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教参电子书-第一单元第4课花之歌

巡山小妖精
972次浏览
2020年12月27日 22:1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伍佰最好听的歌-借东西的小人阿丽埃蒂

2020年12月27日发(作者:项叔翔)



第一单元教学内容

4、花之歌
教材解析
《 花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写的一首充满哲理的散文诗。诗
人以花自喻,运用第一人称,从花的视角描 绘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
现象,表现了花的日常生活和品质追求,塑造了花向往光明、与万物
和 谐共处的鲜明形象,抒发了其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人生要像花
一样,失意时不顾影自怜,得意时不孤 芳自赏。无论处于哪种境遇,
总是积极地向往和追求光明。
本文共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 分。第1~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这部分以一系列“我是什么”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描绘。第1自然段
写“我是大自然的话语”,意即花是大自然季节更替的代言人,“大自
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象 征花开花落,“又说一遍”喻示来年花又开。
第2自然段写“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菌中”,以“星 ”喻花,突出
了花的高洁夺目。第3自然段写“我是诸元素之女”,“诸元素”指春夏
秋冬四季 ,写出了花芬芳而短暂的一生。第4自然段写“我”是亲友交
往的礼品、婚礼上的冠冕、对死者的祭献, 写出了花对人类无私的奉
献。第5~7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以“我在做什么”的句式继
续描绘花的形象。分别写了“我”的一天如何度过,“我”怎样和周遭世
界和谐相处以及“我”在享受 世界无私给予的同时,坚持追求光明的决
心与行动。本文语言清新,哲理隽永。全文无一“花”字,却句 句在写



花。作者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运用奇特的想象,为花描 绘出一个
个积极向上的形象,如“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的星星”“诸元素之
女”“亲友 交往的礼品”“婚礼上的冠冕”“对死者的祭献”“与晨风群鸟一
起迎送光明”“与万物各谐共处”,营 造出丰富雅致的诗文意境。
此外,作者连续使用大量结构整齐的句式,很有特色。如,第
1~ 4自然段均以“我是……”开头,第3自然段中“冬将我孕育,春使我
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 去”,第5自然段“清早,我同晨风
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第6自然段“ 我
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施;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
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 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
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这些整齐的句式 使本文
语言富于节奏感和音韵美,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层次清晰地将
作者的想象一一铺陈 开来,画面丰富而有气势。
文后的“阅读链接”安排的是宗白华的散文诗《杨柳与水莲》。作
者运用拟人的手法,以杨柳和水莲对话的方式,写出了它们对刚逝去
的夜的不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积极 向上、执着追求美好的人生态度
的肯定。其中,杨柳对夜的遐想,奇特而美好,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并继续练习“找出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2.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说出对花的各种形象的理解。
3.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



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建议
本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应以学生围绕学习提示自读 自悟为主。
根据学习提示,本课可以设计三个学习活动:一是朗读课文,读懂作
者描绘的花的各 种形象,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二是感受、交流作者想
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三是 拓展阅读《杨柳
与水莲》,进一步感受不同作家笔下奇特的想象。
一、读懂文意,把握内容,理清脉络
教学时,可以由课题是“花之歌”、而全文却没有一个“ 花”字的发
现导入,让学生带着“从哪里可以看出‘我’是花”这一问题自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 文字描绘的画面并作简单的批注。读完后,可以用“读到
( )时,我仿佛看到花儿( )”的句式 让学生交流,初步读懂文
字的字面意思,提炼出作者描绘的各种花的形象。这个环节的交流,
要 充分体现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在此基础上,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第1 ~4自然段
为第一部分,写了“我”是什么;第5~7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了“我”
每天都在 做什么。
二、由花的形象想开去,对比感受课文中奇特的想象
在了解了课文中花的各种形象 后,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
实际或阅读经验想开去:如果请你也来想象花的形象,你会想到“我”
是什么?或者“我”还会做什么?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与作者的想象
进行对比,找出作者想象奇 特的地方,并与同学交流作者的想象奇特



