中
不免多了一份同情。)这种感情还像前面那样热烈吗?(淡淡、轻轻、隐隐)
这种淡淡的同情,你从哪个
词感受到的?(泛)
(3)本来就让学生喜欢的刘老师,以他的幽默、乐观让学生多增添了几分尊敬。(师指板书说)加红“尊敬”
4
(4)指导朗读句子
我们先笑得那样热烈,又泛起淡淡的酸涩,最后充满对刘老师的尊敬,
一句
话里有三次情感的变化,你能读出来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旋转板书,品悟顽强
(1)标出具体描写圆木拐杖的语句或段落,自己再读读想想,有体会的可写
一写。
(2)交流:有几处?写得最细腻的是哪一处?那我们就重点读第五节。
(3)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节,哪些细节之处打动你?
细读第二句,你注意到这里为了写刘老师
板书,苏叔阳具体写了他哪几个动
作?仅仅是这五个吗?师范读,再体会。为了一次板书,刘老师竟要做
上七个艰
难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
次!你
又体会到什么?板书:顽强。
我觉得刘老师面前的不是讲台,而是一个舞台,在这个生命的舞台上,在
苏
叔阳的眼里,刘老师不是在板书,是在舞蹈!如果给这样的舞蹈取个名字,那就
是一曲——生
命之舞!
出示句式练习:这是一根
的圆木拐杖,它不仅仅支撑起刘老
师的站立,还支撑起 。
(4)想读一读这一小节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放飞“风筝”,品悟对生活的热爱。
(1)终于要谈“风筝”了。你们都放过风筝,我
想先听听你们放风筝时的
感受。是啊,若仅仅是为了感受自由自在、感受快乐,苏叔阳为何不亲自放风筝
过一过瘾,而偏偏对刘老师放的风筝魂牵梦绕呢?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苏叔阳
的内心世界,走
进他的目光中。
出示要求:默默地读一读7至9节,细细地找一找最让苏叔阳思念的细节,
静
静地品一品其中的感受。
(2)交流,朗读。
要点一:品三个“亲自”。这3个自然段都有
一个同样的耐人寻味的细节:
亲手制作、亲自放飞、亲自追线。这三个“亲自”,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
的刘
5
老师?是啊,坦然面对生活的不完美,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才是真正的热
爱生活。
① 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地操场上,放起他亲手
制作的风筝。
哪儿打动你?(亲手制作——刘老师的心灵手巧; 精致的手工艺品)
师引述: 是呀,他制
作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
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
)多心灵手巧呀!
放风筝——对生活的热爱,寄托自己的理想、追求。)
读出他对生活的热爱。(生读)
②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
乐。
(自然——不便于—
—决不肯失去——亲手——送——快乐等词体会出身体
的残疾也阻挡不了刘老师的放风筝的渴望,对生活
的热爱。)
读出他的渴望,他的热爱。(一生读,齐读)
③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
自己来!”
师:你被什么而打动?(生自由说)
谁也被这句话打动?再来说说
(学生补充)
(预设:我被刘老师的顽强不屈、坚强自信的品质打动了。……
从哪儿看出他的顽强不屈、自信?学生找出关键词
笑着——不畏困难,乐观
叫着——心中的欢快
拄着——身残志坚
蹦跳着——高兴,刘老师情不自禁地蹦跳起
来,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老人,是
一个残疾人。有着同我一样的……(理想、)同我一样的……(追求)…
…同一
样的……(力量)同我一样的……(年轻)……有一颗永不泯灭的……(童心)。
追赶——对目标的不懈追求,永不放弃……
喊着——兴奋
6
“我自己来!”——刘老师相信自己能够征服困难,自信
——挑战自我
师:怎么喊?你来喊(生读)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还不够,你再来(生读)
咱们一起来(齐读)
相机板书:顽强、自信
刘
老师对生活的热爱,生命的顽强让我30年都不曾忘怀。让我们再次去体
会:(齐读)有一次,————
要点二:品“漾”。
出示风筝图
①你们看,刘老师已把自己的风筝放上了蓝天,他
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
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
心情如何?(高兴)
你哪儿观察出来的?(刘老师脸上有微笑)
从书上找到这句
(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
是一位老
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
“漾”就是……(水纹荡漾开来)这里用“漾”你感受到什么?(本
文指刘老师放风
筝的时候十分投入,已经完全沉浸在那小小的风筝带给自己的快乐之中,完全忘
记了自己是个残疾人,内心的欢乐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
过渡:刘老师多么乐观、自强不息,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与追求!
②此时,刘老师微笑着放飞、追赶风筝,他放飞、追赶的只是风筝吗?(理
想)刘老师有哪些理想呢?(
这些风筝可能是什么?)
(预设:1、他在想这只小燕子,多可爱,多自在。
2、他在想这只小燕子不就是我吗?多快乐,多自由。)
师:对!此时,他也把自己当作小燕子,他还会将风筝想成谁?
3、他想到这风筝就是我的学生,正在蓝天上自由翱翔,茁壮成长。
师:你想得太对了,这就是刘老师的理想,这是一只理想的风筝。(指着课
题说)
7
③小结。
那时候的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
到自己的生命的强壮和力量。(指
着板书)刘老师以自己的乐观、幽默、敬业、坚强、顽强、自信朝着自
己的目标
不懈努力,实现着自己的理想。这就是……(指着课题齐说)
过渡:时间飞逝,一晃三十年。
三、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当年的学生苏叔阳,现
在已经两鬓斑白,可他永远也不会忘记刘老师,内心
充满了对刘老师的感激,不尽的思念
出示:
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
我深深地、
深深地
思念您……
齐读一遍
他有满腹的话儿想对刘老师说。
他在《谢谢老师》一文中这样写道:
教师出示
刘老师,我想对您说:您是润泽大地的春雨,
您是擎天的柱,
您是我生命中的风筝
……
教师范读。齐读 <
br>这位幽默乐观的刘老师,坚强自信的刘老师,放飞了一只只风筝的刘老师,
你又遇到了他,你想对
他说什么?写一写。
交流所想 从中总结出刘老师在我们大家心中也放飞了一只只理想的风筝。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8
1、同学们,
苏叔阳是刘老师放飞的一只风筝,他在苏叔阳的心中又放飞了一
只只理想的风筝,同时在我们的心中也播
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心中升腾起一
只只理想的风筝,但愿更多的风筝在蓝天上自由翱翔!
2、以《难忘师恩》为主题,谈一谈你印象深刻的老师。
板书设计:
笑 谈残腿 幽默 乐观
认真板书
放风筝、追风筝
敬业
坚强
顽强 自信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