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扁鹊治病教学实录

温柔似野鬼°
813次浏览
2020年12月28日 04:5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2016母亲节-践行雷锋精神

2020年12月28日发(作者:凌砺生)


扁鹊治病教学实录

师:这些年,生活水平提高了,养生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电视上的养生节目,收视率奇高。
于是,许许多多养生方面的“专家”和“大师”,像雨后春笋一般冒出 来。请大家看看屏幕
上这四位。
师:有认识的吗?

生:没有。

师:不认识,没关系。认识了,不一定是好事。(生笑)如果你要看病或者养生,凭直觉,< br>你会选择哪一位?

生:我选第三位。从他穿的衣服看,是位道士。能被《人物周刊》 当成封面人物的道士,一
定非常了不起。

师:有道理!和尚、道士,在我们的心目中,都有点神秘的感觉。还有谁来说。

生:我选第一位。看看他后面的书橱就知道,他是一个喜欢阅读、知识渊博的人。

师:藏书多,不一定学问多。北大有位教授,学富五车。有人跑他家一看,一本书也没有。
人家读书,看 一本,撕一本,把知识都装进脑子里去了。(生笑)

生:我选第四位。你看他,站在台上讲话,说明他有很大的本领。

师:我也天天站在台上讲话,说明我的本领也不小。(生笑)

生:我觉得第二位最可信。你看他把自己养得白白胖胖的,说明他懂得养生。

师: 有道理,自己都不会养,怎去养别人呢?(生大笑)我来简要介绍一下这四位。第一位
叫张悟本,他在电 视上说,养生简单,顿顿吃绿豆呗,搞得绿豆身价暴涨,被大家戏称为“逗
你玩”;第四位,叫林光常, 他说,要健康,先排毒,生病不用吃药,食物可以治病,结果
害死了不少人。其他两位,推崇气功,只要 练气功,得了病可以不打针不吃药。你们觉得,
他们的话可信吗?

生:不可信。

师:我给这组画取了一个名字,一起读——

生:《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大师”》。

师:再看看下面这四位。认识吗?

(投影出示:)


生: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师 :是的!他们是我们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医生,医德高尚,医术高明。许多年过去了,他们
的奇闻轶事还在 民间流传。我也给这幅画取了个名字——

生:《这些年,我们怀念的名医》。

点评:课前谈话,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运。让学生了解近些年出现的四位“大师”以及中
国古 代的四大名医,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学目的有三: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让学生自然而 然地把目光聚焦到本文的主人公——扁鹊身上;三是和结课时的“回归现
实”遥相呼应。

一、 检查预习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和中国古代一位名医有关。题目叫——

生:《扁鹊治病》。

师:课文大家都预习过了,我来检查一下。谁来读读这几个的词语:

出示:蔡桓公、扁鹊、皮肤、肠胃、骨髓、理睬

师:读得很准确,说明你预习得很 充分。其中有两个词语,大家要注意,两个三声的字组成
词语,第一个字要发生音变,读成二声。我们一 起来读。

生:骨髓,理睬。

师:光会读,还远远不够,关键得会写。拿起笔,我们再来听写几个词语。

(词语:蔡桓公、扁鹊、肠胃、理睬)

师:“睬”字,右边是个“采”,上角是爪 字头,右下为木,表示用手采摘果子,加上“目”
就表示“看”,现在引申为“搭理、理会”;“肠胃” 这两个字,都有一个“月”,绅士写法不
同。“月”做偏旁,要写得瘦高;做字底的时候,要变得矮一点 ,胖一点,撇变为竖。请大
家检查一下,把写错的字纠正过来。

点评:生字教学, 不能一带而过,也不能面面俱到。教什么?教知识的重点、难点。屈老师
提醒孩子,正确认读“骨髓”“ 理睬”两个词语,并告诉他们为什么,很有必要。这样,学
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获得的不仅仅是知 识,而是规律。书写指导,教师抓住几个容易
写错的字,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点拨,并要求学生随即改正, 训练扎实到位。

二、 概括大意

师:读则寓言故事,主要写了两个人物,他们分别是——



生:扁鹊和蔡桓公。

师:(板书:扁鹊、桓公)课题虽然叫《扁鹊治病》,但是扁 鹊并没有开药,更没有把蔡桓公
的病治好。其实,这篇文章,以古文的方式,选入中学课本,题目就叫《 扁鹊见蔡桓公》。
我觉得,这个题目更恰当一些。故事中,扁鹊拜见蔡桓公,一共见了几次?