在哪里。
还可 以引导学生想得更深入一些。如,可以让学生抑扬顿挫地反
复朗读这些奇特的想象,在感受结构整齐的句 式营造出的节奏感和音
韵美的同时,引导学生继续想:将文中的“我”改为“花”行不行?为什
么?哪一个花的形象最能打动你?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在比较赏读
中,进一步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想开去,领悟到作者其实是在
借花表达自己积极向往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用“我”来描述能使文章显得含蓄而有趣。
三、延伸阅读,交流“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
默读宗白华的 《杨柳与水莲》,找到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和同
学交流“作者想象的奇特之处”。然后进一步思考:面 对同样的夜,杨
柳与水莲的感受为什么会不同?作者想要借此表达什么?通过这两
个问题,引导 学生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用充满爱和希望的态度去对
待生活,生活才会美好。
教学资源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 被称为“艺
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与印度的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
西方文化桥 梁上的两位巨人”。其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
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 和远大的理想,并常常流露
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
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


《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组歌》共五首:《浪之歌》
《雨之歌》《美之歌》《 花之歌》和《幸福之歌》。
《组歌》的写作背景与他的生平有关。
1883年1月6日,纪 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
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12岁时,因不 堪忍
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到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
清贫的生活。1898 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进入首都贝鲁
特的希克玛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其间,曾 创办《真理》
杂志。1908年,他因发表态度激进的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
而遭到驱逐 。与故土的被迫别离,生活的困顿潦倒,并没有冷却他对
祖国的赤子之情,淡化他对理想的追求。他常常 在自己的诗作里,对
祖国对理想寄寓深切的依恋之情。《组歌》便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之
一。
1908年7月,纪伯伦在友人的资助下去往法国,在巴黎艺术学
院学习绘画和雕塑,并得到罗 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1911年,
他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继续领导并从事阿拉伯文 学艺术
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选自美国简·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著,马征译《哈利勒· 纪伯
伦:他的生活和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习作
变形记
教材解析
本单元习作 是想象作文,以“变形记”为话题,引导学生想象自己
是“另一种东西”,从它的视角来写可能的经历、 生活。习作内容与本
单元的阅读有机衔接,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四篇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
作者丰 富的想象,在此基础上,习作时进行实践运用,创编故事。本
次习作编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 部分从《花之歌》引入,以一个问题“如果你有这样一个机
会……”提示了习作的具体内容,引起学生的 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
并列举了一系列事物,包括动物、植物以及生活中的物品等,提示学
生 可以“变得很小”,也可以“变得很大”。然后以蚂蚁和路灯为例,简
要介绍了变形后生活的世界将随之 发生的变化。其中,有关变成路灯
的文字配有插图,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更形象地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第二部分给出了四个习作参考题目,提示既可以写教材建议的题目,
也可以写自己想写的任何题 目。其中,“地球自述”不是以地球的口吻
写自我介绍,而是讲述自己变成地球之后的经历、见闻等;“ 我是一
条幸福的蚯蚓”及“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是从蚯蚓、大树的视角
写变形后周边的世 界发生了什么;“飘在天上的日子”未指明变成了什
么,可以想象事物非常广泛,如白云、雨滴、灰尘、 气球等。安排这
四个参考题目,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启发学生张开想
象的翅膀, 从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积累以及兴趣爱好出发,选择乐于写



的内容。 这几个题目也给学生自拟题目提供了不同的思路。教材在最
后提出了习作修改的建议,让学生完成习作后 交换阅读,看别的同学
是否对自己所写的内容感兴趣,别人读后有什么感受和修改建议,引
导学 生在真实的交际过程中完善习作,提升习作能力。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丰富想象。
2.有条理地记叙变形后的经历、生活,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3.根据别人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建议
大多数学生对“变形 ”这一话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本次习作不
会存在畏难情绪。本次习作教学,可先帮助学生打开习作思路 ,即写
清“变成什么”;再重点指导如何把重点部分写详细,即写好“发生
了什么”。本次习作 要求学生以“我”的视角来写,要引导学生以第
一人称来写。
一、打开习作思路
本 次习作要求和提示文字清晰易懂,教师不需多讲,宜放手让学
生自读后充分交流读后所得,教师相机归纳 总结,明确要点。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注重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结合教材第2自然段的提示及四
个供选择的题目,围绕“你想变成什么”不拘一格地展开想象,可以
变成动物、植物或者其他,如白云、 雨滴、宇宙、灰尘,甚至是马路、