生:四次。

师:准确地说,应该是见了三次。最后一次,远远地躲开了。现在,请 同学们打开书,用自
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扁鹊拜见蔡桓公,发现蔡桓公病情如何?用“— —”画
出来;扁鹊告诉蔡桓公,蔡桓公的态度怎样?用“﹏”画出来。读完后,想一想,尝试用词
语填充这张表格:

出示:



次数

扁鹊的诊断

蔡桓公的态度

1

病( )

不( )

2

病( )

不( )

3

病( )

不( )

4


病( )

不( )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勾画得很认真,我们现在来交流一下。谁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想
法。

生:第一次拜见蔡桓公,扁鹊的诊断是皮肤上有点小病,蔡桓公不相信他的话。

师:皮肤上有点小病,我们概括为:病在——

生:皮肤。

师:蔡桓公的态度是——

生:不相信。不信。

师:第二次呢?

生:我认为是病在皮肉,蔡桓公的态度是不理睬。
< br>师:“病在皮肉”不如换成“病入皮肉”,“理”和“睬”的意思一样,建议把“不理睬”换
成“ 不理”或“不睬”更简练。

生:第三次,扁鹊的诊断是病到肠胃,桓公的态度是不高兴。

师:“不高兴”,可以换成两个字——

生:不爽。不悦。不快。不乐。

师:我们就用“不悦”吧。

生:最后一次,扁鹊认为桓公的病已经深入骨髓,蔡桓公看到扁鹊躲着他,觉得很奇怪。

师:是呀,我们换成“病入骨髓”,桓公却一点也不知道,这叫不——

生:不解。

(此时已完成下列表格)



次数


扁鹊的诊断

蔡桓公的态度

1

病(在皮肤)

不(信)

2

病(到皮肉)

不(睬)

3

病(至肠胃 )

不(悦)

4

病(入骨髓 )

不(解)

师:谁能看着表格,把课文的大意讲一讲。

生:扁鹊第一次见到桓公,说他皮肤上有点小病,蔡桓公不相信;第二次,扁鹊说他病
已经到皮肉之间了 ,蔡桓公没有理睬他;第三次,扁鹊说他的病已经到了肠胃里,蔡桓公听
了很不高兴;第四次,扁鹊说他 的病已经深入骨髓,蔡桓公却没有感觉到。最后,蔡桓公病
死了。

师:你看,抓住 了主要情节,就把故事讲明白了。同桌之间相互合作,用简练的语言,相互
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同桌相互讲述故事大意)

师:(隐去字幕)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得再简练点。

生:扁鹊三番四次告诉提醒蔡桓公要治病,但是桓公不听劝告,小病变成大


病。最后,蔡桓公病死了。

师:“三番四次”用得很准确。

点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是简洁、全面。老师让学生朗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
并进行加工锤炼,用相对整齐的词语或者短语进行表述,新颖有趣,且具有一定的难度。我
们看 到,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所呈现出来的积极的思维状态。因此,教学活动,不能停留
在一个层面,应该 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有梯度的活动,拾级而上,教学就有了深度和理趣。

三、 品读故事

1、说说扁鹊

师:文章里主要写了两个人,分别是谁?

生:蔡桓公和扁鹊。

师:作者写扁鹊的时候,主要描写了人物的语言。 用心读一读扁鹊的话,边读边思考:你从
扁鹊的话里读懂了什么?扁鹊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语 气?什么样的神态?根据自
己的理解,练一练。

出示:

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学生练习后)

师: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怎么说的,谁来读读?

生: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师:扁鹊的话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蔡桓公的病——

生:是小病。不严重。没有大问题。

师:二是病虽然小,但是应该早些治疗。请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蔡桓公的病很轻微。

生: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师:谁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病虽然很小,但是应该及时。



生: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师:读 课文,不仅要理解意思,还要把自己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是一种很重要
的能力。第二次呢?

生: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师:是呀,比以前严重了。谁用朗读告诉蔡桓公,他的病严重了,得赶紧治疗。

生: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师:你想想啊!桓公的病加重了,作为医生的扁鹊,有什么感受呢?