垃圾桶、指示牌等等。总之,变 形的范围不限,什么都可以。此次习
作选材自由,学生的创作空间很大。在学生确定了变形的事物后,教
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并提示学生结合教材提供的四个题目的表述方
式,给自己的习作起个题目 。教师可以将学生想变成的东西分类在黑
板上记下,方便后面分类指导。
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 生围绕“变了之后会发生什么”等问题进行
思考,让学生把自己真正当作变形后的事物“换位生活一下” 。教师
可以先让学生结合教材中变成蚂蚁的例子接着想象:还可能会遇见
谁?发生什么?还可以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及变成一盏路灯
的例子展开想象:路上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在此基础上,教师 进行归
纳小结,让学生明白要从变形后的“另一个东西”的视角去思考变形
后会发生什么。如, 学生选择变成一棵树,可以从树的角度思考:我
站在这里,看见什么?与谁对话?听见什么?又如,学生 选择变成一
条幸福的蚯蚓,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蚯蚓的生活习性,再继续想象:
变成蚯蚓后可能 会去哪些地方?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可能会做什
么、说什么?在自己的这些经历和见闻中,印象最深刻 的是什么?当
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以此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明确习作方向。
二、指导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学生明确了自己要变成什么之后,对于变形之后的经历往往会有< br>丰富的、充满个性的想象,但在写的时候容易出现主次不分、记流水
账的现象。在动笔前,教师可 进行适当引导,如,指导学生互相交流,
分享自己变形后“最奇特的经历”“最难忘的瞬间”等,并组织 学生



互相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追问,以此引导学生把重点部分说详 细。还
可以指导学生动笔前先列好提纲,明确重点部分,并对这部分作进一
步指导,提示学生在 写作时有意识地把人物对话以及动作、心理等展
开写,力求详细、具体。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 的交流情况对作文的布局提出建议。如关于
文章的开头,教师可以举例建议学生以悬念作为开头、以故事 的结局
作为开头等;关于变形后的经历,教师可以列举故事情节上一波三折
的例子,在帮助学生 打开思路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习如何更巧妙地表
达,使读者对自己的“世界”更感兴趣。三、梳理共性问 题,指导互
相评价,修改习作本次习作,以“是否把重点部分写清楚”作为主要
评价标准,教师 在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同学习作时,无论是提出最欣赏
的部分还是给同学的习作提出建议,都应该紧扣这个 标准。
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习作,梳理一些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如,想象的新意不够, 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或者课件展示学生习作
中想象最有新意的片段,进一步启发学生;又如,重点部分 写得不够
详细,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写,比如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想到什么,有什 么感受…….有什么特别新奇、特别有趣、特别不一
样的地方,要写清楚,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

教学设计举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能发挥想象,写出自己变形后的经历,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学生欣赏绘本《小猪变形记》,引出话题“变形”。
2.揭题。(板书:变形记)
3.解题“变形”,引导学生感受变化的快乐。
(1)结合教材内容,打开学生思路。 出示:你可以变得很小,如一只蚂蚁,一棵草。一粒石子;也可以变
得很大,如一头大象,一辆汽车 ,甚至是一个星球。
(2)小组交流,确定自己变形后的新身份。
4.拟题指导。
(1)出示题目,引导学生关注感受、地点、时间等关键词发现有趣。
地球自述我是一条幸福的妊蚓飘在天上的日子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

(2)学生拟题。
二、思路点拨,明确变形后的变化
1.学生阅读材料,发现变形后吸引你的地方。
O如果你变成一只蚂蚁,可以在笔杆上散步, 可以在书桌上探险;可
能会结交几位妈蚁朋友,可能会跟着哪只小昆虫去探索一个全新的世
界… …
O如果你变成一盏路灯,你将无法移动,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人从你
面前走过,你会看到很 多发生在路上的故事……



预设:
●变形后具有新身份的特点,如“路灯不能移动,却看到了很多发生在
路上的故事”。
●变形后可以拥有很多生活中向往但难以实现的经历,如“探险”。
o变形后世界随之发生变化,如“跟蚂蚁交朋友”。
2.引导学生对材料中的省略号进行想象 补白,师生评议,挑选出有意
思的情节板书,梳理出两条写作思路。
《小蚂蚁历险记》(递进式)
3.学生交流自己变形后的经历设想,列出写作提纲。
三、范文引路,学习怎样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1.出示范文。
2.引导学生交流范文谋篇布局的妙处。
预设:
注意详略得当。
O与主题相关的事详写,关系不大的事略写。
3.引导学生比较第1、2、3、4自然段,发现共同点。
预设:每段经历都是按“我”看到了什么,“我”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来写的。
4.出示重点部分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圈画感兴趣的地方。
(1)学生默读圈画,交流发现。
(2)师生共同提炼优点:出乎意料、对话推进等。(板书:出乎意料、
对话推进)