生:焦急。着急。

师:请你焦急地读一读。

生: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师:第三次呢?

生: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师:此时的扁鹊,可以说是心急如焚啊!他会怎么劝蔡桓公呢?谁再来读读?

生: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师:从一次又一次的劝告中,你体会到扁鹊是个怎样的人?

生:很有责任心的人。很执着的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

2、说说桓公

师:面对扁鹊一次又一次的劝告,桓公是又有什么反应呢?请你读读下面三句话,看看你有< br>什么发现?

出示:

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次,扁鹊说他皮肤上有点小病,他是怎么回答的?

生: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师:你从这句简单的话中,读出了什么?

生:桓公根本不相信他。

生:桓公认为扁鹊是个骗子。

师:是呀!桓公一点儿也不相信他。谁再来读一读。

生: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师:如果加上动作,不屑一顾的感觉就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试试。

生:(抚胸、摆手)我们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师:真是活灵活现啊!第二次,扁鹊说他的病加重了,蔡桓公有什么反应?

生: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师: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他在想什么呢?

生:我明明说过自己没病,你为什么还要来烦我?

生:他越是说我有病,我就越不相信他的话。

生:一次次来烦我,该不是想骗我一些钱吧。

师:第三次,蔡桓公什么反应呢?

生: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师:非常不高兴,是什么样子的?

生:脸黑得像锅底,眼睛里会喷出活。

生:恨得咬牙切齿,很不得把扁鹊拉出去斩了。

师:从蔡桓公的反应中,你觉得蔡桓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自以为是的人。很自负的人。很固执的人。



3.串讲故事

师:我们来配合一下,讲一讲这个故事。女生读扁鹊的话,男生读蔡桓公的反应,我来串联< br>整个故事。

师:(音乐起)有一天,名医扁鹊拜见蔡桓公,善意地提醒他——

生: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师:蔡桓公听了,一点都不相信他——

生: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师: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急切地催促他——

生: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师:蔡桓公听了,有点讨厌他——

生:蔡桓公有点不高兴,没有理睬他。扁鹊又退了出来。

师:十来天后,扁鹊越来越担心蔡桓公的身体,郑重地劝告他——

生: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师:蔡桓公听了,非常痛恨他——

生:蔡桓公非常不高兴。扁鹊连忙退了出来。

师:就这样,蔡桓公的病越来越严重,小病变成了大病,最终的结果是——

生:蔡桓公病死了。

4. 角色体验

师:我来采访一下蔡桓 公。大王啊大王,人家扁鹊是家喻户晓的名医,你怎么就不相信他的
话呢?

生:他只是在我身边站了一会儿,就说我有病。我当然不相信他喽!

生:他没有说清楚我为什么得病了,有什么症状,我当然不相信。

生:他这样的骗子,我见得多了,分不清谁是名医,谁是骗子。



师:大王啊大王!据我所知,扁鹊既没有骗您的钱,更没有伤害你,你怎么就越来越生气
呢?

生:因为他老是说我有病。(生笑)

生:他三番五次来找我,求着我治病,我当然很生气喽。

生:他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竟然说我有病,本大王能不生气吗?

师:是呀!人家是大王,这事最好私聊。

生:他不仅说我有病,还威胁我,再不治会怎么样。我当然不高兴喽!

师:是呀! 没什么别没钱,有什么别有病!看来,谁也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病。(生笑)害怕
别人知道自己有病,得了 病也不去看医生。有一个成语——讳疾忌医(板书:讳疾忌医),
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点评: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对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准确把握。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在一定程 度上讲,体验重于理解。如何让学生融入文本,体验文本人物的喜怒哀乐呢?老师
设计了一系列的体验活 动:揣摩语气,读好扁鹊的语言;合理想象,读好蔡桓公的表现;配
乐串读,强化整体认识;角色采访, 直抵人物内心。教学活动,从文本语言入手,一步步深
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教师设计的采访环节 ,让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实现了角色的转
换,学生感同身受,直抒胸臆。从而,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讳疾 忌医”的人性弱点。

四、 揭示寓意

师: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面对浑身疼痛、命悬一线的蔡桓公,名医扁鹊

为何一走了之?

生:因为桓公的病已经很严重,谁也没办法了。

师:是的,无药可救了。

生:如果不走,治不好桓公的病,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生:桓公的病已经深入骨髓,只能等死了。

师:这叫“病入膏肓”。课 文有一段话,写出了扁鹊不再为桓公医治的原因,我们一起来读
一读。

出示:


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 使发展到肠胃
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
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师:“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是说扁鹊没有能力吗?

生:不是,是说没有任何办法了。

师:是呀!面对固执的蔡桓公,名医扁鹊也有“ 无能为力”的时候。(板书:无能为力)。读
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

生:得了病,要听从医生的建议,早作治疗。

生:做人不能太顽固,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生:有了小病,要尽早治疗,不然会变成大病。

师:仅仅治疗疾病,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其他方面也一样。比如,你犯了小错,不及时改正,会变成大错。

师:变成大错会怎样?

生:成了习惯,改不了了。

生:没有机会改正了。

生:会有很严重的后果。

师:是的。 有了小缺点,小错误,要及时改正,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用一个成语来说,就
是“防微杜渐”。(板书 :防微杜渐)

点评:对“无能为力”的理解,很有必要。正因为有了连名医都“无能为力” 的严重后果,
所以“防微杜渐”就显得非常重要。其中,对于寓意的概括,教师的指导呈现了“由放到收
再到放”的聚焦过程。学生的认识都有道理,但是,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寻找出文本的核心价
值— —防微杜渐;仅仅让学生知道,小病要及时治疗还不够,必须要认识到,这个道理同样
适用与生活中的其 它事。因此,教师的追问很有必要。

五、拓展延伸

师:蔡桓公 身为一国之君,处理过许许多多的大事。最终,却因为一点小病,失去了宝
贵的生命。在临终前,他的心 情一定不会平静。他会想些什么呢?请你发挥想象,把想到的
内容写下来。


出示: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又听说扁鹊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他百感交集:

师:蔡桓公在想什么呢?他可能会想到,自己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可能会想到扁鹊,苦< br>口婆心,原来都是为他好;他可能想到自己的病,他可能想到事情的前前后后……

(学生写完后交流)

生: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又听说扁鹊几天前就跑到 秦国去了,他百感交集:我作
为一国之君,聪明了一辈子,却被一点小病要了性命。看来,还是大家说得 对:不听医生言,
吃亏在眼前!

师:俗语改得好,真是画龙点睛。
< br>生: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又听说扁鹊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他百感交集:扁鹊
一次次 来找我,原来都是为了我的病啊!只可惜,我把别人的好心当成了驴肝肺,伤害了别
人,更伤害了自己。 我真是后悔快要断肠了。

师:明白了扁鹊的良苦用心,可是为时已晚了。
生: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又听说扁鹊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他百感交集:本来
是一点小 病,热水敷烫就可以治好。没想到,被我一拖再拖,到了今天的地步,真不应该啊!
哎,这一切,都是我 自作自受,怪不得别人。

师: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是,人性是极其复杂的。谁都知道得 了病要治疗,但是蔡桓公
怎么就执迷不悟呢?有时候,需要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如果是李一大师来拜 见蔡桓公,
他肯定不会这样做。他也许会说什么呢?

生:他会说大王的好,讨他的欢心,骗他的钱。

师:是的。他也许会说,大王,我 看您容光焕发,精神状态不错,身体一定很健康。您的健
康,是全国人民的福气。我最近办了个养生班, 练练气功,可以延年益寿。大王,您也来试
试吧?要不,我给您打个八折?(生大笑)

师:大王听了,受用吗?会接受治疗吗?

生:会。

师:但是 ,一代名医扁鹊,怎么就不能获得大王的信任呢?这个问题,你们得到生活里去找
答案。下课。

点评:有了前面几个教学环节的持续铺垫,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趋于深刻,对人物特点的把握< br>较为准确。此时,安排小练笔,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寓意的理解。教师的点拨,
开拓 了学生的思路,让练笔呈现出生气勃勃的景象。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留给学生无尽的
思考空间。让学生 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令人回味悠长。







板书:

扁鹊治病

桓公 讳疾忌医

防微杜渐

扁鹊 无能为力






《纪昌学射》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三年级的时候我们都读 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羸么?他使
个射箭能手,而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寓言故事《纪昌学射》
中,会再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

(老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指导纪和昌两个字的写法)

师:“昌 ”字与我们曾经认识的一个字非常相似,大家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昌、冒)请同
学们观察,这两个字 有什么不同?