5.学生习作。
(1)出示提示:选择提纲中一个你觉得最有意思的情节写详细。
(2)学生独立完成第一次习作,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了解学生习作情
况。
6.习作展示。
(1)指名交流习作片段。
(2)画出精彩语句,给予表扬,发现问题语句,给予纠正。
(3)学生修改习作。
(4)展示学生修改后的作品,师生共议。
7.小结:“要想你变形后的故事吸引读者,一定 要让读者对你的‘世界’
感兴趣,不妨在构思上多增加亮点,给自己的文章增加魅力值。”
四、布置作业,分享“变”之经历
1.和家长、同学交流所写片段。
2.记录他们对文章的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继续写作
1.导入:“上节课,我们完成了习作的重点部分。知道要把变形后的



经历写好,需要把重点写清楚、写详细。”
2.提出习作要求:继续完成习作,写清楚变形后的其他经历,注意衔
接部分自然过渡。
3.学生写作。
二、展示交流,评议修改
1.展示学生习作。
2.讨论评价值得学习之处。
预设:题目有趣,经历好玩。
经历写得具体,写出变形后的特别之处。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
3.修改同学有待完善之处。
(1)修改题目。
修改范例:我是风(没有值得期待的点)建议改成:风的旅行
(2)修改内容。
提出要求:“说说同学的习作内容有什么不足之处,并给出修改建议。”
预设:
◆不符合逻辑
O几个经历之间有重复
(3)修改表达。
预设:表达简略,没有融入感情。
修改范例:于是,我终于鼓足了勇气,闭着眼睛跳了下去。 (融入自
己的感受来写经历更能表达出情感)建议改成:我终于鼓足了勇气,
闭着眼睛,纵身一 跃,跳入了池塘。没有预想中疼痛袭来,我和小伙



伴们在池塘再次 相遇,迎接我的是一池的柔软。“滴答”的声音在我听
来像是生命的乐章,分不清身边是我的小伙伴还是 鱼儿幸福的泪水。
三、布置作业,修改誉抄
1.根据刚才的交流所得,运用正确的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2.抄习作。

语文园地
教材解析
语文园地一共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 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教材分别以
《草原》《丁香结》为例,说明了如何在读懂文章内 容的基础上,从
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编排这部分
内容,意在 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学习前面四篇课文时所习得的“从阅读
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对这一方法进行巩固和 强化,并在以后的阅
读中加以运用。“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三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引导学
习排 比句,体会其特点和表达效果。教材中呈现的三个排比句,结构
整齐、节奏和谐、层次清晰,值得学生体 会。第二项内容是了解分号
的用法。分号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能表示多种关系,用法较为复杂。
教材通过呈现两组含有分号的句子,让学生了解分号最常用的表示并
列的用法。第三项内容以活动的形 式,引导学生留意街上的路牌,关
注汉语拼音在生活中的使用,其中,绿色的是高速公路上的路牌,蓝< br>色的是街道上的路牌;教材中的两个泡泡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地名拼



音的拼写规则,另一方面继续引向生活,让学生留意姓名的拼写规则。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律《过故人庄》。这首诗写
作者应邀到乡村老朋友家做客的情景。诗中描绘了乡村绿 树行行相
合,青山依依相伴,屋舍俨,农田齐齐的美丽风光,以及老朋友宰鸡
烧酒,主客举杯欢 饮、对谈农事的画面,表现了朋友情谊的真挚深厚
和田家生活的简朴亲切。插图生动再现了“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的美好景色和“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情形。

教学目标及教学建议

1.让学生阅读“交流平台”并说说自己的心得。学生通过阅 读交流,
会发现教材中是以两篇精读课文为例,讲了在阅读到相关内容时可以
进行联想,并结合 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想开去的方向,可以是由
课文内容联想起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也可以是课文联 想的方式引起
自己的共鸣,从而联想到更多。
2.学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交流,说说自 己是否有过在阅读
时想开去的经历。学生交流的内容可以是学过的课文,也可以是自己
在课外阅 读的文章或书籍。比如,有的同学由《落花生》想到一些人
生道理,有的同学从《忆读书》想到自己读书 的方法和经验,有的同
学从《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获得某些感悟……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
引导 学生互相启发,广泛交流。
3.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时善于想开去,对于阅读乃至对于学习有