生1:“昌”字由两个“日”字组成,“冒”字由一个“日”和一个“目”组成。

生2:“昌”字上窄下宽,“冒”字上宽下窄。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试着读 读这四个词语,看看你能不能分清他们两个。(课件
出示:昌盛、昌隆、冒犯、冒险)

生1:读词语。

师:读得很正确,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来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的“昌”字,是我们学习这篇 寓言需要掌握的一个生字。除此之外,
还有三个,它们分别出现在文章的三个句子中。(课件出示“妻、 刺、绑”三个字出现在文
中的三个句子)

生1:读第一句

生2:读第二句

生3:读第三句

师:(课件出示:妻子、针刺、绑住)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三个词语。

生:齐读

师:(课件出示:“妻、刺、绑”三个字)你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记住它们?

生:分别谈自己对这三个字的记忆方法

师:认识完了 生字,我们也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故事的两位主人公吧。(课件出示课文
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谁来读读 ?

生1:读这两段话

师:从这两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飞卫是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跟着他学射箭。

生2:我知道了后来纪昌也成了射箭能手。

师:你能不能根据这两段话,再结合课题说一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两个学生分别概括

师:总之,这则寓言讲的就是--

生:纪昌学射

师:刚才同学们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把课题扩充成了一句完整的话 ,来概括文章的主
要内容。这是一个好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就可以尝试用“题目扩充法”来概 括文


章的主要内容。

师:故事中的纪昌开始只是想学射箭 ,到后来却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板书“百
发百中”),你心中的问号是不是越来越大了?

生1:纪昌是怎么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的?

生2:纪昌是怎么学射箭的?

师:让我们带着心中的疑问一起走进故事,去感受纪 昌学射的过程,见证纪昌成长的经
历。请同学们自由把课文朗读一遍,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正确,读不 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
几遍,把它读通读顺。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老师想听听同学们是不是已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点到谁,谁来读,其他同
学认真听。

生1:读课文一、二小节

生2:读课文第三小节

生3:读课文第四小节

师:课文读完了,你认为课题这四个字中,哪一个自最能突出文章的主题?

生:学

师:请大家再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纪昌究竟是怎么学的?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文中描写纪昌“学”的
句子。

生:默读并划出相关句子

师:谁愿意来读读你划的句子?

生1:纪昌回到家里就开始练习起来……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课件出示这段话)谁也划到这段话了?请你也来读一读

生2:读



师:你在读这段话的时候有没有哪一个词,哪些字眼,扣动了你的心弦,让你有所感触,
有所惊叹?

生1:我觉得“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让我很吃惊。

师:是啊,多么神奇!这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2:夸张

师:用来说明,纪昌的本领练的--

生:相当到家了

师:什么是相当到家了?

生1:就是练得很好了。

生2:相当到家的意思就是,本领已经非常熟练了。

师:怎么读才有味道?

生1:读

师:读得很不错,不过,还算不上“相当到家了”,谁再来试试?

生2:再读

师:九十五分,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读?我们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

师:还有哪里也让你为之一震?

生1:“两年”,他坚持下来了,很了不起。

师:这两年中纪昌都在干什么?

生1: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师:是啊!两年!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两年中纪昌都是怎么练习的。当晨曦微露,
雄鸡报晓之时,纪 昌就已经躺在--读!

生: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师:直到夜阑人静,油灯昏黄,纪昌仍然躺在

生: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师:夏天,酷热难耐,蚊虫叮咬,纪昌躺在

生: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师:冬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纪昌依旧躺在

生: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师:就这样,季节交替,寒来 暑往,两年,七百三十个日日夜夜,纪昌就这样重复着做
同一件事情。如果是你,会觉得枯燥么?会觉得 乏味么?可是纪昌就这么始终躺在

生: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师:你认为纪昌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我认为纪昌是个有决心的人。

师:把你的这个“决心”,写到黑板上。

生2:我认为纪昌是个坚持不懈的人。

师:“坚持不懈”用的好,把它写到黑板上。

生3:我认为纪昌是个勤学苦练的人。

师:把你的“勤学苦练”也写到黑板上。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说,把你们的感受都批注到
书上。

生:自由做批注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吧。

生:齐读

师:文中还有哪里也写到了纪昌的学?