什么好处。教师对学生的交流进行总结归纳:想开去不仅有助于对课
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并且可以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在今后的阅读
中要不断运用。

1.读一读三个排比句,引导学生找出句子的特点。一是一组不少
于三句;二是各个句子的结构相似, 甚至字数都基本相同,读起来朗
朗上口,富有节奏感;三是每个句子的意义相关。
2.引导学 生分别说一说几组句子这样写的好处。先在组内说,然
后请几位学生在全班说,教师点评,让学生充分体 会排比句在表情达
意方面的作用,即能突出所写对象的特性,表达作者的强烈感情。如,
第二组 句子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作者连用三个结构相同
的句子排列叙述,内容集中,句式整齐,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滴江的赞
美和喜爱。先让学生整体读读两个句子,画出分号,再逐句体会分号
的用法:
1.读第一段话中前一部分(“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
旖施;我在清风中 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引导学生先看看分号前
后分别写了什么(花的摇曳和花的呼吸),前后的表 达顺序是怎样的
(都是先写“我”做什么,再写产生的效果),领会这种并列关系的句
子之间应 使用分号。
2.读第一段话的后一部分(“我微睡时……对我察看;我醒来时……
向我凝视” ),学生自己观察并分析分号前后两部分的内容和关系,即
分别写了“我微睡时”和“我醒来时”天空的 情形。



3.读第二段话,通过换标点符号的方式让学生对比阅读 ,如将分
号换成句号,或换成逗号,对段落要表达的意思有无影响,从而进一
步体会分号的用法 。
4.回看第一题的第二句话,教师可通过课件把原句之间留出空
格,不加标点符号,让学生 自己尝试加标点符号,然后与原文对照。

1.观察两种不同的路牌,自由拼读,拼出地名。 让学生说说在哪
里见过这两种路牌——蓝色是普通道路,绿色是高速公路。引导学生
交流地名的 拼音拼写规则(都是大写字母;有的拼音中间分开,有的
连在一起。)
2.出示生活中的各种 路牌,学生观察后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归
纳、小结:对于特指某一地方的(即专名),如“顾榭、北凫 ”,要作
为词语连写;对于一些通用的名称,如“山、河、湖、路”,要单独写。
学生大致了解 即可,不必对规则作太详细的解释,目的在于引导学生
关注拼音在生活中的运用。
3.从第二 个泡泡引导学生关注怎么用拼音拼写自己的名字。教师
先介绍姓名的拼写规则:姓在前名在后,且姓和名 分写。其中,姓和
名中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其余的字母一律小写、连写;复姓或双
字名,字 间既不空格也不用半字连接线。学生大致了解规则后,教师
可举例介绍。如“阳立”写作“Yang Li”,“阳立明”写作“Yang Liming”,“欧
阳立明”则写作“Ouyang Liming”。
4.引导学生练习用拼音拼写自己及同桌的名字。




1.简要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诗人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受友人
邀请去田舍做客,他与好友饮酒畅谈,目睹美丽的田园风光,心旷神
怡,创作出这首诗。
2.引导学生反复读古诗,读准字音和停顿,注意“还”的读音为
huan。
3.让 学生自由读诗,借助字典的解释大体了解意思。教师可以集
中就学生读不懂的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疏 通诗意。如,“鸡黍”字
面上是指鸡肉和黄米饭,这里就是指丰盛的酒菜;“合”指环绕;“郭”
指墙;“轩”指门窗;“场圃”指谷场、菜园等种菜和收打作物的地方;
“桑麻”字面上是桑树和麻, 这里泛指农事;“就菊花”就是来赏菊的意
思。词语疏通后,让学生连起来说说古诗的大意。
4.想象画面,体会情感。学生了解了古诗的意思,再引导学生结
合插图,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山 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仿
佛听到了诗人和朋友在饮酒畅谈。再结合最后两句诗谈谈自己的体
会,感受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情谊,以及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
5.引导学生带着理解,想象着画面,背诵古诗。



百代银饰-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


additionally-实习内容


电脑安全模式-写作文


重庆白公馆-家长简单的评语


雨伞是媒红歌词-圣诞节图片大全


验收-个人简历的表格


森林探险-生命的芳香


尺寸单位-我等你等了那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