生1:读“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竟然像车轮那么大。”

师:能把一只虱子看得 像车轮那么大,这样的本领纪昌又是怎么练出来的?你能抓住重


点词语谈一谈么?

生2:聚精会神地盯着。

师:你知道“聚精会神”是什么意思么?

生2:聚精会神就是很认真地做一件事情。

师: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真正领会到这 个词的含义了?我们也来练一练眼力。(老师在
黑板上用粉笔点一个点,学生聚精会神地盯着,其间老师 扮演妻子、朋友、邻居来干扰学生,
学生都纹丝不动。)

师:通过同学们 的表现老师知道了,原来聚精会神的意思就是非常专注地做一件事情,
对与此无关的任何东西都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同学们如果能把这股精神用在学习上,并能
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那可就了不得了。

师:据有关资料显示,纪昌这样一练就又是整整三年。这三年中,妻子可能会经常责 备
他;朋友可能偶尔会来打扰他;邻居可能还不时会嘲笑他。可是纪昌就这么每天站在虱子旁
边 ,聚精会神地盯着它。你认为纪昌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我认为纪昌是个持之以恒的人。

师:把“持之以恒”写到黑板上。

生2:我认为纪昌是个有毅力的人。

师:“毅力”这个词形容的贴切,写到黑板上。请其他同学把自己的看法批到书上。

生:作批注。

师:纪昌的形象在我们的心目中已经越来越高大了,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再来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学到这儿,老师就不禁有一个疑问了。纪昌学射,里来外去也学了五 年了,可我们
也没看到他射过箭呀!飞卫师傅是怎么教的?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飞卫的话读一读。

生1:读第一次飞卫的话。

生2:读第二次飞卫的话。

生3:读第三次飞卫的话。

师:飞卫师傅都教了些什么?



生4:他教纪昌练眼力。

师:飞卫师傅为什么不直接教他开弓放箭,而要让他花伤整整五年时间来练眼力呢?

生5:因为眼力不好就射不中目标。

生6:因为练眼力就是射箭的基本功。

师:(板书:基本功)看来只有下大功夫打 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想掌握一门技能就是水
到渠成的事情了。所以文章也浓墨重彩地祥写了纪昌的“学” ,略写了纪昌的“射”。

师:在纪昌成功的道路上,还有一个因素很重要。同学们 试想,如果纪昌没有跟着飞卫
学射,而是跟着一个很普通的射手学射的话,他最终能不能取得如此骄人的 成绩?

生:不能!

师:看来在我们成功的路上还需要一位好老师的指导。(板书:良师指导)

师:纪 昌站在零的起点上,带着自己对学射的满腔热情,开始苦练基本功,这一走就是
漫漫五年。这五年中,他 靠着自己的决心、毅力;凭着自己的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勤学苦
练;借助飞卫老师的指导,最终走向了 成功,成为一名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同学们,你曾
经站在哪个起点上,又是怎么学的呢?

生1:我学过游泳,最开始学憋气,现在能不带游泳圈游泳了。

师:学憋气是学游泳的基本功。

生2:我学过弹琴,是从指法开始学的,现在我能流利地弹出一首曲子了。

师:练指法是弹琴的基本功。

师: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往往蕴涵着大道理。让我们记住这则寓言:

生:齐读课题

师:课下请同学们找来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并和同学们交流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本作品由无名收集整理,精心排版。


可以直接套用或引用、打印。如果喜欢请分享给您的好友,同时
欢迎您提出宝贵 意见和建议,谢谢!
本作品由无名收集整理,精心排版。可以直接套用或引用。如果喜欢请分享给您的 好友,同时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
本作品由无名收集整理,精心排版。可以直接套用或引用 。如果喜欢请分享给您的好友,同时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
本作品由无名收集整理,精心排 版。可以直接套用或引用。如果喜欢请分享给您的好友,同时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


雷锋的故事50字-叫声


琴瑟在御岁月静好-我国人口老龄化


舞龙-三只小猪的故事


我爱我家手抄报-此致敬礼的格式怎么写


抗震救灾晚会-苏东坡与苏小妹


毕竟的意思-女儿红歌词


角怪-津津乐道的意思


described-优秀学生事迹